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姓图腾(角氏图腾)
角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读音作jué(ㄐㄩㄝˊ),不可读作jiǎo(ㄐㄧㄠˇ) 。源于姜姓,出自西周初期姜太公子牙之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齐太公后有角氏。”角姓现今人口约七千,排在第八百二十三位,在台湾名列第四百八十七位。
【得姓始祖】
姜太公:西周初期,姜太公子牙受封于齐国。齐国中侍奉君侯饮宴的侍从,称角人,或角侍(觼侍),多为君王亲信,地位比车右(侍卫长)还高许多。其后裔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角氏。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君王走马灯似的乱换,弑君以代的事件频频发生,期间不乏被毒害者,所谓“弑必用角”,就是指收买君王亲信中的角人,在酒中投毒以弑。史籍《吕览·八月纪》中记载:“正钧石,齐升角。”齐国,是姜姓角氏的发源地,角氏是炎帝子孙,史称角氏正宗。角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太公为得姓始祖。
姬角(卫角君):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卫角君之后。东汉时关中有角氏。”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卫元君逝世,其子姬角即位,史称卫角君(公元前229~前209年在位)。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才废卫角君为庶人,卫国真正灭亡。因此,卫国是西周所封十二诸侯当中除秦国之外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也是立国时间最长的一个周朝诸侯国家,自康叔于周康王姬钊三十六年(公元前1045年)开国,共历四十二王,国祚长达八百三十六年。在卫角君被秦二世废为庶人之后,史书对他再无记载。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连同爵号为姓氏者,称角君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角氏、君氏。
公子角:姜姓,名角,是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顷公之子。齐顷公去世后,由其子姜环继位,是齐灵公。公子角,因是庶子,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后裔遂以其名角为氏,别为一族,是为姜齐角氏,史称角姓正宗,为角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西周初期姜太公子牙之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齐太公后有角氏。”在典籍《庄子·杂篇·则阳》中记载:“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角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浮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这里的角氏,就是指文明之国、之民。西周初期,姜太公子牙受周武王赐封营丘,其后立诸侯国,公爵,是为齐国,并具有征伐其他不服周礼之诸侯国的特权。当初的齐国在西周时期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其国在今山东省益都县以西至历城、聊城两县之间,以及河北省沧州、景县诸县,东南至大海的一大片地方。角,与爵同音,音韵学上称“古岳切”,故而用来称呼服侍有爵位之人。爵,实际上是古代盛酒的器具,青铜制,形似爵而无柱与流,两尾对称,有盖,可用以温酒和盛酒。西周时期礼制繁复,饮酒用具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周王用尊(鐏、樽),公爵用爵(穱),侯爵用角(觼、触),子爵用觥,男爵用觚。其以下,卿用盉,大夫用斝(籦),民用盅(锺),再以下的无身份地位之奴、仆、婢等,所用的就称作杯(柸)。
齐国中侍奉君侯饮宴的侍从,称角人,或角侍(觼侍),多为君王亲信,地位比车右(侍卫长)还高许多。其后裔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角氏。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君王走马灯似的乱换,弑君以代的事件频频发生,期间不乏被毒害者,所谓“弑必用角”,就是指收买君王亲信中的角人,在酒中投毒以弑。史籍《吕览·八月纪》中记载:“正钧石,齐升角。”齐国,是姜姓角氏的发源地,角氏是炎帝子孙,史称角氏正宗。
角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太公为得姓始祖,姓氏读音作jué(ㄐㄩㄝˊ)。
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角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角人,西周时期的官位,就是一种猎物征集官吏,负责按不同时节向猎户征集野味、毛皮、山果、草药等,以供王室君主、贵族们享用。角人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地官》中有记载:“角人掌以时征齿角,凡骨物于山泽之农。”
在角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角人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角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角氏的姓氏读音作jiǎo(ㄐㄧㄠˇ)。
源流三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羊角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羊角,是春秋时期卫国一座城的名称。在史籍《左传·襄二十六年》中有记载:“其夏,齐乌余以廪丘奔晋,袭卫羊角,取之。注:今廪丘县所治羊角城是。”
在羊角城的卫国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羊角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角氏、羊氏,世代相传至今,其角氏的姓氏读音作jué(ㄐㄩㄝˊ)。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末期卫国君主卫角君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卫角君之后。东汉时关中有角氏。”卫国虽为周王朝最初的十二诸侯国之一,但却是一个相对比较弱的诸侯国,常受其他诸侯国的支配。进入战国时期以后,卫国国力更弱,无法抗拒七雄的进攻,卫国君主自动去“公”称“侯”。到战国晚期的(公元前254年),魏国军队攻占领卫国都城濮阳,卫国成为了魏国的附庸国,仅有濮阳一地,卫国君主又主动去“侯”称“君”,表示自己决不参与诸侯争霸。
秦王赢政六年(公元前241年),秦国军队攻下魏国的朝歌和濮阳,将濮阳作为秦国东郡的治所,迁卫国君主卫元君及其支属于野王(今河南沁阳)作为附庸。故而,秦国在灭六国时实际上未触及卫国公室。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卫元君逝世,其子姬角即位,史称卫角君(公元前229~前209年在位)。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才废卫角君为庶人,卫国真正灭亡。因此,卫国是西周所封十二诸侯当中除秦国之外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也是立国时间最长的一个周朝诸侯国家,自康叔于周康王姬钊三十六年(公元前1045年)开国,共历四十二王,国祚长达八百三十六年。
在卫角君被秦二世废为庶人之后,史书对他再无记载。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连同爵号为姓氏者,称角君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角氏、君氏,世代相传至今,其角氏的姓氏读音作jué(ㄐㄩㄝˊ)。
源流五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羊角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在典籍《广韵》中记载:“汉四皓有角里先生。”汉四皓,亦称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的东园公唐秉、角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这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有八十余岁,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当初汉王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刘邦登基建西汉王朝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汉高祖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刘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便有意废刘盈而立刘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便遵照开国第一谋臣张良的主意,聘请了商山四皓来辅佐刘盈。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忽然看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便打消了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是为汉惠帝。由于角里的姓氏在古时读音作lù(ㄌㄨˋ),这在典籍《通雅》中由注释:“角,古音禄。”因此,后来的典籍《字林》、《正韵》中便干脆讹作“甪”,称其为甪里。在史籍《后汉书·冯异传》里所记载的“角闳据汧”中的角闳,据说就是角里先生的后裔,在王莽时期随绿林军起义造反后,角闳占据了扶风郡汧县地区(今陕西宝鸡陇县),成为割据势力的首领,后依附于豪强一时的延岑,结果被汉光武帝属下大将军邓晔、于匡要率东汉军击灭。
在角里的后裔子孙中,多有沿称角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氏读音作lù(ㄌㄨˋ)。
源流六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羊角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角陵,是南北朝时期南齐政权下设置的县名,故址在今湖北省的天门市皂市镇一带,其在史籍《南齐书·州郡志》中有记载:“角陵县,属南新阳左郡。”
在角陵县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角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氏读音作jué(ㄐㄩㄝˊ)。
源流七
源于嬴姓,出自宋朝太祖赵匡胤之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5年)农历10月,宋太祖崩,吉凶仪仗等并依永安陵之例。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农历4月,葬太祖赵匡胤于永昌陵。赵匡胤离奇逝世,其弟赵匡义即位宋太宗。关于赵匡胤之死因,官修宋史均是语焉不详,其原因恐怕是自宋太宗赵匡义以后,北宋皇帝均是由赵匡义一支族人继承有关。在赵匡胤的嫡亲族人中,有远离廷政迁居护守永昌陵者(今河南巩义),皇陵位于巩县西南二十公里的訾乡邓封村,即今西村乡常封村,西依篙山少室山脉之阴,东踞青龙山,南抵金牛山和白云山,北傍蜿蜒东流的伊洛河水。陵园坐落在比较平缓的黄土岗地北坡,地貌呈南高北低、东弯西垂之势。宋朝时期流行“五音利姓说”,赵姓属于角音,对应“五行”中的木,木生东方,阳气在东(今河南开封),赵氏帝族必须在西方安葬,且陵地需要东高西下,所谓“东高西下为之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赵匡胤一支守护皇陵者,以地势称谓为姓氏,改赵为角,称角氏,寄托了不服太宗朝政之意,其后世代守护皇陵。由于其角氏一族守护皇陵,责大如天,宋太宗一族历代皇帝对其也莫可奈何,人数虽不众,但仍为洛阳族中的重族大姓。
该支角氏,实与赵宋帝王家族同宗同源,其姓氏读音作jué(ㄐㄩㄝˊ)。北宋末年,金国兴起并灭了北宋王朝,该支角氏族人分散迁徙,主支迁徙至今河北省的唐山地区。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出自大蒙古汗国蔑儿吉角氏部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蒙古族蔑儿吉角氏,即蒙古泰亦赤兀部的汉称,后简称为八邻部(巴邻部),是大蒙古汗国的核心部族之一,但不属于蒙古黄金家族,因此不是元朝皇室正统。虽然如此,其族人多有在蒙古汗国何其后大元帝国中任要职者,也是一个曾经十分显赫的家族,其代表人物就是蔑儿吉角·伯颜。蔑儿吉角·伯颜,公元1236~1294:著名的元朝蒙古军事家,以深略善断著称。蔑儿吉角·伯颜的曾祖父蔑儿吉角·失儿古额秃原臣属泰亦赤兀部首领,后臣属成吉思汗。其祖父蔑儿吉角·阿拉黑、祖叔父蔑儿吉角·纳牙阿都是成吉思汗的开国元勋,分别担任千户长、中央万户长。其父亲蔑儿吉角·晓古台和他本人则忠心臣属于成吉思汗第四子孛儿只斤·托雷家族。
宋理宗赵昀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蔑儿吉角·伯颜跟随孛儿只斤·旭烈兀(托雷之子)西征。宋度宗赵禥咸淳元年(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他作为伊利汗国使团的成员拜见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忽必烈汗将他留在身边。元至元四年(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蔑儿吉角·伯颜任中书右丞,同知枢密院事,主持伐宋的军政大事。
元至元十年(宋咸淳十一年,公元1273年),元世祖任命蔑儿吉角·伯颜为伐宋军最高统帅。次年,蔑儿吉角·伯颜率二十万大军向南宋进攻,农历9月,在攻下鄂州(今湖北武昌)后,继续挥军南下,在元至元十二年(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农历3月攻占建康(今江苏南京),然后由长江东下,在元至元十三年(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农历3月攻破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谢太后、宋恭帝等,灭南宋王朝,而后返大都(今北京)。之后,蔑儿吉角·伯颜长期在北方蒙古以西的海押里地区与孛儿只斤·窝阔台的后裔海都作战,并彻底粉碎了孛儿只斤·海都的势力,维护了大元帝国的统一。到了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元世祖逝世,蔑儿吉角·伯颜强硬遵行元世祖的遗言,扶持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尔即位于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二十公里闪电河北岸),同年腊月,蔑儿吉角·伯颜病故。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蔑儿吉角·伯颜被追封为淮安王。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再追封为淮王,元朝廷御著有《丞相淮安忠武王碑》以志其功。
蔑儿吉角·伯颜的后裔在元朝后期多率军驻扎在西南地区,主要在今云南、贵州一带。明朝初年,所部十余万大军被明朝大将军沐国公沐英率军击溃,族人四散,纷纷改姓而匿,其中有以原部族称谓“蔑儿吉角”之末音取谐音汉字“角”为姓氏者,称角氏,逐渐融合于各民族之中,今多居云南、广西地区,该支角氏的姓氏读音作jué(ㄐㄩㄝˊ)。
【迁徙分布】
迁徙
春秋时期的齐国(今山东半岛一带),是角氏的发祥地。历史上角姓以洛阳,开封、歧阳为郡望。角姓得姓后,于历史上历汉晋、南北朝、隋唐至宋朝,发展缓慢,一直处于罕见姓氏状态。元明清时期角氏得到稳步的发展,其期间角氏向全国各地迁徙发展,值得说明的是,角氏有一支系在明朝初年随军到云南,开创了云南角氏新纪元。在新中国成立后,是角氏的大发展时期,角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现在已活跃在了社会的前沿上。
分布
角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现今人口约七千,排在第八百二十三位,在台湾名列第四百八十七位。以洛阳、开封、岐阳为郡望。
现今南北方都有分布,呈南多北少的格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昆明、禄劝、安宁、宜良、石林、嵩明、晋宁、东川、曲靖、麒麟区、马龙、富源、罗平、宣威、楚雄、大理、保山、隆阳区、德宏、陇川。河北省的唐山、滦县、滦南县、围场、大城、曲阳。河南省的洛阳、汝阳、息县。广东省的广州、湛江、潮州、汕头、潮安、登海。陕西省的西安、宝鸡、韩城。山西省的晋城、大同、太原、新疆的乌鲁木齐,塔城。湖南省的益阳。江苏省的南京、启东、无锡。安徽省的的淮南。福建省的福州、泉州。海南省的海口、儋州市。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西藏的拉萨。还有北京、天津、湖北,辽宁、吉林、黑龙江、辽宁、广西及台湾省的云林县等地。角姓在国外的有缅甸、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瑞士等国。
【郡望堂号】
郡望
洛阳: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故城辖地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开封府:古称大梁、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河南省辖市,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开封素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著称,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但对中原地区而且对全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封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北宋时期开封人口曾达一百五十万,不仅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
岐阳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宝鸡属内史地。西汉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属雍;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中地郡;西汉高祖九年(癸卯,公元前198年)又改属内史;汉景帝分属右内史;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仍因之;西汉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更名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汉献帝时(189~220年)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郡。曹魏政权时期(公元220~265年)为扶风郡。
堂号
洛阳堂:以望立堂。
开封堂:以望立堂。
岐阳堂:以望立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炎黄苗裔;
春秋渊源。
——注释:角氏是炎黄后裔,在春秋时期,齐太公第24世孙公子角之后有角氏,全联典出角氏的得姓历史渊源。
五言通用联
源自公子角;
望出开封府。
——注释:角氏的得姓始祖是齐太公24世孙公子角,公子角是角氏的始祖,开封府属于角氏的郡望,全联典指角氏的渊源和郡望。
世代源流远;
孙支奕祀长。
——佚名撰角氏宗祠通用联
七言通用联
太公华渭声名远;
齐国公子德泽长。
——注释:全联典指角氏的得姓源流。太公即姜子牙,齐国公子指公子角。
祖力永扶家道盛;
宗光常照子孙贤。
——佚名撰角氏宗祠通用联
【典故轶事】
云南角氏
云南角氏是在明朝初期随军到滇的,从1381年随明朝军队征讨云南定居下来后至现在(2011年),在云南已有630年的历史。
一,云南角氏移滇的历史背景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朱元璋亲自安排进军路线,谕先取曲靖,出奇制胜,说:“曲靖,云南之噤喉,彼必拼力于此,以抗我师。审察形势,出奇制胜,正在于此。”沐英随傅友德等率主力逼曲靖。元梁王闻讯,派平章达里麻率十万众前去抵御。沐英等率兵冒雾前进,“出奇制胜”,迅速到达曲靖。明军突然出现,达里麻大惊。当时达里麻军列阵白石江一岸,明军临另一岸。傅友德欲即刻渡江,沐英不同意,说敌方已兵陈对岸,扼制水面,这样渡江于己不利。于是只摆出渡江的样子,临江而立,另派数十人从下流潜渡,到达对岸后鸣金吹角,大造声势,致使这里麻军阵势开始动乱,明大军趁机渡江。沐英以勇猛善泅者先行,登岸后破敌前锋,达军后撤。明军渡江毕,与达军展开大战。沐英纵铁骑直捣其中坚,战数合,达军大败,达里麻被俘。沐英将二万被俘士兵悉数放还,各归其业,明军声威大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闻讯自杀。沐英、蓝玉率兵直逼昆明,不攻而下。“自九月朔出师,迄下云南,仅百余日”。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被消灭。
云南西部大理一带,存在段氏割据势力。段氏世据大理已数百年。大理依点苍山,面洱海,号称天险。洪武十五年(1382)闰二月,沐英随蓝玉将兵西攻大理。段氏聚众守下关(点苍山有上、下二关,又称龙首、龙尾关,守此二关大理可确保,下关尤为重要)。沐英、蓝玉遣王弼攻上关,自率兵攻下关,形成犄角之势;另派一旅攀点苍山背后而上,居高临下策应。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水没马腹,将士随之,莫敢后,遂斩关而入”。段氏不知背后虚实,阵势溃乱,兵败被俘。攻占大理后,沐英、蓝玉或分兵其他地区,或下谕招降,云南西部大部归附明朝。沐英、蓝玉又取得平定云南西部的胜利。七月,沐英率师返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镇平一些复叛地区。九月,当傅友德、沐英再次领兵征服一些地区时,土官杨苴散布明大军已回,纠众二十万攻昆明。当时守昆明的是冯诚(冯国用子)。城中缺粮,士卒多病,形势危急。沐英闻讯,率兵返回,和冯诚合力,打败段军,确保了昆明,稳住了局势。
洪武十五年春,明廷就在云南设置都指挥使司、云南布政使司,建立起统理云南的军政机构。地方置卫、所,辟筑驿道,形成一套统辖系统。以后分云南为五十二府,六十三州,五十四县,民政系统亦趋完备。沐英治理云南,大抓屯田,解决粮食问题。洪武十九年(1386)九月,他上疏朱元璋,说“云南地广,宜置屯田,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议。沐英令军士且戍且屯,既解决吃粮又稳固驻守,一举兼得。沐英还招携省外人来滇屯田,朱元璋命外省军人到云南屯田,一时云南屯田大兴,粮食收获大有增加。沐英还以屯田的增减考察官吏的政绩,赏罚官员。主滇九年,屯田总数百万余亩,促进了云南的农业发展,云南开始稳定了下来。
在沐英所带的明朝军队中,有我部分角氏官兵带着家属随往,有些角氏官兵则与云南的当地人通婚,从此开荒垦地,生儿育女,世居云南。我们要说明的是在云南角氏的许多后裔中,都不知道角氏移滇的真实历史事实,往往都说我们的先祖是在明朝犯罪后被充军到云南的,这是对我们角氏先祖的侮辱。从明朝的法典《大明律》规定刑种来看,流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严厉刑罚,判流刑者,就流放到边远地区去做劳役。的确,在明朝云南的移民中,有一部分是带罪被流放的犯人,他们的后裔也世居云南,但我们角氏并不是被流放到云南的,而是随沐英征讨云南时留下的,我们是明朝军人的后裔。根据《明史兵志》,《云南通志》,《史地理志》等史籍的记载,在沐英所率的30万大军中有我角氏将士,在平定云南后就永久的留了下来,后代世居云南。在此,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我们云南角氏是征讨云南时随军过来的,并不是犯罪被充军流放过来的,我们是明军的后代,我们云南角氏为云南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过伟大的贡献。
二,云南角氏的祖籍
走遍云南所有的角氏,只要询问云南的角氏族人来自哪里,大多数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对于云南的角氏族人是来自“南京柳树湾高石坎”的传说,虽然历史学家们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和定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祖籍关系讲,现今居住在云南省内的角氏族人,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古代吴越地区,即今天的江浙一带。因为从云南角氏族人与江浙地区风俗习惯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就连所供的家堂:天、地、国、亲、师、位,云南的角氏,都和今天的江浙一带角氏的家堂相似。
世居云南角氏的人家,许多人都说祖籍是南京应天府。从家谱、族谱和祖坟的碑刻墓志,还可看到“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柳树湾大石坎”、“高石坎”等记载。“应天府柳树湾”成为云南角氏后人谈论祖籍时提起最多的地名。应天府,宋为建康府,元为集庆路,朱元璋建明王朝定都于此,永乐后定为南京。应天府就是南京,但柳树湾在南京何处?就是到了南京询问,一般人也说不出来;南京的市、县地图也无此地址。
据南京史学界考证发现,明故宫遗址内有一块明万历四十年(1612)立的石碑,碑文中有柳树湾地名的记载。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加上碑面被灰浆涂抹,难以从头到尾通读。但是经仔细辨认,还是找到有“东城兵马司首下口口行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字样;碑末的立碑时间是清晰的:“明万历四十年九月初一建立。”碑文说明,在明代确有“柳树湾”这个地名,但具体方位在何处,只能从地方文献中去进一步查找。幸好这两通碑的碑文录文还能找到。从全文看,碑文内容讲的是水利建设中的“疏通沟渠”问题。把这两通碑内出现的小地名连起来,再从南京的水道资料及《应天府城内坊厢图》对照,判断出柳树湾就在“标营”、“太医院”、“大中桥”一块弧形区域内,具体位置在当年太医院的上游,东城兵马司的下方,即今天的蓝旗街、御道街一带。现在该处尚遗留有“石门坎”的小地名,云南流传的“高石坎”、“大石坎”均为口传之误。如果祖籍是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的云南人到南京“寻根”,只能到南京明故宫遗址的东南角这一片为止,现在这里已经是繁华的闹市区了。
方位虽然已经找到,但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需要探讨:难道明代数以几十万计的移民来滇,都是南京人?并不一定全是。柳树湾位于明故宫东南角,当年是皇城前的宫禁要地,是中央行政机关所在地,六部除刑部以外,吏、户、礼、兵、工部都在这个地区,兵部的兵马司是部队集中驻地,还有个大校场是训练兵士和比武的地方。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遣傅友德、蓝玉、沐英率30万大军征云南,从南京出发的部队集中地就在柳树湾,随沐英征滇的皇家直属部队“羽林军”就驻扎在柳树湾。朱元璋的部队组成和兵源并非全部来自应天府一地,安徽、江西、江苏、两湖的都有,所以只能理解为征云南的军队系从柳树湾集中出发。明军平定云南之后实行军屯,留在云南的官兵有的带“随君家属”,有的与当地人通婚,几代之后就只知祖籍是“南京应天府”了。还有另两种情况:一是因为洪武后期中央机关多建在柳树湾,官员中因“有罪遣戍云南者”不少,就是民间说的“充军”,还有富商和令朱元璋认为“不放心”的人,被加上罪名强行发配来云南,往往是连家属甚至家族都被“扫地出门”。这两类人的籍贯是以江苏为多,并不确指柳树湾。不论哪一种情况在明代来到云南的“应天府”的人,他们在云南扎根,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当地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对云南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总体上说,云南明初的移民主要来自陕西、四川、湖广、江西以及南京等地。沐英部队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山西、河北、江苏,浙江,河南士兵。我们云南角氏的祖籍到底在哪里呢?据调查考证,在明朝初期,明朝史籍及南京地方志都没有角氏的相关记载,就是说我们角氏并不是真正的南京人,有可能是,在当时,我们角氏的将士被征调到应天府柳树湾的地方与大部队集合,誓师出兵征讨云南。到云南后,角氏后人就把其先祖出发时的地方当作了祖籍地,世代相传至今。在元末明初,在江浙一带有角氏的相关史籍记载,到现在,这一地区的角氏族谱中都有角氏子弟当兵到云南永不回籍的记载,又据《云南通志》及各地的地方志也有角氏是江南人的记载,从中我们可以肯定云南角氏是从江南或江浙地区到云南的。那么云南角氏的真正祖籍在哪里?从角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来看,大多认为最早是在山东和山西一带,后有洛阳,陕西,河南,这些地方都是角氏的发祥地,云南角氏的始祖追溯到姜子牙即齐太公(其24世孙有角氏),姜子牙是角氏正宗,有齐升角的说法,齐国也是角氏的发祥地。因此大多数历史学者认为我们角氏的祖籍应为山东籍,齐国地,这样更能反映角氏的辉煌历史,也符合历史的记载。
三,云南角氏的分布
角氏到云南后,其分布大多居住在滇中和滇西地区,族人居住较为集中,居住地方多以角家营,角家村为地名,全省有五个叫角家营的,叫角家村的更是甚多。主要分布在:昆明市、禄劝县、安宁市、宜良县、石林县、嵩明县、晋宁县、东川区、曲靖市、麒麟区、马龙县、富源县、罗平县、宣威市、沾益县、楚雄市、武定县。大理市、保山市、隆阳区、德宏州的芒市、陇川县等地。
云南禄劝角氏
禄劝角氏是云南角氏移滇后留下的一个支系,角氏到云南后,大多随军驻扎在曲靖,直至清朝初期,另一角氏支系从曲靖迁徙到了昆明(应属于调动),有人说是到了昆明今天的顺城街,据多方考证,可能是在今天的金马坊附近。到了清朝中期,昆明角氏的一个支系迁移到了禄劝县屏山镇定居下来,后来叫角家营。到了清朝后期,大约在1826—1840年期间,禄劝角家营角氏的一支迁徙到了翠华以它地,就是今天的以它地角氏。
以它地角氏的迁徙路线:江浙或江南—南京--云南—曲靖—昆明—禄劝角家营—翠华以它地(黑桃箐)
以它地角氏的世谱:照、开、天、永、兴,旺。角氏到以它地的开山老祖至现在共7代,现在第7代的世谱是兴字辈。
【家训格言】
《角氏家训》
一, 耕读:田必力耕,书必勤读。不耕不读,不如犬畜。二, 教子:家有子第,教之成人。若任游荡,必害终身。三, 安分: 为人在世,各安本分。利己损人,终必无用。四, 贸易:公平交易,童叟莫欺。奸谋巧诈,害己损人。五, 交接:与人交接,务必正人。此须茶酒,切莫吝惜。六, 嫁娶:男婚女配,为理之常。慎择贤否,门户相当。七, 慎真:交母丧亡,早宜思量。不称有无,尽孝尽忠。八, 追元:祖宗虽然,祭祀必诚。清明冬季,不是闲临。九, 修身:严以待己,恕以待人。花街柳巷,谨步莫临。十, 谨训:家训至此,句句格言。子孙恪守,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