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公孟氏起源及历史

公孟姓图腾_公孟氏图腾

公孟姓图腾(公孟氏图腾)

  公孟姓是中华古老复姓之一,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襄公之子公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姬姓,卫公孟絷之后也。”以字为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孟氏。

【得姓始祖】

  公孟絷(姬絷)、公孟子高(公明高)

  公孟絷(姬絷):姬公孟名姬絷,字公孟,史称公孟絷,是春秋时卫国大夫,卫灵公姬元之兄。他曾轻慢另一个卫国贵族姬齐豹,夺取其司寇官职,又讨厌北宫喜及褚师圃,想去掉他们。后来公子姬朝和卫襄公的妃子宣姜(卫灵公嫡母)通奸,又怕获罪于卫灵公。因此,由齐豹、北宫喜、褚师圃出头,佐公子朝于卫灵公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发动了叛乱,卫灵公仓皇出逃,而公孟絷则被杀。公孟氏族人,包括以后的孟氏,多奉姬公孟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襄公之子公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襄公姬恶,是卫献公之子,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43~前535年为期九年。卫襄公有个儿子叫名姬絷,字公孟,史称公孟絷,传其非常残暴、好战。

  起先,卫国贵族齐豹曾推荐一个叫宗鲁的武士给姬公孟,公孟絷便任命其为骖乘。骖乘,即古代陪乘的人。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称车右或骖乘。一般由武士充任,主要负责主人的警卫工作,如曹操的侍卫将军樊哙就是骖乘。

  周景王二十三年己卯(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22年),公孟絷谋夺了齐豹的司寇官职,因此齐豹忿怨不平。

  公孟絷谋权后,又讨厌北宫喜及褚师圃,想去掉他们。后来公子朝和卫襄公的妃子宣姜(卫灵公嫡母)通奸,又怕获罪于卫灵公姬元。因此,由齐豹、北宫喜、褚师圃出头,佐公子朝于(卫灵公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发动叛乱,卫灵公仓皇出逃,而齐豹准备暗杀公孟絷,并提前警告宗鲁不要再与公孟絷在一起。

  而宗鲁则表示,自己既然是公孟絷的骖乘,则必须忠于他,同时自己又是齐豹的好朋友,也不能向公孟絷告发。他对齐豹说,“公孟虽非善,然吾需守义也。”于是,宗鲁还是保护着公孟絷一同出行。结果,宗鲁连同姬公孟一起被齐豹所杀。

  事后孔子认为,宗鲁此举“非义也”,并阻止弟子琴张前去吊亡。在春秋末期,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极大混乱,对于什么是“义”出现了不同的判断标准。宗鲁将“义”简单理解为对主子的忠诚,而孔子则认为“义”必须首先以是非、善恶为标准,公孟絷非善者,故而批评宗鲁之举“非义也”。

  在公孟絷的后裔子孙中,有人以先祖的名字“公孟”为姓氏,称公孟氏。后有裔孙省文简化为单姓孟氏。

  公孟氏族人,包括以后分衍的单姓的孟氏,大多尊奉公孟絷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曾子弟子之一公孟子高,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公孟子高,亦称公明高,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在典籍《孟子》中有公明高与长息问答的记录。赵岐曰:“公明高,曾子弟子,长息,公明高弟子。”

  公孟子高是典型的儒家代表之一,在春秋晚期曾掀起了一场浩大的“犹古之礼”的运动,轰烈一时,后被更加现实主义的战国时期所湮灭。

  公孟子高曾多次与墨子讨论学术、人生等问题。有一次,公孟子头戴礼帽,腰间插笏,穿着儒者服饰来见墨子,问服饰与行为有何联系。墨子回答说:“从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位国君,服饰好孬贵践不同,但作为却一样。我认为有作为不在于服饰。”公孟子听了以后,甚为折服。

  墨家相信有鬼神存在,可是同时反对丧葬和祭祀的缛礼,固然好像是矛盾的。儒家强调丧礼和祭礼,可是并不相信鬼神存在,同样也好像是矛盾的。墨家在谈到儒家的时候,自己也十分清晰地指出过这种矛盾。

  公孟子高原是个宣扬儒教的人,因此在典籍《墨子》中有这么一段有趣的记载:“公孟子曰‘无鬼神’,又曰‘孟子必学祭祀’。子墨子曰:‘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意思是说,墨子批判儒家宣扬无鬼神之论,却非要搞整套对鬼神的祭礼,就好象没有客人来却要却要施以待客之礼、犹如河里没有鱼却偏要去撒网一样。

  在公孟子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号为姓氏者,称公孟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孟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公孟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现今此复姓已很罕见,大多改为单姓孟氏,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以昌平、武陵位郡望,今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两省。

【郡望堂号】

  郡望

  昌平郡:西汉时期置军都县及昌平县,属上谷郡。东汉时期归属于广阳郡。南北朝时期北魏将其入军都,属燕郡。东魏天平年间于军都县城置昌平县,为燕州及昌平郡的治所,徙军都县治于县东北,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废州郡与军都,旋复置昌平郡。隋朝初期废郡,属幽州,隋大业初期又归属到涿郡。大辽国时期昌平属析津府。大金国时期又属于大兴府。元朝时期属于大都路。到了明朝时期,昌平归属于顺天府。今为北京市下辖的一个区,区内有著名的居庸关长城和明朝十三陵,中国第一台半导体电子计算机就诞生在昌平,如今,号称亚洲第一的中国科学院及北京大学的粒子加速器和重粒子对撞机,亦在昌平。

  武陵郡:即今湖南省的常德市地区。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期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甲申,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设常德专区,专署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地区驻常德市,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两市、八县。1988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88]18号),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沣县、汉寿、慈利、临沣、安乡七县。津市市由省直辖。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

  堂号

  昌平堂:以望立堂。

  武陵堂:以望立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典故轶事】

  《公孟子问墨子》

  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曰:“君子服然后行乎?其行然后服乎?”

  子墨子曰:“行不在服。”

  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

  子墨子曰:“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此四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翟以是知行之不在服也。”

  公孟子曰:“善!吾闻之曰:宿善者不祥。请舍忽、易章甫,复见夫子,可乎?”

  子墨子曰:“请因以相见也。若必将舍忽、易章甫而后相见,然则行果在服也。”

  释义:

  公孟子戴着礼帽,腰间插着笏,穿着儒者的服饰,前来会见墨子,说:“君子穿戴一定的服饰,然后有一定的作为呢?还是有一定的作为,再穿戴一定的服饰?”墨子说:“有作为并不在于服饰。”公孟子问道:“您为什么知道这样呢?”墨子回答说:“从前齐桓公戴着高帽子,系着大带,佩着金剑木盾,治理国家,国家的政治得到了治理;从前晋文公穿着粗布衣服,披着母羊皮的大衣,佩着带剑,治理国家,国家的政治得到了治理;从前楚庄王戴着鲜冠,系着系冠的丝带,穿着大红长袍,治理他的国家,国家得到了治理;从前越王勾践剪断头发,用针在身上刺了花纹,治理他的国家,国家得到了治理。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服饰不同,但作为却是一样的。我因此知道有作为不在服饰。”公孟子说:“说得真好!我听人说过:‘使好事停止不行的人,是不吉利的。’让我丢弃笏,换了礼帽,再来见您,可以吗?”墨子说:“希望就这样见你,如果一定要丢弃笏,换了礼帽,然后再见面,那么是有作为果真在于服饰了。”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公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