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ì wèi pí
药材名称 | 刺猬皮 |
药材拼音 | cì wèi pí |
药材别名 | 猬皮、仙人衣 |
英文名称 | hedgehog hide |
功效分类 | 理气药 |
药用部分 | 猬科动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的皮。 |
(动)植物形态 | 体形肥短,体长16~27厘米。头宽,吻尖。耳短,不超过周围之棘长。足及爪较长。身体背面被粗而硬的棘刺,头顶部之棘略向两侧分列。棘之颜色可分二种,一种纯白色,或尖端略染棕色;另一类棘之基部白色或土黄色,其上为棕色,再上段复为白色,尖稍呈棕色。整个体背呈土棕色。脸部、体侧、腹面及四肢的毛为灰白色或浅灰黄色。四足浅棕色。 |
产地分布 | 广泛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原草地及灌丛中。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
采收加工 | 全年均可捕捉,捕后杀死,将皮剥下,除去油脂、残肉,用竹片撑开,悬于通风处阴干。 |
药材性状 | 呈多角形板刷状或直条状,有的边缘卷曲成筒状或盘状,长3~4厘米。外表面密生错综交叉的棘刺,刺长1.5~2厘米,坚硬如针,灰白色、黄色或灰褐色不一。在腹部的皮上多有灰褐色软毛。皮内面灰白色或棕褐色,留有筋肉残痕。具特殊腥臭气,味咸。 |
性味归经 | 性平,味苦。归胃经、大肠经。 |
功效作用 | 降气、止痛、止血、涩精。属理气药。 |
临床应用 | 用量3~10克,煎服,或1.5~3克,研末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用治胃脘疼痛、反胃吐食、疝气腹痛、肠风、痔漏、遗精、遗尿、脱肛、烧烫伤。 |
药理研究 | 刺猬皮具有抗溃疡、抗炎、抗肿瘤、镇痛等药理作用。 |
化学成分 | 本品上层的刺所含的主要成分为角蛋白,下层的真皮层主含骨胶原及弹性蛋白和脂肪。 |
使用禁忌 | 孕妇禁用。 |
配伍药方 | 1.治肠风下血:白刺猬皮一枚(于铫子内煿针焦,去皮,只用针),木贼半两(炒黄)共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饭前空腹。(《杨氏家藏方》猬皮散) 2.治反胃吐食:猬皮烧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普济方》) 3.治五色痢疾:刺猬皮烧灰,酒送服二钱。(《普济方》) 4.治大肠脱肛:刺猬皮一斤(烧过),磁石(煅)、桂心各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普济方》) 5.治鼻血不止:刺猬皮一块,烧为末。取半钱,棉裹塞鼻中。(《普济方》) 6.治睫毛倒刺:刺猬刺、枣针、白芷表黛,等分为末,吸入与病眼同侧的鼻孔中,同时,口含冷水。(《普济方》) 7.治反胃吐食:用猬皮烧灰,酒送服;或煮汁服;或以五味淹猬皮。炙服。(《普济方》) 8.治遗精滑泄:刺猬皮一个,瓦上焙干为末,黄酒调,早服。实在效,真难吃。(《医林改错》) 9.治胃癌、贲门癌、食管癌:刺猬皮(去刺、酒炙)300g,干蝼蛄、地鳖虫、小茴香、茭白子、山羊血、苦丁茶、桂丁子、五灵脂各30g。同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3g,温开水送下,1日3次。(《顾氏医苑》) |
功效与作用:解痉镇痛、祛风除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功效与作用:滋补强壮,散瘀止痛,止血祛痰。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解郁、和血止痛。属理气药。
功效与作用: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属收涩药分类下的敛肺涩肠药。
功效与作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