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伯姓图腾(南伯氏图腾)
南伯姓是中华古老复姓之一,读音作nán bǎi(ㄋㄢˊㄅㄞˇ),不可读作nán bó(ㄋㄢˊ ㄅㄛˊ)。源于芈姓,出自先秦时期的楚国术士南伯,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南氏。
【得姓始祖】
南伯(南公):先秦时期最有名的楚国阴阳学家,也是著名的道家、术士,他以观天象、卜阴阳、相面骨而专长,因居于楚国的南公邑(今江苏泰州)而得名,亦称“南伯”。在这里,“伯”是对长者的尊称,不是爵位或排行,正确读音作bǎi(ㄅㄞˇ)。在南伯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南伯氏。
【起源源流】
单一源流
源于芈姓,出自先秦时期的楚国术士南伯,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司马迁在史籍《史记·项羽本纪》中评述:“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南公,是先秦时期最有名的楚国阴阳学家,也是著名的道家、术士,他以观天象、卜阴阳、相面骨而专长,因居于楚国的南公邑(今江苏泰州)而得名,亦称“南伯”。在这里,“伯”是对长者的尊称,不是爵位或排行,正确读音作bǎi(ㄅㄞˇ)。
南伯在秦王朝最兴盛的时候就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南朝刘宋史学家裴骃集解曰:“徐广曰:‘楚人也,善言阴阳。’文颖曰:‘南方老人也。’”
据说,秦始皇嬴政当年就曾对宰相李斯说:“朕身为天下之主,不能不为天下的太平着想。故楚国那从不读书的刘、项,据商公子所云,正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两户。一户姓刘,出了个叫刘邦的人;一户姓项,出了个叫项羽的人。李丞相,朕为你杀了赵高,你就为朕把这两个楚人杀了吧。”
李斯不假思索地立即朗声应道:“是!”
然而,秦始皇没有兑现除赵高的允诺,李斯也未实现除去项羽和刘邦的应允。而且李斯由于贪图私欲,最后在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落得个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的下场。
三户,南伯指的是楚国的昭氏、屈氏、景氏三大姓的后代族人。秦始皇灭楚国之后,其芈姓熊氏君族虽然衰败了,但其他的豪族大姓依然具有相当强大的实力,其中的陈氏、项氏、刘氏这三氏家族后代中所出现的陈胜、项羽、刘邦,后来果然起兵反秦,最终灭了强大一时的秦王朝。
后世的人们就以南伯之语精简为“亡秦三户”,专用来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
在南伯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南伯氏、南公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南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南伯氏、南公氏同出一源,皆是非常古老的复姓,今已不再,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南氏,归入南氏大家族,但其皆以海陵为郡望。
【郡望堂号】
郡望
海陵郡:周朝时期称海阳,汉朝初期名为海陵,西汉武帝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东晋朝义熙七年(辛亥,公元411年),升为海陵郡。隋文帝开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郡称县。唐高祖武德三年(庚辰,公元620年)改称吴陵县,以县置吴州。五代时期扬吴设置为院,后又称海陵县。南唐升元六年(壬寅,公元942年)升海陵县为泰州,泰州之名由此始。其时辖地就在今江苏泰州一带地区。
堂号
海陵堂:以望立堂,亦称南公堂、海阳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典故轶事】
南伯子葵问道女偊
【原文】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11,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12。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13。”
译文:
南伯子葵向女偊问道:“你的岁数已经很大了,可是你的容颜却像孩童,这是什么缘故呢?”女偊回答:“我得‘道’了。”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女偊回答说:“不!怎么可以呢!你不是可以学习‘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虚淡的心境,我有圣人虚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明敏的才气,我想用虚淡的心境来教导他,恐怕他果真能成为圣人哩!然而却不是这样,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具有圣人才气的人,应是很容易的。我还是持守着并告诉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既已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七天之后能遗忘万物;既已遗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九天之后便能遗忘自身的存在;既已遗忘存在的生命,而后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彻;能够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彻,而后就能够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既已感受了‘道’,而后就能超越古今的时限;既已能够超越古今的时限,而后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摒除了生也就没有死,留恋于生也就不存在生。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这就叫做‘撄宁’。撄宁,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
南伯子葵又问:“你偏偏是怎么得‘道’的呢?”女偊又回答说:“我从副墨(文字)的儿子那里听到的,副墨的儿子从洛诵(背诵)的孙子那里听到的,洛诵的孙子从瞻明(目视明晰)那里听到的,瞻明从聂许(附耳私语)那里听到的,聂许从需役(勤行不怠)那里听到的,需役从於讴(吟咏领会)那里听到的,於讴从玄冥(深远虚寂)那里听到的,玄冥从参寥(高旷寥远)那里听到的,参寥从疑始(迷茫而无所本)那里听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