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呙氏起源及历史

呙姓图腾_呙氏图腾

呙姓图腾(呙氏图腾)

  呙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读音作gē(ㄎㄨㄞ),古音读作hé(ㄏㄜˊ),亦可读作guō(ㄎㄨㄞ),不可读作wāi(ㄨㄞ)。其源有三:一 是源于风姓,出自女娲氏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去部首为氏;二是源于外夷,出自在秦、汉之际西域呙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三是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玉人卞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呙姓现今人口约九千,排在第七百五十位,在台湾名列第六百六十九位。

【得姓始祖】

  女娲、卞呙(卞和)

  卞呙(卞和):南漳荆山人,源于南漳就是源于和(呙)氏璧发现地。呙姓源于呙氏璧从正史到先贤的谱序十分明确,北京商务图书馆《新华字典》1976年以前版无“呙”字,1980年以后版根据我的建议新增“呙”字,定性为“古姓氏”,亦是一种确认。卞呙的子孙后裔,有以“卞”为姓氏者,称卞氏;有以“呙”为姓氏者,称呙氏。卞呙即中华呙氏的先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风姓,出自女娲氏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咼(呙)这一姓氏,主要源出远古三皇之一的女娲氏,是以先祖称谓字拆文简化形成的姓氏符号,为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换的典型标志之一。

  娲氏为远古母系氏族社会末期最强大显赫的氏族部落,后来逐渐分化演变为大大小小许多支部落,成为华夏各民族之滥觞,包括父系氏族时代的北方黄帝部落、蚩尤部落以及南方炎帝部落(后世称“中华人文三始祖”)等,是故后世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即各族都尊女娲为华夏创世之祖,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女娲因此有“娲皇”之名。

  在氏族发展和分化的过程中,始终有一支氏族部落保留了“娲”氏名号,直到后来夫权横流之时,方去“娲”字之“女“旁为改为咼氏,后有简笔为呙氏,姓氏字读音由wā(ㄨㄚ)转为guō(ㄎㄨㄞ),与现在的姜姓、姬姓、嬴姓以及轩辕氏的形成时间和方式相同。

  娲氏、姜姓、姬姓以及嬴姓都带有女字部首,留下了明显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而“轩辕”是一直以轩辕黄帝的名号为部落名的一支父系氏族,直到发展成为姓氏。

  咼氏(呙氏)族人大多尊奉女娲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玉人卞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战国时期有一块著名的“和氏璧”,引发了许多传说、故事。

  和氏璧在典籍《淮南子》中实作“呙氏璧”,说明“呙”作为姓氏,在战国时期即已形成。后许多姓氏学文献将“呙”注音为hé(ㄏㄜˊ),显然是受了“呙氏璧”的影响。

  楚国的采玉人卞呙在山林中采得一块璞(石中之玉),献给新即位的楚蚡王熊蚡冒(公元前757~前741年在位)。楚蚡王命掌玉的官“玉人”拿去鉴定,这个玉人鉴玉的水平并不高,因此说其只是块石头,卞呙便因欺君之罪而被砍断了左脚。

  楚蚡王逝世后,楚武王熊通继位(公元前741~前690年在位),卞呙再把那块璞献上去,那玉人还是指认为石头,卞呙又因此而右脚被砍断。

  楚武王逝世后,楚文王熊赀继位(公元前689~前675年在位),卞呙不敢再去献璞,他在家中抱着那块璞哭泣不止,双眼泪尽,而继之流以血。邻人感之,又告诉了楚文王。

  楚文王听说此事后,立即派人去查问缘由。卞呙说:“我并不是为自己断足而悲伤,所悲伤的,是美玉竟然被说成是石头,讲真话的人竟然被说成讲假话的人啊!”

  楚文王觉得此事真相不应当如前君那样莽然下断,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地考查落实,便命玉人仔细雕琢那块璞。当玉工小心琢开璞壳后,果然发现其中是一块美瑕无伦的玉。于是将之制作成一座玉壁,楚文王亲自命其名为“呙氏璧”,以慰卞呙。

  这个历史事件传说久远,但在后来的典籍《韩非子·和氏篇》中,卞呙被讹记为同音字卞和,且呙氏璧被记为和氏璧,此后各类史籍多随之而载,实为讹记。

  卞呙的子孙后裔,有以“卞”为姓氏者,称卞氏;有以“呙”为姓氏者,称呙氏,正确姓氏读音为hé(ㄏㄜˊ)。当然,也有的以“和”为姓氏者,称和氏。该支卞氏、呙氏、和氏同宗同源,皆世代相传至今,世不通婚。

  源流三

  源于外夷,出自在秦、汉之际西域呙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秦、汉时期,在西域地区丝绸古道上有一小国,名为咼国,被时人称为“千金菜”的一种蔬菜,即是汉王朝花费大量金银从咼国买来了种子,在中原地区种植开来的。

  著名宋朝学者陶觳在其《清异录》中记载:“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名千金菜,今萵苣也。”

  千金菜,即今天的萵苣,俗称莴笋。由于汉王朝当时为了引进这一新的蔬菜品种而不惜千金代价,故得此美名。著名晋朝学者葛洪在《肘后方》中,也称它为萵苣菜,可见在魏、晋之时,人们已经正式将它列入日常菜谱中了。

  萵苣是在晋朝以前从呙国传入中原的。虽然咼国的建国、处地、存亡时间等仍待进一步详细考证,但咼国的存亡时期正为“东方帝国”大汉王朝最为强盛之际,其国人被汉化成为咼氏之一源,后简笔为呙氏,正确姓氏读音作gē(ㄎㄨㄞ)。

【迁徙分布】

  迁徙

  元朝动乱时期,一个名叫呙菜颁的呙氏族人从外地迁移至洞庭湖地区定居下来。呙菜颁的后人历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到明朝时期在公安一带颇为显赫,并逐渐向周边地区分播。当时中国文坛性灵派的代表“公安三袁”曾为呙氏家族写过家绳,现仍见于三袁文集。目前,约有两三万呙氏组人居住在洞庭湖流域。

  分布

  呙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体,现今人口约九千,排在第七百五十位,在台湾名列第六百六十九位,以太原、琅琊、平原、豫章、长沙为郡望。

  湖南安岳、华容的呙家院,邵阳有地名呙家园,江苏南京六合区的新集镇有地名路呙、中呙,广东东莞市常平镇桥有大呙村,湖北石首调关镇有呙家台,潍坊寿光市的呙宋台村。古遗址呙宋台是国家二级保护文物,这些地方都是或曾经是呙氏族人聚居的地区。

  今湖北省的荆州市宜昌市、公安县、监利县、石首市、襄阳市南漳县、孝感市,湖南省的岳阳市华容县、常德市安乡县、临澧县、邵阳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六合区,山东省的潍坊市高密市,山西晋中市,四川省的绵阳市、资阳市安岳县、遂宁市、重庆市的铜梁县、合川县,辽宁省的大连市,北京市,上海市,台湾省等地,均有呙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又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在唐朝时期也被废除不再。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曾以山东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长沙郡:最先设于秦朝,为直属朝廷管辖的三十六郡(一级行政区划)之一。秦代的长沙郡,以今长沙地区为中心,涵盖了今湖南大部分地区,北起洞庭,南逾五岭,东邻鄱阳湖西岸和罗霄山脉,西接沅水流域。公元前202年,西汉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长沙郡建长沙国。其国至汉文帝时时绝。后改郡改国不常。东汉初,公元37年,废除经过一系列变化的长沙国,重建长沙郡。长沙郡从东汉起,经过三国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的南朝,直到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废除郡一级,共延续了552年。西晋改长沙郡为湘州,东晋初改回长沙国,后又改长沙郡,刘宋时改湘州,以临湘治长沙郡。隋炀帝改州为郡,又改潭州为长沙郡,辖长沙、衡山、益阳、邵阳4县,以长沙县为郡治。唐武德三年(621年),复改长沙郡为潭州。从此长沙郡在历史上未再出现。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长沙堂:以望立堂,亦称扬越堂。

  淮海堂:始祖文(门)贵公600多年前落籍荆州公安县长安村。现主要聚居公安县及周边县市。

  字辈

  湖南洞庭呙氏(咼氏)字辈:

  祖派:“正从闻仁世克壽孙荣成思必仲海经应养一鸣南”;

  宗派:“家人同履泰鼎壮晋升中临豫师谦益复观大有丰”;

  续派:“乾元恒济泽坤利萃咸亨积善徴余庆含章另可贞”。

  湖南邵阳呙氏(咼氏)字辈:“仕景思一世廷登懋养万荣宗开文昌助朝京殿安心境本长美书田桂发香积善余庆享修身福寿康”。

  山东高密呙氏(咼氏)一支字辈:“永新清善志”。

  山东高密呙氏(咼氏)一支字辈:“有德玉智永”。

  湖北南漳呙氏(咼氏)字辈:“光宗耀祖明登朝廷”。

  四川遂宁呙氏(咼氏)字辈:“朝廷有道启文明”。

【楹联典故】

  (暂缺)

  【祠堂古迹】

  呙宋台遗址

  呙宋台遗址位于山东潍坊市境内寿光市城南7公里孙集街办辖内,呙宋台村以西、郑家村以北一高大土埠上。此埠,呙宋台村称其为“西埠岭”,郑家庄呼为“北埠岭”,呙宋台村全部、郑家庄北半部覆盖于遗址之上。面貌为南北高,中间低,呈马鞍形,北头谓“台顶”,南端呼“鳖盖子”。  遗址之上,灰坑连片,陶片成堆,俯拾皆是,搜集和采集各类遗物数百件,其时代历经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汉和南北朝;其出土文物有贝币、石器、陶器、铜器、骨器、蚌器等。

  历年来在其周围诸遗址中又多次有商、西周、春秋时期的陶器、铜器出土,还在其南几百米的地方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大型制骨器作坊。呙宋台遗址绝非一般的村落遗址,以“帝丘”标准衡量,可称得起“营丘之墟”。这对研究和探讨齐国及先秦一系列的历史问题有重大学术价值,从而引起了我国考古界、史学界的重视。我国考古界权威、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曾于1978年专程到此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呙宋台遗址与姜尚始封的营丘有关。

  台顶由一条东西向深壑隔离,鳖盖子被葫芦峪(东西大沟)割断。遗址为斜面堆积,西翼平缓,延伸较长,东翼系陡断崖,深6—8米。遗址周围,地势平坦,一片沃野。东濒弥河,距约1000米;其西230米有一条南北向故河道。其文化层堆积北、东、南面均在5米以上,西面较薄,约1米左右;北、东、南面断崖暴露大墓6座,自深4—5米,宽2—3米,其中一座深达7米;东南角为小墓区,有的并列,有的叠压,异常密集,不足20米的一段断崖暴露出大小骨架30余具。在1、2号墓西旁出现灰坑2个,坑内堆积为二层,上层厚约1米,夹有草木灰、红烧土块、鬲裆、簋口沿及座等,下层厚约0.55米,夹有灰土、罐口沿、豆柄等。

  呙宋台遗址内含商末、西周早中晚、春秋、战国、汉至南北朝几个时期的遗物,对破译商周时期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引起了国家、省文物部门和考古专家们的高度重视。 1977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典故轶事】

  一位台湾军人的梦

  1969年10月,台湾高雄国际电影院里,有一个叫呙晋炎的少校军官,和他的战友正在观看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根据邹郎的间谍小说《死桥》改编的电影《扬子江风云》(即《一寸山河一寸血》)......

  1969年10月,台湾高雄国际电影院里,有一个叫呙晋炎的少校军官,和他的战友正在观看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根据邹郎的间谍小说《死桥》改编的电影《扬子江风云》(即《一寸山河一寸血》)。其剧情主要描述地下情报员“长江一号”和同志们在湖北省的监利县出生入死执行上级布置的“死桥计划”,力阻日军扫除长江上的水雷障碍,力保“长江180里封锁线”的真实故事。

  监利县和公安县相隔只有四十余公里,随着电影情节进展,画面上的江汉风物、民俗民情等仿佛把他带回了老家,让他想到了自己在祖籍地公安县的童年生活。触景生情,眼泪竟止不住像泉水一样直淌。如果不是怕影响周围人的话,他真想放声大哭一场。他在给当时还是恋人的张缎玉的信中写到:“不知何时才能带着你重返我可爱的家园!”当时,这种思亲和思鄕的情结总是萦迴在梦中,梦醒了就只好对恋人写信倾诉。因为当时的环境,两岸对立不可能在军营流露出任何的思乡情结,呙晋炎在整个台湾又举目无亲,除了女友再没有其他可以诉说衷肠的对象,靠每周一封以上的信件往来交流情感,就成了当时的唯一选择。

  每个人一生可能会做很多梦,有的梦也许做了就忘了。有时现实中的一个与故乡或亲人近似的场景又会让人把梦景联想起来。这正是:梦里思亲,三更常涌双行泪;心中祈愿,两岸终归一统图。后来两岸有了交流,陆台可以往来了,老人与大陆的亲人有了联络,两次回过大陆,但与老伴同回老家的想法最终因其它原因而未能实现,于2003年便带着未圆的梦离开了人世。后来,他的老伴带着早已成家立业的孩子们数次回公安老家访亲、祭祖,场面令人唏嘘。

  现两岸早己实行“三通”,有无数个像呙晋炎那样老人及其后裔,正共同期盼着早圆两岸“和平统一”之梦!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