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邵氏起源及历史

邵姓图腾_邵氏图腾

邵姓图腾(邵氏图腾)

    邵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八十四位姓氏,在湖北、江浙地区有一定的优势。当今邵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0.22%,总人口大约在近270万。

邵的名义和图腾:
    邵的本义是古邑名,古时邵、召通用,邵来自于召。在甲骨文中,召字的字形很复杂,像一个人面带喜悦、奉酒尊欲饮的形状。也像一人执酒壶,又持羹,如同在宴席上进食者。召的本义是用酒肉宴请宾客。酒和肉是宴请的必不可少的食品,动手动口也是宴席上不可少的行为和动作。最早的召人是擅长操作部落宴会、善于招待宾客的一族人,氏族的徽记出自宴会中最欢乐的场面,进而有了氏族名称,氏族所崇拜的图腾也是他们引以为骄傲的技能和宴会的欢乐场面。召,引申后有呼喊、召唤、宣读、召请、征召等意思。那么,召人的居地自然称为召,建立了城堡就称为召邑,其后字形又衍蛮化为邵字。最终发展为国和姓。

邵姓的起源和演变:
    邵姓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支:召方和姬姓。
    第一支出于召方。召,商朝时活动在今河南鄢城东召陵一带的黄帝部落的一支,史称召方。大约在商王武丁时代,召方屡遭商的征伐,西移到渭河和泾水之间,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召陈。商末周国兴起,周文王封子奭于召,史称召公奭,召方族人归顺于周。召、邵原为一姓,后分二姓。这支邵姓的历史至少有3200多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在陕西岐山兴起,封其庶子奭于召,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陈,史称召公奭。周武王灭商后,移封召国于河南济源西的召亭,分周公旦诸子凡、茅、蒋、邢、祭、胙、卫以及郑等国一起,环绕古商朝都城监管商之遗民。后来,召公奭之长子转封于南燕,留在济源的次子仍称召公,三子南迁伏牛山东端南麓的南召,以别济源的北召。入春秋不久南召被楚所并,陕西的召被秦吞并。公元前513年春秋后期,召简公盈因卷入周王室王位之争而被京城人所杀,召国亡,子孙四散。其中有北上山西垣曲东的召原,再东北入河北易县北的古涞水城,又东南迁山东惠民的邵城,这些均为召人迁徙中的遗迹。姬姓邵氏的历史也有3100年。
    邵、召古时通用,史书上一般汉朝以前的多用召,三国以后多用邵,河南汝南、安阳召人最早改用邵。根据习惯,在当代的人群中已分邵、召为两姓,汉族中以邵姓多。
    据说。罱文王第十子季载的后裔中也有邵氏。

外族的基因流入: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邵姓中融入外族的事件发生罕见,仅在清朝时满洲八旗乌雅氏族在改汉姓时,一部分人选用了邵姓,族人后来多转化为汉族。今东北多邵姓可能与此有关。

历史上邵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邵姓主要活动在河南、山东地区。到了秦汉时,邵姓已扩散到江苏、安徽。到两晋南北朝时,邵姓已越过长江进入湖南、江西、北边到达河北。唐朝时期,中原邵姓二次南下移民福建、广东。清初邵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邵姓大约22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八位。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北、浙江,这三省的邵姓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52%。邵姓第一大省是江苏,约占全国邵姓总人口的24%。其次分布于湖南、广东、山西、河南、安徽等省。全国的邵姓分布形成了以东南江浙、北方晋豫为中心的两大块邵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邵牲大约近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1%,排在第七十三位。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这两省邵姓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62%。浙江为邵姓第一大省,约占邵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安徽、贵州、江西等省。宋、元、明600余年,邵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同时也向西南方迁移。邵姓聚集地区的重心在江浙地区。

当代邵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邵姓的人口270万,排在全国第八十四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2%。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北、江苏、浙江三省,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29%。其次在安徽、山东、甘肃、辽宁、河南,这五省的邵姓又占了35%。湖北居住了邵姓总人口的10%,为邵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东部鲁皖苏浙、中原鄂豫两块邵姓聚居区。
    邵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84)表明:在皖苏浙大部、湖北东端、山东东部、辽东半岛、黑龙江西北角、内蒙古东北角和中西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广西南部、云南西南,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42%以上,其中心地区可达17%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1.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5%的邵姓人群。在鄂豫东部、苏皖北部、山东大部、浙江南部、赣闽北部、河北东部、天津、内蒙古东部、黑吉辽大部、甘肃南部和东部,、宁夏、四川北部、陕西西南、广西大部、广东西南、海南北部、云南中部,邵姓频率在0.21%—0.42%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4.3%,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1%的邵姓人群。

邵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邵姓的郡望为博陵郡。邵姓以安乐为其堂号。“安乐”堂号典出北宋哲学家兼文学家邵雍。邵雍少负雄才,于书无所不读,寒天不生炉,伏日不动扇,刻苦励学,夜不就席。曾游学于黄、汾、淮、汉诸河域之间,奔走于齐、鲁、宋、郑诸古国之地,幡然领悟到儒家之真谛,遂归隐于苏门山百源之上。他亲耕稼,自衣食,名所居为安乐窝,人称百源先生。他的才华和文章,宋理学大师程颐赞为“内圣外王之学”。

楹联 邵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四副:
        甘棠遗爱;柜鬯酬功。
        种瓜高隐;修竹盈乡。
        伯春驰诵;召父留芳。
        疏许立身,一饭心常悬北阙;
        功臣讲学,半弓地已辟东林。

家训格言     邵雍是宋朝的儒学大师,学问高深,同时他也很注重治家教子。他以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为准则,认为人品有吉凶之分,即善与不善之别,“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也不善。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后善,非贤而何?教也不善非愚而何?”他告诫子弟:“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亲贤如就芝兰,避恶如畏蛇蝎”,力戒“语言诡谲,动止阴险,好利饰非,贪淫乐祸。疾良善如仇隙,犯刑宪如饮食”等不善行为。否则导致“小则殒身灭性,大则覆宗绝嗣”的下场。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邵姓历代名人124名,占总名人数的0.2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八十位;邵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邵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9%,排在并列第四十五位;邵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9%,排在并列第五十七位。
     历史上著名邵姓人物有:晋朝学者邵续;北宋哲学家邵雍;南宋抗金义军首领邵兴;明朝学者邵宝,画家邵弥;清朝诗人邵长蘅,文学家邵齐焘,史学家兼经学家邵晋涵,经学家兼目录学家邵懿辰;民国国民党中央要员邵力子,新闻学者邵飘萍;当代作家兼文艺评论家邵荃麟,诗人、翻译家洵美,历史学家邵循正。

邵姓血型:
    邵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3.9%,A型占28.8%,B型占28.5%,AB型占8.8%。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