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骞氏起源及历史

骞姓图腾_骞氏图腾

骞姓图腾(骞氏图腾)

  骞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读音作qiān(ㄑㄧㄢ)。其源有二:一是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二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人闵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郑樵注引《风俗通》云:“仲尼弟子闵子骞之后,以王父字为氏。”骞姓现今人口约三千,排在一千零一十位,在台湾名列第一千三百零九位。

【得姓始祖】

  闵子骞(闵损):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丘(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闵子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后来,世人奉闵损为“骞王”,其孙子就以祖父的贤孝为荣,以其字为姓氏,称骞氏。骞氏族人大多尊奉闵子骞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骞,本义是指马的腹部,后专指马匹的疾病;骞人,则是给君王贵胄们的乘骑治疗疾病的大夫,如同后世的专职兽医。

  在两周乃至两汉时期,马匹是十分珍贵的,号称“龙”,因此骞人的待遇都比较高,尊为“豢龙氏”。

  在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骞人氏、豢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骞氏、龙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人闵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闵损,字子骞,通称闵子骞。他是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之一,比孔子小十五岁,据说其很有德行。

  在闵损年少时,其后母对他很不好。到了冬天,后母让他穿着芦花填的“棉衣”,而让两个亲生儿子穿用棉花填做的棉衣。闵损被冻得直哆嗦。闵损的父亲看见长子穿着“棉衣”还哆嗦,追问下知道了实情,十分生气,要赶走后妻。闵损便对父亲说:“求父亲不要这样做。母在,只我一人受寒;母不在了,三个孩子都得受冷。”后母得知后,非常受感动,悔改了自己的行为,从此以后对三个儿子一样看待。

  由于闵损德行很高,鲁国宰相季康子便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由于闵子骞认为季康子是个不讲仁义、喜欢滥杀百姓的人,便对季氏派来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他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要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后来,世人奉闵损为“骞王”,其孙子就以祖父的贤孝为荣,以其字为姓氏,称骞氏,世代相传至今。后有字讹为“蹇”、“鶱”者。

  骞氏族人大多尊奉闵子骞为得姓始祖。

  按:

  宋朝时期,大儒朱熹对闵子骞的行为举止极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4年的文字简化改革过程中,有一些骞氏族人在户籍登记时被工作人员极不负责地简化讹改为“千”氏,至今其族有许多人皆用“千”为姓氏,且其祖居地今陕西户县骞王村也被易名为千家村,但老一辈人则仍是坚持用“骞”作为姓氏。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骞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现今人口约三千,排在一千零一十位,在台湾名列第一千三百零九位,多以鲁郡、建康、户县为郡望。

  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镇鲁安庄村,陕西省的西安市户县骞王村、渭南市华县柳枝乡骞家窑村,山西省的晋中市左权县、运城市芮城县,河南省的南阳市、信阳市,江苏省的南京市骞家巷,甘肃省的张掖市,贵州省的遵义市,湖南省的长沙市,台湾省的台北市、高雄市、南投县等地,均有骞氏族人分布。

  1.户县骞王村,据村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金陵一骞姓士人宦游至此地,觉得风景秀丽,便落户于此,繁衍成村,现有人口1300多人,半数人是骞姓后代。

  2.陕西咸阳市永寿县骞家村,据村碑记载,祖上来自南京,现有人口1400多人。村中原有砖城一座,传为唐时所建,不知真伪,现已毁。村碑记为骞家村但户口本都已改为千,村中只有老人坚持使用骞字,年轻人为求学工作均已改为千。

  3.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骞家窝铺、万茂恒现居住着一些骞氏族人。在2016—2018年之间,组织了现居住在河北、陕西等地的百位骞氏族人,举办了骞氏家族认祖大会,并印制了《骞氏家族族谱》。

【郡望堂号】

  郡望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东鲁郡。西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以及晋朝时期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又改其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也有个鲁州鲁郡,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治所在兖州。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虽然辖有曲阜,治所亦在兖州,而将原鲁国郡治迁至今山东省的滋县(今山东德州陵县滋镇)。

  建康郡:历史上的建康郡有二:①十六国时期前凉国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西南部。南北朝时期北朝魏废黜。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王孝杰曾于今高台县东南部置建康军,因称建康郡。后其地归入吐蕃(今新疆)。②即今江苏南京。南京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城市。早在三十五万年以前,就有了“南京猿人”的足迹。六千年前,现代人已在这里耕作生息。周元王四年(己巳,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角长干里筑以“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周显王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置“金陵邑”,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三国孙吴黄龙元年(己酉,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于农历9月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东晋建武元年(丁丑,公元317年),晋朝琅琊王司马睿以东吴旧都为中心,建立东晋政权,称作建康。此后,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康,史称南朝,南京由此而有“六朝古都”的美称。后晋天福二年(丁酉,公元937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的首都。清咸丰三年(癸丑,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于此,改名天京。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至同年4月1日。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至此,共有十个朝代在南京建都,故称“十朝都城”。南京名称之多,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各国古都中也属罕见。据史载,仅历代县以上建置的名称就有金陵、秣陵、江乘、湖熟、建邺、建康、江宁、白下、上元、集庆、应天、天京等四十多个。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过大江”,解放了南京,南京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特别市。1953年1月1日,南京市与苏南、苏北行政区合并成立江苏省,南京为省会。1990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南京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3年中央决定撤销省会城市的计划单列,南京计划单列因此被取消。1994年2月,经中央、国务院同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明确南京的行政级别为副省级。

  户 县:公元前二十一~前十六世纪,户县为夏王朝的有扈氏国,这是户县地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户县”地名的由来。商朝时期为崇国,周朝时期作丰京,春秋时期为扈国,秦朝时期改“扈”为“鄠”。西汉时期开始设置“县”,历代延续,距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1964年9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今属西安市郊县。户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周、秦、汉、唐等十二皇家之上林苑。南部山区森林茂盛,自然风光旖旎,素有“西安后花园”和“银户县”之称,有一百零六处国家、省、市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堂号

  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东鲁堂。

  建康堂:以望立堂,亦称南京堂。

  户县堂:以望立堂,亦称鄠国堂。

  字辈

  重庆丰都县三元蹇家沟蹇氏字辈:“为元时金华;万顺玉相秀;千春育巨怀;齐永茂来英”。

  世系

  陕西户县骞氏世系

  始祖:骞周成,字奉糈。自明万历年间,金陵(南京)来户,遂家于县东骞第五桥。自奉糈祖以上约有三辈门第无考。骞周成生一子:骞世雄。

  第二世:骞世雄。明朝时期策封员外郎,德望载于《户县县志》,坟建于化羊峪牛首山上。其子孙入国学教人,具有功名。骞世雄生二子:长子骞益,明朝时期生员,后入国学。次子骞冲,明朝时期太学。

  第三世:骞益。骞益生二子:长子骞高第,次子骞登第。骞高第为明朝时期生员,后入国学。

  第四世:骞高。骞高第生五子:长子骞凤飞,清朝时期生员;次子骞振飞,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举人,后任浙江乐清县知县;三子骞迅飞,廪贡生;四子骞稳飞,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举人;五子骞鹭飞,庠生。以二、三、四德望俱载于《户县县志》。

  第五世:骞凤飞(骞奋飞)。骞凤飞生二子:长子骞斗,生员;次子骞炯斗,生员。

  第六世:骞斗。骞斗生二子:长子骞明伦,生员。

  第七世:骞明伦。骞明伦生四子:长子骞嗣员,次子骞嗣桂,三子骞嗣柳,四子骞嗣杜。

  第八世:骞嗣桂。生二子:长子骞大观,次子骞大乐。

  第九世:骞大乐。生三子:长子骞珍,次子骞产,三子骞成。

  第十世:骞珍。骞嗣芳生一子:骞夏顺。

  第十一世:骞夏顺,字炯斗,生员。骞夏顺生四子:长子骞超伦,次自骞迈伦,三子骞济伦,俱处士;四子骞彝伦,增广生员。

  第十二世:骞彝伦。骞彝伦生四子:长子骞嗣芳,策受登仕郎。

  第十三世:骞嗣芳。骞嗣芳生一子:骞乃猷,生员。

  第十四世:骞乃猷。骞乃猷生二子:长子骞玺,次子骞让。

  第十五世:骞让。骞让生一子:骞复兴。

  第十六世:骞复兴。骞复兴生一子:骞渐珠。

  第十七世:骞渐珠。骞渐珠生一子:骞乃绩,生员。

  第十八世:骞乃绩。骞乃绩生二子:长子骞登清,次子骞澄清。

  第十九世:骞澄清。生一子:骞复礼。

  第二十世:骞复礼。在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67年)太平天国军起时,陕甘一带回汉名祖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战乱迭起,骞氏家道由此中衰,《骞氏家谱》终止记载,后无再续者。

【楹联典故】

  (暂缺)

  【祠堂古迹】

  闵子骞墓


  闵子骞墓被公认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有两处,一处位于济南百花公园西邻的济南孝文化博物馆;另一处闵子骞墓,位于范县东南22公里闵子墓村。安徽宿州也有闵子骞祠及墓,坐落在宿州市曹村镇闵祠村,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点1:闵子骞墓

      位于济南百花公园西邻的济南孝文化博物馆。进大门,迎面是一处新建的仿古庙堂,墙上有一个写有“济南孝文化博物馆”的牌子,北侧立着一块刻有“闵子骞墓”字样的石碑,上面还有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说明。上世纪60年代前,闵子骞墓规模还很大,当时墓区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00米,墓堆封土直径有七八米,高约十几米,周围还有合抱粗的古树30余棵,历代碑刻十余尊。但后来“文革”时,整个墓区遭到严重破坏,祠堂被拆掉,碑刻被毁,古树被砍,仅剩两棵,封土被挖去烧砖瓦。近年来,随着许多市民要求恢复保护闵子骞墓地的呼吁,和文物部门的努力,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先后投资180多万元,对墓园进行了修膳。墓园西侧的南北向道路命名为闵子骞路。欧阳中石题字。再沿着庙堂往北走,20多米处就是一座突起的坟墓。只见该坟墓高约3米,封土直径约5米,呈圆形,四周有多尊石羊、石马、石狮、石龟等石像,还有两棵古树。

  地点2:闵子骞墓

  坐落在宿州市曹村镇闵祠村,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又是省级五柳风景名胜区的一个游览区。其地靠206国道西侧,交通便利。闵子墓座北朝南,高6米,直径40米。近旁有2座中型墓葬,传说为闵子骞的两个弟弟之墓,墓高2米,直径24米,总占地约6400平方米。墓地松柏茂密,“闵墓松风”,素为宿州八景之一。闵祠始建于宋,现有殿宇14间,祠内存有古柏和千年银杏,祠外有两座碑亭。祠东公路旁有牌坊一座,上书“先贤闵子故里”;祠东南有孝泉和闵子故里。闵祠近旁还有骞山、晒书台、洗砚池、荷花池、芦花坡、洗漱沟等景点。这里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动人的传说故事。“孝”为中国的传统美德,建设闵子骞祠及墓旅游景点,可让今天人们追寻先贤,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孝”文化。

  【典故轶事】

  二十四孝故事——芦衣顺母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大孝子,姓闵,名损,字子骞,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七十二贤人之一。

  闵子骞年少时便死了母亲,父亲娶了后娘,又生了两个弟弟。后娘偏心眼,对自己亲生的孩子百般疼爱,对闵子骞却另眼相待。可是,在丈夫面前,她却装出一副慈母的模样,表示照顾闵子骞比亲儿子还好。有一年冬天。后娘给闵子骞做棉袄,里面絮的全是不值钱的芦苇花绒,看起来挺厚,其实一点都不暖和。她给自己的两个亲儿棉袄里絮的是丝绵,看上去薄,其实非常暖和。闵子骞从不计较这些。一千多年前的某年农历腊月廿四日,父亲坐车带他们兄弟三个外出,让闵子骞在前边掌鞭赶车。闵子骞在寒风中冻得发抖,失手把缰绳掉到地上,马车失去了控制。父亲见到这种情形很生气,说:“你这个孩子真没出息,穿得这么厚还打哆嗦!看你弟弟,棉袄比你的薄,也没像你冻得那个样子。”越说越上火,夺过马鞭子便向闵子骞身上抽去。这一鞭子一下把棉袄抽破了,里面飞出来的尽是芦花。再捏捏另两个儿子的棉衣,心里明白了。父亲知道自己冤枉了闵子骞,大骂妻子不贤惠,决定休了她。闵子骞含着眼泪跪在父亲面前,哀求父亲不要休了后娘。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意思是休了后娘,自己和两个弟弟有可能落到另一个后娘手里,两个弟弟将来会像自己一样受苦。闵子骞的话感动了父母,夫妻和好如初。从此,后娘对三个孩子也一样看待了。

  有诗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有晋剧《芦花》以此为背景创作。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乞颜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