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姓图腾(职氏图腾)
职姓是中华姓氏之一。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姓氏篇》中载:“周礼有职方氏,其后因官为氏。望出山阳”。职方氏掌管地理、疆界分化、堪舆等。职方官的后代有的就用官名中‘职’字作为自己的姓氏。职姓当今人口数约为一万,排名在第六百五十九位。
【得姓始祖】
(暂缺)
各支始祖
职洪:据获嘉县职王村清光绪十六年《职氏族谱》记载,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职陈尧、雍正甲辰年(1724年)举人职廷聘所作的家谱序中记载:职姓在汉朝“元帝(公元前48年至公元前33年)时已有址迹也”。职姓最早的先祖是职洪,他在汉朝时任山阳令。“山阳县北近太行,南临沁水”。职洪到任后,一方面打击奸邪,一方面发展生产。即察地势之高,下浚其沟洫,俾丰为稻田,永享福利。又遍访民间,有耕而无牛犋者、婚姻而无财聘者,皆重为资给;流民自外来者,量免差徭税粮;留心在学校,暇则课其勤惰,第其甲乙。由是仁政闻于上,升兖州太守。不数年,擢为谏议大夫。后因谏太子事被谪,挂冠朝门,归文真山(在今河南省修武县境内),居温(县)、获(嘉)两地(当时称修武)。这就是职姓历史上有名的“山阳分脉”。
富、贵、荣、华: 康熙甲午年(公元1714年)获嘉职王村职姓族谱中载:“吾祖在洪洞时,兄弟四人联名富、贵、荣、华,富祖迁于温县记曰‘故址’;贵祖迁于获嘉亦曰:‘故址’;荣祖迁于天津卫今职家胡同是也;华祖仍在洪洞县南券桥居住。自汉至明一千四百余年,因前已无谱可考,故以洪洞复迁故里为始云。”获嘉县的职王村和温县的西林肇村的两职姓从明初开始一直往来频繁,关系密切,并在族谱中规定“每逢子、午、卯、酉年互相车往祭祖”,且规定“祭礼不过千文,祭者不过十人”。因此,不论从“山阳分脉”,还是从“复迁故里”都说明获嘉县的职王村、温县的西林肇村均是天下职姓的祖根地。
【起源源流】
单一源流
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姓氏篇》中载:“周礼有职方氏,其后因官为氏。望出山阳”。徐俊元,张占军等编的《贵姓何来》书中说:“职氏是用官职作姓氏的,起源于周代”,“据《周礼》记载,有一种官职名叫‘职方’,是夏官的属官,掌管地图和四方交纳的贡品。职方官的后代有的就用官名中‘职’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周礼”也叫周官,因此获嘉县职王村、温县西林肇村职姓的祠堂楹联都为“周官受姓仕于汉显于唐越千秋衣冠如故;山阳分脉伯在温仲在获隔百里祭祀相通。”综上说明,职姓最早出现是《周礼》上所载,起于夏朝,且是以官职为姓的,距今将近四千年。
《风俗通义-姓氏篇》云:“周初有职方氏,其后因官为氏,望出山阳。”说明周代时期已有职方氏,他们是以祖上的官职为姓氏的,在山阳地区成为望族。“山阳”是今河南省焦作的称誉,即太行山之阳的地方。汉末三国初,汉献帝刘协被魏帝曹丕贬为山阳公,今焦作市东南仍有献帝陵,历史上始终称太行山以南为山阳,或者称河阳(黄河以北称河阳)。现多居住河南省获嘉县冯庄镇职王村、职庄村,温县西林肇村和卜杨门村。西汉有谏议大夫职洪,唐朝开元年间有职南金,曾给《史记》作注。
从周代到汉代,职氏已在古山阳地区的温县、获嘉形成望族。今温县林肇乡西林肇、获嘉县冯庄镇职王村均有职氏祖祠。温县《职氏家谱·序言》载:“职氏汉朝时祖名职洪任山阳令,因教民有方,政有卓绩,升为兖州太守,又擢为谏议大夫。后因谏太子事被谪,挂冠朝门,归之真山(真山即今焦作市北的太行山一脉),后裔居温(温县)、获(获嘉县)两地。”(获嘉县在温县东30公里处)。 《职氏谱序》还载,“至宋末年黄河两岸交兵,避难洪洞。明洪武一统,招抚流民各归原籍,有职姓兄弟四人,名富、贵、荣、华。富迁居回温县,贵迁居获嘉,荣迁居天津,华仍居山西洪洞南券桥。温县获嘉均职姓故址也。”此序言作于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正月,由此看来,温县、获嘉乃为职姓的发源地,别无考析所出。温县为职姓故里,宋代时已多职姓。
【迁徙分布】
迁徙
在西汉元帝时,职洪任朝中谏议大夫,因谏太子事被谪,遂挂冠朝门,回归山阳县文真山(在今修武县境内)。后居家由山阳分别迁往获嘉(当时称修武)、温县两地居住,这就是职姓历史上有名的“山阳分脉”。
到宋朝末年,黄河两岸战事频仍,职姓避难山西省洪洞县,居住在南券桥,这时原来的家谱已遗失。
时隔九十多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为了巩固江山,组织了历史上有名的“山西大槐树移民”。依照“招抚流民各归原籍”的移民政策,职姓兄弟四人有三人需离开山西洪洞县。
清朝康熙甲午年(公元1714年)获嘉职王村职姓族谱中载:“吾祖在洪洞时,兄弟四人联名富、贵、荣、华,富祖迁于温县记曰‘故址’;贵祖迁于获嘉亦曰:‘故址’;荣祖迁于天津卫今职家胡同是也;华祖仍在洪洞县南券桥居住。
自汉至明一千四百余年,因前已无谱可考,故以洪洞复迁故里为始云。”
获嘉县的职王村和温县的西林肇村的两职姓从明初开始一直往来频繁,关系密切,并在族谱中规定“每逢子、午、卯、酉年互相车往祭祖”,且规定“祭礼不过千文,祭者不过十人”。因此,不论从“山阳分脉”,还是从“复迁故里”都说明获嘉县的职王村、温县的西林肇村均是天下职姓的祖根地。
分布
职姓是一个不多见的姓氏,当今人口数约为一万,排名在第六百五十九位。
职姓人经数千年的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迁徙频繁、名人辈出。仅获嘉职姓,历史上有8个举人,24个贡生,仕有通判、知县等,今有副高以上职称者38人,副县级以上领导者10人。职姓在获嘉、温县、洪洞、天津均成了名门望族。
今职姓人口分布很广,仅获嘉一支就分东、西、南、北四门,现已繁衍27代分布在全县13个村庄以及武陟、辉县、南阳、方城、汉口、太康等6个市、县,也有侨居美国、加拿大、法国、菲律宾等国者。
【郡望堂号】
郡望
山阳郡:古代郡名,西汉始置,郡治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东南)。故属秦朝砀郡。楚汉之际属楚国。汉高祖五年属汉,以属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梁孝王刘武病逝,景帝分梁国北部置山阳国,封梁王武之子刘定为山阳王,国都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刘定薨,山阳国除为郡,称“山阳郡”。之后,其名称或更为“山阳国”、“山阳郡”,或更为“昌邑国”,再或者恢复,屡经变化。
堂号
(暂缺)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周官授姓仕于汉兴于唐越千年衣冠如故;
三阳分脉伯在温仲在获隔百里祭祀相通。
——职氏祖庙山门楹联
全联典指职姓的出处起源及望居地
【祠堂古迹】
获嘉职姓宗祠
创建历史悠久。1993年又重新仿古扩建。祠中陈列的明朝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九世裔人职鸣皋创修的家谱及清朝举人职廷聘的画像堪称珍贵之极。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职姓是以法制族的典范,清朝修建的“家法堂”,现存还有两处。1840年以前的古墓保存完好。明清时期的石碑字迹清晰,序文是编史修志不可多得的宝贵地方史料,被定为县级文物。
【典故轶事】
职氏族长“老黑爷”逸事
职耕尹是冯庄镇职王村人,生于明嘉靖二年(1524年)农历二月二十一,卒于崇祯六年(1634年)农历九月初十,享年90岁。因其德高望重,铁面无私,年轻时就被推为族长;又因办事公正,不寻私情,清正廉明,所以族人都尊敬地称他为“老黑爷”。几百年来,他的故事在族人中广为流传,他制定的族规,至今还被族人尊为宝典。
“老黑爷”自身为人正直,他也要求族人做正直的人,坚决反对欺贫凌弱、坑蒙拐骗等恶行。为了教育族人,他集思广益,制作了一副对联,贴到了家庙的门楣上,即“庙以祖名,乃祖,何须入庙;人既职姓,添厥职,不足为人”。这副对联要求族人一言一行要对得起列祖列宗,一举一动要为职姓添光增彩。如果有人敢冒族人之大不韪,就将以族规严加处治。进入清朝以后,职王村曾经建设有两个家法堂,以严厉处治那些违背族规家法和天理人伦的不肖子孙。在法理不健全的封建社会,这些族规、家法及家法堂都曾经对族人起到非常明显的警示、威慑作用。
明末,“老黑爷”有五个侄子是生员,他的胞兄职光国也为生员。这一家六名生员,曾经在族中引起人们的广泛敬慕。不久,老生员下世,五个小生员恣肆乡里,欺贫凌弱,横行霸道,丧失人伦,引起族人强烈不满。“老黑爷”作为叔叔和族长,曾多次予以劝谕和警告,无奈他们只当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