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姓图腾(苑氏图腾)
苑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来源于商朝,始祖是商高宗。现今人口约二十四万,排第三百位。
【释义】苑,古时专指养禽兽、植树木的场所。古代养马的场所称苑,后来凡养牛、羊、马的地方均称“苑”,即牛苑、羊苑、马苑。也称种树木的地方为“苑”。
【得姓始祖】
商高宗(武丁):苑姓来源于商朝,始祖是商高宗。商高宗,名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三代君王,在位五十九年(公元前 1271 年—公元前 1213 年)。武丁少年时生长在民间,与奴为友,生活困苦。他即位后,举奴为相,发奋图强,使商朝得以大治,呈现一派兴旺景象,在统治获得巩固的基础上,武丁相继对土方、鬼方、虎方和羌、夷等不断用兵,开拓疆域,扩大商王朝的政治影响。其疆域包括今河南全省,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的大部或一部,创造了驰名天下的文明大国,使商朝进入极盛,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武丁在位时,封其庶子文(其母为 妇好 将军)于 苑(属地在今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是为苑国,后人以“苑”为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自子姓,据《元和姓纂》、《尚友录》所载,商高宗之子文(一作支)封苑侯,其后以其爵号为氏。
源流二
源自官名,据《姓氏考略》、《中国姓氏大全》所载,春秋时齐大夫苑何忌之后以苑为氏。
源流三
源自他族,今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苑姓。
【迁徙分布】
迁徙
苑姓源于河南,历商周千年之时光,逐渐播迁异乡,后在今河北涿州、湖北荆门、山西朔州三地形成大的聚落;历两汉魏晋,昌盛为苑姓范阳郡望、永宁郡望和马邑郡望。据说后世广布各地之苑姓皆由此三郡分衍而出。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持续动荡不宁,苑姓则由于仕宦、谋生、逃难,开避新的生存环境等原因,徙奔江南。隋唐至宋元两代,苑姓迁播向南方各省份。明初,山西苑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北、河北、江苏、浙江等地。历明而降至有清一代,苑姓有进入今西南、华南、东北之地者,台湾岛也有苑姓迁入。苑姓与武、宋姓为同宗,尤以武姓血缘关系最为密切。
苑氏在山东的记载:榉(举)祖从“徐之滕”(徐州滕州一带)约公元960年间,逃难到郓州中都县忠信里白塔村东北约五里远,安家创建苑氏家园,为苑庄(现在汶上县苑庄镇苑楼村)。又经成祖、德祖到迪祖发了迹,受封为将仕郎(约公元1020年的北宋时期),以迪祖为为四世(代),娶关氏生七子四女,五世长支,士光祖守故里(即现在汶上苑楼)。二支,士光祖迁郓城西关。三支,士元祖迁宁邑(宁阳县常家屯)。到了明嘉靖年间(约公元1522-1566),社会比较安定,当时的苑氏的长支继芳祖考中进士,任祥符县丞,二支学祖亦中进士,出任云南沾益州、通安州两任知州。葵祖从宁阳迁来郓城东北三十里左右的苑垓续谱。当时的汶上苑庄、郓城西关和郓城苑垓三大支,共续谱。葵祖为27世。到了明朝末年(公元1628-1644),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这时,苑氏29世思礼祖、思义祖兄弟二人从郓城苑垓逃来宁阳邑东南十八里建家(即现在的乡饮乡常家屯)。思礼祖居常家屯,思义祖居南赵庄(常家屯西南三里)。这就是苑氏在山东宁阳、汶上、郓城、邹城等县市的迁衍史的梗概。
分布
先秦时期,苑姓一直活动于河南和山东地区。
明朝时期,苑姓大约不足1万人,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
当代苑姓的人口大约有24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7%,排名在三百位。目前苑姓的第一大省为河北,大约占全国苑姓人口的34%。苑姓在全国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这三省集中了苑姓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吉林、辽宁、北京、新疆等地,河北为苑姓第一大省,大约占苑姓总人口的34%。
苑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皖苏北部、河南东部、鲁冀京津、山西大部、陕西北端、内蒙古大部、黑吉辽、新疆西北,苑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04%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3%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9.7%,居住了大约82%的苑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
范阳郡: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初设范阳县,因在范水之北而得名(范水:今定兴县固城镇鸡爪河),辖区大约在今河北省定兴县境内,治所在固城(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永宁郡:南朝宋改长宁郡为永宁郡,治长宁(故地在今湖北荆门西北),辖境相当今湖北荆门西北沮水中游和蛮河中游间地区。
马邑郡:隋置郡,治善阳(即今山西朔州山阴县苑家辛庄村),辖境相当今山西宁武、恒山以北、黑驼山、洪涛山、左云以东地区。
堂号
范阳堂:以望立堂。
永宁堂:以望立堂。
马邑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湖南绥宁苑氏)
字辈
辽宁沈阳苑氏字辈:忠玉成家广,斋培绍士长。
辽宁海城苑氏字辈:世福德长久,学守立宏文,金昌喜玉盛,万年泰和春。
山东乐陵苑家村。山东宁阳、邹城等苑氏字辈:思学崇时至,修容克法兴,云体广振举,文承兆祥洪,令德天福佑,纯儒国丛增,善家庆贻泽,繁衍锡长荣。
山东汶上、郓城等苑氏字辈:继全尚,仁嗣承康,茂道隆绪,延长心超,遵体法桂,兰兆荣昌,温润统宁。
山东苑氏统谱新字辈:江海山秀连,英才占奎元,守信如泰岱,奉公为民先,品清廷孝景,名望大宏彦,助勉理宗志,建汝至同宣,起澍登百刚,维佩葆辉光,平治诗书本,格诚纪典扬,安昕昭正智,经伟启新方,共怀忠贞念,勇源世代昶。
山东沂水苑氏字辈:振(恩)德芳克广,忠诚延续昌,荣华祥显兆,慧庆明恒长。
河南新乡苑氏字辈:福泽兴家运,明道振国昌。
河南周口地区苑姓在全国地级市中密度最高,四万左右,为避免名字重名而派五字一世,请周口苑姓分支在起名字时五选一即可。河南周口苑氏字辈(16--40世):
同明乐光章,世好思修先,遵定乃安统,知怀述志本,积善余庆立,保太道毓祥,邦家斯振箴,景运必昌生,培荫扶良佑,炳茂观成灵,永久繁化远,载露清风兴,沐恩高厚禄,既富而强行,从绳作哲启,字正师庄英,树德昭平允,敦仁延嘉瑞,恒劳方守业,含和崇温贵,扬帆待便顺,泽岸登长廷,龙腾凤舞耀,林琅聚华中,达雅理社令。
1998年10月2日,苑氏热情人聚集在山东郓城西关,来自四省20多个县市160多人,畅谈、交流苑氏族谱及有关历史记载。大会按世(代)排辈确认:举祖为一世(约公元960年),迪祖为四世(约公元1020年),葵祖为二十七世。宁阳、邹城等县(市)苑姓现用辈如下:(最高辈为41世,晚辈为47世)
思 学 崇 时 生 修 容 克 法兴 云 体 广 振 举 文 承 兆 祥 洪令 德 天 福 估 纯 儒 国 丛 增 善 家 庆 贻 泽 繁 衍 锡 长 荣
汶上、郓城等县市苑姓现用辈字如下:(最高辈为41世,晚辈为48世)
仁 嗣 承 康 茂 道 隆 绪 延长 心 超 遵 体 法 桂 兰 兆 荣 昌温 润 统 宁
1998年10月2日在郓城县续谱时,最高辈数的老人为第40代苑存勋,现居汶上县苑庄镇苑楼村,热情参加续谱的有苑振堃(42世),现居宁阳县乡饮乡常家屯村;苑举英(43世),现居徐州市云龙区黄山新村(祖籍宁阳常家屯);苑尚怀、苑尚敬(44世)、苑仁财(45),现居郓城县杨庄集镇苑垓村。经续谱大会充分酝酿、协商,确定了备用八十辈字(从69世起)
江海山秀连 英才占奎元 守信如泰岱奉公为民先
品清廷孝景 名望大宏彦 助勉理宗志建汝至同宣
起澍登百刚 维佩葆辉光 平治诗书本格诚纪典扬
安昕昭正智 经伟启新方 共怀忠贞念 勇源世代昶
山东五莲县苑姓字辈:恩德芳克广,忠诚延绪长
山东阳谷苑姓字辈:苏芝可争云,殿广永进文 洪恩传世久,培德建业成
河南开封苑姓字辈:金会春来荣,新泰文清恒,德光增富贵,万世英贤承
河北献县苑姓字辈:祥世宗振(近4代)
河北省清苑县东吕乡田蒿村苑姓字辈:青、春、景、之、锡。
河南信阳苑姓字辈:文鸿永正学,仁义传家康。
辽宁本溪苑姓字辈:广、凤、庆、鹏、兴
山东新泰苑姓字辈:春、光、洪、西、振、兴、实、华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苑侯启姓;
大夫流芳。
——佚名撰苑姓通用联
上联:商高宗之子封苑侯,其后以爵号为姓。下联:春秋齐大夫苑何忌,苑姓始祖之一。
六言通用联
进士出任书记;
舍人熟知梵音。
——佚名撰苑姓祠通用联
唐朝进士苑咸,官司经校书中书舍人。
胶州荣膺吏目;
武强誉号青天。
——佚名撰苑姓通用联
明朝苑藩,任胶州吏目,人号苑青天。
七言通用联
源于商代多惠泽;
望出范阳留新声。
——佚名撰苑姓通用联
指苑姓源流和郡望。
九言通用联
风雨烟霞,称言扬手笔;
廉公勤慎,纪沂水功劳。
——佚名撰苑姓通用联
上联:唐朝苑论,与人交往,质直而不犯;在同群之列,以诚信闻名;量其志,知达于昭代:究其示,辨其胜于太常。柳宗元敬之,拜为兄,以比韦执谊。下联:元朝苑华,仁宗时任沂水县尹,有治绩。
【祠堂古迹】
苑陵故城(新郑苑陵故城)
苑陵故城是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北18公里的龙王乡古城师村的东北角。城址平面呈长方形,整个城墙黄土板式夯筑,层次分明,夯窝清晰,绳纹、陶片举目可见。共筑有马面4个。城墙下层叠压有周代夯土,内含夹砂绳纹陶片。城内有大量西周文化遗存。
苑陵故城对研究中原地区的城市布局、城市建筑以及当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都有着较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1987年,郑州市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东周时期),并在南门外竖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一通。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苑陵故城东至岗河,西临鸿雁河,北靠高岗。原由苑陵、制城组成,苑陵居西,制城居东,中间南北城墙为两城共用,后制城之东、南、北3墙被毁。《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河南二》记载:制城“在苑陵城东。《左传》成十六年,晋以诸侯之师伐郑,诸侯之师次郑西,迁于制田,即此。杜预曰:苑陵县东有制泽。又焦城,在苑陵东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伐郑,围焦城”。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载:“今县东北三十五六里,有二城相连,其西苑陵,东则制城也。与《左传注》、《汉书》、《水经注》之说相符。”东城即制城,西部被古城寨村占压,中部偏东有新椿公路南北穿过,东部被古城寨村民晒场占压。现东城东、南、北三墙无存,部分地段存有墙基。在东墙与南墙相交的拐角处,地上现存少量的夯土墙体,高约1.5米,宽3米。
苑陵故城遗址详细有:
一、城垣
苑陵故城的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城垣东西长2300米、南北宽1700米、周长9里13步。整个城墙夯筑而成,城墙高9~16米,墙基宽13~32米,黄土板式夯筑,层次分明,夯窝清晰,绳纹、陶片举目可见。城墙下层叠压有周代夯土,内含夹砂绳纹陶片。在北墙的东段中部和西段中部及东墙南北两端筑有马面4个。苑陵故城的东墙、北墙保存较好,西墙、南墙保存较差。其中,城墙西南角小部分被古城师村的村民建房所毁,古城师村小学的后墙东边还保存有一段古城墙。此外,苑陵故城西南角还有一段西北东南走向的城墙,有关学者考察后认为是后来修筑的,至少在明代以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此段城墙保存完好,后因当地村民取土被毁。
二、城门
据当地村民介绍,苑陵故城城垣东、南、西、北4个缺口为城门,解放前还有石质城门。2001年埋设西气东输管道时,在城墙东北角曾挖出两扇苑陵故城的石门。
三、城池
据当地村民介绍,苑陵故城内的西南高地为宫殿、住宅区;西北高地为“监旮旯”,是古代的监狱所在地;城东北部为后花园;城东南角为魁星楼;城外东南50米处为烽火台;城南门外为五里闹市;城外31个高丘为贵族墓。城内外相继有铜器、铁器、陶器、金器、米子统纹空心砖等文物出土。
四、护城河
据史书记载,苑陵故城的四周有护城河。现残存的西城墙外50米有一条小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小溪孱孱,村民说它是苑陵故城的西护城河。该河南北走向,原来从古城师村中间穿过,后来改道从古城师村东北角往东拐,沿那段西北东南走向的城墙到村东头后往西南方向,在村南头归入原来南北走向的主河道。村内还有老河道的痕迹,村民也还有河东、河西的说法。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该城的南门处进行考古研究,在南门南20米处发现了南护城河,河面宽约10米,河底宽约5米。
【典故轶事】
虚心枣传说
河南省新郑市龙王乡的汉代苑陵故城,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田王城。
河南新郑古枣树田王有个公主,长得如花似玉,好似巧仙女下凡,田王视为掌上明珠。她总是穿着一身红衣裳,取名红衣公主。
红衣公主16岁那年,有一天,阳光灿烂,秋高气爽,小鸟鸣叫,彩蝶成双成对自由飞翔。红衣公主带领丫环玉珠出外游玩。她们来到一个庄园,只见那里沙岗、河滩、沟边和房前屋后、道旁田埂长满了枣树,那翠枝绿叶间满挂着一串串红枣,红光闪烁,鲜灵夺目。红衣公主正迷恋这田园秋色,忽然看见一位男青年在枣园高台地蹲着,不知做什么。她好奇地嘴馋过去,站在男青年身后,往前伸头一看,哦,原来是面对着枣园画画呢。画中蓝天白云,阳光照耀,绿叶丛中,红枣诱人。她情不自禁地赞出口来:“画得真好!”公主铜玲般的声音惊动了正在聚精会神地画画儿的男青年。男青年回头一看,见身后站着一位妙龄女子,不由自主地打量了一眼,见那女子穿着一身红衣,脸庞布满羞云,好似仙女下凡。红衣公主见这位青年眉清目秀,温文尔雅,画艺过人,顿生爱慕之心,却无法表达。这时,那位男青年躬身施礼道:“王敬多有得罪,刚才只顾作画,没注意小姐到来,请多加原谅!”红衣公主还礼道:“恕我冒失,打扰公子了!你画得太好了!”王敬连忙说:“哪里,哪里,承蒙小姐夸奖。我被枣园风光所陶醉,一心想让这美景入画。”二人一见钟情,越说越投缘,甜言蜜语表达不尽爱慕之情。公主伸手去摘树的红枣,王敬挥笔把那婀娜多姿的红衣公主画了下来,并题上:“天仙下凡到枣园”,把画递给公主说道:“画得不好,请多指教。”公主看了,心爱不已,就说:“我用红手帕换你这幅画如何?”王敬点头同意。公主把摘下的红枣送进嘴里咀嚼着说:“好味道,香甜可口!若是无核儿就更好了。”王敬接道:“若是我能变个无核儿枣该多好哇!”这时,丫环玉珠见天色不早,就再三催促公主回宫。二人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红衣公主回宫,把画交给父王看;田王接过画卷观看,见枣园风光如画,仙女姿态婀娜,那仙女酷似女儿模样,连连赞道:“好画!好画!”田王命令内侍臣把画挂在御书房正堂中间,把那些名人字画移到偏位。红衣公主回宫后思念王敬,茶不思,饭不想,她便差丫环玉珠出外寻找意中人。丫环玉珠奉命到龙王村那块枣园高台地,见王敬在原地画画儿,就对他说:“相公,公主约你到田王城相见。”王敬喜出望外,满口答应。王敬来到田王城,见那殿堂楼阁,金碧辉煌。田王把王敬让到书房,安排入坐用茶,未来及下问,有人来报:“大王,有一大臣求见。”田王赶忙出去。王敬看见书房正堂挂着自己的那幅枣园风光画,心想,名人字画儿都挂在扁位,自己是个无名之辈,自己的画儿怎能挂在正堂中间?他随手将自己画的画儿移到墙角处,把名人字画挂在正堂中间。田王回到书房,见那幅心爱的枣园风光画儿被调换到墙角处,十分生气,问道:“是谁动了图画?”王敬连忙回答:“是我调的。这幅枣园风光画的水平太次,无法与别人字画相比,不应该挂在正位。”田王十分恼火:“胡说!你胆大妄为。来人,拉下去,斩!”王敬被拉出去斩了。王敬被斩后,家人把他的尸体拉回,埋在他平时常去的枣园高台地。不久,他的坟墓前长出一棵枣树,青枝绿叶,结的枣约有50g重,实属枣中之王。
再说红衣公主,等候王敬相公多时,却不意中人来;相思病愈加沉重,卧床不起。这天五更时分,她朦胧中觉得自己飘飘忽忽来到龙王村枣园高台地,见坟堆前的枣树结的枣如鸡蛋大,就摘下一个,放进嘴里。那枣皮薄肉厚,香甜可口,更奇的是没有核儿。忽然,那棵枣树变成了王敬相公,二人抱头痛哭,诉说相思之苦。红衣公主问:“你为何失约不进城见我?”王敬说:“我进城去见你,不注意惹怒了田王,已经被处斩,只能在梦中与你相见。”公主听后,又气又急,霍然起床,去找父王查对梦中情况:“父王,我梦中听说你斩了画画儿的王敬相公,此事可真?”田王说:“没想到那小子那么狂妄,竟敢擅自移动我心爱的画,不斩他斩谁?”显然,田王的怒气还未消尽。红衣公主哭诉说:“你可知那幅枣园风光画正是王敬相公的杰作,也是我的心爱之物。他把自己画的画儿移到偏位,说明他虚心。”田王听罢,后悔不已!红衣公主伤心透了,就跑到龙王枣园那块高台地,抱着那棵无核枣树痛哭了一场,随后爬上枣树,再也没有下来。田王听说公主出走,急忙赶到王敬坟前,见那棵枣树结满了鸡蛋似的鲜红大枣,摘了一个品尝,觉得那枣皮薄肉厚,中间无核,长着瓜瓤似的虚心,味道香甜可口。于是田王就封这棵枣树为“虚心枣”。
百姓们传说,那棵枣树身是青衣相公,上面结的枣就是红娘子,他们夫妻双双给穷人汉好了许多病。孩子们中间也流传着一首歌谣:“小枣树弯弯枝儿,上面有个小闺女儿,想吃桃,桃有毛,想吃杏,杏太酸,想吃红枣香又甜。”
【家训格言】
《祖训家规》
始祖家规 先祖宏德
以孝为首 教子求学
为官廉律 耀祖堂正
民当守法 勤俭为常
善行海量 勿恶为之
敬尊爱幼 乞不厌门
苑姓后裔 福禄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