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姓图腾(牛氏图腾)
牛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开国帝王成汤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一十位,现今人口约一百七十多万,排在一百二十六位。
【得姓始祖】
牛父: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皇帝商汤的后裔。周武王灭纣后,封商朝贵族微子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牛父,官任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西戎长狄人屡次犯宋,牛父曾率军败敌于长丘。后在一次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因其为国而死,后世子孙即以其字为氏,称牛姓。他们尊牛父为牛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牛国,出自西周时期“牛医先生”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文献《灵台牛氏家谱·序》中记载:“当周盛时,文王之小子子之子遇牛医先生,封牛国,为太常卿、协律郎。祖牛孝参定雅乐,后附帝意,销设前代金石,以自异议,以作武舞,以象功德,至是乐成,诏行之乐,常有新乐,孝义此一志也。”这在《灵台县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就是说,周文王的重孙遇见一名牛医,他精通韵律,遂拜其为先生,赐封之邑叫牛国。这位牛医后晋升为太常卿,职任协律郎,以牛国国名为姓氏,称牛氏。传至该支牛氏先祖牛孝时,曾参与制定雅乐,他按照君主旨意改造了前世的金、石乐器,编制了武舞之乐以赞颂君王功德,舞乐编成后,君主对此非常满意。后来牛孝还时常创作出新的乐曲。
依《灵台牛氏家谱》的记载,说明了该支牛氏家族的起源,而且应当是牛氏渊源最早的一支,是为牛氏之始。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开国帝王成汤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该支牛氏始祖为西周初期宋国君主微子启(一说为微仲衍)。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以及《唐书·世系表》等的记载,周王朝建立以后,周公旦封商朝皇族微子启(纣王庶兄)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以奉汤王之祀,建立宋国。
微子启之后由其弟微仲衍继位,其后裔有宋戴公子撝,宋戴公之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是宋武公子司空的胞弟。
公子充石在宋武公执政时期(公元前765~前748年)担任大司徒,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公子谷甥,次子叫公子牛父。当时公子牛父官为宋国掌管刑狱的大司寇。
在宋武公继位后不久,北方游牧民族长逖族人(长狄鄋瞒部)屡次侵扰、进攻宋国,宋武公命司徒公子充石偕公子谷甥、公子牛父、耏班四人共坐一战车,指挥战斗,这父子三人率宋军与长狄人在长丘(今河南封丘)展开大战,指挥宋军彻底打败了长逖族人,还俘获其首领缘斯,但公子充石、公子谷甥、公子牛这父子三人皆战死沙场。
因公子牛父为国而死,其后世子孙敬之尊之,皆以其名字为姓氏,称牛父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牛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牛氏正宗。牛氏族人大多尊奉牛父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牛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牛人,是西周时期所设官位,专职负责饲养国家牛畜,然后按典制贡送诸侯,保障诸侯的肉食、祭祀之用。
牛人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职位上大夫。在牛人之下还设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四人,丞四人,徒十二人,役若干,是两周时期很重要的官职。
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
这个“公牛”,绝不是指雄性公牛,“公”是一种中央政府的官称。
到了南北朝的北周政权,模仿周制亦设置典牛中士一人,其职能就是如同牛人,官秩正二命(正八品)。
在牛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牛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牛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改姓,出自尞姓回复为牛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隋书》及《路史》记载,隋朝时期的牛弘,其父名为尞允,曾在北魏朝廷做侍中时,被赐恢复祖姓牛氏。古代尞、寮、了三字通假,故尞氏也称寮氏、了氏。
另外,还有记载说三国时期,魏国名将牛金被司马懿毒杀,其家人避难逃亡,因祖先名为宜僚,遂改姓尞氏。至尞允被赐复本姓后,也都随着一起改回为牛氏。
源流五
源于民间,属于以职业技能为氏。
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在北方有一种说法,砸锅牛是一家;还有一种说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为生,故以职业为姓氏,称牛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辽国时期的牛栏都统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牛栏都统领,并非是放养牛羊马等牲畜的官吏,而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后梁末帝朱友瑱贞明二年(契丹神册元年,公元916年)创建契丹国之后设置的一种防御性机构官称,掌管牛栏都统领司,隶属于南京元帅府,取牛栏防兽之意,与其它诸司共同备御北宋王朝。南京元帅府归属北面院管辖。
牛栏都统领分为“都统领”、“副统领”,为牛栏都统领司的最高正、副长官,属于北面防官,专职领军抵御宋军的进攻。
在契丹国在后汉高祖刘暠天福十二年(大辽耶律·德光大同元年,公元947年)定国号为“辽”之后,一度撤消了牛栏都统领司,改为北面防御司,在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八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公元983年)又复名“契丹”,北面防御司又改回牛栏都统领司;到了宋英宗赵曙治平三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十一年,公元1066年)再次恢复国号为“辽”之后,最终撤消了牛栏都统领司。
在此际之后,有一些牛栏都统领、牛栏副统领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汉化姓氏者,称牛氏,后逐渐融合入汉族、女真族、蒙古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满汉大臣传》、《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忙忽惕氏,亦称忙古德氏、忙努德氏等,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前八世祖篾年土敦第七子纳臣把阿秃儿之子忙忽台所组建的忙忽惕氏族部落,其后人以忙忽惕为姓氏。
忙忽惕部起初依附于泰亦赤兀惕,在著名的“十三翼之战”中同札答兰等部结盟,与孛尔只斤·铁木真为敌。战后,忙忽惕人对札木合的残暴不满,在首领忙忽惕·畏答儿率领下归附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参加了统一蒙古各部的历次战争。在“哈兰真沙坨之战”中,忙忽惕·畏答儿与兀鲁兀惕人术赤台同为孛尔只斤·铁木真的先锋,冲垮敌军五个梯队,迫其退军,使孛尔只斤·铁木真转危为安。
后来在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分封诸王时,许多忙忽惕人跟随帖木哥·斡赤斤东行,定居于大兴安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也有一部分忙忽惕人生息在哈拉哈河流域(今中蒙界河)。
在今奈曼(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宁城(今内蒙古赤峰宁城)、翁牛特(今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阜新(今辽宁阜新)、喀尔喀(今新疆东部,以及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等地)、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等地,都有散居的忙忽惕氏族人。
蒙古族忙忽惕部在元朝末期开始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分支:一为莽努特氏,一为莽格努特氏。后来皆有满族引其为姓氏者,满语分别为Mangnut Hala、Manggenut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莽努特氏和莽格努特氏皆多冠汉姓为牛氏、何氏等。
源流八
源于纳西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清时期,在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区,有数位土把总,皆为牛氏,是纳西族酋长在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牛氏者,其后裔子孙世代称牛氏至今。
源流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⑴.满族哈萨喇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和速嘉部,满语为Hasala Hala,汉义“快走的牛”,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源)、沈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归镶黄旗包衣管领,后冠汉字单姓为牛氏。
⑵.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骟牛”,世居兰河山(今小兴安岭西南侧),后有冠汉姓为牛氏者。
⑶.满族牛佳氏,满语为Ni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地广泛。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牛氏。
⑷.满族牛伦氏,亦称纽罗氏、钮抡氏,满语为Niolun Hala,汉义“彩虹”,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后多冠汉姓为牛氏、努氏等。
⑸.满族牛王吉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酿剜部,金国时期称女真耨碗部,满语为Niowanggiyan Hala,汉义“绿色”,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所冠汉姓为牛氏、钮氏等。
⑹.满族乌雅氏,亦称吴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延,在金国时期称女真兀颜部,满语为Uya Hala,汉义“猪”,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东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牛氏、吴氏、乌氏、穆氏、包氏、鲍氏、黄氏、邵氏、朱氏等。
⑺.满族乌勒锡氏,亦称吴尔锡氏,满语为Ulsi Hala,汉义“掌管喂养祭祀牛羊的小官”,世居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牛氏、吴氏等。
源流十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藏族、土家族、东乡族、回族、朝鲜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牛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
牛姓在春秋时发祥于今河南商丘,公元前二八六年,即战国后期,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
宋国在前期和中期,政权比较巩固,经济、军事势力比较强大,积极参与了大国之间的争霸活动,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牛氏产生后,随着宋国的强大,其子孙不断发展壮大,并不断向外迁徙。从那时到现在有两千七百余年,牛氏子孙已从发祥地宋国北渡黄河,南徙长江,纵横万里,散居九州,且辗转播迁,走向世界。
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牛氏族人在得姓以后,便以宋国故地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根据史料记载,至少在春秋时期,牛氏族人已有人离开宋国,到其它诸侯国做事和做官,如当时的晋国(今山西曲沃),有牛谈,为赵简子家臣,有勇力”。战国时,赵有贤士牛畜、将军牛翦;秦有大儒牛缺、豪族牛双;楚有牛臣巢等人。
到了汉朝时期,牛氏族人发展至甘肃省陇西一带(今甘肃临洮),名人辈出,有护羌校尉牛邯,主簿牛祟等,牛邯、牛祟的子孙旺盛,在陇西很快形成望族。根据唐《元和姓纂》记载,商汤这一支以牛为氏的家族,过去是以陇西地区为繁衍中心的。
从《唐书·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可以看出:牛崇世居陇西,牛邯始居陇西,后徙安定,再徙鹑觚(今甘肃平凉灵台),三国牛金将军之子为避祸也逃至安定,这些牛氏子孙,繁衍到南北朝至隋唐时,大至可分为三支。一支为:牛兴(牛邯孙)、牛遵、牛元亮……至牛肃为岳州刺史,唐开元二十八年到怀州,曾祖、大父皆葬河内(今河南沁阳)。二支为牛元定(牛金之子)……辽炽、辽允至牛弘为隋吏部尚书。三支为牛通、牛会、牛意至牛仙客为唐玄宗时宰相。可见到隋唐时,牛氏从陇西、安定的繁衍中心已播迁到首都长安及全国许多地方。
追溯牛氏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的黄帝那里。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是黄帝的曾孙,被后世列为有名的“五帝”之一,称高辛氏。高辛氏生四个儿子,即后稷、契、尧、挚四个同父异母兄弟。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禹传位于启,启建立了夏朝,历十六帝四百二十九年,到夏桀时灭亡。
契在舜帝时,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为司徒,管理臣民,封于商,赐姓子氏,传到第十四世孙成汤时,汤率天下诸侯打败荒淫无道的夏桀而有天下,建立了商朝,历三十一帝六百七十一年,到纣王时灭亡。
周武王率天下诸侯,打败了暴虐无道的纣王,建立了周朝,封纣王长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宋国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微子启是开国君主。微子启后代有一部分子孙姓了牛氏,可见牛氏是由商汤帝王子姓一支演变而来。根据民间谱谍和历史文献记载,牛氏族人的产生之始,既有动人的民间传说,又有翔实的史实依据。
长期以来,在不少牛氏族人中都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牛氏始自微子启。当然还有另一传说:牛氏始自。而且不仅在口头上流传,而且载之家谱,代代相传。这种传说寄托着人们对微子启的无限崇敬之情。
微子启和暴虐、淫乱、无道的纣王虽是一母所生,两个是亲兄弟,微子启为兄,纣王为弟。但微子启出生时其父还未继承王位,其母仍处在妾的地位,待其父继位后,其母便封为正妃,不久又生了纣王。纣王出生之前,还有一个庶出的兄长,就是微仲衍,所以纣王实际上是老三。纣王从小能说会道,才思敏捷,长大后体格健壮,力大无比,可以把九头牛拉着向后退,深得其父喜爱。待立太子时,其父和太史等便借“立嫡以贵不以长”的宗法,把纣王立为太子。
纣王继承王位后,微子启、微仲衍这二位兄长便做了他的卿士,共同维护殷王朝的政权。起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但好景不长,纣王残暴、奢侈、嗜酒、好色,荒淫无道,不理朝政,成为历史上继夏桀之后的第二个有名的暴君。微子启多次规劝他改恶从善,他却充耳不闻。眼看国家朝不保夕,行将灭亡,微子启十分痛苦,一片忠心却报国无门。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于是求教于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启听了父师的劝告,为保存宗嗣,便毅然决定离开王宫。
微子启在离开王宫之前,对父师,少师(比干)倾吐了一段肺腑之言,他说道:“父师、少师,看来我们商国是不能治理好天下了。忆往昔,我们的高祖成汤建立了商国,看现在,我们的纣王却沉醉在酒色之中,败坏了高祖的美德。殷商的大小官吏,目前无不劫夺偷盗、犯法作乱,官员们都不遵守法度,有罪的人也不加以治,老百姓们也要纷纷起来了,他们同我们结成仇敌。现在殷商可能要灭亡了,我们将象涉入大水一样,茫然以行,找不到渡口和岸边。唉,殷商现在到了这个样子,就要灭亡了。父师、少师,现在我要走了。”这段话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充分表达了微子启热爱国家又不能改变灭亡局面的无奈之情。对微子启的出走,牛氏子孙相传和自己姓氏有关,赋于了动人的传说。
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4年)撰著的河南省济源市南官庄《牛氏家谱》中“族谱旧序”记载:“殷纣无道,狎侮五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启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氏之所由来也。”
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河南省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记载:“殷微子启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河南省偃师县杨村《牛氏家谱·序言》记载:“惟我牛氏相传乃司徒契之后也。相舜有功,至汤而有天下。六百年间,贤圣之君六、七个,及至于纣,庶兄微子启避乱而去。当其去时,仰视天文,见日色过午,因衍午字出头乃系牛字,遂因以为姓焉,此牛氏之所由来也。”
在众多的《牛氏家谱》中,类似上述记载的不胜枚举,这些传说表明:不少牛氏子孙认为微子启走时“举目过午”,“乃系牛字”,把微子启当作了牛氏始祖。
这些民间传说虽广为流传,但却无从考证。目前所见到的历史资料,均记载牛氏的得姓始祖是:宋国微子启(一说微仲衍)后代司寇牛父。
微子启本名启(一作开),因做王子时封在微(今山东聊城),爵位属子,所以称微子启。微子启仁慈贤达,深明大义。周公平定纣王儿子武庚叛乱之后,就任命微子启代殷后,奉其先祀,封于宋,因此也称宋微子启。
《春秋左传·文公二》有这样一段记载:宋国微子启以后的宋国,传至第十二位国君宋武公(公元前765~前748在位)时,北方游牧部落长狄人入侵宋国,宋武公派兄弟司徒皇父率军抵御,耏班为皇父驾驭战车,皇父的儿子谷甥为车右,另一个儿子司寇牛父为车右的助手(称驷乘),四人共坐一战车,指挥战斗,在长丘(今河南封丘)打败了敌人,并俘获了长狄首领缘斯。但皇父和两个儿子即公子谷甥与司寇牛父,都不幸战死,耏班受到了奖尝。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牛父在抵抗敌人的战斗中牺牲,是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牛父的后代子孙怀念先祖,自然引以自豪。史籍《唐书·世系表》中记载:周武王“封微子启为宋公,以奉汤祀。其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王父”就是祖父,古代称父之父为王父。这里非常明确的说明:牛父之后,子孙以祖父的字“牛”为氏。其他著名的姓氏书也都如此记载。如:唐朝宪宗时期太常博士林宝奉宰相之命编撰的《元和姓纂》中记载:“宋微子启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宋朝学者郡恩在编著的《姓解》中记载:“周封微子启于宋,其后司寇牛父败狄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宋朝大史学家郑樵在编著的《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宋微子启之后,宋国有个司寇叫牛父,因为□(Sǒu搜)瞒侵宋,帅师御之,败敌于长丘,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明朝陈士元编著的《姓纂》中记载:“牛:宋大夫司寇牛父之后。”
清朝著名的姓氏研究专家张澍编著的《姓氏寻源》中记载:“牛出陇西,本自殷,周封微子启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帅师败狄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除上述特殊情况外,牛氏家族源流一直极为单纯,从没有被冒姓或混入的记录。可以说从牛氏诞生二千多年来,都是一脉相传,是不折不扣的商汤后裔。如果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研究姓氏,源流单纯的牛氏可作首选对象之一,这是许多姓氏无法相比的。
另外,牛氏不仅是汉族姓氏,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牛氏。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中有牛氏,为纳西族。满族中,也有牛氏世居沈阳。此外藏、回、彝、白、土家,蒙古、东乡、朝鲜等民族中,也有少数人为牛氏。
由上可知,牛氏在春秋时发祥于今河南商丘,战国末期的周郝王姬延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国之地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此际,见诸史册之牛氏人有:秦国大儒牛缺、赵国大将牛翦,以及赵国人牛畜等,说明此际牛氏有入今河北、陕西等地者。两汉时期牛氏历史人物有:张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护羌校尉狄道人(今甘肃临洮)牛邯、外黄令陇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儿女亲家牛辅等。牛商后又到扶风任职,牛辅为甘肃临洮人董卓的亲信,从其经历来看,二人也应为陕甘一带人,可见此际牛氏在陇西已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纷争,夷族入侵,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带之牛氏徙居江南,但人数不多。虽陇西之牛氏与他族毗邻,但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兴旺,繁衍昌盛起来,并形成牛氏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隋唐之际,陇西之牛氏更胜,可谓名人辈出,高官不断,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孙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孙、词人牛峤,还有牛峤之侄牛希济,皆有名于当世,并名垂青史,此际陇西名人尚有在唐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马乱的无奈困境中,不得不颠沛流离徙奔四方。时陕甘之牛氏有南迁四川,东越黄河进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氏则播迁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际,山西的牛氏开始昌盛起来。明初,山西牛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山东、河北、东北三省等地。清朝,有山西牛氏走西口到内蒙、河南牛氏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氏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徙海外者。
分布
先秦时期,由于牛姓氏族势小力弱,发展很缓慢。起源于河南的牛姓向西北迁移,至汉初,牛姓定居于陇西一带(今甘肃灵台、宁夏吴忠、陕西富平、泾阳地区)。进入三国时期,牛姓望族经历了一场大劫难,魏国大将军牛金与司马懿的冲突,导致牛姓灭顶之灾。其后牛金后裔逃难时改姓牢,后又改姓寮。司马氏当权的三国魏后期和两晋时期,牛姓发展十分艰难。
直至南北朝北魏时,牛姓始有大的转机。北魏侍中寮允,鹑觚(即今甘肃灵台)人,开始恢复牛姓。其子牛弘在隋朝官居吏部尚书,封奇章郡公。从此,牛姓走出历史的阴影,在中原大地繁衍发展。到唐朝时达到顶峰,甘肃灵台的牛氏后裔牛仙客为唐玄宗的宰相,牛僧孺为唐敬宗的宰相,牛氏在陇西形成望族。牛姓已经向东部和南方扩散。
宋朝时期,牛姓约有5万多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排在宋朝时期的第一百六十位之后。河南为牛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牛姓总人口的25%。牛姓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和江苏,五省牛姓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安徽、四川等省,逐渐形成以河南为中心的豫、冀、晋、甘牛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牛姓人口激增,大约有近1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2%,上升为明朝第一百三十六位姓氏。山西是牛姓第一大省,约占牛姓总人口的25%。山西、河南、河北、陕西是牛姓的主要聚居地,四省牛姓大约占牛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安徽等省。全国仍旧持续以河南为中心的晋、豫、冀、陕牛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牛姓的人口约170多万,排在全国第一百二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牛姓人口由近11万激增到170万之多,整整16倍,牛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牛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大约占牛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甘肃、湖北,这四省的牛姓又占27%。河南居住了牛姓总人口的27%为牛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国已形成以豫、冀、晋为中心的牛姓人口聚集区。
牛姓在人群中分布在豫晋陕宁、冀鲁大部、京津、内蒙古中部、皖苏北部、湖北大部、川渝北段、甘肃南部和东部,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9%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3%,居住了大约69%的牛姓人群。在河北东北、山东东部、辽吉、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部、甘肃中段、青海东部、新疆西北、四川大部、重庆中部、云南东部、黔桂西端、湘赣北部、湖北南段、安徽南部、江苏中部,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3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8.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4%的牛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堂号
陇西堂:实际上和牛姓望族郡号通用,陇西是牛姓繁衍发展中心,后世牛姓人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打出这个堂号,便会相认是同宗,最初都来自“陇西”,相互交谈,倍感亲切,有事相助,尽心尽力。
太史堂:源自唐朝诗人牛凤及,撰有《唐书》。牛凤及是牛弘的曾孙,官至中书门下侍郎,撰《唐书》,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绩是修国史,故堂号叫“太史堂”。既是纪念性的专用堂号,自然有歌功颂德之意。
此外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大雅堂、惟明堂、怀德堂、燕翼堂等。
字辈
山东岚山牛氏字辈:“守德洪桂……”
山东莒县牛氏字辈:“善学庆吉(纪)四美将”。
山东宁阳牛氏字辈:“玉振立令……”
山东莱州牛氏字辈:“青德福(绍)兴振金佳……丰昌京洪”。
山东梁山牛氏字辈:“大清正学永昌斯文恒存”。
安徽亳州牛氏字辈:“永竣金海长”。
安徽皖北牛氏字辈:“风化长有建”。
安徽嘉山牛氏字辈:“华毓承宗泽”。
河南济源牛氏字辈:“青芝龙源林萃田丰正恒怀宗慧泽栋英”。
辽宁沈阳牛氏字辈:“庆吉恒泰广”。
重庆、四川苍溪牛氏字辈:“云文光绍……”
牛氏一支字辈:“石德庆玉锡光兆琚”。
牛氏一支字辈:“羊文清品正吉祥家发”。
牛氏一支字辈:“树法宜宗孔”。
牛氏一支字辈:“尚兴文振业玉瑞兆景昌”。
牛氏一支字辈:“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
牛氏一支字辈:“怀文积德成思梦芳显青山日月明”。
牛氏一支字辈:“永天景万德成庆继世长……相英守之玉瑞学方”。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姓启牛父;
望出陇西:
——全联典指牛氏的源流和郡望
庐州却贼;
校尉平羌:
——上联典指南朝时期的宋名将牛皋,字伯元,鲁山人,出身射士。曾聚众抗金,后归宋跟从岳飞,攻克随州,驰援庐州,击退金军。随岳飞进军中原,直抵黄河尚岸,屡立战功,官至承宣使。因反宋金议和被秦桧派人毒死。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狄道人牛邯,字儒卿,勇力俱全,以才气雄于边陲,光武帝时任护羌校尉,曾与来歙平定陇右。
五言通用联
瑞日波中上;
仙禽雾里低:
——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牛凤及《奉和受图温洛应制》诗句联。
六言通用联
御史休祥预报;
天官选举惟明: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太子少师牛僧孺,历官御史中丞。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吏部尚书牛弘的事典。牛弘,字里仁,鹑觚人。有文集。
子孙贤族乃大;
兄弟睦家之肥:
——此联为河南省济源市西石露头村牛氏祠堂门口两边八字墙联,内容明白如话,寄托着祖上对后辈子孙的殷切期望。
七言通用联
为民自愿称孺子;
相国乐于献丹心:
——此联析取自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句意。
应贞女诗文应梦;
奇章公邂逅奇缘: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牛肃长女牛应贞,少年聪颖,十三岁时,能诵佛经二百余卷、儒经子史数百卷,曾在梦中诵《左传》,一字不漏。往往熟睡中与人谈论,数夜不停。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牛僧儒,字思黯,安定鹑觚人,“牛李党争”牛派首领,两度任宰相,封奇章郡公,相传他曾夜里迷路,入薄太后庙,邂逅戚夫人、太真、潘妃、绿珠等,相互吟诗。天明时辞去,回头一看,原来是一座荒庙。
颍水一支分派久;
涎河两岸卜居多:
——此联为安徽省临泉县定庙牛氏宗祠联。牛氏自元代初年迁来,已成当地大姓,民谚说:“砖集刘,黄岭侯,赶不过涎河沿的一群牛。”
十八祖平阳世泽;
五百年毫西名门:
——此联为河南省偃师县牛氏家庙堂联。
绣阁团圆同望月;
香闺静好对弹琴。
——这是清朝文豪纪昀祝贺牛稔文之子新婚写的对联。清朝乾隆年间,天津地方官牛稔文之子娶妻,《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晓岚书赠了这副贺婚联。上联暗用“牛郎织女”的故事,下联隐嵌“对牛弹琴”的成语。此联妙就妙在贺牛氏婚喜,上下联均说“牛”,但联语字面却无牛,耐人寻味。这副对联被后人推为最佳的嵌典姓氏贺婚联。
十言通用联
好学博文,史称大雅君子;
清操正气,人号廉洁自将:
——上联典指北魏时期的寮弘(后赐姓牛),在隋朝任吏部尚书,人称“大雅君子”。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宝章阁待制牛大年,字隆叟,扬州人。一生精操,所至廉洁自将。
枢府转环,奠唐瓯于中叶;
铨曹秉鉴,调隋鼎之初硎: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牛僧儒,官居相位,文宗时与李宗闵结党,权震天下,时称“牛李”。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牛弘,好学博闻,寡欲清高。隋初为秘书监,清开献书之路,修五礼,立明堂,拜吏部尚书,封奇章郡公。史称“大雅君子”。
【祠堂古迹】
西石露头村牛氏祠堂
河南省济源市思礼乡西石露头村牛氏祠堂。该村约有2000名牛姓人口,祠堂规模较大,独家院落,有山门三间,正殿五间,配房若干,内有清代牛佺状元来祭祖时为四世祖牛广立的碑、还有打锅十八祖居址碑及其他碑十余座。
下牛村牛氏祠堂
河南新密市下牛村牛氏祠堂。此祠堂修建年代较早,清代康熙三年重修,雕梁画栋,建造精致,布局严谨,庄严肃穆,距今已300多年。1993年又重新修建。祠堂对面新修报宅殿三间,装饰得华丽精致,新竖石碑两座,上面镌刻着列祖列宗名字,以牛川为始祖依序排列。1993年农历10月13日,民间组织的中国“打锅牛”第三次研讨会在此召开,到会200余人,是打锅牛后裔的第一次大团聚,盛况空前,热闹非凡。在祠堂前不但有豫剧演出活动,而且有社火、灯球、火把等表演。
安徽省临泉县定庙
安徽省临泉县定庙“牛氏宗祠” 据说此庙附近49个庄都有牛姓人家,人口约2万余人,均为十八打锅牛后代。
什集乡前牛楼村牛氏宗祠
山东省鄄城县什集乡前牛楼村“牛氏宗祠”。
此外,河南省荥阳市穆沟村、鄢陵县牛集村、博爱县张村、武陟县温村、沁阳县紫陵镇等地也都有牛氏祠堂。
【典故轶事】
对牛弹琴
源于汉朝牟融的《牟子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各其耳矣。”古代有个很有名的音乐家公明仪,能弹得一手好琴,但轻易不给人弹。在城里住着太过嘈杂,便搬到农村幽静处,饮酒弹琴,好不痛快。一天,他见牧童骑牛放牧,吹着竹笛,悠闲自在,便突发奇想,人民都说我弹琴到深处,听者都想翩翩起舞,我何不弹奏一首欢快的曲子,让牛给我跳舞呢?于是公明仪就认真地弹奏起来,弹得满头大汗,但牛只是低头吃草,仿佛无动于衷。公明仪很是丧气,手按在琴上,无意间发出“哞哞”之声,那牛立即竖起耳朵,抬头望来。公明仪自觉得可笑:“牛把我的琴所发出的声音当成是小牛叫了。”今天用来比喻听的人不懂说的人所说的是什么,也讽刺说话的人不看对象,白费口舌。
【家训格言】
祖训·族规
祖训
以忠报国 以孝治家
以信交友 以义做人
族规
赫赫牛氏,脉系轩辕;言谈举止,务求规范。
为人处世,诚信友善;谨言慎行,牢记心间。
百善之举,以孝为先;尊亲敬祖,义务在肩。
邻里相处,温良恭谦;家庭团结,和睦亲善。
夫妻恩爱,执手百年;兄弟姐妹,互帮共勉。
教育子女,以身垂范;德才兼备,勤学苦练。
常献爱心,济困鲜难;受恩莫忘,滴水涌泉。
人生价值,贵在奉献。廉洁自律,一尘不染。
名利无争,心胸载船;禁赌禁毒,家道平安。
爱岗敬业,勇于登攀;科学致富,勤劳节俭。
士农工商,同做贡献;自信自爱,便宜莫占。
为官为民,旷达怀远;光明正大,勿入邪念。
讲究卫生,保护自然;文明出行,注意安全。
健康为本,坚持锻炼;心理平衡,益寿延年。
按辈起名,叔侄不乱;同族禁婚,优生在先。
名门望族,心齐梦圆;家训家规,谨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