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宦氏起源及历史

宦姓图腾_宦氏图腾

宦姓图腾(宦氏图腾)

  宦姓是中华姓氏之一。以仕宦为姓。《正字通》载:宦姓“当取意于仕宦,不以宦阉为姓。”宦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三十三位,现今人口约十三万,排在三百七十九位。

【得姓始祖】

  (暂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职业,出自上古时代之宦人,属于以身份称谓为氏。

  宦人,是上古时期奴隶主的家奴,或帝王国君、王族贵胄的奴仆之独特称谓,是奴隶制度的社会产物之一,“宦”即家臣,并非指后来有中官、阉官、寺人、奄人之称的太监。

  宦人在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中大多是世袭终生制,这种社会身份称谓一直延续到中央人民政府于1959年3月在西藏进行的民主改革,方才逐渐终废。

  在古代宦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世袭身份称谓为姓氏者,称宦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宦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官吏宦者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宦者令,是战国时期在赵国首先开始出现的官称,负责掌管“宦官署”。

  在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里,首先明确指认那些被阉割了男性外生殖器的奴仆为“宦者”、被捣垂了女性内生殖器的奴婢为“寊者”,后世以中官、阉官、寺人、奄人等称谓来特指这些丧失了生育能力的人。其中,有司掌职务者称“宦官”,统领所有宦者、寊者、宦官的“宦官署”最高行政长官即称“宦者令”。由于宦者、寊者、宦官等大多是帝王君主的贴身服务者,出于安全需要,宦者令大多由君王的嫡亲、或极端亲信之人担当。

  到了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以大将军王翦率秦军灭了赵国,之后在建立的秦王朝中承袭了“宦官署”这种称制。

  到了汉朝时期,大多沿袭秦制,不过改由亲信宦官来担任“宦者令”。一直到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改“宦者令”为“太监总管”,从此成为后世历朝历代对男、女太监统管之官吏的统一称谓,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

  在宦者令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宦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宦氏、令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官宦世家,属于以官职统称为氏。

  大明正德的年间,由皇帝赐姓于太子太保满门姓宦。宦姓开始盛行。据清朝学者张澍撰著的《姓氏五书》中记载:“宦,当取意于仕宦,不以阉宦为姓,今贵州遵义具有此姓,江苏丹阳亦多。”另外,在史籍《姓苑》中也记载:“宦氏,望族出东阳。”

  在古代,有以官宦世家身份为姓氏者,即称仕宦氏,后有避难、避乱、避祸而省文简改为单姓宦氏、官氏、仕氏等,以念先世显赫身份地位,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自舜之后裔陈梅林。战国时期有一奇人鬼谷子,星象占卜,兵法韬略无不精通,门下弟子皆为高官,显赫一时。著名的有苏秦,张仪,庞涓,孙膑等。陈梅林亦为其弟子,学艺下山后却难登仕途,求官不第,最终其妻也离他而去。临终前嘱咐其子,我一生未入仕途,希望你能完成此愿,并改为宦氏,以慰此念。遂其后人以宦为姓。

  源流五

  出自蒙古族。蒙古族姓氏何勒楚德氏、何勒楚悌氏,改汉姓为宦。

  源流六

  出自其他少数民族,今土家族有此姓氏。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宦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三十三位,现今人口约十三万,排在三百七十九位。来源于仕宦,起初指做官,因此有人期望做官,即以“宦”为姓。据清代《姓氏五书》载:宦姓”当取意于仕宦,不以阉宦为姓。但由于旧时有人以为是出自阉宦的。阉宦,即皇宫中净身后,专门伺候皇亲国戚深宫嫔妃的人。由于接近皇室,有时能手掌大权,因此也有人以此阉官为姓。发展和演变:后来,宦发展转指皇宫中净身后,专门伺候皇亲国戚深宫嫔妃的人。虽然由于接近皇室,历史上也出现过几个居有很大影响力的宦官,他们有时也能手掌大权,因此也有人以此阉官为姓。但由于宦官毕竟被人歧视,很多“宦”姓的后人,都改为了他姓,宦姓的人数越来越少。如今在贵州遵义县和江苏丹阳县发现一些宦氏人家,重庆万州、忠县等地也有大量宦姓居住。宦姓望族居东阳(今浙江省金华)、中山(河北省定县)。

  今江苏省的盐城市、镇江市、扬州市运西县、常州市、无锡市、金坛市、姜堰县、江都县,重庆市万州分水镇、忠县汝溪镇,湖北省的丹江口市凉水河镇、保康县、房县,河南省的南阳市,山东省的菏泽市,台湾省的台中市,安徽省的合肥市、芜湖市、宣城市,浙江省的杭州市、金华市,四川省的达州市,北京市,贵州省的遵义市,上海市,黑龙江省等地,均有宦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东阳郡:西汉时期置郡,266年(三国吴·宝鼎元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浙江金华婺城、金东、兰溪)、乌伤(今浙江义乌)、永康、吴宁(今浙江东阳)、丰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龙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县)、定阳(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县,治设长山。556年(南朝梁绍泰二年)置缙州,562年(南朝陈天嘉三年)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593年(隋开皇十三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607年(隋大业三年)复置东阳郡。621年(唐武德四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县(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742年(唐天宝元年)改婺州为东阳郡,758年(唐乾元元年)复为婺州,一直沿续到宋、元时期。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改为婺州路,1358年(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1283年(至正二十年)改为金华府。1471年(明成化七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

  ①战国时期中山国原都城顾(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国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公元前296年(周郝王十九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

  ②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西汉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581年(隋开皇元年),隋朝废国置郡。

  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

  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堂号

  东阳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此外还有忠武堂等堂号。

  字辈

  江苏盐城新兴宦氏字辈:“文、武、全、才、德”

  湖北房县宦氏字辈:“金玉庭忠吉,仁德世纪昌”。

  重庆忠县宦氏字辈:“天国文学耳朝廷宜品臣仕途开知汝道运德其仁”。

  安徽芜湖宦氏字辈:“守、文、谊、述、祖、誉、榖、永、方、洲、忠、良、元、守、孝、顺、笃、学、本、纯、修、英、豪、超、众、娄、朝、国、必、封、侯”。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名成永乐;

  誉起江阴。

  ——全联典指宦绩,字宗熙,明永乐年间进士,擅写文章,又负气节,名重一时。

  名成永乐;

  望重江阴。

  ——同上。

  五言通用联

  乃姓出玉阙;

  望族住东阳。

  ——全联联典指宦氏的源流和郡望。

  七言通用联

  宦官门第流名远;

  进士家风播惠长。

  ——上联典指宦氏的源流。下联典指明朝永乐年间的进士宦绩,为宦氏历史名人。

  宗正子孙发达久;

  熙和家族繁衍长。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明朝永乐年间进士宦绩,字宗熙,属嵌字联,上下联嵌“宗”、“熙”二字。

  万里东风浴大地;

  一轮艳阳照尧天。

  ——此联为以散嵌法嵌典宦氏望族居东阳郡,镶“东”、“阳”二字联。

  十言通用联

  宦族开宗,文章传于后世;

  中山衍派,气节重于当时。

  ——上联典指宦氏的源流。下联典指明朝永乐年间的进士宦绩,为宦氏历史名人。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