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段干氏起源及历史

段干姓图腾_段干氏图腾

段干姓图腾(段干氏图腾)

  段干姓是中华复姓之一,出自李姓,为春秋时道家鼻祖李宗子之后代,以封地名为氏。据《路史》载:“殷干氏初邑段,以邑干,因邑为氏。”又《史记》中记载,春秋时道家鼻祖老子之子李宗,任魏国大将,先后被封地“段”,“干”两地,其子孙遂以段干作为姓氏,称段干氏。段干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六十六位,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三千七百零六位,属于罕见姓氏。

【得姓始祖】

  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姬姓段氏,名木,郑国姬叔段的第六世孙,孔子的再传弟子,老师就是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三家分晋”之后,他成为魏国人,由于住在魏国的城邑段干(今山西夏县),所以人们称他为“段干木”。在段干木的后裔子孙中,就以先祖姓、名合为姓氏,称段干氏,后又大多省文简改回单姓段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姬姓段干氏族人皆尊奉段干木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嬴姓段干氏一族合谱。

  李宗:汉朝应劭在《风俗通》中记载:“段氏,段干木之后。一云:老子十三世孙名宗,事魏为将,有功封于段干,因为姓。”汉朝学者赵岐在《三辅决录》也记载:“段氏,李老君之自出,段干木之子,隐如入关,去干字为段氏。”到了宋朝,著名的姓氏学家罗沁在《路史》中亦认为:“段干,李姓邑,初邑段,后邑干,因邑而氏。”嬴姓段干氏族人皆尊奉李宗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段干氏一族合谱。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嬴姓,或出自已姓皋陶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本自李姓,出自春秋时期道家鼻祖李耳之裔李宗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路史》的记载:“段干氏初邑段,以邑干,因邑为氏。”又据史籍《史记》中记载,春秋时期道家鼻祖老子之孙李宗,曾任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将,先被封于魏国的段邑,后又封于魏国的干邑。在典籍《战国策·韩策三》中的宋鲍彪本记载:“凡段干,皆魏人,今在秦。”吴补曰:“<史记>注:段、干,魏邑。”段、干两邑皆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东部,干邑就是干河流域一带,即姚家河,干涸之后称干河,其地称干邑。段邑、干邑、再加上古安邑,就是完整的夏县全境。因此,有史学家就认为段干氏是李宗的后裔子孙合其封邑名而为姓氏。如汉朝应劭在《风俗通》中记载:“段氏,段干木之后。一云:老子十三世孙名宗,事魏为将,有功封于段干,因为姓。”汉朝学者赵岐在《三辅决录》也记载:“段氏,李老君之自出,段干木之子,隐如入关,去干字为段氏。”到了宋朝,著名的姓氏学家罗沁在《路史》中亦认为:“段干,李姓邑,初邑段,后邑干,因邑而氏。”

  由此,诸多姓氏史籍就记载为:在李宗的后裔子孙中,有人将先祖的封邑名称“联邑为氏”,称段干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段氏,世代相传至今。嬴姓段干氏族人皆尊奉李宗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段干氏一族合谱。

  源流二

  源于姬姓,本自段氏,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武公之二子姬叔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段氏起源于姬姓,姬姓的始祖是黄帝。黄帝打败蚩尤后,为他的二十五个儿子中的十二个分封了不同的姓氏,其中就有姬姓。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黄帝的第三十一世嫡孙为郑武公姬掘突,他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二代君主。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姬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武姜请求郑武公立姬叔段为太子,被郑武公拒绝。后来姬叔段与姜氏合谋,准备袭击郑庄公。郑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结果姬叔段大败,逃到一个叫共的地方,所以叔段又叫共叔段。共叔段的后代为了记念祖先,便将姬姓改为段氏。段氏传到第六世孙,即为著名的贤者段干木。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姬姓段氏,名木,郑国姬叔段的第六世孙,孔子的再传弟子,老师就是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三家分晋”之后,他成为魏国人,由于住在魏国的城邑段干(今山西夏县),所以人们称他为“段干木”。

  在段干木的后裔子孙中,就以先祖姓、名合为姓氏,称段干氏,后又大多省文简改回单姓段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在史籍《史记》中记载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战国初期魏国的段干木,学识渊博,但守道隐居不作官。后来魏文侯魏斯专程去拜访他,他则翻墙溜走,避而不见。但魏文侯仍然对他十分尊敬,每次路过他的家门口,必定下车扶辕行礼,而后而行。段干氏一族,就是这位贤人的后代。在宋朝时期,宋徽宗赵佶曾追封段干木为“善应侯”。不过,人们除了知道如此著名的段干木为共叔段的第六世孙、原先居于晋国以外,还给后人留下诸多不解之谜,即:生卒时间、故里所在、身世事迹、轼庐之年、归葬墓地等等,皆无考,就连所有的《段氏族谱》中也皆语焉不详。姬姓段干氏族人皆尊奉段干木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嬴姓段干氏一族合谱。

【迁徙分布】

  迁徙

  据考证,段干木是我国段干氏的始祖,段干氏与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颇有渊源。“段干”本来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个邑名。根据《史记·老子传》记载,老子的孙子名字叫宗,是魏国的将军,先后受封于段、干这个地方,故而得姓,称为段干氏。根据《风俗通》上的记载,段干氏是段干木的后代。而《史记》记载得很详细,春秋时期晋国人段干木,居于魏国,守道隐居不作官。魏文侯去拜访他,他翻墙走避,魏文侯仍对他十分尊敬,每次路过他的家门口必定下车。段干氏得姓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魏国当时在今山西省芮城及以北地区,因此段干氏首源地应在山西,后来逐渐向东播迁。

  分布

  段干氏复姓或是古老的汉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六十六位,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三千七百零六位,属于罕见姓氏。在台湾省则没有。望族居于扶风郡(今陕西省咸阳县东)、鲁郡(今山东省滋县西一带)。

  因段干氏大部改为段姓,故今仍沿用段干复姓的很少。(暂缺)

【郡望堂号】

  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了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改其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五代时期的后汉政权将其辖地限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时期则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则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曾迁至今山东省的滋县。

  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鲁国堂。

  字辈

  湖北巴东、江陵段干氏省改段氏字辈:“一道茂家世长尺启远昌炳辉成良策克项督天章”。

  四川广安段干氏省改段氏字辈:“学元明礼德正修道林和平安”。

  湖南澧县段干氏省改段氏字辈:“文能尚遇志永世锡宏德孝友传家远诗书继泽长胜立本道业朝庭自荣昌”。

【楹联典故】

  (暂缺)


  【典故轶事】

  段干越人自荐

  段干越人,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贤士。

  当时有一位贵族芈戎,楚国人,是宣太后芈八子的弟弟,祖上来自楚国宗室,其祖父芈戎因姐姐宣太后为秦昭王之母而被封为华阳君,其后子孙便以华阳为姓。芈戎则为左丞相,封为华阳君。

  秦昭襄王八年(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取了楚国的新城后,芈戎又被封为新城,后号新城君,出任国相,权重一时。

  新城君在帮助秦昭襄王选拔名士谋臣时,对段干越人很有些看不起。

  段干越人便对新城君说:“王良的弟子驾车,说是要日行千里,他遇见了造父的弟子。造父的弟子说:‘你的马不能跑千里。’王良的弟子说:‘我的边马是千里之马,辕马也是千里之马,却说我不能日行千里,为什么呢?’造父的弟子说:‘你的缰绳拉得太长了。缰绳的长短对于驾御来说,其作用不过万分之一,却妨碍千里之行。’现在我虽然不才,但对秦国的作用多少也有那么万分之一吧,但您见到我却不高兴,这也正是缰绳拉得太长了的缘故吧。”

  段干越人通过马跑千里与缰绳拉得长短的关系之言说,指出如果不重用自己,秦国就不会有大的发展。他充分运用了类比的方法,避免了直接自荐的卤莽和直白,曲折形象地说出了自己的心中所想,结果当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新城君当即选用了段干越人。

  【姓氏考源】

  段干氏,其渊源在历史上一直是最含糊的姓氏之一,有两种主流说法:

  第一种:

  段干氏与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颇有渊源。“段、干”本来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两个邑名。根据史籍《史记·老子传》中的记载,老子的孙子叫李宗,是魏国的大将军,先后受封于段、干两个地方,故而得复姓,称段干氏。近有学者认为,段干氏不见得就是李宗的后裔,因为“联邑为氏”的现象在历史上很稀少,且在李宗分衍的姓氏中绝无仅有,因此不能因李宗先后有两个封邑,就认定段干氏就是其后裔“联邑为氏”的结果。此说很可能是一种宗源无考而产生的牵强之说。

  第二种:

  段氏起源于姬姓,姬姓的始祖是黄帝。黄帝打败蚩尤后,为他的二十五个儿子中的十二个分封了不同的姓氏,其中就有姬姓。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黄帝的第三十一世嫡孙郑武公(姓姬,名掘突),他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二代君主。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武公立共叔段为太子,郑武公没有答应。叔段与姜氏合谋,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叔段大败,逃到一个叫共这个地方,所以叔段又叫共叔段,共叔段的后代为了记念他,把姬姓改为段氏。传到第五世,为段干木,由此产生了段干复姓。

  段氏先祖世系:

  黄帝(姬姓)→玄嚣→娇极→高辛(帝喾)→后稷→……→西伯昌(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姬静)→郑桓公(姬友)→郑武公(姬掘突)→共叔段。

  共叔段到段干木之间的世系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古本段氏家谱都有相同的记载):

  第一世:共叔段为段氏始祖。生子公孙滑(春秋时期)。

  第二世:公孙滑。公孙滑生子定叔(春秋时期)。

  第三世:定叔袭封一世卿(由周惠王郑历公请命王诏),生子段规(春秋时期)。

  第四世:段规因为崇高的声誉而被韩康子礼聘为承相,生子段干木(战国时期)。

  第五世:段干木为战国初期魏国名士,名声很高。生子段復环(战国初期)(一些家谱中记载为第七世,前面还有段丰、段涓两世)。

  第六世:段復环任举参大政、拜国相。生子段薜(战国初期)。

  ……

  第十五世:段颖

  ……

  第十七世:段韶

  ……

  第三十四世:大理国第一世王段思平。

  姬姓段氏家族分为四大分支:

  1.段干木分支:

  段干木,为共叔段第五世孙,其后代久居关外,受北方少数民族习俗影响,父子名字中第一个字都相同。后人误以为是段干氏。加上老子之后李宗封地于段、干两邑,后人将人名和地名混为一谈,遂将段干木误为老子之后。

  2.大理段氏分支:

  大理国第一世皇帝,名段思平,其子段思英孙子段思聪等等,父子名字中都为“思”字。这并不是“段思”氏,而是北方少数民族(如鲜卑)姓名中的习俗。由此,有些学者以此证实:大理段氏来源于甘肃武威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甘肃武威在公元前后的一、两百年,确有这样的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段氏先祖久居于此,所以也有这样的习惯,同样段干木的一些后代,也受这种习俗的影响。中原汉人的学者,搞不清这种关系,以为是“段干氏”。所以把段氏分成了段干氏和段氏,实际上都是段氏,只是说,有些段氏迁居在西北方,慢慢地受此习俗的影响。从历史资料上看,那时段氏实际向西迁移。

  3.鲜卑族或北方少民族分支:

  汉朝以前段氏在北方有很大的名望,当时居住地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从共叔段到他的的第十五世后裔孙段颖任武威太守,已经历了几百年,几十代,段氏子孙散居于北方。一些段氏后裔长期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夷化为当地的少数民族,这是这正常的,但却不是段氏的起源。而是一个分支。如:《姓氏寻源》、《辞海》等资料所载,鲜卑人檀石槐之后段务目尘、段匹石单等西晋时受封领地,族人多段氏。

  4.共叔段的直系分支。

  又如:大理国第一世皇帝,名段思平,其子段思英等等,父子名字中都为“思”字。这并不是“段思”氏,而是北方少数民族(如鲜卑族)姓名中的习俗。由此,有些学者以此证实:大理段氏来源于甘肃武威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甘肃武威在公元前后的一两、百年,确有这样的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段氏先祖久居于此,所以也有这样的习惯,同样段干木的一些后代,也受这种习俗的影响。中原汉人的学者,搞不清这种关系,以为是“段干氏”。所以把段氏分成了段干氏和段氏,实际上都是段氏,只是说,有些段氏迁居在西北方,慢慢地受此习俗的影响。从历史资料上看,那时段氏实际向西迁移。

  要分析段干氏的来源,先从大理段氏姓名特点开始分析:

  在段玉明《大理国段氏为云南土著说质疑》中说:大理国段氏实行父子重名与连名制。所谓重名制,指其命名世代以一字相重,“思”、“素”、“正”、“智”即在其王室命名中反复被用。有时有重,有时没有重。重名习俗,渊源于我国古代西北的氐羌。

  目前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大理段氏来源于西北的甘肃武威。《资治通鉴》载甘肃武威太守段颖:“段颖击破之,追至罗亭,斩其,酋豪以下二千级,获生口万余人。三月,沉氐羌寇张掖、酒泉。”《晋书》也记载:“时关陇、屡为氐、羌所扰,孟观西讨,自擒氐帅齐万年。统深惟四夷乱华,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论》。其辞曰:夫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终于复败;段颖,临冲,自西徂乐。可见甘肃武威的段氏后裔长期生活在氐羌之地。受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影响。采用了父子重名制。

  据云南腾冲段氏家谱中记载可知:段颖的孙子是段昭,段韶下传11世就是云南的南诏大将段俭魏,段俭魏再下传六世,就是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由此可以推测,段韶到段俭魏之间也应该有重名制。而段干木的其它后代,也可能是父子重名字。《三辅决录》说:“段干木之子隐如,入关去干为段氏。”间接证明了段干木的后代是生活在关外的,也就是氐羌之地。这与《四川段氏家谱》、《湖南武冈段氏家谱》等等很多谱中记载的,段干木是共叔段的后代,段干木有的后代段颖生活在氐羌民族的地区甘肃武威,相吻合。

  证明段干木不是段干氏的理由:

  1.很多段氏家谱记载段干木是共叔段的后代,有详细的世系。《段氏家谱》

  2.段干木的一些后代生活在氐羌之地,或氐羌之地的边缘。《三辅决录》,《段氏家谱》

  3.氐羌民族采用父子重名制。《民俗》

  4.段氏因此受影响采用父子重名制。(远在云南的大理段氏,段干木的后代)《大理段来源考证》

  5.段干木的后代有一些也受影响采用父子重名制,称作段干□,或别的字相重。《史记》,《大理段来源考证》

  6.父子联名的段干某被误为段干氏。

  7.段干氏现在绝迹。

  8.还没有发现自称老子之后的段氏,能提供出老子到段干木之间的完整的世系,也说不清段干木是老子的多少代后裔。

  ……

  以上两种说法何为准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