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伶氏起源及历史

伶姓图腾_伶氏图腾

伶姓图腾(伶氏图腾)

  伶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乐官伶伦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伶姓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一千八百五十一位,在台湾省没有伶姓群体,山西太原是其郡望。

【得姓始祖】

  伶伦:黄帝时期属乐官,他制定了古代的乐律,并与另一名叫荣将的人一起铸造了十二口编钟,演奏出黄帝亲自创作的《咸池》之曲。黄帝听了以后十分高兴,为表彰伶伦的功劳,便赐他名为“伶”。在伶伦其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受赐之名沿传,称伶氏、泠氏、彾氏、伦氏等,皆世代姓氏之一。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乐官伶伦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相传,黄帝时期属下有个乐官,名叫伶伦,他制定了古代的乐律,并与另一名叫荣将的人一起铸造了十二口编钟,演奏出黄帝亲自创作的《咸池》之曲。黄帝听了以后十分高兴,为表彰伶伦的功劳,便赐他名为“伶”。“伶”,在古代与“泠”、“彾”通假,后来成为帝王宫廷乐官(乐正、乐师)及演员(伶人)的代称。

  在伶伦其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受赐之名沿传,称伶氏、泠氏、彾氏、伦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在伶氏、泠氏、彾氏族人中,后来皆有去偏旁部首简笔为令氏者,亦世代相传至今。

  按:

  在许多文献中皆称,“‘伶’在古代与‘冷’同音。所以伶氏又称为冷氏”,这是错误的!自古以来,“伶”、“泠”、“彾”与“冷”从来就未同音过,字近音讹,不能称作“同音”。伶(泠、彾)伦的后代子孙世称为伶(泠、彾)氏,后来有笔误写错,误为“冷”,因此也有成为冷氏者,但绝不能就此称为“‘伶’在古代与‘冷’同音”。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伶官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典籍《诗·邶风·简兮序》中记载:“伶官,亦泠官,乐官也。伶氏世掌乐官而善焉,故后世多号乐官为伶官。”要注意的是,伶官与伶人、泠人不同,伶官掌管伶人,并负责培养伶人。在西周时期乃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与诸侯国中,伶官皆是内大夫,属天官府司所辖,即由王政直接管理,在国典、祭祀、迎宾、国丧等诸多重大活动中,伶官具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在伶官、伶人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伶氏,世代相传至今,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去偏旁改姓氏字者,称令氏,亦世代相传至今,但姓氏读音仍作líng(ㄌㄧㄥˊ)。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东周时期伶州舟鸠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伶舟,或称伶州,在史籍《万姓统谱》中记载:“周伶州舟鸠之后”。伶州舟鸠,就是伶州鸠、或称伶舟鸠,只是一个人,并非两个人。伶州鸠是周景王姬贵执政时期(公元前544~前520在位)的周王室宫廷乐官司,据说他是一个盲人,这在典籍《国语·周语》中有记载。乐官,在周王朝乃至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周王和诸侯国宫廷中掌管音乐演奏的官员,亦称伶官。据典籍《国语·周语》中的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周景王曾问乐律于伶州鸠。伶州鸠的回答成了中国乐律学史上最早的名篇,解说并列举了十二律和七音,并且说明了宫、商、角、徵、羽各阶与律的音高之间的关系。伶州鸠除了借论乐来讽谏周景王“匮财用,罢民力,以逞淫心”外,还讲了许多乐律学知识。伶州鸠按六阳六阴的顺序列举了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十二个律名,这是十二律名见于典籍的最早的完备记载。伶州鸠在答周景王所问的“何谓七律”时,将七律的出现和周武王姬发伐纣的时期紧密联系起来,他从非常专业的角度,结合周武王伐纣时的实际天文现象,向周景王讲述、阐释了深奥的乐律理论,其谈话记录为后人确定周武王伐纣的具体年代,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历月和历日、一个能够计算的历点,为研究周武王伐纣之年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天象资料,其在如今的《夏、商、周断代历史研究工程》中的结论是:商帝辛五十三年(公元前1057年),周武王姬发举兵伐纣。

  在伶州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伶州氏、伶舟氏,后又有省文简改为伶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伶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一千八百五十一位,在台湾省没有伶姓群体,山西太原是其郡望。

  今山西省的太原市、潞城县,黑龙江省的呼兰市,天津市,河北省的唐山市等地,均有零星伶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典故轶事】

  伶伦凤律

  “桥山月夜聚风光,凤岭春烟绕八方”。凤岭位于黄帝陵东侧,是黄陵县八景之一。

  传说凤岭是落凤凰的地方。当年黄帝命泠伦作乐律,泠伦取懈谷之竹,先用其中厚薄均匀的做成竹管。

  开始,吹出来的音调没有阴阳之分,根本不成音律。人们讽刺泠伦说:“你吹的那竹管,不听则罢,一听把野兽都吓跑了”。

  有一次黄帝正在练习骑马,刚跨上马背,忽然传来泠伦吹吹竹管发出的怪叫声。黄帝的马听到这种怪音,吓得四蹄腾空,仰头嘶叫,把黄帝从马背上摔下来,泠伦赶快跑过去把黄帝扶起来,黄帝对泠伦说:“你制的这个小竹管能把我的马吓惊,可见很不简单,将来一定能吹出好听的音律来”。

  泠伦听到黄帝的鼓励,惭愧地对黄帝说:“我三年没有制成音律,这已是很大的罪过,黄帝还这样鼓励我”。

  黄帝说:“话不能这么讲,一根普通的竹管,上面钻了几个小孔,就能吹响,这就是你的发明和功劳,怎能说是‘罪过’呢?”说完,便牵马走了。

  在黄帝的鼓励下,泠伦更加信心百倍,整天苦练,但仍然吹不出和谐的音调来。

  有一天,泠伦独自一人来到凤岭,躺在一块石头上冥思苦想,不知不觉睡着了。当他睡得正香时,忽然被树上一阵美妙的鸟声唤醒。泠伦马上坐起来揉了揉眼睛,仰头一看,只见树上落着两只羽毛美丽、体形优美的鸟在鸣叫,声音婉转悠扬,十分动听,泠伦睁大双眼,细心倾听,而且情不自禁地拿起自制的竹管,模仿鸟的叫声吹了起来,正在吹得起劲时,两只鸟突然停止了鸣叫,展翅飞走了。泠伦急得又是跺脚,又是招手。可是,鸟已经飞得无踪无影了。

  泠伦回去后把此事报告黄帝,又把他学来的半生不熟的鸟叫声,断断续续地给黄帝吹了一遍。黄帝听后高兴地说: “这种鸟叫凤凰,是鸟中之王。桥国能招来凤凰,这正是吉祥之兆”。

  从此,便把凤凰停息的地方叫作“凤岭”。泠伦每天来到凤岭,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专等凤凰来鸣叫。果然,凤岭树林里不断有凤凰栖落。不过,落在这里的凤凰,不一定都鸣叫。泠伦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在鸣叫的凤凰中,凤的鸣叫声音激情昂扬,凰的鸣叫声音柔和悠长。每对凤凰栖落后,一次各鸣六声,然后,连声合叫一遍,就飞走了。

  泠伦根据凤凰鸣叫的两个六声,经过长时间的揣摩、推敲,终于创制出音乐上12音律,受到了黄帝的赞扬。在此之后,泠伦又对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都一一记录下来,不断丰富他所创制的音律。比如用擂鼓可以表现马奔跑的蹄声;用口哨可以表现各种鸟啼声。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