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竟氏起源及历史

竟姓图腾_竟氏图腾

竟姓图腾(竟氏图腾)

  竟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读音作jǐng(ㄐㄧㄥˇ),不可读作jìng(ㄐㄧㄥˋ)。其源有二:一是源于芈姓,出自黄帝轩辕氏第五十六代季连后裔,属于封邑名称以为氏;二是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境卫官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竟姓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五百七十九位,在台湾则没有。

【得姓始祖】

  熊横(楚顷襄王):芈姓,熊氏,名横,楚怀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战国晚期,楚国君主顷襄王熊横执政时期(公元前298~前263年在位)将楚国公族中的几个贵族分封在竟陵邑(今湖北天门),该贵族遂以地名为姓氏,称竟陵氏。后来,楚顷襄王为避秦国锋芒,曾迁都于陈邑(今河南淮阳),竟陵氏随之北迁,逐渐转籍商丘地区,后省文简改为单姓竟氏、陵氏,世代相传至今。芈姓竟氏族人皆尊奉熊横(楚顷襄王)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芈姓,出自黄帝轩辕氏第五十六代季连后裔,属于封邑名称以为氏。

  楚顷王襄,名熊横,迁都于陈邑,其公族后裔中有被分封在竟陵(今湖北天门),遂以地名为姓氏,称竟氏。据史籍《史记·白起传》记载,战国时期的竟陵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北,隋朝时期称郢州,竟陵在长寿县南百五十里。战国晚期,楚国君主顷襄王熊横执政时期(公元前298~前263年在位)将楚国公族中的几个贵族分封在竟陵邑(今湖北天门),该贵族遂以地名为姓氏,称竟陵氏。

  后来,楚顷襄王为避秦国锋芒,曾迁都于陈邑(今河南淮阳),竟陵氏随之北迁,逐渐转籍商丘地区,后省文简改为单姓竟氏、陵氏,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竟氏族人皆尊奉熊横(楚顷襄王)为得姓始祖。

  按:

  古竟陵的地望,据史籍《史记·白起传》的记载,古为凤国之地,春秋时期为郧国,战国时期为楚国的竟陵邑。秦朝始皇帝统一中国后,将其地置为竟陵县。隋朝时期,竟陵县隶属于郢州,在当时长寿县南方一百五十里处。

  到了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满清政府为避康熙大帝的陵寝“景陵”之音讳,改竟陵县为天门县,因其县西北部有一天门山,故名。

  至1949年,天门县隶属于湖北省的荆州专区,1970年隶属于荆州地区,1987年8月撤县置县级市,1994年10月改为湖北省的直管市。

  源流二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境卫官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守边将领,专门负责边境守护。在古代,“竟”字假借“境”,其将领即称竟尉。竟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卫姓氏者,称竟氏。

  除了楚国,竟尉一职在吴国、秦国、晋国、宋国和随国都有,亦为竟氏之源,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竟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体,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五百七十九位,在台湾则没有,望出竟陵。

  今竟氏族人大多分布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一带。

【郡望堂号】

  郡望

  竟陵郡:古为凤国地,春秋时期为郧国之地,战国时期为楚国的竟陵邑。秦朝始皇帝统一中国后置为竟陵县,秦、汉时期的竟陵县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北。竟陵郡始建于西晋元康九年(己未,公元299年),是由江夏郡分置的,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钟祥),其时辖地在今钟祥、天门、京山、潜山、沔阳等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略为更动竟陵县治所在,位于今湖北潜江西南。南北朝时期齐国以后,其辖境渐小,治所屡更,北魏时期改名为石城。梁末撤销。北周时期再置竟陵县,在今湖北天门旧县东北。竟陵郡在隋朝时期称郢州,而今湖北天门之竟陵县当时在复州沔阳郡内。唐朝时期为复州竟陵郡。五代后晋时期,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到了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满清政府避康熙大帝的陵寝名“景陵”之音讳,遂改竟陵县为天门县,因其县西北有天门山,故名。天门县在1949年隶属荆州专区,1970年隶属荆州地区,1987年撤县置县级市,1993年定为省直管市。竟陵地区位处江汉平原,一马平川,北倚大洪山,南挽汉水,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历史上名人辈出,例如有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群体“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埀、陆游)、明朝时期的文学流派“竟陵派”等。

  堂号

  竟陵堂:以望立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璟瓯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