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姓图腾(施氏图腾)
一、施姓的来源
1是上古夏朝时,有个诸侯国叫施国(在今湖北恩施县境),国亡以后,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施;
2是古代春秋时,鲁国有个大夫叫施父,他的后代便以施为姓,世代相传。
二、施姓的郡望堂号
后汉置吴兴郡,现在浙江省湖州市。
三、历代名人
施世瑛——字玉华,唐朝安吉人。勇断有才能。隋未天下动乱,世瑛率宗族乡邻子弟,聚粮自守,保卫安宁。后闻高祖起兵,世瑛又率众归附高祖,拜洮州刺史。
施耐庵——名子安。元末明初钱塘人(一说苏州人)。编著有《志馀》、《水浒传》等,《水浒传》,写北宋未宋江等被逼上梁山起义的事。在民间流行,影响很大。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施复亮——原名施存统。浙江金华人。 参加“五·四”运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负责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作。历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上海大学教授、团上海市委书记等职,并在中山大学、黄埔军校。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1929年后,从事译著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理论的著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上海解放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劳动部副部长。
四、外族基因的流入: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施姓同外族的关系十分密切,从秦汉起不断有外族血液流入,外族的施姓是组成我国施姓的重要成分,历史上发生的主要的事件有:两晋时期的山越族。明、清时云南土司中多施姓。清满洲人也有施姓。这些南北地区外族施姓人群与汉族混居,逐渐地融合同化成了汉族。
五、历史上施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施姓开始活动在山东、安徽一带,随后被迫西迁河南北部,接着南下湖北施恩地区,又向南进入湖南、贵州,其中一支西迁四川泸州地区和云南洱源地区,形成了西南施姓主要生息地。由安徽古施国南下一支是移民中最重要的,唐朝时在浙江湖州吴兴郡已经形成了施姓望族。到唐、宋时期,施姓已经散播到江南各地。
宋朝时期,施姓大约近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三位。浙江和四川为施姓大省,分别约占全国施姓总人口的1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四川、江苏、安徽、湖北,这五省约占施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山东、福建、河北三省。当时施姓分布形成了以西部川鄂、东方浙苏皖为中心的两大聚集区。
明朝时期,施姓大约近2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6%,排在第八十一位。浙江为施姓第一大省,约占总施姓人口的41%。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江苏,这四省大约占施姓总人口的81%。宋、元、明600余年间,施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苏、浙、赣、闽为当时的施姓聚集中心。
六、当代施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施姓的人口已达210多万,为全国第九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7%。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施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目前施姓主要集中于江苏、福建、浙江三省,大约占施姓总入口的51%。其次分布于上海、湖北、安徽、台湾、云南、广西,这六省区又集中了28%。全国仍以苏、浙、闽为施姓聚集中心。
施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97)表明:在浙沪台、江苏大部、安徽东南、江西东部、福建大部、云南、四川南部、贵州西南、广西西端和南部、内蒙古东北、黑龙江西北,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3%,该地区居住了大约55%的施姓人群。在江苏北段、安徽西南、赣鄂大部、湖南北部、川黔大部、重庆南部、粤桂大部、海南、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宁夏西北、山东东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0.3%之间,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9.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5%的施姓人群。
七、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施姓历代名人90名,占总名人数的0.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九十四位;施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8%,排在并列第七十九位;施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6%,排在并列第五十五位;施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2%,排在并列第六十五位。
施姓历代重要人物有:春秋鲁大夫施伯,孔子弟子施之常;西汉今文易学“施氏学”的开创者施雠;南朝陈湘州刺史施文庆;唐道士华阳真人施肩吾;元戏曲作家施惠,小说家、《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明散曲家施绍莘;清诗人施闰章,水师提督、海靖侯施琅,围棋国手施定庵;当代中医名家施今墨,物理学家施汝为,心理分析小说家兼学者施蛰存,作曲家施光南,中国民建中央副主席施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