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查询

土大黄

tǔ dài huáng

土大黄
土大黄药材相关详细信息 补充纠错
药材名称 土大黄
药材拼音 tǔ dài huáng
药材别名 金不换、止血草、化血莲、红筋大黄、吐血草、箭头草、救命王、野蒿荬、广角、大晕药、包金莲、牛大黄、血当归、萝卜奇
英文名称 rhubarb root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分 蓼科植物红丝酸模Rumex chalepensis Mill.或钝叶酸模Rumex obtusifolius L.的根及根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主根粗大肥厚,黄色。茎直立,紫绿色,有多数纵沟。基生叶卵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20~30厘米,宽10~20厘米,先端钝或钝圆,基部心形,下面有小瘤状突起,有长叶柄,托叶鞘膜质,早落;茎生叶卵状披针形,向上渐小,叶脉红色。花成簇集成圆锥状总状花序;花被片6,淡绿色,2轮,内轮花被片圆心形,每边具4~7齿;雄蕊6;子房三角卵状,花柱3,柱头毛状。瘦果卵形,有3棱,褐色,包于增大的内轮花被内。花期5~6月,果期6~7月。
产地分布 土大黄原植物多生于山脚或山坡近水处。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河北、山东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挖取根部,洗净泥土及杂质,切片,晒干或鲜用。
药材性状 土大黄根及根茎呈类圆锥形,长15~17厘米,根茎直径达3厘米,根直径为1.5~1.8厘米。全体棕红色至灰棕色。根茎部顶端有茎基残基,并具有棕色鳞片状物及须毛状纤维。根部常有分枝,表面具多数纵皱纹,表面散有横长皮孔样疤痕及点状须根痕。质硬,切断面黄色,有棕色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 性凉,味苦、辛。归心经、肺经。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止血,祛瘀,通便,杀虫。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 用量9~15克,水煎服。外用适量。常用于肺脓疡,肺结核咯血、衄血、痈肿疮毒、湿症,跌打损伤、便秘及烫伤等症。
药理研究 1.抗菌作用:土大黄中含有抑制真菌、细菌和莴苣秧苗生长的成分。 2.止血作用:土大黄含有大黄素、大黄酚、酸模素等,其中大黄素、大黄酚能促进血液凝固,降低血管通透性,加强毛细血管收缩性。药理实验表明,土大黄注射液能缩短家兔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家兔血浆复钙时间。
化学成分 土大黄根及根茎主要含蒽醌衍生物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及大黄酚,还含酸模素、6-O-丙二酰基-β-甲基-D-吡喃葡萄糖苷、阿斯考巴拉酸及止血有效成分磷酸铵镁,尚含多量鞣质。
使用禁忌 尚不明确。
配伍药方 ①治小腹瘀痛:土大黄根9~15克。酒水各半,煎服。(《海南药物志》) ②治烧伤:土大黄15克,地榆15克,研细末,加冰片0.3克。菜油调敷。(《四川中药志》1982年) ③治血小板减少:土大黄15克。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④治咳嗽吐血,跌打受伤吐血:金不换15~21克,和精猪肉切细,做成肉饼,隔水蒸熟食之。(《中医药实验研究》) ⑤治皮炎,湿疹:土大黄适量。煎水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腮腺炎:鲜土大黄根、鲜天葵根各适量,酒糟少许,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⑦治肺痈:金不换草根30克。捣汁酒煎服,三次愈。(《白草镜》) ⑧治癣癞:土大黄根以石灰水浸2小时,用醋磨搽。(《湖南药物志》)
上一味中药材: 扶桑花
下一味中药材: 苦玄参
大家都在看
  • 三分三
    三分三 sān fēn sān

    功效与作用:解痉镇痛、祛风除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 竹节参
    竹节参 zhú jié cān

    功效与作用:滋补强壮,散瘀止痛,止血祛痰。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 玫瑰花
    玫瑰花 méi guī huā

    功效与作用:行气解郁、和血止痛。属理气药。

  • 乌梅
    乌梅 wū méi

    功效与作用: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属收涩药分类下的敛肺涩肠药。

  • 盘龙参
    盘龙参 pán lóng cān

    功效与作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分享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