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慎氏起源及历史

慎姓图腾_慎氏图腾

慎姓图腾(慎氏图腾)

慎姓是中华姓氏之一,一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禽滑厘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二是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白公胜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四十位,现今人口约九万,排在第四百六十一位。

【得姓始祖】

  禽滑厘:慎氏是源自战国时代魏国著名思想家墨子的学生,名为禽屈厘,即禽滑厘,字慎子,其后人取其字为姓氏以纪念。故慎氏后人尊禽滑厘为慎氏的得姓始祖。

  白公胜:出自春秋时期楚国白公胜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的楚国太子白公胜的后裔中有的被封在慎邑,他的子孙便以邑名作为姓氏,称为慎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地方叫慎县,是白公之邑,其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楚国时期的慎邑在今安徽省颍上县西北。慎氏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通渭)。

  各支始祖

  慎淡、慎没:诸暨开元乡慎氏,其先由三衢而台州而婺州。婺州始迁祖十传至裔孙淡、没兄弟,始于南宋建炎间迁诸暨开元。是为暨阳开元慎氏始祖。

  慎修:北宋开封知府的慎从吉之孙,北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进士的慎镛之侄。慎修随商船渡海至高丽,因有学识,且精医术,被高丽国王封为守司徒左仆射参知政事。其后子孙繁衍,成为韩国慎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法家创始人禽滑厘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尚友录》上记载:“禽滑厘,字慎子,以字为姓。”

  禽滑厘,公元前390~前315年待考,亦称禽屈厘,字慎到,春秋时期赵国人,是著名思想家墨子的学生,也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之一,人们尊称他为“慎子”。他原先学习道家思想,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在禽滑厘的后裔子孙以及门生弟子中,多有取先祖、先师之字为姓氏者,称慎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慎氏正宗,是为燕门山慎氏、雁门慎氏。慎氏族人大多尊奉禽滑厘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白公胜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有慎县,白公之邑,其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

  这里要提请注意的是:在《姓氏考略》的记载中有误,白公之封邑非慎县,而是白邑,两下相距有二百四十余里。

  白公胜的后裔被楚惠王赐封于其祖击败夙敌吴国之地的慎邑,以令其追念先祖对楚国的贡献。在其后裔子孙中,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慎氏,是为皖北慎氏。

  白公胜的后裔中亦有以先祖故封邑名称及名号为姓氏者,称白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肃慎族,出自夏、商时期东北地区古老部族肃慎,属于以民族称谓为氏。

  肃慎族起源于氏族社会晚期以鸟图腾为标志的氏族部落,即史书上记载的“玄夷”。汉朝以后,不同朝代的史书上所记载的邑娄(东汉、三国时期)、勿吉(北朝时期)、靺鞨(隋、唐时期)、女真(辽、金、宋、元、明时期)等,大都是肃慎族的后裔,至少也是与肃慎族人有密切渊源关联的民族群体,也是今天满族同胞的先民之一。

  从考古学上看,新开流文化是肃慎先世的遗存。那么,分布在三江流域的、由新开流文化演变而来的饶河小南山遗址、抚远海青遗址,可能是商、周时期肃慎族人留下的遗迹。小南山遗址位于今黑龙江饶河境内。在黑龙江兴凯湖以北、穆棱河下游和乌苏里江左岸地带,还有同类型的虎林姚营、吉祥、大、小穆棱河、五林洞遗址。从年代上看,这些遗址晚于新开流而早于海青。海青遗址在乌苏里江左岸,分布范围大致在乌苏里江流域和松花江、黑龙江的汇流地带。这个地带,或许是古肃慎族的发源地,是肃慎族人的最早故乡。

  肃慎族,是东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籍《竹书纪年》的记载:“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虞,就是“唐尧虞舜”中的舜帝;夏,就是在公元前2070年由姒禹(大禹)建立的夏王朝,说明早在四千多年前,肃慎族人已经定居在白山黑水之间。所谓的“白山黑水”,就是今天的长白山与黑龙江一带,一般也泛指东北地区。在史籍《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而其中记载的“不咸山”,雪白似盐却不咸,就是今天的长白山。

  肃慎,又称息慎、稷慎、肃昚,从字面上看,好像是说肃慎就是严肃谨慎的人,但这很难说得通。稷慎一词,可能是稷神的音转,稷,在古代指粮食作物,黍、高梁就叫作稷,粟的别称也叫稷。古代的农官叫稷,农神也叫稷。这样看来,稷慎人可能是植物图腾氏族发展来的,这在远古神话传说中并不少见。

  肃慎又与肃爽的读音相近。肃爽与辅骗相同,是古代的一种良马,因它的形状近似肃爽鸟而得名。骕骗,是大雁的一种,又是传说中的五方神鸟之一。因此,肃慎族也可能以鸟为图腾,而这种鸟很可能是“鹅鸠”(雁鹅)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鹰”。在满族语言中,猎鹰海东青叫“宋昆”,正是汉语“鹅鸠”的译音。宋、爽、慎是同一字的转译,就源于“鹅鸠”这种鸟名。汉语鹅鸠——鹰,满语译作宋昆,再汉译回来就是“海东青”。汉语称雁为“雁鹅”,可知肃爽既是雁名又是鹰名。

  有学者说,肃慎、息慎、稷慎,是“女真”的同音异译,在通古斯语中为“人”之意,是他们的自称。而满族人是女真族人的后代,这也表明了肃慎族人是满族祖先的这一事实。

  肃慎族在人种上属于蒙古人种,与中原远古居民有血缘关系。在华夏族共同体形成过程的同时,肃慎族的共同体也在形成。综合人种学资料、考古学资料和民俗学资料,目前出土的安图人、西团山文化和莺歌岭文化,据今约三千年,相当于西周,很可能就是肃慎族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

  大致推断,肃慎族人是在今黑龙江中游地区形成为民族的。从地域分布上看,该地区的民族主体成分历代皆有所变化。

  史书记载:“舜时,息慎氏朝,贡弓矢;禹定九州,周边各族‘各职来贡’者,东北夷即有肃慎。”到了西周初期,周天子大会天下群臣,周边少数民族首领皆按方位入座。肃慎族的首领就在东面的北方座位上。西周至战国时期,燕国的辖境远至内蒙的哲里木盟,与肃慎的西部地区接壤。因此今辽河以东,北至黑龙江中游,南至松花江上游中段,东抵海滨的广大地区,就是肃慎族人活动的范围。

  从史籍《尚书》、《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古代文献的记载来看,肃慎族人以渔猎经济为主,弓箭是他们的主要工具和武器,肃慎族人的弓有三尺五寸长,用野兽、大牲畜的皮、筋来作弦,射程远,杀伤力大。

  肃慎族人喜欢养猪。但与汉族的习惯圈养不同,他们习惯自由放牧,任猪群漫山遍野乱跑,随意繁殖。一到寒冷季节,他们要杀掉一大批,制成冻肉,只留一小部分饲养在人们过冬的地穴里。肃慎家族的首领们把冻肉平均分给家族成员,食用时只把冻肉在火上暖一暧,大家就那么生吃起来。肃慎族人喜欢用猪皮裁制衣裳,还用猪毛纺线制绳,他们不习惯于穿裤子,只在腰间系一块遮羞布。冬季在身上搽上一层猪油,用来防寒和皮肤干裂。条件好的富有家族还饲养其它牲畜,如大群的马、牛、羊等。

  肃慎族人的住房,在夏天和冬天是不同的。夏天,在密集的几棵之间,他们搪上一些横木,然后铺上树枝和柴草。这样,既可防野兽侵袭,又可防蚊虫叮咬。冬天,他们又搬进深深的洞穴,要用长长的梯子,才能通到下面。在洞底的中央,他们生一堆火,周围铺上树枝、柴草和兽皮。这就是一个相当温暖的家。

  肃慎族人不论男女老少,时兴留着长长的发辫。不仔细观察,很难分辨他们的性别。肃慎族人的婚姻,的确太有意思了。男女之间自由恋爱,一对相爱的男女,只需男子把一根美丽的羽毛插在姑娘的头发上,女方同意了就可以先带到男方家里,然后向女方家庭送些彩礼,这就算正式结婚了。只有已婚女子才讲贞操,妻子一旦死了丈夫,就必须要终身守寡。

  肃慎族人重视青壮年,轻视老年人,父母去世后,子孙不许哭泣,说是怕给家族招来灾祸。

  据说,舜帝在位的时候,肃慎族人就千里迢迢赶到中原来朝贡,还用自制的弓箭作为贡品,表示加入舜的部落联盟。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在周敬王姬丐二十八年(鲁哀公姬将三年,陈怀公妫柳十三年,公元前492年)到陈国讲学,当时有一只带箭的隼(鹰)挣扎着飞来,掉下来死在陈怀公的宫廷园子里。陈怀公感到非常奇怪,便派人拎着带箭的鹰去请教孔子,孔子看了一眼即回答说:“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蛮,使各以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楉矢石弩,其长尺有咫。先王歙昭令德之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楉曰肃慎氏贡矢,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分封诸陈。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分异姓以远方职贡,使无忘服也。故分陈以肃慎氏之贡。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使求,得之金椟,如之。”陈怀公立即派人到旧档案库的金柜里,果然找到了“肃慎贡矢”,与那只鹰身上带的箭一模一样,证实了孔子的说法,也说明了孔子在社会知识上的渊博。

  先秦时期的楉矢石弩“尺有咫”,汉、晋时期“箭长尺二雨,以石为镞”,南北朝时期“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毒药敷箭镞,射禽兽,中者便死。”

  “楉矢石弩”是一种用楉木做箭杆、石头做箭镞的箭。而这种楉木是北方肃慎故地所特有的一种灌木,它是优质的箭杆材料。而用做箭镞的石头也是北方肃慎故地所特有的青石,也称黑曜石,非常锋利,这种石弩在莺歌岭遗址中出土的式样竟有五种之多。楉矢石弩是当时肃慎族人先民的重要狩猎工具和自卫武器,所以成为历代朝贡的物品。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姬发伐纣,建立了西周王朝。肃慎族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随即派人来进贡槽矢石砻,在箭杆上刻有“肃慎氏之贡矢”的字体。后来周成王姬诵在征服东夷族之时,将洛邑(今河南洛阳)也建成了,肃慎族人又派人前来庆贺,贡献了一种“大麈”(驯鹿)。周成王当时还叫荣伯作了一篇《贿肃慎之命》,对远道而来的肃慎族使者表示慰勉。周康王姬钊在位之时,肃慎族再次派人到洛阳来进贡。可当时的燕国、山戎很强盛,阻拦了肃慎族人南下的道路。要不然,他们与中原地区会有更多更密切的往来。

  肃慎族的文化遗址,有著名的莺歌岭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镜泊湖南,距今约三千年,相当于中原的西周十七,在时间和地域上,与关于肃慎族的记载有很多吻合之处。在莺歌岭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以及各式各样的工具和用具。最让人感兴趣的是,还出土了一批陶制小型原始艺术品,包括陶猪、陶狗和陶熊。这些古代文物的出土,表明这里的居民使用石器、骨器和陶器,从事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兼事渔猎,还有了简单的手工纺织。从出土的陶猪的形态来判断,已知猪是他们的主要肉食来源。从陶猪的形象看,头占全身三分之一,脊部鬃毛高耸,处于野猪到家养猪之间的过渡体态。猪的饲养,必须以相对稳定的农业为前提,而大量农业工具的出土表明这已不是什么问题了。那时的肃慎族人还修筑了半地穴式的简易住屋,“穴地而居”为的是要抵御北方的严寒。

  肃慎族在今黑龙江省的宁安县牛场、大牡丹、吉林省的延吉市小营子,以及俄国远东滨海地区的“贝丘文化”等皆留有遗址,其分布范围北起牡丹江下游和兴凯湖畔,南至北朝鲜东海岸,东到日本海沿岸,西达张广才岭东麓。

  莺歌岭遗址文化说明,有可能肃慎族在该处时间较长,后在三千年以前发生了分化,一支东去,一支西进。在这一区域内的各部族,发展不尽平衡,文化也各有差异,而共同特点就是使用“栝矢石砻”。在许多古代文献中,肃慎民族的历史总是与“栝矢石砻”联系在一起,“栝矢石砻”几乎成了肃慎族人的特有标记。

  先秦时代结束后,肃慎族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动摇,渐渐让位于邑娄族。从秦、汉到两晋时期,除了邑娄族以外,在东北地区活动的民族,还有夫余族、高句丽、乌桓族、鲜卑族。但是,从社会形态、生活与生产方式等角度观察,与肃慎族最有渊源关系的,还要算是邑娄族。

  秦、汉时期,即有称肃慎氏、息慎氏者,其称甚至更加古远,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慎氏、肃氏、息氏者;唐朝以后还有邑娄氏、勿吉氏、靺鞨氏等,以及由此汉化为单姓娄氏、勿氏、吉氏者;很早即融入汉族、女真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朝鲜族,出自宋朝时期宋使慎修,属于汉姓夷化为氏。

  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0年),有一位叫慎修的衢州信安人(今浙江衢州衢江区长柱乡庄底村),以使臣之职随商船到达高丽朝鲜(고려왕조)。

  因慎修学识渊博,且精通医术,被高丽国第十一代君主文宗王徽(刚定明大章圣仁孝大王,公元1046~1083年在位)敕封为“守司徒左仆射参知政事”,诚挚挽留并封邑在届昌(今韩国江原道平昌),此后留居高丽,其后裔子孙遂以届昌为本贯,生息繁衍至今。

  慎修的家族世系为:著名北宋词人慎温其→兴元知府慎知礼→开封知府慎从吉→慎楷→使臣慎修。显然,慎修是开封知府慎从吉的孙子。

  清朝时期,李氏朝鲜辖下慎氏族人有渡国境至今东北吉林地区生息者,成为今吉林朝鲜族慎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如今,慎修的后代在朝鲜半岛已经传播了三十四代,在韩国有七千多户,三万五千余人,在朝鲜也有两万余人。

【迁徙分布】

  迁徙

  慎氏族人在宋朝时期名人辈出,家族昌盛,世代相传,相对集中在江苏省、浙江省。

  另外,在今韩国有慎氏族人分布,是宋朝时期渡海至朝鲜半岛的,如今还有一个“届昌慎氏大宗会”,简称“慎宗会”。

  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0年),曾做过开封知府慎从吉的孙子慎修的衢州信安人(今浙江衢州衢江区长柱乡庄底村),以使臣之职随商船到达高丽。因慎修学识渊博,且精通医术,被高丽国第十一代君主文宗王徽(刚定明大章圣仁孝大王,公元1046~1083年在位)敕封为“守司徒左仆射参知政事”,留居高丽,封邑在届昌(今韩国江原道平昌),后以届昌为本贯,生息繁衍至今。后有部分慎修后代迁到东北定居,成为慎姓中国朝鲜族。

  慎修的家族世系为:慎温其→慎知礼→慎从吉→慎楷→慎修。显然,慎修是开封知府慎从吉的孙子。

  如今,慎修的后代在朝鲜半岛已经传播了三十四代,在韩国有七千多户,三万五千余人,在朝鲜也有两万余人。1999年,“慎宗会”通过吉林朝鲜族人慎日京的帮助,从史籍《宋史》中查到了“衢州信安”的现今地址。

  慎姓还有一支改成了真姓。南宋大臣慎德秀为避孝宗赵昚名讳,由慎氏改为真氏。据《宋史》载,至南宋时,宋孝宗讳昚,大臣慎德秀为避孝宗赵昚(“慎”的古字)名讳,改慎氏改为真氏,其后代遂相传姓真。

  分布

  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四十位,现今人口约九万,排在第四百六十一位。

  慎姓人数不多,但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河北、甘肃、江苏、浙江等省和海外韩国等地。

【郡望堂号】

  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此外还有敦睦堂等堂号。

  字辈

  诸暨慎氏字辈:“元吉大中天文有全枝连金殿锡宝玉英杰占奎先”。

  河南新密慎氏字辈:“自玉永清明国家福兴成同庆广宗德文治保太平”。

  湖北宜昌慎氏字辈:“慎点乃其世俗方克承先志运永昌江山万古玉宗祖继续相传子有光”。

  江苏徐州慎氏字辈:“克云景泰培永兴邦荣玉孝福年乐延长”。

  安徽颍上慎氏字辈:“继树广全孔怀孝永宜世恒同”。

  河南杞县慎氏字辈:“建茂德廷学玉仕保学玉仕保锦文永晓”。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望出天水;

  源自慎邑。

  ——全联典指慎氏的源流和郡望。

  辞官养母;

  却试拂来。

  ——上联典指北宋初期的信安人慎知礼,十八岁时被吴越王钱俶任为掌书记。入宋后,历官鸿胪卿、兴元知府,后因母亲年老而辞官,被人称为孝子。他从幼年到老年,一生好学,每读五经,一定要正襟危坐,从不懈怠。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钱塘人慎东美,字伯筠,为人狂放而不愿受约束。曾到京城应试,见试院森严,便说:“就这样对待天下的士子吗?”于是,拂袖而去。嘉祐年间,由宰相韩琦推荐,入朝做官。有文才,能写诗,又擅和书法,笔力飘逸,不迎合时俗。

  胤繁天水;

  德被修江。

  ——上联典指慎氏的望族居天水郡。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良吏慎钺,康定知建昌军,治尚大体,明而不苛,民咸戴之。

  政施威惠;

  学务刑名。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慎钺知建昌军,威惠并行,民皆德之。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慎到尝为韩大夫,务刑名之学。

  五言通用联

  慎子传万古;

  名山记千秋。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法家慎到,赵国人。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旨意,主张“抱法处势”,“无为而治”,从“弃知去己”出发,著十二论,为四十二篇,名《慎子》。下联典指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慎蒙,字山泉,归安人。官至监察御史。著有《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寄永望夫,重谐伉俪;

  辞官养母,永誉缙绅。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严灌夫妻慎氏因无嗣被出,慎氏作诗曰:“便是孤帆从此去,不慎重上望夫台。”灌夫凄然,复为夫妇。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慎知礼怪母老辞官,缙绅称其孝。

  宋朝诗人,坐介奇遇;

  周时处士,稷下雅延。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诗人慎伯筠事典。下联典指战国时期慎到的事典。

  慨待士之非,拂衣却试;

  屏支离之说,撰著成书。

  ——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慎东美事典,下联典指慎到事典。

  【祠堂古迹】

  慎氏宗祠

  天水堂慎氏宗祠位于江西九江修水复原乡湖洲村。宗祠于2014年竣工。

  潞村

  潞村古村落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城南7公里。钱山漾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的潞村古村落,是人类丝绸文明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古文化遗址。

  据文献记载,北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与欧阳修、范仲淹为同榜进士的慎镛就任吴兴(今湖州)太守。以后,慎镛举家定居如今的潞村,他的侄子慎修出使高丽国并世代繁衍生息。据《湖州府志》记载,慎镛是浙江衢州人氏,宋仁宗景祐元年至三年(1034-1036年)为湖州太守。

  在潞村,至今仍保留着祖先慎修及后裔修建的“化龙”、“起凤”、“腾蛟”、“天保”四座古桥,也正因为这四座古桥,韩国慎氏宗亲会才找到了潞村这个祖居地。

  根据史料,从宋代到清代,潞村慎氏出了36位进士!其中明朝的慎蒙(1510-1581年)官至监察御史、清代的慎毓林官至陕甘学政。慎修于北宋神宗年间(1068-1085年)出使高丽,后因宋金战争和北宋灭亡而滞留高丽,成为韩国慎氏始祖。

  目前潞村已经拥有了“潞村文化礼堂”“农民协会纪念馆”“世界丝绸之源文化展示厅”,并且“慎氏祠堂”“慎微之故居”“慎家老宅”已动工修建,“慎镛墓”和“慎微之墓”已在规划建设中。

  【典故轶事】

  韩国慎氏寻根记

  每年清明前后,韩国慎氏大宗会常常要到浙江湖州吴兴区潞村古村落来寻根。韩国慎氏是怎样找到潞村的?又是如何认定潞村是他们的祖居地的?最近,笔者走访了最早牵线此事的新华社原副社长、现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慎海雄。

  苦苦寻觅古村古桥

  慎海雄回忆说,韩国慎氏是在1997年以后找到潞村这个祖居地的。起先,他们已经找了甘肃天水、河南开封、浙江衢州(均是慎氏祖居地)等地,寻寻觅觅很多年,但所到之处和族谱上的记载都对不上。

  1997年清明节过后,衢州工商局一位名叫慎丽英(音)的女士从报纸上看到新华社记者慎海雄的姓名,就通过新华社辗转联系上了时任新华社浙江分社农村采访室主任的慎海雄。她介绍说,有一批韩国人每年都来衢州寻找祖居地,要找一个名叫潞溪的地方,这个地方还有五座古桥,说是韩国慎家的祖宗建造的。但是这几年韩国人几乎找遍了衢州,市里帮助他们查了衢州的地名志,都没有潞溪这个地方,也没有五座古桥。

  慎海雄的家乡是湖州吴兴区八里店镇的潞村。他一听就说,应该是湖州潞村!“我的老家叫潞村,也有五座古桥,其中四座是慎家祖先建的。”慎丽英还问了一下这几座古桥的桥名,结果化龙、起凤、腾蛟、天保四座古桥的名字,全都和韩国人族谱上记载的相符。慎丽英激动不已,马上要把他们带过来。慎海雄因为要去北京出差,没有办法接待,就用电话联系了时任中共湖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陈永昊。

  陈永昊听到这个情况后很重视。他告诉慎海雄,这是中韩民间交流的一个很好内容,一定要安排好。随即,陈永昊亲自联系了湖州市外办和吴兴区有关负责人,并要求文化局提供潞村和湖州慎氏的有关史料。不久,韩国朋友顺利来到了潞村。

  据接待人员回忆,韩国人来到潞村,一看到这几座古桥,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就齐刷刷地跪了下来。他们说,在中国找了十多年,终于找到了祖宗的根。2001年,韩国居昌慎氏大宗会访亲团正式到湖州潞村访亲祭祖。

  中韩慎氏人才辈出

  据文献记载,北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与欧阳修、范仲淹为同榜进士的慎镛就任吴兴(今湖州)太守。以后,慎镛举家定居如今的潞村,他的侄子慎修出使高丽国并世代繁衍生息。据《湖州府志》记载,慎镛是浙江衢州人氏,宋仁宗景祐元年至三年(1034-1036年)为湖州太守。根据民国年间出版的《衢县志》中的《族望表》记载:“晋元帝大兴间(318-321年),有慎者为东阳太守,爱浙东山水之秀,遂占籍为衢人。至唐季……家甚饶裕,遂为巨族。旧时称‘天水郡宛邱慎氏’。”据此又知,慎氏最早是从甘肃迁到浙江衢州的。

  从宋代到清代,潞村慎氏出了36位进士。其中明朝的慎蒙官至监察御史、清代的慎毓林官至陕甘学政。慎修于北宋神宗年间出使高丽,后因宋金战争和北宋灭亡而滞留高丽,成为韩国慎氏始祖。慎修出使韩国前,曾经在河南开封为官,故此开封也与韩国慎氏有渊源。

  根据韩国居昌慎氏大宗会的介绍,韩国慎氏家族已繁衍了三四十代。目前,韩国慎氏有5万余人口,除了居昌,还有6个慎氏宗亲分会。在韩国的慎氏家族成员中先后出了8位议员以及多位知名科学家、学者。(天 水)

  ——摘自《深圳商报》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