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俄氏起源及历史

俄姓图腾_俄氏图腾

俄姓图腾(俄氏图腾)

  俄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读音作é(ㄜˊ)。源于风姓,出自远古伏羲大帝之妹女娲氏,属于以先祖名字转意为氏。另有出自鲜卑、纳西、蒙古、鄂温克、达斡尔、满、回、佤等少数民族汉化为氏。俄姓现今人口约二万,排在第六百二十二位,在台湾名列第一千二百七十位。

【得姓始祖】

  俄祖(女娲)、俄英都努、博尔济吉特·俄齐尔桑、俄绮舍(阿以舍)。

  俄祖(女娲):女娲氏又称俄祖,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女娲生卒年为公元前7759~前7653年,出生地在凤州(今陕西宝鸡凤县),在位起讫公元前7707~前7653年,立都于凤城(令河南济源),年号为女皇元年(公元前7706年)。女娲之后,社会逐渐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其部族民众中有以女娲之别称“俄祖”为姓氏,称俄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风姓,出自远古伏羲大帝之妹女娲氏,属于以先祖名字转意为氏。

  女娲氏,又称俄祖,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她与伏羲是兄妹,她与伏羲结婚而产生人类,后来女娲禁止兄妹相婚,这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又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另有传说女娲还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

  在史籍《风俗通义》中,记载了她替人类建立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又被传为婚姻女神。

  女娲的生卒年为公元前7759~前7653年,出生地在凤州(今陕西宝鸡凤县),在位起讫公元前7707~前7653年,立都于凤城(令河南济源),年号为女皇元年(公元前7706年)。

  女娲是伏羲氏族凤姓部落一位大酋长的女儿,于壬寅年(公元前7759年)出生在凤州。她十六岁时,伏羲以一双精致的狐皮为聘礼向她求婚,二人结成了夫妻。此后他们便住在了凤州,先后生下了四个儿子,长曰羲仲,次曰羲叔,三曰和仲,四曰和叔。

  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女娲之后,社会逐渐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其部族民众中有以女娲之别号“俄祖”为姓氏,称俄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古鲜卑族拓拔部俄氏部族,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为氏。

  古鲜卑族拓拔部有俄氏部族,亦称娥氏,在史籍《魏书·官氏志》中有记载。

  在北魏政权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间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俄氏部族取谐音汉字为姓氏,称俄氏、娥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纳西族,出自纳西族神话英雄俄英都努,属于以宗教信仰为氏。

  在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神柢天地里,有一个远古祖先谱系,当中的代表人物都成为东巴文化中的主人公形象,其中的俄高勒及其姐姐俄英都努等都有相应的神话故事。其祖先神话的代表性作品有《蝙蝠取卦书》、《白蝙蝠取经记》、《俄英都努杀猛妖》、《高来秋沃受》等。

  《俄英都努杀猛妖》是东巴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和影响力的名篇,记述的是纳西族女英雄俄英都努杀妖魔的伟业:

  远古纳西族一家人有九兄弟和一妹妹,住在俄山,称自己为俄氏。一天,俄氏一家九兄弟在山原上放牧,丢了一头黑眼大黄牛,兄弟九人便带着九条猎犬上山去寻找,不料遇到猛鬼,一番战斗,被猛鬼吃掉八人八犬,只剩下最小的俄高勒一人一犬浑身带伤逃了回来。

  留在家里的妹妹俄英都努,下决心要为牺牲的哥哥们报仇,就打扮得漂漂亮亮,到猛鬼所在的山上去了。

  猛鬼遇见俄英都努,就问她到何处去?她强装笑脸,说她特地来寻找伴侣。猛鬼很高兴,向她求婚,俄英都努随之到了猛鬼的岩洞。

  在猛鬼住的岩洞里,俄英都努看见了兄长们的八个人头、八碗血水、八副弓箭,八个狗项圈。伤心之下,她日夜哭泣不止。

  猛鬼主问她为什么哭?她就乘机探问猛鬼的秘密。猛鬼主无意间说出了自己的致命弱点:不能炒空锅,不能舂空礁,不能折断细针,不能拉断细线,否则它就会丧命。

  等猛鬼外出找食时,俄英都努就炒起空锅,舂起空礁,折断细针,拉断细线,捣烂猛鬼的家,然后带着八个兄长的头骨和所有遗物,逃离了岩洞。

  猛鬼发觉后追了上来,快要追上时,俄英都努就扔一样东西打之。所有的东西都扔完了,猛鬼仍然紧追不舍。

  俄英都努只好藏到山神的野猪窝里。野猪问她来做什么?她就说是来帮它抚育猪娃。等到猛鬼追来,俄英都就用刀割小猪的耳朵,整窝小猪都大叫起来,大野猪听到小猪的惨叫声,以为是猛鬼要来吃小猪,怒不可遏,就直奔猛鬼,用獠牙把猛鬼戳得粉碎。

  俄英都努利用自己的智慧和野猪的力量杀死了猛鬼,为兄长们报了仇。

  这是一部反映纳西族早期生活的神话长诗,作品中有明显的母权制的痕迹,这在东巴文学经籍中是不可多见的。复仇的英雄是女性,这绝非偶然,俄英都努本身就是母权制尚未消失的一个影子,反映出纳西族社会父权与母权的复杂交叉,说明正是母权制走向衰亡,父权制开始确立的历史过渡时期。

  纳西族人民都非常崇敬俄英都努,许多人都以其名字为为姓氏,有称俄英氏者,后又汉化省文简改为单姓俄氏、英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扎鲁特蒙古分支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从母权社会过渡到父权部落之后,每个部落就是一个亲族。由于一个部落的人都有着血缘关系,所以那时每个部落除战争中掠夺来的奴隶外,所有家庭大都是一个姓氏。

  蒙古族俄格德格氏,是源出扎鲁特蒙古的一个部落群体,有数个分支

  ⑴ .蒙古族原俄格德格氏,蒙语为□□□□,后多冠汉姓为宁氏,亦有取部落名称首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俄氏。

  ⑵ .蒙古族原俄勒特德氏,蒙语为□□□□□,后多冠汉姓为胡氏、白氏,亦有取部落名称首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俄氏。

  ⑶ .蒙古族原俄勒斯特氏,蒙语为□□□□□□,后多冠汉姓为梅氏,亦有取部落名称首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俄氏。

  ⑷ .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即孛儿只斤氏,蒙语为□□□□□□□,其俄氏鼻祖为清朝时期满洲镶黄旗扎鲁特部长巴克之子博尔济吉特·俄齐尔桑,他素受清太祖佟·努尔哈赤眷顾,授三等男爵,后擢内廷大臣,参与国策。在博尔济吉特·俄齐尔桑逝世后,其子博尔济吉特·楚勒袭其官,授二等男爵,其后裔在清乾隆年纪以及清末民初时期,有取祖名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俄氏。

  按:

  蒙古族人的姓氏起源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就是以本部落的名称为姓。《蒙古秘史》中记载着成吉思汗上十一世祖孛端察儿掳一女俘,问:“汝何氏之人?”彼妇人日:“我札儿赤兀惕·阿当罕·兀良合真氏也。”兀良合是部落名称,阿当罕是自己的本名,札儿赤兀惕是氏族的名称。所以,这个女俘姓兀良合真(真,表示女性,若是男人就称兀良合歹),名字叫阿当罕,是札儿赤兀惕氏族人。姓名称呼的顺序是:姓氏、名称、族属。东蒙地区的喀喇沁旗札萨克、台吉的蒙古族人均姓乌,就是兀良合(也称乌梁海)人者勒篾(成吉思汗时四杰之一)的七世孙和通始建喀喇沁部的缘故。这就是取本部名称词首为姓。《元史》第一卷第一页关于成吉思汗的记载中,也把姓氏直接记为:“铁木真,姓奇渥温氏。”奇渥温,也记作“乞彦”,也是成吉思汗所属部落的名称。今鄂尔多斯的奇姓,均由此而来。拉施特《史集》记述塔塔儿部落时即说:“凡是出自此部落的人,如果是男子便唤做秃秃黑里歹,若是女人就唤做秃秃黑里真。”

  第二种,就是以本氏族的名称为姓。合撒儿(成吉思汗仲弟)之后裔所建的科尔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札赉特诸部的札萨克、台吉均姓包氏,就是源于合撒儿出世的孛儿只斤(也记作博尔济吉特)氏族之故。这就是取氏族名称词首为姓;乐土默特(原居东部区卓索图盟)的宝氏,也出于此,因为包、宝谐音所致。

  第三种,就是以祖先的名字为姓。在古代,如元丞相、主修宋辽金三史的脱脱,本是蔑儿吉氏。其后人却以脱脱为姓,元朝时期有脱脱尼,明朝有脱脱卜花。现代人以祖先的名字为姓的,如,出生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从他先祖莫勒特图以后,开始取“莫”字为姓,谐音记作孟,所以嘎达梅林汉名叫作孟青山。又如,郭尔罗斯前旗王爷驻京代办富格日特,远祖兀良合人,本姓乌和吴,但富格日特的后代已取“富”为姓了。东蒙地区蒙古族像这种转姓的情况实存不少。

  蒙古族人的名字特征:

  一是按民族心理习惯命名。这也分各种情况。有的男人习惯以历史人物命名,如帖木儿、康熙、罗成等;有的以长辈期望、意愿命名,男子多以幸福、大喜、坚强、富有、结实之意命名(如吉日格郎、巴雅尔、巴图、白音、布和);有的以勇猛矫健的禽兽命名(如阿尔斯冷——狮子,巴尔斯——老虎,布日格德——雄鹰);也有的按婴儿出生时,祖父的年龄命名的,如:塔奔台(五十)、吉仁台(六十)、乃仁台(八十)、依仁台(九十)等;也有直用汉语的,如五十六、六十三、八十二等;还有按蒙古古代公认的社会称呼命名的《巴特尔-勇士或骑士,必勒格-智者,篾尔干或麦尔根、莫日根-神箭手,薜禅、彻辰或思钦-贤者等》;还有以贵重的金、银,坚硬的铜、铁命名的,如阿拉坦(金)、孟恩(银)、铜宝、铁宝等。女子习惯以明亮的星辰命名,如娜仁(太阳)、萨仁(月亮)、敖登(星星)等;也习惯以美丽的花草树木命名,如其其格(花儿)、其木格(花蕊)、牡丹、海棠、梅花等;也有以自然物命名的,如塔娜(珍珠)、哈森(玉石)、水灵(翡翠)、乌云(蓝色宝石)等;也有象征着女人命运的名字,如呼吉雅(儿子的命运)、杜达古拉(带弟)等。女子按出生月份命乞的也颇多,如正月、三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月、腊月等,惟独没有二月和四月的名字。大概是因为“二”字蒙语发音不响亮,“四”与汉语“死”谐音之故吧,所以蒙古族人中基本伤没有叫二月和四月的名字。

  二是西藏喇嘛教传人东蒙地区以后,许多长者专门请喇嘛、活佛给儿子赐名,所以多有藏名,如尼玛、仁钦、桑卜、扎布等。

  三是随着历史的进展,蒙、汉民族长期杂居和互为影响所致,有的蒙古族人在名字的前面加上了姓氏,以体现家族血缘关系,如金·布和、韩·乌力吉、海·格日乐等。也有的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父名的字头,如苏·扎布、玛·巴特尔、陶·伊伦增、桑·扎拉森等。

  源流五

  源于回族,出自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之圣妻俄绮舍,属于以宗教信仰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俄绮舍,亦称阿以舍,是伊斯兰世界大贤艾布伯克的女儿。

  她九岁与穆罕默德结婚,和穆罕默德共同生活了九年。俄绮舍聪明而善文学,曾参与了穆罕默德的政治生活,对日常生活方面的伊斯兰教圣训知道得最多,从她那里传下伊斯兰教圣圣训二千二百一十段。俄绮舍于穆斯林历五十八年(公元681年)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按:

  这里所指的“穆斯林历”(Anno hegirae,Islam calendar),为伊斯兰教历法,亦称“希吉来历”、“回回历”、“回历”。

  希吉来历于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正式传入中国。当时元朝政府在大都(今北京)建观象台,由回回天文学家札马鲁丁任“天鉴司提点”(天文台台长),制造出七种天文仪器进行观测,并编撰希吉来历颁行全国,对中国元、明、清三朝的历法有一定的影响,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以后,元朝政府所颁行的天文学家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以及以后明朝时期在全国实行的“大统历”,均曾参照希吉来历而制定,一直到清朝初期,希吉来历仍一度使用。至今,中国信奉伊斯兰教的各少数民族在斋戒、朝觐、节庆等宗教活动中仍使用希吉来历。

  “希吉来”,系阿拉伯语Hidjrah之音译,意为“迁徙”,特指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于公元622年9月由麦加迁至麦地那的事件,希吉来历以这一历史为纪元,并以该年阿拉伯太阴年的岁首7月16日为元年元旦。

  希吉来历是纯月历,因此在中国也被人们称之为“阴历”,与中国的“农历”不同。农历是将黄道按15°等角分割为二十四段来设置的,典型标志就是二十四节气,由于完全符合古代农耕社会的物候规律,因此称“农历”。黄道,即一年中太阳在天球上运行的倾斜轨迹,亦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轨迹,黄道与地平的夹角,在地球的北半球就是北回归线,在地球的南半球就是南回归线。

  希吉来历的基本计算方法是:

  以月亮圆缺一次约29日12时44分2.8秒为一个月,十二个月共354日8时48分33.6秒为一年。其月份凡单月为大月30天,双月为小月29天,不置闰月。全年天数为354日,所余8时48分积至三年左右多出1日,在三十年为一周期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的奇数年,于12月末置一个闰日,带闰日的年份为355日。

  希吉来历的一年,实际天数比地球的回归年少了10日21时1分,故而每积2.7回归年就会相差一个月,积32.6回归年就会相差一年。

  希吉来历每年的第九个月(赖买丹)为斋戒月份,到10月1日是开斋节日。第十二个月(助勒·希哲)上旬为朝觐日,12月10日是宰牲节日。这些日标,在中国有十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都用来作为自己生活的时间指南。

  希吉来历使用七曜纪日(日、月、火、水、木、金、土)的周日法,每天的开始是从日落时刻(太阳落下地平线)起算的。每周逢日曜是“主麻日”,即星期五,穆斯林教众皆在这一天进行“聚礼”。

  “主麻”一词系阿拉伯语“聚礼”的音译,主麻日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迁徙麦地那以后规定的休假日,一直沿用至今。其仪式包括礼拜、听念“呼图白”(教义演说词)和听讲“窝尔兹”(劝善讲演)。

  主麻拜为主命拜(真主命令的,伊色兰人事必须的)与平时的五番拜功和一年的两大会礼有所不同,它的构成与参加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居住城市;②身体、理智健全;③行动方便无阻;④成年男性;⑤居家者。完成主麻功课可免作晌礼,不具备主麻条件者晌礼照常。

  在伊斯兰教教义和历史上,主麻日一向被视为贵重之日。穆罕默德曾说:“穆民最好的日子是主麻日”。穆斯林于此日除参加聚礼外,还要多行善功,且剪指甲、剃唇髭、洗大净、点香、游坟、忏悔等,这些举动皆被视为是“圣行”。

  源流六

  源于佤族,出自云南俄山,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佤族,是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共有人口三十五万余人,其中云南有三十四万七千多人,属于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沧源、西盟、孟连、澜沧、耿马、镇康、双江等县。

  佤族的先民在先秦时期便是“百濮”族群的一支,唐朝时期称为“望蛮”、“望苴子”、“望外喻”;明朝时期称“古刺”、“哈刺”;清朝初期称“卡佤”、“阿瓦蛮”等。

  佤族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有四种基本方言。佤族民间文学丰富而优美,例如其沧源岩画就十分著名,是佤族历史文化艺术的珍品。

  佤族人原先没有姓氏,在唐朝中叶以后,开始仿照汉族按所居地名为部落取称,其以所居地云南俄山(今云南玉溪峨山)为部落名称者,称俄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满族,出自满族俄尔吞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俄尔吞氏,亦称额尔图氏,满语为Ertu Hala,世居黑龙江沿岸等地。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俄氏。

  源流八

  源于鄂温克族,出自鄂温克族俄尔吞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俄尔吞氏,亦称额尔图氏,蒙语为□□□□,世居敦达敦(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敦达高毕苏木)、明安额尔图(今内蒙古正镶白旗明安图镇)、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tu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族俄尔吞氏多冠汉姓为俄氏。

  源流九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达斡尔族俄嫩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俄嫩氏,亦称鄂诺氏、鄂内氏、鄂讷氏、斡难氏,世居黑龙江北境、鄂嫩河(今黑龙江上游北岸支流斡难河)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no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满族俄嫩氏多冠汉姓为俄氏、鄂氏、敖氏、吴氏等。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俄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现今人口约二万,排在第六百二十二位,在台湾名列第一千二百七十位,望出庆阳。

  今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大兴安岭塔河县蒙克山林场,吉林省蛟河市、吉林市,广东省深圳市,甘肃省的兰州市、庆阳市庆城县,山东省的济南市平阴县、青岛市、泰安市东平县、聊城市东阿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新城区,云南省的沧源县、孟连县、耿马县、双江县,台湾省等地,均有俄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暂缺)

  字辈

  山东排辈:“守宗广立士(世)泽(则)衍兴振德兆庆万传长春”。

  甘肃排辈:“广(振/有)克胜志学明”。

【楹联典故】

  (暂缺)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尔朱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