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诡诸氏起源及历史

诡诸姓图腾_诡诸氏图腾

诡诸姓图腾(诡诸氏图腾)

  诡诸是中华古老复姓之一,读音作guǐ zhū(ㄍㄨㄟˇㄓㄨ)。源出有二:一是出自东周大夫夷诡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二是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君主姬诡诸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后诡诸氏分衍为单姓诡氏、诸氏、夷氏等,其诡诸氏复姓不再。

【得姓始祖】

  夷诡诸:东周大夫,《左传·庄十六年》中记载:“晋武公伐夷,执夷诡诸。注:诡诸,周大夫。夷,采地名。”但夷诡诸自认为是东周上大夫,地位崇高,因此并未报答蔿国。于是蔿国恼怒起来,就又对晋武公说:“与我伐夷而取其地!”于是晋武公再次出兵征伐夷邑,杀了夷诡诸而取其采邑,从此该地成为晋邑。失邑后的夷诡诸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诡诸”为姓氏者,称复姓诡诸氏。诡诸氏大多尊奉夷诡诸为得姓始祖。

  姬诡诸(晋献公):(?—前651年),姬姓,名诡诸,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26年。因其父活捉戎狄首领诡诸而得名。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尽灭富氏子弟及桓庄之族,巩固君位。奉行尊王政策,提高声望。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复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即位后,其弟弟晋惠公姬夷吾之子、晋怀公姬圉的后裔,就以祖父晋献公的名字“诡诸”为姓氏,称复姓诡诸氏。该支诡诸氏仅尊奉晋献公姬诡诸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东周大夫夷诡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左传》记载,春秋时期的周釐王四年(晋武公三十八年,公元前678年),晋武公姬称以曲沃伯取代晋文侯的子孙,“以一军为晋侯”后,乘周大夫子国之乱,出兵征伐东周王室大夫夷诡诸的采地夷邑(今安徽亳州城父),还俘虏了周大夫夷诡诸。经东周王朝另一位与姬称关系很好的大夫蔿国说情,晋武公就放了夷诡诸。

  《左传·庄十六年》中记载:“晋武公伐夷,执夷诡诸。注:诡诸,周大夫。夷,采地名。”

  但夷诡诸自认为是东周上大夫,地位崇高,因此并未报答蔿国。于是蔿国恼怒起来,就又对晋武公说:“与我伐夷而取其地!”

  于是晋武公再次出兵征伐夷邑,杀了夷诡诸而取其采邑,从此该地成为晋邑。当时居于夷邑的周公忌父姬宰孔只得逃亡到虢国(今河南三门峡)。

  到了周襄王姬郑时期(晋献公姬诡诸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国内乱,晋献公之子姬奚齐、姬卓子相继被大臣里克、邳郑所弑。于是周襄王就派周公忌父、王子党与齐国的隰朋相会,立晋献公二子姬夷吾为晋君,即晋惠公。

  晋惠公感激周王室的册立之恩,遂将夷邑归还给东周王朝,周襄王就以周公忌父为夷邑的新君主。

  失邑后的夷诡诸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诡诸”为姓氏者,称复姓诡诸氏,后又省文简为单姓诡氏、诸氏;亦有以失邑名称为姓氏,称夷氏。

  诡诸氏大多尊奉夷诡诸为得姓始祖,其姓氏正确读音作guǐ(ㄍㄨㄟˇ)。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君主姬诡诸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姬诡诸,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晋国君主晋献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76~前651年,春秋时期晋武公之子,在位二十六年间曾灭虞、虢等诸小国,扩充了晋国疆域。

  晋献公又五个儿子:姬重耳、姬夷吾、姬申生、姬奚齐、姬卓子,其嫡长子公子重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人物,即后来虽然比侄儿晋怀公还要晚作国君,却是春秋霸主的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其弟弟晋惠公姬夷吾之子、晋怀公姬圉的后裔,就以祖父晋献公的名字“诡诸”为姓氏,称复姓诡诸氏,后又分衍为诡氏、诸氏。

  该支诡诸氏仅尊奉晋献公姬诡诸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周王室大夫姬诡诸(夷诡诸)后代之诡诸氏合谱。

【迁徙分布】

  诡诸氏复姓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后分衍为单姓诡氏、诸氏、夷氏等,其诡诸氏复姓不再,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如今人口非常稀少,皆以城父为郡望。

【郡望堂号】

  郡望

  城父县:春秋时期陈国夷邑。汉朝时期置城父县。南朝宋国改置浚仪县。隋朝时期复为城父。五代时期南梁国为避朱全忠父讳,改名为焦夷,后又改焦夷为夷父。后唐初期恢复城父县名。明朝初期废黜。城父县故城在今安徽省亳州市东南,今名城父村。

  堂号

  城父堂:以望立堂,亦称焦夷堂、夷父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祠堂古迹】

  晋献公墓

  位于绛县南樊槐泉村东岭。墓高百尺,无祠孤寝,墓形似无柄之木铎。他是春秋时晋国武公之子,名诡诸,始建都维(山西绛县)。

  献公初娶贾氏为妻,无子。继娶齐姜,生秦穆公夫人及太子申生。后再娶二女于戎,生重耳、夷吾。在讨伐骊戎的战争中获骊姬,生奚齐。献公宠爱骊姬,常听其谗言,先逼死太子申生,又欲加害公子重耳和夷吾,以达到让奚齐继位的目的。献公在位二十六年。献公殁后,因其生前昏庸无道,暴戾成癖,不列入祭典,以示彰善弹恶。献公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典故轶事】

  1:假道伐虢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经过四个月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2:献公变法改革,令国家版图扩张三倍,却被骂为沉迷女色的昏君

  晋献公原是春秋时期雄才霸略的一代英主,“假道伐虢”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他连灭虢、虞两国的高超战略。在他的在位时期,晋国版图扩张到此前的三倍,成为当世首屈一指的强国。

  然而,也因为他废长立幼,逼死太子申生,立自己宠爱的骊姬所生幼子为储,并导致了他死之后,夷吾(晋惠公)、重耳(晋文公)等诸公子争位多年,还遭致秦国多次干预,一直被历代史家批评为年老昏聩之举,延缓了晋国图谋天下霸权的时间。

  然而,能如晋献公这般,以英雄事迹写进史书的古人,绝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笨蛋。后人从事后诸葛亮角度,眼里公认的昏招,要么是根本没有更好的选择,要么则是当事人另有考虑。

  春秋时期,历代国君除却继位的新君外,其余没有国君继承权的旁支后裔,即所谓“公室、公族”,出任大夫、卿等职务,也是辅佐君主的重要臣僚。

  而出身公室的晋武公,历经数十年战争,杀死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三任晋国国君,得到周王室认可,成为正式的晋国君主,完成了其祖父曲沃桓叔、其父曲沃庄伯的未竟之志。在夺取政权后,为防止他人效仿,杜绝后患,晋武公更将居于翼城的原晋国公族后裔尽数诛灭,以尸山血海铺就了自己子孙的君权之路。

  晋武公死后,其子晋献公即位,此时晋国公族,只剩下曲沃桓叔、曲沃庄公、晋武公这三代的旁系子孙,即所谓“桓庄之族”,晋献公即位八年,羽翼丰满后,突然发难,将他们尽数诛杀,从此彻底废除了公族大夫制度,改为起用其他异姓人才,如士蒍、荀息、里克等人,为卿、大夫。这在当时春秋各国,属于一次与众不同的人才制度变革。在其他国家几乎都仰赖公族执政,任人唯亲时,晋国率先实现任人唯贤,得以广纳天下才智,国力日盛。

  当晋献公八年,诛灭公室亲族,开始图谋霸业之时,太子申生已经成年,而且多次领兵出征获胜,在朝野素有贤名,在朝臣中威望甚高。这样一个太子,已经成为国家上下一致公认的第二权力中心,和晋献公这样的雄略之君正是水火不容。他们的父子感情早已稀薄,在权力的天平上更无足轻重。

  所以晋献公十二年,骊姬刚刚生下幼子奚齐的同年,晋献公就让申生、重耳、夷吾这三个成年儿子分别居外,申生驻守曲沃,重耳驻守蒲邑,夷吾驻守屈邑,表面上是委以重任,实际上已经无形中否定了申生的继承人资格。

  强干弱枝,弱公族剪枝叶,防止今后再有”曲沃代翼“这样的本末倒置之事,让国家陷入诸公子的争位困扰与内耗,这是晋武公、晋献公这两代英主不惜杀戮亲族、血流成河、也要坚持到底的既定国策。因此晋献公此时便已动了杀机,只怕也有类似”郑伯克段于鄢”的考虑。

  短暂的”一国三公“局面,只是晋献公希望引诱这几个儿子因为不能继承国家不满,而主动起兵谋反,最好再拉上几个亲近他们的大夫、卿士一起参与,便可在有生之年,一劳永逸地将他们尽数铲除,为幼子奚齐将来顺利即位,铺平道路。

  而晋献公选定了幼子奚齐作为继承人,也不仅仅是出于对他生母骊姬的宠爱,而更多是基于等到奚齐长大成人、自己年纪也行将就木,不至于再发生父子争权之事的考虑。此时晋献公的心理,早已昭然若揭,当时亦有许多明眼人看得分明,包括他的心腹士蔿、里克等重臣。

  晋献公二十一年,太子申生被逼自杀,晋献公二十二年,出兵讨伐蒲邑,重耳逃亡翟国,次年,屈邑失守,夷吾也逃亡梁国了。也就在重耳逃亡的同一年,晋献公完成“假道伐虢”大计,吞灭了虢国这个从周平王、周携王”两王并立“时起,就和晋国敌对百年的劲敌,令国家疆土又扩张一倍,如果从他即位时算起,就是在二十年里,把疆土扩张了三倍。从此晋国全据河东,有”表里山河“之势,观其整场战争才略智谋,又哪里像一个年老昏聩、耽于女色之人呢?

  晋献公最大的失策,在于没料到自己会死那么早,仅仅灭掉虢国四年之后,就遗憾寿终了。而此时奚齐年仅十四岁,骊姬妹妹生下的悼子更只有一岁。国无长君,重耳、夷吾这两个成年公子逃亡在外,诸大臣人心不宁。

  晋献公将新君奚齐托付给大臣荀息,而昔日支持太子申生、痛恨骊姬母子的大臣里克,联合三公子余党发难。荀息虽然忠直,却是一届文臣,不及里克久经沙场,军中旧部众多,一呼百应。最终,里克连杀奚齐、悼子,逼死荀息,拥立夷吾为新君,是为晋惠公。然而里克连弑两君、总揽大权,亦遭晋惠公忌惮,不免于死。

  事实上,晋献公就与后来和他同样谥号的秦献公一样,都是被过于出色的儿子(晋文公、秦孝公)掩盖了自己功名的一代雄主。他死后晋国的一度内乱,源于天不假年,没有等到自己中意的幼子长大接班,就先死去了,是为人算不如天算。

晋国在春秋时期百年霸业真正的奠基者,并非名列”春秋五霸“的晋文公,而正是史书中那个被掩袖工谗,狐媚惑主的骊姬所迷惑,听其谗言,杀害子嗣的年老”昏君“。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