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三氏起源及历史

三姓图腾_三氏图腾

三姓图腾(三氏图腾)

  三(叁)姓是中华罕见姓氏之一,读音作sān(ㄙㄢ)。其源有二:一是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二是源于地名,出自满族古居地叁牲,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三(叁)姓现今人口约二万,排在六百一十八位,在台湾名列地五百六十二位。

【得姓始祖】

  (暂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宋国有个国君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说,是宋湣公(宋闵公)子捷之弟。

  周庄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宫长万因受到君主戏弄和侮辱,忿杀宋湣公,立公子子游为君。其他诸公子借曹国军队反击,杀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

  宋桓公这个君主的宠妃特别多,生有七个儿子:子兹甫、子目夷、子三种、子四鱼、子五荡、子六鳞、子七肸。一直到周襄王姬郑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宋桓公病逝,由长子子兹甫继位,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二、愚仁宋襄公。

  在宋桓公的第三子子三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齿序名字为姓氏者,称三氏、种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满族古居地叁牲,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叁牲,亦称三姓,为古女真族居住故地名称,即今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所辖伊兰市。

  叁牲的地理位置在牡丹江与松花江合流处,濒松花江南岸,东临倭肯河,城三面江流环绕,为水陆交通要地。

  虞、夏、商时期,叁牲为肃慎之地;汉、晋时期为挹娄之地,东汉朝中叶至唐朝时期,大批汉族人开始迁居该地;南北朝时期属安骨部的属境;隋朝事情为靺鞨之地;唐朝时期则属忽汗州;辽国时期,叁牲为五国城部之越里吉部地,金国时期属胡里改路(今依兰),元朝时期于该地设胡里改万户府、斡朵怜万户府(今依兰附近)。明朝时期再置和屯卫。

  历史上,建州女真曾居于该地,因此在清朝初期称其地为和屯噶珊(古城屯),后因克宜克勒、努雅勒、祜什哈哩三姓赫哲族人居于该此,因此改称“依兰哈喇”。在满语中,“依兰(yilan)”汉义为“三”,“哈喇(hala)”汉义为“姓”,故称叁牲(三牲、三姓)。后来,舒穆鲁氏赫哲族人又迁来该地。

  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满清政府于四姓赫哲族人中挑“放披甲”两百名,编为四旗,自吉林乌喇(今吉林吉林)拣派协领一员统辖。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在叁牲筑城驻守,为清朝前期东北地区的重镇。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设置副都统,管理旗务,镇守地方。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农历1月,东北地区建行省,改将军为总督,叁牲改设为依兰府。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农历4月,依兰府设东北路兵备道,管理依兰、密山、临江(今同江)一带边务及东北沿边兵备事宜,并管理依兰等处关税、交涉事宜,同时裁撤三姓副都统。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3月,依兰府改置为依兰县,今为黑龙江省依兰市治所之地。

  在清朝初期,叁牲曾一度为沙皇沙俄所霸侵,后在康熙大帝诏令指挥的著名“雅克萨之战”中被中国军队夺回。其地原住居民多为女真族、蒙古族、鄂伦春族。

  其地女真族、赫哲族、蒙古族中多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称叁牲氏、叁姓氏、叁布氏等,后多省文简化为汉字单姓,称叁氏,简笔为三氏。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三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现今人口约二万,排在六百一十八位,在台湾名列地五百六十二位。

  今北京,山西运城,湖北武汉,广东吴川,四川成都等地均有分布。

【郡望堂号】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典故轶事】

  今天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从古代起就有三十几个大小不同的民族在那里繁衍生息。尽管他们的历史发展进程相差有别,但他们都为创造这一地区的古代文明作出了自己的巨大贡献。那些民族,分别属于乌果尔-芬语系、突厥语系、满-通古斯语系和古亚细亚语系,其宗教信仰在古代均为图腾崇拜和原始萨满教,后来又陆续接受了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及天主教的分支东正教。

  大体上看,远东地区南部的各个民族发展程度较高,有的已经达到封建社会阶段。其中,有些民族受古代中国的影响较大,甚至有的地区曾受中国王朝所管辖,是中国的一部分。地处北部的小民族十分落后,直到公元十六~十七世纪,大多数小民族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可刚刚进入阶段社会。

  在黑龙江流域,公元前1050年左右,华夏族的周武王姬发灭掉商朝末代君主子辛,建立西周王朝。黑龙江的肃慎向周王进贡弓弩。东周时期,黑龙江流域有两大民族东胡和挹娄(肃慎),都是通古斯民族,有图腾崇拜,后来信仰萨满教。

  东汉末期,匈奴在故土亡国后,东胡的乌桓部占领蒙古高原和黑龙江上游,成为草原骄子。乌桓部被汉族曹操击败,东胡民族的鲜卑部强大起来,控制了黑龙江上中游和蒙古高原,鲜卑民族初步形成,并分为段部、慕容部、乞伏部、拓拔部、宇文部、柔然部。

  鲜卑族大部南迁后,柔然部取代了鲜卑族蒙古和黑龙江的地位。南朝梁承圣四年(公元555年),突厥族灭掉柔然部,柔然部的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成为室韦族的祖先;柔然部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族人的祖先。

  唐朝灭掉高句丽后,高句丽大将大祚荣跑到黑龙江建立了渤海国,国民主要是三江平原的黑水秣褐和居住在今天吉林省粟末秣褐,国王朝鲜族人大祚荣及后代逐渐秣褐化,融入秣褐。

  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契丹族在巴林左旗建立辽国,灭了渤海国,统治着渤海国境内的女真族,疆域达到鄂霍茨克海。

  北宋政和五年(金收国元年,公元1115年),黑龙江的土著女真族在阿城建立大金国,摆脱辽国独立,并在北宋宣和七年(辽保大五年,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灭掉辽国,契丹族人耶律大石率部分遗众跑到中亚重建辽国,称西辽。

  后,室韦族人演变成蒙古人,黑龙江流域属于元朝辽阳省管辖。

  明朝前期,汉族征服苦兀(库页岛),在黑龙江入海口的庙街建立努尔干省,管辖黑龙江流域。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黑龙江土著民族女真族摆脱明朝独立,建立后金。当时,大兴安岭东侧是海西女真、三江平原是野人女真,吉林省是建州女真。锡霍特山脉和库页岛是赫哲族,从鄂霍茨克海沿岸南沿乌第河-外兴安岭一线直至额尔古纳河居住着鄂温克人(索伦人、雅库特人),结雅河居住着鄂伦春人。他们都是当地的土著,属于通古斯民族,归后金管理。贝加尔湖以东则住着布里亚特蒙古族人,不受后金政权管辖,这就是后来在《尼布楚条约》中,清朝把贝加尔湖东侧割让给沙俄的原因。

  在公元十六世纪末以前,今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还不是沙俄的领土。这一时期,俄罗斯刚刚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领土面积仅为二百八十万平方公里,地处东北欧一角,与西伯利亚相距遥远。从公元十六世纪中叶沙皇伊凡四世执政,沙俄才开始向东方扩张,逐步吞并了西伯利亚与远东的大片领土,将疆域扩展到太平洋岸边。在沙俄向东方扩张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障碍是与沙俄毗邻的西伯利亚汗国。

  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沙皇召见了与西伯利亚汗国毗连的斯特罗甘诺夫家族,询问边境形势,并授权他们抵挡西伯利亚汗国。令他们在西伯利亚汗国近处构筑工事堡垒,招募军队,添置武器,伺机侵占西伯利亚汗国。

  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沙皇再次下令,准许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在乌拉尔山东侧-鄂毕河及其支流图拉河、托博尔河和额尔齐斯河等地建城募兵,就此沙俄将其势力直接扩张到西伯利亚汗国境内。斯特罗甘诺家族秉承沙皇旨意,多次进犯西伯利亚汗国,与汗国的人民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斯特罗甘诺夫家族派人与曾被沙皇处以重刑的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联系,鼓动他入伙,去征服西伯利亚汗国,为沙皇拓殖疆土效劳。

  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经过长期准备后,叶尔马克率领拔白四十人的队伍,在斯特罗甘诺夫家族武器下,前去征讨西伯利亚。沙俄寇队沿水路前进,经过楚索瓦亚河,翻越乌拉尔山,跨越谢列布良卡河、塔吉尔河、图拉河、托博尔河,最后侵入额尔齐斯河。当年10月26日,攻占了西伯利亚汗国首府卡什雷克。叶尔马克一伙为沙俄扩张立了下战功。沙皇政府决定赦免叶尔马克等人,表彰他们的行动并颁发了大量薪饷。斯特罗甘诺夫家族也受到鼓励,得到两座城池的奖赏。

  沙俄寇队的侵略暴行,激起了西伯利亚汗国人民的极大愤努,他们奋力抵抗俄侵略者,一直坚持了二十多年。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俄寇打败了库楚姆汗,库楚姆汗逃到大草原后不久身亡。至此,沙俄最后征服了西伯利亚汗国。其侵略势力越过了乌拉尔山,叶尔马克的远征揭开了沙俄向西伯利亚大规模扩张的序幕,到公元十七世纪的三十~四时年代,沙俄的侵略势力已经跨越了叶尼塞河,到达勒拿河、楚科奇半岛和鄂霍次克海。

  沙俄征服了西伯利亚汗国以后,派遣重兵,兴建城堡,把持军事据点,以巩固新占领的地区。并以这些据点为大本营进一步染指巴拉宾大草原。沙俄为占领鄂毕河中下游地区,还挥师北大,相继灭了彼雷姆酋长国和叶潘恰酋长国,在那里建立了彼雷姆城和图林斯克城。乌拉尔山脉北部和鄂毕河下游地区,沙俄历史上称之为“尤格拉”和“伯绍拉”地区。那里长期居住着萨莫耶德人、汉特人和楚德人等,他们的水产业和毛皮业非常出名,沙俄人对那里的财富觊觎已久。沙俄灭掉西伯利亚汗国后,为彻底征服鄂毕河下游地区铺平了道路。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战胜了治特人以后,沙俄在汉特人苏格穆特瓦什城的旧址上,建立了别列佐夫城,并以此为根据地继续向塔扎河流进军,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在塔轧河下流建立了曼加结亚城,这标志着沙俄已基本上占领了鄂毕河下游地区。与此同时,沙俄又加紧了向鄂毕河上游的推进,于托木河口建立了托木斯克城。在这一带,俄寇又同当地蒙古和吉尔吉斯等民族发生了激烈斗争,并开始逼进中国西北边疆。

  从公元十七世纪初起,沙俄又继续东扩,在二十年代占领了叶尼塞河地区。沙俄东进主要是靠着西伯利亚的长川巨流,沿着纵横交错的大河小溪,从一条流驶入另一条河。在两条相近的水、河流中间的地带,沙俄人称之为“连水陆路”,冬季则可涉冰而行。“连水陆路”可以缩短许多路程。到公元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初,沙俄人已经占据了叶尼塞河中、下游和上游部分地区。

  在哥萨克的殖民过程中,已经探听到了有关勒拿河的消息。并获得了一些前往勒拿河的路线资料。沙俄政府在占领了西伯利亚的两大水系之后,还想占领第三大水系勒拿河。于是,他们从北方的曼加结亚和南方的叶尼塞斯克两地同时派兵前去占据勒拿河。哥萨克军队主要是通过下通古斯卡河的北路、上通古斯卡河的南路和古代埃文基人所经常使用的古道,沿连水陆路,越过大小众多河流来到勒拿河流域的。他们沿河上下掠夺财物,建立据点。先后建立了中维柳伊斯克、下维柳伊斯克和上维柳伊斯克。公元1638年,沙俄政府下令成立雅库茨克督军府,把勒拿河地区大片信封强行并入沙俄版图。雅库茨克最初建于勒拿河右岸,公元1643年督军戈洛文下令迁城于河的左岸。此后雅库茨克成了沙俄进一步向东北亚地区远征的指挥中心。

  东北亚的地理条件更为复杂,除了高山纵横、河流密布外,还濒临北冰洋和鄂霍次克海。从公元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末,沙俄哥萨克开始了向东北亚的远征。他信主要是从勒拿河口入北冰洋走海路、利用勒拿河及其支流或走旱路到达东北亚各地、或者是通过几条不同的路线到达鄂霍次克海。在逐步向东推进的过程中,沙俄殖民主义在这一地区建立了不少城堡和冬营地。例如,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在雅纳河建立了维尔霍扬斯克,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建立了尼日涅扬斯克;在印迪吉尔卡河上建立了彼德什维尔斯克等。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米哈伊尔斯塔杜欣等人到达科雷马河,并先后建立了上、中、下科雷马斯克三个冬营地。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鄂霍次克堡建立。

  至公元十七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哥萨克的足迹已遍及东北亚各地。接着,他们开始向堪察加半岛挺进。这时的堪察加半岛住着伊杰尔门人、科里亚克人、爱斯基摩人、受奴人等。他们在那里从事捕鲆业和狩猎业,过着原始生活。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雅库茨在督军派哥萨克到阿纳得尔堡。其中一部分人于次年到过堪察加半岛。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初,哥萨克五十人长阿特拉索夫集结一百五十人的队伍前去征服堪察加半岛,在那里与当地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之后建立了上堪察加等城堡,并派人守卫。到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整个堪察加半岛被征服,并入沙俄版图。沙俄在占领了东北亚和堪察加半岛以后,又加紧了向北太平洋的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挺进。

  在沙俄向西伯利亚与远东的扩张过程中,也把侵略触角伸到了贝加尔湖和黑龙江地区。公元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沙俄以叶尼塞斯克和雅库茨克为中心,分别从西部和北部两个方向入侵贝加尔湖地区。哥萨克在安加拉河流域建立了巴拉干斯克(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和伊尔库茨克(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在勒拿河上游建立了维尔霍连斯克(后金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在贝加尔湖东北角由哥萨克建立了上安加尔斯克(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和巴尔古津堡(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于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又建立了巴翁托夫斯克堡。这样,沙俄军队大体上从北部用据点包围了贝加尔湖,为进一步南下和东进打下了基础。

  从贝加尔湖南岸,沙俄军队一路南下直逼中国的蒙古地区,一种东进抵达黑龙江上游的石勒喀河,进而入侵黑龙江。沙俄人在向东、向南的道路上,择水陆要冲建若干城镇堡。例如,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建立了涅尔琴斯克(尼布楚)、捷连宾斯克,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建立了色楞格斯克,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建立了乌丁斯克等。这些城堡对此后沙俄的军事、外交、经济活动,以及与中国的通商交往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十七世纪四十~五十年代,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后金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哥萨克波雅尔科无走勒拿河支流阿尔丹河,再沿乌楚尔河流进入纽约姆卡河,然后翻越外兴安岭,走连山陆路,最后进入黑龙江支流精奇里江(结雅河)。另一条路线是,从奥廖克马河起,沿其支流图吉尔河到达黑龙江。哈巴罗夫远征黑龙江走的就是这条路。为了加强管理,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俄政府在奥廖克马河口设立了奥廖克明斯克堡。

  沙俄征服人辽阔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随即建立了行政、军事机构加以控制,实施殖民统治。整个西伯利亚由中央的西伯利亚衙门管理。各地区分设督军辖区和县。督军辖区共有四个,即托搏尔斯克、托木斯克、雅库茨克和叶尼塞斯克,每个辖区下隶属几个县。公元十七世纪西伯利亚共有图林斯克、秋明、塔拉等十九个县。各辖区和县均置督军,总揽所属地区的军事、行政、司法和经济等一切权力。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以后,趁中国清朝衰微,武力侵略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一带,俄寇甚至拿索伦人当食物,真是吃人的恶魔;尼古拉耶夫攻占庙街,残酷杀害当地的赫哲族和鄂温克族居民,制造庙街惨案,并改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同时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抢占了黑龙江流域的一百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包括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至库页岛的大片领土。这片领土内居住的赫哲族被屠戮殆尽,结雅河的鄂伦春族被迫迁入大兴安岭,女真族被迫迁入黑龙江以南乌苏里江以西,最后俄罗斯移民成了当地的主体民族,不知道贝加尔湖以东的布里亚特蒙古族被同化没有?

  清朝末年,汉民族大量移民东北,成为东北的主体民族,这保证了东北对中国的向心力,成为巩固东北边防的最强的力量。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因为已经被汉人屯垦多年,故在瑷珲条约中特别声明保留为中国领土,成为中国在黑龙江北唯一的领土。清末时俄人违约将该地汉族、鄂伦春族居民赶进黑龙江淹死或杀死,此乃海兰泡惨案!

  江东六十四屯的被侵占,历经清朝、袁世凯、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政权均拒绝承认,并坚持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沙俄趁火打劫,占领东北全境,实行殖民统治。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日寇击败沙俄,夺取库页岛南段、千岛群岛南部和海参崴并控制吉林和辽宁。再后来黑龙江以南进入张作霖时期,黑龙江以北在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远东共和国成立,日寇控制了整个千岛群岛。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日寇占领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与苏联在黑龙江相对峙。苏联将远东的汉族赶走或杀死,将远东的朝鲜族强行迁到中亚。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苏联从日寇手中重新夺取库页岛南部和海参崴,并占领整个千岛群岛(包括日寇北方四岛)。

  萨彦岭-贝加尔湖-外兴安岭-库页岛地区,是当今俄罗斯远东的生命与灵魂所在,是俄罗斯在亚洲的人口中心、资源中心、经济中心,也是太平洋舰队的大陆依靠。没有了这些领土,俄罗斯就会与勘察加、阿留申失去便捷的交通联系,东北亚的安全就根本失去保障。没有了这些中国领土,俄罗斯在亚洲就没有了真正的立足之地。

  简单介绍以下中国领土的俄罗斯远东城市:

  罗恳布鲁地区(今俄罗斯海参崴地区):八十多万人,始建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远东捕鲸业、捕鱼业和冷冻船基地,属季风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为-15℃,8月份平均气温在20℃左右,年降雨量约690毫米。中国名字是海参崴,盛产海参的崴子(山、水弯曲的地方)。

  伯力地区(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七十万人,始建于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内河航运通过阿穆尔河可以直接出海,也可直达同江、富锦、佳木斯和哈尔滨。该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绿化城市之一,市效有占地数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其中有保存完好的大草原森林。主要工业部门有飞机制造业、燃料工业、木材加工业、建筑和建材工业。中国名字是伯力,黑水靺鞨的首都,明朝时居住着女真族瓦尔喀部。

  敦达敦地区(今俄罗斯南萨哈林斯克):萨哈林州的首府,位于库页岛苏苏亚河畔,十八万人,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建市。从那里可以通过铁路至岛西岸的霍尔姆斯克,那里有铁路轮渡到瓦尼诺港与贝阿铁路干线相接。工业主要是木材加工、纸浆造纸和海产捕捞加工。中国赫哲族使鹿部居住地,韩国客机曾被击落于此。

  卦尔察地区(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位于滨海边疆区南部的乌苏里--兴凯湖平原南端,是三条河(绥芬河、木科夫力河、苏普提加河)的交汇处,二十万人,始建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业比较发达,市区附近有科马罗夫自然保护区。该市有三个通道可到达中国:一个是绥芬河通道,有铁路公路各一条;一个是东宁通道,有公路一条;一个是密山通道,有公路一条。中国名字双城子,明朝的双城卫。

  楚库勒地区(今俄罗斯纳霍德卡外地区):俄远东地区最大的港口和渔业中心,二十万人,建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该市港湾内水深浪静,可全年通航。在纳霍德卡以东十八公里处的亚美利加湾有由日寇协助建成的大型港口东方港。到目前为止那里是全俄比较成功的一个自由经济区。中国女真族东海窝集部(库尔喀部)传统居住地。

  萨尔和地区(今俄罗斯共青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诞生城市,为在那里建造船厂和飞机制造厂,一批莫斯科、圣彼得堡、乌克兰的共青团志愿者来到那里,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设市。

  报喜城地区(今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二十万人,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沙俄强占该地并建城。在阿穆尔河与结雅河交汇外建有阿穆尔州最大的港口,河运事业发达。中国名字海兰泡,鄂伦春族世居之地。

  萨哈连倭赫地区(今俄罗斯比罗比詹):犹太自治州首府,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设市。位于比拉河畔,九万人。女真族萨哈连部传统居住地。

  强盗分赃——“千岛-库页岛交换”

  库页岛靠近黑龙江口,南北长九百四十八公里,东西宽六~一百六十公里,全岛面积约七万六千四百平方公里。该岛本为中国领土。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也确认库页岛为中国领土。公元十八世纪,日俄两国先后向该岛的南部和北部殖民。公元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沙俄不顾尼布楚条约的规定,悍然宣布将库页岛划入沙俄版图。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沙俄强迫中国签订《北京条约》,从中国抢去了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大片土地。日寇直到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才由松前当局的间宫林藏勘查库页岛,从而得知是岛屿(以前认为是半岛),从此开始了对库页岛南部的殖民,在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2月7日《日俄友好条约》中,日俄决定对库页岛保持原状,不予划分。

  到了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刚刚在前一年于黑龙江上进行了一次武装讹诈,迫使清政府签署《爱辉条约》把黑龙江北一百万平方公里割让给沙俄的穆拉维约夫向沙俄政府建议:如果容许日寇领有库页岛一部分,将“控制中国船只从鞑靼海峡进入东洋的最近的惟一门户”宗谷海峡,因此一定要独占库页岛,他的建议得到了沙俄政府的同意,于是在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沙俄就派兵到达了库页岛最南端。但是日寇坚持对库页岛的要求,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日本幕府派小出秀实使团赴俄谈判,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3月30日在彼得堡《签署库页岛暂行规定》,其中沙俄决定把千岛群岛中的得抚岛让给日寇,而日寇对库页岛的要求由北纬50度退让至北纬48度,库页岛上日、俄继续杂居的局面。日本明治政府于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把库页岛改称“桦太”,并在库页岛设开拓使。但沙俄寇队大举南下,压迫日寇人的渔业经营。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2月,沙俄在函泊逮捕监禁日寇官吏,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4月在久春古丹抢劫日寇人商店,闯入日寇官吏住宅。从把日寇视为阻止沙俄南下前哨的英、美,看透日寇绝无能力对抗沙俄,经营库页岛,所以两国公使劝告日寇放弃库页岛,集中力量确保北海道。这时征韩论已成为日寇外交斗争的焦点,日寇政府中的大部分人想集中力量侵略朝鲜,主张把库页岛让给沙俄,换取沙俄保持中立的态度,不干涉日寇对朝鲜的侵略政策。特别是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库页岛开拓次官黑田清隆上奏,认为库叶岛气候寒冷,土地贫瘠“虽有渔猎之利,亦不足供衣食之需,虽生产煤炭,所得亦不敷出”,力主放弃库页岛,全力开发北海道。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日寇派遣(木夏)本武扬去沙俄进行交涉。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5月7日签订了《库页岛-千岛交换条约》。这个条约规定:第一,今后整个库页岛皆属沙俄,以宗谷海峡为两国国界;第二,沙俄所领千岛群岛即从占守岛到得抚岛的十八个岛屿让给日寇,以堪察加地方的洛帕特卡角和占守岛之间的海峡为两国国界。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库页岛-千岛交换条约》签订以后,日寇一直领有千岛群岛,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

  吞并小笠原群岛:

  小笠原群岛(国际通称为BorinIslands),位于东京的东南方一千公里处的太平洋上,据日寇宣称,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信州松元城主、小笠原长时的孙子贞赖最早发现这一群岛,小笠原的名称也就从此而来。但是,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美国军舰到此地,宣布为美国领土。后又有几个美国人从夏威夷移住此地,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培理航行到此后,再次宣布小笠原群岛是美国的领土。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5月,日政府内部围绕该岛的领有权问题发生不同意见。当年12月,寺岛宗则任外务卿时,政府对小笠原群岛确定了“抚恤岛民,开拓土地”的方针及船舰往来的规则,续而与美国进行了有关该岛领有权的交涉。当时,美政府为在远东对抗英、俄,需要利用日寇,没有坚持经济价值微不足道的小笠原群岛的所有权。于是,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日寇宣布收回小笠原群岛。清光绪元年(公元1876年)3月,把小签原群岛交内务卿管辖。同年10月,将此事通告英、美,两国也无异议,换句话说,国际上默认了日寇对小笠原群岛的主权。

  占领琉球王国:

  现在的日寇冲绳县,是由冲绳、宫古、八重山三个群岛为中心,总共一百四十多个大小岛屿组成的。目前只有四十个岛屿有人居住,总人口约一百二十万。原本的“琉球王国”,比现在的冲绳范围还大。而且“琉球弧”的岛屿,从南到北散布于一千平方公里海面,覆盖的面积甚至比日寇的本州岛还大。而从冲绳最西端的岛屿与那国岛,晴天可以望得见台湾。最南端的岛屿波照间岛,它的纬度比台北还南。

  那里顺便澄清一下,琉球语虽然和日寇本土语言不能通话,但完全不像网上流传的很广的那篇《琉球不是日寇一部分》的文章说的那样是什么“汉语闽南语系”,琉球语是日寇语的兄弟语言,大约从公元三世纪开始,从本土的日寇语(或称日寇-琉球共通语)分化出来的。它没有声调(汉语是声调语言,上海语为三个,普通语为四个,闽南语多达七个、粤语多至九个、陕西语为最多,是十四个),语音与本土的方言,尤其九州岛方言对应得很密切,从文化圈来说,琉球的领域包括现在鹿儿岛县的庵美诸岛和现在的冲绳县,其语言内方言差异悬殊,大致分为北部方言(庵美到冲绳本土)和南部方言(先岛,亦则与台湾隔岸相望的石垣岛等地区),还有在王朝时期也在一般的生活里,甚至国内行政文书里普遍使用过假名,它的文化有双重特色,与中国外交有关系的部分,采取中国式制度,在国内问题上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人名也是,在对华外交上沿用中国姓名(叫作“唐名(karanama)”,但在国内范围里都用自己特殊的固有名字(叫作“冲绳名”(Uchinannana),“Uchinan”是“冲绳”的琉球发音,日寇本土发音则是“Okinawa”。

  琉球未统一之前,也有过三国分立的时代,即以冲绳岛为中心,从北到南,划分为北山、中山、南山三个国家。史称“三山时代”,三山的“世主”,都曾主动向中国明朝皇帝“进贡”,而明朝也来者不拒,分别给他们“册封”承认。公元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统一琉球,定都首里城,是为“琉球王国”的开始。大约在公元十七世纪初期,琉球被岛津藩征服,此后就受到了岛津的残酷压榨和统治,但此时琉球王国仍然是一个单独的国家,也仍旧向中国的王朝朝贡,并使用中国年号。

  到了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明治天皇政府利用琉球人漂流到台湾东岸并被当地居民所杀一事(发生在公元1871年11月),借口为日寇国民琉球人复仇,计划侵略中国领土台湾。为使侵略变得顺理成章,所需的依据之一就是:琉球王国为日寇领土,其百姓为日寇国民,而非清朝藩属国百姓。为此,日寇政府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天皇于当年9月,决定封“琉球尚泰”(而非琉球国王尚泰)为琉球藩王,位列华族,赐金三万日元,同时琉球的所有外交事务全由日寇外务省管辖。尚泰王本人及其朝臣对此强烈反对,但天皇政府一方面施以威压,另一方面派出外务省高级官员口头保证说:琉球可保持现行的“国体、政体”,其外交事务虽由本省管辖,但琉球与清朝的关系可维持现状等,以佞言相欺,暂时蒙蔽过去。

  在美国驻日大使德朗(C.E.deLong)及他所推荐的美国退役将军勒让德尔(LeGendre,公元1872年11月起任外务省顾问)的强有力支持及指导下,天皇政府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7月悍然出兵远征台湾。他们编造的借口是:第一,如前所述,“日寇人”被杀死了;第二,杀死“日寇人”之地是“生蕃”之地——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国际法上的无主地,“生藩”不是中国的藩属国民。后面的论调则与现在的钓鱼群岛为无主地论如出一辙。

  等到了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7月,天皇政府严令琉球“藩”王完全断绝与清朝的朝贡、册封关系,并强迫“藩”王进京及改革“藩”政。同时,为镇压琉球王等的反抗,在那霸郊外强行征用琉球人的土地,设立了熊本镇台(即现在的师)分营。琉球王及其贵族对此奋力反抗,暗中向清政府请求援助。清政府虽屡次抗议日寇政府禁止清的“属邦”(琉球)朝贡,但并没有对琉球王进行实际援助。清光绪五年(明治十二年,公元1879年)4月,天皇政府派出了一支四百五十人的军队和一百六十人的警察队伍,前去镇压已有二百年不设军队历史的琉球“藩”王,不容分说便把旧藩王强行移居到东京,并废除藩政,改成了天皇政府直辖的冲绳县。从而完成了对琉球王国的吞并。

  割让台澎:

  这是一段所有中国人都耻辱的历史: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日寇挑起甲午战争,并在第二年的《马关条约》中迫使清朝政府将整个台湾省,包括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于日寇,这也是近代史上中国第一次完全丧失对一个行省的主权。

  夺占库页岛南部:

  日寇自加入帝国主义国家的行列以来,它对朝鲜和中国东北的野心就与沙皇沙俄“黄俄罗斯”的野心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寇从中国割取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并将朝鲜纳入其势力范围。沙俄早已觊觎中国渤海湾口的不冻港旅顺,为实现其独吞中国东北的计划,它联合法、德进行干预,迫使日寇作出让步,由中国付巨资“赎回”辽东半岛。日寇对此极不甘心,决意扩军备战,以武力同沙俄争夺远东霸权。

  沙俄的扩张行径加深了与日、英、美的矛盾。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1月,日、英缔结针对沙俄的军事同盟条约,并得到美国的支持。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日寇基本完成扩军备战计划,决心以武力与沙俄抗衡;沙俄则指望通过战争巩固其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地位。同年8月,双方就重新瓜分中国东北和朝鲜的问题举行谈判。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2月6日谈判破裂,日寇断绝与沙俄的外交关系。与此同时,日寇联合舰队故伎重演,在司令官东乡平八郎的指挥下秘密行动,于2月8日夜,不行宣而战,偷袭了停泊在中国旅顺港内毫无准备的沙俄太平洋分舰队。2月9日,日寇巡洋舰队袭击朝鲜仁川,迫使停泊于此处的两艘俄舰自沉。2月10日,两国宣战,日俄战争正式爆发。

  为在战后谈判中夺取更大的权益,日寇大本营决定占领库页岛(俄称“萨哈林岛”)。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7月6日,日寇独立第十三师在该岛南端登陆。守岛俄寇仅四千人,作战失利。7月9日,日寇占领科尔萨科夫。7月24日,该师主力在北部登陆,7月27日占领亚历山大罗夫斯克。7月底,守岛俄寇投降。

  战争期间,日、俄两国军队和战舰在中国领土、领海及周边地区恣意横行,野蛮厮杀,致使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死伤难以计数。战争历时十九个月,日军参战总兵力约一百零九万人,死亡十万六千人,伤十七万余人,损失舰船九十一艘,军费开支十七~十八亿日元;俄寇参战总兵力约一百二十万人,伤亡、被俘约二十七万人,损失舰船九十八艘,军费开支二十亿卢布。最终,日寇人力、物力消耗殆尽,无力再战;沙俄国内局势日益严重,沙俄政府亦无心恋战。在美国的“调停”下,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8月9日,日、俄两国代表开始在美国的朴茨茅斯举行和谈,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于9月5日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条约将旅顺、大连地区和中东铁路长春以南支线的租借权转让给日寇,朝鲜和中国东北南部划为日寇势力范围,库页岛北纬50度以南地区割让给日寇。

  日韩合并:

  日寇对朝鲜半岛的野心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所谓“任那都督府”和唐-新罗联军和日寇-百济联军的白江口之战,公元十六世纪末丰臣秀吉统一了分裂的日寇,便以十五万大军跨海攻占汉城、平壤,并狂妄地计划随后灭明,把首都从京都迁到北京。鉴于唇亡齿寒,明朝出兵十万跨过鸭绿江,进行了六年“抗倭援朝”。日寇在朝鲜半岛损失惨重,当丰臣秀吉死后,日军迅速撤兵,才使日寇的“大陆政策”后延近三百年。

  进入公元十九世纪中期,锁国的日寇刚被美、俄寇舰打开大门,幕府后期主张变革者便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提出:“失之于美俄者,取偿于朝鲜与清。”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翌年日本朝野便提出“征韩论”。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9月,日寇“云扬”号军舰开到朝鲜西海岸击毁江华炮台,不久又派海军陆战队进逼汉城。

  自感国力薄弱的朝鲜国王,此时求助于过去的保护者清朝。清廷虽自身难保,仍伸出援手,日寇便以此为导火索进而对华开战。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夏,日寇利用朝鲜东学党内乱派一个旅团进入汉城,于7月23日兵围皇宫软禁国王。接着,日寇伪造了所谓朝鲜“请求”日寇帮助驱逐清军的对外文告,甲午战争就此开始。清军大败后,翌年签订《马关条约》,日寇在条约的第一条上还假惺惺写上“朝鲜完全独立自主”。然在朝日寇却不撤退,还冲进皇宫杀死闵妃,将其裸体焚尸,建立起大院君傀儡政府,在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改国名为大韩帝国的李氏王朝,又寄希望于联俄抗日,没想到日俄这两个殖民强盗却商议以三八线为界瓜分朝鲜。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日俄因分赃不均开战,十几万日军占领了朝鲜全境。翌年日寇对俄讲和,仍在朝留驻两个师团和大批宪兵。日寇前首相伊藤博文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末强迫韩国签订《乙巳保护条约》,接着担任了“朝鲜统监”。按照条约,韩国在军事上接受日寇“保护”,外交归日寇外务省掌管,皇帝和内阁都完全成了伊藤掌中的傀儡。

  困于深宫的韩国高宗李煕,也不甘心做亡国之君。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夏天,他得知“万国和平会议”在荷兰海牙召开,又燃起求英美帮其独立的希望,派亲信一品官李隽为密使赴会。西方列强却不想得罪日寇,伊藤得知消息后入宫强迫高宗发电否认曾派使前往,日军还在宫门外广场鸣炮威胁。清高宗被迫向海牙发了电报,密使李隽在会上被骂为"“骗子”,因而悲愤自杀。伊藤博文对此还不罢休,强迫高宗让位于太子李坧,自己又任皇子的“太师”。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末,新任“统监”的日寇前陆相寺内正毅(公元1909年10月,韩国人安重根在中国哈尔滨车站击毙了来访的伊藤博文)下令,让朝奸李容九伪造民意组织所谓“百万人上书”,并迫使傀儡皇帝李坧认可,向日寇提出合并的“请愿”。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6月3日,日寇内阁又演出了对韩国的“合并请求”表示“同意”这幕自编自导的丑剧。同年8月22日,上万武装日军在汉城各主要街道严密布哨,骑兵围绕皇宫周围反复巡逻。在森严的气氛中,日寇任用的总理大臣、朝奸李完用进宫,将寺内正毅与自己签订的《日韩合并条约》送交李坧。8月22日通过的《合并条约》宣布:韩国皇帝“自愿”将统治权交给日寇天皇,日寇则保护其宗庙、财产,并将李氏皇族并入日寇皇族中。由此延续达五百年的李朝灭亡,日寇完成对朝鲜半岛的吞并。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扩张,“大日寇帝国”不仅没有像其它亚洲国家一样在西方的侵略下领土萎缩,反而加入到帝国主义者的行列,对外扩张,甚至通过日韩合并,日寇在亚洲大陆上取得了领土,在“大陆政策”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是地球上最悠久的几个文明古国之一,和古代希腊、埃及、巴比伦并称,历史疆域的形成分为数个时期。大约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左右,中国的国家雏形便已出现,所辖地域大致在黄河中下游一带,陕西则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经过春秋战国的纷争,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中国历史版图的基础。当时秦朝疆域东北到今辽宁东部,北至长城一带,西到甘肃东部,南到广东,西南到云南。可以看出,这个版图基本涵盖了汉民族的主要生活地域。

  到了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版图有了大面积的扩张。汉武帝是个强势君主,一生东征西讨,用兵无数。在东北,汉朝的疆域达到了吉林及朝鲜半岛中部一带;在西北,打通了河西走廊,第一次将新疆纳入了中国版图,当时称为“西域”;在西南,边界则推到了越南北部,辖域包括现在的越南首都河内。在此后的七百多年间,这个版图并无太大变化。到了唐朝时,又是一个国力强大的盛世,版图再次扩大。在东边,囊括了整个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及现在的北朝鲜全境;在北边,推进到了蒙古高原;在西北,占有整个新疆,势力遍及现在的中亚各国及阿富汗一带,最远达到咸海东岸。不过,唐朝的疆域比较不稳定,很多新开辟的地区不久便又失去了。到了唐朝中晚期,吐蕃占领了河西走廊,唐朝西部边境便收缩到了甘肃中部一带。

  宋、金、五代时期,正统的中原王朝宋朝国势潺弱,国土辖境大为缩小,北边只到河北和山西中北部;西北则缩到了陕西西部;西南失掉了越南境内所有领土;西部隔大渡河与吐蕃为邻。宋朝可以说只是个纯汉族规模的王朝,今日中国版图的其它领土则置于辽、金、西夏、吐蕃、大理等国的统治之下。

  公元十三世纪时,蒙古民族崛起,四处扩张,几乎统一了亚洲大陆。蒙古人建立了在伏尔加河流域包括俄罗斯中南部地区的钦察汗国(即金帐汗国);西亚两河流域及阿拉伯半岛一带的伊利汗国;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一带的察合台汗国;今新疆西部至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窝阔台汗国,总共四大汗国。除此之外,领有蒙古高原本土的忽必烈大汗又挥军南下灭掉了南宋,加上先前灭亡的金和西夏土地,征服了整个中国,建立了大元朝。元朝的版图东边最远到达东西伯利亚;西边到新疆东部;北边到北冰洋;南到大海;西南部则第一次将西藏纳入了版图,最远到达缅甸中部。

  明朝又是个纯汉族规模的王朝,不过疆域却比宋朝要大许多。明朝版图北到内蒙古;东北包括现在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不过几百年来一直伸入朝鲜半岛北部的一块退了出来;西边最远到新疆哈密;西南到缅甸北部。明朝末年,国势日衰,边疆的许多地区都失掉了。

  清朝是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但却奋力开拓,终于形成了今日的中国版图。清朝最初是在东北崛起的,经努尔哈赤东征西讨,终于一统整个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清太宗时,又征服了内蒙古地区。清朝入关后,扫平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及明朝残余势力,占领了中原及江南地区。

  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大帝出兵收复了台湾。康熙、雍正两朝几度出兵打败西蒙古准噶尔部,正式将外蒙古、青海和西藏收归版图。乾隆时再度出兵,灭掉准噶尔部,统一新疆全部地区,疆域外延到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一带。至此,中国版图在清朝达到全盛,面积有一千二百多万平方公里。

  沙俄的建国史比中国可晚多了,最早是从公元九世纪开始,当时已是中国晚唐时期。俄罗斯国家是由古罗斯国发展而来的,是由东斯拉夫人建立的国家。公元十一世纪左右,罗斯国分成了许多小的公国,分布在今日的莫斯科到基辅一带。公元十三世纪,罗斯诸国中的莫斯科公国崛起,不断兼并周围的小公国,开始了向外的扩张。当时蒙古人已征服东欧平原,在罗斯东部建立了金帐汗国,统治着众多的罗斯公国。莫斯科公国假意逢迎蒙古人,暗中积极发展势力。到了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伊凡三世即位时,莫斯科公国已相当强大,而蒙古金帐汗国则日趋衰落。

  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莫斯科公国的军队打败了蒙古军队,终于赢得了国家独立。至公元十六世纪初,莫斯科公国的疆域北至北冰洋,南至南俄草原,西到波罗的海,东至乌拉尔山,面积已达二百八十万平方公里。

  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将莫斯科公国改名为沙皇沙俄。此后,沙俄开始了大规模的领土扩张。当时蒙古金帐汗国已分裂成了若干个小的汗国,分布在从伏尔加河流域到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沙皇沙俄几次出兵,先后征服了伏尔加河流域的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把边界推进到了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沙俄还向西扩张,从古波兰王国夺取了整个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沙俄派出一支哥萨克远征军,越过乌拉尔山,开始向西伯利亚扩张。西伯利亚地区本来归元朝管辖,后来元朝灭亡,蒙古部落变得四分五裂,西伯利亚地区也就成了无主之地。当时那里生活的蒙古人因和当地人长期通婚,已不是实际意义上的蒙古人,通称为鞑靼人。

  哥萨克人都是一些世代相传的职业军人,他们不领军饷,生活来源全靠抢掠,所以作起战来极为勇猛。哥萨克远征军凭借着火枪等先进武器,首先征服了还是只有原始弓箭的西伯利亚汗国,占领了整个鄂毕河流域。其后,沙俄毛皮商人组织的雇佣军也加入了这场远征。沙俄人顺着鄂毕河的支流向东推进,每到一地就筑垒固守,这些堡垒日后都成了新兴城市。沙俄人也不知道这片大陆的尽头到底有多远,只是凭着扩张的本能而不停地前进。西伯利亚地区长年苦寒,上千里都是无人区,些许的通古斯人和靼鞑人又都非常原始落后,所以俄寇的推进并不费力。世界历史上出现了一幕奇景:沙俄人像跑马圈地一样在大片地收获国土。

  沙俄人一直推进到了叶尼塞河流域,从当地人口中知道在东面还有一条大河,便又沿着叶尼塞河的支流继续向东前进。不久,沙俄人果然又见到了一条大河,这就是勒拿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都是亚洲大陆上规模巨大的河流,流域总面积达到八百多万平方公里,水量极其巨大。这些河流都向北流入北冰洋,沿途又大多是人烟稀少的地区,可以说大量的水白白流入了北冰洋。试想一下,中国北方如此缺水,还要南水北调,不但选线令人头疼,调水时尚需修建水泵,一级一级向上泵。如果能从这三条大河引水南下,水量几乎是用之不完的,水势是从高向低流,还不需建水泵,这将是多么美好的一幅蓝图。只可惜这片土地终于在公元十七世纪落到了沙俄人手里。

  沙俄人并不停顿,顺勒拿河支流继续东进,一直走到了鄂霍次克海边。沙俄人从那里向南,征服了堪察加半岛,又向东穿过冰封的白令海峡,占领了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地区。至此,经过了近六十年时间,沙俄囊括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版图扩大到了一千五百四十七万平方公里。

  在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沙俄以在鄂毕河流域建立的雅库茨克为基地,开始向东南方扩张,不久,到达了黑龙江流域。在那里,中俄两个国家第一次接触了。

  当时,生活在那里的主要是额尔古纳河以西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和河东的达斡尔人、鄂伦春人、赫哲族人等少数民族。他们都受归满清王朝管辖。不过,当时清王朝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中原内地的征服上,整个北方人烟稀少,实际上是有边无防。

  沙俄人到了那里后,在黑龙江源头石勒喀河以西修建了尼布楚城,在黑龙江北岸修建了雅克萨城,以此作为据点,四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逐步向黑龙江以东以南蚕食。清朝在黑龙江一带没有驻军,离此最近的驻军地尚在远隔千里的牡丹江流域的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因此对俄寇的侵扰鞭长莫及。这样的局面持续了三十多年,到了清康熙二十年以后,整个中原都已平定,三藩削平,台湾收复,中国的国势日益昌盛。这时,康熙帝终于下决心解决北方边境的问题。

  从清康熙二十二~二十五年(公元1683~1686年),清朝出动大军连续发起了两次雅克萨之战,终于击溃了侵入东北的俄寇主力。当时俄寇人数最多时不过一千人,清军一线兵力则达三千人以上,加上运输及后备部队,多达上万,在力量上占有明显的优势。从武器上说,双方都有火枪,而清军在火炮上还优于俄寇。从后勤上说,清军在数年间沿黑龙江地区设置了不少军需驿站,舰队可以沿黑龙江运输兵力及给养;俄寇最近的基地在尼布楚,而物资尚要从相隔几千里的雅库茨克运来,如果要运到雅克萨战场,还要突破清军设置的封锁线。综合整个战争情况,俄寇之败是必然的。清军当时完全有实力全歼俄寇,甚至可以宜将剩勇追穷寇,将势力扩张到西伯利亚地区。然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康熙大帝决定适可而止,以收复失土为目标,并无如沙俄一样的扩张之心。而沙俄因为力量所限,终于无法扩大战争,强行占有黑龙江流域。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开始坐下来谈判。

  谈判地点选定在尼布楚城,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涅尔琴斯克。清朝一开始就提出要收回雅克萨、尼布楚及贝加尔湖以东色愣格河、石勒喀河流域所有土地。而沙俄的条件则是以黑龙江为界,尼布楚、雅克萨要归俄方。双方的条件针锋相对,谈判一时陷入僵局。消息传到北京,康熙指示要力争原条件,必要时可以额尔古纳河为界,此为底线,决不可再退。清朝谈判代表北上再次赶赴尼布楚城,在途经当时向清朝纳贡,但还未内附的外蒙古时,正好赶上西蒙古准噶尔部攻打外蒙古,北进之路被切断,清朝代表只好绕道黑龙江抵达尼布楚城。准噶尔部的扩张给清朝北部边境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干扰了中俄边界谈判。为了迅速解决边界问题,以集中力量对付准噶尔部,康熙帝指示在谈判中让步,以尽快达成边界条约。

  谈判续开之后,清朝方面坚持先前的条件,俄方则拒绝让步。这时清方秉承康熙的旨意,提出可以额尔古纳河为边界。其实沙俄沙皇也早就来了秘旨,指示俄方可以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但要坚持通商。在双方各退一步的情况下,边界条约终于达成。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9月7日,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界,以北以西属沙俄,以东以南归中国。额尔古纳河以西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地区归属为沙俄领土。雅克萨城归中国所有,沙俄修建的城池拆毁,居民遣回沙俄。双方定约之后,准许互通贸易。俄方为了赢回一些面子,故意在外兴安岭以东至海的乌第河流域归属上胡搅蛮缠,终于使清方同意此处先不定界,留待以后再议。

  《尼布楚条约》基本上是一个平等的条约,尽管中方在领土上做了较大的让步。在此后的一百五十年间,中俄双方在东部边界上再未有大的干戈。

  中方让与俄方的尼布楚地区,原为蒙古茂明安部落的游牧之地,生活在那里的都是布里亚特蒙古人。这块土地的面积有四十万平方公里,现为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和赤塔边疆州所有。那里多山脉,著名的萨彦岭高达三千多米。整个地区到处森林密布,最南部则是大片的草原,和外蒙古境内的草原相连。地区内水系都属勒拿河流域,水利资源丰富。在山区,矿藏丰富,金、钼、钨、褐煤、石膏等储量都很大。那里最大的城市现为乌兰乌德,人口近四十万,为西伯利亚大铁路在远东的一个重要枢纽。另一个重要城市为赤塔,人口三十多万,是现在中俄经贸往来的一个大口岸。当年的尼布楚现名为涅尔琴斯克,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万人城镇。沙俄占有尼布楚地区的重要意义在于:在整个清朝北部边境上打进了一个楔子,向东可以威胁黑龙江流域,向南则可以进取外蒙古地区。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三十八年,也就是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正值清朝雍正年间,中俄又签订了《布连奇斯条约》和《恰克图条约》,规定了两国的中段边界。在这两个条约中,因为清朝谈判代表对边界实际情况一无所知,受了沙俄提供地图的欺骗,使中方受到了重大损失,丢失了贝加尔湖以南,恰克图以北的安加拉河流域三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贝加尔湖,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南,蒙古高原以北,南北长六百多公里,东西宽五十公里,面积达三万多平方公里,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的水极深,浅的地方也要五十米以上,最深的地方则达到了一千六百二十米,平均水深则是七百二十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总共有三百五十多条河流流入贝加尔湖,却只有安加拉河一条流出。因此,贝加尔湖的蓄水量极大,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其它所有的淡水湖。贝加尔湖的水量总共有两万三千立方千米,占整个俄罗斯淡水储量的五分之四,地球表面淡水总量的五分之一。这样大的水量够全世界六十亿人饮用四十年。贝加尔湖的水还极清,能见度可达四十米以上,生存着六百多种植物和一千二百多种动物,在物种的丰富上也堪称世界湖泊之最。

  贝加尔湖在中国的古书上早有记载,被称为“北海”。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牧羊之地正是在贝加尔湖之畔。贝加尔湖及安加拉河流域一直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之地,汉为匈奴,晋为柔然,唐为突厥,北宋为契丹,南宋以后则为蒙古民族。那里分布着大片的草原及森林,著名大河叶尼塞河由此发源,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这片地区上千年来一直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到沙俄人的到来。沙俄人在湖西岸筑起了一座堡寨,起名为伊尔库茨克,现在已发展成了拥有六十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在生产着著名的“苏-30战斗机”。

  除了中俄东段和中段确定边界外,当时在西段中俄尚未接壤,中间还隔着三帐哈萨克汗国和浩罕汗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所以那里边界未定。清朝在征服了准噶尔部后,军威大盛。三帐哈萨克和巴达克山国,也就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要求内附清朝。自诩精通历史的乾隆帝,以上述几国自古非中国所有为理由,拒绝接纳,只要求他们朝贡,作为藩属国。进入公元十九世纪后,沙俄连年出兵,终于征服了三帐哈萨克,边界和清朝接壤了。这时中国边界的最西北端大致在巴尔喀什湖北岸,向西南延伸保有整个帕米尔地区。

  历史进入公元十九世纪后,大清王朝不思进取,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国势大为衰落,终于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了国门。沙俄人一百多年来一直觊觎中国北方领土,至此才算有了机会。

  在东北地区,沙俄人以小股部队越过边界,试探着向南侵扰。清王朝在进入中原定鼎天下后,竟愚蠢地以守护龙兴之地为理由,将整个东北地区封锁,禁止汉人移民,切断了上千年来关内和东北进行交流和融合的通道。以至到了19世纪时,东北广大地区人烟稀少,只生活着一些原始的少数民族部落。清朝驻军人数也不多,且腐败落后,对东北有多大,边界情况如何一无所知。这样,俄寇非常轻易地侵入了东北内地,最远处则推进到了黑龙江口,甚至登上了库页岛。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至北京近郊,火烧圆明园。清廷非常震骇,咸丰皇帝也跑路到了热河。此时沙俄乘机介入,假意帮助中国向英法调停,连威胁带欺骗,逼迫清廷签订了《瑷珲条约》,除江东六十四屯外,割去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并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四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两国共管。实际上当时那里已经有了大量俄寇,完全已经是沙俄在管理了。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沙俄再次采用欺骗手段,以要退出向英法调停为名,逼得清廷又与沙俄签订了《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所谓“共管”土地全部割让给沙俄。通过这两个条约,沙俄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法德两国的面积总和。沙俄的一大功臣是远东总督穆拉维约夫,正是此公,用马刀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用铅笔在边界地图的乌苏里江里沿着中国江岸划了一条粗线,以至于酿成了绵延近百年的中俄边界纠纷。

  沙俄割去的这块土地都是和中国东北一样的肥沃黑土地,全境原始森林密布,有广阔的荒原湿地,有着蕴藏丰富的煤铁和石油资源。水量巨大和鱼产丰富的黑龙江下游至海地区从此脱离了中国的怀抱,而中国也永远失去了东北的入海口。

  库页岛,面积七万六千平方公里,原为中国第一大岛,自唐朝以来就为中国正式管辖,历代都有明确记载。全岛森林密布,有众多的湖泊、沼泽,渔业及煤、石油、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沙俄将其占领后,改名为萨哈林岛,最初是作为犯人的流放地。著名作家契诃夫曾上岛体验生活,写下了《萨哈林手记》。现在,萨哈林岛成为了俄罗斯战略火箭军的重要基地,部署有威力巨大的洲际导弹。

  海参崴,沙俄占领后改名为海参崴,成为沙俄在远东地区第一大城市和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港口。这个大港口与日寇和朝鲜隔海相望,成为沙俄进入太平洋的门户,战略地位异常重要。那里还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基地。

  伯力,在唐朝为黑水都督府驻地,清代由吉林将军管辖。沙俄占领后改名为哈巴罗夫斯克,现在有人口六十多万,成为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沙俄远东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哈巴罗夫斯克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交汇处,隔江与中国的黑龙江省抚远县相望。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