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尧氏起源及历史

尧姓图腾_尧氏图腾

尧姓图腾(尧氏图腾)

  尧姓是中华古老姓氏之一,帝尧后裔。尧为帝喾少子,姓伊耆,名放勋,号陶唐氏,谥号为尧,史称唐尧,其后世子孙即以祖上谥号为姓,称尧氏。现今尧姓人口约四万人,现今排名五百二十二位。

  【释义】尧,本义是高。尧字的繁体字是“堯”。堯,从“壵”、从“兀”。“壵”为地势高。“兀”为高而上平。形容高高的山岭和高大的建筑。

【得姓始祖】

  尧帝:古五帝之一,唐尧之后裔。尧名放勋,帝喾之子,受封于唐,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谥号为“尧”,史称唐尧。其后世子孙即以祖上谥号为姓,称尧氏。唐尧为尧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上古,帝尧后代。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载,尧为帝喾少子,姓伊耆,名放勋,号陶唐氏,谥号为尧,史称唐尧,其后世子孙即以祖上谥号为姓,称尧氏。

  源流二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

  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有尧姓。

【迁徙分布】

  迁徙

  上古五帝之一的唐尧,原居于今河北唐县一带,后徙居太原,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再迁山西临汾一带,活动区域主要是今中原及西部,因此尧姓也发祥并长期生长于这里,并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展。汉唐之间,在河北、山西等地发展成郡姓望族,以河间郡、上党郡为郡望。

  分布

  尧姓虽为上古帝王后裔,但人丁一直不旺。现今尧姓人口约四万,排在第五百二十二位。

  今广东之澄海、高要,四川之合江,福建之上杭、清流,安徽之贵池,河北之景县,山西之太原,甘肃之永登,徽县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家族也有此姓。现今在湖北、江西、四川、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河间郡 汉为河间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后魏初改为郡,相当于今河北中部河间一带。

  上党郡 秦以战国韩地置上党郡,辖今山西东南部。汉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隋置上党县为郡治,即今山西长治。

  堂号

  河间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此外还有自立堂号清俭堂等。

  字辈

  湖南长沙尧氏字辈:惠仕天应礼、万开思朝文、在正大光明

  湖南邵阳尧氏字辈:永传圣贤书,恒思祖德修。本源从山右,文明耀中州

  湖南常德尧氏字辈:再政通光昌顺俊秀,世德承先志家声绍祖基

  湖南衡阳尧氏字辈:宗玉子兴善,芳明荣振康,祖福贻泽远,世代永承昌

  湖南株洲尧氏字辈:茂 电 文 清 士 在 芝 保 传 芳

  湖南湘潭尧氏字辈:贤宗德兴华 ,曦木博煜醒 ,区桑梓邯栗 ,艾贺邹亿欣

  湖南永州尧氏字辈:宗尚关西堂文武学天波 ,仁义礼智信忠孝传家远 ,祥瑞林元福世海树庆昌 ,祖德千秋业本支万年长

  湖南岳阳尧氏字辈:思元家(甲)道兴(星),尔众大有功

  湖南怀化尧氏字辈:世业大开承祖德家基远启绍宗功

  湖南郴州尧氏字辈:天必思文永(庭德应丹万正)如世承绍孝敬心源笃尊亲理自同家传宏作育仁道庆昌隆东亮昭寰宇勤廉启厚昆

  湖南娄底尧氏字辈:九德秀越开大运,文明光彩达朝堂

  湖南武冈尧氏字辈:贵、仁、仲、先、祖 / 宗、兴、定、仕、朝/大、尚、世、元、亨/利、贞、全、礼、智/孝、悌、忠、信、荣/常、伦、序、政、攸/清、太、相、传、纪/万、代、由、雍、隆...

  湖南省新邵尧氏字辈: 正、永、祖、世、发 (道) /文(伯)、仲、思、廷、添 / 秀、大、万、世、永/其、昌、显、达、耀 / 历、代、振、家、声/继、述、传、忠、厚/敦、睦、肃、纪、纲/诗、书、光、上、国/源、远、泽、绵、长...

  湖北阳新尧氏字辈:先哲流风远伊启景

  四川富顺尧氏字辈:文廷思启士,世笃守忠真

  江西赣州尧氏字辈:尧、德、世、业、新/傅、家、惟、忠、厚/华、国、在、文、章/积、善、承、先、泽/明、经、诏、书、香/贤、才、光、前、烈/孝、友、启、后、昌/信、义、昭、来、许/和、穆、霭、凝、祥...

  重庆梁平县回龙镇字辈:伯、仲、思、廷、添、秀、大 /万、世、代、其、昌 / 显、达、辉、祖、宗/明、登、英、杰、志/府、安、定、家、邦/章、朝、召、君、良/孝、顺、启、乾、坤/仁、义、道、德、长、贤、圣、光、荣、正...

  重庆市永川县和四川省内江字辈:伯(文)、仲、思、廷、添、秀、大 / 万、世、永、其、昌/ 显、达、辉、祖、宗 /荣、华、光、裕、士/ 辅、相、定、安、邦/择、本、钦、明、肇/传、家、自(代)、有、贤 /文、章、开、泰、运 /继、续、徳、承、先...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望出上党;

  源自唐尧。

  ——指尧姓郡望和源流馈金勿受,孝廉称美。

  克已奉公;

  清俭驰名。

  ——上联:明朝尧世美。下联:北魏尧暄,前后从征及出使检察三十多年,皆克已奉公。

  九言通用联:

  思义推恩,动吏民怀想;

  专德邃易,得性命精微。

  ——上联:尧世美。下联:宋朝尧允恭。

  【祠堂古迹】

  临汾市尧庙

  尧庙位于临汾市秦蜀路南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汾史称平阳,《尚书》载"尧都平阳"。司马迁《史记》云:"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足见华夏文明自尧始。尧庙原建于汾河西岸,晋元康中徙汾东,唐显庆三年(685年)迁至今址,距今已1300余年;历代均为国家级祭祀之所,并进行过多次修葺与扩建,清康熙临汾和光绪帝以及慈禧太后曾御驾临此。尧庙现占地5.33公顷,主要有山门、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古建筑群,以及距今已1600余年的汉代奇树柏抱槐、柏抱楸、鸣鹿柏、夜笑柏等景观。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在此举行祭尧仪式并逢庙会,康熙帝巡幸尧庙时,定为皇会,届时全国各省、各族及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前来谒祭,庙会之盛为华北之冠。历代帝王将相,达官司显贵,墨客骚人,对尧庙吟咏甚多,赞叹备至。尧庙始建于西晋,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旧址在汾河以西,西晋元康年间迁至汾河东岸,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658年),庙址由府城西南迁至城南现址。尧庙是一座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俗称三圣庙,是中国专门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尧在4000多年前就定都平阳,划定九州,形成中国最早的格局,平阳成为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其中广运殿是供奉尧王的主殿,殿高27米,四周的长廊内有42根石柱,柱上雕龙刻云,工艺不俗。由于老的广运寺已毁于火灾,看到的寺院是重新修建的。内还有10多座石碑,上面记载了尧王的丰功伟绩。

  五凤楼:进了尧庙,首先看到的是秀丽的五凤楼。它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楼高十九点三米,三层十二檐,楼底有砖建窑廊三孔,有直通三层角柱十三根,甚为雄伟。楼顶直立陶人三十余个,陶狮为中,风吹可上下走动,十分美观。据说,尧王常同他的四个大臣(既两位宰相。两位阁老)登楼远眺,而当时人们又把他和他的四位大臣喻为“五凤”,并有“一凤升天,四凤齐鸣”之说。“五凤楼”之名便由此而来。五凤楼的后面有尧井亭。该亭始建于东晋太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亭为六角高檐楼阁形式,小巧玲珑,非常别致。亭中水井据说是尧王亲手所掘。井的直径八寸,井壁为两层,外层有卯榫砖九块一圈,叠圈砌成。相传尧井通海,至今井下泉水汩汩,清冽可饮。

  广运殿:亦称尧宫,是召见众臣共商国是的地方,也是庙内的主体建筑尧庙。始建于唐显庆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殿高二十三米,通进深二十六点三米,通面宽四十三米。殿内有十二米通顶立柱四十二根。柱下石基座雕刻精细,狮子、麒麟栩栩如生,各式花卉竟斗可妍,实为国内罕见。大殿龛内,有高达二米八的唐塑尧王像,两边站着两位宰相和两位阁老。尧王,据说姓伊,是尧庙南八里伊村人。伊村现尚存刻有“帝尧茅茨土阶”的石碑。相传尧王以前就住在土阶上的茅草屋子里。《韩非子 . 五蠹》中写道:尧王住的茅草屋,吃的野菜根,不加调味,用土缸盛饮水,粗布仅掩身体,冬天披鹿皮,衣履不到破烂不堪不换。可见尧王的生活十分艰苦。广运殿后是寝宫,始建于唐代麟德年间,距今约一千三百多年。宫龛内塑有尧王和其夫人的像。据说尧王的夫人是鹿仙女,生于姑射山中。山上现有鹿仙女洞、鹿仙女照镜石(约一亩多大)、梳妆台等。庙内苍劲的古柏,植于晋代,高十数米,直径两米多,十分罕见。其中的柏抱槐、柏抱楸,每至夏日,柏树中间盛开着槐花、秋花、奇趣盎然,堪助游兴。广运殿为尧庙建筑群的主殿。该项目为国家级重点修复工程,建筑面积为2400余平米,工程造价为105万元(1983年造价)。建筑为清代无斗拱大木作建筑。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的资深古建筑专家冯冬青先生根据现状构件和历史资料,主持勘测、复原设计和工程技术指导。著名古建筑设计专家冯冬青先生。祖籍浙江绍兴,1955年12月出生于山西太原市。历任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室主任,设计处处长。国家级注册建筑师。从事古建规划设计专业30多年来,先后参加或主持古建筑(文物建筑)和仿古建筑的规划、勘测。该项目修复设计时间为1983年6月 -- 1987年7月。

  龙凤之脉:尧宫甬道中间由龙凤图案刻制的中轴线叫“龙凤之脉”,从大门开始一直通到广运殿,长达300米。龙和凤均为尧时期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吉祥标志,这里的龙凤之脉就是中国最吉祥的龙凤通道。

  文物雕塑:陈列于尧宫甬道两旁的器物是出土于陶寺文化遗址和下靳古谷阂胖罚直鹗且⑹逼诘奈奈锓轮频袼芎臀幕幕袼芩跤埃从沉。700年前我们祖先的生产方式,其中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生活器具、以及礼仪用品和乐器等。这些文物石雕生动地展示了尧时期的生活和文化,使尧庙更具有历史实证和文化内涵。

  仪门:“仪门”就是礼仪之门。古时拜谒和祭祀帝尧的帝王君臣及平民百姓,凡到此处,心须“整冠弹尘,端庄仪表”,然后恭恭敬敬的严肃前行。仪门门额上的“文明始祖”题词,是对帝尧创始文明政治的最高评价。仪门背面题词“光披四表”,原是清康熙帝为尧殿题写的门匾,意为尧的功德象日月光浑润泽四方万民。

  尧井台:井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上古时期,人们都是择水而栖,沿河而居。尧“寻蚁造井”,人类就围井而居,改变了依赖河流而住的状况,遂有了村落、乡镇、城市,形成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至今人们把城市称为市井,把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称为市井文化、市井文明,把井看做为家,把远离家乡叫做“背井离乡”。这口井也被称为“天下第一井”。尧宫古柏尧井四周有四棵沧桑的古柏,西侧这两棵为“柏抑楸”和“柏抱槐”,即柏树中又长出一棵楸树和槐树。柏抱楸,每年四五月间,柏枝丛中盛开红色楸花,游人无不称奇。柏抱槐据传是600多年前从西安慈恩寺移植而来,每逢夏初,柏树从中槐花盛开,芳香四溢,甚为可观。东侧这两棵古柏,一棵叫“鸣鹿柏”,一棵叫“夜笑柏”。传说唐代在寝宫雕塑帝尧与夫人鹿仙女的圣橡时,突然跑来一对梅花鹿在柏树下欢蹦鸣叫,故称此树为“鸣鹿柏”,至今它的枝丫树杈,长相酷似梅花鹿角。“夜笑柏”系古时一僧人从印度移植而来,昼伏夜长,树寿绵长,每年除夕夜晚,此柏便发出沙沙之声,颇似人的笑声,故称“夜笑柏”。

  蟠龙图雕:镶在尧殿月台台阶上的这个“蟠龙图雕”,是根据1978年陶寺遗址出土的礼器“彩绘陶盘”上的蟠龙畋象放大制作的,这贴画蟠龙畋是我国最早的龙的图案,被称之为“天下第一龙”。龙型简洁古朴,龙嘴衔含稼禾,反映了人类对农业文明的追求与崇尚。

  寝宫:尧的寝宫始建于唐麟德年间(公元664年),宫内供奉着帝尧与其夫人鹿仙女的塑像。传说帝尧定都平阳不久,去仙洞视察民情,巧遇鹿仙女,双方相爱,择日成婚。成婚之处就在鹿仙洞。成婚那夜,对面山峰红光照射,状如腊烛。此后,人们把帝尧与夫人分女成婚的山洞称之为“洞房”,世上才有了洞房花烛夜之说,所以华夏儿女反成婚之居皆称为“洞房”。

  祭祖堂:中国人自古以来有崇拜祖先的美德,尧舜禹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是伟大的先祖。尧庙祭祖堂是炎黄子孙祭祀先祖的殿堂,供奉着尧舜禹君臣后裔姓氏牌位,涵盖了千家姓大部分。在祭祖文化堂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先祖,知道自己的根脉,寻到血缘之根,精神之魂和根祖文化之源。

  虞舜殿:舜殿的建筑风格是明清时期的模式,系重檐歇山顶式,殿高15.5米。殿内虞舜塑像高3.5米,打破了神化官化色彩,以人文先祖的形象进行了设计雕塑。尧在位70年时访到舜,考察三年后由舜辅政20年,禅让于舜,而后8年故世。舜又效仿帝尧,在老年将帝位禅让于禹。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被千古颂传的“尧舜禅让”。 舜姓姚,名重华,属有虞氏,故称虞舜。舜接替尧位后,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刑罚,广旋仁政,使四海宾服,国泰民安,将国家治理得政通人和,天下安乐,创建了千古颂扬的“尧天舜日”太平盛世。舜20岁时以孝闻名,30岁时尧举用他,50岁时代行天子政事,61岁接替尧登上帝位。登位39年到南方巡视,逝于苍梧境内,葬于江南九嶷山。  大禹殿 大禹殿建筑风格是明清时期的模式,系重檐歇山顶式,殿高15.5米。禹姓姒,名文命。尧任用鲧治理洪水,鲧采用拦挡堵截的办法治理,结果没有成功,被流放羽山而死。舜推荐禹治水。禹受命后劳苦身躯,精心治理,治水十三年,足迹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先后开通了九座大山,疏浚了九大湖泽,疏导了九条大河,划定了九州地界,终于完成了平治水土的大业,加而受到老百姓的热爱。于是帝舜便将其位禅让于禹。舜逝世,禹即天子位,国号为夏后,故禹也被儿为夏禹。殿内大禹塑像高3.5米,取材于“大禹治水”,突出了先祖对农业水利的贡献,塑像古朴自然,与我们更加贴近,充分体现了尧庙的祖庙特征。

  中华帝尧钟:钟楼内悬挂的在华帝尧钟,重达21吨,喻指铸造于21世纪;高中华帝尧钟366公分,象征农历一年366天;直径240公分,象征一年24个节令;钟齿为12个,寓意一年12个月;钟面镶铸着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羲和制历,皋陶神判,和合议政,藜羹鹿裘,历山访贤,禅让虞舜八幅图案,展示着丰厚了尧文化底蕴,歌颂了“三圣”的业绩功德,赞誉了钟鸣鼎盛的尧天舜日。

  “尧典壁”廊:“尧典壁”位于尧宫东侧,南北长达300米,高3.3米,镶“尧典壁”廊有碑石380块,镌刻3万余字,是全国第一座雕刻尧、舜、禹历史文献的纪念壁,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碑文内容由南往北伸展,图文并茂,共分为13辑, 即:《尚书。尧典》、《尧典图说》、《尚书。舜典》、《舜典图说》、《尚书。大禹谟》、《大禹谟图说》、《尚书。禹贡》、《禹贡图说》、《帝王赞尧》、《先贤咏尧》、《本纪尧传》、《典籍评尧》、《史载记尧》等。“尧典壁”是一部三圣功绩的精化史,“尧典壁廊”被誉为“天下第一廊”。

  天下第一鼓:“中华帝尧鼓”称之为天下第一鼓。迄今为止,天下还没有比它大的鼓。这面鼓直径3.11米,高1.2米,鼓的两面均是整张牛皮而著,2000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帝尧“敢谏鼓”,广开言路,开张圣听,纳谏除弊,开创了民主理政之先河,带来了“尧天舜日”之盛世。置鼓于尧庙,就是要弘扬帝尧精神,传承文明,恢弘正气。此鼓是襄汾县红跃鼓厂承制。厂长卫红跃历经半载,寻遍全国十三个省市才觅到了这两张牛皮,制成了这面象征先祖民主精神的大鼓。

  华表:尧都华表尧殿两侧木桩,是尧设立的“诽谤木”,亦称华表木。《辞海》记载:“华表,亦称桓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桩”。尧是开启华夏文明的贤明君主,设立诽谤木正是要博纳众谏,广泛听取民众意见,以便改进朝政。为了打消大家的顾忌,达到言者无罪,畅所欲言,就特意树起了这一诽谤木。可以说,“诽谤木”是体现尧民主政治的初评。随着时代的推移,诽谤木演变为雕刻精细的石柱,形成蟠龙缠绕的华表,但已失去帝尧设立诽谤木的本意,成了历代帝王皇宫的装饰物和帝王尊严的标志物。华表为尧所创,始于尧都。2001年我们在尧都广场筑建了“尧都华表”,高达21米,寓意21世纪;柱身蟠曲着中华世纪龙,苍劲威武,顶端的冲天吼,生机勃勃,预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底座有长城图案和黄河壶口瀑布图案,象征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社稷永固,为中国第一华表。

  千家姓纪念壁:在尧宫门前的广场西侧,有高达6.6米,长达100米的千家姓纪念壁,以长城造型,花岗岩构筑,气势宏伟,可谓天下之最。纪念壁镌刻1566个姓氏,以中国传统书法真、草、隶、篆四种字体雕刻,并镶有“华夏子孙,同根共祖”八个显赫大字。纪念壁前的“叶落归根”大型铜雕,象征着中华民族源远根深,有着浓厚的血脉联系。 中国地形立体微缩图位于华表广场的中国地形立体图,是按十亿分之一的比例微缩制作,面积为9600平米,分为四种色区,山川、河流、高原、平原、湖泊、岛屿等立体展现,新颖别致,气势壮观,可谓全国最大的中国地形立体微缩景观。

  帝尧陵 (临汾帝尧陵)

  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北郊村西的涝河北岸,距市区35公里。墓高50米,周长300余米,依山傍水。祠宇依陵而建,布局紧凑,木雕精细。陵周石山悬崖,陵墓由黄土堆积而成,古柏葱郁覆盖,清流环绕而过,景色秀丽壮观。1984年中国考古研究院专家考证,陵丘属人为形成,再根据尧陵附近发现陶片推测,4000余年前人类曾在此活动居住。这与当地传说,葬尧时人们掬土成山成陵相吻合。

  陵高50余米,周围300余米,相传帝尧驾崩,万民悲悼,临穴掬土,遂成陵丘,陵丘之南,建有陵园。山门为阁楼式戏台通道;入山门,东西建有看楼;北为仪门,斗拱层迭,飞檐凌空,由两柱平地托起,谒陵至此,均须下马落轿,故亦称下马坊。仪门之北为献殿;东西为配殿,献殿往北,登石阶,入碑亭,可见正中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所飧"古帝尧陵"四个大字,旁竖历代石碑四幢;再北即帝尧陵寝。整个陵园建筑布局紧凑,结构巧妙。陵园祠宇,相传为唐初改建。

  据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载,唐太宗李世民曾晋谒尧陵。唐显庆三年(658年)重修祠宇,此后历朝均进行过修葺与补建。祠内有山门、牌坊、厢房、献殿、垛殿、寝殿、碑亭等建筑,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格外醒目。祠内存在碑碣10余通,碑文记载尧王故绩及尧陵沿革;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立的一块碑上刻有尧陵全图,至今完好。祭尧历代被奉为国祭,明清时代设春秋二祭。祭祀时节,游人如织,商贾云集,百艺献技,香火繁盛。

  帝尧陵 (菏泽帝尧陵)

  帝尧陵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尧王寺,现牡丹区胡集镇古成阳遗址。2017年11月4日,“成阳故城与帝尧陵研讨会”在牡丹区胡集镇成功举行,专家、学者共计200人参会。在实地考察遗址后,专家们进行专题研讨并达成共识,帝尧陵在菏泽胡集镇。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地理标志、文物遗存等方面,对成阳故城与帝尧陵进行了详细论述和探讨,并分别作主题报告。专家们一致认为,牡丹区胡集镇地下故城,经文物部门认定为西周成国故都成阳,秦汉魏晋之济阴郡成阳县城,北齐废,后完全淤埋地下;成阳故城西二里尧王寺村面积达七万平方米的龙山至汉文化遗址,系文献中的尧陵遗址。

  历代志书皆载:《吕帝春秋·安死》云:“尧葬谷林----”;东汉学者高诱说:“尧葬成阳,此云谷林,成阳山下有谷林。”魏晋学者黄莆在《帝王世纪》说:“谷林即成阳”;《乾隆御批纲鉴》亦说“尧帝崩于成阳,葬谷林,谷林既成阳。”;《水经注》云“成阳西二里有尧陵”。尧王墓前现有1545年(明嘉靖二十四年)濮州知州孟书“祭文碑”和1903年濮州知州缪润绂书“帝尧陶唐氏墓”碑各一幢。碑前有享殿、东西朝房、东西更衣亭、大门、牌坊、圣母殿等建筑。院内另有石碑数块及清末所植古柏246棵。陵南500米有尧母庆都陵,西350米有尧妃中山夫人墓及祠。

  目前,遗址均埋于地下,并未开发。研讨会现场,与会专家指出,尧陵、尧母庆都陵在此,反映出古人对帝尧活动区域的大体定位,联想尧居陶,舜生姚墟、渔雷泽、耕历山、陶河滨等记载,将对深入研究尧舜禹起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顺平祁山太子庵

  太子庵是当地人对伊祁山的俗称,更是对伊祁山古庙建筑群的统称。这些庙宇位于伊祁山之巅的山凹处。太子庵其名称源于在山上出家的一位太子,有人说是幼年生活在山上的尧帝,还有的传说这位太子就是尧帝的儿子丹朱。据《畿辅通志卷168》中的望都人麻㙉在重修尧母庙记中记载:尧幼随母居其上,后人遂名为太子庵。另外一种说法是尧的儿子丹朱出家修行的小庙,古碑上就有“昭阳太子出家修行处”的记载,尧帝的妻子被尊为昭阳圣母,这个昭阳太子当然就是丹朱了。为纪念尧母和尧帝父子,后人在他们居住过的地方建祠立庙。后经多次重修续建,逐步发展,形成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庙建筑群,而且逐渐由专一祭祀尧帝的殿堂变成多种宗教文化的混合体,有道教的药王庙,关帝庙,玉皇庙,也有佛教的大佛殿,观音庙及民俗方面的土地庙,姻缘庙,虫王庙等等,统称太子庵。太子庵中的庙宇大部分是由民间捐资修建的,而且时建时续,其始建年代可追溯到汉代元和年间(公元85年至88年)。在本世纪初侯各庄村在组织村民清理一座庙基时,清理出了一块奠基砖,上面刻着一只三尾鸟。河北大学美术系一位教授说这是一只汉凤,叫朱雀,与满城县出土的墓门画像石上的朱雀相似,为东汉时的作品,迄今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

  到南北朝时,太子庵就有了一定的规模。据有关人士考证,南朝一位名叫智匠的僧人曾云游到伊祁山,寄住在太子庵中。期间,他根据民间传唱的歌谣,写下了千古绝唱“木兰诗”。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北平县(今顺平县)人在县城修建木兰将军庙,那首刻在石碑上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诗稿,就是由太子庵上的僧人所提供。

  现存的伊祁山的明弘治十一年的重建太子庵碑载:完之西二十里有伊祁山,昔尧母所居。太子庵历经沧桑,经后人多次重修和续建,到清末民初,仍然有庙舍数十间,厨房、仓房、石碾、水井及菜园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同时还有庙田300多亩。每年正月十六和农历七月初七举办两次大规模的宗教祭祀活动,每次活动都要放饭三天。届时,太子庵香烟缭绕,钟罄悠扬,达官显贵,商贾庶士,佛门弟子,洞天羽客及善男信女纷纭而至。争先恐后来到伊祁山,唯恐失去一次施舍一碗粥饭的机会,可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通过举办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太子庵名利双收,每天收受的布施和馈赠的铜钱以笸箩论计。

  太子庵依山势而建,坐西朝东,东西长,南北较窄,东西高低落差三、四十米,呈长方形阶梯状,共有大小庙宇五十多座。五十多座庙宇分布在四座庙院中,有佛教的大佛殿、观音庙,有道教的三宵殿(即奶奶庙)、灵官庙,民俗方面的庙宇有虫王庙、姻缘庙、土地庙等等,是一座集多种宗教文化的混合体。四座庙院由统一的围墙圈起,院与院之间又由台阶和小拱门沟通。由于布局合理,几十座庙建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建筑风格的古庙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就像是一副优美的立体画,气势恢弘,和谐自然,让世人叹为观止。山门位于古庙建筑群的东边最下层,坐西朝东,门前有台阶、水井和一座龙王庙。所谓庙,实则是庙墙外山崖根下浸出的一汪清泉,古碑上记载:此泉水“自石壁中出,如一线,沿绿壁下泄入石池,昼夜浸渍,可供二三人炊餐之用,永不干涸。

  伊祁山现在除太子庵古庙建筑群外,还有丹朱台、龙母显、伊祁口、龙见洞、朱和尚洞,明清古碑、摩崖石刻等文物遗址,自然景观及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登伊祁山,谒太子庵,拜尧母洞,与古人对话,观尧乡美景,实乃人生的一大幸事也!

  望都尧母陵

  望都古属冀州,为尧帝受封故土,故名庆都。周属并州,秦朝置郡;汉武帝封中山靖王为广望候,因此改为望都县;晋宋皆为县;北齐划入北平;唐武德四年复又置县,属定州;金大定年间又改为庆都,泰和六年隶中山府;元初属真定府,后归保定路。清乾隆十二年十月,高宗巡幸五台,车驾至此,因庆都为尧母之名,故又改为望都。抗战时期,曾先后改为新望县,晓峰县,旋即改为云彪县。迄战略相持阶段,日寇重兵压境,为打破敌人细碎分割的“囚笼”政策,顺平(完县)、唐县、望都、定州重新划界,在平汉路东成立望定县,路西为云彪县。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望定县撤销,恢复云彪县建制,不久改为望都县。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地市合并后隶属于保定市。

  现在的县地原系庆都一隅尔,曰名成阳,尧母殂落于此故有尧母台,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使使者祠唐尧于成阳灵台,号曰:"灵台大母。从此以后,历代尧母陵,建尧母祠连续重修不断,到明清时代最为兴盛。

  尧母陵位于望都城内东南角,原有尧母祠尧母陵,鸡鸣井等建筑,清康熙十六年9公元1677年)邑令李天;乾隆五十年(公元1786年)知县沈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邑令赵启心等多欠重修,到民国初年,尧母陵高规模宏伟壮观,四周绕一墙。头门二门俱系砖墙,左右各开二门,殿龛祀奉尧母神像,前廊壁嵌石刻诗,两傍厢屋亦系成文心,殿东竖一碑,阳篆尧母陵三字,字径三尺,为明万历年间蕲水司农部郎朱昌篆,碑阴刻杨绍程撰文,傍竖明朝县令原秉谦碑,西竖一碑,邑人太守麻典撰文;殿西侧三十步隔一垣墙,矮架木坊横额曰?尧母陵进二十步有井"圣泉"(即鸡鸣井),相传,投入井中一枚钱币,就能听鸡呜声,故称鸡呜井。井上复一亭,称"砚金亭"。井东有大碑一,清康熙年间尚书汤斌撰文,亭北五步即陵。殿前槐榆交荫宏敞而幽秀,远则群众峰花攒翠岗画罨,近则九水环清,涵泓毓粹,真不愧千年古城,万年香火。为我县八景之首"灵台瑞霭"。

  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望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尧母陵、尧帝庙、汉孙程墓表现了建筑、壁画艺术的高超与辉煌;广为流传的尧母传说和淳朴的椒乡风情奠定了望都文化的基础;明末清初民间艺人创作的地方戏《新颖调》,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剧种。

  帝尧故里

  据资料记载,是今唐县南固城村,既尧帝初都之城。阳邑,因地处尧山之阳而得名。史料记载帝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亦称唐尧,是我国历史上一代人文始祖。帝尧像他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的非凡贡献,其功之伟,其德之厚,早已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熟知。尧帝青少年时期封侯得帝,为民操劳,中心主要就在今唐县、顺平和望都县一带。尧庙西南5里的汾河东岸,恰有一个伊村---尧姓"伊祁",而伊村则是全国惟一。如今,伊村姓伊者虽已不多,但全体村民均以是尧的后裔而自豪;临汾霍州东山有陶唐峪,传说是帝尧的避暑行宫。

  据考证,尧继兄挚得帝后,初都阳邑,亦称唐邑,既今唐县城东北10公里的南固城村(原名故城,后改固城)。《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载:“阳邑一作唐邑,在今河北唐县东北。”《中华大字典》有同样的释文,《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亦有明确标识,唐县迄今为止保存有“古唐侯国碑”为证。阳邑遗址犹存,城墙走向轮廓仍显,南北长约2里,东西宽约1里,尤其东北角尚存百余米残墙体,为粘土和沙夯筑而成。北门虽经无数次修建,仍保留着原始风貌。城内有一古井,村民城之尧井,城内曾出土过不少陶器和陶片。尧在帝位70年,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丹朱,而让给布衣贤者重华,既虞舜。舜继帝位后,为避丹朱扰政,将帝都迁往上虞(既今浙江省上虞县)。舜死后,禹帝继位,称夏禹。禹帝为弘扬尧帝功德,复将帝都迁回阳邑,因这里曾是唐侯国治,又是唐尧故都,尧帝又是陶唐氏联盟领袖。所以,禹帝尊这里为唐邑,并将都香山改称为尧山。尧都区城东30公里的大阳镇北郊村,有尧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传说,葬尧时人们掬土成陵。墓高50米,周长300余米,为三皇五帝中最巍峨的陵墓。制陶是尧时期最重要的产业。位于尧都区东南塔儿山(古称崇山)脚下的"大夏之墟"---陶寺遗址的发现,不仅轰动了世界,而且为帝尧建都临汾提供了确凿证据。

  人常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但史学界则公认"五千年文明看晋南"---尧给尧都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长尧庙期以来并不为世人注目。1965年,尧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犯罪分子纵火焚毁了尧庙广运殿。当地政府财政拨款,并呼吁海内外华人捐款,重修了广运殿;此后,历任政府又对尧庙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扩建。2000年,经民政部审核,临汾市更名为尧都区,而"临汾"则成了地级市,下辖尧都等17个县市区和两个省级开发区。同年,首届"海峡两岸尧文化交流会"召开。

  【典故轶事】

  儒墨之宗

  在先秦时期,以儒家和墨家两个学派最有势力,号称“显学”,两家都以尧舜为号召。从那时起,尧就成为古昔圣王,既是伦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对尧的赞美,随着儒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渐趋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后来儒家即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标帜;到唐代韩愈以至于宋明理学,大倡“道统”之说,尧遂成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在整个封建时代,从未有人怀疑过尧在历史上的存在和他的业绩。

  龙图腾

  民族大融合到唐尧时基本完成,确定了龙这一形象。根据《竹书纪年》记载 ,尧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顺平县境),尧母庆都为陈锋氏部族,生于斗维之野。唐县有庆都山,传为尧母居住之地,庆都出生时常有黄云覆其上,及成年常有龙随之……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尧于丹陵(伊祈山)。伊祁山尧母洞,即尧出生地。这就说明赤龙族当时就栖身生活于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龙与中华民族的血肉关系,也说明了龙的传人在尧时已为世人所共认。

  尧王牧马坡

  传说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带有尧王牧马坡。山头绿草如茵,山坡灌木丛生,沟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发,生机勃勃,夏天树木茂盛,山花烂漫,秋天枫叶红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传说这里“树为尧王栽”,是尧王的放马山,那里北有生马庄,南有牧马滩,生马、二驹的村名都是尧王时留传下来的名称。《临汾县志》中以此地为临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边的东马栅、西马栅传为尧王的牧马场,鹿仙女与尧王婚后,还在这一带管理过马场哩。

  鹿女降龙

  鹿仙女是个肌白貌美而心地善良的仙女,曾为百姓的安全和鹿群的生存而制服了潜伏在其仙洞沟附近的黑龙潭中的黑龙,并将它变为自己驾乘的坐骑。一天,帝尧偶遇被称姑射神女的鹿仙女,并被鹿仙女击退由黑虎仙幻化而成的巨蟒而救下,之后两人互相倾诉衷情,择期成婚。新婚夜,双方喜结连理于仙洞之中,以洞为新房,对面的蜡烛山上光华将南仙洞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于是新婚夜也被称为“洞房花烛夜”。两人婚后第二年,鹿仙女生下儿子“朱”。后鹿仙女于是尾随那只在牧马滩吞食牧民的恶蟒,趁其不备用剑将其刺死,而黑虎仙逃脱,后来那里留下了巨蟒窟。自此,黑虎仙愈加嫉恨鹿仙女,想方设法要加害鹿仙女,鹿仙女防不胜防,只得向天帝告发。天帝派天兵天将捉拿黑虎仙,并将其压在乎阳东南的山丘之下,是为卧虎山。同时,天帝罚鹿仙女与帝尧斩断尘缘,鹿仙女只能将幼年的朱儿送还帝尧,从此隐居深山。帝尧派人四处查找鹿仙女无果后亲上姑射山去找,苦苦寻找而不得,只能另娶散宜氏女为妻。朱儿后被封于丹地(浮山),故称丹朱邑。后来人们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龙洞左旁的一个小洞窟中为鹿仙女塑像纪念,千百年来香火不绝。

  尧姓和饶姓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追思元圣,周武王封地给帝尧后人23世“京”(字子京),在蓟(今北京附近)。其子“理”迁移到山西平阳,其子孙后代以祖上谥号为姓,称平阳尧氏。至秦灭六国,尧姓家族为逃战祸,从此子孙散迁天下,54世尧萱从自平阳徙居江西鄱阳(古饶州,今属江西),后迁临川(今抚州)(注:汶从?)。到56世尧濙时为西汉,汉宣帝刘询即位, 刘询本名”刘病已”,即位后改名”询”,下诏全国要避帝名“询”之讳,如把姓“荀”的改姓“孙”。尧濙任当朝京兆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说尧濙虽是上古唐尧的嫡系后代,但帝尧乃上古五帝之一,百圣至圣,尧濙也应该避讳,于是汉宣帝就在“尧”(繁体为“尧”)的左边加一个“食”旁,就变成了“饶”(繁体为“饶”),赐尧濙改姓“饶”,为饶姓始祖,擢升为太傅,并下诏全国,要求天下凡姓“尧”的均改姓“饶”。“饶”姓以尧濙为始祖,传至29世饶次守时,时已至宋朝高宗皇帝,公元1129年5月,高宗皇帝下诏文武群臣进献宗谱备案,因“饶”系“帝尧”嫡系后代,高宗特命王钧甫细查当时任翰林侍讲的饶次守的祖谱。王钧甫受命之后,仔细核对“饶”姓的源流昭穆,确认饶氏“黄帝之苗,孔京之裔,尝食采于蓟,拜显宦于汉朝……”,“饶”姓实为“帝尧”嫡系后代。帝勅:“尔之后裔世代其昌”。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