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博尔济吉特氏起源及历史

博尔济吉特姓图腾_博尔济吉特氏图腾

博尔济吉特姓图腾(博尔济吉特氏图腾)

  博尔济吉特是清代蒙古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收载,蒙八旗姓氏之一,乃元太祖成吉思汗后裔,散处锡喇、穆楞乌噜特、扎噜特、克噜纶、察哈尔、乎伦贝尔、克什克腾、阿巴噶、巴岳特等地方。或云:成吉思汗十一世祖孛儿只吉歹(按:当即“博尔济吉特”之别译),以部为姓。后或改为单姓包,盖取博尔济吉特之首音谐近似音之“包”而得。

【得姓始祖】

  孛端察尔、也速该巴特尔:博尔济吉特氏,就是蒙古族孛儿只斤氏,其始祖是蒙古族先祖孛端察尔,是成吉思汗的上十代先祖。在蒙古民族中,凡是出自孛端察尔的诸氏族部落,概被称为“尼伦”(黄金家族)。博尔济吉特氏(孛儿只斤氏)族人皆尊奉孛端察尔、也速该巴特尔为得姓始祖。

  传说,蒙古族有个始祖母阿兰,据记载阿兰与丈夫生了两个儿子,在丈夫死后又生了三个儿子。阿兰说三个小儿子是她与一个黄白色的神人的后代,是上天的儿子。从此之后,这三个儿子的后人就被称为纯洁出身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就属于其中的一支孛儿只斤氏,除此之外,还有主儿乞氏、泰赤乌氏等。蒙古部的可汗都出于这个家族,所以被称为“黄金家族”。

  蒙古族的名称起源:

  蒙古族的名称起源于内蒙古呼伦贝尔额尔古纳河东岸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据《旧唐书·北狄传》记载,“蒙兀”是蒙古族一词最早的汉文音写。在宋、辽、金时期,史籍就有“萌古”、“蒙骨”、“萌骨”、“蒙古里”等译称。“蒙古”一词,《史集》的作者拉施特解释为“质朴”,蒙古文献中多解释为“永恒的中心”。公元十三世纪初,蒙古一词由民族部落名称正式变成民族的名称。

  蒙古族主要由巴尔虎、厄鲁特、布里亚特等几个支系组成。

  1.巴尔虎部:

  巴尔虎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一个部落。巴尔虎早在蒙古各部统一前就已屡见经传。南北朝时期称其为“拨也稽”;隋唐时期称其为“拨野固”、“拨野古”或“拨也古”。《蒙古秘史》和《史集》、《元史》称为“巴尔虎”或“巴尔虎斤”。“拨野古”是柔然部一支,公元四世纪前居住于兴安岭西麓,后迁至今贝加尔湖地区。从公元六世纪开始,受突厥汗国统治。因突厥对统治各部“衰敛苛重”、“征税无度”引起“拨野古”等部的反抗,并脱离突厥统治。唐时,“拨野古”等十余部相继归服唐朝,该地置为州府。在南北宋、辽、金时期因蒙古高原各部落间的战争,巴尔虎部落逐北移到贝加尔湖东南部的巴儿忽真河流域,称为八剌忽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拨野忽”仍在“巴儿忽真河”一带过着半游牧半狩猎的生活。因此,草原上的蒙古牧民称他们为“槐因亦尔坚”,意即“林中百姓”。元朝将这一地区称为“八里灰地面”。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后的公元1207年,派长子拙赤征服“林中百姓”,其中包括巴尔虎、厄鲁特和布里亚特等部落。清朝初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降服贝加尔湖地区蒙古诸部。公元十七世纪上半叶沙俄开始涉足贝加尔湖地区,迫使沿岸游牧的部落移到喀尔喀蒙古地区,巴尔虎成为喀尔喀蒙古的属部,生活在喀尔喀蒙古的北部,其中一部迁至嫩江上中游。他们同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一起先后驻黑龙江、莫日根、齐齐哈尔各城及布特哈地区。

  巴尔虎又分为陈巴尔虎和新巴尔虎两部。

  ⑴.陈巴尔虎:

  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清廷平定黑龙江流域,巴尔虎部落中除一部分加入清八旗分遣各地外,还有一部分迁往喀尔喀蒙古者,即编入蒙古各部,另有一小部分迁往俄罗斯境内居住。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清朝为加强呼伦贝尔边防,从布特哈地区抽调三千兵丁,组成索伦八旗,(亦称呼伦贝尔八旗)进驻呼伦贝尔,其中有二百七十五名巴尔虎兵被编到呼伦贝尔左翼的正蓝旗三个佐(每佐六十名兵丁)和镶白旗的第二佐、第三佐,驻牧于海拉尔河以北地区。1919年,经中华民国政府批准,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以索伦左翼正蓝旗和镶白旗共5个佐的巴尔虎人为主,组建陈巴尔虎旗。由于他们编入清八旗较早,又比由喀尔喀部迁来的巴尔虎早两年,故称他们为陈巴尔虎。

  ⑵.新巴尔虎:

  居住在喀尔喀蒙古地区的巴尔虎人因与喀尔喀部落统治者不合,于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偷渡国境进入俄罗斯境内,而又被俄罗斯遣送回来,其首领黑力太等被清朝处死,余者仍在喀尔喀界内居住。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喀尔喀车臣汗部贝子扬其布道尔吉旗属巴尔虎管理,章京车楞与都古尔领兵前往额尔德尼召军营,扬其布道尔吉不接见并加以辱骂,引起愤恨。车楞和都古尔联合巴尔虎各姓氏的人请求加入清八旗,获得批准。1734年7月,1984名巴尔虎兵丁及家属迁往呼伦贝尔。按索伦兵制,将其中的两千四百人以六十人为一佐,组成四个佐,分为左、右八旗。这两旗因他们比陈巴尔虎部晚两年迁来呼伦贝尔,故称为新巴尔虎。

  2.厄鲁特部:

  厄鲁特部人是来源于四卫拉特的一部分,也是当今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中最早来到现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中游驻牧的部落。厄鲁特蒙古在《元朝秘史》称斡亦剌惕,是“林中百姓”较为著名的部落。公元1731年1月,舍布腾旺布里亚特向清朝请求牧地,这与雍正皇帝分散厄鲁特降民,使其远离准噶尔部的计划不谋而合。公元1732年1月,舍部移牧喀尔喀河,2月,清廷又以“东方呼伦贝尔海拉尔河流域,水草美,林茂,兽、鱼多,宜于尔等生存的好去处”,派使者带银两到舍布腾旺布处,协助迁往呼伦贝尔,并以舍不腾旺布为厄鲁特总管,游牧于今锡尼河南、伊敏河东地区。这一部分厄鲁特因先一步迁来,又称陈厄鲁特。公元1755年,有一部分准噶尔兵民被清军俘获,遣送黑龙江等地。其中厄鲁特人迁居呼伦贝尔。他们是杜尔伯特台吉布郎胡、布尔、白勒噶孙和噶勒珠得台吉西增伯、明嘎德部台吉迪木其、布珠来等三个部落。公元1790年,经黑龙江奏请皇上允准,平分给陈厄鲁特两个苏木,这一部分厄鲁特部又称新厄鲁特。先后两次迁入呼伦贝尔的厄鲁特蒙古人共五百九十户,绝大部分居住在现鄂温克旗伊敏苏木。

  3.布里亚特部:

  布里亚是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秘史》写作不里牙惕。他们统称为浩里11姓,游牧于从贝加尔湖南岸到黑龙江的广阔地区。

  公元1207年,拙赤率领大军,征服“林木中百姓”,浩里土默特(浩里布里亚特)也和其它“林木中百姓”的各部落一样被征服,成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一个部落。

  公元十六世纪中后期,代洪台吉与巴勒金公主婚后,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北岸的乌利仍格之地,十一姓豁里、秃马惕(布里亚特)人从此就游牧在额尔古纳河、色楞格河的广阔草原,直至公元二十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波及到布里亚特地区后,在布里亚特人中间掀起了迁与不迁的激烈斗争。正在争论不休之际,俄国白匪阿塔曼、谢苗诺夫等残部被苏联红军击败,退到布里亚特地区顽抗,使布里亚特人居住地区成为战场。在这种情势下,1918年初,一部分布里亚特、哈木尼干(鄂温克)牧民带着家属,赶着畜群,进入呼伦贝尔右翼地区,呼伦贝尔衙门将这批布里亚特人安置在锡尼河地区。1922年,有一百二十二户七百多人的首批布里亚特移民进入锡尼河地区,建立布里亚特旗,辖四个苏木。此后,布里亚特与哈木尼干人便不断迁入,到1928年,人口达三百人,扩建为八个苏木。

  4.其它蒙古部:

  除巴尔虎、厄鲁特、布里亚特部以外,呼伦贝尔境地内还主要有从哲里木盟、兴安盟和自治区内外迁入的蒙古族。1960年,经自治区批准,由扎赉特旗等旗向新巴尔虎左、右两旗移入蒙古族一百余户五千余人。鄂温克族自治旗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到1989年,由外地移居的蒙古族有一万六千余人,多属扎赉特、科尔沁蒙古族。

  公元1253年12月13日,忽必烈率十万大军征服了大理国,从此坐镇统治云南达一百二十八年,众所周知的云南众多蒙古族后裔,大多是当时军政人员的后代,他们入滇的时间长达七百五十年;另外也有如曲靖余氏一样,是明洪武十四年元政权灭亡后匿于云南的。余氏在元末辗转四川、贵州等地后,迁入云南的不仅有沾益一支,最多的是定居于宣威的余氏,人数约有万人。此外的蒙古族后裔分布在全省各地,大致有如下几支:石林县杨姓蒙古族后裔,始祖为普鲁海牙将军;文山州伙姓蒙古族后裔,始祖为元朝枢密院的虎都铁木儿;通海县奎姓蒙古族后裔,始祖则是元驻通海曲陀关都元帅府元帅阿刺铁木儿;开远伍姓蒙古族后裔,始祖是元宣德王必答失里;安宁雁塔村马姓蒙古族后裔,始祖也池卜花,其它还有朵姓、王姓、歹姓等。虽然经过几百年的融合,他们大多已和周围各民族和睦相处,生活习惯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了,但仍可从生活细节上寻找出祖先的“蛛丝马迹”。

【起源源流】

  单一源流

  源于蒙古乞颜部族,一说源于姬姓轩辕氏,出自蒙古族尼伦奇雅特·古孛尔只斤·乞颜部(亦称乞彦、奇渥温),属于以部落、部族名称为氏。

  关于乞颜氏的远源,一说为白狄,一说为拓拔氏,而拓拔氏即为黃帝轩辕氏的北支后裔。远古蒙古族人的图腾为“孛儿贴赤那”,形象示为苍狼,亦可能为孛儿只斤氏的姓氏起源,这有待进一步考证。

  博尔济吉特氏,就是蒙古族孛儿只斤氏,其始祖是蒙古族先祖孛端察尔,是成吉思汗的上十代先祖。在蒙古民族中,凡是出自孛端察尔的诸氏族部落,概被称为“尼伦”(黄金家族)。

  孛端察尔在众兄弟的帮助下,俘获了札儿兀惕部落的一名女俘札儿赤兀惕·阿当罕·兀良合真氏,从此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马群、家赀、隶民、奴婢等。出自孛端察尔的诸氏族部落,因各有名号,概被称为“尼伦”。到屯必乃的儿子合布勒汗时,才复用古老的奇雅特称号,其子孙被称为奇雅特氏。

  孛端察尔的后裔发展到合布勒汗的孙子也速该巴特尔时,开始起用“孛儿只斤”这个称呼,形成后来的孛儿只斤氏这个姓氏,他自称孛儿只斤·奇雅特(突厥语,汉义“蓝眼睛的奇雅特人”)。依照血统,成吉思汗源本应属奇雅特氏人,其祖辈是该氏族的族长。所以,蒙古乞颜部自成吉思汗始,“奇雅特”就以高贵和伟大而闻名于世,并且凌驾于其他各蒙古部落之上。这在史籍《元史》上称为:“奇渥温氏”,也是正确的。

  孛儿只斤氏在古突厥语中意为“蓝眼睛的人”,早年称“乞颜·孛儿只斤”,自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以后单称“孛儿只斤”,其后裔族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后有满族、鄂温克族等贵族阶层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jigit Hala。

  清朝时期从满文转译过来的汉称就是“博尔济吉特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在清朝中叶以后的汉化姓氏多为鲍氏、宝氏、包氏、孛氏、铁氏、余氏、博氏、奇氏、罗氏、波氏等诸氏。

  博尔济吉特氏(孛儿只斤氏)族人皆尊奉孛端察尔、也速该巴特尔为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博尔济吉特氏族,元朝时期译为“孛儿只斤氏”,出自古突厥语,意思是蓝眼睛的人。有人推测,这是由于成吉思汗铁木真具有高加索血统的缘故。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大封宗室,命博尔济吉特氏族世守蒙古本部,并规定只有博尔济吉特氏族的人,才有继承蒙古大汗的资格,因而后世便称博尔济吉特氏族为“黄金血胤”或者“黄金氏族”。

  元朝末期,元顺帝博尔济吉特·脱欢铁木尔遁逃回漠北,继续称雄。蒙古后来分裂成瓦剌、鞑靼与兀良哈三部。在有明一朝,瓦剌、鞑靼与兀良哈三部与明争战不休,明成祖朱棣便曾五次亲征。

  兀良哈部后来归顺明朝,从此衰落。

  瓦剌与鞑靼两部一直是内斗不断。瓦剌部的台吉·脱欢曾统一东蒙古,但因为他不是“黄金血胤”,遍立博尔济吉特·脱脱不花为大汗。台吉·脱欢死后,其子台吉·也先继任太师,挥军进攻明朝。明英宗朱祈镇亲征,却于土木堡兵败被俘。台吉·也先大军挟持着明英宗包围北京城,尚书于谦临危受命,拥立明英宗之弟朱祈钰为帝,改元景泰,也就是后来的明代宗景皇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并挫败台吉·也先。

  台吉·台吉也先大军挟明英宗回返蒙古,而后又在谈判中释回明英宗。明英宗回国后,在其母孙太后帮助下,趁着明代宗重病,发起复辟,改元天顺,枉杀于谦、幽禁明代宗,后来又命太监蒋安勒死了明代宗。

  在明英宗复辟进行的同时,蒙古瓦剌部也正在进行篡位夺权的戏码,台吉·也先不甘居于脱脱不花之下,暗害台面上的“黄金血胤”世系,后自立为汗。然而,由于不是“黄金血胤”,加上自己急于扩张大汗权力,结果引起蒙古贵族们的强烈不满,被部下阿喇知院所杀,瓦剌部从此中衰。

  瓦剌部中衰后,鞑靼部逐渐兴起。鞑靼部的雄主俺答汗于明武宗嘉靖年间压迫明朝,破坏了明朝与蒙古的贸易关系。在明穆宗隆庆年间与明神宗万历年间,在大臣高拱、张居正主政下,起用大将李成梁、戚继光等边帅,并以总督王崇古前往鞑靼部交涉,许以王爵,俺答称臣于明王朝,封顺义王。

  俺答逝世后,其子黄台吉继。黄台吉即位三年而亡,撦力克又嗣,撦力克死后,鞑靼部大乱,最后由撦力克孙卜失兔即位。此后的四十余年间,明朝与鞑靼部关系友好。

  这四十年的和平,鞑靼部奇女子三娘子居功厥伟。三娘子原为俺答汗的外孙女,本来许配给俺答汗的孙子把汉,但是俺答汗见三娘子貌美,竟强纳为己有,结果引起了一场祖孙战争。三娘子最后选择支持俺答汗,俺答汗听从了三娘子的意见,与明朝交好。俺答汗死后,三娘子委身于黄台吉、撦力克,受封忠顺夫人,执掌鞑靼的兵权。撦力克死后,各路台吉展开对汗位的竞逐,由于三娘子的部众既多、声望又高,卜失兔便想续娶三娘子,被三娘子拒绝。如此鞑靼部内部大乱,三娘子为安定鞑靼,同意再嫁卜失兔,卜失兔接收了三娘子与她的部众,继续效忠于明朝。三娘子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去世。

  不久,东蒙古科尔沁的莽古思由于与海西女真的叶赫部交好,而与叶赫合兵攻打建州左卫,野猪皮大败叶赫部,莽古思于是倒向新兴的建州左卫,并嫁爱女哲哲与野猪皮嫡子皇太极,又嫁孙女与野猪皮,是为寿康太妃。

  科尔沁在蒙语的意思是弓箭手,其地在今通辽市境内,清史稿的记载中,在喜峰口外,距离北京九百公里。

  科尔沁的黄金血胤,始祖于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科尔沁的六扎萨克,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落、茂明安、乌喇特、阿拉善、青海和硕特等,都是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

  哈布图哈萨尔的第十四孙奎蒙克塔斯哈喇,生子二人,长为博第达喇,次为诺门达喇,博第达喇有子九人,齐齐克、纳穆萨、乌巴什、乌延岱科托果尔、托多巴图尔喀喇、拜新、额勒济格卓礼克图、爱纳噶、阿敏,齐齐克长子奥巴是土谢图部始祖,土谢图汗,纳穆萨之子即为莽古思,由莽古思派下,分出三部,札萨克多罗冰图郡王洪果尔(又译孔果尔)、札萨克达尔汉巴图鲁亲王满珠习礼与贝勒栋果尔。

  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族四代与爱新觉罗家通婚,清顺治元年,爱新觉罗·福临颁布诏书曰:“朕世世为天子,尔等亦世世为王。”

  科尔沁所部六旗,分左右翼。土谢图亲王掌右翼,附扎赉特部一旗、杜尔伯特部一旗;达尔汉亲王掌左翼,附郭尔罗斯部二旗,统盟于哲里木,右翼中旗驻巴颜和翔,左翼中旗驻伊克唐噶哩克坡,右翼前旗驻席喇布尔哈苏,右翼后旗驻额木图坡,左翼前旗驻伊岳克里泊,左翼后旗驻双和尔山。

  六旗各设一名札萨克(即蒙语中的执政官,对本旗有完全治权),扎萨克和硕土谢图亲王、扎萨克和硕达尔汉亲王(卓礼克图亲王附于此旗)、扎萨克多罗扎萨克图郡王、扎萨克多罗冰图郡王、扎萨克多罗郡王、札萨克镇国公。

  清朝咸丰、同治之际,清军的一代名将札萨克多罗郡王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以军功晋升为博德勒噶台和硕亲王。清同治皇帝出生时,于养心殿举行了的君臣抱儿礼,赐世袭罔替。后来,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成为抵抗太平天国大将李开芳、林凤祥的主力军队,并将两人击败。

  英法联军侵略北京时,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负责断后,于通州与英法联军交战,结果全军覆没,被夺爵,仍任钦差大臣,随恭亲王交涉和谈事宜。至清同治年间,农民起义军捻军又起,清朝政府重新起用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命与捻军交战,由于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习性傲空,结果于山东曹州被东西捻军合围,战中被起义军炮击而亡。

【郡望堂号】

  郡望

  漠 北:漠北,在历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人的活动中心。从秦朝末年起至清朝统称“漠北“。汉朝时期所称的漠北,主要指蒙古高原一带,因其大部分位于长城以外的戈壁沙漠的北面,故称漠北,比照现在的政区,主要分布在蒙古国(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贝加尔湖流域及叶尼塞河上游一带,海拔平均在1500米左右,南以戈壁为界,东大致到克鲁伦河,西以杭爱山,阿尔泰山一线。在汉武帝时期,出于主动打击匈奴的需要,汉人才第一次深入到阴山以北的大沙漠中。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权多建庭于漠北,这样与南面的农居民族政权隔了一个大漠,有利于扬长避短。但像匈奴和突厥自身分裂後,南匈奴和东突厥都曾在一段时间内建庭于漠南,对汉族政权保持忠诚,然而其内心还是念念不忘重返漠北。

  漠 南:主要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匈奴的发祥地就在漠南的阴山(今内蒙古鄂尔多斯)。

【楹联典故】

  (暂缺)

  【典故轶事】

  家族谱序

  博尔济吉特氏族谱序:

  “溯我博尔济吉特氏之始,自西域额纳特克国(即天竺国)嘛哈萨嘛谛汗,递传数千年,至沙尔巴汗子库谆三搭里图,乃去其国,东迁图伯特国,都焉。再八传博尔特齐诺,又去其国,北行至浙特之地,择水草而居。又二十四传至成吉思汗,是为元太祖,统各部落而臣之,建国号曰蒙古。再传至世祖呼必烈汗,抚有中国,混一区宇。传之十世,至顺帝妥懽帖睦尔汗,弃中国出塞,乃居蒙古故地。子孙延及,至林丹呼图克图汗,国纪倾颓,所部之众皆分崩离析;未有宁宇。恭逢我太高祖皇帝龙飞东国,蒙古宗支济农、诺音辈,相率归戒,仰叨高厚之恩,抚恤优渥,愿居塞外者,或封王,或封贝勒,各率所属,以藩卫北边:其愿为内臣者,则锡以公、侯、伯世职,或尚公主,或婚郡君,延及子孙,世叨荣宠。又查萨克图汗、图谢图汗,彻臣汗等七旗喀尔喀,为厄鲁特噶尔丹所破,部众逃窜,三汗及众诺音手相率投诚,蒙圣祖仁皇帝开兴废继绝之恩,收纳豢养,待造官兵,代为招抚散亡,复其三汗故号,封众诺音等为王、贝勒、贝子、公、扎萨克、台吉等有差,又为分旗分佐领以处之。后御驾亲征,灭噶尔丹,使喀尔喀各归故土,数十年来,仰蒙圣恩,复其本业,坐享升平,子孙繁衍,部众富盛,向之所谓七旗者,今已七十旗矣。

  计我博尔济吉特氏宗支,今为汗者三,为王者数十,为扎萨克(掌一部之政者)各统一部落者百余人。幸能恪恭奉职,勉故驰驱,皆沐圣代鸿恩,有加无已,故得休养生息,以乐育于光天化日之中也。噫!亦盛矣。

  我蒙古自始祖以来,虽盛衰不一,聚散无常,而俗尚简易,服用俭朴,且能勤畜牧,耐劳勒,凡蒙委使,奋勇争先,戮力疆场,克奏伟绩。故迄于今,犹得荷累朝之厚泽,沐列圣之殊恩,重以姻娅,荣忝戚畹,袭以世爵,位列藩屏,共际圣明之世,常依日月之光,岂非我傅尔济吉特之厚幸欤?

  夫国有史,家亦有乘。蒙古自出塞以后,屡遭威勒特之变,残编散帙,缺略殊多,各家纪载,每至互相舜错,老成凋谢,文献无征,世远年漫,前人事迹,或致废坠。

  密忝蒙古裔孙之列,不揣恩陋,欲述先人支派源流,以垂后祀。缘王事驰驱,未能如愿,今年逾耳顺矣。爰于退食之余,广览博稽,详加考证,删繁摘要,录其次第源流,以备家乘;译以满、汉文字,以便披览。后之子孙,欲求先世支派原委,展阅斯编,暸然在目。因以念世泽之绵长,感圣恩之高厚,勉为忠孝,毋至陨越,亦不负余区区述谱之意,是又余之所厚望也矣。(雍正十三年八月朔都统裔外罗密谨序)

  夫罗公者,押吾族之中郎欤,抑吾族之董氏欤,何纪事若是之详贯也?罗密字慎夫,幼而聪颖,长而明辩,性耽书史,好学不倦,马足车尘,未尝缀卷。尤喜读史,尝闻评古人之得失,片言印中当时之病,顿剖后世之疑,虽老儒亦不能屈,故纪事详贵,纤微备我焉。

  夫博尔济吉特氏自元太祖、终于顺帝,凡一十四主,入主中华,共一百六十二年。议礼制度,文献足征。自应昌殂谢,至序事之年,三百有余岁。虽斯文未丧,竹汗犹青,而更遭威勒特噶尔丹几番劫火,鲜不为断简残编者矣。而罗公乃能于塞上出使之暇,问俗闻风,征其遗载,分晰支源,正误音韻,囊括古今,补缀成帙。上溯太古,下及当时,莫不似茧抽丝,如针贯线。凡入满洲八旗世职罔替者,或休戚相关,或暇莩示宠,仰赖圣明兴灭继绝之鸿慈,高天厚地之大德,使后嗣子孙得知,凡中外我博尔济吉特之裔,咸含哺于光天化日之下者,皆由皇仁再造之力也。我后嗣子孙,能不用埃于万一耶?噫!罗公之功,不亦伟乎?

  清尝有志欲述家乘,既不能稽古,更陋于寡闻,是以瑜年不就,握管茫然。今阅此册,皆清心力所不能及者,可见有志者事竟成也。虽然,中郎逝矣,继起何人?若清也,今四十奇一春矣,而五十年之事,耳之所曾闻,目之所曾见者,敢不勉续之以答罗公述谱之苦心,成自己之夙志耶?今谨按《通志》年表,凡先人职官历任,评注原委,使后嗣子孙,得知祖宗创业维难,子孙当思守成不易,以补罗公之不逮,亦不为不无小补也,云尔。(乾隆四十六年岁次辛丑秋八月既望,侣园博清额撰序)

  巴图孟克太衍汗:

  汗自幼育于巴海家,有失调护,得痞疾。汤古特图勒格尔之子特睦尔哈达克等昆弟七人谓巴海曰:“此子宜善抚之,否则与我。”弗与,夺之去。特睦尔哈达克之妻鄂云达尔日以银怨盛驼乳摩其患处,至银怨穿,痞下如萍者七枚始愈。后即位,欲报先世之仇,征威勒特国。步卒牛军先三日启行,汗同满都海赛音哈吞亲统骑兵,使克式克滕部之阿来通开道,至特思布尔都之地,与威勒特战,大胜之,服其四万威勒特。下令威勒特国士将:嗣后,房舍不得称殿宇,冠缨长不得过四指,居常许跪不许坐,食肉许啮不许割,改“乌苏克”(酸奶)之名为“扎格”:其部众以食肉用刀跪请,许之,余悉如今。威勒特至今犹奉行焉。

  兵还,命郭尔罗斯部托和齐少师等将兵征伊思满大师,即前此满都古尔汗前谗害巴颜孟克博尔呼济农者也。拖和齐少师诛伊思满太师而纳其妻郭罗代焉。

  满都海赛音哈吞初生图鲁博罗特、乌鲁思博罗特,次生巴尔思博罗特、阿尔思博罗特,次生鄂齐尔博罗特、阿尔出博罗特,最后生阿尔博罗特及图鲁尔图公主,皆一母焉。汗又娶无量汉呼图克少师之女苏睦尔哈吞,生格勒三扎、格勒;娶威勒特孟格里阿噶尔古之女库绥哈吞,生噶鲁帝台吉、五巴三察青台吉。共十一男一女也。

  汗夙仇皆已雪灭,大赉勋臣,皆赐以“代达尔汉”之号焉。右翼鄂尔多斯图们哈拉克坦部之拜音珠呼尔达尔汉、永奢布布列雅成之朱尔噶代墨尔根、土默特毛名鞍之多和伦阿噶尔古三大臣,请于诸皇子中封一“济农”,出镇三藩。汗封次子乌鲁思博罗特济农,掌右翼三万众。时永奢布之义巴来太师、鄂尔多斯部之满都赖阿噶尔古谋曰:“封一主至,则我等不克自专主矣,乘此杀之便。”谋定,使石包沁部之必尔珠麻尔伺隙图之。乌鲁思博罗成至,循“济农”受封故事,诣成吉思汗寝庙行礼,未至而必尔珠麻尔伺于途,冒指其所乘马为己马,执勒阻行。乌鲁思博罗特以刃加其首曰:“汝……,”未终语而义巴来太师、满都赖阿噶尔古即怒曰:“汝甫至,即伤及无辜,自兹以往,我族应无遗类矣。”群起而攻之。拜音珠呼尔达尔汉止之曰:“请于汗而封之,及其来而杀之,蔑视其君,理乎?戏君之子,必受天刑。”弗听,擐甲率兵至,一人当先,乌鲁思博罗特击倒之,转战间,叛兵大至,乌鲁思博罗特中箭死。

  汗闻震怒,统大兵自翁衮进剿,义巴来太师等率右翼三万劲兵抗战于达兰图鲁地。鄂尔多斯之拜音珠呼尔达尔汉等七人归命助战。汗之第三子巴尔思博罗特从勇士四十人,自土默特军中突围出,复从鄂尔多斯军后掩杀而入。鄂尔多斯之孟克图克齐引其青蠢来降,巴尔思博罗特遂掩白蠢,反树青蠢于军诱之,鄂尔多斯咸至,悉歼其众;永奢布之众杀降过半,逃者追至青海,收服之。追杀满都赖阿噶尔古于那亲猜达摩之地,改其地日“阿噶尔古猜达摩”。迫杀义巴来太师于哈密城。右翼三万皆平。巴尔思博罗特行间感建奇勋,封“济农”,命抚右翼。

  后无量汉之格塞丞相、哈拉呼拉又叛,汗复亲剿灭之。乃以无量汉之众分附众部落而灭其所有图们之名。于是治定功成,修明国政,与众部落同享太平矣。汗在位七十四年,寿八十而崩。

  长子图鲁博罗特先卒,长孙钵帝阿拉克即汗位。次子乌鲁思博罗特元嗣。三子巴尔思博罗特封“济农”,掌右翼三万众。四子阿尔思博罗特掌七士默特。五子鄂齐尔博罗特掌察哈尔之八克式克滕。六子阿尔楚博罗特掌五喀尔喀。七子阿尔博罗特掌察哈尔之鄂齐特。八于格勒三扎掌北七剳来尔喀尔喀。九子格勒掌察哈尔、敖汉、奈曼。十子噶鲁帝台吉无嗣。十一子五巴三察青台吉掌阿苏特、永奢布。图鲁尔图公主适扎鲁特部伯苏特达尔汉他卜囊。

  钵帝阿拉克汗:

  汗为巴图孟克大衍汗之长孙,图鲁博罗特之子。即位后,科尔沁之巴图鲁摩罗钗告汗曰:“右翼三万暴虐性成,盍讨灭之,以其所属分附左翼三万。”汗从之。将发兵,母察哈章太后止之曰:“不可。昔尔祖大衍汗征右翼三万于达兰图鲁时,科尔沁乌尔图海王奏曰:‘此三万之众群居萃处,后世必为子孙忧,请以察哈尔、鄂尔多斯两国汇居一处,而以永奢布分居科尔沁,以十二士默特分摄十二喀尔喀。’祖日:‘杀我乌鲁思博罗特者,义巴赉太师、满都赖阿噶尔古也,诛之已矣,右翼三万之众何与焉?’悉有之。昔四十万蒙古所存,仅此六万耳;今若毁之,何持以立国?祖有明训而违之,是废先人之业也。且吾闻之,巴尔思博罗特长子衮必力克库墨力墨尔根哈拉济农之子布扬古里都拉尔代清,遇敌猛勇,不矣裹甲,万夫不能当;墨尔根哈拉济农之二弟阿尔坦之子僧哥都楞成睦尔,能跃驼峰而上;墨尔根哈拉济农之孙呼图克台塞臣台吉,知未来事;博尔格代棚台吉从狐射其尾,次第皆中;其弟卜尔师哈坦巴图鲁累铁锸三重,射之没羽;其技能如此,能必其可灭乎?苟灭之不能,如国事何?”汗从母言,罢之。在位四年崩。子他赉孙嗣。

  他赉孙阔通汗:

  汗即位后,王道恢宏,人民安辑,往遏成吉思汗寝庙,与右翼三万讲信修睦。回时,巴尔思博罗特之次子阿尔坦迎之,请于汗曰:“列祖受命以来,辅弼之臣皆封以矢韬之尊号,臣仰蒙圣眷,得以此号宠赐,将竭力以图报也。”允之。时阿尔坦居归化城,自称“格根汗”,兵车四出,掳威勒特国,收图伯特国,输金帛,称“遂王汗”。在位八年。子图扪嗣。

  图扪扎萨克图汗:

  汗尊信噶尔嘛喇嘛佛教,政教并行。掠明边。朱尔漆特、纳里古特、搭吉古尔咸纳贡臣服焉。在位三十五年崩。子布衍嗣。

  布衍塞臣汗:

  汗安抚部众,治理平康。威勒特送玉玺至,先世所失物也。在位十一年崩。孙林丹嗣。

  林丹呼图克图汗:

  汗,布衍塞臣汗之长孙,莽古思墨尔根台吉之子也。自巴图孟克大衍汗以来,国家承平日久,汗废弛政事,恣肆欺凌宗族,挠乱四国。率其倾国之众,亲征图伯特,西行至西拉他拉,崩。在位三十一年。

  自成吉思汗至林丹呼图克图汗,凡三十二汗,二十二世,四百九年。

  林丹呼图克固汗之苏台哈吞、囊囊哈吞契其子额遮洪郭尔、阿卜遒台吉,奉丧归国,至阿尔坦厄墨格尔之地驻焉。次日启行,时欲奉嘛哈噶拉佛载于驼,忽尔沉重不能举,两哈吞向佛顶礼而祝曰:“自我祖宗以来,敬谨奉佛,今我等当危急之秋,未知所向,仗佛慈悲,指示去留。”诘旦视之,佛忽面东,盖平日皆南向也。哈吞等日:“东行吉。”至托里莽堪,遇太宗皇帝,钦命妥抚招安之,四大臣、哈吞等遂降。奉传国玺并嘛哈噶拉佛进之,太宗皇帝命建黄寺于盛京,佛仍东向供奉焉。封额遮洪郭尔亲王,尚国长公主,无嗣。阿卜遒台吉亦封亲王,尚公主,生卜尔尼罗卜藏,居察哈尔,后叛,征灭。林丹呼图克图汗之后裔,自此遂亡。

  巴图孟克大衍汗长子图鲁博罗特之后:今乌朱睦亲两旗,霍齐特两旗,苏尼特两旗之王、台吉、及镶黄旗察哈尔台吉,内大臣(康熙十四年任,二十一年休)寿师特,内大臣阿猷,正白旗子爵散秩内大臣绰尔济等是也。

  巴图孟克大衍汗三子巴尔思博罗式济农之后;今鄂尔多斯六旗王、台吉,土默特贝子哈穆哈巴雅思呼郎图一旗,归化城土默特台吉诺尔布、根都拉式等,及喀喇沁汉阿海、布衍阿海、阿拜诺音,正黄旗喀喇沁贝勒拉式奇布额驸,镶红旗喀喇沁贝勒必拉西额驸,子爵必力克南地乌尔图那苏图,正蓝旗喀喇沁贝勒代达尔汉布尔噶都额驸,贝子卓尔璧,头等伯、副都统索诺穆拉式,副都统巴雅尔图索诺穆,都统罗密,副都统关保,三等子、副都统济昌,镶蓝旗副都统班第等是也。

  巴图孟克大衍汗第五子鄂齐尔博罗特之后:今克西克滕一旗台吉噶尔弼等是也。

  巴图孟克大衍汗第六子阿尔出博罗特之后:今巴林两旗,扎鲁特两旗,敖汉一旗,奈曼一旗王、台吉;公吉拉;及镶黄旗尚书(康熙二十二年任,二十九年休)阿拉尼;侍郎(康熙四十年正月任,四十八年十二月休)绰可托;内大臣、步军统领阿济图(雍正三年正月任,十年四月退);蒙古世封巴岳特贝子隶正黄旗满洲尚国长公主、原封三等奉义、公恩格德理;领侍卫内大臣(顺治九年十二月任),銮仪卫总理大臣(四月任,十六年四月休)公额尔克代青;内大臣(康熙九年任)、工部侍郎、伯囊努克;领侍卫内大臣阿尔泰;散秩大臣(康熙二十八年任,三十八年卒于官)拉尔泰;内大臣、都统扎克丹;护军统领(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任)、銮仪卫总理大臣(二十三年三月任)、正黄旗蒙古都统(五十五年任)、领侍卫内大臣(雍正四年十月任,七月卒于官)、伯四格;散秩大臣(乾隆九年任)镶蓝旗蒙古副都统(十三年闰七月任)、历任天津都统(二十五年十二月任)、一等奉义侯(二十七年八月转京任)英泰;内大臣噶尔萨(雍正五年五月任,十年九月退);杭州副都统和尔敦;四川总兵博尔和;三等侍卫襄善保;参将佛保;子爵、勋旧佐领特通阿;佐领穆通阿;轻车都尉爱隆阿;骑都尉兼佐领福广;二等侍卫(四十六年四月任)、侍卫班。公中佐领、一等侯安临等是也。

  巴图孟克大衍汗第八子格勒三扎之后:今喀尔喀三汗王、台吉是也。

  巴图孟克大衍汗第九子格勒博罗特之后:世封乌鲁特之隆诺音;贝勒吴班;贝勒齐伦(康熙九年五月初六日奉旨追封);原封二等伯、追赠一等恭诚候(乾隆十五年七月三十日持旨赠)、贝勒明安;内大臣、三等男、赐号达尔汉(天聪五年)和硕齐昂洪;都察院左侍郎(崇德三年任)、三等于多尔济;内大臣绰尔济;内大臣、二等伯郎苏;领侍卫内大臣(顺治九年任,十四年九月卒于官)鄂齐尔;散秩大臣、北路军营参赞大臣、都统图喇;内大臣、前锋统领巴图;鹰鹞处总管、子爵保住;三等子爵、勋旧佐领佛祐;领侍卫内大臣、北路军营副将军,护军统领、侯马兰泰;散秩大臣、护军统领、正蓝旗满洲都统、侯博伦岱、侍卫什长德裕;三等侍卫德宁;三等男永德;广西南宁府知府、壬申科举人出身德坤;大理府参将永昌;辛卯科举人德;散秩大臣(四十八年二月初一日任)、广州都统(四十八年二月十四日由镶黄旗汉军副都统转)、侯博清额;佐领祥泰,及正蓝旗伯黑达色;杭州将军礼穆扬;西安将军宗扎布;礼部侍郎罗瞻;刑部侍郎刘样;广州都统兼勋旧佐领(四十一年八月十八日任,四十八年二月十四日转京口任)文常等是也。

  成吉思汗第二弟哈卜图哈萨尔之后:今科尔沁十旗,阿鲁科尔沁一旗;乌喇特三旗,毛名鞍一旗,四子部落一旗之王、台吉是也。

  成吉思汗第三弟鄂初古之后:库尔鲁特部落之台吉是也。

  成吉思汗第四弟噶初古之后:今翁牛特两旗王、台吉;哈拉齐里克公索诺穆;及镶黄旗副都御史多尔济达尔汉诺音(崇德三年七月任,顺治四年承政总宪任,五年卒,《通志》作诺颜,误);正白旗内大臣塞尔格克和硕齐(康熙十二年任,二十年十月卒于官)等是也。

  成吉思汗第六弟布库博尔格特之后:今阿巴噶两旗,阿巴噶那尔两旗王、台吉是也。

  巴图孟克大衍汗第三子巴尔思博罗特济农生有七子,长日衮必力克库别墨尔根哈拉济农,原封鄂尔多斯部落,今鄂尔多斯六旗王、台吉是其后也。次子阿尔坦格根汗,在土默特部落为主,今土默特贝子哈穆哈巴雅思呼朗图,及归化城土默特台吉诺尔布、根都尔师等是也。三子拜思哈尔赛音和托郭尔坤都伦代青汗,在喀喇沁部落为主,其后喀喇沁之汗阿海、布颜阿海、阿拜诺音台吉等是也。喀喇沁其名有三:其汗之子孙台吉,则为西拉努成喀喇沁;其故旧勋戚之裔,则为博罗努特喀喇沁;其各处俘降,则为哈拉努特喀喇沁。四子拉布克诺音,在倭格新部落为主。五子和济格尔诺音。六子捺林诺音,在察罕他他部落为主。七子博济达拉诺音,在永奢布部落为主,其子孙世居哈尔哈。

  喀喇沁之拜思哈尔塞音和托郭尔坤都伦代青汗生六子,长曰拜浑代,次日代青,三日萨赉,四曰宾图,五曰鄂托浑出库尔,六曰倭哲特。

  萨赉生阿拜。阿拜生二子,长曰绰克图,次子布尔噶都。绰克图生卓尔璧。卓尔璧生三子,长子参领博勒、次子护军参领查穆颜,三子关东。博勒生二子,长子二等侍卫达赉,次子佐领劳桑。达赉生二子,长子副都统索诺穆,次子都统罗密。劳桑生七格,查穆颜生四子,长子轻车都尉班第,二子护军布颜,三子佐领乌巴,四子叼番七。班第生二子,长子副都统关保,次子黑格。叼番七生札师札穆苏。关东生阿音师。阿音师生雅图。布尔噶都生伯班忠,班忠生伯巴达麻桑。巴达麻桑生四子,长子副都统索诺穆拉西,次子佐领巴雅思呼朗,三子副都统巴牙尔图,四子佐领苏朱克图。索诺穆拉西生子爵副都统济昌。苏朱克图生佐领多尔喀喇沁素与察哈尔不和,至拜浑代之孙拉式奇布时,昆弟布衍阿海、绰克图、布尔噶都等共计,使额尔济泰恭诣盛京,表奏太宗文皇帝,愿归心天命,世效股肮之力,皇天后土实鉴此心。因率其部属内附焉。太宗文皇帝封拉式奇布为额驸,授男爵,分属正黄旗蒙古;布衍阿海之子必拉西为额驸,授子爵,分属镶红旗蒙古;封布尔噶都为额驸,授子爵;其兄绰克图之子卓尔璧授轻车都尉,叔侄二人,皆分属正蓝旗蒙古。自归诚以来,蒙圣主豢养之恩,祖宗衍庆之福,子孙蕃庶,世为勋戚,得享太平之福,岂非早识天心之微验欤?巴图孟克大衍汗第八子格勒三札生七子,分据哈尔哈,故称七旗哈尔哈。长子阿式海达尔汉欢台吉之后,今札萨克图汗策旺札布,贝勒博贝、诺尔布、班第、噶尔桑等是也。二子诺音代哈滩巴图鲁之后王彭苏克拉布坦、公民朱尔等是也。三子诺和努呼维真诺音之后,凡四支;一为阿巴太,土谢图赛音汗之孙遮卜尊旦巴呼图克图汗,汪札尔多尔济四额驸,王敦多布多尔济,王丹津多尔济,贝勒车卜登、扯摩初克、那木扎尔等;一为阿布呼墨尔根诺音之孙达尔汉亲王诺馁墨尔根济农,王古鲁式奇布等;一为赛音诺音之孙,王善巴代亲六额驸,王策楞,王坤都伦博硕克图衮布等;一为库库脑尔绰克图汗之孙,公阿努里等是也。四子阿敏都拉尔诺音之后,扯臣汗车卜登班朱尔王、台吉等是也。五子达赉台吉无嗣。六子德尔登坤都伦之后,贝勒班第,磷亲,扯登札布等是也.七子塞摩贝马之后,公通摩克等是也。

以上七支原系各有其国,顺治间,始与中国通,岁贡九白。厥后,札萨克图汗、土谢图汗兄弟不睦,干戈日起。厄鲁特噶尔丹之弟多尔古吉扎布(案,此下似有缺文)札萨克图汗为土谢图汗所杀,噶尔丹为其弟复仇,大破哈尔哈,诸汗、诺音皆南窜,入中国投降。圣祖仁皇帝加恩豢养,更使大臣往多伦脑尔,招其流亡。赐复哈尔哈三汗故号,诸诺音封爵有差,分旗以处之。厥后,御驾亲征,诛灭噶尔丹,赐三汗各居故土,高天厚地,恩何极焉。至今子孙繁庶,坐享升乎,向之所谓七旗者,今兹有七十旗矣。噫!蒙古国既废复兴、临亡复存,皆圣恩再造之力也。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之谓也。(乾隆四十六年秋八月裔孙博清额重纂)”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