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姓图腾(宛氏图腾)
宛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读音作wǎn(ㄨㄢˇ),亦可读作yuān(ㄩㄢ)。其源较多,有出自上古时期伏羲之师宛华,黄帝之臣宛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有出自西周初期申伯之国宛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有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公孙宛春,郑国大夫公孙宛射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有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有出自唐朝时期阿拉伯人宛葛素,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有满族汉化改姓为氏。宛姓现今人口约三万,排在第五百五十七位,在台湾名列第五百六十三位。
【得姓始祖】
宛华、宛朐、公孙宛春、公孙宛射犬、宛葛素(宛葛思、瓦戛斯、万尕斯、旺歌师、旺各斯、斡歌士、斡葛思、斡葛斯、挽个士)。
公孙宛春:郑国人,春秋时期在楚国为大夫,与楚国令尹子玉是同时代人,以正直、贤仁著称。在公孙宛春的后裔子孙中,也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宛氏,世代相传至今,史亦称宛氏正宗,与后世公孙宛射犬所衍之宛氏同宗同源。
公孙宛射犬:春秋时期比较有名的郑国大夫,以勇敢、正直著称。在公孙宛射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宛氏,世代相传至今。姬姓宛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孙宛春、公孙宛射犬二人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风姓,出自上古时期伏羲之师宛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传说,在远古时期,伏羲氏的老师就叫作宛华,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宛氏,姓氏读音作wǎn(ㄨㄢˇ)。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上古时期黄帝之臣宛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上古时期,黄帝有大臣叫宛朐,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宛氏,姓氏读音作wǎn(ㄨㄢˇ)。
源流三
源于姜姓,出自西周初期申伯之国宛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一统志》记载:“宛,本申伯国,春秋时属晋,战国为韩宛邑,秦为宛县,汉因之,明属南阳府。”
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宛邑在西周初期为周宣王的舅父申侯的封国。
春秋时期,宛邑先属晋国,后属楚国。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宛邑属于韩国。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其地设置了宛县,明朝时期属于南阳府。
在周庄王姬佗八年(齐襄公姜诸儿八年,楚文王熊赀元年,公元前689年),齐襄公联盟宋、陈、郑诸国继续称霸春秋,而此时楚文王熊赀亦想称霸春秋,也不示弱,在第二年即周庄王九年(齐襄公九年,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为了彻底打通北入中原的战略通道,与齐国抗衡,遂出大军借道邓国进攻申国,一举吞灭之。
在古籍中,虽无楚国吞灭申国的具体时间记载,但从史书记载的“伐申过邓”来看,攻申国必然要经过邓国,因此,借邓之时也就是灭申之时。
楚文王引兵过子姓邓国时,邓国有三位明智的大夫劝说邓侯子粹乘机杀死楚文王,以免将来之险。但邓侯认为楚文王是自己的女婿,因而未从,还按正规的礼仪热情而隆重地接待了楚文王,甚至还出兵协助这位女婿。此后,楚文王继续北上,攻灭了申国,除掉了周王朝设置在南土的最大一个异姓国,并将申国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大县。
此时,邓国虽幸存,但已若釜底游鱼。果不其然,楚文王在率军胜利掌鼓回归时,可不管什么翁婿之情,顺手就攻击了毫无防范的邓国,虽然还没有彻底灭掉邓国,但邓国就此已经一蹶不振了。到了十年后的周釐王姬胡齐四年(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国再次大举伐邓国,这时的邓侯子明渊举国投降,楚文王将邓国彻底吞灭。
楚文王灭申国之后,宛邑之地亦随之归于楚国,其住民有以原邑名称谓为姓氏者,称宛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姓氏读音作yuān(ㄩㄢ)。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公孙宛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左传》中的记载:“宛,姓;郑大夫宛射犬,卫大夫宛春。”
宛春,公孙氏,生卒年待考,实际上也是郑国人,春秋时期在楚国为大夫,与楚国令尹子玉是同时代人,以正直、贤仁著称。
在周襄王姬郑二十年(楚成王芈頵四十年,晋文公姬重耳五年,公元前632年),当时公孙宛春在楚国担任大夫,在晋、楚之间爆发“城濮之战”前夕,作为使臣被令尹子玉派遣至晋国传达楚国的要求,结果晋国的中军主帅先轸(原轸)建议把公孙宛春当作人质扣押起来,以激怒楚国。晋文公觉得此计大妙,遂将公孙宛春拘禁在卫国。后来公孙宛春竟然成了卫国的大夫。
在著名的西汉学者刘向所著《新序》一书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记载:“卫灵公以天寒凿池,宛春谏曰:‘天寒起役,巩伤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君衣狐裘,坐熊席,隅有社,是御寒。今民衣弊不补,履决不苴。君则不寒,民诚寒矣。’公曰:‘善!’令罢役”
当年,卫灵公姬元在周景王姬贵十一年(卫灵公姬元元年,公元前534年)即位后,要在天寒地冻的冬天开挖一座巨大的人工湖,以供自己游乐。
大夫公孙宛春就在一旁劝阻道:“冷天动工,恐怕做工的百姓们受不了啊。”
卫灵公感到诧异,问道:“外边的天气冷吗?寡人怎没觉得?”
公孙宛春认真地说:“您自己裹着狐皮大衣,垫着熊皮褥子,宫殿墙角各处又有炉火,当然感觉不到寒冷。而如今国内百姓们衣服破了没布补,鞋底裂了没草垫。您虽然感觉不到冷,可百姓真的是感到很寒冷啊!”
卫灵公听了公孙宛春的劝阻后从善如流,取消了开挖人工湖的计划。
在公孙宛春的后裔子孙中,也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宛氏,世代相传至今,史亦称宛氏正宗,与后世公孙宛射犬所衍之宛氏同宗同源。
按:
按史籍《春秋左氏传·僖公二十八年》中的记载:“……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子犯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轸曰:‘子与之。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
鲁僖公姬申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632年己丑。
显然,刘向在所著的《新序》中,只是为了说明公孙宛春的正直和贤仁,却明显搞错了公孙宛春活动的历史时期,卫灵公即位的公元前534年与“城濮之战”发生的公元前632年晚了将近一个世纪之久,公孙宛春是不可能活那么长久的。如若公孙宛春面对的卫国君主是卫成公姬郑(公元前634~前600年在位)或者是卫穆公姬遫(公元前599~前589年在位),倒是很有可能。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公孙宛射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左传》中的记载:“宛,姓;郑大夫宛射犬,卫大夫宛春。”
宛射犬,公孙氏,生卒年待考,是春秋时期比较有名的郑国大夫,以勇敢、正直著称。
周灵王姬泄心二十三年(齐庄公姜购五年,晋平公姬彪九年,楚康王芈昭十一年,郑简公姬嘉十六年,公元前549年),齐庄公亲自率军攻打过晋国后,一直担心晋平公报复,就准备与楚康王联盟。楚康王遂派大夫薳启强到齐国聘问,并商定会见日期。齐庄公遂祭祀设神,并检阅军队,并请薳启强参观。
当时的陈文子知道后就说:“齐国将会受到侵犯。我听说,不收敛兵器,必定殃及自身。”
秋天,齐庄公听说晋国军队将来攻打齐国,便急派陈无宇跟随薳启强去楚国,取消会见,并请求楚国出兵相助。崔杼率领军队护送他们,返回时顺道攻打莒国,侵袭介根邑。
这时,鲁襄公姬午与晋平公姬彪、宋平公子成、卫殇公姬秋、郑简公姬嘉、曹武公姬勝、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等在夷仪聚会,准备攻打齐国。不过当时正发大水,诸侯军未能立即行动。
到了冬天,楚康王决定救援齐国,随与蔡景侯姬固、陈哀公妫弱、许灵公姜宁组成联军,攻打郑国以解齐国之围。当时楚军猛力攻打郑国都城的东门,驻军于棘泽(今河南新郑、长葛之间)。
晋平公赶紧率领诸侯军队从夷仪(今山东聊城)出发去救援郑国。抵达战场之后,晋平公派张骼、辅跞两位将军去向楚军挑战,但他们不熟悉郑国地形,就请求郑国派人驾车。
郑国人占了个卜,结果是由大夫公孙宛射犬驾车是大吉,于是郑简公就派公孙宛射犬为二人驾车。
郑国上卿子太叔知道公孙宛射犬这个人正直、还比较倔犟,因此告戒公孙宛射犬说:“晋为大国。大国之人,不可与之抗礼。”
公孙宛射犬不以为然地回答说:“国无大小,兵无众寡,上下之礼不变。”
子太叔摇摇头说:“不然,小丘不长松柏。”
公孙宛射犬到了晋军大营后,张骼、辅跞二人十分傲慢,当时他们正在帐中休息,就让公孙宛射犬坐在帐外等候。吃饭时,待二人吃过后,才给公孙宛射犬吃。出阵时,二人让公孙宛射犬驾战车在牵,他们二人都乘安车跟着。
在接近楚军阵营时,张骼、辅跞二人才改乘上公孙宛射犬驾的战车,并且都不穿靠(铠甲),连头盔都没戴,还靠在车衡木上弹琴。
当战车逼近楚军大营时,公孙宛射犬却根本就不招呼二人,一挥鞭便驱赶着战车疾驰冲入敌营。张骼、辅跞二人急忙从口袋中取出头盔带好,在冲进楚军大营后,二人都冲下战车,抓起楚兵就抛扔出去,还捆住两个俘虏挟在腋下。
不料,公孙宛射犬这时却又不等二人上车,便自行拨转马头驱车要冲出楚军大营。张骼、辅跞二人急忙跳上战车,抽出弓箭来射击追兵。
当三人摆脱了楚军的追击后,张骼和辅跞二人又脱掉了靠,再依在车衡木上继续弹琴,并问公孙宛射犬:“公孙,既然同乘一辆战车,那就是兄弟啊。可你为何两次的举动都不提前打招呼呢?”
公孙宛射犬耸耸肩回答说:“开始嘛,我是急于冲入敌营,可后来我感到害怕啦。”
张骼和辅跞二人大笑,说:“公孙啊,你可真是个性急之人!”
二人笑公孙宛射犬性急、还不能受丁点屈辱,受了屈立刻就要报复。不过,公孙宛射犬的报复方式还真的比较特别和凶险,幸亏张骼和辅跞二人是当时晋军中最骁勇善战之将,同时也十分佩服公孙宛射犬的勇敢,否则还真有热闹看了。
在公孙宛射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宛氏,世代相传至今。
姬姓宛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孙宛春、公孙宛射犬二人为得姓始祖,姓氏读音皆作yuān(ㄩㄢ)。
源流六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芈姓别支郄氏贵族,楚国灭申国后,就将郄氏贵族封于申地宛邑(今河南南阳),该支郄氏的后代中就有人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宛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yuān(ㄩㄢ)。
源流七
源于阿拉伯族,出自唐朝时期阿拉伯人宛葛素,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宛葛素,古突厥语为“Waqqas”,全名为苏哈巴·赛义德·艾卜·宛葛素,传说是穆罕默德的弟子,他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公元627年~649年在位)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族三名穆斯林传教士之一。宛葛素的汉译在史籍中亦作宛葛思、瓦戛斯、万尕斯、旺歌师、旺各斯、斡歌士、斡葛思、斡葛斯、挽个士等。
据史书《回回原来》的记载:唐太宗即位后,派遣大臣石名堂携旨前往西域谒见回王(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回王接旨大喜,当即遣其国中高贤盖斯、吾外斯、宛葛素三人来华报聘。行至中途,盖斯、吾外斯二人不服水土不幸病逝,仅余宛葛素一人坚持随石名堂跋涉山川,受尽辛苦,在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抵达长安(今陕西西安)之后,奉上天经即古兰经,由此受到了唐太宗的礼遇,并敕建清真寺,宛葛素遂留居中国。
后来,宛葛素先到江宁(今江苏南京)、后至广州一带传教,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在广州建造了中国第一座清真寺即位于广州光塔路的怀圣寺,被后世的中国穆斯林敬为“先贤”,尊奉为在古代丝绸之路上作出了国际性贡献的历史巨人。
宛葛素在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无常(去世)之后,被人们安葬于广州城外北郊的流花桥畔桂花岗(今兰圃西邻)。其墓称“先贤古墓”,是一座直角六面体的砖墓,有一个拱式圆顶,没有碑文。墓园门额上书“清真先贤古墓”,园内为庭院式建筑,广植花木,西面有堂三间,前面为敞口厅,北面为礼拜殿,墓室筑成拱顶,形如悬钟,内成洞形,当人们在其内诵经或讲话,即有回声相应,故而俗称“响坟”。
在苏哈巴·赛义德·艾卜·宛葛素的后裔子孙中,大多按汉俗取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宛氏、万氏、斡氏、旺氏、挽氏等,皆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其宛氏的姓氏读音作yuān(ㄩㄢ)——这个“宛”字读音源出汉、唐时期对西域“大宛国”的称谓读音,“大宛国”之“宛”字的正确读音即作yuān(ㄩㄢ),非读作wǎn(ㄨㄢˇ),属于指国或因地为氏。
按:
世界上第一座清真寺叫作“先知寺”,于公元622年在穆斯林第二圣地即沙特阿拉伯的麦地那城建成。中国第一座清真寺即广州怀圣寺则由宛葛素建于公元629年,两寺建成的先后时间仅相差七年,至今也是一座历逾一千三百八十年的古老寺院,因此被全世界所有的穆斯林徒众所景仰。
源流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万旒哈氏,满语为Wanlioha Hala,世居清河(今辽宁本溪清河流城),清雍正元年由包衣抬入正黄旗,后冠汉姓为宛氏、万氏等。
⑵.满族完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创建金国之后成为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谓“王甲部”,满语为Wanggiya Hala,以部为氏,世居完颜(今吉林通化西南部地区)、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流域)、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额(今辽宁清原)、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新京(今辽宁新宾永陵镇)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宛氏、完氏、颜氏、汪氏、王氏、鄢氏、张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雍氏、艾氏、甲氏等;在蒙古族、锡伯族中也有完颜氏族人,蒙语为,乃金人加入元籍者,与满族完颜氏同宗同源。
满族宛氏的姓氏读音皆作wǎn(ㄨㄢˇ)。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宛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现今人口约三万,排在第五百五十七位,在台湾名列第五百六十三位,以南阳、清河为郡望。
今陕西省的宝鸡市,安徽省的合肥市、庐江县、巢湖市无为县、宁国县、池洲市、梅山县、宣城市,山西省的太原市,山东省的聊城市、临清县,吉林省的长春市、公主岭市,江苏省的南京市、丰县、淮安市、苏州市、常州市、扬州市,青海省的西宁市,四川省的洪雅县、九寨沟县、雷波县、宜宾市、乐至县、乐山市,湖南省的新宁县、岳阳市,河南的漯河市、河南省的开封市、平顶山市,辽宁省的大连市、鞍山市、沈阳市、海城市、锦州市凌海区,湖北省的武汉市、黄梅县、黄陂县,江西省的九江市湖口县,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广东省的广州市花都区,甘肃省的兰州市,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台湾省等地,均有宛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为卫国之邑,后为齐国所占,成为齐国邑地,位于山东菏泽汲堂河一带,因水草清茂,古代齐国人称其为清河。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时期,清河县改归京师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时期,清河县隶属于直隶省广平府。民国初期,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但要注意的是,满族宛氏的清河郡望,非为邢台,而是指今辽宁省本溪市境内的清河流城。
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字辈
安徽定远宛氏字辈:“广发意气来”。
安徽潜川、庐江、山东济南宛氏字辈:“日从光启向学茂志敏新传家宜树德瑞兆庆华文进修昌继善经世永承恩”。
安徽宁国宛氏字辈:“新学茂志敏新传家宜树德”。
安徽宛氏一支字辈:“日从光启象学茂志敏新传家友毅德富贵发华文”。
四川宜宾宛氏字辈:“益嘉如大山文学忠茂贤诗礼传家宝荣华富贵连”。
四川乐至宛氏字辈:“一嘉如大三文学宗绍锦乾坤世代光辉显荣华书通经义安定国新克正朝端”。
四川宛氏一支字辈:“一时如大山文学宗孟贤诗书传家宝永远世泽长朝耀联文世修兴启成明忠孝德天理光辉照乾坤智勇奋发贵安帮秉国伦才华登金榜繁荣茂昌盛”。
云南宛氏一支字辈:“大朝耀联文世正玉启成明堂昌国定天德绍洪勋紫高永远照光华旭建兴旗榉龙腾武君才泽满荣帅英强智慧辉阳万福春香伯公保卫广学金榜登”。
湖北黄梅宛氏字辈:“内外应成明立志西良仕本家世造昌”。
四川乐山宛氏字辈:“一时如大山文学宗孟言诗礼定朝庭鸿儒正显声” 。
四川眉山宛氏字辈:“宗则禹尚源,书桂绍续永;显荣成文升,道吉德仲纯;清忠良贤爱,好义从新启”。
【楹联典故】
(暂缺)
【家训格言】
《宛氏家训十条(江西湖口谱)》今译
【引言】江西九江湖口宛氏始祖为南宋末期先人,“家训十条”制于明末清初。本家训曾载多姓谱书,非宛氏独有。故译文取通用直译法和意译法。
第一条 修身必须治家,治家的根本在于修身。修身,既是祖宗的精神遗产,也是子孙的行为准则。忠君爱国、孝亲睦友、继往开来、担当世道,这些都要依赖修身。所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用“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警示内心、用“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接人待物、身正心诚,这是族人的行为准则,凡子孙者都应当遵循这些。
第二条 当儿子的,必须孝顺。百行孝为先,没有比孝道更重要的了。所以,日常生活要有节制、起居问候要有常规、双亲用餐要有仪式、照顾老人要有礼数;而且,丧服棺椁要美观、哀痛葬祭要真诚。这些都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做子孙的,无论富贵贫困,都要尽最大能力做好这些。如果对父母言语不敬、治家无方、背叛家亲,对于这样的族人,必须指责而且不能饶恕。
第三条 必须恭敬师长。一日之师终身同父,怎么敢等同常人而不知道恭敬师长呢?如果只知道学问却不知道学问是师长先传授给自己的,那么这既是无礼也是忘本。天下读书人,都是首先真诚地恭敬师长,而且终始如一,让自己不愧对学问,以此规范地传承求学风气。这些人,才称得上是具有上等品行的贤人。
第四条 长幼必须有序。家庭之间,伯叔最亲、五服近亲、九族远亲,祖宗都是同一位先人。在长辈面前,坐要起身、步要慢行、接待和气、话语谦虚。近亲要恭敬,远亲要厚待。家族伦理秩序分明,祖宗的心愿也就安慰了。
第五条 必须永远怀念先祖。先祖早已故去,先祖所依赖的就是,有子孙能够延续先人同时传导后人。不能忘记先祖,而且还要敦厚诚实,更加注重名声与教化。兼顾这些才能无愧于先祖。凡是做为子孙的,应该靠读书领悟这些。
第六条 必须教育好孩子。十五岁时要学经书,这是古训。但是,必须在年龄刚满七岁时,就要端庄正直地认真规范孩子的行为,要以“讲、习、讨、论”作为教育的箴言。首先应该改变气质,经过陶冶使孩子的诗书学问更加美好;而后启发孩子领会和感悟,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技能。孩子不再有愚昧和顽固的毛病,也就有了分辨是非的聪明智慧了。
第七条 居室必须有区别。内亲、外亲、近亲、远亲,日常生活主要就是与这些亲戚交往。凡是有客人、族内长辈来到家中,家中的嘈杂之声,不能让客人和长辈听到。为什么要这样呢?主要是担心因为家中小事而影响了客人和长辈的大事。凡是晚辈来到家中访亲的,不是至亲骨肉、不是世交好友的,也不必出屋恭迎。
第八条 妯娌之间必须和睦,否则就会产生猜疑、不满、恶感、仇怨、毁谤等等,导致亲戚之间矛盾和背叛。历史证明:恶妇导致丧国。家庭之中怎样表彰良好的典范,才能称得上贤内助呢?就是妯娌之间要有喜乐相处的情怀。
第九条 闺女必须文雅。闺女总归要出嫁的,这是人伦大义。男人总是希望找一位贤妻,闺女的举止也代表着母亲的形象。不论什么事,对待公公、婆婆、丈夫,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不能让别人讥笑丈夫没有管好妻子。
第十条 对仆人要怜悯。东家身份虽然尊贵,而尊重仆人也是东家应有的慈善态度。仆人为东家里里外外做事,必须考虑他们怎样做更合适。至于“垂手庭阶、止步帏幕”,这是理所当然的要求。必须强调的是:要求仆人早晚要勤劳、不能误农时;要求来家的客人,不能劝仆人饮酒、随意、怠惰、失职。这些都是基本准则。(吉林长春宛福成译,九亲文化编辑整理发布。)
作者简介:本文译者宛福成系吉林长春人,生于1960年,全国家谱研究会理事、全国宛姓联谊会秘书长、吉林省行政学院研究员。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致力于研究家族事物,发现天下宛(晚、碗)人居地。是当之无愧的姓氏文化达人,更是宛(晚、碗)家人心中德高望重的“成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