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稻氏起源及历史

稻姓图腾_稻氏图腾

稻姓图腾(稻氏图腾)

  稻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源于嬴姓,出自周王朝时期秦伯稻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周王朝时期有“稻人之官”,为秦国人,是赢非子的后代,专司职掌治田种稻之事。稻姓现今人口约千人,排在一千二百二十二位,在台湾则没有。

【得姓始祖】

  秦伯稻:赢非子的后代秦伯,为周王室上大夫,专司职掌治田种稻之农官,因称秦伯稻,在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稻氏,世代相传至今,稻氏族人大多尊奉秦伯稻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嬴姓,出自周王朝时期秦伯稻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周王朝时期有“稻人之官”,为秦国人,是赢非子的后代,专司职掌治田种稻之事。

  据考,少典氏第四十九代、黄帝轩辕氏第三十八代嬴非子,是嬴革(即商王朝末年纣王属下勇将、宠臣恶来)之五世孙,周孝王姬辟方将其封于秦谷,便复嬴姓,又传五世到秦襄公嬴开,曾力劝周平王姬宜臼迁都至成周(今河南洛阳),并护送周平王迁都,因此周平王将岐丰之地(岐山以西)赐予秦襄公,并晋封为伯爵,将秦国从秦地一带(今甘肃天水)迁往陕地(今陕西秦川一带),在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正式建陕地秦国。

  秦襄公下传二十九世,为著名的中华第一皇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21年)正式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秦朝仅传二世而灭于汉王刘邦。

  嬴姓以下传有二十七支主氏。

  单姓主要有:秦氏、稻氏、非氏、扉氏、处氏、房氏、旁氏、蜚氏、廉氏、征氏、宁氏、车氏、仲行氏、针氏、缪氏、谬氏、絷氏、整氏、谷氏、绕氏等

  复姓主要有:飞廉氏、子桑氏、子车氏、侯丽氏、庶长氏、不更氏、将闾氏等。

  稻人之官,出自赢非子的后代秦伯,为周王室上大夫,专司职掌治田种稻之农官,因称秦伯稻,在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稻氏,世代相传至今,以天水、太原为郡望。

  稻氏族人大多尊奉秦伯稻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西汉初期的稻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稻,古称东泽,是潍水流域之地(今山东潍河),故址在今山东省潍坊市莱河与潍河之间的高密市西南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人工水利灌溉工程三处。

  战国时期,因东泽境内有密水,又为齐国贵族高氏家族居邑,因而改称高密。秦朝时期,置为高密县,隶属于琅琊郡。到了西汉时期,成为刘氏子孙的一个小封国,称稻国,侯爵,后除国为县。这在史籍《汉书·地理志》中有记载:“琅琊郡有稻,侯国。”

  传说,在舜帝执政时期,舜曾精心优选了一些好的稻种,除了将稻种留有少许给诸冯之外,大部分都转交给了一水相隔的东泽和泽北墟,因为这两个地方人民多会种稻。当时东泽的酋长柏接到了舜赠给的好稻种,万分感激,还专程乘筏子渡过潍水前往致谢,此后历几千年沿习种稻不变,直到汉朝时期还十分有名,因此东泽一带古称为“稻”。

  按历史文献《山东通志》的记载:“汉代琅琊郡的稻县,蓄潍水溉田,旁有稻田万顷,断水造鱼梁,岁收亿万,号称‘万疋梁’。”

  在汉朝时期稻国的住民中,有以侯国之名为姓氏者,称稻氏,世代相传至今,以琅琊、高密为郡望。

【迁徙分布】

  迁徙

  嬴姓稻氏一族在秦朝灭亡之际,为躲避祸难,先避于祁泽(今山西祁县),后向古陶之邑(今山西平遥)迁转隐居,曾一度改为谐音的俦氏,后在曹魏时期回复为稻氏;另有渡海辗转迁逃至倭奴国者,后在九州之地生息繁衍,融入倭族,分衍成为今日本的稻本氏、稻盛氏、稻福氏、稻田氏、稻叶青氏、稻森氏、稻江氏、稻菏氏、稻滨氏等家族。

  分布

  稻氏或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但人数很少,现今人口约千人,排在一千二百二十二位,在台湾则没有,以天水、太原、琅琊、高密为郡望。

  今山西省的平遥市、日本、新加坡有少量稻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曾迁都至此之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又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在唐朝时期也被废除不再。

  高密郡:隋大业三年(607),改密州为高密郡。 唐武德五年(622),改高密郡为密州;天宝元年(742),改密州为高密郡;乾元五年(758),复为密州。 高密郡治东武县,即今山东诸城市。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典故轶事】

  稻氏一族的日本后裔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公元1932~今),日语拼音为INAMORI KAZUO;日本九州鹿儿岛人。著名的日本企业家。

  嬴姓稻氏一族在秦朝灭亡之后,为避祸难,有渡海辗转迁逃至倭奴国者,后在九州之地生息繁衍,融入倭族,分衍成为今日本稻本氏、稻盛氏、稻福氏、稻田氏、稻叶青氏、稻森氏、稻江氏、稻菏氏、稻滨氏等,稻盛和夫就是其中稻盛氏的后裔子孙。

  稻盛和夫是日本工商企业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与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一起,被称为“日本四圣”,也是如今“四圣”中唯一的健在者,为日本“经营之圣”。

  稻盛和夫生于日本九州南部的港市鹿儿岛甲突川畔城西町,1955年在鹿儿岛大学工业部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稻盛和夫不属于聪明人,在初中、高中、大学的许多考试中常常不及格,屡需补考。他原本的志愿是想当个医生,可是后来却只能在一个陶瓷厂找到一份工作。

  1959年,稻盛和夫创立了京瓷株氏会社(京セラ,KYOCERA),1984年又创立了第二电信电话株氏会社(KDDI),之后又创立“稻盛集团”,同时创设“京都赏”,每年无国界表扬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卓越贡献的人士;还创建了“盛和塾”,专门培养年轻的经营管理人员。他麾下的两家公司皆为世界五百强企业,还创造了掌舵四十二年无亏损的企业神话。

  1987年5月,稻盛和夫与兄长稻盛利夫二人曾秘密赴山西平遥“寻ねてもせんぞ”(寻根访祖),之后一直热衷致力于中日友好。他所领导的公司长期在中国大陆投资,在北京、上海、广东、香港等地设立了全国性销售网络、工厂及代表机构,总投资额达四亿三千万美元。他还在日本国内积极发起组织各种日中文化交流活动,并在中国大陆的大学中设立了研究基金、邀请中国青少年赴日访问等,为增进中日两国之间的友谊和理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1年2月,稻盛和夫向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捐赠一百万美元,设立了“稻盛京瓷西部开发奖学基金”,专门用于奖励中国西部地区品学兼优、但经济上有困难的大学生,促进中国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技后备人才的成长。

  稻盛和夫的家族保留的汉学底蕴很深,家人大多精通汉语,他自己就能熟练地说普通话、广东话、闽南话,英语水平也很好,书法造诣也颇深,还笃信佛教,恪守“敬天爱人”的人生哲学。

  稻盛和夫著有《京瓷的成功轨迹》、《活法Ⅰ/Ⅱ》、《萧条期飞跃的大智慧》、《追求成功的热情》、《经营和会计》、《新经营·新日本》、《我这样改造命运》、《日本国改造计画》、《实学》、《今生无憾经营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等等,深受世人瞩目。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