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姓图腾(爨氏图腾)
爨姓是中国姓氏之一。爨,读音作cuàn(ㄘㄨㄢ),古音读作chuàn(ㄔㄨㄢˋ)。爨姓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一千四百二十三位。爨姓名人有爨琛、爨龙颜、爨归王等。
【得姓始祖】
(暂缺)
各支始祖
爨荣:先祖由陕西东迁宜阳,名无所考,二世祖教、荣二公,教公二子,长忠,次炎忠,炎厥后无所考,“惟荣公捐粟活饥民,旌为义士,载在县志,学宫设主春秋祭焉,宗庙立为始祖至今。”立二世祖爨荣为始祖。中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编修的《宜阳县志》五卷《人物、义烈》中记载:“爨荣:坊郭保后庄人,明正统六年,大饥,人相食,输粟二千一百石以赈饥民,当据情邀请,劳以羊酒,旌为义士,万历年间知县纪汝清题请建坊,又经知府袁锭,同知王瓒,通判薛慎,推官邓蜎知县吕镛,县丞黄宗,主薄罗有闻,典史曹震,教育宋旗仝有赞语,同王襄毅、陈文献入祠忠义。”赞辞曰:荣归故乡,华阴南园,适因兵变,孤身东迁,旅栖于赵族,结姻授产,甫及二世,田连千陌,富户讳荣,明敏不凡,时值饥荒,百姓食艰,嗷嗷待哺,荣心侧怜,一承朕命,输粟二千,莶活众人,宜民安然,有司以闻,敷赐瑶天,旌为义士,仍赐优免,当时仁厚,众口交谈,援及至今,莶斯源源,多士克痒,后生翩翩,仁者有后,天遵好还,隐德休征,于此显然,铭刻在石,亿兆永传。为了纪念其功绩,万历年间,知县纪汝青,在后庄村爨氏家庙门口,古官道路边建有“纶音褒羲”石坊,上铭刻圣旨:圣旨云,国家施仁善民为首尔,能出杂粮二千一百石,用助赈济,有司以闻,朕用嘉之,今特赐勒奖论荣以羊酒,旌为义士,仍免本户杂迅差役,数世尚允蹈忠厚,表励乡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该坊青石建筑,古朴庄严,高五米,四柱三门,雕刻精美,名人书丹,可惜已毁于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中。现在祖陵爨荣前留有两通石柱,上刻知县纪汝青赠对联一副:捐粟活饥民光沐天恩褒义德;植槐昌世泽衍看甲科振乔门。是为宜阳爨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爨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爨官,为西周时期在宫廷内为王室成员制膳之士中的灶官,就是俗称的火头倌,专职掌管炊火。“爨”,就是今天称作的“灶”,用于安置无足器皿进行煑食物,“大羹湆在爨”,就是烹煮肉食、肉汤。而无足之器皿就称作“锅”。
在典籍《周礼·天官·亨人》中记载:“爨官,职外内饔之爨亨煑。”在爨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爨氏。在古文中,“爨”即“炊”,二字同义通假,义同当今的“厨”,因此亦称炊氏,世代相传,后逐渐从中原迂徙到南中地区,正确读音作chuàn(ㄔㄨㄢˋ)。爨人在南中地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融有古滇人的血统,并继承了以昆明为中心的滇文化,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爨文化,成为后世大理文化、南诏文化的渊源,后来的古大理国,就自称继承爨氏遗风,终为南诏所灭。爨人所用的“蝌蚪文”即爨文已经失传,如今无人识得其模样。爨人在政教合一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含有丰富自然知识的巫术也早已经没落湮迁的历史长河中,而且爨人所衍传的农业典籍、兵法兵书等等在唐朝末期就已不复存在了,这是一个消亡得相当彻底的文化历程。如今,人们只知道,在古爨人的后代撒尼部落人中,世代相传着一个凄美感人的故事,即流传于云南石林地区彝族支系撒尼人当中的口头神话传说,用诗的语言叙述了勤劳、美丽、坚强、勇敢的男青年阿黑和女青年阿诗玛之间爱情的不幸和悲惨的命运。
“阿诗玛”,汉义就是“蛇女”,而蛇女则是古爨人深切崇拜的图腾。
源流二
源于祝融氏,出自东汉时期班彪、班固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东汉时期,太学徐令班彪、典校秘书郎兼中护军班固、军司马班超、后妃师班昭、西域长史班勇等一大家族,是东汉历史时期著名的大臣、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因编纂了千古名典《汉书》以及《白虎通德论》(《白虎通义》),收复重开了西域,汉章帝特敕封其家族食采于爨地(今山西忻县、定襄一带),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爨氏,世代相传,如今读音作cuàn(ㄘㄨㄢ),其实正确读音仍旧为chuàn(ㄔㄨㄢˋ),只是由于南人不读浊音ch(ㄔ),因此演变为cuàn(ㄘㄨㄢ)。今《新华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字典中有许多地方传承了民国时期上海文字学派的学术痕迹,其所定“爨”字读音,实际上是错误的,在音韵学上称之为“洋泾浜式国语”读音。在历史文物《爨龙颜碑》中,记载了云南爨氏家族为颛顼、祝融氏和班彪、班固的后裔,因东汉末年班氏受封“采邑于爨地”(今山西忻县,一说今山西定襄),因而以封地名称“爨”为姓氏,并随着氏族的兴衰而不断南迁,先后经庸(今湖北)、蜀(今四川)而入滇(今云南),通过仿庄跷“变服从其俗”和通婚联姻等方式而与当地土著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原移民中迅速夷化了的南中大姓。爨氏家族后来称雄云南历经数百年,始显于蜀汉时期,强盛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五年(公元339年),直至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受到唐王朝扶持的南诏王阁罗凤才彻底结束了爨氏家族的统治,独霸天南有四百零九年,前后经历了七多个世纪,其家族统治时间之长,乃至于魏、晋以后的汉史多将云南土著民族统称为“爨蛮”,从而取代了过去一度流行的“夷”之称谓。在爨氏统治的后期,当时的云南地区还出现了被称之为“东爨乌蛮”和“西爨白蛮”的民族群体,这是因为爨氏一族统治的时间长,所以爨氏由姓氏而成为一种族称。尽管在《爨龙颜碑》中记载了爨氏家族名人爨龙颜身兼四种官职,但其他史籍中对其所任的主要官职“刺史”却了无记载。究其原委,就是当时中原朝廷无力去治理云南而“遥授刺史”,仅仅实行名义上的统治。从此,“刺史”便成为爨氏家族自我封授的官职并祖孙世袭,是名副其实的“土官”。从三国时期蜀汉王朝军师诸葛亮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杰为官属,发展到爨氏土官祖孙世袭,可视为后来元朝在云南实施土司制度之滥觞。研究云南土司制度,爨氏土宫祖孙世袭的这一历史现象,显然是不能忽视的。在云南历史近入南诏大理以后,爨氏族人仍然保有贵族身份,一部分人改为寸氏,曾有寸氏族人为大理国布燮(丞相),元朝时为土官,明军入滇后又率先归附,并留有《寸升碑》予以记载。没有改姓的爨氏族人,如今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陕西省华阴市孟源镇沟李村爨家自然村,河南省宜阳县城关乡后庄村、樊村乡、董王庄乡、嵩县田湖镇、栾川县潭头乡、汝阳市靳村乡、邓州市大桥乡、鄢陵县、三门峡市湖滨区西贺家庄,河北省廊坊市等地,仍然保留爨人的文化,定期举行爨乡文化节、爨族火把节等活动。
爨氏做为一个有着古老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个氏族,曾在以云南为中心的南中地区,形成相对独立的统治区域,兴盛五百余年,为古代中央政权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以及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后来随着南诏国的建立,爨氏逐渐衰落,其居民大部分失去了“爨”姓,同化于少数民族中的“彝”族、“白”族,也有一部分远去海外,其中有及少部分,流落内地,还保留“爨”的姓氏。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爨姓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一千四百二十三位。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仍然保留爨人的文化,定期举行爨乡文化节、爨族火把节等活动。
陕西省华阴市孟源镇沟李村爨家自然村。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田家庄镇新增务村,今改作“寸”,读cuàn。此支爨氏,包括扶风、岐山的爨氏,大约是在元朝初期从山西平阳迁入今地进行屯垦,后来留在当地。其中一支后来去了六盘山地区,即今甘肃庆阳地区。据元史记载,山西地区的汉军诸部征戍陕西与四川等地之时,曾在一些地区屯田耕种,以给军饷。这些随军的屯田户有较多是来自于河东山西。如:“元太宗七年(1235),蒙古汗廷‘发平阳、河中、京兆民二千屯田凤翔’。中统元年(1260),山西地区有隶于凤翔屯田八百余人在屯罢后,兵不归籍。中统二年(1261)冬十月,忽必烈诏凤翔府种田户隶平阳兵籍,毋令出征,务农耕屯以给军饷。”这些种田户中不少人原本来自平阳路。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原安河乡合并于罗子山镇)现为安河村,石丘村小部分迁到下塬村,有保留爨姓的,也有部分改作“氽” 读cuàn。陕西省延安市富县交道镇立石村和茶坊镇岔口村保留爨cuàn姓。
陕西省宝鸡石鼓镇高家河爨家岭。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新增务村。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青化镇。
陕西省武功县普集镇田桂村 。
陕西省洋县,现改写“串”。
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小部分改为“氽”读cuàn。
陕西省延安市富县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
甘肃省定西地区。
四川宜宾
河南省宜阳县城关乡后庄村外,樊村乡、董王庄乡,嵩县田湖镇,栾川县潭头乡,汝阳靳村乡,邓州市大桥乡,鄢陵县,三门峡市湖滨区西贺家庄。(原为爨后为简便改为炊但读音不变)
河北省廊坊市。
今华北平舒郡有爨氏者,系为原古姓氏族一脉之后裔,为唐时避祸流落于此。原居本郡桑桑村,后迁居本郡菜园村。此一族人数代遵古训家传,德才品优,不为势争,勤劳善良,和睦周边,乐业安居于市井乡里,口碑颇佳。万不幸在1966年动乱中将祖训及古家谱遗失殆尽,族人中痛呼者多矣。又幸于族人有志者多,均为立家谱之之史献策。然虽历经波折,史料终难搜集,只为现存人追忆尚缺族坟上推七世之多,古谱古训更难寻觅。现以族坟第八世始成此爨氏家史,以效祖制,慰先人,警后志,亦快族人之心也。
山东省商河县怀仁镇西南4公里处爨家村。本村村民皆姓爨,现改为'炊' 同样读爨.起源于本村西北8公里处的临邑县理合乡龙家村。本地有爨姓、龙姓一家人的说法。本村发源的马蹄烧饼,是商河县特产。
【郡望堂号】
郡望
(暂缺)
堂号
(暂缺)
字辈
河南宜阳爨氏字辈:
原序:“明世泰启正统福延清雍耀鼎隆庆恒传”;
续序:“举威振宇高洁孝廉成磊忠惠德欣宏轩”。
【楹联典故】
十二言通用联
捐粟活饥民光沐天恩褒义德;
植槐昌世泽衍看甲科振乔门。
——此联为河南宜阳知县纪汝青所撰爨荣祖陵石柱联。
【家训格言】
《爨氏家训》
序
立人之道,莫大爱亲,睦族之方,必先修谱。家有规,国有法,犹木之有根,水之有源也。幸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今有爨氏子孙,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制此本《爨氏家训》,宣扬家风,以正道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此不仅是爨氏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爨氏一门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之功效。
首以爨姓氏显名于世者,战国时魏国大将军爨襄。后有魏尚书仆射河南尹爨肃及玄孙爨龙颜独霸南中。爨氏后裔,为仕为庶,不忘祖训,继承祖德,勤耕苦耘。亦是持正道者福广,善积德者祥多。本族始祖荣公原籍陕西华阴与爨龙颜同宗,后辈定居洛阳后庄村和烟火口村,自此,人杰地灵、亨运畅达!恩德厚重,耕读传家,本支祖富贵公安居乐业至今,实属祖宗庇佑之福。吾辈誓恪守家训,传承祖德,勤勉奋进,造福乡梓。
传承祖德、忠效国家、勤职乐业、敬孝父母、雍和手足、
友睦族邻、慎结婚姻、善教子女、尚崇节俭、禁戒非为。
传承祖德
烟火口爨氏,人丁兴旺,物载厚德,源远流长。大东三东,民国有望,缅怀先辈,精忠善良,圣贤众多,功高德望。劝我族人,继承发扬。效郡报国,雍泽民心。孝敬父母,弟恭兄让。族和邻睦,遵纲守常。礼信仁义,嫉仇豪强,慎婚传嗣,家教有方。读书习文,勤为治学。禁戒非为,奋发自强。
忠效国家
国家与民,关系互相。民忠国盛,国富民康。国泽黎民,民增国光。天经地义,效国理当。劝我族人,以此为尚。奉事国家,蹈火赴汤。为国稳安,戎马扛枪,为国振兴,农工学商。清政廉洁,不图恩偿。和衷共济,不怨下上。执行政令,遵纪守纲。
勤职乐业
现代职业,百千万行,择业从事,各有理想。脑力体力,士农工商,贵在勤勉,富在自强。劝我族人,切莫闲浪。必从谋业,或专或广。荻耿果实,老奉幼养,欲成大业,起于少壮。从头做起,不惰不旷。勤操苦干,必有报偿。拼搏务实,物丰财旺。永不息止,家富业旺。
敬孝父母
身为人子,必有爹娘。生子不易,养更非常。竭尽全力,操碎心肠。恩重如山,情深似洋。劝我族人,必为报偿。父母在世,孝顺敬让。不可凌辱,不可欺诓。遇有要事,应与商量。父母老耄,服待奉养。问寒问暧,关心痛痒。
雍和手足
兄弟之情,非同寻常。只因缘份,方逢世上。如身手足,根脉一纲。荣辱联结,祸福关相。劝我族人,兄弟莫忘。珍视情义,互尊互谅。雍爱和睦,兄恭弟让。莫记恩怨,免为参搡。福禄共享,苦难同当。遇事多商,亲朋礼往。妻室各教,父母共养。团结一致,共奔富康。
友睦族邻
人之祖先,原本同纲。繁衍生计,迁徒各方。近者是邻,远者为乡。百姓如是,况且族党。劝我族人,友睦乡党。以和为贵,仁厚谦让。缓急通义,庆吊礼往。艺业相扶,困难相帮。邻里之间,互为守望。哀矜孤寡,顾照幼长。不弄是非,多忍多让。莫欺贫弱,勿恃豪强。
慎结婚姻
男婚女嫁,大事一桩。立家之言,门楣之光。夫妻恩爱,欢乐无疆。美满婚姻,地久天长。劝我族人,慎结俪伉。择女选郞,切莫轻盲。同宗不婚,后辈聪商。德才为先,不偏长相。慕爱淑贤,求取忠良。勤俭能干,品行端庄。性温体健,善有儿郞。情深意笃,莫重财妆。依照法律,鸾凤成双。
善教子女
生育子女,重在教养。启其愚顽,提高智商。德才体能,全面向上。立志成才,以仕栋梁。劝我族人,教子寻方。从幼抓起,不可疏旷。打骂冻饿,继然不当,溺爱放任,非属良方。家教要严,更需师长。锻炼意志,教导思想。习礼知义,循规遵章。胆识才略,诗书文章。
尚崇节俭
持家之道,勤俭二方。勤则生财,俭为备荒。懒惰之人,好景不长。劝我族人,节俭为尚。居不贪高,房坚宅亮。食不求珍,腹饱口粮。衣不华贵,齐整大方。器质而洁,不图排场。红白好事,不宜铺张。现时富足,当思久长。量入为出,有储有藏。
禁戒非为
为人处世,需求名芳。忌人说短,怕指脊梁。品端行正,受人敬仰。胡作非为,定遭祸殃。劝我族人,正大明光。非理之事,不为不想。不义之财,莫贪莫枉。酗酒吸烟,宜戒不倡。偷抢讹诈,黄毒赌博。聚众欧斗,诬告诽谤。此事作为,触犯律章。禁之止之,免讼公堂。抵制恶邪,见义勇为,以身作则,正义弘扬。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天下。”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吾辈当与时俱进,以修身为根本,以德行为第一,不断向前发展、向上超越。
今赠言于吾辈及后世共勉:
勤学德广施仁爱兴中华 启新元共筑和谐聚千秋
值此世纪之初,盛世亨通,国泰民安,吾爨氏家族声振名旺,颇有中兴之象!吾爨氏后裔忠良贤孝,诚信质朴,不忘始祖恩德,牢记先辈教诲。或志存高远,兢兢业业,学而成之器;或安司其职,爱岗敬业,勤劳而致富;纵使老而赋闲,亦敦睦邻里,仁厚而望重矣!仕农工商,行行人才辈出。吾爨姓一族,枝脉广布,家训续宗,亲情涌动,阖族欣然!窃愿与吾同族同源之人,奋志诗书、效法圣贤,不负仁人孝子之后!诚愿先祖茂功芳名,永泽后人!
愿吾爨氏家族繁衍生息,血脉永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