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公良氏起源及历史

公良姓图腾_公良氏图腾

公良姓图腾(公良氏图腾)

  公良姓是中华复姓之一,源流单纯,出自周朝公子良后代,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上古周代,陈国公子名良,人称公子良,其后人就以他的爵位与名合称得“公良”为姓氏。公良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五十三位,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七百一十四位。

【得姓始祖】

  公子良: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上古西周时期,陈国公子名良,人称公子良,其后人就以他的爵位与名字合称得“公良”为姓氏,称公良氏。公子良的后代公良儒去鲁国向孔子求学,作为孔子的学生受人尊重,后人就以公良为姓。得姓始祖是公子良。

【起源源流】

  单一源流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子良之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子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上古西周时期,陈国公子名良,人称公子良,其后人就以他的爵位与名字合称得“公良”为姓氏,称公良氏。

  到了春秋晚期,公子良有个后代叫公良孺,去鲁国向孔子求学,成为孔门弟子,并受人尊重。他不仅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还曾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在蒲地(今河南长垣)救过孔子的性命,之后,公良氏一族名声大振。

  公良氏族人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公氏、良氏、梁氏者,亦有维系公良氏复姓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公良氏族人皆尊奉公子良为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迁徙

  公良氏族人早期活动于河南省的淮阳地区,汉朝以后在河南省开封一带形成望族,以陈留郡为郡望。唐、宋以后,史籍中已鲜见公良氏族人的踪迹。

  分布

  公良氏复姓是古老的汉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五十三位,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七百一十四位。现今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长垣,南至杞县、雎县一带地区。

  今河南省的商丘市民权县、宁陵县、开封市尉氏县、延津县、长垣县、杞县、雎县一带地区,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台湾省岛内,以及越南等地,均有少量公良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东 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堂号

  陈留堂:以望立堂。

  东郡堂:以望立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公仆公德;

  良知良能。

  ——佚名撰公良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重字镶嵌公良复姓之“公良”二字的嵌字联。

  圣门高弟;

  公卿人家。

  ——佚名撰公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孔子的得意弟子公良孺及其先人公子良,出自陈国公卿贵族人家。

  文承孔圣;

  武慑蒲人。

  ——佚名撰公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孔子的弟子公良孺,一次,孔子游陈国,带着公良孺一起到陈国蒲地去会见一个姓公叔的人。因为孔子说出了自己的政见,得罪许多权贵,被一些人围攻。在情况非常危急时,公良孺号召他的族人来帮助孔子。公良孺站在众人的最前面,举剑高呼,宁可战死,也要让孔子突围,蒲人见公良孺威风凛凛,气冲斗年,一个个都被吓跑了。

  七言通用联

  鲁地成名享誉远;

  陈国启隆源流长。

  ——佚名撰公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陈国公子良的后代子孙公良孺,从开国到鲁国孔子门下求学,成为孔子门知名的得意门生。

  负笈迢迢学儒道;

  挺剑赳赳解蒲危。

  ——佚名撰公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孔子的弟子公良孺。

  【典故轶事】

  公良孺勇救孔子

  春秋晚期,陈国贵族公子良有个后代叫公良孺,去鲁国向孔子求学,成为孔门弟子,并受人尊重。

  周敬王姬丐二十四年(鲁定公姬宋十四年,卫灵公姬元三十九年,公元前496年),孔子五十六岁即周游列国的第二年,孔子离开卫国继续游历,公良孺、子贡、子路随行。一行路过匡城(今河南睢县匡城乡)时,因为被误认为是曾经骚扰过匡地的鲁国季氏家臣阳虎一伙,因为孔子与阳虎长相貌似,结果被当地人围困了五日。一场虚惊过后,晋国大夫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佛肸来召,孔子欲往,便离开匡邑想去晋国。

  孔子一行还没离开卫国,刚到了蒲地(今河南长垣),就遇上了卫国贵族公叔戌发动叛乱之事。

  公叔戌是前卫国大夫公叔文子的儿子,公叔文子死后,公孙戌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公叔文子在世时,在卫国声望极高,“富而能臣”、“富而不骄”,可是他的这个儿子公叔戌却既富且骄,卫灵公姬元很烦他。于是公叔戌与他的同伙一起密谋,准备除掉卫灵公夫人南子及同党,不料被南子发现,于是卫灵公驱逐了公叔戌及其同党。公叔戌先逃到他的采邑蒲地,企图与国君对抗,恰在此时遇见了孔子一行。

  由于孔子一贯反对臣子悖君之举,因此其政见明显与公叔戌的观念相左,由此得罪了公叔戌,结果被其挑唆自己封邑之众人围攻。

  在情况非常危急时,公良孺号召他的族人救护孔子,虽然当时只有五乘车的人马,公良孺把缰绳甩给子贡,自己跳下车去,和子路站在众人的最前面。他拔出宝剑怒声高呼:“划吾从夫子遇难于国,今又遇难于此,吾与夫子又再罹难,宁我斗死!”也就是宁可战死,也要保护孔子突围,其族人也一起大呼跃跃。

  那些蒲地人等见公良孺威风凛凛,气冲斗牛,一个个都被吓跑了,退缩回城里,孔子因此脱险。

  此事件之后,公良氏一族名声大振。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壤驷
下一姓氏: 拓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