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姓图腾(区氏图腾)
区(ou)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出自春秋时期区冶子之后,是夏帝少康庶子越王无馀后裔。区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岭南两广港澳珠三角地区,历史名人物主要有:春秋区冶子,战国鲁大夫区夫,西汉中郎区博,东汉孝子区宝,苍梧太守区景,明代学者区道江、明代工部郎中区大任等。区姓现今人口约十二万,排在姓氏排行榜第三百九十三位。
【释义】区的本义是一种古代容器。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区,又有藏匿之意。
【得姓始祖】
区冶子:区姓始祖为春秋时期之剑祖越国区冶子,是越王无馀之後,因为学识渊博,而又同为无馀後人,所以受到越王允常所重用,聘为越国军工兵器冶炼官,而经过区冶管理制造出来的兵器,以冠绝天下而闻名!区冶也因为如此而被允常封为湛王,食采於平阳区邑。我们在从荆州出土的句践剑,所做的科学鉴证,就足够引证出区冶子的物理化学水平之高超,可谓博通天地,难怪会被列国尊称为区冶子!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
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源流二
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
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至汉朝时,由欧安又分出一支区氏(见下《三、历史名人·欧安》),称区姓。
【迁徙分布】
迁徙
区氏,望出平阳、桂阳(两处实属一地)。《古今姓氏书校勘》引汉《风俗通》云:“古善剑区冶子之后,单姓区氏”。族盛于东南,显闻者有:汉之区宝,仁孝格禽兽;区博,官中郎,谏井田;区曲,作粽祀屈原,为端午节食粽之始;区祉,熹平中,为曲红长;区景,苍梧太守,誉为“岭南巨擘”。晋之区纯,有巧思,精器械之技,诏补南方左校。南北之区金,为右武卫校尉,累擢尹州刺史;子:颖,宁州刺史;孙:伯虎,官至新州刺史;岭表自六朝,而区氏以著,三世刺史,传为盛事。隋之区泽,为熙平郡守。唐之区世畧、区德济,官连州刺史;区恺,由进士,官上思州、田州等处提督宣府元帅;区信,开元初进士,历任江南西道陞岭南采访处置使;区册,韩愈为阳山令时,册往见之,愈大加称许,常称曰:“区生东南一人”也!归赠《送区册序》;从弟区弘亦同游韩门,有赠《南归诗序》。上述所载于志乘,皆有可考。宋元以后,宗支迁往岭南各乡,奕世蕃昌。明清以来,硕彦辈出,文风鼎盛,武事隆兴,科甲蝉联,名宦乡贤,彪炳史册,称岭海右族焉。族登殿试金榜文武进士者五十余人,文武举贡者则数以百计,举不胜数。清光绪九年(1883年),阖族在省城豪贤路四约建祠(今属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芳草街四十八号),门额题曰:“林石家塾”,为探花李文田所书,堂中匾曰:“凝远堂”,以不忘本也。据《区渭泉祖家谱》又说,广东新会区氏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分布
区姓现今人口约十二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86%,在姓氏排行榜上位列第三百九十三位。
今天津武清、江西宜丰、广东乳源、广东高要、湖北武昌、 山西绛县、新会、高明、高要、吴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
【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荆州长沙之地。
堂号
平阳堂:区姓出于荆州平阳区邑。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区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允常聘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区冶之子干将又为楚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剑。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大禹治水,身先士卒,因公忘私,过门不入!
周行天下,还归大越,登於茅山,会计诸侯。
少康中兴,恐失禹祀,封庶子予,号曰无馀,
留守大越,嵞山禹冢,复立禹庙,薪火相传。
商代夏後,与中国绝,隐数十世,吴人侵越,
允常称王,团结越人,扺抗外敌,吴越相争!
越子区冶,无馀之後,越大夫子,博通天地,
允常礼聘,区冶铸剑,湛庐神锋,旷古绝今!
赐封湛王,冶子不受,隐居隩区,平阳区邑,
区冶启姓,平阳望族,夏越世家,源远流长。
【祠堂古迹】
佛山市松塘区氏宗祠
松塘村中有一口池塘,池塘北岸依次排列着世大夫家庙、东山祖祠、见五大夫祠、六世祖祠、区氏宗祠等多座祠堂。区氏宗祠为松塘区氏总祠,奉祀松塘始祖来世公,各房围绕总祠分别在不同时期设立房系祠堂若干。有《松塘古名胜纪》如此描述这片宗族发祥之地:“宗祠前华岭,系夹辅人村干龙而至,为族内三四五六七世祖祖荃发祥之地。上有乔松,不知年代;高逾百尺,大可十围;枝干平垂,秀丽如伞。远而望之,如有巨人擎华盖,立于庐墓之后祠堂之前。当夫天和景明,时有异色鸟翱翔树巅,祥云为之荫护。凉飘乍起,则清声远播,满壑洪涛,凡拎顿豁。若巨风陡作,又如神龙跳舞,直欲凌空飞去,不可端倪。然屹立崇崖,并无依附,历久弥坚,真神物也。”
作为总祠的区氏宗祠自然是多座祠堂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座,其建筑形制最为完整,装饰造型最为精致豪华。区氏宗祠为单檐歇山式屋顶,檐面一层层铺以青灰色瓦片,瓦当为云纹状黄色琉璃。屋顶上的博古脊引人人胜。墙体白底黑边,十分醒目,装饰意味十足。屋檐下的大门上方悬红底金字门匾,双扇大门上彩绘各持利器的门神。门口有联云:“华山乔木千章秀,春水支流万派同。”门前石柱对联为:“日月旋天柱,鱼龙变伴池。”墙体与石柱之间有一对包台墩,为娶亲摆酒时乐队演奏场所。
该祠为三开三进。首进较狭小,前后仅容一张可坐五六人的方桌,墙内设一小神凳,供奉土地神。首进之后为一天井,以黑色木「〕隔开。由天井入内,拾级而上,又是一座歇山顶式、梁柱承托的建筑,这是第二进,为中堂。中堂前又有一天井,以黑色大门分割,大门之上悬“保济堂”牌匾,这是松塘区氏的堂号。再次拾级而上,便是内殿,上方神完内置由砖片砌成的红底黑字的巨大“福”字,并无祖宗牌位。传说慈禧曾赐巨型福字与松塘村,此后松塘祠堂的内殿便都仿制福字贴于神完内。正殿两旁为廊庞,屋檐稍矮于正殿屋檐,常挂以香塔。
该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随后,各房纷纷附属于它而建分祠。最初建成行落成礼时,此地凡出自太始祖桂林公之下六族宗桃所有宗亲兄弟都一起前来庆贺,声势浩大。而该祠由松塘三房共同悉心维护,但凡婚、寿、喜皆常聚于此祠堂。旧时,松塘有“祠堂例饭”习俗。所谓祠堂例饭,指村中十五周岁及以上的成年男性,每隔数日便集体到族中祠堂共同用餐。这一久远的习俗,证明从前祠堂是有比较充足的财力的。松塘祠堂有在村中开挖的数十亩池塘为族产,又有在环村岗峦上开发的一些耕地为族田,族产有族人共治,族田由各房轮流负责耕作管理,收人为全村共有。收人的管理,则由“绅襟父老”从族人中挑选可靠之人作“管襄”。在松塘,村人尊称年过花甲的男性为“父老”,旧时,人们把父老之中的一小部分称作“绅襟父老”,所谓“绅襟”,是指有一定学历及文化水平的男人,而旧时只有通过乡试考取秀才以上者,才有资格被称作绅襟。因此,绅襟父老便是父老中的核心,是宗族德高望重的长者。宗族议事时,族人齐聚祠堂,由绅襟父老主持讨论,父老可自由发表意见,最后由五至七位组成绅襟父老群体作出裁定。六十岁以下的男性只有得到父老的首肯后,才可以在祠堂里发表言论。由绅襟父老决定的管襄,负责族产账目的管理工作,而绅襟父老会定期或不定期查看账簿。每逢清明节祭祖拜公,要在祠堂设一专台,将账簿平摊在台面上,供族人翻阅查看。每当执行宗法族规,惩罚不轨族人时,祠堂便成了公堂,绅襟父老便是威严的法官。绅襟父老传集族人于宗祠,廊庞两侧由内殿向外延伸,各排一列椅子。父老纷纷相对而坐,各房其余男子立于父老身后,旁听断案。当事人则在内殿堂中,而对祖先牌位阐明事实,各自辩解,以待族人作出判断。父老们听过当事人分别陈述后,收集族人意见,供绅襟父老最终裁定。族人若违反宗法族规,必在宗祠里当众处罚,以示警戒。如今松塘已无绅襟父老的说法。然,族中事物仍由热心公益的父老操持。比如,每年农历七月四日和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分别为“孔圣诞”和“关帝诞”,是松塘村最重要的酬神节日,父老们在节日前十天半月就开始收取族人的捐款,并张罗酬神活动的筹备工作。清明时节,父老们要在区氏宗祠主持盛大的祭祖仪式,仪式罢,各房还要自行在支祠里再行祭拜。父老是宗族活动的组织者,平日里他们则是祠堂的管理者,坐落于祠堂群中的孔圣庙旁,便有父老的办公点,由此,孔圣庙附近的榕树下成一了族中父老的聚集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