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简氏起源及历史

简姓图腾_简氏图腾

简姓图腾(简氏图腾)

  简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出自姬姓,是黄帝子孙,姬族后裔。简姓在宋版《百家姓》排三百八十二位。现今简氏人口约有一百五十余万,排在第一百二十九位,台湾排名第三十二位。

 【释义】简,古书也,即竹简,古代书写文字的“纸”。简字由竹、门、月组成。表明刻了文字的竹片按照顺序串编起来,就像门扇一样,可以折叠和捆扎,竹片之间有缝隙,其间有月光穿过。简的本义是检查,与检同义。随着“简书”的问世,简的本义转向书牒。

【得姓始祖】

  姬季简、蹇叔、简叔、狐鞫居(续简伯)、简子瑕、姬嘉(郑简公)、简子齿、姜壬(齐简公)、赵简子(赵鞅)、简子取、姬载(燕前简公)、姬款(燕后简公)、巩简公、熊中(楚简王)、嬴悼子(秦简公)、简雍(耿雍)、检其明、托里·简泰、简嫔(关佳氏)。

  续简伯:关于简姓的来源,有文献考证。《范阳简氏家谱》记载,简姓的始祖是晋大夫狐鞫居,狐鞫居食邑于续,谥号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简姓世学》上也有记载,简姓为春秋时晋大夫续简伯之后,而晋与周皆源出姬姓,简姓可以说是黄帝的后裔,郡出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县),涿郡。简姓后人奉续简伯为简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殷商晚期吴国君主姬季简,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姬季简,是吴国创始人之一姬仲雍的儿子,为吴国第三任君主。

  史书记载,姬季简生于殷商祖甲子载十五年(公元前1169年),逝世之年待考,卒葬常熟(今江苏苏州锡山城郊)。姬季简娶高氏,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姬叔达,次子叫姬叔夏。后来姬叔达继承君位,为第四代吴国君主。

  在姬季简次子姬叔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季简氏,后分衍为简氏、季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是为吴中简氏。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蹇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蹇叔,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秦国大夫。蹇叔有贤名,为五羖大夫百里奚推荐给秦穆公赢任好。

  百里傒成为秦国上卿之后对秦穆公说:“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叔,蹇叔非常有才能,可是世上没有人知道。我曾外出游学求官,被困在齐国,向当地的人讨饭吃,蹇叔收留了我。我因而想事奉齐国国君无知,蹇叔阻止了我,因此我得以躲过了齐国发生政变的那场灾难。后来到了周朝,周王子穨喜爱牛,我凭着养牛的本领求取禄位,当时王子穨想任用我时,蹇叔又劝阻了我,我因此离开了王子穨,才没有因周室内乱一起被杀。后来我又事奉虞君,蹇叔也劝阻过我,当时我虽知道虞君不能重用我,但实在是心里喜欢利禄和爵位,就暂时留下了。我两次听了蹇叔的话,都得以逃脱险境;一次没听,就遇上了因虞君亡国而遭擒的灾难。因此,我知道蹇叔非常有才能。”

  于是,秦穆公派人带着厚重的礼物去迎请蹇叔,并任其为上大夫。

  周襄王姬郑二十四年(秦穆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您暗中领兵前来,郑国就可以到手了。”秦穆公便以此事询问蹇叔,蹇叔说:“劳动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说过。军队疲劳,力量耗尽,远方的主人对此已有防备,恐怕不行吧?大规模的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知道;军队劳累而无所得,必然有背叛之心。而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

  但秦穆公不听,仍派百里奚之子大将孟明率军东征。当时蹇叔有个儿子也在东征的秦军中,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一定会在崤山攻击我军,觳山有两座山陵:它南边的山陵,是夏代帝王皋的陵墓;它北面的山陵,是文王当年躲避风雨的地方。你一定要死在这两山之间,由我来收你的尸骨吧。”

  秦军于是向东进发。结果,秦军至滑邑(今河南偃师),知郑国已有防备,只好返回。秦军返途到崤山时,果然被晋军所伏击,结果全军覆没,连主帅孟明、大将西乞术、白乙丙等均被晋军擒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战”。此次秦军大败后,秦穆公深悔未听蹇叔之言。好在后来晋襄公听从后母文嬴的话,释放了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人回国。

  在蹇叔的后裔子孙中,有人后来以先祖名字中的“蹇”为姓氏,再后改以同音字“简”为姓氏,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咸阳简氏。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简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中有位简叔,是季氏家族中的贵族,名叫季简。

  在季简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后迁居河南密县一带,是为密州简氏。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鞫居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贵族大夫名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唐叔虞的支裔,因曾经生活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

  狐鞫居的族人中有个著名的人物叫狐射姑(贾季),狐偃之子,当时任晋军的中军佐,狐鞫居与狐射姑的关系非常亲密。狐射姑与太傅阳处父不和,阳处父虽然不算什么显赫的人物,但是却是晋襄公姬欢(姬环)的老师,他在晋襄公执政时期主导了一次震惊当时的人事异动,即“三易中军帅”的权力斗争。

  周襄王三十一年(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农历8月,晋襄公逝世。赵盾、狐射姑为新君人选发生冲突,赵盾派先蔑、士会到秦国迎接公子姬雍回国即位。狐射姑在与赵盾争立新君时失败后,狐鞫居就自告奋勇地为狐射姑去刺杀了阳处父,结果在农历11月丙寅被执政上卿赵盾处死。狐射姑也因此逃奔翟狄,并称赵盾为“夏日之日”。

  狐鞫居在“箕之役”中立有大功,封邑在续邑(今山西翼城、曲沃、绛县一带),逝世后谥号为“简子”,史称续简伯,简称“简伯”。

  在简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谥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简氏正宗,是为山西简氏。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贵族简子瑕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简子瑕,是春秋时期的卫国大夫,属于南氏贵族世家,亦称南简子,与孔子的弟子子路还是亲戚关系。

  在典籍《礼记·檀弓》中疏引《世本》记载:“灵公生昭子郢,郢生文子木(文子弥牟),文子生简子瑕,瑕生卫将军文氏。”说明简子瑕还是卫灵公姬元的曾孙。

  在简子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朝歌简氏,亦称安阳简氏。

  源流六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简公姬嘉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郑简公姬嘉,是郑釐公姬恽(姬髡顽)之子,公元前565~前530年在位,他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第十七任君主。

  在郑简公的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新郑简氏。

  源流七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贵族简子齿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简子齿,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田乞(陈僖子)的儿子。

  田乞是春秋时期(公元前547年左右)的齐国上大夫,他一共有九个儿子:田子玉、成子恒、昭子庄、简子齿、宣子来、穆子安、廪丘子意兹、芒子盈、惠子得。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陈僖子生简子齿,为子鞅氏。”

  在简子齿的后裔子孙中,分衍有三支主流姓氏,即陈氏、子鞅氏、简氏,其简氏是其庶支子孙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是为诸城简氏。

  源流八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末期齐简王姜壬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齐简公姜壬,是齐悼公姜阳生之子,公元前484~前480年在位。他的父亲齐悼公是由齐国卿大夫田乞所立,开齐国田氏贵族专齐政的先河。

  周敬王姬丐三十六年(齐简公元年,公元前484年)齐简公即位后,分别起用田恒(陈成子)和阚止二人为左、右国相。阚止举止稳重,得宠于齐简公,田恒因此而非常嫉妒。

  大夫鞅见状后,曾建议齐简公择用阚止,借此除去田恒,以消减田氏家族的势力。

  到了周敬王三十九年(齐简公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季,阚止在上朝途中遇到田氏族人田逆胡乱杀人,便将其拘捕,后来田逆又被田恒救出去了。阚止由此深切感到田氏势力的可怕,便准备在齐简公的支持下驱逐田氏家族。

  不料,阐止的家仆陈豹就是田氏家族的人,他及时将阐止与齐简公之谋告知了田恒。田恒随即当机立断,在当年的农历5月先发制人,抢先率军攻入王宫,劫持了齐简公。阚止仓促率军反攻,却被田氏家族所击败,只好仓皇出逃。田氏家军在后面穷追不舍,阚止在情急之下迷了路,反而误入田氏之邑丰丘,结果在郭门被田氏家军追上杀死。

  到了农历6月,齐简公与夫人在仓皇逃往舒州(今山东东平)的路上,被田恒的追兵杀死。宰予支持陈恒,在政变中被杀。事后田恒立齐简公之弟姜骜为君,即齐平公,自任太宰。

  此事件曾引起孔子的极大愤怒,唯名与器不可假人,他如临大典,沐浴、更衣、整冠,然后入宫朝觐见鲁哀公,请鲁哀公发兵伐齐。但没有得到鲁哀公与执政上卿季康子的支持。

  此次事件最终引发了著名的“田代姜齐”之齐国历史巨变。

  在齐简公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博山简氏。

  源流九

  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赵简子,即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公元前?~458年待考,他是春秋末年晋国正卿,史称其为简襄功烈。

  赵简子的先祖与秦国同姓,在史籍《史记》中记载,周敬王姬丐三年(晋顷公九年,公元前517年),“赵简子在位……简将合诸俟,戍于周。”假如他二十多岁执掌晋国大政的话,其生年应在周景王姬贵八年(公元前537年)左右,寿七十多岁。

  赵简子的青少年时代处于晋国的平昭年间,当时,晋国内政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原来地位显赫的旧贵族正在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赵、韩、魏、智、范、中行六家所取代,形成异姓大夫专权的局面。六卿相互之间围绕晋国统治大权和土地也展开了激烈地明争暗斗,矛盾十分尖锐。在这场角逐中,赵氏家族曾一度凌驾于众卿之上,但自“下宫之难”后一蹶不振,直到赵鞅父景叔继位,其势力仍不及范氏、中行氏。这种局面延续到赵鞅继位初期。年仅二十多岁的赵简子执政以后,在复兴赵宗室的责任感的驱使下,励精图治,终于使赵氏东山再起。

  赵简子在政治上表现得极为成熟。周敬王七年(晋顷公十三年,公元前513年),赵简子、荀寅占领汝滨,令晋国民各出功力,共鼓石为铁,以铸刑鼎,上刻范宣子所用“夷鬼立法”。其核心是倡导“法治”,以法作为社会的行为规范,具有明显地反对宗法分封制的非正统色彩,因而曾遭到孔子的贬责。

  颁布成文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它使罪与非罪的标准明确并昭示于众,实际上是对奴隶主“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黑暗恐怖政治的否定,体现了社会进化的要求。李悝在总结赵简子的“刑鼎”、子产的“刑书”、邓析的“竹刑”的基础上,写成了《法经》,使法家文化日臻完善,成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确立封建制度的根本理论依据。

  赵简子执政不久,六卿在逐步瓜分晋国土地和人口的同时,都在各自的封地内进行全面地改革,为最终夺取晋国的统治大权作准备。其中韩、赵、魏三家采取了比较进步的政策,而尤以赵鞅的改革措施最为彻底,改革所带来的成效也最为显著,为赵宗室的兴盛、强大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经济上,赵简子革新亩制,调整赋税。春秋末年,适当扩大亩制有利于农业和地主经济的发展。为此,六卿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旧经界,但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亩制不及韩赵魏的亩制大,韩魏的亩制又不及赵的亩制大。赵氏亩制“以百廿步为宽,以二百四十步为长”。而赵氏赋税却最轻,范氏、中行氏、韩魏“伍税之”,赵氏“公无税焉”。孙武分析了六家改革后,认为赵氏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因此“晋国归焉”。

  在政治上,赵简子礼贤下士,选贤任能。他重用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无正、史黯、窦隼等人,同卫庄公、扁鹊、姑布子卿等名土的关系也极为融洽。赵简子虚心纳谏,表彰敢于指出他错误的臣下。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事先告诉他一定要拆除荀寅等人所筑的壁垒。尹铎到任却加固增修原有的壁垒。赵简子到晋阳,看到壁垒,一定要杀掉尹铎才入城。经人进谏,指出增修壁垒的必要,赵简子反而“以免难之赏赏尹铎”。赵简子的家臣周会“好直谏”,周舍死后,赵简子每每听朝,常面露不悦,大夫请罪,赵简子说:“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简子由此能附赵邑而怀晋人”。

  军事上,赵简子奖励军功,以功释奴。周敬王二十七年(晋定公姬午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赵简子率军迎战增援范氏、中行氏的郑国军队,誓师时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这个命令的颁布,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改革使赵氏家族的经济势力得到增强,政治威望得到提高,彻底改变了过去赵氏处于劣势的不利状况。此后,赵简子联合韩、魏两各家族,把矛头指向六卿中最主要的对手范氏、中行氏两家,揭开了讨伐战争的序幕。

  赵氏与范中行氏之间爆发的这场冲突,导火线是暂住邯郸的卫贡五百户人口的归宿问题。实际上,这是新兴的异姓强族觊觎和争夺晋国大权的斗争的必然反映。

  周敬王二十三年(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赵简子想把卫国进贡的五百户人口从邯郸迁往晋阳,遭到同宗大夫赵午父兄的拒绝,赵简子一怒之下杀了赵午,于是,赵午子稷、臣涉宾“以邯郸叛”,午是中行氏(荀寅)之甥,而荀寅又是范氏(士吉射)的姻亲,因而得到范氏、中行氏的支持。在农历7月,范氏、中行氏以晋君名义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最后还是以范氏、中行氏的失败而告终。

  赵简子之所以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首先是因为他十分注意建立可靠的根据地。赵简子先后派董安于、尹铎治理晋阳,尹铎到晋阳后,立刻“损其户数”,调整赋税,争取民心,修建垒堡,加固城防,使晋阳成了赵氏稳固的后方。其次,赵简子善于利用六卿之间的矛盾,结成反对范、中行氏的统一战线。战争爆发时,整个晋国两大敌对阵营各派的组合,力量对比的变化瞬息万变,错综复杂。赵、韩、魏、智氏之间,四家权卿与晋君之间,特别是赵氏与智氏之间矛盾重重。然而,在未取得对范氏、中行氏的最后胜利之前,赵简子尽量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注意争取韩魏智氏,特别是晋君的支持。对智氏的胁迫,他委曲求全,默许有功之臣董安于自杀。当范、中行氏以晋君名义伐晋阳时,赵简子没有公开反叛晋定公,并设法尽快恢复同晋公室的关系,从而得到国人的拥护,扭转了战争的不利局势。

  赵简子还非常注意改善同别国的关系。周敬王二十九年(晋定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91年),赵氏家与范氏、中行氏战事正酣,楚昭王熊壬乘晋国内乱“乃谋北方”。赵简子被迫妥协,对士蔑说:“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与之。”遂“致九州之戎,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满足了楚国要晋国引渡戎狄的要求,避免了晋、楚之间的直接冲突。

  作为晋军统帅,赵简子在作战时身先士卒,具有勇于牺牲的精神。在周敬王二十七年(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晋、郑两军战于铁,赵简子中箭负伤,面部血流不止,却“鼓音不衰”。赵简子在攻伐卫国的过程中,虚心听取烛过的劝告,“去犀蔽屏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指挥作战,故能“一鼓而士毕乘之”。

  从周敬王三十一~四十二年(公元前489~前478年),赵简子为避免同智氏之间矛盾的进—步激化,转移国内视线,巩固既得利益,又发动了一系列讨伐卫、齐、鲁、鲜虞的战争。例如在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赵简子率军伐鲜虞,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赵简子率军伐齐国,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赵简子再次伐卫国……然而,这一进程最后因赵简子在周贞定王姬介十一年(晋出公姬凿十七年,公元前458年)病逝而中断。

  赵简子逝世后,四卿中年资最长的智襄子(智瑶)乘机把持了朝政,取赵氏而代之,成为四卿中最强的势力,导致了后来与赵氏的战争,使晋国历史进程出现反复和挫折。

  赵简子的一生浇铸了战国时期近二百年灿烂的赵国文化基业,可以说对春秋、战国的历史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推波助澜作用。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赵简子在军事上讨伐晋腐朽势力的同时,在经济、政治、思想各个领域也向旧的宗法制度发起猛烈冲击,严重动摇和瓦解了奴隶制的基础,加速了晋国封建化的进程,其影响甚至波击到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这是因为赵简子改革为赵氏立国奠定了基础。赵简子继位之初,赵氏家族已处于存亡绝续的关头。由于赵简子采取了卓有成效的革新措施,使赵氏宗室的势力迅速增强。赵襄子正是在继承其父赵简子改革的基础上,争取民心,任用贤臣,虚心纳谏,终于同韩氏、魏氏家族一起灭了“贪愎好利”的智氏,才有了后来周安王姬骄二十六年(晋静公姬俱酒二年,公元前376年)的“灭晋后而三分其地”之结果,最后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实际上奠定了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争霸格局。

  赵简子在晋国进行的经济、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皆比较彻底,很少保留奴隶制残余的痕迹,其结果是加速了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在赵简子及其儿子赵襄子两代改革后,进一步发扬光大了晋国“观事而制法,因事而制礼”的优秀传统,使得赵文化含有“中原古文化的农耕文明和北方古文化的草原文明二位一体”的典型特征。在经济、军事、文化、商业、建筑等方面,以其鲜明的风格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应有贡献。

  在赵简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尊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邯郸简氏。

  源流十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简子取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简子取,是著名的晋国大夫毕万的后裔子孙。

  在典籍《礼记·乐记》中疏引《世本》记载:“万生芒,芒生季,季生武仲州,州生庄子绛,绛生献子荼,荼生简子取,取生襄子多,多生桓子驹,驹生文侯。”

  简子取的曾孙就是著名的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魏斯,在周贞定王姬介二十四~周安王姬骄六年(公元前445~前396年)执政,其时魏国十分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在简子取的支庶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安邑简氏,或称夏县简氏。

  源流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燕简公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燕简公,是春秋时期北燕国君主,在燕国历史上有两个燕简公。

  第一个燕简公叫姬载,为燕平公之子,公元前504~前493年在位,是春秋时期燕国第二十九代君主,史称燕前简公。

  第二个燕简公叫姬款,为燕文公之子,公元前414~前370年在位,是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四代君主,史称燕后简公。

  这两个燕简公逝世后皆葬于今北京市广安门一带。在他们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涿郡简氏。

  源流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巩简公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巩简公,春秋时期巩国国君,亦为周王室执政上卿。巩国为伯爵,其国君一般皆称巩伯。

  巩国是春秋时期的姬姓小国,故址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镇康店村一带,时称“巩王城”。在史籍《世本·氏姓篇》中记载:“巩氏,周王族大夫食采于巩为氏,有巩简公。”巩国为周王室卿士的采邑立为国,其国君称巩伯。巩国北临黄河,西有洛水,东控虎牢关,南望嵩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分裂,在楚、赵二国的操纵下,“东周国”利用“巩王城”旧址建都立国。东周国实为韩国的附庸,后被秦朝襄王灭掉,其巩地被划入秦国的三川郡。

  巩简公活跃的时代约在春秋末期,曾在周景王姬贵、周敬王姬丐执政时期担任周王室的卿大夫。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周景王逝世,周王室中的刘氏、甘氏、巩氏等等有势力的卿大夫分别拥立王子朝、王子猛、王子丐为天子,使周王室陷入一片内乱中。最终,姬丐由于有强大的晋顷公姬弃疾支持而成功继位,是为周敬王。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周敬王继位后即以巩简公执掌朝政。当上执政上卿巩简公认为:周王室历经内乱,其原因就是王室贵族世代执政、并勾结众多王子为乱的结果。于是巩简公大力改革内政,任用从各诸侯国招揽的人士为官,借此来削减贵族的权力。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周巩简公弃其子弟,而好用远人。”

  但巩简公实施如此突兀的改革措施,极大地伤害了周王室贵族们的根本利益,引起诸多贵族的不满,最后巩简公被与周敬王争位失败的王子朝发难杀害。巩简公逝世后,周敬王赐其谥号为“简”,史称巩简公。

  在巩简公逝世后,晋顷公即发兵灭了巩国。据史籍《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记载,周敬王四年(晋顷公十年,公元前516年),“晋师克巩”。因为巩国之地属于周王室的京畿之地,晋顷公灭了巩国之后,将其地被转送给周敬王以示讨好。

  在巩简公的后裔子孙中,其嫡系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巩氏;而其庶系子孙中有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巩义简氏。

  源流十三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简王熊中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楚简王熊中,又称柬大王,楚惠王之子,公元前431~前408年在位。

  楚简王在周考王姬嵬十年(公元前431年)即位之初,即挥军北伐灭了莒国(今山东莒县),以莒为楚邑,后改莒县。到了周威烈王姬午十一年(楚简王十九年,公元前413年),他又亲自率军伐魏国,一直攻至上洛(今陕西洛南)。

  周威烈王十四~十七年(楚简王二十~二十三年,公元前412~前409年),楚国大夫屈将闻墨家非议斗士之勇,乃危冠带剑往见墨子弟子胡非子。经辩论,终为胡非子“五勇”之说所折服,遂释危冠,解长剑,请为弟子。从楚昭王、楚惠王以来至楚简王执政时期,楚国贵族佩剑成风,死后亦以青铜剑或钢剑、铁剑随葬,少者一件,多者高达三十余件。

  周威烈王十八年(楚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8年),楚简王病逝,其长子熊当继位,是为楚声公。

  在楚简王的庶系子孙中,有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荆门简氏。

  源流十四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期秦简公嬴悼子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秦简公嬴悼子,公元前414~前400年在位,是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怀公之子,秦灵公之叔父。

  周威烈王姬午十三年(公元前413年),秦简公出师攻魏,败于郑(今陕西华县西南)。

  周威烈王十七(公元前409年),秦简公下令百官带剑以防身,这是秦国人积极仿效华夏,革新礼制的一大措施;次年,又允许百姓佩剑。

  当时,强大的魏国出兵伐秦国,尽占河西地,筑洛阴、县两城,秦军退守至洛水(今陕西境内洛水),为加强防御,保障国内改革,秦简公组织军民在东境修筑城郇垣,是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史称秦东长城。该长城段南起今陕西华阴县东南小张村附近,由此趋向东北越过渭河,沿洛河右岸北上,经大荔蒲城、白水等县,北止于白水县黄龙山南麓。今华阴县城东、蒲城县东南,尚有秦长城遗址。

  秦简公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改革,他允许官吏、百姓带剑,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他还积极实行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的政策,实际上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表明秦国开始向封建化社会制度转变。

  周安王姬骄二年(秦简公十四年,公元前400年),秦简公病逝。

  在秦简公的庶系子孙中,有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秦川简氏。

  源流十五

  源于姬姓,出自三国时期蜀汉昭德将军简雍之后,属于以音讹为氏。

  该支简氏实际上原为耿氏,后改简氏。

  简雍,本名为耿雍,字宪和,幽州涿郡人,在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中官至昭德将军。当时幽州人将“耿”读作“简”,他遂干脆改姓为简氏,称简雍。

  史书记载,简雍在年少时就与刘备相识。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刘备组织地方军队参加了对抗黄巾起义军的战争,简雍从此便跟随刘备四处奔走。后来刘备占据荆州,简雍与麋竺、孙乾同为从事中郎(参谋)。

  汉献帝刘协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协助刘璋,简雍同行。刘璋与简雍见面后便十分喜欢他。一年后,刘璋与刘备双方决裂,战事爆发。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率大军将刘璋紧紧围困于成都,简雍即被刘备派出,成功地说服了刘璋出城投降,蜀汉政权从此有了正式的根据地。刘备因此拜简雍为昭德将军,其待遇仅次于麋竺,与孙乾一样。

  简雍擅于辩论、议事,性格耿直、不拘小节,他与刘备同坐时,盘腿就坐,根本不理睬什么威仪之类,但求舒服。在与诸葛亮交谈之时,他独占一榻,卧姿对话,从不屈就于任何人。

  据说简雍为人极具幽默。有一年遇上大旱,刘备下令禁酒,以免浪费粮食,因此酿酒者要论罪。当时有官吏从百姓家搜得立刻酿酒器具,刘备正在思考应否将他们与那些酿酒者同罪并罚。简雍当时在刘备身边,正好见一对男女从前面走过,简雍就对刘备说:“他们就要行淫奸之事了,何以不将他们抓起来?”刘备觉得奇怪,便问道:“你又怎知他们就要行淫奸之事呢?”简雍就幽默地回答:“他们都有行淫的生殖器具,与在民家搜得的酿酒器具一样。”刘备听罢大笑,因此也就释放了那些私藏酿酒器具的百姓。

  著名的西晋史学家陈寿评价简雍:“优游风议,性简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适;诸葛亮已下则独擅一榻,项枕卧语,无所为屈。雍容风议,见礼于世。”

  在简雍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音讹所改之姓沿袭,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川黔简氏。

  源流十六

  源于姬姓,出自汉朝时期句章尉检其明之后,属于避讳改姓为氏。

  在史籍《姓苑》中记载,东汉时期,句章(今浙江宁波余姚大隐镇一带)的校尉叫检其明。

  检氏得姓,据清朝学者张澍的说法,是“当以检察得姓”,也就是他们的祖先由于曾经担任过“检察”的官,所以才“以官为氏”姓了检。

  检其明后来为了避讳,改姓了音同字异的简氏,并且自此世代相沿相袭,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海门简氏。

  源流十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托里氏,亦称托立氏,满语为Tori Hala,汉义“神镜”,世居黑龙江沿岸,所冠汉姓为陶氏、简氏等。该支简氏始祖为托里·简泰,满洲镶白旗人,世居黑龙江沿岸,后在清顺治年间从征云南南明政权时阵亡,清世祖追赠其为云骑尉。在托里·简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关佳氏,亦称官佳氏,满语为Gua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襄平(今辽宁辽阳),后多冠汉姓为官氏、关氏、简氏等。该支简氏始祖为清嘉庆皇帝的简嫔。简嫔关佳氏是关佳·拜唐阿德居之女。清乾隆年间入侍十五皇子爱新觉罗·颙琰潜邸,号称“格格”。在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农历4月11日,简嫔在生皇长女时难产而亡。到了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农历4月,清仁宗追封其为简嫔。在简嫔的关佳氏族人中,有以先祖母封号为汉化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县简氏。

【迁徙分布】

  迁徙

  简氏以河北的范阳(后改涿郡)为繁衍中心。如果稍加留意,当可发现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范阳”,就是“涿郡”。不过,简氏也跟大多数著名姓氏一样,并非仅仅只有春秋时代晋国公族的一支。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简氏族人因离乱南迁,散居南海、靖安、新喻、东管、马平、四川等处。

  北宋灭亡,宋室南渡,简氏族人避乱于福建宁化,后游南剑州,建宁府。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迁上杭。三世祖迁太平里洪源村(先为洪源开基祖)。九世简德润,于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入赘南靖张家。是为张窖开基祖;子三、二世贵祯,自南靖移居广东,子孙分播潮阳、番禺等县。

  关于两千多年以来简氏的播迁情形,在文献《简氏祖先考》中有记载:“在涿郡者,汉时有简卿,其在范阳者,三国时有简雍。”

  据文献《简氏姓族考》记载:“三国时,简雍为中郎。时天下大乱,家人从之,有在邵阳,有在远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县。五季后梁时,契丹寇北方,涿州无日不忧兵,其宗有宦游岭外者,乃留焉不归。若黎涌系一山,则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粤者,后晋割北方十六州贿契丹,而涿在其中,简氏宗族因而至岭外者渐众,分居粤东诸邑。”显然,简氏族人是在五代之前就已经逐渐向南播迁的,他们有的直接徙入广东,有的由赣入闽,再分支至广东,后来就在广东地区繁衍成为一个大的家族。

  台湾省的简氏族人,大多是从福建省的南靖一带迁居的。

  分布

  先秦时期,简姓最初活跃于山西、河南一带。秦、汉时期,简姓在河北和鲁豫冀交汇地区发展很快。进入东晋,开始南迁,在广东、福建繁衍。明朝末,简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简姓大约有l万余人,在全国主要分布于两广和江西。

  明朝时期,简姓大约有8万2干余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五十位以外。简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为简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湖南、广东、湖北等地。

  当代简姓的人口约150万,为第一百二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简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台湾、四川、广东、福建,这四省大约占简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贵州、湖北、河南、重庆、湖南。全国形成了东南台闽粤和西部四川两块简姓分布中心。

  简姓人群主要分布在台闽、浙江南部、粤桂、湘赣大部、黔渝川、云南大部、湖北西部、鄂皖豫交接地、陕甘南部、青海东南,简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7%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3.3%,居住了大约77%的简姓人群。在云南西南、海南、湘赣浙北部、皖鲁大部、江苏西部、鄂豫陕中部、宁夏、甘肃东部、河北东南,简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0.0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12.7%,居住了大约16%的简姓人群。

  【迁徙入闽】

  周朝春秋时期只有周大夫简师父、鲁大夫简叔二人。后有晋大夫狐鞫居,封给他的供养地名叫续,他死后的谥号叫简,后为简伯,其子孙以简为姓。简氏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续简伯的后裔,一向以河北的范阳和涿郡为繁衍中心(今河北省涿县,属汉高帝置县之地)。三国时期,魏国黄初中改名范阳郡,自后,简姓为范阳郡郡望。

  汉末建安时期(196-219年前后),居住在今河南北涿县范阳境内的简氏名卿,先任厦侯都尉,又从济南张生受尚书。汉宣帝时,历赢秦汉,又累遭兵火浩劫。至排江第一世简雍,字宪和,世居涿郡,少时与蜀国先主为宾友,后蜀先主调任荆州,封以简雍为从事中郎,后为昭德将军,并举族南迁,经荆楚(今湖北省)一带西入四川,三国时(220-280年)定居于四川今简阳市。直至唐元和年间(806-820年),简雍第十四世孙简熙因刘辟乱蜀,避居于江西吉州安成(今江西安福县)一带。简熙第十六世裔孙简辙又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迁回四川。至简雍第二十一世孙简国鸣,于北宋淳化三年(992年)赴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助教,家室又迁江西袁州(今宜春)牛拦峡定居。

  简姓入闽虽然有多支,但影响大的只有一支。就是闽西的简姓开基祖——简会益派系。简雍传至传至31世简鲁仲居清江县喻北祠村,生二男:孟一 、孟二 。北宋末年,金兵南犯,清江为中原通往广东要道,为进兵必经之路,遂举家避乱,长途跋涉,迁移至相对安定的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居住。

  简国鸣生韶、沪、武三子,子孙繁衍,丁口日旺,后裔继续向南播迁。简国鸣长子简韶,行三十一郎,又名世昌仍居宜春,后为清江喻北桐村简氏的开基始祖。传至第十一世简会益(简鲁仲长子),字孟一,行万五郎,为江西省临江府清江县民籍,后来福建南剑州(今南平市)教学儒训,为简氏第一位入闽始祖。

  简会益进入福建南剑州(今南平市)儒训期间,被委任为该州教谕,专管文庙祭祀监督考核科中秀才事务,并举家定居于永定。

  《简氏祖先考》记载:简国鸣生韶、沪、武三子,子孙繁衍,丁口日旺,后裔继续向南播迁。至裔孙简会益,字孟一,行万五郎,生于北宋正和五年(1115年),中解元,客家入闽始祖。简会益,来福建南剑州(今南平市)教学儒训,被委任为该州教谕,专管文庙祭祀监督考核科中秀才事务,并举家定居于闽。但此时,金兵不断南侵,战争忧患日益加重,为避战乱,全家又于北宋建炎一年(1127年)经长途跋涉,迁徙至相对安定的闽赣边山区的原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居住。52岁时,简会益被委派到上杭城县监督筑城,其家眷于乾道二年(1166年)又转迁上杭县城郊蓝路口定居。生简驱、简骥、简骤。简会益长子简驱生一子简致德于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与夫人李氏携子简永同又迁居至距上杭城70里的永定县太平里洪源村蔡屋对面坪隔口车公塘开基创业,繁衍生息。按客家风俗惯例,简致德之祖父简会益为永定开基第一世,简驱为二世,简致德为第三世。

  简会益在南剑州任职期间,致力于教谕事务,贡献良多。但此时,金兵不断南侵,战争忧患日益加重,为避战乱,全家又于北宋建炎一年(1127)经长途跋涉,迁徙至相对安定的闽赣边山区的原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居住。52岁时,简会益被委派到上杭城县监督筑城,其家眷于乾道二年(1166)又转迁上杭县城郊蓝路口定居。简会益娶妻邓氏,生简驱、简骥、简骤三子。

  简会益长子简驱生一子简致德于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与夫人李氏携子简永同又迁居至距上杭城70里的永定县太平里洪源村蔡屋对面坪隔口车公塘开基创业,繁衍生息。简致德为永定简氏的开基始祖。按客家风俗贯例,简至德之父简会益为永定开基第一世,简驱为二世,简致德为第三世。洪源村建有简氏祖祠“惠宗祠”奉祀简氏入闽始祖会益公。

  元代未年简德润进入南靖开基,德润生八子,形成八大房,分衍闽南各地。

  简会益的九世孙简德润于元朝末年,从永定县培丰镇洪源村迁往南靖县梅垅教书,而后迁徒张窖(今南靖县梅林镇长教)定居,为南靖长教简姓开基祖。

  《简氏祖先考》记载:“在涿郡者,汉时有简卿,其在范阳者,三国时有简雍。晋统一天下后,简氏因离乱南迁,散居南海、靖安、新喻、东管、马平、四川等处。宋时南渡,避乱于福建宁化,后游南剑州,建宁府。乾道二年(1166年)迁上杭。三世祖迁太平里洪源村(先为洪源开基祖)。九世德润,于六至六六年(1280年)入赘南靖张家。是为张窖开基祖;子三、二世贵祯,自南靖移居广东,子孙分播潮阳、番禺等县。”据《简氏姓族考》曰:“三国时,简雍为中郎。时天下大乱,家人从之,有在邵阳,有在远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县。五季后梁时,契丹寇北方,涿州无日不忧兵,其宗有宦游岭外者,乃留焉不归。若黎涌系一山,则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粤者,后晋割北方十六州贿契丹,而涿在其中,简姓宗族因而至岭外者渐众,分居粤东诸邑。”从这两项文献,可以知道简氏是在五代之前,就已经逐渐向南播迁的。他们有的直接徙入广东,有的由赣入闽,再分支至广东,后来就在广东繁衍成为一个大的家族。台湾简姓族人,很多是从福建省南靖迁居的。简会益后裔迁徙到漳州南靖后成为望族,以后有数以百计的简氏播迁台湾。子孙续衍龙岩、长汀、永泰、福鼎、霞浦、南靖以及浙江、台湾。

  【迁徙海内外】

  简姓当前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台湾。简会益后裔由分支至广东、台湾,后来就在广东、台湾繁衍成为一个大的家族。简会益裔孙发展甚旺,尤其是九世各房后裔向外迁徙众多,主要迁往台湾、缅甸、泰国、新加坡等地。

  台湾简姓族人,很多是从福建省南靖迁居的。简氏最早入台的人是简汉超,于明永历年间(1647—1661年)由福建永定入垦台南左镇。于明永乐年间入垦台南左镇。简姓的自闽、粤渡海来台也是始于明代。海峡两岸广泛传诵的简大狮是一位忠义之士,他本名简忠浩,生于台北,自幼习武,身材魁梧,力大无比,能举起石狮转几圈,他的始祖简德润明朝洪武年间从福建迁入台湾。1895年,他目睹日本霸占台湾,率领1万余人,在台北与日本侵略这血战100余次,最后被清朝政府出卖,惨遭日军杀害。与他一起奋战的还有简成功、简精华父子。根据廖汉臣所撰《台南县志稿人物志》的记载,郑成功治台时已经有一位简姓移民,与欧、廖、田三姓,在现在台南县的左镇、木公、芊馆口等地开垦。到了清,自“唐山”来台开辟新天地的简氏子孙便络绎不绝了,以南靖的“简张”一族为例,他们或是连袂而至,或是接踵而来,彼此互相提携,共创基业,不久之后,便分别在基隆、宜兰、桃园大溪、新竹、台中、南投草屯、嘉义大林、凤山、屏东等地,奠定了稳固的万年基业。一直到今天,在上述各地,“简张”一族都极为旺盛。来自南靖的“简张”一族,在台湾的表现的确是可圈可点的,以南投草屯的“简张”来说,在清末叶,他们便一连出了两位举人——一位是咸丰己未科的简化成;一位是光绪乙西科的简瑞斌。

  盛清沂《台北县志稿开辟志》记载:嘉庆二年,漳州人简树,进入现在台北县金山乡三和村的林口开垦。跟简树同一时期,还有一位简起,跟另外五个人合垦于金山乡三和村的横溪头。《高雄市古碑文集》记载:嘉庆四年,有一位简垣生住在今高雄市的左营,捐银襄事,有功于地方。陈淑均《噶玛兰厅志》记载:嘉庆七年,简东来与杨斗、林胆等人,随吴表在今宜兰县的三结堡和本城堡开垦。《台北县志稿开辟志》记载:嘉庆九年,南靖人简查某,在今台北县金山乡三和村下孔尾开垦。《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记载:嘉庆九年,漳州人简重西,垦于台北县双溪乡保民村内厝和八股。《高雄县古碑文集》:嘉庆二十三年,简振兴捐修凤山双慈亭。《台北县志入开辟志》:道光年间,简文秀入垦今台北县仁里村。

  在台湾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县、桃园县、台北市、南投县、宜兰县。分布较多的乡镇、市区依次为:南投草屯、桃园市、嘉义大林、高雄大寮、台北板桥。在台中市南屯区丰乐里,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简氏大宗祠“溯源堂”,祠中供奉着客家简氏始祖简会益。台湾高山族同胞中也有简姓。

  如,从清康熙年间开始,梅林长教简氏宗亲即开始渡海去台,现台湾省属于梅林第长教简氏宗祠派下嗣孙的简氏总人口为十八万一千多人,主要分布在台北县板桥、桃园县、台北市、南投县草屯、宜兰县,嘉义大林、高雄大寮等。其中祖籍福建省南靖县梅林长教人的简大狮,原名简忠洁,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

  简会益裔孙发展甚旺,尤其是九世各房后裔向外迁徙众多,主要迁往台湾、缅甸、泰国、新加坡等地。

【郡望堂号】

  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22年),改涿郡设置,治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领辖8县,西晋时改为范阳国。十六国、北朝时复为范阳郡。隋开皇三年(583)废除。唐幽州范阳郡,本涿郡,天宝元年(742年)改置。治蓟县(今北京市城西南)。又为方镇名,本为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亦改为范阳。宝应元年(762年)改幽州节度使,并兼卢龙节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阳县(原涿县,唐改)。大历四年(769年),与固安等县扑克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涿郡:春秋战国时为燕国涿邑。秦代属于上谷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2年),分广阳郡南部、巨鹿郡北部及恒山郡一部,置涿郡,直隶于汉朝廷,治所在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辖涿县、范阳县(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等21县(其中7个侯国)。西汉中后期增至29县,(其中13个侯国)。

  堂号

  范阳堂:以望立堂。

  涿郡堂:以望立堂。

  德感堂:宋朝时有简士杰任清江司礼参军。范大成请他入幕府,改任蒲圻知县。他在做县官的时候,不设科条,只重教化,百姓都不忍犯罪。后被升为贺州知州。

  忠汉堂:蜀汉简雍之后,以简雍忠于蜀汉,故为堂号。

  此外,简姓的其他堂号还有:古遗堂、隆恩堂、敦叙堂、聚顺堂、世美堂、恩畏堂、世禄堂、嘉会堂、帝心堂、念梅堂、沧阳堂、溯源堂、恩孝堂、追来堂、显清堂、惠宗堂等。

  字辈

  中华简氏统一字派:简宗志国,源远流长。孝友传家,耀辈荣堂。读书育后,经典同航;修齐平治,温让恭良。诚信礼义,练达宽广;谦逊奋进,才优德望。廉洁仁恕,富贵安康;尊崇文明,重道必昌。华夏鼎盛,科教兴邦。仪表清秀,质若兰芳。本固枝茂,万世吉祥。

  省份地区字辈

  湖南安化清思玉交正、益而大日通、永成光祖志、长远绍宗功、孝友傅家训、贤良翊国忠、本源能世守、福泽自昌隆、统绪垂基缵、贻谋启后昆、维新逢盛治、亿代振斯螽

  新宁-东安原宗而文、其大光昌、述存理学、以基乃(经)邦、思用立朝、自必成章、待时应志、奕载为良

  湖北孝感正大光明、修齐平志

  安陆道文章德义全

  贵州安顺、遵义世庆思忠永绍细家生正

  思南合朋溪老派:文昌理学、以基乃邦;新派:述(文)存(昌)理学 明大光昌 思用立朝克秀成章 纯时应志 万世维良。(始迁祖简儒佩,行文七,頀公后裔,明嘉靖间迁入)

  德江长丰成公乾通守 胜崇仕承忠 永正朝廷治 大问从世文。(始迁祖简成芳,明末迁入)

  德江钱家乾通守仕朝 兴发长生泰 祖宗德泽高 美志立绍文。(为务川铁炉分支,始迁祖简连生)

  务川铁炉乾通守仕朝 兴发长生泰 美子良尚文 玉龙大吉昌。(为德江长丰分支,始迁祖简守文、简守才)

  大方文山自清德、朝应万国章、明远忠维林、焕荣永克昌、绍开进琼学、友全正安邦、洪发森如祖、世修桂兰芳

  江西高安承先绪永

  楼山桥头庆远家声大、宪和世泽绵、诒谋铙裕后、继述足光前、人杰堪绳祖、孙英克象贤、支延亿万祀、系衍百千年

  云南宣威为惟德居世亮秀仕俊成连

  丽江永兴福茂宗,廷居玉贵吉,洪崇在朝尚,天仕学良传。远祖自兴茂,世代繁盛昌,恩泽裕发祥,安邦振国光。承前启金昆,继志建伟业,辉映兆文方,鹏程有华章

  台湾云林成文英铭国

  四川泸州纳溪白节大应朝文世鸿登,正仕在邦德可称,元勋恩泽喜同庆,富贵荣华永远兴

  潼南天台寺必吾言居从,世代永兴隆。纯武光先德,启佑续明宗。熙朝生俊士,我贤应玉龙。

  (湖北孝感龙三公六世孙必钱公迁湖南衡阳,必钱公六世瑄公迁潼南。)

  重庆南坪祖德惟思远,宗功永继芳。以正心为本,能弘道自光。学应先时善,儒从君子良。志立行斯懋,仁存世必昌。作述希于大,成本秉在常。居守仕之尚,其中尔可方。文才景伯叔,克绍汝家邦。有若朝廷用,公然福禄康。天锡生佳兆,国承际愈祥。一元徵复起,奕嗣永同章。

  (日贞公后裔,创修谱者为伯茹公,武公裔孙)

  巴县范阳宗伯求,廷献长流光。厚泽遗方远,雍和启瑞昌。文章兴祖业,经纬振家邦。仁义本天性,谦恭在五常。 忠孝传万世,燕然发千祥。(据《南坪简氏族谱序》载:“由新喻排江入贵州之关州,由开县而入巴县,此者仕一玄孙子咸、子成、子容也。”为武公七世孙廷绍之后。)

  梁滩可一良朋懋,纯正高仕贤。公明传万世,福寿永康宁。

  (《南坪简氏族谱序》载:“居梁滩青木关者,仲道公之后。以选贡任合江县令,由新喻金田街入籍巴县。”武公裔孙。)

  合州正应承玉联,文人仕兴朝。汪辉光前泰,时廷先世元。

  (据《南坪谱》序为新喻金田街进士第翰林简可南后裔,武公裔孙。)

  辰州思友伯德,万文大启。绍继宗志,光显祖体。(孝感龙三公四世孙友信迁辰州,友信九世孙友众迁遂宁中里瓦窑湾。与潼南天台山是一宗(龙三公)两支。)

  涪陵正洪文秀登,国清芳永兴。真元思克服,德善绍光明。太伯心如玉,希贡志耀金。有仕学裁成,大益开先虎。崇茂守芳春。安邦同起祖,万世在朝廷。

  (由孝感迁贵州婺川再迁涪陵。新余水北泉下分迁,韶公裔孙。)

  永川要尚文在正,光明定大昌,洪恩传万代,永远治家邦

  合川吉顺明世代永长春

  江津世正天登思国成,洪武万代兴仁文

  涪陵简家巷公乾通守仕 兴发长永泰 朝廷贵仲文 玉谱登金榜 书克德昌荣。(为德江长丰分支,始迁祖简通达、简守华)

  酉阳椒子溪子一明尚文 大发长生泰 茂荣德玉廷 运时登金榜 洪光吉庆兴 朝忠安福禄 永享万年春。

  (谱载始迁祖为江西新余水北金田街简子隆,据查谱可能为简子腾,字一龙。酉阳万木乡梅子坳、酉阳丁市镇野茶坨均为其分支)

  酉阳两征乡青杠园兴永庆世裕,德茂光前远。明芳继绪长,诗书维应易,孝友作林良

  酉阳

  秀山梅江镇德正天兴日月辉,定显盛强禾胜荣(有14字已佚)

  酉阳

  楠木乡辣子水显万佐朝廷,永德祖宗应(有二十字,后十字佚)

  酉阳

  庙溪乡简家塘宗成辉朝登,兴再之天正。应道安明德,广大福禄绵

  酉阳苍岭镇世应先天再,君臣福禄荣。宗祯绍祖德,继绪庆清平。永远开昌远,道学胜儒林(或说为“邦家育化成”)。敬思维孝友(或说为“官升朝孝友”),万代启文明。

  酉阳

  双泉乡茶元坝俗信千金朝聘仕,正应天子福禄兴。长春维友(有)忠和孝,富贵荣华享太平。

  (新喻水北楼山上房分迁,頀公七世远叔公一脉。)

  酉阳龙潭梅树再正通光秀,兴应其善金

  酉阳花田房春渝蜀庆廷,再尚作洪良。兴吉成忠耀,福禄永远长

  广西河池芝聪登松自明高、福绿永进达宗超、仕大元头从智起、家兴允远富贵豪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姓启简伯;

  望出范阳。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简姓源流和郡望。

  猷赞蜀幕;

  德重明廷。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涿郡人简雍,字宪和,少年时与刘备友好,跟从刘备到荆州,任从事中郎。刘备人川,他曾打前站进成都先见刘璋,官昭德将军。能言善辩,多有讽谏,为刘备所器重。下联典指明代上高人简芳,字德馨,明朝弘治年间进士。

  赞猷蜀幕;

  流废晋廷。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涿郡人简雍事典(见上)。下联典指春秋晋·简伯事典。

  受书裕学;

  从事参猷。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简卿,博学多才,受《尚书》于卫宽。下联典指三国蜀·简雍,事刘备为从事中郎。

  系承姬姓;

  源自叔虞。

  ——全联典指简姓的源流。

  六言通用联

  殷商鼻祖源起;

  中国状元第一。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上古有娥氏之女简秋,帝喾之妃。尧时与其妹娣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过而坠之。五色甚好,简狄得而含之。误吞之。娠而生契,后为殷商之祖。下联典指南汉尚书右丞简文会,南海人。幼颖异,工诗,性耿直。高祖天皇大帝刘龑(五代十国时南汉建立者,937-943年在位)初开进士科,文会中第一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受尚书之峻业;

  建定国之鸿谟。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简卿事典。下联典指三国蜀·简雍,少与先主善,先主围成都,雍入城说刘璋归命,拜昭德将军。

  七言通用联

  竹报平安多吉兆;

  门迎瑞日显祥和。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镶嵌简姓“简”字的析字联。

  贯通五经称孝子;

  历令三县守清廉。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孝子简而廉,邵阳人。通五经,举孝行,以明经任监利训导,有《孝经解》。下联典指宋代御史简正理,字西碧,新喻人。历永兴、桃源、新野令。居官廉介,以儒术饬吏治,时誉翕然。

  十言通用联

  从倪宽受尚书,渊源克绍;

  师南轩讲性理,道学相传。

  ——佚名撰简称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学者简卿事典。“尚书”,即指《书经》。下联典指宋代学者简克己,南海人。少师事张栻(著有《南轩集》),得其传。退归杜门,以真知实践为事功,务启迪后进,人称简先生。

  脉接洪源,八派初分源可溯;

  基开长教,一门递衍教难忘。

  范城虽远家风在;

  阳德方声古处敦。

  派衍洪源,登斯堂始知后海先河之义;

  基开教里,绍我祖勿替左琴右史之风。

  ——南靖梅林简氏总祠

  【祠堂古迹】

       会益公总祠

  会益公总祠,又称简氏大宗祠。座落于永定县培丰镇洪源村,始建于明朝天启二年(1636)。崇祯九年(1636)曾遭火焚毁。至清康熙二年(1663)复平地起建,从开始到建成经过前后91年。到乾隆十九年(1754)才全面竣工建成,为第二次建造。同治三年(1864),又被太平天国汪海洋部队纵火焚毁,不久复建。于同治五年(1866)竣工,整体结构比第一次建造更加完美壮观,至今130余年。1996年复建,现基本保持原貌。现祠内神龛安奉19户祖宗神位。洪源简氏大宗祠中堂右边墙上镶着一块石刻,乾隆庚子(1780)年间原文为:吾宗始祖会益公,自宋入闽与二世驱公侨居上杭,三世致德公始基洪源,而始二世卒葬杭邑,坟茔失记。明万历十三祠首为始二世招魂卜厝与列祖同春明受享此亡,于礼者之礼也。乃始祖暨孺人邓氏茔,在长流幸称吉,而二世暨孺人林氏及三世祖茔俱在南埔坪有不合形,家言兼坟各倾圯,佥议合附于始祖之茔需金致用非类族题助曷以为功。乾隆庚子改安八世于覆中形穴汀漳毕集题簿资助,一时元老者、幼者、少者、壮者,咸踊跃称善,欢然尚义是殆吾祖之灵有以默乎。我后人而世世受万子孙享矣。爰即卜吉附既竣事,志始末其尚义附列如后记载。

       长教简氏大宗祠

  长教简氏大宗祠,又称长教简氏总祠,座落于南靖县书洋镇坎下村。始建于宣德六年(1431),历代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二进二廊一天井,砖木结构,单檐悬山顶式,脊用剪瓷灰雕饰双龙戏珠,祠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斗拱明两层,栌斗使用海棠纹做法,柱础为莲花古镜式。明间石柱直径为24厘米,正面榻寿式,木门竖,两边直棂四株彩昼,正堂为十一檩棚顶,穿斗抬梁混合式。石作构件和梁架斗拱,雕刻精美。正堂明间为公妈龛,高悬“大宗祠”、“不祧之祖”、“祖德流芳”、“助我义师”、“文魁”、“司衡文运”、“兴学利桥”等匾。主体建筑前辟泮池祠埕,后设龟背形抄手。

       南靖简氏东山祠

  南靖简氏东山祠,位于梅林镇官洋村东面的虎头山下,相传为老虎跳墙穴,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为简氏第四祖简维厚派下的祖祠,历史上曾有四次维修,1984年最后一次重修。东山祠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48平方米。以围墙门楼,正堂,两厢组成,正面又有半月形池塘。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厅堂为木构、抬梁式,九檩前步廊,单檐歇山顶建筑。举折曲线柔和,屋面瓦盖为民间烧制的青瓦,主堂屋顶用三合土作瓦筒。大厅明间公妈龛供奉简氏第四世公及其夫人的神牌位。柱联有“东岭挺奇,西溪毓秀;南漳著望,北阙承恩“,“东壁胜辉光祖德,厦灵毓庆庆千秋。”等。祠两边又建对称的厢房。

       南靖简姓枫林祠

  南靖简姓枫林祠,位于南靖县县书洋镇枫林村,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清顺治十二年(1655)、道光四年(1842)、1923年三次重修。祠坐东朝向西,占地面积420平方米, 单檐歇山顶,三山式,正堂面阔五间,两边为耳房,进深三间,正面明间,次间均开大门。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悬山顶。明间梁架施斗拱两攒,彩画。正堂左右配有厢房, 枫林祠为二进二廊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木板隔屏,明间梁架施斗拱两攒。正堂明间公妈龛上悬“枫林祠”匾。祠内尚存“南京户都主事”、“钦差大臣”、“诰赠一品夫人”、“钦赐一品冠带”、“辛酉举人”等竖牌和3副木刻对联。正堂有99根竖柱,明间斗拱两攒。祠前尚存清嘉庆年间石旗杆1对,杆高7.5米。

       洪源惠宗祠

  洪源惠宗祠,坐落于永定县培丰镇洪源村,始建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供奉简会益为洪源开基始祖,谥万五郎。清朝同治四年(1865),宗祠被太平天国军队烧毁,台湾和南靖等地简氏后裔当即募集巨资重建。20世纪90年代末,台湾简氏宗亲捐资重修,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简又新特献手书“溯远流长”镏金匾额,金门简荣和、简奎章送来撰有“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长江分万脉总是同源”的楹联。

       漳州简姓侨馆

  漳州简姓侨馆,坐落于漳州市新华西路218号-220号,由旅居印尼的南靖县长教人简番忠发动海外简姓侨胞捐资所建的房屋,三进的土木结构古建筑,已有160多年历史。这里是清朝抗日英雄简大狮避难的地方,也因此成为漳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漳州杨老巷简氏祠堂

  漳州杨老巷简氏祠堂,坐落于漳州市新华西路220号。1894年,简大狮变卖家财,募集义士反抗日军侵台,为台北抗日义军首领。1899年前后,简大师回到漳州,避居杨老巷简氏祠堂。

  简氏大宗祠

  简氏大宗祠位于广州市小洲村内,简区宗祠是一处建于明末清初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简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就在玉带环绕、翡翠酝酿纯朴的村庄小洲村内,简区宗祠是一处建于明末清初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占地13亩(8671平方米),深三进,共有99个门口,取其于长长久久的意念,当时的建筑精巧、雄伟、壮观。宗祠座北向南,广场四周古树参天,几百年的老龙眼树、老榕树(又称麒麟树)、红棉树等,实为罕见。还有旗杆夹,第一进的大门两侧由花岗石雕成高大威猛的狮子护卫和两个石鼓,里外的鲍鱼台用青石板砌成,两边的仪门直通青云巷和白虎巷。入第二进要经过一大个空间,上级到平台,中堂高8米,长35.4米,宽26.5米,由花岗石、坤旬木料精雕成柱支撑着主体,梁和桁、屏风用坤甸木,精雕成各种图案。第三进高8米,长19.8米,宽26.6米,两侧用石栏围雕成八仙贺寿人物图案,正中悬挂着“祥开瀛水”木匾,木匾由一件巨大的檀香木雕刻而成,两侧有文武楼、灰星楼各二层,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简氏祖祠

  简氏祖祠 , 是为纪念广东南汉状元简文会而建的。祖祠原本建在广州市中山五路桂香街 , 由于始建规模较小 , 后来在简照南 兄弟 ( 南洋烟草公司董事 ) 倡议下 , 迁建到广州市盘福路今越秀外国语学校(27中)内。迂建工程于 1933 年动工 ,1936 年落成 ,1947 年在该 址创办众贤中学。 祖祠坐北向南 , 三路三进 , 属岭南清式祠堂建筑形式 , 规模 较大 , 工艺精致。祠堂以中轴线作东西对称 , 两侧以青云巷相隔 为偏间 , 建筑面积 1481.84 平方米。头门面宽三间 14.45 米 , 进 深二间 9 米 , 大门顶部镶嵌 " 简氏祖祠 " 石匾 , 硬山顶 , 琉璃瓦 剪边。大堂面宽三间 14.45 米 , 进深三间 14.15 米。后堂面宽 13.4 米 , 脊饰已被毁。祖祠由于年久失修 , 柱、梁等构件受到 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简文会 , 南海黎涌乡人 , 少年聪敏 , 富于文采。他于乾亨二年 (918 年 ) 殿试高中状元 , 是广东九位状元的第二位 , 官至尚 书右塞。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深受皇帝喜爱。后南汉主刘晟弑兄夺位 , 而其为人亦残暴淫逸。简文会直言劝谏 , 恳切陈辞 , 但被刘晨贬至粤北祯州 ( 今英德县东部 ) 任刺史。简文会任内 , 为民兴利除弊 , 排忧解难 , 官绩甚佳。后因积劳成疾 , 死于任 上 , 安葬于今广州白云山太和镇白山村金钗岭。

  简文会状元墓是广州地区唯一保存的状元墓 , 极具历史意义。 简文会状元墓连同简氏祖祠于 1993 年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其保护工作亦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们的重视。

【家训格言】

  简氏家族的传统精神:敬上慈下,诚信奋进;敬宗睦族,报效祖国。

  族训:正德修身,齐家治国。

  族范:於国忠,事亲孝,待下慈,为官廉,与邻友,处世和,交友信,做事恒,修身正,立志远。

  家教:贫不断书香,求财要正当,穷不丢志气,为官莫贪赃。

  《简氏祖训格言》

  行孝悌:居家孝悌为先,以孝悌倡行,斯为美族,盖正学之本,由圣之阶也。

  存忠厚:人能忠厚,乃集福而兴,立心须从坦易,幸毋计较,阴行险恶,且勿轻易言语,伤失人情,以积烈祸,易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又曰括囊无咎,可不念哉。

  贵朴实:己身朴实,为子孙则效规模,凡饮食,衣服,器物,宫室,不可求事虚文,丰华过度,以开丧败之源。

  勉勤俭:勤所以生财,偷所以节财,二者治家之要道也,此与仿利而行,以财取多怨者,大不同。

  严族法:族人亲厚,如有患难,相救相( ),然或倚强凌弱,谄富欺贫,恃力行凶,自犯法纪,宗子族长,宜直攻之,处以典刑,幸毋疏纵可也。

  戒酒色:好酒易以败德,好色易以惑志,好酒则废时失事,乃家业弗保,好色则伤财损命,或荡散家产,妻子流离,此由始之不慎,是致终之迷而罔反也。

  察刻薄:续妇,侍妾,性多忮刻,兼以异性骨肉,其待夫之父母,子女,最难保其不薄也,间如亲生之子,尚且爱此憎彼,为亲子所不堪,况非己出者乎,为人父者,宜精察而善处之,庶不忘结发之恩,天伦之乐也。

  端闺门:古称四德三从,女子禔躬之准绳也,未字,则为淑女,相夫,则为令妻,教子,则为慈母,女子入世之美名也,若乃帷薄不修,长舌为厉,紧惟女德未娴,毋亦观刑之或缺欤,齐家者,其以身先之。

  正立嗣:凡立嗣以嫡,古今定论,若无嫡可立,则立爱,立贤,不乱昭穆,亦为世所共许,惟不可抱养异姓,俾气不相感,是阳有继,而阴寔无也,春秋传曰,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可不慎欤,修谱者,慎毋徇私误录,以招幽明之怨。

  谨称谓:礼明称谓,亦以厚风俗也,时来风俗,多不知同族之亲,谄富欺贫,于族之富者,则以兄弟叔侄称之,于族之贫者,则不以兄弟叔侄称之,与呼路人无异,今后族人称谓,俱当从礼,外人闻之,亦知其为同族人也。

  尚念忍:惟含忍则庶几保家,保族,国语称,书曰,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今而后,凡我族人,或遇宗族乡党,横逆之加,且宜含忍有容,待其回自修省,况恐己有自取之道,祗宜三自反之,幸毋悻悻成争,古人为官,尚曰,唾面自干,颜子亚圣,尚曰,犯而不校,且恶人逆天,久必报应,何必费吾财力,与之相斗,相角,而或致讼伤财者耶,讼之一事,其不得已而应之。

  防赌博:从来赌博,败家之媒,世有九赌十败,弃家业如一洗,不念先祖父兄创造之艰,不顾妻子饥寒之苦,甚则为盗为丐,所不免也,今宜防之。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