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丘氏起源及历史

丘姓图腾_丘氏图腾

丘姓图腾(丘氏图腾)

  丘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源于姜姓,姜子牙封于齐而都营丘,其支庶(支孙 /子孙 )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世居扶风。开姓始祖丘穆公。又有丘林氏和丘敦氏并改为丘氏,虏姓也。丘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五十一位,现今人口约三十万,排在二百六十八位。

【得姓始祖】

  丘穆:西周初年,太师姜尚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功勋卓著,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太公三子穆公受封镇营丘,为纪念先祖丰功伟绩,以地为姓,人称丘穆,丘穆后人遂沿用丘姓,丘氏由此而来。故丘氏尊姜太公为太始祖,尊穆公为得姓始祖。

  丘弱:春秋邾(今属山东)大夫。春秋时期,邾国大夫曹弱以丘为氏,称丘弱。所以,当今丘姓有的奉丘弱为丘姓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丘俊: 西汉扶风(今西安市西北)人(《六朝吴兴郡·大族和文化·丘迟和丘氏家族》P76),“扶风,汉平帝(公元1—5年)时,丘俊持节安抚江淮,王莽篡位后,俊遂留居江左居吴兴”(《元和姓纂》卷五)。“丘俊的后代见诸于正史,王俭《姓系》以及唐《吴兴图经》、北宋《吴兴统记》等地方文献的名人有30余人之多。最早,丘滕以武力起家,王莽篡位后,群雄纷纷起兵。丘滕于‘光武帝(25—57)初,起义于南阳(在今河南)’,助刘秀建立东汉朝,官大司马,‘历公卿二千石’,后归隐乌程,‘退栖旧乡,乃于先茔,与其弟、子筑城而居’”。 丘俊是为吴兴丘氏鼻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姜尚是炎帝的后代,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姜太公、吕太公、吕望、太公望。炎帝姜姓部落先后派生出吕、丘、许、谢、丁、赖等一百多个姓氏。姜太公胸怀大志,博学多才,文韬武略,长于用兵,工于奇计,善于治国。西周初年,太师姜尚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功勋卓著,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太公三子穆公受封镇营丘,为纪念先祖丰功伟绩,以地为姓,人称丘穆,丘穆后人遂沿用丘姓,丘氏由此而来。故丘氏尊姜太公为太始祖,尊穆公为得姓始祖。目前广为流传的穆公世系,记述丘姓繁衍世系情况,多以此为据。

  源流二

  出自妫姓,系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居者以“丘”为氏。夏禹时帝舜(妫姓)之子商均封于虞(今河南虞城西南),至32世虞遏父为周陶正。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后,找到虞遏父之子满。武王把大女儿元姬嫁给他,封于陈,都宛丘(今河南淮阳),以奉舜祀,称陈侯,卒后谥号曰胡,故曰陈胡公,亦称胡公满。后来,到春秋时期,居于宛丘的妫姓人,有的以地为氏,姓丘。

  源流三

  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山东苍山西南,一说在今河南柘城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者。此为曾、丘联宗之说。曾丘的关系发生于福建。曾姓由曾延世传入福建龙闽后,曾公亮第10世孙曾明,字永在,号迁荣,入赘福建海澄新垵(今厦门市海沧区新垵村)丘家。生二子。其后代均奉曾子(即曾参,儒家封为“宗圣”)为一派始祖,并与龙山曾姓共续昭穆。至今在福建,厦门市海沧区、龙海市海澄镇一带的曾丘两姓不通婚。

  源流四

  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这几支丘姓或源出河南,或与河南有密切关系。

  源流五

  出自曹姓,以丘弱为始祖。

  四川梁平丘氏族谱,记载以春秋时邾国大夫丘弱为丘氏开姓始祖。此系源出高阳氏颛顼,颛顼后裔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第五子安,曹姓。这支丘姓为黄帝孙颛顼的后裔。传说陆终是颛顼的曾孙,为一鸟图腾氏族部落的首领,陆终之子安始居于今属河南省灵宝市的曹水,他因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被赐为管理在押奴隶犯人的“曹”官,后以官为氏,姓曹。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之后,封陆安的子孙曹挟于邾,建立邾国、小邾(又称邹,今山东曲阜一带),附庸于鲁。到春秋时期,邾国大夫曹弱以丘为氏,称丘弱。所以,当今丘姓有的奉丘弱为丘姓得姓始祖。至于这支丘姓的得姓方式,有的姓氏书说,弱居于弱丘,遂以地为氏,姓丘。但查古书,并无弱丘之名。因此,这支丘姓因何得姓,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迁徙分布】

  邱、丘二字同音,作为姓氏,古代通用,现在两姓并存,区别不很明显。

  丘姓写作“邱”,原因有二:

  一是古代用作地名的丘,有时也写作“邱”。

  二是因为避孔子的名讳。自汉朝以来,不断有丘氏改为邱氏。为了避免直接写出孔子的名字,清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发出通知:出四书五经外,凡遇“丘”字,一律在右边加双搭耳;地名亦作“邱”。这样,丘姓便改成了邱姓。清末民初,台湾诗人丘逢甲倡议恢复本姓,并以身作则改邱为丘,得到闽、粤族人响应,但仍有很多沿用邱字者,于是形成邱、丘二姓并存的局面。

  迁徙

  先秦时期,丘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东,后向西进入陕西。姜子牙封于齐而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一说今山东昌乐),其支庶(支孙/子孙)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世居扶风,其历史至少有3000年。最早见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是《孔子家语》中长事齐君、后为孝子代称的丘吾(又称丘吾子、吾丘子),接着见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是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大夫丘弱。鲁左史左丘明后有丘姓 。

  秦汉时期,丘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陕西,后向东进入浙江。西汉有扶风人(今陕西兴平东南)丘欣。汉平帝时,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属王莽篡位,后俊遂留江左,居吴兴,在南北朝时形成了吴兴丘姓望族。东汉有乌程人(今浙江吴兴)丘滕和云中人(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丘季智。汉朝时,乌桓也有丘氏,东汉末乌桓有国王名丘力居者,在位三十多年,但其子楼班,从子蹋顿 。

  三国时期,曹魏毌丘俭之子宗等四人改为丘姓,山西闻喜邱氏,以毌丘俭为祖,称为毌丘俭后裔。西晋末,中原丘氏有一支为避战乱而徙居福建(参见“八姓入闽”),初居莆田,后分支长汀、上杭等地 。

  据各种史料,知自汉以来匈奴、鲜卑、乌桓、羌等族改姓丘氏者甚多。十六国西秦时羌人有丘氏。匈奴、鲜卑族中均有丘林氏,后来均改为丘氏,鲜卑族中的丘乃敦、丘目陵等氏亦均改为丘氏。北魏献帝七分国人,以弟豆真(封临淮王)镇守来国,归而命氏,为丘敦氏,豆真之子丘堆改姓丘,融入汉族,发展成河南丘氏望族的一支,以丘和、丘行恭父子最为知名。匈奴族丘林氏改为丘、林、乔三姓,丘氏发展为河南丘氏。这些外族很快与汉族相融,成为中原的丘氏汉族。

  宋时,丘姓已经成为江浙、闽中的大姓,广泛分布于南方各地。丘姓几乎都分布在江浙地区 。丘姓主要分布于福建、湖南、江苏、浙江,约占丘姓总人口的54%,而福建省占了17%,为丘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安徽、江西,这四省的丘姓总人口的30%。

  明时,丘姓主要分布于江西、福建、江苏,这三省丘姓大约占丘(邱)总人口的58%,而江西省约占27%,为丘(邱)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浙江、广东、山东、湖北、陕西,这五省集中了丘姓总人口的30%;安徽、湖南、四川、河南等地也有丘姓分布。山东即墨人丘安于明洪武年间随军出征西南,平定云南后任新添卫后所百户之职,其后落籍贵州,子孙世袭武职,官至卫指挥佥事、贵州都指挥使。丘氏家族世代执掌新添卫军事长官,知名后裔有云贵两省第一位翰林院检讨、官右庶子的丘禾实和山海关上立有塑像、官至右佥都御史、辽宁巡抚的丘禾嘉。

  清初,丘姓进入台湾,如今成为台湾的著名大姓。

  分布

  先秦时期,邱(丘)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东地区,后向西进入陕西地区。秦汉时,邱(丘)姓南迁到江准地区,定居于浙江绍兴的一支发展最快,在南北朝时形成了著名的吴兴丘姓望族,邱(丘)姓主体已经由中原和北方移入了江南。到唐宋时期,邱(丘)姓在华北、中原、四川等地均有分布,宋朝时邱(丘)姓已经成为江浙、闽中的大姓,广泛分布于南方各地。清初进入台湾,如今成为台湾的著名大姓。清末民国初,南方邱姓首先提出恢复丘姓,这样在当代的中国人中同时存在邱、丘两姓,但多数仍以邱为姓。

  宋朝时期,邱和丘姓人口大约有1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排在第八十三位。丘姓与邱姓的人数比率为73/1,以丘为主,邱姓几乎集中在江浙地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湖南、江苏、浙江,这四省邱(丘)姓大约占邱(丘)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安徽、江西,这四省的邱(丘)姓又占邱(丘)姓总人口的30%。福建为邱(丘)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邱(丘)姓总人口的17%。全国基本形成了江南多邱(丘)姓、江北少邱(丘)姓的局面。

  明朝时期,邱(丘)姓大约有3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为明朝第六十八位大姓。丘姓仍占优势,丘姓与邱姓人数比率为5/1,邱姓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在两湖、华北、四川等地也有邱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邱(丘)姓人口增长超过全国人口增长速度,邱(丘)姓人口净增长率为9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江苏,这三省邱(丘)姓大约占邱(丘)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浙江、广东、山东、湖北、陕西,这五省的邱(丘)姓又集中了30%。江西省的邱(丘)姓人口约占邱(丘)姓总人口的27%,为邱(丘)姓第一大省。全国的邱(丘)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赣、闽、浙、苏、粤邱(丘)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邱姓的人口已约350万,为全国第73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5%。丘姓与邱姓之比的值已经变为1/7,邱姓成为主流。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邱(丘)姓人口由33万增到了350万(其中丘姓44万),增长了近11倍,邱(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邱(丘)姓人口增长率呈∧形的态势。目前在全国邱(丘)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四川,三省大约占邱(丘)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台湾、江西、湖北、湖南,这四省区的邱(丘)姓又集中了26%。广东大约居住了17.7%的邱(丘)姓人群,台湾是邱(丘)姓密度最高的地区,占台湾省人口的1.4%,为台湾第十八位大姓。全国形成了南方粤赣闽台、川鄂湘两块邱(丘)姓聚集地区。在近600年期间,邱(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华南的迁移成为主流。

  邱(丘)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粤琼、赣闽台、广西大部、湘黔南部、湖北东段、安徽南端、浙江南部,邱(丘)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4%,居住了大约54%的邱(丘)姓人群。在广西西南、云南东北、湘黔川渝大部、湖北中部、江西北部、河南南端、安徽中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黑吉东端交界地区,邱(丘)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4%—0.48%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4%,居住了大约23%的邱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丘氏,是以丘穆为其开基始祖。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相当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此支丘氏,是以汉丘俊为其开基始祖。

  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

  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三川堂、河内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亦称乌程堂、湖州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亦称兴平堂、咸阳堂、隗里堂、池阳堂、好畴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文庄堂:明朝人邱濬,官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熟悉当代典故,著《大学衍义补》,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司法、军事等方面,博采前人议论,加按语抒发自己的意见。代表作有《邱文庄集》。

  此外,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 “敦睦堂”、“砚耕堂”、“思敬堂”、“忠实堂”等。

  字辈

  成都市丘氏字辈:厚以从善、再修延先、嘉熙润本、乃常沂源

  绵阳市丘氏字辈:金显从九邦,天朝万大广,士国凤贤春

  广元市丘氏字辈:登朝廷,永金兴,应国德,振家声,仁礼义,康志明,安福生,万代春

  达州市丘氏字辈:太、日、方、东、升、昌、荣、承、世、泽

  南充市丘氏字辈:朝廷擧选锡恩光,楽育英才拨俊良。东海家声传奕枼,腾芳兰桂绍书香

  德阳市丘氏字辈:缵 承 先 志,召 士 厚 仁

  广安市丘氏字辈:仲远弘谋,子卿伯懋,三之应宗,徐必道兴,学思有成,立志定国,世昭文明

  阿坝州丘氏字辈:万启宗宏政;家兴观国光;慕祖开来远;绍绪永隆昌

  巴中市丘氏字辈:成忠克立大 振家生孝友

  遂宁市丘氏字辈:大凤登堂西贤绍绪敬德乐群忠夏仁爱

  内江市丘氏字辈:高节仰南州,常依诗书绍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吴兴才望;

  大学仪型。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齐长沙王车骑长史丘灵鞠,吴兴人。宋世文名甚盛,有文集及《江左文章录序》。下联典指明代文渊阁大学士丘濬,字仲深,琼山人。景泰进士。廉介持正,惟嗜学,熟于国家典故。晚年右目失明,犹披鉴不辍。卒谥文庄。有《大学衍义补》等书。

  文雅希范;

  像立昭陵。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阳梁乌程人丘迟,字希范,八岁能写文章。武帝时任中郎将,侍诏文德殿,后历官司空从事中郎、永嘉太守。文学批评家钟嵘曾评论他的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下联典指唐代洛阳人五行恭,有勇力,善骑射。贞观年间征讨高昌有功,官右武侯将军,诏书命斫石为人马,在昭陵阙前立像以旌表。高宗时,历官大将军,冀、陕二州刺史。

  系承姜尚;

  源出扶风。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齐·太公姜尚封于营丘,支孙以地名为姓,是为丘姓。清·雍正年间诏令改为“邱”,以避孔子名讳。

  联吟郎署;

  笃学琼山。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丘舜中为朝奉郎,诸女皆工诗,兄弟内集,必吟咏为乐。下联内指明·丘濬,琼山人,幼孤,母李氏教之读书,过目成诵。

  鸿舻世第;

  枢密家声。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丘姓宗祠“河南堂”联。上联典出丘氏望出河南省光州固始,故以河南为堂名。“河南”,汉代郡名,在今河南省新郑、洛阳、临汝之间。下联典指福建省莆田邱姓后代丘成实,任宋徽宗枢密使,其子丘君与,任梅州刺史,后致仕遂居三饶,为广东省饶平丘姓的始祖,后繁衍到广东省潮汕各县市以及海外。

  源宗渭水;

  学绍琼山。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源出姜姓的丘氏始祖姜太公“渭水垂钓”事典。下联典指明·丘濬事典。

  河南世泽;

  渭水家声。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丘姓的郡望为河南郡。下联典指齐·太公姜尚事典。

  五言通用联

  渭水家声远;

  琼山世泽长。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源出姜姓的丘氏始祖姜太公“渭水垂钓”事典。下联典指明·丘濬事典。

  潭月映山足;

  天河泻涧中。

  ——唐·丘丹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尚书郎丘丹《秋夕宿石门馆》诗句联。丘丹,嘉兴人。

  草色新雨中;

  松声晚霞里。

  ——唐·丘为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丘为诗句联。丘为嘉兴人。官至太子右庶子,年八十余致仕。与王维、刘长卿友善。

  读书千载业;

  孝悌一堂春。

  ——广东省蕉岭县客家围丘氏宗祠堂联

  上联教导子孙,做学问读书是千载事业。下联则教育子孙孝敬父母与兄弟和睦,都可全族得到春光。综观丘氏客家围的对联,中原华夏传统文化——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客家围从外到内,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传统华夏文明的结晶,更为可贵的是,中原地区因历史和社会原因早已失传或淡化了文化的内涵,都可以在现存的客家围中找到,换句话说,华夏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活生生地保留在客家围中。

  【祠堂古迹】

  上杭丘氏总祠

  上杭丘氏总祠,原名上杭丘氏宗祠,坐落在福建省上杭县城关解放路206~208号,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比稔田李氏大宗祠早建20多年,属清代中晚期建筑,该祠占地约6000平方米。早年为海内外丘氏(邱氏)裔孙纪念客家丘氏开基始祖丘三五郎的宗祠。属典型的清代古建筑,也是最具特色的客家古建筑之一。属土楼围屋式结构兼有客家民居“三堂出水”的建筑风格。该祠占地约5000平方米,坐北朝南,连进四大栋,四周围房,配房为二层建筑计100余间。

  “丘氏总祠” 也是清朝著名的抗日保台爱国志士丘逢甲创办“上杭县师范传习所”所在地,是福建省最早的民立师范,是上杭历史上第一所培养师资的学校。2006年,丘逢甲师范传习所旧址(即上杭丘氏总祠)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涉台文物。2018年9月7日,上杭丘氏总祠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家训格言】

  《丘氏家训》

  一、孝父母

  物归于理,善始于孝。人生百善,孝顺为先。人生不孝,无后为大。孝则天佑,不孝天谴。 父母之恩,昊天罔极。尽心奉养,仅酬万一。尽孝之道,重于尽忠。孝敬父母,必恭必诚。羊能跪乳,鸟能反哺。报恩父母,惟人最灵。生我劬劳,提携俸抚。恩深浩大,捐躯难补。 朝夕温恭,殷勤寒暑。抚养有方,安微承欢。由此扩充,神灵照应。为贤为圣,天地咸通。

  二、敬祖宗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若木有根,无根则朽。如水有源,无源则枯。欲后敬吾,吾必敬祖。 敬祖之道,宜修族谱。竖表立碑,修茔覆土。祠堂享祀,趋跄不辱。牢记祖源,莫忘祖恩。祭祀祖宗,告慰祖灵。弘扬祖功,传承祖德。谨记祖训,报效祖国。光前裕后,光大宗风。

  三、敦宗族

  同姓同德,同德同心,同心同志,姓利不迁。一本万殊,瓜延瓞笃。敦睦宗族,和善宗亲。 不违天道,不悖人伦。利而勿害,与而勿夺。尊强扶弱,尚富恤贫。雍睦一堂,和蔼千秋。

  四、睦兄弟

  兄弟之情,等同手足。亲爱兄弟,必友必诚。弟恭兄友,雁行依依。毋出嫌隙,雅奏埙篪。

  五、正夫妇

  人伦伊始,兆自闺门。阴阳之义,亘古常尊。阴阳交和,雨泽斯行。夫妇调和,家道乃兴。 好合可乐,狎昵宜悛。正位内外,各以其分。夫为妻纲,修身正行。妇主中馈,内助殷勤。鸡鸣致警,戒旦时闻。以乐鼓钟,以友瑟琴。梁妻举案,冀妇如宾。惟鸿与缺,道行于身。 毋伤反目,毋玷家声。男女平等,出轨莫行。嫌疑须避,内外须分。富贵同享,贫贱相依。患难相扶,疾病相顾。相濡以沫,鸾凤偕鸣。雍雍肃肃,如鼓瑟琴。白头偕老,诗咏睢麟。

  六、警自身

  从善百祥,从恶百殃。恶小勿为,善小不辞。恶行莫为,善心当慷。过失归己,是非让人。 愚妇顽夫,人性龌龊,悖逆其亲,自戕手足。肆行罔忌,不如禽兽。兄弟恕我,神明难宥。父母容我,天地不容。合族鄙视,路人唾弃。轻则自疚,重则官刑。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悖入悖出,毫厘不爽。善恶之报,捷如影响。敦无天伤,须加修养。历世存心,功德无量。

  七、续继嗣

  世绝则续,自古为要。小宗嗣祖,大宗承祧。脉宜亲友,犹子克肖。有嗣归宗,无愧祖庙。

  八、重教养

  教养人才,发展根本。诗书之泽,世世相承。熏陶子女,督课维勤。德养致理,振乎家声。 父母之教,子女之率。谨训义方,端在父兄。稍有所成,家室仪型。日学日进,不学无术。中外之学,首重于恒。春诵夏弦,苦心孤诣。嘉言善状,古今典型。不受琢磨,玉不成器。 祖鞭在心,出人头地。道德文章,建功立业。人皆有脸,树必有皮。人若无礼,走肉行尸。廉耻道丧,蠢虫无知。大家子弟,俭点威仪。举手投足,中矩中规。束身名教,儒雅可师。

  九、尚勤俭

  勤俭治家,恒理当循。俭可助廉,勤能补拙。勤开财源,俭节财流。五谷当重,颗粒艰辛。 婚丧从俭,持家以勤。朱门饿殍,白屋公卿。遇事即为,莫延明日。珍惜青壮,莫负光阴。士农工商,各精其业。切忌怠惰,莫尚奢华。克勤克俭,天下可行。光大门楣,力振家声。

  十、慎财利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正直忘私,诚信无欺。莫擅天利,莫独地财。天利地财,天下同享。

  十一、重名节

人脸树皮,生命特徵。树无皮死,人无脸废。世重家风,人重名节。人不要脸,自不要名。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