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姓图腾(智氏图腾)
智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起源于东周时期,曾是晋国六卿之一,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华夏望族,得姓始祖是晋国上卿智庄子。智氏一脉相传,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山东、江苏等省区。智姓现今人口约九万,排在第四百五十七位。
【释义】智,本义是智慧。智,“知也”。可作“无所不知”解。智,古时地名,春秋时属晋国,在今山西永济县北。
【得姓始祖】
智庄子:(约前635年—前583年)讳首,字季,谥号曰“庄”,史称智庄子。荀林父之弟,逝敖之子,荀息之孙。因智氏源出荀氏,故多称荀首,智氏始祖。
各支始祖
智兴:(智氏59代)徙居到定襄县南西力村,开宗立谱,是为定襄智氏始祖。
智进:北岩智氏属于智果之后,在宋朝之前,世代居住在山西榆次县,在宋金壬子年(1132年),由山西榆次迁徙至元氏县北范村,四代后,始祖智进迁徙至北岩村,历祖广、诚、宽、审。智审在元末曾中进士,明朝首科又中进士,是元明两朝进士,遂建家谱,追智进为北岩始祖,智广为第一代,智诚为第二代,智宽为第三代。
【起源源流】
单一源流
智氏起源于东周时期,得姓始祖为智庄子荀首,荀首是晋国相国荀息之孙。
荀息本名原氏黯,是原国公族。周平王东迁后大权旁落,作为畿内侯的原国,因没有足够的土地分封宗室,原氏黯辅助晋武公曲沃代翼统一晋国后,任职武公大夫。后晋武公灭荀国,便以荀国旧地赐予原氏黯,原氏黯从此以封邑为氏,别为荀氏,史称荀息。
荀息作为晋献公的股肱之臣,辅佐献公近30年,以危如累卵规劝晋公放弃建造九层高台,献计假途灭虢,打通了晋国向中原发展的通道。晋献公临终前,任命荀息为相国,辅佐太子奚齐继位。
荀息以“股肱之力”(荀息稽首而对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许诺献公。这就是成语“股肱之力”的典故,晋献公的这次托孤,比后来著名的刘备托孤早了800多年,巧合的是,诸葛亮在接受刘备的嘱托时,同样以“股肱之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来表达自己的决心。
荀息生逝敖,(一说名游,字逝敖)担任晋国大夫。逝敖生三子,长子荀林父、次子荀骓、幼子荀首。晋文公称霸后,狐偃奏曰:“先臣荀息,死于奚齐、卓子之难,忠节可嘉。宜录其后,以励臣节。”文公准奏,遂召荀息长孙荀林父为大夫。晋景公时,荀林父升任中军将,执政晋国,史称中行桓子;荀骓担任新下军将,食采程邑,史称程文子;荀首担任中军佐,成为晋国次卿,史称智庄子。荀氏一门三卿,成为晋国的名门望族。
公元前566年,荀首之子荀罃执政晋国,实施“三驾疲楚”战略,三分晋军,轮番南下与楚国争霸。因荀罃担任中军将,荀林父之孙荀偃担任上军将,叔侄二人同为大将,帅旗无法区分。因荀首食采于智邑,荀林父曾为中行将军,故以智氏、中行氏别之,自此,荀罃号为智罃,荀偃号为中行偃。智罃追尊先父智庄子荀首为始祖,智氏从此薪火相传,一脉相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迁徙分布】
迁徙
晋阳之战中,智襄子、智襄子兄智宵、智宵长子智国均战死疆场;
智襄子嫡长子智颜流亡郑国;
智襄子叔父智果一支族人,在晋阳之战中为保全智氏血脉,由晋国史官改为“辅”姓,迁往他乡,秦灭六国后,
辅姓不忘先祖,恢复智姓,世居山西榆次县,有后人祖居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
智襄子叔父智徐吾一脉,以涂为氏,别为涂氏。
智襄子之子智开、智宵之子智宽在晋阳之战后,分别率邑人出奔秦国。
从智首立家,智罃创业,智朔、智盈中衰,智跞、智申复兴到智瑶称雄,书写了一段家族政治的传奇,但智瑶兵败晋阳,使一个原本应有所作为的家族流散各地。“三家灭智”后,智氏的土地、财产被三家瓜分。智氏族人大都隐姓埋名,远走他乡。从此,这个曾经称雄一时的豪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很难再见他们的足迹......
西汉时,智嗣出任零陵郡太守,智氏人口开始流向广西,湖南等地。
唐朝时期,据《元和姓纂》记载:“智,望出天水、河东、陈留”。智氏郡望在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
宋朝时期,金兵南侵,尤其在靖康之耻后,汉人大举南迁,智姓从山西等地也不断南迁避难,主要分布在广西、安徽、江西。
明代洪武年间,为了充实中原人口,部分智氏族人在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集中,迁往河北、河南、山东、江淮一带等地,智姓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河南。
分布
宋朝时期,智姓主要分布在广西、安徽、江西。
明代洪武年间,智姓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河南。
当今智氏人口约有9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6%,在姓氏排名中位列457位。河南为当今智姓第一大省,大约占智姓总人口的21%,其次分布在山西、河北、内蒙古,这三省区大约集中了智姓总人口的43.8%。
具体分布
山西省
太原地区——太原市,晋源区,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阳曲县,清徐县
运城地区——运城市,永济市,临猗县,新绛县
忻州地区——忻州市,定襄县,五台县,原平县,代县,保德县,繁峙县
晋中地区——晋中市,榆次区,太谷县,左权县
大同地区——大同市,新荣区,阳高县,天镇县,灵丘县
朔州地区——朔州市,应县,怀仁县
吕梁地区——孝义市,中阳县
河南省
郑州地区——郑州市,登封市,巩义市
洛阳地区——洛阳市,洛龙区,嵩县,偃师市,伊川县,栾川县,汝阳县
商丘地区——商丘市,民权县,虞城县
驻马店地区——驻马店市,上蔡县,正阳县
濮阳地区——濮阳市,清丰县
周口地区——周口市,川汇区,太康县,郸城县,商水县
平顶山地区——鲁山县
驻马店地区——驻马店市,上蔡县,确山县,正阳县
河北省
石家庄地区——石家庄市,元氏县,藁城市,鹿泉市,赞皇县,平山县,正定县,辛集市,无极县
承德地区——承德市,承德县,隆化县
保定地区——阜平县,顺平县,满城县,徐水县,定兴县
邢台地区——邢台市,内丘县
邯郸地区——邯郸市,临漳县,肥乡县,磁县,武安市
张家口地区——张家口,尚义县,赤城县,万泉县,宣化县
衡水地区——深州市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地区——呼和浩特,武川县
包头地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
鄂尔多斯地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伊金霍洛旗
巴彦淖尔地区——乌拉特中旗
乌兰察布地区——集宁区,丰镇市,商都县,卓资县,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四子王旗,兴和县
赤峰地区——赤峰市,林西县,喀喇沁旗
呼伦贝尔地区——额尔古纳市,鄂伦春自治旗
山东省
菏泽地区——菏泽市,成武县,郓城县,曹县
烟台地区——烟台市,龙口市
莱芜地区——莱芜市,莱城区
济宁地区——济宁市,曲阜市,梁山县
江苏省
南京地区——南京市
无锡地区——无锡市,滨湖区,江阴市
盐城地区——盐城市,盐都区,亭湖,大丰,东台市,建湖县
泰州地区——泰州市,高港区,海陵区,姜堰市,兴化市
苏州地区——苏州市,吴中区,昆山市,吴江市
淮安地区——淮安市,淮安区
扬州地区——扬州市,高邮市
南通地区——如皋市,启东市
北京市
房山区,西城区,海淀区,怀柔区,石景山区,朝阳区,丰台区,昌平区,通州区,延庆县
天津市
中心市区,武清区
黑龙江省
哈尔滨地区——哈尔滨市,道里区,松北区,巴彦县,宾县
佳木斯地区——佳木斯市,桦南县,富锦市,抚远县,同江市
齐齐哈尔地区——齐齐哈尔市,讷河市,龙江县,拜泉县,克山县,泰来县
大庆地区——大庆市,肇东市
绥化地区——明水县
吉林省
长春地区——长春市,朝阳区,绿园区,农安县,榆树市
吉林地区——吉林市,船营区,昌邑区,龙潭区,舒兰市,永吉县,桦甸市
延边地区——敦化市,安图县,延吉市,图们市,珲春市
松原地区——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通化地区——通化市,梅河口市
白山地区——白山市
白城地区——大安市
辽宁省
沈阳地区——沈阳市,铁西区,辽中县
铁岭地区——西丰县
本溪地区——本溪市,军分区,明山区,桓仁满族自治县
鞍山地区——鞍山市,台安县,海城市
营口地区——营口市,鲅鱼圈区
朝阳地区——朝阳市,北票市,建平县
葫芦岛地区——葫芦岛市,莲山区,绥中县
上海市
徐汇区,金州区,虹口区,松江区,浦东区,永定区
安徽省
合肥地区——合肥市
亳州地区——涡阳县
黄山地区——黟县
江西省
宜春地区——宜黄县
抚州地区——奉新县
吉安地区——吉安县
南昌市——进贤县
浙江省
杭州地区——杭州市,下城区
金华地区——金华市婺城区,义乌市
宁波地区——宁波市
台州地区——天台县
福建省
福州地区——福州市
泉州地区——泉州市
厦门地区——厦门市
湖北省
武汉地区——武汉市:硚口区,江夏区
天门市(省辖市)
宜昌地区——宜都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襄樊地区—— 襄樊市。
荆州地区—— 荆州市,公安县
湖南省
长沙地区——长沙市
张家界地区——慈利县
郴州地区——郴州市
岳阳地区——平江县
怀化地区——怀化市
广东省
广州地区——广州市
深圳地区——深圳市,福田区,南山区
东莞地区——东莞市
中山市——中山市三角镇新区,火炬开发区
湛江地区——遂溪市
四川省
成都地区——成都市
宜宾地区——宜宾市
内江地区——内江市
重庆市
涪陵区
陕西省
西安地区——西安市,碑林区,阎良区,莲湖区,长安区
咸阳地区——咸阳市,渭城区
宝鸡地区——宝鸡市
渭南地区——潼关县,澄城县,大荔县
商洛地区——丹凤县
甘肃省
兰州地区——兰州市,城关区,红古区
嘉峪关地区——嘉峪关市
武威地区——武威市,凉州区
张掖地区——张掖市,山丹县,临泽县,民乐县
天水地区——甘谷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地区——银川市,兴庆区,光明社区,贺兰县,永宁县
吴忠地区——吴忠市,利通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地区——乌鲁木齐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二师
阿拉尔市(自治区直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克拉马依地区——克拉马依市,白碱滩区
青海省
玉树州地区——称多县
云南省
昆明地区——昆明市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
贵州省
贵州地区——贵阳市
遵义地区——遵义
黔南州——荔波县,都匀市
毕节地区——大方县
六盘水地区——六盘水市,水城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地区——桂林市
海南省
海口市,秀英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
三亚市
台湾省
据2005年统计,台湾有智姓42人,在台湾姓氏中排714位。
台北地区——台北市,台北县
高雄地区——高雄市
海外
韩国智姓有2100户,6748人,在韩国排名118位。
【郡望堂号】
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3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西北),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地,东汉永平17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相当于今在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平凉地区庄浪县、静宁县,天水地区的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清水县、张家川县的地区。
河东郡:秦朝初期设置,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即今黄河以东的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临猗县、夏县一带。
陈留郡:公元前221年,秦朝设置陈留县,西汉改设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相当于今东至河南省商丘地区的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地区的开封市、尉氏县,北至新乡地区延津县,南至开封地区杞县的地区。
堂号
(暂缺)
字辈
北岩智氏字辈26代起:传家诗礼贻谋远,绍德勲名奕叶新。
商水智氏序辈五言诗:兴玉传继广,照宪庆繁祥。令公维垂右,钦绍念顕洋。建道敦安定,冠修朝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洛阳智氏序辈五言诗:天生学长明,富贵振荣兴,德道传信意,子孙万事更。
江苏智氏序辈五言诗:侦体佰恒通;日月明永庆;修元济商显;山川辅岳华.
菏泽智氏序辈五言诗(19-38代):才广乃庆绪,德茂兆吉芳,梦宪传国富,维新延瑞祥。
北郭智氏序辈用字(20-29代):喜升联昭燕,锡克广懋琇 。
武汉智氏序辈用字(11-20代):锦方会清选,逢时佐圣仁。
智氏先祖世系
第一代 智庄子荀首,受封智邑,荣任晋国中军佐,开创智氏;
第二代 智武子荀罃,荣任晋国中军将,执政晋国,智氏正式独立门户;
第三代 智朔(荀朔),英年早逝,不得卿位,无谥号;
第四代 智悼子荀盈,荣任晋国下军佐;
第五代 智文子荀跞,荣任晋国中军将,执政晋国;
第六代 智宣子荀申,荣任晋国下军佐;
智果,智家军师,在晋阳之战前别为辅氏,秦汉时期,族人改回智氏;
智徐吾,晋国涂水大夫,晋阳之战后,别为涂氏;
第七代 智宵,宣子长子,晋国大夫,亡于晋阳之战。
智襄子荀瑶,宣子次子,荣任晋国正卿,执政晋国,亡于晋阳之战;
第八代 智国,智宵长子,在晋阳之战中,护卫智襄子,溺水而亡;
智宽,智宵次子,晋阳之战六年后,率邑人出奔秦国避祸;
智颜,襄子长子,智氏太子,晋阳之战后,流亡郑国;
智开,襄子次子,晋阳之战第二年,率邑人出奔秦国避祸;
智镗,襄子三子,随父出征,亡于晋阳之战;
智欣,襄子四子,随父出征,亡于晋阳之战;
智珏,襄子五子,年幼,侠士豫让藏匿于北山后川,得以延续。
【楹联典故】
六言通用联
辅之裔姬之苗,明哲保身绵百代
滹以南泜以北,衣冠望族更谁家
——北岩智氏楹联
全联典指北岩智氏家族的变迁及历史辉煌
由泽地而迁襄,来襄在元明之际;
因食邑以赐姓,得姓在秦汉之前。
——山西定襄南西力村智氏祠堂楹联
全联指定襄智氏起源迁徙。
【祠堂古迹】
荀息墓
荀息墓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城北10公里的荀王村,后世尊荀息为荀王,故该村称为荀王村,本村居民多为荀息后裔。
荀息墓前碑楼内镌石立碑,碑高丈余,年代不详,字迹苍劲,其形古老。
碑阳题:“晋大夫荀息之墓”,
额题:“有周名臣,位列正卿”。
碑阴镌七绝一首:
大夫忠贞似烈霜,履危蹈险扶纲常,
一朝同死双君命,留得清名万古香。
智氏古城
智氏古城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开张镇古城村,又名解梁古城。为春秋时期晋国世卿智氏所建。该城城垣保存尚好,高4—5米,周长4.65公里,共设九座城门。城墙上宽4米,下宽15米,夯层明显,厚0.08米,土中夹杂有陶片。
智伯渠
智伯渠位于山西太原的晋祠公园内,春秋末期,晋国卿智伯瑶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智伯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坝引水工程,比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整整早了200年。
智伯渠上建有小桥八座,形式各异,以连通两岸。另有流碧榭、真趣亭、不系舟、玉琼祠等园林建筑,或傍水而筑、或跨于渠上,勾勒出晋祠独特的园林风貌。
智君子鉴
智君子鉴,智氏七世祖智襄子之器物。通高22.7、宽51.8厘米。
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敞口,沿平折,颈微敛,宽肩,曲壁,腹部内收,平底,矮圈足。颈腹设对称的两对耳:一对兽面环耳,一对兽面铺首衔环。兽面立雕,面目纯真。铺首饰羽纹、三角回纹,环饰交龙纹。鉴口沿饰贝纹带,颈部和下腹部饰夔凤纹带。上腹部为正反交替的兽面纹带,内填有回纹。纹带间均以綯纹带作界纹。
铭六字:[智君子之弄鉴]。
智伯墓
智伯墓位于晋中市榆次区庄子乡神头村。当年智伯遇害后,因身首异处,当地百姓及忠义之士感念其昔日恩德,刻木首(一说金镶玉头)将其葬于神头村西北的神头岭上,神头村及神头岭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当年为了掩藏智伯墓的真实位置,当地百姓及幸存智家军一夜之间在神头岭附近建起了十个大坟茔作为疑冢,每个疑冢都建在一个山峰之上,占地一亩有余,并有施家人代代相传为智伯守墓。
也有传言智伯其后被埋葬于束鹿县(今辛集市),智伯墓之南称为南智邱,智伯墓之北称之北智邱,南智邱村、北智邱村与智丘之名即由此而来。
智氏族人为了纪念先祖智伯,在智氏发源地智邑(今山西永济市)建有智伯衣冠墓,现存于山西省永济市栲栳镇东下村,位于智伯墓之旁有豫让墓一座。
智伯庙
秦国灭六国后,智氏后裔恢复智姓。他们思念祖先智伯乃一代枭雄,便尊称为“王”,建造“圣王庙”供奉,取村名为“王村”(今郭家堡乡)。榆次一带的人们还为智伯建庙,除王村外,郭村、麓台、杜堡就曾有全国各地几乎都没有的“智伯庙”。
【典故轶事】
晋阳之战
智襄子成为晋国执政后,虽然南征北战,但因晋国政出私门,对外无法形成合力,一直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为了恢复晋国霸业,充实晋国国力,智襄子主动将智家一个万户城邑献给晋公,并要求另外三大家族也献城。韩氏和魏氏也先后献出城池,但赵氏宗主赵无恤却拒绝献出封地,于是晋出公命智伯瑶率领魏氏、韩氏两家共同对赵氏发动战争。
智瑶带领着智韩魏三家联军向赵氏发起了总攻,赵氏寡不敌众,军队战败,退守晋阳。三家围住晋阳长达两年,却仍然不能攻克。
智瑶巡视战地,发觉晋阳城虽然坚固,却地势低洼。于是派士兵挖土,将汾水导向晋阳城,晋阳城一夜间变成汪洋泽国,此时的晋阳城已指日可破。赵无恤派人秘密潜入韩魏大营,以“联手打败智氏,瓜分晋国”为诱饵,策反韩魏两家。
公元前453年3月(夏历)三月二十三,韩虎、魏驹带领着两家亲兵进入汾水的堤坝上,趁智氏之卒不备,突然进攻,杀死智氏亲兵,控制堤坝,然后将汾水导向智氏军营。晋阳城中,率领赵氏亲兵,从城中杀出,韩氏、魏氏从左右进攻智氏,智瑶措手不防,寡不敌众,兵败身亡。
智氏的主力部队在此战中败亡后, 韩、赵、魏开始率军攻打智氏封邑,智氏一族200多人惨遭杀戮,天下震惊。晋出公大怒,向齐、鲁两国借兵讨伐三卿。韩、赵、魏三卿联手攻打晋出公,出公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此后,韩赵魏三家开始不断蚕食晋国的土地,最终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晋阳之战历时两年左右,以赵、韩、魏三家联合携手,共同攻灭智氏,瓜分其领地而告终。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左传事纬》明确指出:“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读《春秋》之终,而知战国之始也。”因此, 智氏一族的存灭, 不仅仅关系到晋国一国的局势,更深刻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之际整个天下的形势。
图灭夙繇
中原的诸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国内诸卿又是个个强悍,互不相让。智瑶自然将目标定在了晋国周围的少数民族,他接过当年荀吴未尽的事业。
中山有一个名叫夙繇的属国,成为智瑶的预定攻击目标,只是苦于道路崎岖,不好行军。经过一番思考,智瑶命人在晋国为夙繇铸造了一口大钟,钟的口径,专门设计的有一辆战车的两轨那么宽。钟铸好后,请夙繇国的国君派人来取,夙繇命人开路取钟。结果此路一修通,智瑶就率领晋军攻破夙繇国,夙繇灭亡,智瑶并其地而有之。
囯士豫让
豫让,春秋晋国人,智伯瑶家臣,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
豫让本来仕事于范氏及中行氏,后来转去智伯门下任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后来晋阳之战起,智伯讨伐赵襄子,赵襄子联合韩康子与魏桓子灭掉智伯,赵襄子更将智伯的头颅当饮酒之首爵。
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便改姓换名,冒充成为要服刑的人,混进赵襄子宫廷里涂饰厕所,身上带着匕首,想要借机刺杀赵襄子。一日,赵襄子正在如厕,突然心一惊,抓住涂饰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是豫让,赵襄子说:“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释放了豫让。
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疮,又吞木炭使自己声音变得沙哑,令自己的样子令人无法辨认,就算他的妻子也不能识别他,豫让便在市上作乞丐。他的朋友认出他是豫让,为他哭道:“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说:“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过了一段时间,赵襄子出宫,豫让立即在赵襄子必要经过的桥下埋伏。赵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大惊,赵襄子说:“此必豫让也。”派人搜查,果然找出豫让。赵襄子问豫让:“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答道:“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赵襄子叹息哭泣著说:“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将豫让围住。
豫让说:“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赵襄子感到豫让义烈,命人将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剑跳跃三次,一剑劈下,说道:“吾可以下报智伯矣!”说罢便自刎而死。
豫让的事迹传开后,赵国的志士仁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为他的死而悲泣。豫让也开启了“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的滥觞。豫让被智氏后人尊为义侯,视为家族守护神。
智伯瑶兵败晋阳,后世多将原因归于智伯瑶的不仁,而豫让却用生命捍卫了智伯瑶的尊严与荣誉。其实,后世对智伯瑶的评价仍局限于成王败寇的封建思想,明末大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即发出这样的疑问:“智伯贤而不仁,乃能得国士,异哉!贤之与愚,其亡一国也,然而愚主断不能得国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