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茌氏起源及历史

茌姓图腾_茌氏图腾

茌姓图腾(茌氏图腾)

  茌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读音作chí(ㄔˊ)。源于姬姓或姜姓,具体情况尚有待考证。茌姓现今人口约千人,排在一千三百六十五位,在台湾则没有。

【得姓始祖】

  曹叔振铎(姬振铎):周文王之子,受封于曹(今山东定陶),建曹国。当时的曹国有地名叫重邑,后改为茌丘。曹国后被宋国灭亡,居于山茌城的故曹国贵族以及原住民中,有冠以邑名为姓氏者,称茌丘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茌氏、丘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茌氏史称正宗。姬姓茌氏族人皆遵奉曹叔振铎(姬振铎)为得姓始祖。(待考)

  吴中:(公元1373~1442年),武城人。著名明朝重臣。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吴中病逝,终年七十岁,明英宗追封其为“茌平伯”,赐谥号为“荣襄”。夺门之变后,吴中的后裔子孙中有人为了避祸乱而改以先祖封爵称号为姓氏,称茌氏,世代相传至今。姜姓茌氏族人皆遵奉茌平伯吴中为得姓始祖。(待考)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曹国古茌丘,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铎(姬振铎)被其兄周武王封于曹(今山东定陶),建曹国,都陶丘,辖地大致为今山东定陶一带,为伯爵诸侯国。当时的曹国有地名叫重邑,后改为茌丘。

  周敬王姬丐(姬匄)三十三年(曹废公曹阳十五年,宋景公子头曼三十年,公元前487年),宋景公发动了击灭曹国之战,曹国灭亡,宋景公改茌丘为茌邑,后又改为山茌城(今山东济南历城党家庄镇一带)。曹国灭亡之后,居于山茌城的故曹国贵族以及原住民中,有冠以邑名为姓氏者,称茌丘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茌氏、丘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茌氏史称正宗。

  姬姓茌氏族人皆遵奉曹叔振铎(姬振铎)为得姓始祖。(待考)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大臣吴权之后裔吴中,属于以帝王赐爵名称为氏。

  吴中(公元1373~1442年),武城人。著名明朝重臣。明朝洪武末年为营州后屯卫经历。明成祖朱棣取大宁,迎降。因运军饷、守御有功,晋升为右都御史。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改任工部尚书,后从北征,艰归,改任刑部尚书。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吴中与户部左侍郎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等同上奏北征军饷困难,因而违反了帝意,被关进监狱。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复官,加封太子少保。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从征乐安,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坐以官木石遗中官杨庆作宅,下狱,后被保释,夺禄一年。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复官,升任太子少保。吴中勤敏多计算,先后在工部二十余年。今北京的宫殿、长、献、景三帝寝陵,皆分所营建。吴中职务填委,规画井然。然不恤工匠。湛于声色,时论鄙悖。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吴中病逝,终年七十岁,明英宗追封其为“茌平伯”,赐谥号为“荣襄”。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五年(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明英宗亲率五十万明军与蒙古瓦剌部七万军之间进行“土木堡战役”,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其弟朱祁钰在贤臣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公元1398~1457年)等人的扶持下登基,是为明景帝。据说在此期间,吴中家族之人支持于谦。明景帝朱祁钰景泰八年(明英宗复位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明英宗乘明景帝患病之机发动政变,推翻明景帝之后复位。在明英宗发动政变之后,于谦被冤杀,官场大乱,吴中的后裔子孙中有人为了避祸乱而改以先祖封爵称号为姓氏,称茌氏,世代相传至今。

  姜姓茌氏族人皆遵奉茌平伯吴中为得姓始祖。(待考)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茌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现今人口约千人,排在一千三百六十五位,在台湾则没有。

  今茌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徐州市丰县一带地区。

【郡望堂号】

  郡望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曾以山东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县。

  堂号

  平原堂:以望立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典故轶事】

  茌氏家族探源

  按语:茌氏家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但目前存在一些疑惑和不解:一是茌氏族人的先祖是何人?二是茌平县为何没有姓茌的?三是茌氏族人为何逃离茌平县的?四是茌氏族人逃离茌平县的生存历程?这些问题,将会被后人提及,而且澄清。

  茌山

  茌平县来历中说:“因境内有茌山之平陆而故名。”但时至今日,茌平县境内难觅茌山。一些有识之士进行了非常认真地调查和探索,时间之久,范围之广,难以想象。结果,仍难以寻觅到茌山。

  东至泰山,西至茌平,北至高唐,尽管对现有的山名进行考究、推断,仍众说纷纭,难以定论。那么,茌山究竟在哪里?

  在“茌姓渊源”中,有这样的记载: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姬昌)的二儿子周武王(姬发),把六弟曹叔振铎(姬振铎)分封到山东定陶,建曹国,都陶丘,为伯爵诸侯国。当时,曹国有一地名叫重邑,后改为“茌丘”。一部分子民以地为姓,谓之“茌丘氏”,简称“茌”,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茌”字,应该也是第一次出现“茌”姓。

  “茌丘”,是由重邑改名而来的,“丘”则是山或者高地的别称,谓之曰:山丘,丘陵。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的名字,多和当地的山川河流,或者高大建筑物等特色有关联。这种取名最直观,便于人们熟知熟记,如河南、河北(黄河为界),山东、山西(太行山为界)。那么,把重邑改成“茌丘”,看来当时曹国境内必有“山丘、高地”等之类的物体。现在,对山东定陶县境内进行仔细考查,虽无直叫“茌山”的地方,但定陶县城北6公里处确有仿山。那么,仿山是否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从重邑—茌丘—茌山—仿山,这一曲折的过程呢?茌姓的诞生地是否就在定陶呢?期待后人继续进行实地探访和验证。

  茌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在全国各地置县,“茌平因茌山之平陆故名”。据考证,茌平县境内根本没有茌山,多少有识之士,东起泰山,北起唐河,纵横数百里,苦苦搜索考证,也难觅茌山,因而众说纷纭,难以定论。但是,秦朝既然因茌山而设置“茌平县”,一定有其真凭实据。那么,为什么在一些资料中把茌平的来历说成“因茌山之平陆而故名”呢?为什么不说因茌姓,或者说因茌城而故名呢?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茌姓(待验证)

  一、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把自己的亲胞六弟曹叔振铎(姬振铎)分封到今山东定陶建曹国,都陶丘,为伯爵诸侯国。当时,曹国境内有一地名叫重邑,后改为茌丘。一些居民冠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茌丘氏,简称茌氏,世代相传至今,其茌氏史称正宗。皆尊曹叔振铎(姬振铎)为得姓始祖。

  二、吴中,山东武城人,字思正,生于1372年,卒于1442年,享年70岁。明代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曾任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监管过吏部。在任38年,主修了北京明代建筑等,其业绩在《明史》、《明史录》中都有详细记载。去世后,明英宗追封为“茌平伯”,赐谥号为“荣襄”。

  从《明史》、《明史录》、《中国军事通史》等文史资料中可以推测为吴中的后裔认祖归宗,改成 “茌姓”。公元1450年,明英宗朱祁镇亲率50万大军与蒙古瓦剌部七万军之间进行了“土木堡战役”,明军大败,英宗被俘。其弟朱祁钰在贤臣于谦等人的扶持下,登基为明景帝,这期间吴中族人支持了于谦,遵奉新皇帝。公元1457年,明英宗乘明景帝患病之机发动政变,推翻明景帝之后复位。在明英宗发动政变后,于谦被冤杀,官场大乱,人人自危,吴中的后裔子孙、家族可能为避祸乱,就以先祖封爵号“茌平伯”为姓氏,称“茌氏”,从此,吴中的家族、后裔便由吴姓改为茌姓了。

  三、现在茌平县为什么没有茌氏族人?公元1600年,北方的满族人大举南侵,1616年推翻明朝统治建立满清王朝,专横跋扈,滥杀无辜,对“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言论,也格杀勿论。白色恐怖登峰造极,恐惧心理难以想象。当然,对明朝的官员及其后裔也绝不心慈手软,茌氏族人是吴中的后裔,更逃不脱这一灭顶之灾的劫难。于是,为了生存,一部分改成他姓,一部分逃往外地,从此,茌平县境内便无茌姓者。逃亡外地的大都向东南方向,如山东泰安、宁阳、泗水、单县;安徽萧县、砀山;江苏徐州、丰县、沛县……。现在茌氏族人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大都取得了联系,除山东泰安(茌家庄)、宁阳(茌庄村),只有茌姓村庄,而无茌氏族人外,其余多地都有茌氏族人,并都列入《茌氏族谱》中,尤以江苏丰县人数最多,他们颠沛流离,先后在首羡镇白李庄、渠集、陈楼、茌李庄居住(谱序中有记述)。台湾也有茌氏族人,1949年,丰县首羡镇茌李庄茌传良(和其姐姐),随国民党逃亡台湾,定居高雄市,并且再婚,娶妻蔡氏,生一子三女,长子茌家绪。改革开放后,茌传良三次回家探亲,其在茌李庄的孙子也随其到台湾,居住一、二个月。一些资料中,说台湾没有茌氏族人,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2015年,茌氏族人第五次修缮家谱,翻开1830年(清道光10年)第一次编纂的家谱,谱序中开头就有这样的记载:

  祖上居丰旧矣,祖父尝云:山东茌平吾故土也。念迁丰以来,世代辽远兼无谱系,无论其始也。……(略)

  道光十年岁次庚寅仲冬八世孙 克渊谨志

  这时,迁入丰县的茌氏族人已发展到十世左右,约计200年上下。这是茌氏族人从山东茌平县迁来的真实记录。茌氏族人世代不忘先祖,念念不忘老家——山东茌平。

  那么,时至今日,茌平县为什么没有姓茌的?大规模逃亡外地的茌氏族人为什么历经这些年人数这样稀少?究其原因有四:一是战争、饥饿、瘟疫;二是洪水、地震、龙卷风等自然灾害;三是历史变迁的政治因素;四是家族人数少,受外族排斥、欺压,改姓归顺大姓。徐州市郊的茌姓归顺“时姓”,丰县富张庄村的亲兄弟二人,一人坚守茌姓,一人归顺“时姓”。以上原因,就会使一个族群蒙难、逃离、改姓、死亡、灭绝,最后,家族消失或缩减。茌氏家族是弱势群体,又是“外乡户”,抗击打能力弱小,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家族的发展壮大当然是举步维艰的。

  为牢记历史,2015年修缮家谱时,竭尽全力完善家谱,用铅字印刷家谱100册,分发到有关人员;同时,又存放到丰县档案馆、上海图书馆,皆有存放证书。同时,电脑和U盘留存电子版。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红尘万丈,一腔热血,千秋伟业,后世担当。茌氏家族二千余人,殷切期盼后世子孙中,涌现出宏图大略的人物,编写《茌氏族谱》,考查茌姓渊源,了解茌氏族人的发展历程。

  希望后世子孙下气力抒写茌氏家族华章,彪炳茌氏家族辉煌!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