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尚氏起源及历史

尚姓图腾_尚氏图腾

尚姓图腾(尚氏图腾)

  尚姓是中国姓氏之一,出自姜姓。是姜太公的后裔,以祖名为氏。尚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一十九位。现今人口约一百二十多万,排在第一百四十七位。

 【释义】《说文》:“尚的本义为曾”。即增加。有上下之上的音,引申有添饰、超过之义。进而有崇尚、高贵的含义。

【得姓始祖】

  尚父:即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因其祖上伯夷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建立吕国,故又名吕尚,为炎帝后裔。是商末周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垂钓于渭水之滨,被周文王礼聘为辅助大臣。武王伐商时,任统兵师氏(简称师),被尊为师尚父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在牧野会战中,歼敌立功,是周朝的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建都营丘,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地位在各封国之上。春秋末年,田氏代齐后,原齐国王族有一支以其字名为氏,称尚姓。他们尊尚父为其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大臣尚黑,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夏王朝时期,部落成员尚黑,不论是服饰、居室、器物、牲畜、时节和意识观念,无不以黑为贵,黑色也是最经久耐用、成熟老练的颜色,因此有大夫干脆取名叫尚黑。

  在尚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尚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周王朝开国功勋姜太公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等记载,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因其祖上伯夷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建立吕国,故又名吕尚,为炎帝后裔。

  姜尚是商末周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垂钓于渭水之滨,被周文王礼聘为辅助大臣,称太公望。

  周武王姬发伐商纣时,姜尚任统兵师氏(简称师),被尊为师尚父,又号太师尚父。在牧野会战中,歼敌立功,是周朝的第一开国功臣。

  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姜尚被辅政大夫周公旦封于齐地,建齐国,立都营丘,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地位在各诸侯封国之上。

  战国初期的周安王姬骄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正式代齐。之后,原齐国姜姓王族中有一支族人,以其先祖姜尚的字名为姓氏,称尚父氏、尚氏,后皆称尚氏,世代相传至今。尚氏族人多尊奉姜尚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官吏尚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尚书,是战国时期秦国首先设置的官位,起先专职为君主保管文书、典籍、史册等,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在少府中设置四个官吏负责掌管文件收发,这四个官吏皆称尚书。

  到了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改革秦制,提高了尚书的政治地位,加大的尚书的只能权力,专设了尚书中台,置有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分别为尚书中台的正、副长官,下设有四曹理事,每曹设尚书一人,四曹分掌国家各方面的政务。到了东汉时期,又增加了两个部门,称六曹,有六个尚书。

  唐朝时期确立六部制,尚书令统管六部,俨然如同今日的总理、首相、国务卿。六部分别执掌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成为较为完善的封建帝制的统治机构。

  元朝时期,这六部归如中书省。到了明朝时期,六部尚书各自独立处置所辖政务,直接对帝王负责。

  在尚书、尚书令、尚书仆射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尚氏,世代相传至今。直到清朝时期,仍有人以祖上尚书之官称改为姓氏者。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官吏五尚,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尚书之外设置了五个“俱尚”之官位,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这五个官职,皆有管理、负责和司掌之意,这六个官职实际上就是管理服饰、膳食、冠冕、起居、沐浴、书籍的内宫小官吏。

  在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尚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尚书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尚书郎,就是尚书郎中,是西汉初期由汉高祖刘邦设置的官位,设有四人,皆称尚书郎,四个人分别掌管对外尚书事务:一名主管匈奴单于营部,一名主管羌夷诸部吏民、一名主管全国户籍及土地垦作,一名主管钱帛贡献委输等,皆归属尚书中台统辖。

  尚书郎不能一步即位,先入尚书中台时称作“守尚书郎中”,工作满一年且称职者方称“尚书郎”,工作满两年且无过错者则称为“侍郎”。

  西汉初期,汉王朝与诸多民族战事频乃,诸风国大吏也多有反叛,尚书郎竭力应付各种变化的局势,少有不犯错误者,因此能升至“侍郎”者稀寡之致,许多人在“守尚书郎中”在位置上就被砍了头。

  在尚书郎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尚氏、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的尚衣监,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尚衣监,是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掌管君王贵胄的御服供奉。到了隋朝时期改为尚衣局,一直到明朝时期改为尚衣监,改由宦官(太监)担当,为宦官十二监之一。

  在尚衣监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尚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尚氏、衣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隋朝时期官吏尚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尚功,是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设置的一种官位,统领尚仪局。尚仪局内设置尚功二人,官秩为从五品;到了唐朝时期升为正五品,相当于今日的司局级。

  尚功专职掌管、督遭造女工之事,下属有司制、司珍、司彩、司计这四个官署,诸般缫、纻、缗、绦、编、纺、织、绣、绹、缋、缤、缝等等,皆在尚功掌督之列。该官职在唐朝武则天时期、以及明朝时期一度为女官,后一直沿用到清朝时期。

  在尚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尚氏、功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鲜卑族,出自唐朝时期鲜卑宇文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唐尚书右仆射、冯翊郡王尚可孤,为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

  隋、唐时期,东部鲜卑族宇文氏部落,其中一支世居松漠(今河北牧兰围场到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南之间)。到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有鲜卑族人名宇文可孤率部归附唐朝,他骁勇善战,屡力战功,官至神策大将军,被唐玄宗赐姓为李氏。

  唐德宗李适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后,李可孤恢复原姓宇文氏,兼御史中丞、荆襄应援淮西使,以所统之军赴山南东道与李希烈对战,屡有战功。当年,泾原节度使姚令言也率防秋士兵反叛,拥立在长安闲居的原平卢节度使朱泚为帝,唐德宗李适仓皇出奔奉天,下令宇文可孤率军至蓝田救援,当时贼众方盛,宇文可孤营于七盘,修城栅而居之。朱泚派遣大将仇敬等人率兵进犯,接被宇文可孤击破,随后乘胜收复蓝田县。

  公元784年农历3月,宇文可孤晋升封为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神策京畿渭南商州节度使。农历4月,仇敬又来进犯,宇文可孤率兵急击,擒杀了仇敬,于是联合神策行营兵马使、副元帅李晟一起策划进攻长安。农历5月,李晟率军会合宇文可孤、骆元光诸路兵马收复长安,宇文可孤担任先锋,颇有战功,以功升检校右仆射,封冯翊郡王,增邑通前八百户,实封二百户,遂自己以职官命姓为尚氏,称尚可孤。

  尚可孤为人诚朴沉毅,虽有光复大功,却未尝言功。朱泚之乱平息后,尚可孤率军驻扎白花亭,号令严整,不扰市民,时人称颂。李晟也很器重他,后来河中节度使李怀光叛乱,唐德宗命尚可孤率诸军进讨,行军到沙苑,尚可孤突发恶疾,病死于军中。

  在尚可孤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汉改之姓为姓氏,称尚氏,迅速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吐蕃族,出自唐朝时期吐蕃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唐书》记载:“唐时吐蕃国有改汉姓尚氏,即宣宗时降唐蕃酋尚延心一族。”

  唐宣宗李忱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河西大豪张议潮率领当地军民击败吐蕃,收复瓜、沙二州,然后采取远图之策,一边训练军队,一边屯田围垦,兵强马壮之后,在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勒师北征,一举攻克伊州。之后出师西向,攻城野战,连克甘、肃二州。

  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农历2月,张议潮派兄长张议谭至长安,进献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版册予唐朝。唐宣宗大喜,诏封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农历11月,又诏令河西张议潮所部为大唐归义军,擢张议潮为节度使、十一州观察营田处置使,授尚书左仆射,爵二品。

  到了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农历10月,吐蕃大酋长延心主动以河、渭二州归降唐朝。当时尚延心对秦城防御使李承勋建议: “河、渭二州,土旷人稀,因以饥疫,唐人多内徙三川,吐蕃皆远遁于叠宕之西,二千里间,寂无人烟。延心欲入见天子,请尽帅部众分徙内地,为唐百姓,使西边永无扬尘之警,其功亦不愧于张议潮矣。”唐王朝因此对延心大加赞赏,赐其汉姓“尚”,后称尚延心。

  唐懿宗李凗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张议潮再率归义军进剿吐蕃,吐蕃军接龟缩于凉州。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率汉、蕃联军七千骑兵星夜长途突袭姑臧。吐蕃军毫无防备,以为天降神兵,惊骇溃散,遂一举攻克凉州。捷书至长安,朝野嘉之。

  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北庭回鹘酋长仆固俊尽驱吐蕃镇卒,收复庭州、西州,以二州归张议潮。农历10月,鲜卑拓跋怀光以五百骑冲入廓州,生擒吐蕃首领伦恐热,先刖其足,数而斩之,传首京师。吐蕃余部数万东奔秦州,尚延心当即出兵将其彻底击败。之后,尚延心在奏报朝廷后,将吐蕃族人悉数迁于岭南地区,吐蕃王朝由是衰绝,吐蕃王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从此,陇右之地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唐朝天宝年间以来西域失地皆得光复。

  在尚延心的后裔子孙以及部族人中,多称尚氏,后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

  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尚饮提点,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尚饮提点,是元朝时期尚饮局的最高行政长官,专职掌管酒醴酿造,隶属于光禄寺管辖,官秩从五品,下属有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全国的酿酒业均归属这三人管辖,元朝灭亡后再无此官。

  从大蒙古国薛禅汗孛尔只斤·忽必烈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农历3月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执政开始,至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农历8月,终其大元帝国的一百零八年,元朝共历尚饮提点十一人、尚饮大使二十七人,尚饮副使四十余人,在如此最丰厚肥盈的尚饮局,竟无一人贪贿毫银!比对今朝,实在是令人扼腕感慨不已。

  在尚饮提点、尚饮大使、尚饮副使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官职称谓汉化为姓氏,称尚氏,后大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一

  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尚牧提举,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尚牧提举,是元朝时期尚牧局的最高行政长官,专职掌管畜牧之事,隶属于宣徽院,官秩从五品,下属有同提举一人,副提举一人,全国的畜牧业均归属这二人管辖,元朝灭亡后再无此官。

  在尚牧提举、尚牧同提举、尚牧副提举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官职称谓汉化为姓氏,称尚牧氏,后大多融入汉族,省文简化为单姓尚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二

  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尚舍太监,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尚舍太监,是元朝时期,改宋朝时期的尚舍局为尚舍寺后的最高行政长官,专职掌管畜牧之事,隶属于宣徽院,官秩从五品,下属有尚舍少监若干,元朝灭亡后再无此官。

  尚舍太监主管帷幕帐房陈设等诸般事宜,兼有牧养骆驼、贡进乳酪等。

  在尚舍太监、尚舍少监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官职称谓汉化为姓氏,称尚舍氏,后大多融入汉族,省文简化为单姓尚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三

  源于琉球族,出自明朝时期琉球国君主尚巴志,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巴志,公元1372~1439年,思绍王之子,母亲为美里子之女,古琉球国的第二代国王,日史称“势治高真物王”,公元1421~1439年在位。

  巴志在少年时即有才名,他取代了其父思绍出任佐敷按司。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他起兵击败了琉球群岛的中山国王武宁,夺取中山王位,在首里城(今日本九州冲绳)奉其父为名义上的中山王,自己亲执国政。

  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巴志出兵灭了北山国,并任命其次子尚忠为北山监守。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其父思绍逝世,巴志正式继位为琉球王。之后在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对南山国发动了战争,南山王他鲁每兵败自杀,南山国灭亡,至此,巴志真正统一了琉球王国。

  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正式承认巴志统一琉球群岛,饬封其为中山王,并特赐姓为“尚”,史称“尚巴志”、爵称“尚巴志王”,第一尚氏王朝正式建立。

  尚巴志王在位期间,追封其父为尚思绍王,后扩建了首里城,修建了那霸港。当时的琉球国对朱明王朝、李氏朝鲜、日本、南洋各国的贸易往来兴盛,为琉球国的繁荣合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尚巴志王的后裔子孙世代皆称尚氏。

  直至清朝道光二十八年农历5月8日(公元1848年6月8日),年仅四岁的尚泰继承了第二十五代琉球王位。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腐败的满清政府在美国公使面前乞好,应允美军马休·佩里率舰队抵达琉球群岛,签订了无耻的《琉美修好条约》。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丧失了祖国大陆中央政府支持的琉球国又与法国签订了《琉法修好条约》。

  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琉球国再与荷兰签订了《琉兰修好条约》。

  清同治十年(日本明治四年,公元1871年)8月13日,丧权辱国的《中日修好条约》由内大臣李鸿章出面签订,琉球国被日本政府强行霸占。

  在“牡丹社事件”之后,日本明治天皇大室寅之祐(姬吴祐)于清同治十一年(日本明治五年,公元1872年)宣布废除琉球国,改称“琉球藩”。清光绪五年(日本明治十二年,公元1879年),日本剥夺了尚泰的琉球王称号,将琉球藩改为日本的冲绳县(第二次琉球处分),尚泰则被明治天皇强行移居于东京,他的第二子尚寅、第四子尚顺后来回到冲绳。在日本当局颁布《华族令》后,尚泰被封为侯爵。

  清光绪二十七年(日本明治三十四年,公元1901年),尚泰死于东京,终年五十九岁,被葬在了冲绳县那霸市的玉陵。此后,该支华族尚氏成为了今日本著名的冲绳本贯尚氏家族。

  源流十四

  源于景颇族,出自明朝时期景颇木染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景颇族尚氏,源出景颇族古老的木染氏部落,后有人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字单姓尚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

  尚姓源起周代的齐国。公元前三八六年,周安王被迫承认田和为齐侯。至此,齐国姜姓的江山被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因田氏代齐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属于一种和平演变,故尚姓大多仍留居齐国。

  唐时,尚姓名人有官任礼部尚书兼侍御史的濮阳人尚衡,以及卫州汲(今河南汲县)人尚献甫,还有唐末的农民起义首领尚君长、尚让兄弟(从其二人经历来看,应为河南或山东两省间人)。此际,尚姓一方面表现优异,另一方面加入了由宇文氏改尚姓的生力军,使得整个尚姓家族自此庞大茁壮不少。《元和姓纂》和《姓氏考略》讲尚姓望出京兆、清河、上党、汲郡。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这说明在唐代及其以前,尚姓家族曾昌盛于今陕西西安、河北清河、山西长治、河南汲县、山东泰安、肥城一带。

  五代闽国王王曦有宠爱尚妃,说明此际已有尚姓入迁福建。

  南宋以后,南方各地渐有尚姓家族。

  元代,尚文由祁州深泽(今河北深泽)徙居河北保定,尚野由保定迁居河北满城。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军四起,既为推翻元人统治,又为争夺皇权互相攻杀,导致中原、华东、中南各地人口锐减,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因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于是从山西移民,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

  明清之际,尚姓开始在南方各地发展起来,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

  分布

  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一十九位。现今人口约一百二十多万,排在第一百四十七位。

  尚氏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北。据史籍《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中记载,明、清两朝,尚氏族人进士及第者共三十七名,除湖广、浙江(均两名)外,还有安徽、四川(各一名),南方人士不过六名。北方诸省中以河南为最多,共十名,其中六人为罗山人。其次为陕西(八名)和山东(五名)。需要提一下的还有奉天(今辽宁省),有三人入围。

  唐代及其以前,尚姓家族曾昌盛于今陕西西安、河北清河、山西长治、河南汲县、山东泰安、肥城一带。

  如今,尚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青海等省为多,这三省尚氏约占全国尚氏人口的60%以上。

【郡望堂号】

  郡望

  京兆郡: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

  汲郡:西晋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不久即废。宋朝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县。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廉介堂:廉是清廉洁白,介是性格行为独特。元朝尚野,志趣正大,文词典雅,事继母至孝。为国史馆编修,出为汝州判官,为人清廉洁白,性格行为不同于众。

  此外还有高师堂、仁寿堂、清河堂、飞熊堂、世德堂等。

  字辈

  湖北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尚寨村,全村有尚姓约2000人。字辈:正大光明 富丰先思善 书........

  湖北襄阳市南漳县东巩、肖堰一带尚姓字辈:正世开德盛,万仕广明经,有志仁贤义,才柏之秀云。

  湖北十堰郧县五峰乡尚家河尚氏字辈:“应化克广,文志从选;继立学政,大启荣显;勋建天朝,恩垂邦典;世德振兴,全修万善;永发承祥,尊祖业传;远影康乐,道宏瑞满;维敬群雄,英明佑贤;谦益俭良,代忠存延。(传顺治14年迁于山西大槐下)

  湖北襄阳歇马河尚家壪尚氏字辈:川(廷春,乾(遇友)应(金锡),建其士瑞,玉麟发祥,宗功永秀,世代荣昌,承奉圣贤,书礼弘扬,文武全才,治国安邦,顺之道正,仁义昭彰,祖德遗辉,明久兴旺。(祖传明朝正统年间约公元1444年左右,老祖尚乾川、尚宁川、尚少川兄弟三人从河南汝宁府、玉石碑、大槐树、筲箕洼迁徙,分别落居于房县,保康县,远安县)

  湖北襄阳谷城县城关镇尚家埠口尚氏排行“正大光明,安邦治世”。

  山东

  山东郓城尚氏字辈:“盛德伯作昭诗书可景习理成大宗兴志先文怀继余传恩树良善秀万春效仰方俊耀乃延庆嘉隆昌”。(后迁于现山东嘉祥梁宝寺镇尚庄村)

  山东德州尚氏字辈:“文其明玉祥”。

  山东淄博尚氏字辈:“曰大维宏家声振宗善敬启广丕作保方良承佩贻肇锡庆长”。

  山东淄博王村尚氏字辈:“仁义力志慎修克贞可”。

  山东龙口尚氏字辈:“大德玉福振(宗)作书香世守乃祖”。

  山东泰安尚氏字辈:“其思永继元希荣绪廷先大德传宗广延庆佰世芳”。

  山东莱芜故事村尚氏字辈:“宪绪念传永,蕙兰胜馨香,祖佑师叔第,富庶诏华堂”

  山东滨州大尚村尚氏字辈:“仁义礼智信,俊哲文明贵,忠厚传家远”。

  山东利津尚氏字辈:“育蕃应攸叙宪祖自熙淳世传忠孝德尊训久茂祥”。

  山东聊城阎营村尚氏字辈:“洪景然明振保贵”。

  山东日照东港区五莲县尚氏字辈:“……延庆修明”。

  辽宁

  辽宁大连尚氏字辈:“文云思德肇志忠厚传家远诗”。

  辽宁沈阳尚氏字辈:“世德尔祖……”

  辽宁海城尚氏字辈:“继学可之崇玉维政宗昌其久世德尔祖承效克适伟佩绍宪本大乃永纪惠汝述”。

  辽宁铁岭花耳山尚氏字辈:“云起邦国永成明君发洪贵殿志文俊兴”。

  辽宁铁岭李千户尚氏字辈:“宏玉新成庆尊崇国运昌德荣思守法宝善致发祥”。

  辽宁新宾尚氏字辈:“传绪振恒衍庆修阳培源思茂承宗宜凝”。

  辽宁新宾这一支应来自江苏赣榆或山东日照,字辈:传绪永德,衍庆修明,积善之家,济世运昌,培源思茂,承宗贻荣。

  吉林

  吉林市郊尚氏字辈:“崇登士永国廷有中希文起瑞云殿昌荣名芳德峻才大声鸿百祥连汉万载丰恒”。

  河南

  河南孟津尚氏字辈:“汝师恒弘景全修德乃成廷怀连去际芳远照永清从玉金作宝如宗广来明道长世法有守存本建兴”。

  河南淅川尚氏字辈:“德光宗士宏兴良善花荣胜店家占坤明”。

  河南南召尚氏字辈:“从春兴广泰久士相恒昌吉照迎增水仁义和友邦(音)”

  河南新乡东曲里村尚氏字辈:“文彦春家祥福德广”。

  河南叶县常村乡尚氏字辈(尚应魁):

  应、进、宗、明。克、清、凤、永。 学、书、耀、祖。 振、德、家、生。

  文、行、忠、信。延、年、增、荣。 正、新、诚、意。 太、和、春、景。

  尧、邦、舜、国。浩、志、可、兴。 平、安、久、远, 同、望、盛、隆。

  智、丰、惠、沛。均、建、奇、功。 润、珍、贵、宝。 泽、善、顺、祯。

  湖南

  湖南桑植县:一支:大启正龙世、文华遗泽长。

  二支:光大开文运、昌明启后良、英贤先自立、家道永垂芳。

  三支:本立道生、源远流长、昭穆顺序、孝友滋彰、名高三楚、声振一堂..........

  河北

  河北磁县尚氏字辈:“西古祖而显勤春林有清福禄禛祥庆大中正常生阳照苗盛旺万物广多兴”。

  河北保定、辽宁辽阳尚氏字辈:“增(昌)明(其)永(久)德(世)利(德)富(尔)贵(祖)”。

  河北省宁津县,现居辽宁黑山:云顺文鸿志,百世永吉昌

  河北廊坊尚氏字辈:国、存、近、()、在、德、景、文、俊、振、海、宏

  现居北京市昌平区百善镇半壁街村:…如、德、志、红…

  黑龙江

  黑龙江肇源尚氏字辈:“之国登永崇守泄廷万书广大教育群英圣为人瑞德乃家声”。

  山东

  山东泰安夏家庄、肥城安家庄、大尚庄、小尚庄是一支。其中字辈有:“绪、乾、节、立、太、玉、随、林、富、生等”。

  山东泰安肥城老城镇辛屯村(胡庄组)亦尚存一支。其中字辈有:“成、永(金)、仁、义、礼等”。

  安徽

  安徽太和赵集乡尚寨,马营村一带。其中字辈有:“孔,学,凤,守(照),成”。

  安徽怀远后尚,前尚,西尚,尚庙,尚庄是一支。其中字辈有:“成,登,守(佩),林(殿),元,国登“。

  安徽当涂县黄池镇,其中字辈有:“师、玉、文、世、定、启、贤、坤。。。”

  安徽霍邱县花园镇迎龙村尚大台子,其中字辈有:“习、显、伟、德、发、传、应、由、申、嘉.”

  山西

  山西运城永济平壕村尚家字辈:修,善,积,德,广,前,玉,后.

  四川

  四川成都尚氏字辈:...作开宏俊....

  其它

  尚氏一支字辈:“正金大光明富丰先永祥”。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望出京兆;

  源自太师。

  ——全联典出尚氏的郡望和得姓源流。

  高人传纪;

  佥判风流。

  ——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尚长隐居不仕,被列入《高士传》。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尚道长为佥判,杨万里赠其诗云:“风流文采旧家声。”

  勒名彝鼎;

  擅术纵横。

  ——上联典指尚横(待考)。下联典指战国韩国的尚靳事典。

  仁义为本;

  劳武结合。

  ——湖北省保康县歇马河尚氏祠堂祠联

  五言通用联

  材略泽吐蕃;

  孝友誉满城。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吐蕃大相尚结赞,有材略,伏兵御寇,屡立战功。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国子祭酒尚野,满城人。志趣正大,文辞典雅,以孝友闻。

  七言通用联

  志留赤山表宿愿;

  德被岳阳益庶民。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诸生尚兆山,字仰止,句容人。清光绪间,从左宗棠开浚赤山湖,事未半而功废,兆山惜之。辑纂《赤山湖志》。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岳阳令尚达,字兼善,同州人。明弘治初年,以贡士任岳阳令,县有涧水为患,达命开渠灌田。岁旱,民食其利。

  卜恢复匡挟之略;

  振清风文采之声。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东部鲜卑宇文别支尚可孤,唐上元年间归附唐朝。宦官鱼朝恩器重他的英勇,收为养子,令他屯兵扶风、武功十几年。升任招讨应援荆襄使,平定李希烈叛乱;后以先锋跟从李晟收复长安,因功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冯翊郡王。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尚道长,宫佥判,诗人杨诚斋曾赠诗给他,有“风流文采旧家声”的诗句。

  十言通用联

  宋代高人,诗赠子平文彩;

  工科给事,疏止佛氏浮图。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诗人尚长道事典。下联典指明朝弘治进士尚衡,字一中,同州人。累官工科给事中,尝上疏谏止造佛塔。后移守汉阳卒。

  【宗祠古迹】

  新乡尚氏祠堂

  尚氏祠堂位于:河南新乡市牧野区西牧村。建于清朝康熙三十八年间(1699年),距今已有306年的历史。

  尚氏宗祠三百多年来,历经乾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多次修葺,至今尚存。祠院坐北朝南,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拜殿和神殿。康熙三十八年尚氏先祠碑记石碑一道,拜殿前檐石柱两根,均为清代建筑,许多构件雕工精湛,具有艺术价值和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

  尚氏大宗祠

  尚氏大宗祠原址上士桥之西南,昉自何代圮于何时,则茫然无考。中华民国时仅存墟基。民国二十五年,停燕酒一轮所得产息并民国九年圆谱之余资,由宠成公增息至一百八十余元,族之老成者董其事,民国廿六年购基村东即今址建祠五楹。尔后一九九四年培松、志明、松贤诸公重建。逮乎二零一七年,众举珠成、柏钱、柏安、志明等先生领衔组阁重建祠堂委员会,是岁孟春启工,翌年二月十八告竣,祠占地五百余平米,五盈三楼。今日事成,先灵妥安以荫庥苗裔,而尚氏后人念怀先人开疆建尚郎桥、创业尚家垟之不易,更灼礼先祖、睦亲敦族、光吾尚氏之门楣、兴吾尚氏之家第而蹈厉奋发旃。

【家训格言】

  《尚氏祖训》

  木本水源,莫忘根本,忠孝传家,耕读继世。

  尊祖敬长,善待子孙,为人处世,诚实守信。

  爱国爱家,遵纪守法,阖族团结,友善共济。

  勤俭持家,成就大业,妥管普书,准时续谱。

  襄阳尚氏祖训

  忠孝为本,耕读传家。

  仁、义、礼处世,勤、俭、和持家。

  不孝有三无后唯大。

  不予同族通婚。

  不淮作娼盗。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