huǒ tàn mǔ
药材名称 | 火炭母 |
药材拼音 | huǒ tàn mǔ |
药材别名 | 五毒草、火炭毛、乌炭子 |
英文名称 | Polygonum sinense L. |
功效分类 | 清热燥湿药 |
药用部分 | 蓼科植物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 L.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茎近直立或蜿蜒状,无毛或近无毛,下部节上常有不定根。叶互生,薄纸质,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顶端渐尖,基部近截平或截平而短尖状下延,边近全缘或有微齿,两面无毛,上面常有紫蓝色斑块;基部两侧常有耳;托叶膜质,鞘状,顶部斜截、极易破碎,无毛。花密聚成头状花序,再组成圆锥或伞房花序,腋生,主轴和分枝均被腺毛;苞片膜质,无毛;花被粉红色,5深裂;雄蕊8枚,子房上位,花柱3裂。瘦果初为三角状,成熟时球形,全部包藏于多汁、透明、白色或蓝色的宿存花被内。秋季开花。 |
产地分布 | 生于水沟边或湿地上。分布于广东、福建、台湾、广西、海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
药材性状 | 根须状,褐色。茎扁圆柱形,有分枝,节稍膨大,上有须根;表面淡绿色或紫褐色,无毛,有细棱;质脆,易折断,断面灰黄色,多中空。叶互生,多卷缩,破碎,完整叶片卵状矩圆形;先端短尖,基部截形或稍圆,全缘;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近无毛;托叶鞘筒状,膜质,先端偏斜。无臭,味酸、微涩。 |
性味归经 | 性微寒,味微酸、涩。归肝经、脾经。 |
功效作用 |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明目退翳。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
临床应用 | 用量25~50克(鲜品用量50~100克,煎服;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用治暑湿泄泻、赤白痢疾,对慢性泻痢,亦可煎汁作保留灌肠;小儿夏季热、食少腹胀、湿热黄疸、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及白喉等症,乳痈、疖肿,以鲜品捣烂敷患处,并煎汤内服;皮炎、湿疹、脓疱疮,均用本品煎水外洗;角膜云翳、斑翳,对非中心性角膜白斑以及外眼炎症可制成眼药水滴眼。 |
药理研究 | 叶含山柰酚、槲皮素等;根含D-半乳糖、L-鼠李糖等。具有抗菌、抗乙型肝炎病毒、中枢抑制、对平滑肌抑制或兴奋、降压作用。 |
化学成分 | 火炭母草根中含L-肌醇(L-inositol), D-半乳糖醛酸(D-galacturonic acid),D-半乳糖(D-galactose),麦芽糖(maltose), L-鼠李糖(L-rhamnose)[1],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还含有多种氨基酸。 |
使用禁忌 | 有毒。 |
配伍药方 | ①治赤白痢:火炭母草和海金沙捣烂取汁,冲沸水,加糖少许服之。(《岭南采药录》) ②治痢疾,肠炎,消化不良:火炭母、小凤尾、布渣叶各六钱,水煎服。(广东《中草药处方选编》) ③治急慢性菌痢:火炭母、野牡丹各二两。水煎,每日一剂,分三次服。对慢性菌痢,可以同样剂量做保留灌肠,每日二次,七至十天为一疗程。(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④治湿热黄疸:火炭母一两,鸡骨草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⑤治妇女带下:鲜火炭母二至三两,白鸡冠花三至五朵。酌加水煎成半碗,饭后服,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皮肤风热,流注,骨节痈肿疼痛:火炭母叶,煎水洗。(《岭南采药录》) ⑦治臌胀:火炭母草,煎水熏洗及捣敷。(《岭南采药录》) ⑧治痈肿:鲜火炭母草一两,水煎,调酒服;渣调蜜或糯米饭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⑨治湿疹:鲜火炭母草一至二两,水煎服;另取鲜全草水煎洗。(《福建中草药》) |
功效与作用:解痉镇痛、祛风除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功效与作用:滋补强壮,散瘀止痛,止血祛痰。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解郁、和血止痛。属理气药。
功效与作用: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属收涩药分类下的敛肺涩肠药。
功效与作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