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夹谷氏起源及历史

夹谷姓图腾_夹谷氏图腾

夹谷姓图腾(夹谷氏图腾)

  夹谷姓是中华复姓之一,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汉族夹谷氏以地名为姓。据史籍《百家姓考略》记载:“齐公子齐尾孙,封于夹谷,复姓也。女真夹谷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族加古部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夹谷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五十五位,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七百五十位。

【得姓始祖】

  (暂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汉族,以地名为姓。据史籍《百家姓考略》记载:“齐公子齐尾孙,封于夹谷,复姓也。汉族夹谷姓最早居住在齐鲁夹谷之地,历史上记载齐鲁夹谷会盟。齐鲁夹谷之会是齐鲁两国的一次著名的会盟,盟会上孔子屈强国、正典仪的凛然大义,被称为是“圣人之大司”。会盟后,齐人为孔子的大义凛然所折服,归还了郓(在今山东郓城东)、讙(今山东宁阳北)、龟阴(龟山之阴,在今山东新汶东南境)等汶阳之田。

  源流二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族加古部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夹谷复姓出于金国女真族古老的加古部,后汉化音译为“夹谷”。

  宋朝时期的宋徽宗赵佶政和五年(金太宗完颜·阿骨打收国元年,公元1115年),北方的女真族完颜部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了金国,年号收国,建都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史称金太宗。完颜·阿骨打还为自己起了汉名叫完颜旻。

  金国政权曾先后迁都于燕京(今北京)、汴京(今河南开封),国人中就有许多复姓夹谷氏的族人。早先,“夹谷”是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及松花江下游一带地区的黑龙江女真加古部首领的名称,本义为“居所、楼阁”,以部族名称为姓氏,与女真苏完瓜尔佳部属于同一宗脉。

  宋宣和七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五年,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金太宗(汉名完颜晟)与北宋王朝联手,一起灭了辽国,并在此际发现北宋王朝疲弱可击,遂在农历10月诏令谙班勃极烈完颜·斜也为都元帅,统领金军,兵分东、西两路,逼进北宋王朝的首都汴京,由于李纲组织北宋军民顽强抵抗,金兵一时不能得逞,双方遂订“城下之盟”。

  经过半年的休整,金太宗在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农历8月,再次命令完颜·宗望、完颜·宗翰率两路军大举南伐,汴京再度被包围,并击破郭京的“六甲法”,汴京就此城陷,宋钦宗赵桓和已退位的宋徽宗赵佶皆成俘虏。宋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农历2月,金太宗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贬为庶人,并俘二帝北上,北宋王朝历一百六十七年就此灭亡。

  宋靖康二年(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农历8月24日,金太宗蔑封宋徽宗为昏德公,蔑封宋钦宗为重昏侯,双双移迁寒冷艰苦的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旧古城)。南宋汉史称这段历史为“靖康之耻”。

  在金世宗完颜·乌禄(汉名完颜雍)执政时期(公元1161~1189年在位),女真族夹谷氏部族人中,有一著名的将领夹谷·阿不沙(汉名夹谷清臣),胡里改路桓笃人(今黑龙江中下游及松花江下游一带地区),世袭祖驳达猛安,即黑龙江女真加古部首领,后历官平章政事,封芮国公,赐同本朝人(赐完颜氏),迁右丞相,再至仪同三司,进拜左丞相,改封密。

  夹谷·阿不沙骁勇善战,精通军法,曾屡次击溃辽国军队,在灭辽战争中功勋颇伟;后又在装备远不如宋军的情况下多次击败宋军,为金国灭北宋创有不世之功。不过,夹谷·阿不沙为人残暴贪婪,在历次战争中皆唆纵部下大肆侵掠,第次激怒逐渐强大起来的蒙古民族,为此多次受到金世宗的遣责。

  由于夹谷·阿不沙是金国的重臣,又是胡里改路的贵戚(右翼万户),且女儿还是金世宗的昭仪,族人皆因以为贵,致使当地的许多部众也袭用夹谷氏为姓氏,人数迅速增多。

  女真族人的夹谷氏得姓历史至今有八百多年,在中国姓氏历史中是时间比较短的,其在元、明时期也译作瓜尔佳氏。后夹谷氏的早期汉化姓氏即为仝氏,即今天的童氏、佟氏。

  明朝时期,著名的建州女真族人领袖佟·努尔哈赤及其先人,都曾以“佟”为姓,自称“爱新氏”,汉译即为“金”,成为一代名家大族姓氏,也是后世满族姓氏群体的主要渊源之一。

  在明朝末期至清朝时期,夹谷氏即为瓜尔佳氏,满语为Guuwalgiya Hala,成为清朝初期辽东地区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名人辈出、且历史地位十分显赫的一个氏族。

  夹谷氏(瓜尔佳氏)宗族在清朝中叶即多改用汉姓为关氏,传说与康乾时期满清政府大力提倡崇尚关帝(关羽)的政治举措密切相关,随即以其姓氏首音之谐音汉字“关”为汉化姓氏,世代相传并一直沿用至今,是满族关氏的主源之一。

【迁徙分布】

  迁徙

  战国时期,汉人夹谷姓居住在齐鲁夹谷,郓(在今山东郓城东)。

  宋、元时期,女真民族的形成和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北地区的历史,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宋朝人说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语讹为女真”。可见“朱里真”是汉化名称,但为避辽兴宗耶律宗真(契丹名耶律·只骨,字夷不堇)的讳,曾一度改称“女直”,汉史中也写作“女质”。

  女真族之名称,最早出现在公元七世纪左右。在史籍《金史》中是这样记述女真族的起源的:女真族的始祖函普,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在唐朝贞观年间,因氏族离散,年逾六十岁的函普,从高丽旧居出走。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丽,只有保活里随他出来。走到完颜部时,正巧碰上人们互争财物,械斗不已,函普出面调停,平息了事态。作为酬谢,完颜部送给了他一头青牛。为了在这里站稳脚跟,他又用这头青牛作为聘礼,和完颜部的一个六十岁老妇人的女儿结了婚,婚后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们理所当然地就成了完颜部人。

  完颜部居住在鸭绿江上游及图们江流域,女真族是由这一带的朱里真人组成的,与采集珍珠的居民有关。完颜一词,是从汉语“蜿蜒”音转的女真语。依傍绥滨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布各地以后,就以蜿蜒河之名来作为姓氏。“蜿蜒”、“完颜”乃是同音异写。所以,完颜部作为黑水靺鞨一支,是从蜿蜒河畔辗转游徙,迁移至阿什河之滨的。天长日久,女真语“完颜”演变为汉语的“王”。完颜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女真族从长白山移居黑龙江中游,而完颜部就定居在完达山。完达山,相传是完颜部人女真王到过的地方,主峰在黑龙江中游北岸的俄国境内。

  在辽国时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有七十二部落”,地方数千里,人口超过十万户,散居山谷之间。渐渐地,女真族由分散的氏族部落统一起来。部是从部落发展来的,族由氏族血缘关系改组而成。不相统一的部落,发展到“远近相服”而推举了“酋领”的部族,酋领必然派出自己家族成员,到那些归附的部落取代原来首领的职权,于是出现了以氏代姓、统属其部的新的社会组织形式。

  辽国时期的女真族分布范围较广:南起鸭绿江、长白山一带,北至黑龙江中游,东抵日本海。居于咸州(今辽宁开原)东北至束沫江(今第二松花江)之间,以辉发河流域为中心的称之为“回跋”或“回霸”;居于松花江以北、宁江州(今吉林夫余石头城子)东北,直至黑龙江中下游的称之为“生女真”;居乌苏里江以东而近东海(日本海)的称之为“东海女真”。

  契丹贵族对女真族的政策,是实行“分而治之”。他们把强宗大姓骗至辽东半岛,编入契丹国籍,称为“合苏馆”,又作曷苏馆、合苏衮、是女真语“藩篱”的意思。这些人就是“熟女真”。另一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之东,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后裔,是生女真的主体。后来建立了金国的完颜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后裔。

  辽国时期的生女真长期没有本族文字,当时甚至还处在用结绳、刻木之类原始的方法记事阶段。他们既不懂汉文,也不懂契丹文,至多通晓契丹语,仅仅凭记忆往来传话和充当翻译。至于成文的天文和历法就更谈不上了,只是凭借世代相传的经验来识辨四季和记忆自己的年龄,并以“青草几度”来判断岁月,草青一次当作一年,自然本人也就增长了一岁。

  生女真族人遇疾病,很少用药医治。同时,居处地势的复杂和生产生活的多样化,炼就了生女真族人的娴熟骑术。在史籍《说郛》中记载,生女真族人“骑上下崖如飞,渡江河不用舟楫,俘马而渡”,简直可以说是神奇至极了。生女真族人的农副产品除自用和就地交换外,还远运到宁江州的榷场上去出售,主要货物有北珠、人参、生金、松实、白附子、密腊、麻布之类。

  生女真族人习惯于依山谷而居,住的是木板屋,大门一律东向。家家产户烧火炕,用来取暖、抗寒和除湿。他们久居深山,多饶林木,因陶器粗陋,瓷器又难得到,于是盛行使用木器,碟、盆、杓之类生活用具多为木制。生女真族人很喜欢饮酒,爱吃别具风味的肉菜粥糜,这是由鲜肉和野菜捣成的肉馅泥。他们还采摘芍药花的嫩芽做成鲜脆佳肴,味脆美,香久留。

  生女真族人地处寒冷地带,衣裳多用各种皮毛制作,富人以貂鼠、狐貉皮为裘,贫者以牛、马、猪、羊、猫、犬、鱼、蛇之皮为衫。在婚姻形态上,大体确定了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形式,同时存留诸如自寻配偶和抢婚的遗风,还表现为“男下女礼”,就是在女家举行结婚仪式,鼓励“入赘”。

  宋朝时期的生女真民族中,最强大的就是完颜部,部内又分十二部,皆以部族名称为氏。

  传说中,女真族的先祖叫函普,弹压他的后人担负了统一女真各部的重任。在绥可时期,女真族已定居在安出虎水(黑龙江阿什河流域),向汉族学会了种植五谷,制造舟车,建筑房屋,学会了烧炭和炼铁。乌古迪时期,史称“自景祖(乌古迺)以来,两世四主,志业相因,卒定离析,一切治以本部法令”。乌古迺奠定的基础,为他的后人所继承和发展。

  女真族的强大,引起辽国政权的极大不安,不仅派重兵防御,大辽皇帝还年年东巡。辽国每年要向女真族征收贡马万匹,契丹贵族强买女真族的北珠、人参、生金、松实、白附子、蜜蜡、麻布,他们还随意强抢、殴打女真族人。辽国和契丹贵族的残暴,自然也引起了女真族人的强烈不满、愤怒和反抗。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不仅统一了女真各部,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发展了本民族的经济文化,壮大了武装力量,还领导了当时东北的汉族、渤海族、契丹族、室韦族、铁骊族、兀惹族人民共同反辽的武装斗争。他生前还和南宋王朝达成协议,南北夹攻辽军,协助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宋、金间的海上交通也日益频繁。

  完颜·阿骨打在繁忙的战争年代,仍很注意农业生产,对黑龙江流域的手工业和商业也做了不少努力。在他生前还创制了女真文字。公元1125年宋、金两国联合攻灭辽国。后来,宋、金双方缔约,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形成新的南北对峙。崛起于白山黑水的金国,拥有了北部中国的广大版图。

  金国基本上是采用了宋、辽的官制。在地方上,州县制与猛安谋克制并行。猛安谋克,是女真族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组织。

  金国时期一共有十九路总管府,分掌各路兵马和居民。东北地区分属北京路、上京路、东京路。北京路以今辽宁宁城县为中心,领辽西地区和吉林北部。上京路以今黑龙江阿城县为中心,领吉林北部、中部及长春、黑龙江。东京路以今辽宁辽阳市为中心,管辖辽东广阔地带。

  女真族在夺取了辽国政权以后,强令中原人口搬迁到黑龙江流域。那里土地平坦肥沃,人来多了以后,出现了到处有村落、庄稼满田野的兴旺景象。农业生产技术有所发展,如松花江畔的肇州、冷山一带,不仅种植五谷和蔬菜,还从外地移植回鹘豆、西瓜、红芍药、桃树、李树。

  金兵从中原掳掠来一些木匠、造船匠,学习修造中原式的运粮船。他们还广泛应用中原建筑的工艺流程和风格。开矿、冶炼也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矿洞规模之大,冶铁炉之多,还有金银制品、陶瓷烧制、铁制农具的生产技术,大大超过辽国时期。几乎与中原一样,只是质量稍有不及而已。如铸铜以铜镜居多,工艺一般虽较粗糙,不过也有像在黑龙江阿城县出土的双龙纹铜镜这样的精品。

  金国也有了自铸的铜钱,包括“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泰和重宝”,还发行了叫“小钞”、“交钞”的纸币。商业贸易以国家经营为主,以盐为大宗。只有一些金、银首饰的经营,归私人商家经营。金、银器上的“上京翟家记”字款,说明上京的翟家是自产自销的私人银号。

  女真族不仅有本民族的语言,还有本民族的文字。

  女真文字最早是由一个叫完颜·希尹创制的,他仿照汉字楷书,参照契丹文而创制了女真大字。后来,又颁行一种女真小字,是仿照契丹字和汉字的偏旁创制而成。这种女真小字流行很广。流传至今的女真文已经非常稀少了,吉林扶余县石碑崴子屯有一通碑,叫《大金得胜陀颂碑》,是目前最为珍贵的女真文实物。女真文字一直沿用到明朝,凡是在女真族地区任职的文武官员,晋京朝见的奏疏、表章,一律要用女真文字书写。在中国的文字史上,女真文字和契丹文字一样,占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女真贵族在建国伊始,就一直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并自觉地以其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金国建国之初,女真族的文化还很落后。入主中原后,征集到大批汉族史籍、文人前来归附,使女真文化迅速发展起来。迅速从原始氏族阶段向封建社会制度制度转变。女真贵族自幼即学习汉族的各种文化知识,朝廷还采用骈体文住书写诏谕和奏章。唐、宋时期的诗词也是金国宫廷文学的主要形式。例如著名的女真贵族完颜·踌,就能诗善画,他在《思归诗》中有“新诗淡似鹅黄酒,归思浓如鸭绿江”这样不亚于汉族士子的颇为风趣的诗句。

  金国女真族的歌舞音乐后来也受中原文化的深切影响,常用乐器有的箫、琵琶、笙、鼓之类。宫廷乐工、歌女也能表演柳永的《望海潮》一类的乐曲。

  女真族信奉珊蛮教。珊蛮,即萨满。在女真语中,把巫婆、巫师皆称作“珊蛮”。所以,珊蛮教实际是一种以自然神教为核心的巫嘉教。重要的是,后来的满洲人、蒙古人也信奉珊蛮教。金国女真族人后来也接受了佛教和道教,于是各地出现了许多佛寺和佛塔,与珊蛮教并兴。

  公元1234年在蒙古人铁马金戈的有力打击下,盛极一时的金国土崩瓦解。先前徙居中原、华北和辽东的女真族迅速被同化。而那些留居在故地的女真族,似乎一夜之间作鸟兽散,重又分散为众多的部落,接受来自元朝新政权的统治。

  在元朝,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称之为混同江,元朝在这里设立桃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邻、荸苦江五个万户府;又在黑龙江口特林地方设东征元帅府,在乌苏里江流域设阿速古千户所,在滨海地区设鲸海千户所,在黑龙江下游设兀者野人、乞列迷万户府。一般情况是,万户府下有千户所,千户所下又有百户所。这些女真部落,“各仍旧俗,无市并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

  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朝皇帝朱棣派人到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招抚女真族。女真,原作“朱里真”,又作“朱里扯特”、“主儿彻惕”、“主儿扯惕”、“拙尔察歹”,满语称之为“珠申”、“诸申”。

  明朝先后设辽东都司二十五卫,奴儿干部司三百八十四卫,统辖整个东北地区。女真族分布在松花江以东,黑龙江下游以西,濒临日本海,南界朝鲜半岛的广大地区。明初,依照分布区域,把女真族划作三大集团: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建州女真,以原渤海国建州为部名,分布在长白山、牡丹江、绥芬河之间,以今吉林珲舂县、黑龙江宁安县为聚居地。建州女真原为居住在黑龙江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的火儿阿部。明朝初期,火儿阿部酋长阿哈出,赐名李思诚,任建州卫指挥。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阿哈出逝世后,他的儿子释家奴,赐名李显忠,世袭父职。明宣德年间,阿哈出之孙李满住率部从三姓迁至宁古塔,又迁至婆猪江一带(今吉林浑江)。明正统初期,因受海西女真、朝鲜的侵扰,又迁到苏子河上游的灶突山(今辽宁新宾呼兰哈达)附近。建州女真另一支,为居住在三姓附近的斡朵里部,酋长为猛哥帖木耳(孟特穆),明永乐八年,因野人女真侵扰而南迁,几经转迁,于正统初重新集结于浑河流域。

  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明朝政府设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与建州卫合称“建州三卫”。明万历年间,明朝先后封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公元1583~1593年,努尔哈赤用兵十一年,以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为中心,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在公元1599~1616年又相继统一扈伦四部。最终在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以赫图阿拉为兴京,史称后金。

  海西女真,沿用元朝地名,因居地在东海之西而得名,分布在松花江下游的吉林扶余县至黑龙江阿城县一带。海西之名始见于元朝,泛指海西诸卫的女真族人。海西女真有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四部,又有山夷、江夷之分。山夷依山作窟,即熟女真完颜种;江夷居黑龙江,即生女真。哈达、叶赫属山夷,而辉发、乌拉则属江夷。后迁至呼兰河流域,呼兰与呼伦(扈伦)为音转,又称呼伦四部。十七世纪初期为努尔哈赤所统一。

  野人女真,同样是沿袭元朝旧名,是女真中比较落后的一部分,故冠以“野人”之称,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两岸及乌苏里江以东。野人女真又称东海女真、东海窝集部,分为萨哈连、呼尔哈、瓦尔喀、库尔喀四部。而呼尔哈部,是建州女真的老家所在。后来,留居原地的仍为呼尔哈部,而迁走的就是建州女真。

  明朝时期,女真族是重新组合的民族。建州卫、毛怜卫的女真族多是渤海族遗民,从事农耕定居生活,种谷纺线,饮食服用,与汉族没有多大区别。海西女真族人,多是金国完颜部后裔,同样也从事耕稼,他们倚山作寨,亲属聚居在一起。野人女真,又称女真野人,是女真族同赫哲族、鄂伦春族融合而成的一支,风俗与海西女真相同,所不同的是,“不事耕稼,惟以捕猎为生”。

  古代历史上的女真族有“加古”部落,一译作瓜尔佳氏,后来汉化谐音传为“夹谷”。而他们就以部落名称为姓氏。宋朝时期,北方女真族立国为金,与当时的宋朝分庭抗礼。而金国中多有夹谷氏,所以夹谷氏名盛一时。

  分布

  夹谷氏复姓是古老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五十五位,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七百五十位。

  今上海、沈阳等地仍然有夹谷氏复姓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抚 城:亦称古抚州。金、元、明以后诸朝时期,中国已无“郡”的行政建制,金国的抚城即为抚州,治所在张北(今河北张家口)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张北县一带地区。张北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四千余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大都留下活动的足迹,古称“天闲刍牧之场”。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交往融合,共同谱写了这块广袤土地的历史篇章,创造了具有浓郁独特乡土气息的灿烂文化。商、周时期,张北县在内的我国北方辽阔地区活动着一个游牧部落,时人称之“鬼方”。春秋时期,张北县属无终国,“无终”为山戎族,周初归附周,后被晋国大夫中行穆子击败,终为晋国所灭。春秋后期,张北县为东北东胡游牧部落势力范围。周郝王三十七年(壬午,公元前279年),燕军袭破东胡,逼迫其退却千余里,张北县隶上谷郡地。到战国后期已入据秦、赵、燕三国境北。汉朝初期,高帝刘邦北征失败后只好跟匈奴和亲,划分疆界,此时张北本县改属匈奴,后又复归汉朝,成为乌桓民族的世居地。直到北魏初期,为拱卫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在北部沿边设六个军事据点,以防柔然族,称六镇,张北县置怀荒镇(庚子,公元520年)。六镇暴动失败后,北魏政权土崩瓦解,分裂成东、西二魏,不久被北齐、北周取代。唐朝贞观四年(庚寅,公元630年)地归唐王朝,约五十年后又转归契丹族的渤海国。辽、金、元三朝时期,民物熙阜,辽国时期属西京道归化州,称燕子城或燕赐城。金国时期设柔远镇,后设柔远县,复设抚州,俱治今张北,张北县大部分该州县地。元朝时期为“腹里”之地,置隆兴路高原县;元至大元年(丁未,公元1307年),元武宗海山建中都于张北境内的旺兀察都(今白城子),与大都(今北京)、上都(开平,今正篮旗)并称,成立元朝皇室往返于大都、上都之间的巡都;元皇庆元年(壬子,公元1312年),再改隆兴路为兴和路;元至正十八年(戊戌,公元1358年),农民起义军刘福通部将关先生、破头潘出师山西,克大同、兴和塞外诸郡,一把火烧了元中都。明朝时期,张北县一带为边徼,明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置兴和府,明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以后为北元政权所据,府废;明洪武七年(甲寅,公元1374年),明军大将蓝玉再拔兴和,自此张北县入大明王朝的版图,明洪武三十年(丁丑,公元1397年)置兴和守御千户所,明永乐二十年(壬寅,公元1422年),张北县被蒙古军攻破,后迁至宣化,张北县遂为鞑靼势力范围。明、清之际,中央政府移民实边,域地历史性开发巨变。清顺治时期,本县属官牧地及官荒地。清康熙十四年(乙卯,公元1675年),本县大部分属察哈尔镶黄旗游牧地。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设张家口理事同知厅,渐次垦辟。民国初期(癸丑,公元1913年)改厅设县,疆域播迁,区划应弯,号称坝上首县,因地处张家口以北而得名“张北”。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12月底,日寇入侵,于翌年1月蒙政会设察哈尔盟,治所即在张北县。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共建立张北县政府接管本县,隶晋察冀边区察哈尔省第七专区,下设一市(即张北市)九区。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10月,傅作义部攻占张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组建张(北)宝(昌)联合县,6月联合县分,成立张北县政府。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2月15日,张北县第二次获得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北县沿旧制。1952年11月15日隶河北省张家口专区。1959年5月张家口专区,张家口市合并称张家口市,张北县属之。1961年5月复置张家口专区,县隶张家口专区。1970年改张家口专区为张家口地区,县属之。1993年6月底,张家口地区撤销,并于张家口市,县隶属张家口市。2005年1月3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确定张北县为第一批扩大管理权限的县(市),仍隶属河北省的张家口市。

  堂号

  抚州堂:以望立堂,亦称抚城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五言通用联

  才杰平章事;

  寿星芮国公。

  ——佚名撰夹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代大定进士夹谷衡,官东平府教授,后调范阳主簿,颇受世宗赏识。世宗谓宰臣曰:“进士中才杰之士,盖迹难得,如夹谷衡,有用才也。”承安中拜平章政事。下联典指金代孛特本部族节度夹谷吾里补,暗土浑河人。累立战功,封芮国公。卒年一百有五岁。

  梨岭留惠泽;

  莲塘绽香花。

  ——佚名撰夹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崇安县尹夹谷山寿,女真人。延祐中任崇安县尹时,其境有梨岭,路险难通,山寿凿境成途,又修县学,士民颂之不忘。下联典指金代赞皇簿夹谷楫,赈救有方,严以治奸。是值蝗旱,民赖以存。县境有塘产莲,岁久不开,自楫来,莲岁发花,人以为异政所感。

  六言通用联

  女贞部族启姓;

  大金王朝发迹。

  ——佚名撰夹谷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夹谷姓的源流和金朝夹古氏的崛起。

  八言通用联

  精通三种语言文字;

  确保后邑黎庶安居。

  ——佚名撰夹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代昭义军节度使夹谷谢奴,纳鲁悔河人。善骑射,通女真、契丹及汉语言文字。太祖时,领左翼护卫。下联典指金代赞皇簿夹谷楫,赈救有方,严以治奸。是值蝗旱,民赖以存。县境有塘产莲,岁久不开,自楫来,莲岁发花,人以为异政所感。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拓跋
下一姓氏: 宰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