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伶舟氏起源及历史

伶舟姓图腾_伶舟氏图腾

伶舟姓图腾(伶舟氏图腾)

  伶舟姓是中华复姓之一,伶舟也作伶州,读音作líng zhōu(ㄌㄧㄥˊ ㄓㄡ)。源于姬姓,出自东周时期伶州舟鸠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史籍《万姓统谱》中记载:“周伶州舟鸠之后”。伶舟姓今已不再,皆演变为单姓伶氏、州氏、舟氏等。

【得姓始祖】

  伶州鸠: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0在位)时的乐官。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景王在公元前522年曾问乐律于伶州鸠。他的回答成了中国乐律学史上最早的名篇。伶州鸠除了借论乐来讽谏景王不要“匮财用,罢民力,以逞淫心”外,还讲了许多乐律学知识。他按六阳六阴的顺序列举了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12个律名。这是十二律名见于典籍的最早的完备记载。州鸠在答景王问“何谓七律”时,他将七律的出现和周武王伐纣的时期(公元前1066)联系起来(《国语?周语》)。在伶州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伶州氏、伶舟氏。

【起源源流】

  单一源流

  源于姬姓,出自东周时期伶州舟鸠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伶舟,或称伶州,在史籍《万姓统谱》中记载:“周伶州舟鸠之后”。

  伶州舟鸠,就是伶州鸠,并非两个人。

  伶州鸠是周景王姬贵执政时期(公元前544~前520在位)的周王室宫廷乐官司,据说他是一个盲人,这在典籍《国语·周语》中有记载。

  乐官,在周王朝乃至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周王和诸侯国宫廷中掌管音乐演奏的官员,亦称伶官。

  据典籍《国语·周语》中的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周景王曾问乐律于伶州鸠。伶州鸠的回答成了中国乐律学史上最早的名篇,解说并列举了十二律和七音,并且说明了宫、商、角、徵、羽各阶与律的音高之间的关系。伶州鸠除了借论乐来讽谏周景王“匮财用,罢民力,以逞淫心”外,还讲了许多乐律学知识。

  伶州鸠按六阳六阴的顺序列举了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十二个律名,这是十二律名见于典籍的最早的完备记载:

  王弗听,问之伶州鸠,对曰:“臣之守官弗及也。臣闻之,琴瑟尚宫,钟尚羽,石尚角,匏竹利制,大不逾宫,细不过羽。夫宫,音之主也。第以及羽,圣人保乐而爱财,财以备器,乐以殖财。故乐器重者从细,轻者从大。是以金尚羽,石尚角,瓦丝尚宫,匏竹尚议,革木一声。

  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物得其常曰乐极,极之所集曰声,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如是,而铸之金,磨之石,系之丝木,越之匏竹,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于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两时至,嘉生繁祉,人民龢利,物备而乐成,上下不罢,故曰乐正。今细过其主妨于正,用物过度妨于财,正害财匮妨于乐,细抑大陵,不容于耳,非和也。听声越远,非平也。妨正匮财,声不和平,非宗官之所司也。

  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于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听。若夫匮财用,罢民力,以逞淫心,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于教,而离民怒神,非臣之所闻也。”

  王将铸无射,问律于伶州鸠。对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百官轨仪,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曰黄钟,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由是第之: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赞阳出滞也。三曰姑洗,所以修洁百物,考神纳宾也。四曰蕤宾,所以安靖神人,献酬交酢也。五曰夷则,所以咏歌九则,平民无贰也。六曰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为之六间,以扬沈伏,而黜散越也。元间大吕,助宣物也。二间夹钟,出四隙之细也。三间仲吕,宣中气也。四间林钟,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肃纯恪也。五间南吕,赞阳秀也。六间应钟,均利器用,俾应复也。

  “律吕不易,无奸物也。细钧有钟无镈,昭其大也。大钧有镈无钟,甚大无镈,鸣其细也。大昭小鸣,和之道也。和平则久,久固则纯,纯明则终,终复则乐,所以成政也,故先王贵之。”

  王曰:“七律者何?”

  对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也。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经纬也,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自鹑及驷七列也。南北之揆七同也,凡人神以数合之,以声昭之。数合声和,然后可同也。故以七同其数,而以律和其声,于是乎有七律。”

  伶州鸠在答周景王所问的“何谓七律”时,将七律的出现和周武王姬发伐纣的时期紧密联系起来,他从非常专业的角度,结合周武王伐纣时的实际天文现象,向周景王讲述、阐释了深奥的乐律理论,其谈话记录为后人确定周武王伐纣的具体年代,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历月和历日、一个能够计算的历点,为研究周武王伐纣之年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天象资料,其在如今的《夏、商、周断代历史研究工程》中的结论是:商帝辛五十三年(公元前1057年),周武王姬发举兵伐纣。

  在伶州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伶州氏、伶舟氏,后又有省文简改为伶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按:

  在物理声学中,声音的高低(如西洋音乐中的唱名Do、Re、Mi、Fa……)指的是物体的物理振动频率。当取一简单物体用来定音高时(如竹管、丝弦),则它的频率与其长度是成反比的关系。如果物体的材质固定,长度愈长,频率(音调)愈低。

  除此之外,当长度减为一半时,频率将变为原先的两倍;长度增成为原先的两倍时,频率成为原先的一半。人们将这种互为二倍数的特殊比例,定义为彼此互为“八度音”。所以“三分损”(长度变为原先的2/3)与“三分益”(长度变为原先的4/3),彼此之间正是一个“八度音”的关系(4/3是2/3的两倍)。由此,便可以从九九八十一的长度出发,算出藉由“三分损益”求得的长度,得到十二律:

  黄钟:81;

  林钟(由黄钟三分损而来):81×2/3=54;

  太簇(由林钟三分益而来):54×4/3=72;

  南吕(由太簇三分损而来):72×2/3=48;

  姑洗(由南吕三分益而来):48×4/3=64;

  应钟(由姑洗三分损而来):64×2/3=42.6667;

  蕤宾(由应钟三分益而来):42.6667×4/3=56.8889;

  大吕(由蕤宾三分益而来):56.8889×4/3=75.8519;

  夷则(由大吕三分损而来):75.8519×2/3=50.5679;

  夹钟(由夷则三分益而来):50.5679×4/3=67.4239;

  无射(由夹钟三分损而来):67.4239×2/3=44.9492;

  仲吕(由无射三分益而来):44.9492×4/3=59.9323;

  清黄钟(黄钟的高八度音,由仲吕三分损而来):59.9323×2/3=39.9549。

  从上面所计算出来的结果,对照《史记·律书》中的文字,人们便可发现当中的抄录错误。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便记载了《律书》当中出现“七分”之类的文字,当为“十分”的误写。因此原文中的黄钟“八寸七分一”为“八寸十分一、81分”才合理。

  所谓“律中”就是“音律的对应”,其征验的方法则是凭“吹灰”。据说古人将十二根律管里塞入葭莩的灰,只要到了某个月份,相对应的那一只律管中的灰就会自动地飞扬出来,这便是“吹灰候气”、“夷则为七月之律”等词汇的典故。当然以今日的观点,吹灰候气并没有现实的根据。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音律与一年中的月分恰好都定有十二个,于是在中国上古时代,人们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而在十二律中,最基本的是黄锺,在中国历法最基本的则是含有冬至的月份。据典籍《礼记·月令》中所列出的,正是以黄锺对应冬至所在的仲冬月份,即子月(农历11月)。

  古音十二律史记文字三分损益史记数字西乐音律名十二平均律十二月

  黄锺八寸七分一8181(更正后)C81仲冬

  林锺五寸十分四5454G54.0610季夏

  太簇七寸十分二7272D72.1628孟春

  南吕四寸十分八4848A48.1629仲秋

  姑洗六寸十分四6464E64.2898季春

  应锺四寸二分三分二42.666742.6667B42.9083孟冬

  蕤宾五寸六分三分二56.888956.6667F#57.2757仲夏

  大吕七寸五分三分二75.851975.6667C#76.4538季冬

  夷则五寸三分二50.567950.6667G#51.0268孟秋

  夹锺六寸七分三分一67.423967.3333D#68.1126仲春

  无射四寸四分三分二44.949244.6667A#45.4597季秋

  仲吕五寸九分三分二59.932359.6667F60.6814孟夏

【迁徙分布】

  伶州氏(伶舟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在历史上曾以洛阳为郡望,但今已不再,皆演变为单姓伶氏、州氏、舟氏等。

【郡望堂号】

  郡望

  洛 阳: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故城辖地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堂号

  洛阳堂:以望立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