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欧氏起源及历史

欧姓图腾_欧氏图腾

欧姓图腾(欧氏图腾)

  欧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源出姒姓。夏朝少康封其庶子于越,号无馀,在今浙江绍兴,后来建立了越国。到战国时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时,越国为楚国所灭,楚王更封无疆之次子蹄于乌程欧馀山之阳,其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等。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六十一位,现今人口约九十八万,排在一百七十七位。

  【释义】欧的主体是“区”。“区”的本义是藏匿,表示众多之义。区、欧、殴作为姓氏都是同一来源。

【得姓始祖】

  勾践、无颛: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春秋时被吴国所灭。十九年后,勾践又复国。到勾践六世孙无颛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颛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颛的支庶子孙,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欧氏族人大多尊奉勾践、无颛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期越王姒勾践,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夏王朝时期,帝王少康有个庶子叫姒无余,少康考虑到祭禹的事情,所以封他的庶子到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去守先祖大禹之陵,姒无余后来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

  到春秋晚期的周敬王姬丐三十八年(越王勾践十五年,吴王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在大禹的第四十四世孙姒勾践执政时期,越国在著名的“姑苏之战”中被吴国所灭。九年后的周敬王四十二年(越王二十四年,吴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78年),越王姒勾践又复国。随后在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并在再一次著名的“姑苏之战”中灭了吴国。

  越国再传到勾践的第五世孙越王姒无颛(无疆),在周显王姬扁十四年(越王八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五年,公元前355年),越国被楚宣王所彻灭,姒无颛的次子姒蹄被楚宣王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古人以山南为阳,因此姒蹄又史称欧阳亭侯,从此,姒无疆的支庶子孙便以先祖的封邑名称或封爵名称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这在史籍《姓氏考略》上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春秋时期,有个著名的冶炼匠人叫区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氏。

  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地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勾践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五支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与徒弟一起为楚威王熊商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在欧冶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先的名字为姓氏者,称欧氏、区氏,世代相传至今。

  到了汉朝时期,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刘启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嘛。”

  在封建时代,皇帝金口赐姓给臣民姓氏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臣民们连同族人只有乖乖接受。如此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从此称区安,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这在《区渭泉祖家谱》中就提到此段历史,还记载了其始祖区竹溪于宋度宗赵禥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的过程。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地区。

  不论是区氏、欧氏、还是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后来欧阳氏、欧侯氏族人中也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欧氏者,与欧阳氏、欧侯氏、区氏皆为同宗同源,在《区渭泉祖家谱》中还特别强调区氏、欧氏、欧阳氏、欧侯氏为同一衍派,概不通婚。

  欧氏族人大多尊奉勾践、无颛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独孤氏。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在三国时期独孤氏一部分人改成了欧氏。

  源流三

  来自孔氏。汉朝时孔氏的一些人为了避嫌改姓了欧氏。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明朝初期迁居于查海(今辽宁阜新)的蒙古贞部中,有一个努日艾里部落,部族人称欧力氏。蒙古语“努日艾里”的汉义就是“靠湖之村”,音译为欧力营子,欧力氏即以居地名称为姓氏,汉化今称欧氏。

  ⑵.蒙古族努图格沁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明朝时期所冠汉姓即为欧氏。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壮族、白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欧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欧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待考)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老满州欧寇氏,满语为Oko mongu,汉义“犁铧”,世代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地区,但人数很稀少。奇怪的是,至今满族人皆认为欧寇氏纯属于蒙古族的姓氏,而蒙古族人则声称在蒙古族中没有此姓氏。

  在古代通古斯语、突厥语中,“ocoa”的汉义为“苦”;因此,本书疑其为中亚古花喇子模国人(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之间),在古代中亚西部地区阿姆河下游、咸海南岸的花喇子模国人中,有贵族欧寇哈氏,即“ocoha”,疑其为欧寇哈氏的后裔。

  在中国历史上,“老满州人”只是一种泛称,包含有多种民族,因此,欧寇氏的族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清朝中叶以后,欧寇氏多冠汉姓为欧氏、区氏、敖氏等。

【迁徙分布】

  迁徙

  欧姓发源有关于欧氏的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考证,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据传自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近溯到距今2440多年前,传自越王勾践,《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姒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姓氏考略》上所说的:平阳。”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再近溯到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有《区渭泉祖家谱》又说,广东新会区氏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

  2400多年前的越国,即今浙江和江苏以南地区。在得姓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欧姓继续繁衍于上述之地。后人在浙江福建一带,建有宗祠,后人为念欧冶子。堂号:八剑。西汉时,繁衍于平阳郡之欧姓兴旺发达,也是不争之史实。文景之治及其后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强盛,百姓富有,北方经济一片繁荣。时江南蛮荒,民不开化,经济发展滞后,故欧姓因仕宦、谋生等原因北上中原,其中一支欧姓越过黄河进入山西临汾,经长期繁衍,他们在山西临汾等地繁衍成为望族,这个地方过去属平阳郡,所以后世欧姓子孙有以“平阳”为其郡望堂号的。

  东汉时,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欧宝入载史册,说明当时在江东之地欧姓人繁衍之大。

  魏晋南北朝之际,欧姓人于史书鲜见。

  隋朝末年,山西亦成为军阀纷争之地,而平阳郡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欧姓人涂炭于战火自不待言。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欧姓随之入闽,是故欧姓人南迁闽南,始自唐初。唐贞元年间,林石公(765-846年)讳册,字君轼,贞元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为“区氏岭南六世”(即“区氏广州一世”)。居于今广州一带。

  唐末五代时,欧姓在南方各省的播迁范围更广,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均有欧姓人定居,如欧宏练因仕宦之故落籍于今湖南长沙。

  北宋时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据考究,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卒于河南新郑,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广东新会区氏的始祖竹溪公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宋元之际,欧姓人有播迁两广之地者。明中叶以后,有闽粤之欧姓赴台谋生,进而播迁东南亚及欧美各国。

  分布

  先秦时,欧姓主要活动于浙江一带。汉、晋时,欧姓北上江苏,西挺江西,南部跨福建。唐宋时,中原两次大规模移民,欧姓大批进入福建、湖南、两广地区。清朝初期欧姓进人台湾。

  宋朝时,欧姓大约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3%,排在第二百位以后。欧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欧姓总人口的43%。其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拿国基本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的欧姓分布区。

  明朝时,欧姓大约有7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宋元明600年中,欧姓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率,这与南越人的汉化加速有关,特别是在两广地区。欧姓第一大省仍是湖南,大约占欧姓总人口的27%。全国欧姓主要分布于湖南、广西、广东,这三省欧姓大约占全国欧姓总人口的66%。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江苏等。宋、元、明时期,欧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南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向两广地区流动的欧姓分布区。

  当代欧姓的人口约9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排在全国第一百七十七位。从宋朝至今1000年中,欧姓人口增长率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湖南、四川,这三省大约占欧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贵州、重庆、广西、福建、台湾、海南、云南,这七省区市又占了29%。广东为当代欧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欧姓总人口的32%。全国形成了以广东为中心的欧姓聚集区。

  欧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粤桂琼、湘渝黔、四川大部、警赣南部、闽台南部、云南东部和南部,欧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8%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7.8%,居住了大约80%的欧姓人群。在鄂赣北部、闽台北部、陕甘南部、青海东部、四川北段、云南北部,欧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0.2%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0.2%,居住了大约9%的欧姓人群。

  今在江西临汾、吉安、永丰、万载;湖北枝江、荆州、潜江;广东潮州、汕尾、广州、河源、新会、乐昌市;河南新郑;四川绵阳、遂宁;安徽阜阳、滁州;湖南长沙、衡阳,浏阳、武冈、隆回、永州祁阳宁远较多、衡阳地区的有衡阳县,衡南县,常宁市的大堡乡欧姓是非常多的,且比较集中的居住 ;贵州;吉林白城、广西滕县、贵港等地。广东新会区氏的始祖竹溪公一脉,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霍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白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庐陵郡:庐陵郡始建于东汉朝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一说在江西吉安)。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到了唐朝时期,又改名为吉州。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

  鄱阳郡:本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时期置番县。西汉时期改名为番阳,三国时期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辖境为今江西省东北部地区。其地的东部和东南部紧邻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邻九江、南昌、抚州、鹰潭市,北部连接安徽省环接景德镇市。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阳市一带地区,境内有著名的鄱阳湖,下辖信州区和上饶、广丰、玉山、铅山、横峰、弋阳、余干、鄱阳、万年、婺源十县,代管德兴市。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鄱阳郡为饶州,后罢饶州复鄱阳郡。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鄱阳郡为饶州,是域属饶州、衢州、歙州。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析饶州之弋阳、衢州之常山、玉山三县置信州,是域属饶州、信州、歙州,隶江南东、西两道。宋朝时期主属信州上饶郡、饶州都阳郡,隶江南东路。元朝时期主属信州路、饶州路及铅山州,隶江浙行省。明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分江西为五道,是域主属九江道饶州府、湖东道广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国初期主属豫章道、浔阳道。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主属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区。1949年属上饶、乐平二专区,辖景德镇市和上饶、弋阳、横峰、铅山、余江、广丰、东乡、玉山、贵溪、乐平、德兴、鄱阳、万年、余干、婺源、浮梁十六县。1950年乐平专区更名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增设县级上饶市。1952年上饶、浮梁2专区合并设立鹰潭专区,旋改称上饶专区。1953年景德镇市升为地级市,由省直辖。1957年鄱阳县更名为波阳县。1958年浮梁县划归景德镇市。1960年上饶县并入上饶市。1964年恢复上饶县。1968年东乡县划归抚州专区。1970年上饶专区改称上饶地区。1983年乐平县划归景德镇市,贵溪、余江二县划归鹰潭市。1990年德兴县改市。2000年撤销上饶地区,设立地级上饶市,原县级上饶市境置信州区。2003年波阳县名恢复为鄱阳县。以前,洞庭湖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后被人为破坏,湖面剧减,而今鄱阳湖成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区周围有许多奇峰异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庐陵堂:以望立堂。

  鄱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饶州堂。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利剑。

  六一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其后裔将家族的堂名称为“六一堂”。

  画荻堂:宋朝的欧阳修,三岁就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堂,但是母亲非常希望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于是决定自己教他,买不起纸张,母亲就以沙地作纸,以荻当笔,教他识字。经过刻苦的学习,欧阳修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和对朝廷有用的人。

  字辈

  欧氏通谱字辈歌:“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黄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霸,传衍六世乃无疆。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涿郡太守分两派,千乘渤海号洋洋。千乘八世为博士,至歙伏法子复殇。惟有渤海流庆远,曰举迹纯渡晋江。太守坚石名赫赫,外甥为着石崇亡。质与崇文奔长沙,伯仲卜居在临湘。又传六世景达著,文忠谱揭大宗坊。达生宝颇颇生纥,率更令询誉望张。唐主宠遇弘文馆,敕修宗谱名益扬。通生幼明明生昶,琮刺吉州名始昌。谱称琮公生七子,袁吉衡州同豫章。八世彪彤万兄弟,彪徙广州系久亡。彤分常溪与蜀口,彼各派列此莫详。万公乾符令安福,词谱尊为一世昂。二世生和三世雅,四州效楚列行行。效生之子谟托詃,楚生堂弘戌三房。五世六宗皆蕃衍,代产名贤与忠良。从今再修支谱后,递传世世信有光。”

  广东潮州饶平海山欧(欧阳)氏字辈:“光恭克让创业树德作述齐芳传家孝友继世永昌”

  广东深圳欧氏字辈:“仁义礼智信五常定立成光廉昌世代永远振家声品学传祖德诗书书宗本孝道增福泽崇文字长春”。

  广东湛江欧氏字辈:“家声传渤海谮缨勿替千秋俎豆仰乌塘”。

  贵州六枝欧氏字辈:“引如德功元进化昌”。

  贵州黔东南锦屏欧氏字辈:“忠良仁进汉万世永传昌”

  湖南武冈欧氏字辈:“龙大启俊秀凤德光明定信义帮家泰”。

  湖南永州宁远欧氏字辈:“春洪开隆景,道学日光昌,令铭怡久远”

  湖南衡阳欧氏一支字辈 “戚赵盛吉大德业须有人谦生久义发后工”

  山东临沂沂水欧氏字辈:“广玉焕元瑞兆丰年”。

  福建龙岩欧氏字辈:“进贤国春志”。

  福建南平欧氏字辈:“景联学国世庭有为政咸原谅”。

  重庆合川、潼南欧氏字辈:“修春元振恒林兴继盛昌祖德宗功厚诗书礼义长科开召世泽明正选朝帮”。

  安徽定远欧氏字辈:“学国家立大志”。

  湖北欧氏一支字辈:“文士应作方家玉本立宜为尚国珍尔道生”。

  辽宁欧氏一支字辈:“景嗣英贤尚光明镇远方”。

  广西欧氏一支字辈:“积德守祥业流徽启厚人诗书锦古泽忠孝重樊伦全家谦报国但愿代秩循”。

  欧氏一支字辈:“宏文永兴传”。

  云南会泽者海欧氏一支字辈:“龙大启俊秀凤德官明庭信义贞国祥忠直菲天星”

  四川内江欧氏迁于湖南武冈,大清乾隆七年壬戍岁季冬月十三日修普辈分为七言八句合五十六辈:

  孝世原汝必祖宗 惠文才子定成龙

  大启俊秀昭美德 永锡祚胤佐廷荣

  高明直谅魁多士 道正居首达南东

  国朝仁让邦亨泰 家兴贤良辅天宫

  四川南充欧家湾,西充金山乡庙子坝村欧氏辈分,迁于湖北麻城孝感 龙金万文,绍洪德立,仁全国家,聪明正直,永体修真,忠心为一

  贵州黔东南三穗雪洞欧氏字辈:“再政通光昌胜秀,文章礼岳少前修“

  贵州施秉一支辈:“富贵荣华长爵禄,宏文应从启仲碧”,源于明朝洪武年间江西进贵州,现施秉县白塘村石板屯(原枫香屯)

  贵州黔西欧氏,晚明崇祯年间入黔起祖,公元2011年重修宗谱字辈以传后裔:

  朝中监裕永仕阅 大启发达富贵春,

  诗书礼乐增福寿 国兴家庆享遐龄,

  荣华鸿开光先德 居安祯祥荷祖恩。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姓启欧冶;

  望出平阳。

  ——全联典指欧姓的源流和郡望。

  孝格禽兽;

  光佩芙蓉。

  ——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平都人欧宝,性极孝,父亲去世,他在墓旁庐中守孝。乡邻打虎,虎跑进他庐中,他用衣服盖住虎,虎得以逃脱。后来,虎送来鹿帮他祭祀,人们认为孝能格(感化)猛兽。下联典指春秋时期冶工欧冶子,善于铸剑,相传曾为越王勾践铸五剑,称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又与干将为楚昭王铸三剑,称龙渊、泰阿、工布。曾拿纯钧给善于鉴别剑的薛烛看,说:“光彩耀人,像是芙蓉刚刚生出。”

  菟虎供祀;

  芙蓉闪光。

  ——同上。

  才高吴下;

  惠被泉溪。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欧海。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欧道。

  五言通用联

  菟虎供祀第;

  芙蓉闪锷家。

  ——此联为欧氏宗祠“八剑堂”堂联。

  七言通用联

  荣列广东五才子;

  师事长乐数千人。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南京工部郎中欧大任,广东省顺德人。嘉靖间历国子博士。学者王士贞称其为“广东五才子”之一。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学者欧道江,长乐人。博学洽闻,四方师事游者数千人。

  八言通用联及以上

  虎感念藏,卸鹿供祭;

  技精冶铸,纯钧似芙。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孝子欧宝,平都人。性至孝,义丧庐墓。里人恪虎,虎投其庐中,宝以衣覆之,虎得脱。其后虎致鹿以助宝祭。人为孝能恪猛兽云。下联典指战国时铸剑家欧冶子,越王聘之作五剑。后又于又于干将为楚王作三剑。福建省闽侯县冶山西,有欧冶池,相传为欧冶子铸剑之地。

  孝子庐墓,名声传自汉代;

  义军领首,威望肇于元朝。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孝子欧宝。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起义军将领欧普祥。

  【祠堂古迹】

  南朗欧氏宗祠

  欧氏宗祠位于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欧家。始建于清代,1999年重修,二开间二进建筑布局,硬山式脊,砖木抬梁混合建筑结构,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2004年11月被中山市人民政府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单位。

  嘉禾欧氏宗祠

  嘉禾县欧氏宗祠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莲荷乡平世村。乾隆三十五年(1770),欧氏后裔将宗义、以瑞、以将、以玄祠堂移建于现在位置,更名为“青龙祠”,即欧氏宗祠。并先后在嘉庆十年(1806)、民国三年(1914)、民国三十年(1941)和公元2003年进行过维修。欧氏宗祠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为砖石木结构,前后二进,由戏台、露天坪、两侧厢房和神堂组成。2008年以郴政函88号文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欧氏宗祠门屋为五开间,设一中门和两条侧门,青瓦硬山顶,两边是耳房。中门上方悬挂一牌匾,上书“欧氏宗祠”四个鎏金大字。两根柱子,几道横梁,马头式封火墙,简洁朴实,没有过多修饰。进入正门,即为戏台,穿斗式木梁架结构,四方形藻井,歇山式顶,顶中饰宝葫芦。戏台正上方有一牌匾,上书“格祖元音”四字。戏台正前方,装饰有各种镂雕的祥龙、瑞兽、云纹等图案,工艺精细,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戏台两边是厢房,分上下两层,一楼为过道,二楼为观赏台,过道直接将戏台和神堂相连。中间为露天坪(原为青石板铺墁,2003年维修时用水泥盖面,三面设有排水沟),是村民看戏和进行其他活动的场所。沿坪拾级而上,即为神堂,三开间,左右为偏房,分上下两层,二楼与观赏台相通,左右各有一座楼梯通向二楼。中间设有神龛,立祖先神位,是村民祭祖的场所。

【家训格言】

  上村欧氏家训

  父慈子孝,培养后代。君义臣忠,事业成功。兄爱弟敬,发财致富。夫和妻柔,持家兴旺。尊师重教,人才辈出。交朋接友,礼仪诚信。尊老爱幼,道德高尚,以德服人,以义解怨,扬善恶恶,容忍过错,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大公无私,勤俭治家。不损人利己,不妒贤嫉能。非义之财不可取,合义之事则可做。读诗书、识礼仪、教子孙、恤穷人、守如玉、知天命、学而优则仕。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为国尽忠,以孝传家。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团结一致,奋勇向前,开创美好的明天。

  “德门呈燕喜,广里灿龙光!”

  二〇一五年一月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讷殷富察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