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晁氏起源及历史

晁姓图腾_晁氏图腾

晁姓图腾(晁氏图腾)

  晁姓是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于姬姓。晁姓在汉代时因为出了一位高官晁错而有所兴盛。而在宋朝时又因为曾出现一位“晁半朝”——晁迥,而使晁氏家族再扬威名,同时宋朝时还出过著名学者晁端礼、晁补之、晁冲之,南宋有藏书家晁公武,元代时有兵部尚书晁显等等,为华夏民族的历史增色不少。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三百七十三位。现今人口约十五万,排在第三百五十三位。

 【释义】晁,“朝也”。本义是早晨。晁的古文为上下机构,从“日”从“兆”。明确太阳刚刚露头,正是太阳初升之时,必是晨无疑。

【得姓始祖】

  王子朝:从历史文献上考证,在中国古代,晁、鼌(鼌)、朝三字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经常被混为一用。依照《风俗通》上记载,晁姓是卫大夫史晁之后。而《史记·晁错传·索隐》上记载说:“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通志·氏族略》一书指出,这个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儿子王子朝,或是卫国大夫史晁(又作史鼌)。据《鼠璞》上记载,认为晁姓是由朝姓改成的。综合上述记载,可以知道推算起来,他们的得姓至少已经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追本求源,他们还是周文王珠姬姓后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东)。故晁氏后人奉王子朝为晁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景王小儿子姬朝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周景王姬贵的太子因病早亡,而周景王实际上最宠爱小儿子王子朝,于是打算将他立为太子,但是还没有办理立储之事,就在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病逝了。因此,周景王的另一个儿子姬丐就乘这个机会暗中勾结当时强大的晋国君臣作为自己的外援,当周景王一死,他就和王子朝公开争夺起王位。

  周悼王姬元年(公元前520年),在姬丐与姬朝你争我夺之机,执政的周王室卿士单氏和刘氏拥立了另一个王子姬猛作为国君,史称周悼王。王子朝马上发动周王室的部分贵族和原来失去官位的旧贵族子弟们起兵,赶走了周悼王。这时,晋顷公姬弃疾悍然出面干涉,派兵护送周悼王归国复位。不久以后,周悼王暴病而死,王子姬丐继位,史称周敬王。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王子朝在王室贵族尹氏家族的支持下再次发动叛乱,起兵赶走了周敬王,自立为周王。三年以后的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周敬王在晋顷公的帮助下再次复位。王子朝所属部下在晋军打击下大败,遂带着周王朝的历代典籍逃到了楚国。

  在王子朝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朝氏,后统一改为晁氏。

  在古代,“晁”是“鼌”、“朝”的古体字,音同意通,都是早晨的意思,因而写做晁氏、鼌氏、朝氏。所以,朝氏、晁氏、鼌氏三氏同宗同源,其晁氏史称正宗,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朝氏、晁氏、鼌氏三氏族人皆尊奉王子朝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史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按史籍《风俗通》上记载:“晁氏是卫大夫史晁之后。”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叫作史鼌,因“晁”是“鼌”、“朝”的同义字,因此亦称史晁、或史朝。

  在史晁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晁氏、鼌氏,后统一为晁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初期秦国上卿大庶长嬴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战国初期,秦国有大庶长嬴鼌。

  大庶长,为秦国二十等爵中第十八等爵,为卿大夫,官秩一万二千石,下属有左庶长、右庶长。

  周考王姬嵬十三年(公元前428年),秦怀公即位后就大肆横征暴敛,且以活人为父亲秦躁公进行殉葬,为人十分残暴。至周威烈王姬午元年(秦怀公四年,公元前425年),忍无可忍的大庶长嬴鼌和众大夫们一起谋兵围困了秦怀公,逼秦怀公自杀了。

  秦怀公的太子叫嬴昭子,早逝,于是嬴鼌即与众卿扶立嬴昭子的儿子为国君,是为秦灵公(秦肃灵公)。秦灵公实际上就是秦怀公的孙子。这是战国初期秦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正义”的叛乱。

  在秦国大庶长嬴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鼌氏,后统改称晁氏,但不称朝氏。汉朝时期著名的御史大夫晁错,实际上就是该支嬴姓鼌(晁)氏的后裔子孙。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时期蒙古朝鲁图德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蒙古族朝鲁图德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的一个分支,汉义“永恒的岩石”,实际上是成吉思汗的侍卫,后成为一个势力庞大的蒙古部落,其原封居地在今内蒙古包头市的朝鲁图德一带,以地名为部族姓氏。

  明朝中期,该部游牧于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阿尔达额尔苏(今黑龙江勃力)、布尔噶苏台(今河北承德)、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萨喇穆鲁(今河北围场)等地。

  在明末清初,该部族人中即有冠以汉姓为晁氏、朝氏、鼌氏、巢氏、隋氏、曹氏、乔氏、石氏等者,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春秋时期,周景王宠爱小儿子王子朝。当他正打算立王子朝为太子时,自己却暴病身亡。景王死后的几年内,几个王子力争夺王位互相争斗。最后在晋国的干预下,王子句坐稳了王位,这就是周敬王。王子朝逃往楚国,他的子孙称为朝氏。由于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氏又写作晁氏。

  分布

  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三百七十三位。现今人口约十五万,排在第三百五十三位。望族居住在颍川(今天的河南省长葛、许昌一带)、京兆(今天的陕西省长安以东)。

  今河北省辛集市,南宫市西庄、河南省的开封市、开封县、濮阳市、南乐县、清丰县、巩义县、漯河市、鄢陵县、驻马店市泌阳县、虞城市、焦作市温县、济源市,新乡市获嘉县,山东省的德州市、菏泽市曹县、郓城县、枣庄市、泰安市肥城市、临沂市、青岛市,济宁市微山县、嘉祥县,江苏省的新沂市、徐州市、泗阳县、滨海县,浙江省的余姚市,江西省的临川县、进贤县,安徽省的萧县、六安市、颖上县、宁国市、黄山市、宿州市、淮南市,四川省的宜宾市横江县,黑龙江省的五常市,云南省的昆明市,北京市的密云县,河北省的唐山市乐亭县、滦南县,陕西省的扶风县、宝鸡市陈仓区、西安市、咸阳市礼泉县、兴平市,甘肃省的陇西县、永登县,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乐都区,晁马家村,岗沟晁家村,瞿昙镇斜沟上,中,下村,斜沟门村,民和县,广东省的梅州市,山西省的太原市,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晁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堂号

  颖川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智囊堂:汉朝晁错,为太学掌故,汉文帝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汉景帝的时候他是御史大夫,人称他为智囊,其后人因以为堂号。

  学书堂:同智囊堂。

  拱翠堂:晁补之在安徽萧县北山圣泉寺亲起的堂号。

  字辈

  河南濮阳、清丰、巩义、山东菏泽、东嘉祥、江苏新沂晁氏通谱字辈:“宗仲端之公子百世中令文元有则必大原时维生光绪可再奉康翼贻秀钟岳岱储毓绵延(同祥呈先泽)植基宁泰敬慎常凝品拟彭戴资学服官培养斯在焱理持衡藻耀奕代揆式含芳景舒旭蔼班序永澄求图伟对嗣徽克展晋勿垂佩树泽孔长普承家诲”。注:前十六字辈为北宋王朝末帝宋钦宗赵桓御赐。

  江苏徐州晁氏字辈:“开大德明夫怀”。

  安徽萧县晁氏字辈:“应昌吉(月)元……”

  浙江余姚晁氏字辈:“凤起蛟腾祥徵弈世硕大繁昌自今伊始佑启宏深千秋万禩绵衍继承辉增乘史”。

  江西临川晁氏字辈:“宗仲端之公子百世”。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姓启子朝;

  望出颍川。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晁姓源流和郡望。

  文章典丽;

  法律严明。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清丰人晁说之,字以道,号景迂,元丰年间进士,因文章典雅秀丽被苏推荐,官至徽猷阁待制。博览群书,通六经,尤精《易》、《传》,能诗词,又善画山水。著有《儒言》、《晁氏客语》、《景迂生集》等。下联典指西汉政论家晁错,颍川人,曾跟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文帝时,官太常掌故,曾奉命跟秦博士伏生学《尚书》。后为太子(景帝)家令,深受信任,号称“智囊”,景帝时官御史大夫,提出很多巩固中央集权的建议,几乎都被采纳,后在吴楚七国叛乱中被杀。所著政论有《论贵粟疏》等,议论犀利,分析深刻。

  景承文献;

  世掌丝纶。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钜野人晁公溯,字子西,绍兴年间进士,官朝奉大夫。文章雄健深沉而典雅,名重一时,著有《嵩山居士集》。下联典指北宋清丰人晁迥,字明远,晁说之的高祖父。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真宗时官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当时诏令多由他起草,官至太子少保,为官正直,从不挟私情而害公务,真宗多次称他为“好学长者”。著有《道院集》、《翰林集》、《耆智余书》等。他儿子晁宗悫,字世良,天圣年间官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制诰。父子曾同时执掌诏诰的起草。“丝纶”,指皇帝的诏书。

  风流别驾;

  昭德先生。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苏轼称晁补之为“风流别驾”。下联典指宋晁公武为兴元知府,束吏受民,人称“昭德先生”。

  学精太数;

  世号智囊。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晁崇精于天文数术。下联典指汉晁错为太子家令,号“智囊”。

  五言通用联

  兄弟五进士;

  父子两尚书。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晁端友、晁端禀、晁端彦、晁端礼、晁端申五兄弟,皆中进士。下联典指宋代晁迥,真宗时累官工部尚书,其子宗悫,天圣中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

  七言通用联

  老去功名意疏转;

  独骑瘦马取长途。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宋代诗人晁冲之《夜行》诗句联。

  十言通用联

  经术深治,雄文天下第一;

  词锋铦利,奇才海内无双。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状元晁补之事典。下联典指宋代京兆府司录晁说之事典。

  【祠堂古迹】

  六安晁氏宗祠

  晁氏宗祠,在市区老城内鼓楼街东。始建于清初。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腊月三十日,白朗义军攻占六安时被焚毁。祠大门之内有厅堂与义庄。大门联:“汉代贤良官御史;宋朝著述祖文元。”上联鼂(晁)错。《汉书·鼂错传》载,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称为“智囊”景帝时任御史前大夫,请削诸侯封地以京师。下联写晁补之,字无咎。宋元丰二年(一O七九年)状元。善为文,与秦观、黄庭、张耒等全称为“苏门四学士”。官大学正。著有《鸡肋集》及《无咎词》等。厅堂联:“唐宋元明,七四进士三宰相;仲仲叔季,八六晋学九祠宗。”祠联均为六安晁氏后裔晁梦奇老先生忆出。此联平仄不调,恐有误记之处。联末“祠宗”,疑为“词宗”,但晁老先生复函云系“宗祠”之意。联中数目之具体人物,因当地《晁氏家谱》未详载,亦难细考矣。

  义庄,在宗祠西侧。有屋十数间,前厅名“上渝厅”,后厅名“体泽堂”。六安晁氏,明末由山东郓城县迁来。始祖名三锡,任六安卫前所百户的小官。单传五世至晁廷灿,有三子,家富有。廷灿怕后世子孙贫富不均,遂将家产析分为四份,三子各得一份,另一份列为公产,置“义田”,以供后世家族教养之资。拟设“义庄”,延至其孙尚仁、尚忠等始筹办就绪,申报六安知州、安徽布政使、两江总督、礼部,最后由清帝饮命批准,敕安徽布政使、两江总督、礼部,最后由清帝饮命批准,敕安徽布政使印帖存档,于嘉庆十四年(一八O九年),晁氏义庄正式创立。义庄先后置田产四千余石,地产二百余石,房产五百余间,共用银八万四千余两。这些产业,由晁氏宗族推选忠厚长者轮流掌管。谓之“值年”。义庄收入用于宗祠祭祀,抚恤族中孤寡,供给本族子弟读书等。此义庄至民国后期始渐停废。义庄前厅北侧有石牌坊一座,顶刻“圣旨”二字,下面横额是“乐善好施”四字。上面有镌有牌坊两侧石柱联:“君子存谷,善与人同;诵柳氏家训、宋氏家规,推恩九族。大道无私,施由亲始;访范公文正、张公文敏、媲美千秋。”九族,即全族,出自《尚书·尧典》。联中诸公谓唐代柳公权、明代宋濂、宋代范仲淹、清代的张照。

  晁八寨晁氏宗祠

  晁八寨村晁氏宗祠位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何楼办事处晁八寨村。

  菏泽市牡丹区人民政府2017年1月2日公布,晁氏宗祠为菏泽市牡丹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计划三年后升级为菏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承六百年的基业,祠堂的三毁四建。山门的重建,让占有十亩多的祠堂雄伟壮阔,庄严肃穆。解放战争期间,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第五兵团南下支队干部在晁氏祠堂设集训基地。现有南下干部集训旧址纪念碑。现正在积极申请建设南下干部集训旧址纪念馆,来记录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现存晁氏三眷合修最早的祖谱乾隆乙未年《晁氏家乘》,保存在中眷晁氏宗族理事会秘书长晁中徽处。

【家训格言】

  一、先人家训:尚德、勤学;莫学群儿败家法,入门无不曳长裾。

  二、先人家风:礼让、睦爱、孝悌;勤奋读书,嗜爱学习。

  三、先人信仰:尊儒悦佛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