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尉氏起源及历史

尉姓图腾_尉氏图腾

尉姓图腾(尉氏图腾)

  尉姓是中华姓氏之一。相传出自春秋时郑国,是当时一位掌管刑狱的官吏的后代。他的官名叫尉正,后世尉姓来源于他的官名。尉姓现今人口约十万,排在第四百四十二位。

 【释义】尉,“平展也”。本义是指置火于铜斗中,从上往下圧,将织物平展,便于制作和美观。“尉”是古代的官职。春秋时,晋国最早设置“尉”官职。秦国以后,“尉”为中国武职之首。

【得姓始祖】

  (暂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相传出自春秋时郑国,是当时一位掌管刑狱的官吏的后代。他的官名叫尉正,后世尉姓来源于他的官名。此支尉氏读做(wèi)。

  源流二

  相传大禹的老师叫郁华,郁华为郁姓的始祖,其后代子孙称郁氏,遂成郁姓,郁姓与尉姓通。此支尉氏读做(yù)。

  源流三

  尉氏起源于鲜卑族,汉魏时代,鲜卑族生活于大兴安岭北段的大鲜卑山,是个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后来逐渐内迁,进入中原。

  386年,鲜卑族拓跋部落领袖珪建立了北魏王朝,定都于平城,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市。当时,鲜卑族人只有名字,而没有姓氏。皇帝珪想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决定先有自己的姓氏,他以自己的部落名字为姓,为自己起姓为拓跋。族人纷纷仿效,大多按照部落的名字当做自己的姓氏,以纪念即将消失的部落,比如尉迟、宇文、慕容等,多为多字姓、复姓。493年,北魏皇帝拓跋宏为巩固江山、拓展疆土,决定迁都到洛阳。他率领百官、带着30万大军进驻洛阳,随后宣布洛阳为首都。拓跋宏被史学家称为"少数民族改革家",就是因为其在位期间,在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消除鲜卑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拓跋宏以身作则,将自己的拓跋姓改为"元",以此显示自己的决心。随后,鲜卑族人纷纷效仿,尉迟姓氏的臣民百姓,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尉。这就是尉姓的起源。后来,又有部分尉姓人将名字恢复到尉迟姓。554年,西魏恭帝元廓在位期间,一些家居平城一带的旧臣,复古思想严重,就鼓动皇帝要求改 回原来的复姓。元廓同意,但并没有严格要求必须恢复原来姓氏,大部分百姓也没有卷入到这股复古风,保持了自己的单姓,只有少数旧臣将姓氏恢复为原来的复姓或多字姓。多年的汉化,以至于鲜卑族在唐朝之后,从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上,已不存在。"

  尉姓虽是鲜卑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鲜卑皇帝的汉化政策,让鲜卑族逐渐消失,尉姓全部纳入了汉族。"此支尉氏读做(yù)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晚期郑国公子翩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西周晚期,在周宣王姬静(姬靖)执政时期(公元前827~前784年),其弟弟郑桓公姬友有个儿子叫公子翩,周宣王很喜欢这个侄儿,因此赐封其于蔚邑(今山西平遥),并为其专门设置了蔚州。因此,世人又称公子翩为蔚翩、郁翩、郁翩、尉翩、郑翩等。 在公子翩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蔚氏,后有部分族人改称郁氏、郁氏、尉(yù)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尉姓是中华罕见姓氏之一,现今人口约十万,占全国人口比例的0.007%,排列在四百四十二位。

  今上海松江、天津武清、河北阜平、陕西韩城、甘肃天水、湖北老河口、湖南芷江、辽宁清原、广东乳源、山东莱阳、河南尉氏县、河北尚义、山西太原、湖北围场、山东莱西、浙江绍兴、山东济南、山东东平县、山东济宁市、莱芜市、烟台市、汶上县、泰安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凉城县、满洲里市、呼和浩特市、通辽市,河南省的南阳市新野县、确山县、驻马店市、洛阳市、虞城县、开封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朔州市、汾阳市、晋中市平遥县、吕梁市文水县、定襄市、交城市,江西省的赣州市,吉林省的吉林市,天津市,辽宁省的大连市,广东省的广州市番禺区、佛山市,重庆市的江津县,四川省的成都市、冕宁县、绵竹市,河北省的唐山市丰润区,安徽省的芜湖市、宣城市郎溪县、天长市、合肥市、六安市、寿县,甘肃省的兰州市、礼县、西和县,台湾省,黑龙江省肇东市,陕西省的宝鸡市、大荔县、勉县、旬阳县、佳县、绥德、陇县,江苏省的苏州市、昆山市、盱眙县,北京市的东城区,湖北省的襄樊市、福建省的厦门市等地均有分布。

  其中姓尉"yù"的人群分布有:1、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尉家庄村,90%以上的人姓尉(yù)2、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尉家小堡村,90%以上的人姓尉(yù)3、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三南尹村,90%的人姓尉(yù)。4、安徽砀山县朱楼镇前尉屯、中尉屯、后尉屯、竹园、毛阁、回龙集、小寨子、祖寺庙、梁寨、小尉屯自然村;程庄镇杨埝自然村,90%以上的人姓尉(yù)。5、江苏丰县,90%的人姓尉(yù)。6、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礼辛乡尉家坪村,90%以上的人姓尉(yù)

  另外姓尉"wei"的人群分布有:1、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白鹤镇浦塘村(现与其他两个村合并为红旗村),有一半以上的人姓尉(wei)。2、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南园村,90%的人姓尉(wei)。

【郡望堂号】

  郡望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朝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朝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朝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朝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朝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隋朝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朝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北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大伾山与紫金山之间,辖黎阳县。北宋朝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军,治所迁至浮丘山西。北宋朝熙宁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废军,黎阳县属卫州。北宋朝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复置通利军,辖黎阳县。北宋朝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军升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巅,辖黎阳县。金国皇统八年(戊辰,公元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未,公元1151年)复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农历4月,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浚县属大名府,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属卫辉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北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改行署。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属第十三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国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1949年己丑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浚县民主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壬辰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12月1日,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戊戌4月18日,撤销安阳专区,浚县划归新乡专区。1961年辛丑12月19日,恢复安阳专属,浚县归安阳专署。1970年庚戌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1983年癸亥10月撤销安阳地区,改设安阳、濮阳两个市。浚县属安阳市。1986年丙寅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丙寅,浚县辖10乡1镇,即城关乡、善堂乡、王庄乡、屯子乡、白寺乡、钜桥乡、大赉店乡、卫贤乡、小河乡、新镇乡和城关镇。1992年壬申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撤销善堂乡、大赉店乡,设立善堂镇、大赉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1995年乙亥6月12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新镇乡、小河乡,设立新镇镇、小河镇。1997年丁丑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将浚县大赉店镇划入鹤壁市郊区。1997年丁丑12月29日,屯子乡撤乡建镇。1998年戊寅10月8日,钜桥乡撤乡建镇。2000年庚辰末,浚县辖六镇四乡,即城关镇、善堂镇、屯子镇、钜桥镇、新镇镇、小河镇和城关乡、王庄乡、白寺乡、卫贤乡。

  太原郡: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始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太原市区西南汾水东岸),秦始皇时太原郡辖7县:晋阳、界休(山西介休)、邬(山西介休东北30 里)、兹氏(山西汾阳)、离石、榆次、霍人(山西繁峙东)。包括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太原郡辖地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阳县)、交城县、平遥县、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阳曲县及以北属秀容郡。

  河南郡:汉朝至唐朝时期的行政区划,辖区大小不一,中心地带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秦朝时期为三川郡,西汉初年改为河南郡,东汉、曹魏、北魏时期曾改为河南尹,隋文帝时废置,隋炀帝时复设,唐高祖时再次废置,改为洛州,河南郡成为别称,唐玄宗时期置洛州为河南府。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 (242)诏割河南郡巩县以东创建荥阳郡,治荥阳(今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辖荥阳、京、密、卷、阳武、苑陵、开封、中牟8县。

  堂号

  (暂缺)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典故轶事】

  尉与尉迟

  尉迟,本源自于鲜卑族,后北魏孝文帝改革,提倡改汉姓,而“尉”则改自尉迟姓。在隋朝时期,整个尉迟氏家族又进行了第二次汉化过程,许多贵族称单姓尉氏,平民多称单姓迟氏,奴仆则称单姓胡氏,后来还有尉迟氏被隋文帝赐改为杨氏者,如隋朝末期著名的将领杨义臣就是。杨义臣的父亲就是隋朝的开国大将尉迟崇,后来在战场上牺牲,隋文帝出于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义臣可赐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杨义臣在皇族的辈份。至唐朝初期,整个尉迟氏家族即已经完全成为汉族,为大唐盛世做出了重大贡献。尉迟氏一家后来遭难,惟有二子逃出。为避人耳目,更为兄弟日后相见能够相认计,于是将姓氏“尉迟”拆分为二:老大乃改单姓尉氏,老二乃改单姓迟氏。后来,仍有一部分尉氏、迟氏族人恢复了尉迟氏复姓,故“尉”姓的祖先为尉迟。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