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鬱氏起源及历史

鬱姓图腾_鬱氏图腾

鬱姓图腾(鬱氏图腾)

  鬱姓是中华姓氏之一,现在鬰字被写成郁字,但在百家姓中,两个字是两种姓。由于两字的发音相同,于是渐渐地郁姓人也有写成郁姓的了。鬰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八十四位,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七百零二位,是非常罕见的姓氏之一。

  附:郁和鬱,本是两个来源不同的字。鬱,甲骨文字形是一个人在树林里,还有一个杵状工具。西周叔卣金文人变成又(手)。后来繁化,增加冖(盖子)鬯(香酒)彡(香气),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鬱,另有鬰和欝,后来规范为鬱。本义用郁金香(不是荷兰的)和黍米酿制的香酒。郁有肉香,鬱有酒香。鬱字所有的意涵,郁字都可以包括。上世纪简化汉字,郁成为鬱的简化字。在姓氏方面,郁姓大多是郁,个别为鬱。

【得姓始祖】

  鬰华:上古时候,有一位叫鬰华的人,学识渊博,很有才能,大禹便称他为师,虚心向他学习本领,这位鬰华就是鬰氏的先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夏王朝缔造者大禹的老师,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上古时候,有一位叫鬰华的人,学识渊博,很有才能,大禹便称他为师,虚心向他学习本领,这位鬰华就是鬰氏的先祖。

  因为先祖在上古就有崇高的地位,所以鬰氏家族在当时很兴盛,后来,传说在这个姓氏家族中出了个神奇人物,叫鬰林,还修炼成了仙人,其后裔子孙遂以其名字为姓氏,称鬰林氏,古音读作wèi(ㄨㄟˋ)。

  在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宋玉在《高唐赋》中提到:“鬰氏出自鬰林氏复姓。”那位成仙的鬰林,其实原本就是鬰华的后代,而他的后裔子孙以先祖成仙之事为荣,曾将他的姓名合在一起作为姓氏,一度变为复姓鬰林氏。

  现在的汉字“鬰”字被写成“郁”字,但在过去《百家姓》中,两个字是两种姓氏。由于两字的发音相同,而且鬰字笔画太繁琐,于是渐渐地被鬰氏族人简化写成郁氏。

  鬰氏族人后来大多简笔为郁氏,多尊奉郁华为得姓始祖。

  按:

  在宋版《百家姓》中编排有“郁”、“鬰”两姓。古文字学家大多认为:“鬰”就是“郁”的古繁体字,又由于两字的发音相同,于是鬰氏族人在明朝以后,逐渐撇开笔画烦琐多达二十七划的“鬰”,而写成只有八划的“郁”。

  当今,在社会生活、社交关系等活动的实际运用中,“鬰”、“郁”两姓已经被视为同姓,不分彼此。故而“鬰”、“郁”两姓之姓氏源流、氏族典故、宗祠对联等宗族文化,亦视为相同。至少以目前的现存的史料上看,还无法分辨鬰、郁两姓的界线。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郑国公子翩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苑》中记载:“鬰氏出太原,与蔚姓通。”

  该支鬰氏是由蔚氏改字而来,源出蔚邑(今山西平遥、灵丘一带),是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公元前827~前784年),有郑国公子翩被封于蔚邑,史称蔚翩。

  在公子翩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蔚氏,由于“蔚”字作地名古读yuè(ㄩㄝˋ),成为姓氏后逐渐改读yù(ㄩˋ),后有部分族人改以同音字称鬰氏,因此该支鬰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后又由于“鬰”字又与“郁”字同义,是“郁”字的古体字,因此后来多改称郁氏。

  该支鬰氏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今读作yù(ㄩˋ)亦可。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鬰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鬰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实际上是祭祀人员,负责以鬰草贯祭,然后摆放在祭坛的指定位置,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属下有鬰鬯,就是助祭人员。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鬰人和鬰鬯,以实彝而陈之。郑司农云:鬰,草名。十叶为贯,百二十贯为筑,以煮之鐎中,停于祭前。鬰为草,若兰。”鬰鬯,就是负责串鬰草的小祭司。

  鬰草,就是一种兰科植物,就是今称“圆叶虎尾兰”、或称“棒叶虎尾兰”的兰花品种。鬰草叶片为圆的,可以像钱币那样串起来,每十片叶子串为一贯,每一百二十贯为一筑。祭祀之时,将一筑鬰草放于鐎内煮熟,放于祭坛前,会散发出浓郁的兰花香气。

  在鬰人、鬰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鬰人氏、鬰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鬰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后多简为郁氏。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秦、汉时期西南鬰林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鬰林郡,故秦桂林郡,属尉佗。又水名,<;山海经>;载:鬰水出象郡。”

  鬰林郡,在秦朝时期称桂林郡,到了汉朝时期改称“郁林郡”。

  秦朝末期,率十万秦军向岭南地区伐拓的南海郡尉任嚣病故,由其副手龙川县令赵佗代理南海郡尉。赵佗趁中原农民大起义之机,向属下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各级官吏们,全部换上自己的亲信。

  秦子婴元年(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赵佗起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在岭南地区成为割据势力。

  汉高祖建立西汉王朝之后,一直采用羁縻政策,仍封赵佗为南越王。到了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南越国宰相吕嘉反对归附汉王朝,坚持地方割据,并发动叛乱,杀死了汉朝使者韩千秋、樛太后的弟弟樛乐以及两千汉朝卫兵。为此,汉武帝在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率军南下,两路夹击,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灭了南越国。之后,汉武帝重新调整郡县设置,改桂林郡为鬰林郡。

  鬰林郡的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地区鬰林县,其时辖境包括了布山、安广、河林、广都、中留、桂林、谭中、临尘、定周、领方、增食、雍鸡等县,辖地包括了今广西南宁地区的大部分、柳州地区的大部分、玉林地区的北部、河池地区的东部和南部,百色地区的大部分,即今南宁市、柳州市、扶绥县、崇左县、宁明县、天等县、龙州县、柳江县、柳城县、鹿寨县、忻城县、来宾县、象州县、武宣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合山市、玉林县、平南县、贵县、桂平县、上思县、河池县、宜山县、凤山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罗城县、百色县、田阳县、平果县、田东县、德保县、那坡县、靖西县、凌云县、乐业县等广大地区。

  到了汉灵帝刘宏建宁三年(公元170年),鬰林郡太守谷永招抚乌浒族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到了三国时期,孙权在岭南地区初置广州郡时,曾囊括了汉朝时期的鬰林郡南部,即今田东、贵县一带均包括在内。

  鬰林郡的住民,主要是古代百越民族,也包括了后来成为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西南夷先民百濮族,在大汉王朝强盛之势下,有人以郡望为汉化姓氏者,称鬰林氏,后简为鬰氏,再简笔为郁氏,世代相传至今。

  要注意的是,该支鬰林氏与第一个渊源中提及的鬰华后裔、即那位成仙的鬰林没有任何关系。该支鬰氏(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迁徙分布】

  迁徙

  鬰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已经与郁氏不分彼此,皆称郁氏(在台湾省仍有极少数人称鬰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宰相名叫鬰黄,又被称为鬰贡,自鬰黄之后,便有了鬰氏(郁氏)。

  另据史籍《姓考》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大夫食采于郁邑,他的后代便以地名“郁”为姓氏。又据《姓氏五书》记载,西域有郁立国,其国人则以国名中的郁为姓氏。

  两千多年来,鬰氏(郁氏)族人不断繁衍壮大,并逐渐形成众多的支系。据历史文献考证,鬰氏望族历史上出自于黎阳郡。位于富春江畔的浙江省富阳市,这里聚居着一支鬰氏(郁氏)后裔,其祖上在南宋时期,以御医的身份从北方迁移到浙江,起初定居在余杭,后来又迁到萧山。绵延至第四世鬰义安(郁义安)时,他携家人到富阳经商做生意,从而定居在富春江边,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

  魏、晋时期,鬰氏(郁氏)族人曾在今河南浚县繁衍昌盛,此地原属黎阳县,后隶黎阳郡,其与太原一样同为鬰氏(郁氏)发展史上之重要郡望。

  唐、宋以后,鬰氏(郁氏)族人之繁衍重心已转移至南方,尤以华东为中心,他们分布于安徽淮南、江苏苏州、盱眙、昆山、太仓、吴江、上海、浙江杭州、崇德、嘉兴等地。

  宋、元乱世中,鬰氏(郁氏)族人渐趋播迁于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省份。

  明朝初期,山西鬰氏(郁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明朝中叶以后,鬰氏大多简笔为郁氏,广东、广西、海南岛均有了鬰氏(郁氏)人家,并有沿海之鬰氏(郁氏)渡海赴台,现今台湾之台北便留居有不少的鬰氏(郁氏)家族。

  清朝时期,鬰氏(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之地愈广。

  分布

  鬰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八十四位,现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七百零二位。

  如今,鬰氏(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为多。在台湾省仍有极少数人称鬰氏。

【郡望堂号】

  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朝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朝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朝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朝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朝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隋朝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朝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北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大伾山与紫金山之间,辖黎阳县。北宋朝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军,治所迁至浮丘山西。北宋朝熙宁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废军,黎阳县属卫州。北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复置通利军,辖黎阳县。北宋朝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军升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巅,辖黎阳县。金国皇统八年(戊辰,公元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未,公元1151年)复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农历4月,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浚县属大名府,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属卫辉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北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改行署。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属第十三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国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1949年己丑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浚县民主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壬辰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12月1日,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戊戌4月18日,撤销安阳专区,浚县划归新乡专区。1961年辛丑12月19日,恢复安阳专属,浚县归安阳专署。1970年庚戌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1983年癸亥10月撤销安阳地区,改设安阳、濮阳两个市。浚县属安阳市。1986年丙寅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丙寅,浚县辖10乡1镇,即城关乡、善堂乡、王庄乡、屯子乡、白寺乡、钜桥乡、大赉店乡、卫贤乡、小河乡、新镇乡和城关镇。1992年壬申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撤销善堂乡、大赉店乡,设立善堂镇、大赉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1995年乙亥6月12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新镇乡、小河乡,设立新镇镇、小河镇。1997年丁丑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将浚县大赉店镇划入鹤壁市郊区。1997年丁丑12月29日,屯子乡撤乡建镇。1998年戊寅10月8日,钜桥乡撤乡建镇。2000年庚辰末,浚县辖六镇四乡,即城关镇、善堂镇、屯子镇、钜桥镇、新镇镇、小河镇和城关乡、王庄乡、白寺乡、卫贤乡。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黎阳堂:以望立堂。

  此外还有宜稼堂、文盛堂、务本堂、锡祉堂、耕读堂等。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作师贤圣;

  望出太原。

  ——上联典指相传鬰华为夏禹之师。下联典指鬰氏(郁氏)的望族居太原郡。

  颍川绩著;

  高阳名传。

  ——上联典指鬰让事典(郁让,失考待查)。下联典指鬰昭敏(郁昭敏,事典失考待查)。

  明廷计吏;

  宋代名医。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临淮人鬰新,字敦本,洪武年间官户部度支主事,官至户部尚书。长于综理,精于计算,所作规划,都很完备。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鬰继善(郁继善),医术精深,为一时所重。

  书香门第;

  宰相世家。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湖广副使鬰文博,上海人。景泰进士。致仕归后,居万卷楼,丹铅校核不去手,尝校刊陶九成《说郛》一百二十卷。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鬰贡(郁贡),世为鲁国宰相,其后姓鬰,鬰贡(郁贡)为鬰氏(郁氏)始祖之一。

  七言通用联

  少年能作五伦伦;

  耆老身居万卷楼。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神童”郁植,字大木,太仓人。诸生,八岁应试,作《五伦论》,及长,研究古学,诗宗盛唐。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湖广副使用权郁文博。

  避席厌闻文字狱;

  著书愿为稻梁谋。

  ——此联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自题堂联。郁达夫,浙江富阳人,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有《郁达夫散文集》等。

  绝交流俗因耽懒;

  出卖文章为买书。

  ——此联为郁达夫自题联。

  八言以上通用联

  万卷搜罗,题名雁塔;

  九流妙术,秘得凤阳。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湖广副使用权郁文博。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医鬰继善(郁继善),深于医术,为时所重。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