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宰氏起源及历史

宰姓图腾_宰氏图腾

宰姓图腾(宰氏图腾)

【得姓始祖】

  宰孔(宰周公):名孔,周朝大夫,任周王室太宰,周公之后,亦称周公孔、宰周公。或谓即周公忌父,或谓周公忌父弟。为宰姓的始祖。

  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孔门十三贤”之一。《大成通志》记载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周朝宰父的后代,以官名作为姓氏。

  宰父是周朝的一个官名,职责是管理王朝的内外事务。宰父官的后代,大多数用祖上的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宰父氏或宰氏。后来宰父氏也有改成宰氏者。成为宰氏的一支。

  源流二

  源于姬姓,是一个以官职名作为姓氏的姓。

  据《元和姓纂》和《姓解》载,春秋时期有周公旦的后裔周公孔在周朝担任太宰,故被称为宰孔、宰周公。他的后代以祖上的官职作为姓氏,称宰氏,成为宰氏的一支主要源流。 宰姓始祖:宰孔(宰周公)。据《元和姓纂》记载:“周大夫宰孔,周公之后,以官为姓。宰予,仲尼弟子。”《姓解》上指出:“周卿士宰孔之后……”还说: “当时周天子的太宰的后裔之中,也有以宰为姓的。”由此可见,头一个以宰为姓的人,是周朝时宰孔的周公子孙,他们在距今2000多年前“以官为氏”而姓了宰。源自周大夫宰孔的宰氏,由于是周公之后,发祥于当时的鲁国,即是今山东省境内。著名的孔子弟子宰予,便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出自太宰的一支宰氏,据《姓解》上说是“望出西河”,古代的西河,在今山西省的西北部。故宰氏后人尊宰孔为宰姓的始祖。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殷商王朝官吏宰,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宰,是殷商时期就设有的官称,最初是对厨师的称谓,后逐渐晋升为负责家事和家奴,属于奴隶主贵族的臣仆。到了西周王朝时期,“宰”成为王公贵族家务事的总管,直接听命于王后,后来逐渐晋级为在君王左右参与政务,到了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均有设置,后来甚至在卿、大夫家中皆设有,多称“太宰”、“家宰”等。例如,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就是卫国大夫孔俚的家宰,因为孔俚属于季氏家族,因此子路的官称就是“季氏宰”。

  在宰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宰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官吏宰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宰人,亦称宰官,是两周时期一方邑地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春秋时期的邑宰,战国时期以后的县令。起初,宰人的职责是负责掌管礼书(札书),并接待各级来宾,后来逐渐演变为负责主持公室内务,成为后来宰夫中的一种,常被外派为一邑之长官。

  在宰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宰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宰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宰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宰士,也是两周时期所设置的官称,负责管理王朝的事务,与宰夫不同的是,宰士仅只管理王家内外事务,不涉及宫外。宰士例归宰相辖制。后来在王朝最高行政机构饿司徒府中,也设有专职宰士。

  在宰士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宰士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宰氏、士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宰辠,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宰辠,亦称宰罪,原来是周王朝分设在各邑监狱中办事的官吏,类如今天的典狱长。“辠”,就是罪人、犯人。著名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宰辠,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实际上就是监督罪犯服役的执法官吏,是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的刑官之一。在后来的秦朝时期,秦始皇因为“辠”字与古“皇”字相似,因此改“宰辠”为“宰罪”。

  在宰辠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宰辠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宰氏、辠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末期的宰衡,属于以官爵尊号为氏。

  宰衡,是西汉末期独特的一种官称,是汉平帝刘衎授予大司马、安汉公王莽的官爵尊号。西汉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篡汉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臣子通过篡位当皇帝的先河。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农民起义军绿林军攻入长安,混乱中王莽为商人杜吴所杀,新朝历十五年灭亡。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砍掉脑袋又被割去舌头的皇帝。

  新莽王朝灭亡后,王莽一族被残酷屠戮,其族人分散四处迁逃,其中有以王莽尊号为姓氏者,改王氏为宰氏、衡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出蒙古族蔑里乞部族,先祖为元朝时期担任宰相的蔑里乞·马扎儿台。明朝初期,蔑里乞·马扎儿台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汉姓,称宰氏,以随军攻打威宁战死,家属安置于威宁躲避兵乱灾祸,后一部分信奉伊斯兰教融入回民族,世代相传至今,主要分布在今贵州省的威宁县炉山镇、黑石镇、草海镇,以及云南等地。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宰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于第三百零二位,当今人口约九万,排名在第四百五十三位,占全国总人口数的0.0065%。

  宰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时,朝廷里面设有一种叫作太宰的官职,主要掌管朝廷升迁官员,传达发布天子命令的事务,是很重要的官职。周朝开国元勋周公旦的后代均为周朝卿士,其中有个叫周公孔的曾经担任太宰,故又称宰孔、宰周公。周公孔的后代有的就以他的官职名作为姓氏,称为宰氏,世代相传。周朝时候,太宰又称为宰父,所以太宰的后代中有的就复姓宰父,后来有一部分渐渐地简化为单姓宰。这是宰姓历史上的又一个发展。中国宰氏的后裔,有两支出处,要想找自己出在哪一支,无史料可查证,只有到自家的族谱上去追踪了。

  今天津之武清,河南林县、内黄,河北之景县、围场,山西之太原、大同、忻州,陕西之韩城,湖北之利川,安徽之贵池、淮南,上海嘉定,西藏察隅,台湾台中、台南、台北、嘉义,江西萍乡、井冈山、北京等地均有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堂号

  西河堂:以望立堂。

  临淄堂:孔子的门下产生了很多栋梁之才,其中有一个叫宰予的弟子,后来做了临淄宰。他是孔子门下的四科十圣之一,后来在宋朝时期被封为临淄公,其后裔子孙因以“临淄”为堂号。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礼成宋国;

  誉起圣门。

  ——佚名撰宰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宋国人宰让,曾参与制定宋国礼仪制度。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宰予,字子我,孔子的弟子,以擅长言语著称。曾在齐国任临淄大夫。对孔子“三年之丧”的主张表示怀疑,说:“父母死后,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了……服丧一年就行了。”

  任会稽守;

  冠言语科。

  ——佚名撰宰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朝宰鼌(晁),官会稽太守。下联典指春秋鲁国宰予,为孔门言语科高弟。

  七言通用联

  周室首九卿之选;

  会稽矜五马之荣。

  ——佚名撰宰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朝宰孔,官周王室太宰。下联典指汉朝宰鼌(晁),官会稽太守。
  【典故轶事】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宰予列于孔门言语科,口才特别好,而勿厚于德,和子贡一样因为辩才而有名。

  孔子的“礼”讲的太烦琐,好多人提出过批评,但孔子仍然很坚决地坚持“礼”为上。

  有一次宰予也探讨性的提出质疑,他问孔子:“一个人死了父母以后要求守孝三年,这时间是不是过于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仪,礼仪一定会遭到破坏的;三年不奏乐,音乐也肯定会溃散。依我之见,守孝的时间一年也就够了。”

  孔子反问:“父母去世一年以后就一切恢复正常,作为一个孝子,你能心安理得吗?”

  宰予回答得很简练:“能!”

  孔子说:“你要是能安心就那样做去。一个君子,在为父母守孝的时候,即使吃美食也不会觉得甘美,听音乐也不会觉得好听,所以才不忍心那样做呀,那样的话实在是太不仁义了!小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开始能稍微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子女为父母守孝三年不是很合理吗?这是天下共同遵行的道理呀!”

  尽管宰予有时很让孔子头疼,比如看到宰予在白天睡大觉,孔子便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但孔子对这个学生的总体看法还是客观的,他在评价各学生时,总说宰予是自己最有才的学生之一。

  后来,宰予出任齐国的临淄宰(县令),参与了反对齐简公姜壬的“田常政变”,结果他的全家因此都被杀害。孔子认为这很不值得,叹称“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