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姓图腾(廖氏图腾)
廖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最早一支廖姓源自黄帝后裔、夏朝宗室、西蓼开国国君—廖叔安,故廖叔安为廖姓得姓始祖。廖姓在宋版《百家姓》排三百四十二位,当今总人口约四百九十万,约占汉族人口的0.37%,排第六十位。历史上廖姓曾建立西蓼、东蓼、舒蓼等诸多政权。
【释义】《说文》:“廖,人姓”。作为姓氏,古时廖、嫪、飂通用。实际上廖姓就是由飂姓演化而来。《说文》:“飂,高风也。”高风即西风。
【得姓始祖】
廖(飂)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叔安是帝颛顼的后代,夏朝时被封在飕国为侯,飕,与廖音同,有些古书中也写作郅、蓼、廖。据说是叔安传37世到春秋时飕伯高把“飕”字改为“廖”字而成为廖姓的。飕国是叔安的封国,都邑故址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90里的湖阳镇,东北依廖山。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曾在廖山山顶建造廖山神祠,俗称廖王庙。附近有条小河叫作蓼阳河。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各支始祖
廖宝蕃:宝蕃公,宋季由闽之汀州迁上杭郭坊里。是为上杭廖氏始祖。
廖氏:是族先世由江西而福建、而广东、清雍正二年,有进者,自广东兴宁迁居蜀之绵竹,父及诸弟七年后居于华阳新河堰。是为绵竹廖氏始祖。
廖伯、廖延龄、廖延春:廖氏系出周文王子伯廖之后,十数世后至西晋镇压国大将军子璋,子璋又数十世至延龄、延春,居福建,以武威、太原分派,延龄迁江山珠山,延春裔孙应宗迁江山严河。是为镇安廖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己姓,出自远古颛顼帝后裔叔安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传说,颛顼娶滕氏奔的女儿女禄氏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叫老童,廖氏的始祖叔安便是他的后裔。
老童的寿命特别长,据说有返老还童、死而复苏的本领。他有许多儿子,最有名的是重黎、吴回等。重黎和吴回都做过火正之官,火正之官的职务名称为“祝融”,所以重黎和吴回也称祝融氏。火对人类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从远古时代起就有守火之司的常设机构专门加以管理,火正“祝融”是很重要的官职。吴回在黎之后继任兄职为祝融,他的儿子叫陆终。陆终的子孙繁衍众多,衍生出祝融八姓:己、黄、彭、秃、坛、曹、斟、芈。己姓又衍生出昆吾、苏、顾、温等姓。昆吾,己姓,在夏王朝时期为伯主。
叔安是帝颛顼的后代,夏王朝时被封在飂国为侯,飂,与廖音同,有些古书中也写作郅、蓼、嫪、廖,那是叔安传三十七世到春秋时期以后,飂伯高把“飂”字改写为“廖”字而成为廖氏。
飂国,就是叔安的封国,都邑故址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四十五公里的湖阳镇,东北依势飂山,后改称廖山。到了五代时期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官府曾在廖山之顶建造了一座廖山神祠,俗称廖王庙,附近还有一条小河,就叫作蓼阳河。
古飂国的辖境,约当于今河南省唐河县南部、湖北省枣阳县北部,向东包括桐柏、随州一部分。发源于伏牛山的唐河从这里流过,南流汇入唐白河至襄樊入汉江。在春秋时期,淮河、汉江流域分布着许多小国,如飂国、郧国、随国、绞国、州国、六国、等,后来随着楚国的强大与扩张,这些国家均被楚国所吞灭,那些小国的国人后来大多成为楚国人。
据史籍《左传·桓公十一年》中记载:“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飂伐楚师。”
周桓王十九年(公元前701年),楚国势力的兴起和楚国君主的扩张政策,对周边各小诸侯国造成很大威胁。于是,郧国与随国、绞国、州国、飂国这五个小国联合起来伐楚国,结果作战时各怀诡胎,反而被楚军击败。楚武王熊通随即兴师问罪,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在次年(周桓王二十年,楚武王四十年,公元前700年)首先伐灭绞国,随后灭了飂国。
飂国灭亡后,其王族后裔以及国民有改“飂”为“廖”者,称廖氏,以念故国,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偃姓,出自远古颛顼帝后裔皋陶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传说,颛顼还娶邹屠氏的女儿为妻,生了八个儿子,他们合在一起称“八恺”,其中一个字庭坚。庭坚,就是皋陶,他也是廖氏的始祖。
皋陶是东夷部族首领之一。在虞舜帝执政时期任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正直著称。据说,他利用一只名为獬豸的独角神羊断案,准确无误,后世传为美谈。后来在秦、汉以降,刑狱之官都戴獬豸冠,就连清朝时期的御史、按察使的补服也都绣有獬豸的图案。
大禹继舜位,皋陶继续肩负重任,担任要职,他是当时著名的贤臣,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因此被推举为大禹的继承人选。在大禹治水期间,皋陶和伯益发动东夷族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后来皋陶死在大禹之前,葬于崇山(今河南嵩山),后世祭祀如帝王之礼。在人们的心目中,皋陶的功业与古帝王等同。在史籍《尚书·皋陶谟》、《史记·夏本纪》中,都记载了他的一些有关施政的言论。因此唐朝文学家皮日休曾经赞美皋陶说:“咎繇德齐于舜、禹,道超乎稷、启。”
大禹执政的晚期准备禅位给皋陶。但后来因皋陶先于大禹而去世,大禹便封他的后人于英、六等国。到了西周、春秋时期,分布在汉、淮间的群舒与偃姓诸国,都是皋陶的后代所建立的。其中有的后代封于蓼地(今河南固始、安徽霍丘之间),伯爵,建有蓼国。至今该地还有一座蓼城冈。
周襄王姬郑三十年(楚穆王熊商臣四年,公元前622年),楚穆王为实现向北、东扩张的目标,有计划地吞灭沿途的各个小国,他首先派遣子玉之子成大心、仲归(子家)领军灭在秋季灭了“叛楚东夷”的偃姓六国(今安徽六安)后,又在冬季派公子燮率军攻灭了同为偃姓的蓼国。
蓼国灭亡后,其蓼侯的后裔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蓼氏,以念故国,古代“蓼”、“廖”二字通假,因此后大多数人改为廖氏,亦有维系蓼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改姓,出自殷商末期宫廷官吏,属于避难合姓为氏。
殷纣王执政时,残酷荒淫无道,在宫廷中担任管理冠盖之官的彦(颜)氏、和管理服裳之官的缪氏两位大夫因之弃官,隐居到维阳(今甘肃武威),两家居于一处,相亲相敬,遂合二氏之字改姓为廖氏,两家的后代由此合并,世代相传至今。
这段历史在文献《小溪廖氏祖祠房谱廖氏考源》、台湾《廖氏大族谱》中都有相同的记载:“廖氏为颜缪二姓并合留形之改姓也,颜姓为冠盖之官,缪姓居衣裳之职。因殷纣无道,荒淫绝谏,虐杀朝臣,暴殓天物,臣民离心。衣冠虽属官爵,宫廷常物而求精美华丽,本属人之常情,当混乱朝政之时,艳装诲淫物议,不无瓜田李下、惑君之嫌,在良莠不齐之时宜有洁已之道,因而弃官隐于维阳山谷(后称武威)。后恐子孙而受追踪之累,始并合改姓曰廖,以表志同道合,留形不忘本源。”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后伯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帝喾,号高辛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玄嚣的孙子,娇极的儿子,颛顼的侄子。颛顼死后,由他继位,在位三十三年,活到六十三岁。死后葬在今河南省濮阳县附近。
高辛氏生来就很灵慧,一出世就叫出自己的名字。他从小生活在颛顼身边,从十五岁起就开始协助颛顼处理部落联盟的事务。三十岁继颛顼之后担任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治理天下。帝喾建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后来迁至顿丘(今河南濮阳)。他把恩泽普施给众人而不为自己个人考虑。他天资聪明、卓有远见而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处理问题上顺天意,下合民心,宽仁而威严。他善良诚恳而又信守诺言,并且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所以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尊敬和爱戴。他注重发展生产,节省开支,安抚百姓,教化万民。他在位的时候创立了日月干支系统,发展了农业、养殖业和制陶业,设置各种工正管理生产。史书上称赞他“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郁郁,有文采的样子,形容他的神采风貌,《论语》中有“郁郁乎文哉”的话;嶷嶷,高峻的样子,形容品德崇高;其动也时,说明他治理天下,善于把握时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其服也士,指他的穿着、服用、车马、宫室,如同普通士人。这些都体现了帝喾作为当时部落联盟首领的美德和风范。至于“溉执中而遍天下”,对于首领来说,那就更重要了。“溉”者,概也。概是古代用采平量的器具,用斗斛量米,装满以后要用东西刮平,用来刮平的器具叫概。执中,不偏不倚,也就是公平的意思。治理天下,做到了“公平”二字,所以凡日月所照、风雨所至的广大地区的民众也就心悦诚服了。
帝喾的正妃是有邰氏部族的女儿,名叫姜嫄。姜嫄有一次在郊野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心里感到喜悦就想去踩它,结果一踩上去,就觉得身子振动好像怀了孕似的。到时候生了一个孩子,她认为这孩子不吉利,就把他扔在狭窄的小巷子里,但牛马经过时都绕开走怕踩伤他。于是把他移到山上树林子里,恰好那里人多,只好又换个地方。把他扔在沟渠的冰上,飞鸟围集用翅膀遮护枕垫暖和他。姜螈觉得很神奇,于是把他抱回家养大成人。因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弃。弃小时候就喜欢种庄稼,长大后好农耕。尧、舜时担任农师,主管农事,教民耕种,给老百姓带来很多好处。舜把他封在邰,以官为号,称后稷。《诗·大雅·生民》所咏就是他的事迹。
后稷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窋继位。到了不窋末年,逢夏王朝政治混乱,废弃农师,不窋失去官职,流落到戎狄地区。不窋去世后,他的儿子鞠立。鞠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刘立。公刘是周族的著名首领,在夏王朝晚期率领周族迁到豳地(今陕西彬县东北部)。在典籍《诗·大雅·公刘》中,描写了他率领族人迁至豳地初步定居,发展农业生产的情景,歌颂了他的伟大业绩和高尚品德。公刘去世后,他的儿子庆节立,庆节建都于豳。
庆节去世后,子皇仆立。皇仆去世后,子差弗立。差弗去世后,子毁喻立。毁喻去世后,子公非立。公非去世后,子高圉立。高圉去世后,子亚圉立。亚圉去世后,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去世以后,子古公亶父继位。
古公亶父,是周族中非常著名的首领,即周太王,周文王姬昌的祖父。他重修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广施仁义,受到国人的爱戴。后因戎狄族人的不断侵扰,遂率领族人由豳地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各种官职,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使周族日趋强盛。在典籍《诗·大雅·绵》中,即叙述了古公亶父始迁于岐及其定居、发展的经过,并写到周文王的事迹。《诗》中的《绵》、《生民》、《公刘》都是叙述周族兴盛、发展和开国的史诗。
古公亶父的长子叫姬泰伯,次子名姬虞仲,小儿子叫姬季历。季历是太姜所生。季历娶太妊为妻,太妊和太姜一样,都很贤惠。
据说,太妊在生姬昌时,有圣人的吉兆。当时古公亶父高兴地说:“我们家族将会兴盛,要是兴盛的话,大概就在昌的身上应验吧。”姬太伯、姬虞仲知道父亲想让姬季历继位,以便传位给姬昌,便有意躲开跑到南方去了。
古公亶父去世后,姬季历继位,就是公季。公季继承、发扬了古公亶父的传统,努力施行仁义,诸侯都归顺他。
公季去世后,他的儿子姬昌继位,就是著名的商末西伯侯,也就是周文王。西伯侯是殷商末期四大诸侯之一,居岐山之下,由于广施仁政,受到其他大多数诸侯们的拥护。他曾被纣囚禁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北),后获释,成为西方诸侯之长。他解决了虞、芮两国之间的争端,使两国归附,随后归附的诸侯有四十余国。周文王在灭了商纣王的死党崇侯以后,迁都于丰邑(今陕西西安)。当时在修建城池时掘得死人骨骼,西伯侯便命人迁地重新予以安葬。有人认为无主祐骨,可以不葬。西伯侯说:“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寡人固其主矣。”于是殓以衣冠,为之改葬。各地的人们听到这件事后,对西伯侯更加敬重,闻风归附的又有三十余国。至此,人心向周,周文王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从而为后来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周文王有一个儿子叫伯廖,在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建立西周王朝以后,周武王封其为伯爵。
在伯廖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廖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后裔召伯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周文王的后裔中,还有一个召伯廖,也是廖氏的始祖。
召伯廖是春秋时周惠王姬阆执政时期的王室卿士。周惠王十年(公元前667年),召伯廖奉命出使齐国,赐封齐桓公姜小白为侯伯,同时要求齐桓公讨伐卫国。
召伯廖的先人是召公奭。召公奭是周文王的儿子,与周武王姬发为同父异母兄弟。因他的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故称召公、召伯。周武王灭纣以后,封召公奭于北燕。周成王时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自陕而西由召公治理,自陕而东由周公治理。他与周公共同摄政,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是周初德高望重深得人心的大臣。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召公奭下传至召穆公。召穆公,即著名的召虎,也称召伯虎。后来由于周厉王姬胡在执政时期(公元前878~前841年在位)暴虐无禁,引发国人围攻王宫,周厉王只好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周王室边境的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部)。于是愤怒的国人追杀周厉王的子嗣,召穆公不顾安危,把周厉王的太子靖姬藏匿在自己家,当暴动的国人前来搜杀时,他以自己的儿子替太子而死。
周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在彘地病逝,召穆公立即拥立太子姬靖继位,即西周历史上著名的周宣王。
在周宣王执政时期,淮夷不服周制而在长江流域叛乱,周宣王命召穆公领兵出征,艰苦征战三年之久,平定了淮夷。在典籍《诗·大雅·江汉》中所咏的“江汉之浒,王命召虎”,指的就是这个历史事件。
在召伯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廖氏,成为廖氏的一个来源。
秦、汉以前,在今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都分布有廖氏族人。到了汉朝时期,召伯廖的后裔廖颉担任过钜鹿太守,在历史上。钜鹿地区(今河北平乡西南部)的廖氏曾经为当地望族。
源流六
源于冒姓,出自福建的廖氏世家,属于因避难改姓为氏。
唐朝初期,福建的廖崇德有三子九孙,一门高官进爵,但后来为奸臣媾陷,为了避祸,九孙均分改三姓隐迹,后世子孙乃以张、廖、简三姓联宗。
唐朝初年开基福建虔化,廖崇德的子孙很快便分衍至福建及广东各地,廖崇德生三子,长子廖佩,字兰芝,唐总章戊辰年(公元668年)进士,承武威郡祀;次子廖兰楷,继任清河郡公;三子廖兰德,官承太原郡祀。
廖佩次子廖德登,字光尧,为宣州刺史。他生有三子:长子廖瑞碹、次子廖琼碹、三子廖琳碹。时因奸臣,自此子孙埋名隐姓,廖德登命九子分三郡,张、廖、简三姓联宗自此开始:
老大廖文广、老二廖文兴、老三廖文举,仍然本姓廖氏,奉祖传的“武威”为郡望;老四廖文福、老五廖文亮、老六廖文禄,分姓为简氏,以“太原”为郡望;老七廖文有、老八廖文明、老九廖文峰,随母姓为张氏,袭用张氏的“清河”为郡望。
九子三姓,实为一家,同宗同冤,根埴廖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书记载,壮族先人在唐、宋时期有因其居住地区而得名的“西原蛮”、“南丹蛮”、“抚水蛮”等,当时他们已有了廖、宁、侬、黄、莫、韦、周等大姓。现在廖氏仍是壮族的主要姓氏之一。
源流八
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元朝末期,有个人叫简德润,入赘南靖张家,从此派下张、简同宗,以后乃有张、廖、简三姓联宗之说。
按:
该源疑与第六个渊源中“九子三姓联宗”为同出一源,因此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源流九
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张愿仔,属于入赘冒姓为氏。
据官陂《张廖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七年,原籍云霄西林村和尚塘张天正的第三子张愿仔(或作张元子)字再辉,到官陂(时称三都)游学,经常住在当地一个名叫廖化(又称廖三九郎)的人家中。廖化为人和善贤达,家殷富足,膝下只有一女,名叫大娘,品貌端庄,禀性贤淑,知书达理,事亲至孝。廖化见张愿仔善良朴实,忠厚勤勉,是理想的东床之选,便将其招赘为婿(张愿仔入赘时兼养子,改名为廖元子),待若亲子,并把全部田园产业都交由张愿仔掌管。张愿仔也非常孝敬岳父母,就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张愿仔四十八岁,独子廖友来出生,在友来未冠之时,廖族有亲眷犯国法而逃狱,以当时社会律法十的规定,往往株连九族,因此连累廖氏全族。张愿仔以廖族家人的身份到官府申辩,不料官司拖累多年,结案后,张愿仔身染重病,临终嘱咐儿子廖友采:“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舍命图报,未能如愿,汝当代父报答,子孙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
廖友来谨承父志,以张承廖,并立誓:“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殁后书张,不违祖命,以报廖公之德。吾本姓张,来源于河南河郡衍派,云霄西林和尚塘有祖迹,以后应回祭祖扫墓,以尽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张、姓廖由其自便。”于是张廖二姓遂成一脉,生时写廖,死后书张,故有“活廖死张”、“人廖神张”、“张骨廖皮”之说,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
源于改姓,出自清朝时期记耻之事,属于因故合姓为氏。
传说清朝嘉庆年间,因为系出同源的张、廖两姓发生的一次误会,而产生了复姓张廖氏。
官陂廖氏十三世祖廖国宝在朝内当御前侍卫,深得嘉庆皇帝重用,引起张国公的妒忌,于是他假意保举廖国宝出征,在战场上,廖国宝被张国公谋害致死。在廖国宝死后,张国公才知被他害死的原是自家的亲人,后悔莫及。
为接受这一惨痛教训,同时认识自己血缘的真正归属,移居外省或侨居海外的张愿仔公后裔,便把张廖二姓联起来并用。如移居台湾台中西屯区、南投、云林县西螺、板桥、三仑乡的张廖子孙就有数万人,建有三十多座宗祠。他们都一直奉守祖训,除了户籍登记,平时提到自己的姓氏,大多张廖并用。
如旅居日本大孤市侨胞有张廖富源、张廖富南等,都是官陂愿仔公的后裔。又如移居广东潮汕一带的张廖族人,也多用合姓为姓氏。
源流十一
源于改姓,出自清朝时期台湾土著,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台湾岛新竹地区的蕃人(土著)协助清军官兵平乱有功,乾隆大帝高兴之下,一口气赐了“卫、金、钱、廖、王、潘、黎”这七个汉姓给当地助战有功的各土著部落,其中有受姓者叫廖敬智,成为新竹廖氏始祖,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二
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苗族廖氏,源出苗族古老的禾瓜家族,现主要居住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的廖家冲一带。
早期的苗族人有名无姓,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有的地区开始出现了姓氏,如在湘西地区就有了“吴、龙、石、麻、廖”五姓。
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记载:“苗民生活乡间,多属一姓聚族而居……所以寨子大而团体固,人口多而势力强。古时候,吴、龙、廖、石、麻五姓为湘西苗族五姓。所住区域,几乎占湘西整个苗区。”清朝檀萃在《说蛮》中对改五姓有不同的说法:“生苗、红苗有吴、龙、石、麻、田五姓。”
然而无论从传说或者是实际情况看,“田”应该是“廖”斯误。
源流十三
源于毛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毛南族是居住广西、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地市、南丹县境内。
毛南族现有人口七万三千余,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及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毛南族使用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因长期和汉族、壮族交往,绝大多数毛南族人皆通汉语和壮语。毛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信仰道教。
传说,毛南族的祖先是元、明两代从山东、湖南、福建等地迁到广西的。其实,早在公元十一世纪汉文典籍中就出现了“毛难”的称呼,是沿用地名而约定俗成的族名。毛南族属古越族支系“僚人”以及“伶人”的分支,先后还有“茆滩”、“茅滩”、“茅难”、“冒南”等称谓。毛南族人自称为“阿南”,其意为“这个地方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民族定族名为“毛难”,一直到1986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其族称为毛南族。
毛南族人勇敢顽强、不畏艰辛、富于进取,不论生活的多么艰难,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将子女送到学校学习,因此其教育和文化水平都较高,有一支数量可观的本民族的知识分子队伍。
毛南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姓氏。在文献《毛难族简史》中记载:“宋时抚水州民有区、廖、潘、吴四姓”,抚水州后改安化州,就是现在广西环江、贵州荔波一带。
源流十四
源于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平地瑶的大姓中有廖、黄、李、陈、邓等,灌阳道州千家洞之后散居于富川,主要分布于今富川县富阳、福利、麦岭、朝东、城北乡和钟山县两安、平安乡。
源流十五
源于仡佬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中记载:“仡佬族中有廖氏。”
在历史文献《嘉定县志》中,也记载上海嘉定有廖氏,原为贵州仫佬族。当属于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政府持续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的结果,即仫佬族头人流改为汉姓廖氏,世代相传至今。
仡佬族现有人口四十四万余,主要散居于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少数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使用仡佬语,属汉藏语系,但其语族、语支未定,分稿、阿欧、哈给、多罗四个方言,往往分散居住在同一个县内的族人也不能通话交流,因此,汉语已成为通用语,不少人还通苗语、彝语、布依语。
仡佬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人和中国古代“僚”人有密切关系。大约在两千年前,古代僚人就在贵州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后来不断迁徙散布到其他地区。自明朝以来,许多史籍上都记载着:“仡佬,古称僚”。
仡佬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玉米为主,其次还产稻、麦、薯等。在清朝时期,仡佬族人中就出现了一批专业的铁匠,铸犁、制作鸟枪,被人们称为“打铁仡佬”。仡佬族人因为长期与汉族人杂居在一起,所以生活习俗等方面已和当地的汉族相似,但至今仍保存一些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节日庆典、饮食习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仡佬族人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利,生产水平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源流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布依族、壮族、蒙古族、土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廖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廖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在河南、四川。廖姓历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当时河南廖姓之昌荣,自不必言
秦汉时期,廖姓已扩散到河北、湖北。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后裔廖惠避秦之乱而迁河南(据《廖氏源流序》)。
两晋南北朝时期, “永嘉之乱”始,北方廖姓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广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开始了大举南迁。此期,廖惠后裔廖化自襄阳(今湖北省襄樊)迁入四川,是为入蜀始祖。传自廖世璋,居江苏南京,其二子分别入居洛阳、浙江永嘉。传自廖延龄,任武威(今属甘肃省)太守。另有晋代隐士廖堂,将乐(今属福建省)人,为最早入闽者。
唐朝时期,入闽者甚众。唐初有廖姓随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唐末有廖姓随王潮、王审知入闽。中原廖姓的两次南下移民福建,廖姓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
宋朝时期,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辈出。元代以前廖惠一支迁徙情况,《兴廖氏族谱》所述较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战乱,播迁于江南各地。唐时,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乱,迁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宋末,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等地区。” 廖姓在宋朝时已完成了主体的南下,形成了湘、鄂、川、闽、赣、粤等省份,廖姓密集分布。
明朝时期,山西大槐树廖姓分迁于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地。明代末期廖姓首次移民台湾。至清进而移居泰国、新加坡等地者。
分布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在河南、四川。到了秦汉,廖姓已扩散到河北、湖北。到两晋南北朝时,廖姓已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广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唐朝时期,中原廖姓两次南下移民福建,廖姓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末廖姓首次移民台湾。
宋朝时期,廖姓大约近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6%,排在七十三位。廖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廖姓总人口的3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湖北、福建、四川,这四省的廖姓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江西、广东,这两省的廖姓大约又集中了18%,廖姓在宋朝时已完成了主体的南下,形成了湘、鄂、川、闽、赣、粤廖姓密集分布区域。
明朝时期,廖姓大约近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八十四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廖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慢。江西为廖姓第一大省,约占廖姓总人口的43.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这四省廖姓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81%。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这两省的廖姓又集中了13%。宋元明600余年,廖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南方迁移。廖姓的聚集地区的重心向东南偏移。
当代廖姓的人口近490万,排在全国第六十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廖姓人口由23万激增到490万,增长了21倍之多,廖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廖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湖南、四川四省,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56%。其次在广西、台湾、福建、河南,这四省的廖姓又占了25%。广东居住了廖姓总人口的16%,为廖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粤桂湘、四川、闽台三个廖姓聚居中心。在600年期间,廖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西南部迁移,同时向华中回迁。
廖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桂、湘赣、闽台、安徽西南、湖北东南、贵州东部、云南大部,廖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9%以上,其中中心地区的频率在1.9%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3%,居住了大约66%的廖姓人群。在海南、贵州西部、云南东北和西北、湖北西部、川渝、陕甘南段、青海东南、河南东南、皖苏大部、浙江,廖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3%—0.69%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6%,居住了大约26%的廖姓人群。
【各地详述】
台湾省
台湾廖氏族人有单廖与双廖之分。单廖是指纯粹廖氏族人;而双廖,又称张廖,是明初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官陂乡张愿仔的后裔。台湾地区廖氏人口约二十八万余人。就分布而言,以云林县的二崙乡最多,约为一万五千余人。其次是西螺镇,一万四千余人。再其次是台中市西屯区、台中市北区、台北县板桥市。这五个地区都是张廖族系的聚居地,是所谓“福建詔安客家人”。单廖系廖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为台北县新店市、桃园县、新竹市、苗栗县、高雄县、屏东县等地,他们的先人是从广东省大埔、陆丰、蕉岭等县移居台湾的,是所谓“廣東客家人”。而福佬人和客家人的祖先原来都是中原河洛人。台湾廖氏族人的祖先大多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渡海人台垦殖的廖氏族人,他们为台湾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移居海外
唐、宋以后,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海上交通更为便利。就拿广州来说,唐时设置市舶司和海关,成为外商海舶凑集之地。又如泉州,北宋时期也已设置市舶司,到南宋、元朝时期,这里就成了全国最繁盛的海外贸易中心。元朝初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称泉州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因为有了基础,后来这些地方就成了著名的侨乡。
明朝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更是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郑和小时候就对外洋的情况比较熟悉,说明当时到过海外的人已经不是少数。郑和在二十八年中,七次出国,遍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过非洲的东海岸和红海海口,对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他的出海受朝廷派遣,属政府行为,但对民间的影响也很深远。
清朝,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列强的炮舰打开了大清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教育的开办,出国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的是出国经商,有的是从事垦殖,有的是出国留学。
廖氏族人徙居海外起于何时史无明文记载,但至迟在清朝前中期已经有一些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以入台垦殖来说,尽管要冒很大的风险,早在康熙年间,福建漳州府诏安县的一些廖氏族人已经进入台湾。到了乾隆年间,清政府废止了渡台的禁令,迁徙到台湾的福建人和广东人就更多了。与此同时,一些人便向邻近的东南亚各国寻求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割地赔款,军阀混战,一方面是民穷财尽,一方面是政府失去控制力。于是有权有钱的出国留学镀金,无权无钱的出国打工谋生,这也是势所必然了。对于老百姓来说,背井离乡,飘泊异域,其中艰辛,不言而喻,但与其窝在家里坐以待毙,何不到外面去闯出一条活路呢。廖氏族人流向海外,当以这一时期为多。通过先人艰苦创业,后人继承发展,以至事业有成。
廖氏族人在海外的分布,以东南亚最为集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有为数众多的廖氏族人生活和居住。其他如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乃至世界其他各地的廖氏华侨、华裔也不少。
海外廖氏华人的祖先多数是从福建、广东、广西以及江西、湖南等省移民的,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江西廖氏始祖崇德公、福建顺昌廖刚公、福建安溪廖俨公的后代。海外廖氏宗亲团结齐心,慎终追远,光大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先辈遗留下来的精华,在他们中得以代代薪火相传。
江苏省
海属两灌地区廖氏:高祖原定居苏州市阊门廖家巷,清康熙年间,迁江北海州府辖区西南廖沟居住。廖沟今属灌南县。人口分布于汤沟镇汤沟村、金星村、白皂乡白皂村,连三村廖庄、张家店镇大前村等地。自高祖体字辈至今已传十二世。
浙江省
平阳县廖氏:平阳处于浙江南部,西邻福建,东南是大海,北接瑞安,揽山海之胜,是鱼米之乡。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区南雁荡山、玉苍奇峰,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平阳、苍南两县,今属温州市。平阳、苍南廖氏集居廖家烊、熊岭、内塘、廖垟,共计三万多人。由福建安溪一世祖琼公派下迁入。迁入时间为明朝嘉靖年间,现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传至三十八世。
泰顺县廖氏:聚居泰顺县大安乡北底后样村。开山祖吾斯,系出福建汀州上杭县,为花公十八代裔孙。
永嘉县廖氏:居永嘉县城东北杭郭村。开基祖镇七,原籍福建建宁。
江西省
丰城市廖氏:南宋末年,廖彪由福建延平府顺昌县迁入丰城湖塘乡定居。其他还有明清时期陆续迁入境内居住的廖氏先人。
新余市廖氏:主要聚居在渝水区,约两千五百余户,万余人,分布在二百余个自然村。多为宋代迁入,主要来自湖南、福建长乐、甘肃凉州等地。
宜春市廖氏:分德翁公和花公两个支系。德翁公是江西宁都光景的九世孙,宜春廖氏的开基祖,有十二个支系散居在全市十五个乡镇,有的已传至三十七世。
万载县廖氏:居万载白良乡范塘。始祖俊文,字彦章,生于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卒于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范塘廖氏,自唐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初居龙江(即县城所在地康乐镇),宋天圣年间迁居现址范塘。
奉新县廖氏:属湖南衡阳廖氏分支。宋代廖择,字从善,在奉新为官,有善政,奉调外邑,父老挽留,因留一子于奉新,发展成为奉新大姓。
瑞金市廖氏:一为西关清河郡廖氏,一为武威郡廖氏。清河郡廖氏,始祖寿郎,是宁都县廖氏始祖崇德二十一世嗣孙少四郎的长子,于宋代景炎年间迁入瑞金。已传至三十世,约有两千多户,一万余人。武威郡廖氏,开基祖起兴,字席麟,系花公传下二十五世裔孙(徽公房),青年时期由粤人赣,在瑞金成家立业,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于都县廖氏:大部分是崇德的后代,也有从福建迁来的顺昌廖刚的后裔。居住在于都的廖崇德的后裔,有的其祖先从福建迁入,有不少是广东兴宁县开基祖德源的后裔,从广东迁入。分布在小溪上嵊、张天窝、上北乡油麻坑、山塘窝、西乡坳背、南乡李坑、南乡新居前、下北乡珏田村、马安大坪脑、贡江镇蔬菜场等处。
兴国县廖氏:兴国县僚溪廖氏,江西虔化始祖崇德公后裔。友麓任兴国县令,是僚溪廖氏一世祖,已传至四十三世。兴国聚景堂廖氏,开基祖昌公系花公之子,现已发展到花公第三十六世。
萍乡市廖氏:萍北廖氏,清顺治年间由新余徙来,始祖期祥系凝公三十代孙。萍西廖氏,系福建杭永廖氏始祖实蕃公的后裔。
宁都廖氏:宁都是中国廖氏的发祥地之一。开基始祖是崇德公。自浙江松阳迁入,始居西门鹅鸭塘,后迁清泰乡麻田、汉源之间。后分流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如廖凝、廖融等。现有人口约四万两千多人。
石城县廖氏:全县廖氏人口约万人。清河郡廖氏均从宁都迁入。还有先后迁入的武威郡廖氏和汝南郡廖氏。主要分布在屏山镇、横江镇、小松镇、琴江镇、大由乡、木兰乡、龙岗乡等城镇乡村。
会昌县廖氏:自南宋宁宗开禧年间第一支廖氏家族进入会昌开基创业,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其间先后有三十六支廖氏家族从福建、广东和省内县外徙居会昌。分布在全县二十二个乡镇中的小密、洞头、高排、文武坝、中村、麻州、白鹅、站塘、周田、清溪、西江、晓龙、永隆、湘江、筠门岭等十五个村庄。
寻乌县廖氏:分别居住在县城以南的留车和县城以北的澄江两个镇的五个自然村。石碣村现在全村人都姓廖。明朝泰昌年间,由花公传下的第八世孙文兴从广东平远县迁来。族亨村,明成化年间由福建武平迁入,开基祖是廷卓、廷兰。桂岭城下村,明万历年间迁入,开基祖是汉玉。北亭村,明朝末年迁入,先公廖三郎,字文宗。桂岭水东村,明代大六公为避祸乱,从福建汀州迁入开基立业。
安远县廖氏:出福建汀杭花公系下,北宋仁宗朝迁入定远县长河村。开基祖为政公四世孙念二郎。念二郎字德明。
定南县廖氏:开基祖法明公系福建上杭花公八世裔孙,明朝建文年间由广东长乐徙居老城,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为全县大族之一,人口有四万多。县内还有天花一九曲廖氏,是广东兴宁始祖德源的后裔。
龙南县廖氏:桃川太平廖氏,古之桃川,即今龙南。太平廖氏源于福建侯官,属武威郡系。始祖符三生于元朝延祐年间,殁于明朝洪武年间,闽之侯官进士,曾任广东翁源县尉。元至正年间定居桃川太平,至今已有六百五十多年,衍传了二十四代,现有人口一万两千多。龙南江东廖氏,明朝宣德年间,开基祖子盈公由广东翁源县迁江西龙南江东,子孙蕃衍,已传二十五世,人口已过三万,为龙南望族。龙南下迳廖氏,开基祖盈满于明朝初年由福建永定迁入,繁衍生息至今。下迳是一个小山村,有“雷峰毓秀,渥泉钟奇,俗则敦尚朴素,人则常存真诚”之美。龙南鸦背廖氏,开基祖文宽是福建上杭、永定廖氏始祖实蕃公的十一世孙,明朝宣德年间徙居江西龙南。
上犹县廖氏:主要分布在梅水乡、营前镇、社溪镇、黄埠乡、沿湖乡、平富乡、金盆乡、双溪乡、水岩乡、陡水镇、源溪等地城镇乡村,多为德源公后裔。其中源溪廖氏,系武威郡望,最早进入上犹县境内是在唐末,开基祖十三宣义,由赣县迁入。
崇义、大余、赣县、遂川等县廖氏:以上各县如崇义磨刀坑、金坑乡,赣县廖家村、大田乡等地均有廖氏分布。
南康市廖氏:主要居住在城区附近的珠和田、洋台上、大坪乡,潭口的迳背、岗背、案背和金银坪,唐江的藕塘、黄麻坑等乡镇的一百八十余个村落,有廖氏四万多人。花公第二十世孙翔仪于公元1660年首迁南康。敏公五世孙德源由闽西迁居广东兴宁,其子敬斋生九子,人称“九思”,其中就有“六思”的后裔于明末清初陆续移居南康,以思明公房裔孙在南康廖氏人口中居首。
福建省
南平市延平廖氏:延平是闽中廖氏的发祥地。上溯八十三世祖为四十一郎,八十八世祖花公由延平播迁上杭(今永定),九十六世祖钱公(即始祖生才)由永定迁居延平龙溪口。生才衍行已二十八世,按花公算起,已衍行三十七世。延平廖氏加上建宁、太宁、将乐等县以及峡阳镇、顺昌县谟武乡廖氏,人口总数有三万多人,为居住地的大姓望族。
顺昌县廖氏:顺昌廖氏约一万五千余人,主要分布在元坑、郑坊、水南、双溪、洋口、埔上、大干等七个乡镇,自唐至今一千余年,为顺昌的开发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顺昌廖氏是中原廖氏最早南迁的一个支系,在中国历史上出过许多历史名人,如宋代著名的爱国名臣廖刚,朱熹的著名弟子、理学名家廖德明,明代廖中,以及廖澄、廖天觉、廖邦杰、廖逊、廖执象、廖蛲、廖衡、廖伯宪等,他们对廖氏的繁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泰宁县廖氏:居住在朱口镇王坑村。始迁祖万一由将乐迁居泰宁朱口镇,至今已传四十一世。
清流县廖氏:居住在田源乡廖武村。廖武村,古称廖屋坪,现百分之九十村民是客家廖氏。这里四面环山,土地肥沃,景色秀丽,历史上有架上金盆、三峰耸峙、二水萦回、虹桥跃鲤等十二景。廖氏家庙的堂联就是这样写的:“二水绕金盆,源长流远;三峰朝祖庙,人杰地灵。”
宁化县廖氏:人口约一万五千余人,主要分布在淮土、方田、曹坊、石壁、济村、中沙、安乐、治平等乡镇。有如下几个分支系:达郎后裔,北宋嘉祐年间,镇万之五子达郎自江西宁都迁入宁化济村定居。英郎后裔,明万历年间徙居宁化石壁桥头,现已传至四十世。景祐后裔,明洪武年间从江西宁都迁来禾坑村。卿祥后裔,宋代由石壁迁居安乐碟上。宠应后裔,明成化年间徙居宁化县中沙乡上官畲村。
大田县廖氏:广平镇苏桥村廖氏,开基祖是廖刚的曾孙节祖。湖美乡仁美村廖氏,自一世祖六三传至今已历二十七世。湖美乡旺建村廖氏,开基祖是旺建。
永安市廖氏:永安市廖氏约一万余人,分属刚公、花公、维德公、德安公四个宗支。其中绝大部分属刚公的裔孙。
长汀县廖氏:现居长汀县境内的廖氏人有一千八百多户,一万一千多人,分布在全县各乡镇。聚居较集中的有城关、河田、四都、南山、新桥等镇。长汀廖氏分属清河、武威廖氏,均系崇德的后裔。
安溪县、南安市廖氏:大多数是唐末五代廖俨的后裔,衍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总人口超过四万人。廖俨是江西宁都始祖崇德的后裔,他的大多数儿孙都在安溪蕃衍,分居于上苑、善益、马狮、新厅、益林、后塘、美井、官桥、尚卿、后沟、东林、房巷等地,并播迁到泉州、惠安、南安和江、浙、湘、鄂、川、粤、桂、台、港等地,以及东南亚各国。
龙岩市廖氏:龙岩市进贝村廖氏是周文王之子伯廖的后代,是东汉末年鼻祖权公的直系裔孙。开基祖宗长,字翠峰,自明永乐年间徙居进贝,已传二十五世。近数十年来,族人外出的很多,宗亲散布国内各省(区)以至世界各地。
永定县廖氏:永定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县内廖氏人都是廖氏杭永始祖花公的后裔,分布在十四个乡镇三十七个自然村,共计五千余户,两万多人。廖氏是永定县的望族,是推动当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永定县廖氏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人,如清代永定县十名翰林,其中廖氏就有五名。永定廖氏人继承发扬了廖氏坚忍卓绝,吃苦耐劳,独立奋斗,敢于冒险犯难的精神,不断向有利于自身和宗族发展的地区迁徙定居。他们迁播定居的地方除国内广东、江西、江苏、湖南、广西、海南、香港、台湾之外,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永定县廖氏,在廖氏家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当地廖氏家庙知本堂堂联所说:“源出武威汝南,历周汉晋唐宋元明清,世推望族;派盛楚豫闽粤,数公侯卿相台垣督抚,代显伟人。”
武平县廖氏:千七郎与其子文一郎是武平县象洞乡光彩村廖氏的开基祖,系福建杭永廖氏始祖实蕃的后裔。经五百多年的繁衍,至今已近三十代。
湖南省
长沙市廖氏:廖永忠后裔,明正统年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徙居长沙湘春门北门正街。始迁祖垂远,字建源,传至宝贤;兴贤由省城迁北门外壕上落业。崇祯末年,元章、元轼迁居善化二都马营煅。其中一支的后裔衡玉入赘湘潭石崙森家,成为迁潭的始祖。
浏阳市廖氏:白沙镇廖氏,白沙廖家煅是宗支的发源地和聚居地,始祖万一于明朝初年由浙江金华迁来。北区社港廖氏,必华后裔。必华系万一曾孙,迁社港后另立支系,尊万一为始祖。当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即出浏阳北区社港廖氏。东乡荷塘廖氏,开基始祖上达,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实蕃的二十二世孙,清康熙年间,由广东兴宁迁居江西龙泉县,再迁湖南浏阳东乡荷塘成家立业。浏萍廖氏,指浏阳大光园、三口、宝盖洞,萍乡泉江堰、芦溪、大安里廖氏,大多是江西宁都廖氏始祖崇德的后裔,也是福建杭永廖氏始祖实蕃的子孙。清朝前期陆续从广东大埔迁来。始祖是翁一,共分八房:萍乡五房,浏阳三房。
涟源市廖氏:桥头河镇大屋村廖氏,以廖爽为开宗始祖,爽公由福建始迁衡山,历六世至理安,居江西泰和,再六世至淇惠迁长沙,淇惠曾孙城景又由长沙迁宁乡县横田。城景第三子万仪,再由宁乡迁至安化县丰乐乡(现划入涟源市)双陂而后分徙大屋村等地。开基祖是万仪。桥头河镇车田村廖氏,鼻祖廖爽。与大屋村廖氏同出廖迟之子理安。
连源(原安化)、宁乡、湘乡廖氏:连源、宁乡、湘乡三县廖氏多是城景次子万重后裔。万重的子孙除历代迁往福建、广东、江西、四川等地外,现居住在连源、宁乡、湘乡的人口约三万人。其中以添庆一梦颜一纹义支系人口最多,今约两万余人。万重在元朝时曾任指挥之职,殁后葬于湘乡罗汉山,墓联为:“山势似星罗,支界分明,且喜群峰顾祖;水光接天汉,源远流长,争看万派朝宗。”
耒阳市廖氏:耒阳地处湘南,北揽衡阳蒸湘之胜,南接彬州南岭之秀。鼻祖廖爽,爽公生廖凝。凝公生二子:长秉乾,卜居末阳,为耒阳廖氏始祖;次子秉坤,卜居永兴,即松垣房廖氏始祖。秉乾初卜居耒阳县治其后子孙繁衍,遍及四乡,如夏塘、长岭、石准、春光铺、双洲、芭蕉、黄岗等地。历代从耒阳迁出者,省外有福建、四川,省内有常宁、永兴、安仁、桂阳、衡山、湘潭、长沙等县。耒阳廖氏,现已传至四十代。
常宁市廖氏:始祖廖爽,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下马头上五村。常宁廖氏,大多是贵清和显清兄弟的后裔,明初从江西泰和县徙居湖南常宁,至今已有六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现有人口六万左右,其中贵清后裔五万多人。
东安县廖氏:主要分布在金江水库下的七甲廖和八甲廖、山口铺和大庙口等地。全县约有廖氏两万人。
永兴县廖氏:松垣坊廖氏,廖爽后裔。始祖廖凝,字熙绩,生子二:长子秉乾,次子秉坤。秉坤,字巽兰,宋太平兴国年间,举为岳州太守,不就。由衡山至郴州,后卜居永兴松垣坊,现已传至三十二世。鲤鱼塘再逢祖廖氏,再逢祖系浙江杭州钱塘人,由进士第人选翰林院编修,于唐文宗开成年间仕宦郴州,任满定居永兴樟田。子孙繁衍,至今已传四十一代,是鲤鱼塘镇的一个大族。“五四”运动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廖书仓即出自永兴鲤鱼塘镇再逢祖廖氏。
新化县廖氏:分布在新化县官庄桥、旧县、宛平、廖家湾、天门乡、汝溪桥、水口、县城廖家垣等地的廖璋孙的后裔,人口有一万三千余人。新化廖氏是唐末廖爽的后裔。璋孙后裔,除散居本地外,还有部分迁往四川开县和本省的龙山、江华等地的族人。新化璋孙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世济其美。
邵阳市廖氏:邵阳市辖区内的廖氏,大多是如琥公的裔外。如琥封镇国将军,守武昌,其先世为饶州人。如琥的十世外尔宇于清朝初年由湖北沔阳茅埠迁湖南邵阳,始居城东高家巷,后迁邵东县简家垅乡双板桥一带。从如琥至今,已传二十二代以上。
邵东县廖氏:双板桥廖氏,双板桥属简家垅乡管辖,因两座石拱桥得名。蒸水流人湘江,卵石游鱼清澈见底。始祖如琥公十世孙尔宇于清初由湖北沔阳茅埠徙居邵阳,爱邵东双板桥山水秀奇,民风淳朴,于是迁来定居。
邵东县、新邵县廖氏:廖万邦公后裔廖氏,万邦是福建顺昌廖刚十三世孙。殁后葬邵东县廉桥镇炉前村寒铁庙屋后,其碑联为:“炉前炼出寒铁秀;万代邦国后人贤。”万邦生四子:必珑、必琥、必佐、必佑。必珑迁隆回,必佐迁衡山京南,必琥居邵东东塘村,必佑派系世居廖家村。魔家村即今新邵县大芝庙乡龙竹村,村中有庵院名园映庵,俗称坪庵。庵前左侧有古枫一株,高数十米,树冠荫盖三亩有余,轻围须十三名成年入手牵手才能合抱。
隆回县廖氏:大水田廖氏,属武威郡祀,开基祖德贞于明初携其子万福由武攸湛田(今洞口县醪田镇湛田村)徙居隆回五都大水田,至今二百六十余年。现已传至三十世,人口约一万余人。全乡十三个自然行政村,村村有廖氏。始祖发祥是元朝翰林院侍讲学士廖人俊的后裔。廖人俊是宋末廖璃之孙。大秧田廖氏,发祥生四子:德行、德文、德贞、德据。德行住湛田,德文住野鸡田,德贞住大水田,德据住大秧田,称四大房,又名“四田”。六都寨镇野鸡田廖氏,开基祖德文,发祥次子。发祥后裔繁衍已达十多万人,分布于隆回、洞口、武冈、城步、新宁、黔阳、辰溪、泸溪、溆浦、新化、涟源、新邵等十多个市县。
洞口县廖氏:湛田廖氏,廖人俊后裔。湛田过去历属武冈州所辖,也叫“武攸湛田”。发祥后裔已传至三十世,人口在数万以上,是一个人口众多、人文蔚起的大家族。
黔阳廖氏:黔阳今属洪江市,这里的廖氏人大多是伯九的后裔。伯九,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北门外的鹅颈大坵。元朝至正年间,伯九随兄伯六外出做官,伯六任职于贵州都匀,伯九任职于湖南辰州,后来便各自在任职的地方留居下来,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伯九因功诏封镇南将军,后裔始居辰阳王岔尾,后迁本邑石二里桐湾。传至明科由桐湾徙居黄桑坪,复迁安江中胜村。中胜村,过去又叫廖家院子,即今硖洲乡红村,近靠安江镇,负山带水,有平野绿畴,良田沃土,旧多柑柚,物产丰饶。沅水临河浅岸,水洁沙澄,游鱼细石,历历可辨,光影闪烁。伯九后裔,子孙繁衍,分布硖州、龙田、岔头、茅渡、大崇、雪峰、群峰、铁山、洗马、塘湾、湾溪、沙湾、太平、熟坪、龙船塘、土溪、深渡、双溪、黔城、岩垅、红岩、沅河镇、安江镇、江市镇等城镇乡村,衍传至今已二十六代。
常德市、汉寿县廖氏:常德、汉寿廖氏于明代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来。同来者五兄弟,嗣兴、嗣容及侄辈明善之父落汉寿,嗣德、嗣福落常德。繁衍至今已有五百九十多年,人口一万八千余人。
临湘市廖氏:方山廖氏,又称“龙形廖家”或“方山廖家”。迁湘始祖月山于元朝末年由湖北蒲圻徙居方山洞中央屋。月山有五子:仁位、义位、礼位、智位、信位。仁、义、智皆远迁异地;礼位后裔还有少部分居岳阳廖家煅;信公后裔除部分外迁,大都在方山附近及本市各乡镇。信公的三个儿子国洲、国清、国华都在朝廷为官。国洲授荣禄大夫,国清任户部尚书,国华任工部尚书,国洲之子敬元授殿前贝勒右将军。今当地尚书墓、将军墓巍然犹存,在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列。月山定居方山迄今,已七百多年,子孙衍递到三十多代。
湖北省
湖北廖氏散居全省各地,多是明朝以来先后由江西迁往湖北的。白兰山、旭山兄弟二人洪武年间宦籍汉皋梅子山由赣迁鄂,至今已有六百余年。汉川、沔阳、天门、潜江、监利、应城、荆门、嘉鱼、蒲圻、钟祥、孝感、汉阳等地都有廖氏分布。总人口最多的是仙桃市,人口最集中的是天门市。此外,还有四支廖氏宗亲:一是洪湖石码头支系,二是江陵支系,三是麻城支系,四是鄂州支系。其中洪湖石码头支系于明末由江西迁入湖北,居住地较为集中;江陵支系于明代以前迁鄂,历史较长。
应城市廖氏:陈河镇廖家嘴廖氏,江西吉水县莲花埠鼻祖希愚四世孙兰山公,因仕宦落籍湖北梅子山。明正统年间,六世祖辅谟由天门市沉湖徙居廖家嘴。
洪湖市廖氏:始祖如琥,自明初由赣人楚,奠基业于长江之滨,取赤壁之灵秀,垦湖泽之富饶,历数百年子孙繁衍,根深叶茂。如琥公有三子:长子宣一,落业湖南华容;次子宣二,落业湖北天门岳口;三子宣三,即洪湖廖氏之属祖。
天门市廖氏:马湾镇廖氏,马湾镇位于江汉平原北部天门市东南边缘,是内地闻名中外的侨乡。这里的廖湾村,是廖氏居住最集中的区域。村内廖氏有两支,西支是宪昭的后裔,由天门沉湖迁来;东支是宪春的后裔,由沔阳(仙桃市)迁来。宪昭和宪春为嫡堂兄弟,迁入的时间前后相隔不久,都在明朝正统年间。
广东省
深圳市廖氏:三洲田村廖氏。三洲田位于深圳市东南部,地处梧桐山东麓沙尖山脚下,四面环山靠海,东临大亚湾,南与香港一水之隔。这里是革命老区,廖氏子孙为革命事业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洲田廖氏开基祖信公字肖波,是花公传下的十七代后裔,原籍福建汀州上杭,明朝隆庆年间徙居惠州府归善县三洲田。至今四百多年中,子孙繁衍了十五代。
惠阳市廖氏:陈江镇廖氏,惠阳市陈江镇幸福管区下径村廖氏,系兴宁始祖德源世系思温公裔孙。离下径村不远的鸭仔步自然村是廖仲恺的祖籍居住地。仲恺父宾竹早年往美国经商,仲恺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他家乡的祖屋后来改建成为仲恺纪念碑,在陈江还建有“仲恺中学”,有“仲恺大道”。淡水、秋长两镇廖氏,系兴宁始祖德源公世系思明、思聪、思恭等房派裔孙。淡水镇廖氏,大多是因建水库由惠东县迁入落户的。秋长镇廖氏主要分布在周田村、苦练、白水碟等地。横沥镇廖氏,主要分布在水东管理区和排沙背自然村。开基祖广谦系兴宁始祖德源传下的思义房后裔,明代从兴宁新圩镇石崖头迁来此地立业。良井镇廖氏,主要分布在北联管理区松洋村。开基祖登南号云峰,系花公传下德秀之裔孙。矮坡镇廖氏,布光管理区,开基祖麒麟系兴宁始祖德源(思温公房)十二世裔孙。霞郎塑管理区,开基祖仕一系兴宁德源公传下(思温公房)十二世裔孙。观音山村,其中一支是兴宁始祖德源十四代裔孙备明、德凤徙居此地立业的。
东莞市廖氏:凤岗镇廖氏,分布在镇内的竹尾田村、松木岗村、小塘村,多是福建杭永始祖实蕃公的后代。奉实蕃为一世祖,现已传至三十二世。明清期间就有族人涉海越洋到国外谋求生存和发展,创建业绩。
龙门县廖氏:广东龙门廖氏是江西宁都廖氏始祖崇德的后裔。宋庆元年间,廖坚自宁都至广东任增城县令,后立籍于西林都(今龙门县王平镇)。坚公是龙门廖氏的开基祖。
惠州市廖氏:惠州市惠城区廖氏主要分布在金带街、朱紫巷、水门仔、朱屋墩、桥东、秀湖、河南岸镇的边塘、冷水坑,惠环镇的横岭村及小金镇的乌石移民二村等地。这里的廖氏,多是兴宁始祖德源传下的九思的后裔。其中金带街、朱紫巷、水门仔、朱屋墩、桥东等地的廖氏,是兴宁德源传下的思问派志良的后裔。小金口镇乌石管理区移民二村的廖氏系由惠东迁来,是兴宁始祖德源传下思聪公派十二世德遂公的嗣孙。
丰顺县廖氏:下八乡镇贵人村廖氏,贵人村在丰顺县西南三十六公里处,地处高寒山区。这里廖氏的开基祖永昌系花公十七世裔孙。清朝顺治年间,永昌公由福建长乐泉沙徙居揭阳县下八乡贵人村,当时还没有丰顺县的建置,丰顺县的设置是在乾隆年间。贵人村廖氏现有一千三百多人。
潮阳市廖氏:潮阳市廖氏主要分布在司马浦乡和贵屿镇下陇村。司马浦乡在潮阳东,普宁西,练江北。廖氏始祖发皇,昔由武威人潮,后复迁居司马浦,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子孙繁衍,人口过万。此处无崇岩山谷之险,有安居德业之风,农业繁荣,商贸发达。所谓“南岭有钟鸣鼎食之家,北流有云帆扇海之驶”,或曰“炭去盐归,黑白分明山水货;舟来车往,纵横交错海陆程”,可见一方水土风气。贵屿镇下陇村廖氏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实蕃传下徹公房的后裔。传至达聪公,由广东潮安县移居潮阳县贵山都下陇村,立为八世,为下陇村廖氏始祖。
大埔县廖氏:大埔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西接梅县,南邻潮汕、饶平,东北与福建交界,全县廖氏有三万多人,为大埔县大姓之一。按福建杭永始祖为一世,传昌公为二世,昌公生三子,长子徹公,次子政公,三子敏公,为三世。后徹、政、敏三房裔孙分流各地,辟基繁衍。其中徹公二世孙百一郎为避战乱,于宋末从福建迁居潮州海阳县(即今大浦县)长教村开基创业,成为大埔县廖氏的开基祖。至今已有七百多年,衍传三十代。百一郎的子孙分布在大埔境内的有:湖寮镇的长教、莒村、长新、黄坑(即今龙岗);三河镇的深渡、五丰;平原镇的平原、北坑;银江镇的葛藤坪、昆仑、坪上;洲瑞镇的三洲坑、排头;高陂镇的鸟槎、黄泥凹;桃源镇的上墩、尖山下等地。后裔迁居省内外和海外的很多。单就海外来说,定居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地的裔孙就已超过万人。
蕉岭县廖氏:蕉岭廖氏同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的后裔,分布在三个镇五个自然村。南辄镇富足村水坊廖氏,开基祖文亮系花公传下第十代裔孙,于明代经梅县迁来。三圳镇铁西村廖氏,开基祖荣寿是花公传下的第十一世孙,明朝嘉靖年间迁居铁西村。兴福镇园墩上廖氏,开基祖回宗系花公十一世孙。园墩廖氏,有一支系是清末由五华县徙居蕉岭的。
梅州市廖氏: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连福建,北邻江西,西接河源,南与潮汕接壤,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梅州市下辖梅县、五华、丰顺、大埔、平远、蕉岭六县和海江区、兴宁市,是著名的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梅州廖氏的开基祖是廖仲远。仲远公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实蕃的五世裔孙。七百年来仲远公的后裔遍布梅州。其中梅县、梅江区以及兴宁、五华,几乎全是他的后裔,大埔、蕉岭、平远也为数不少。至于迁出梅州而至港、澳、台以及海外的,至少有二十万以上。梅县丙村镇廖氏,主要分布在人和、联和、溪联、红光、黄梅等10多个自然村。从始祖念一公传丙村五大房系,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繁衍了二十五代。梅江区水南坝廖氏,是福建杭永始祖实蕃的8世孙得贵的子孙。得贵是仲远公的长曾孙,择居水南坝,成为梅州附城区一带的开基祖。
兴宁市廖氏:廖氏人口包括外出的约四万人,全部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的后裔,而其中绝大部分又是德源公的子孙。德源是实蕃的八世孙,敏公的六世孙,仲远的曾孙,大约在十五世纪迁入兴宁县南厢石崖头井塘面上开基,而成为兴宁廖氏的开基祖。
龙川县廖氏:龙川县东部的新径村,四面皆山,森林茂密,中间有一条河,登山俯瞰,有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是一个游览胜地。这里所居住的廖氏人的先祖是念一郎。念一郎是杭永始祖实蕃公的第十三代裔孙。念一郎生于五华县大都镇,后来因避乱夫妻各逃一方,妻带次子三郎迁到龙川新径龙华围居住,后迁新径枫树塘立业,故三郎是新径廖氏的开基始祖。
连平县廖氏:连平地处九连山,境内大部是中山,多峡谷地形,自北向南延伸的青云山、九连山两列山脉贯穿其间,群山环抱,峰峦重叠;东南部多丘陵地带,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区。连平廖氏人口约一万,分布于十镇。其中元善镇廖氏,县城廖氏开基祖崇轩公,系花公二十三世后裔,清康熙年间自福建永定黄竹坑迁来。南湖廖氏开基祖一德公系武威堂苗裔敬斋公之孙志敏公传下十一代后裔,由广东河源黄沙大寨迁采乌石坳居住。坳牡廖氏系从广东兴宁县石崖头迁来。江西朱陈坑廖氏开基祖盈聪公,系政公传下七代后裔,于明洪武年间闽汀上杭县溪南迁粤程乡石鼓寨再迁连平县陂头腊溪居住。至八世祖乾广公由陂头腊溪迁连平县之善镇江面古楼岗朱陈坑廖屋居住。隆街镇碓砍石廖氏,龙门廖氏始祖坚公后裔,清禄新丰沙田廖氏第四代廖钦公之第三子思忠三郎从沙田镇缠良地方迁入碓砍石,落地生根,长期定居,现已传至十五世。陂头镇廖氏,开基祖系花公传下第九代裔,即汝明公的曾孙盈聪公。明朝洪武年间,盈聪携妻戴氏、张氏随父由闽西上杭溪南迁居广东翁源腊溪。宣德年间,盈聪又携妻张氏及两个儿子迁居江西龙南江东。戴氏及四个儿子留陂头镇繁衍生息。陂头镇廖氏江西龙南江东廖氏一脉同源。高莞镇廖氏,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后裔,开基祖系十二世祖安叔公。现已传至三十三世。族人有移至云南广南府阿普地方及广西西林等地居住的。绣缎镇廖氏,红星柏塘廖氏开基祖鸿业系花公传下二十一世后裔,清康熙年间自本省兴宁迁居连乎乡缎柏塘居住立业。沙径廖氏开基祖系政公九世孙千一郎。其父百一公原籍福建上杭郭坊,为花公十世孙,也系大埔县长教乡廖氏始祖。坳头水唇村廖氏始祖是兆兴公,由广东兴宁移居连平县绣镇坳头水唇村立基开业,今已传至十七代。忠信镇廖氏,原籍广东大埔县长教乡廖族“武威堂”之“百岁公”支派西迁至和平、河源、忠信等地开基创业。清道光年间,二十世祖晋魁公、日泉公迁入忠信,以裁剪制布为生,艰辛劳顿,立下基业。此后,逐渐有长教乡亲迁来,集居一条街,因以布业为主,故称“布街”。
河源市廖氏:源城区埔前镇廖氏,主要分布在埔前管理区塘角村、下浪村。塘角村廖氏开基祖是兴宁始祖德源公传下思聪公房十世裔孙腾灿公,下浪村廖氏开基祖是兴宁始祖德源公传下思聪公房九世孙维公。东源县黄村镇铁岗管理区廖氏开基祖云溪是兴宁始祖德源传下思文派志渊房十四世裔孙。云溪于明朝时期从兴宁迁河源蓝口居住。柳城镇围星村廖氏,始国玉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省赣州府兴国县衣锦乡来广东河源县上莞安家。国玉公孙名智,字尚素,号东山,由上莞移居东源县创业,智公是围星村的开基祖。
紫金县廖氏:紫金县廖氏总人口约两万人,主要分布在紫城镇、龙窝镇桂山围、敬梓镇、上义镇、蓝塘镇、黄塘镇长岌管理区、九和镇官坑等处。紫城镇廖氏,开基祖新柏,号念楼,念四郎系花公传下德山房之后裔。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符桥头迁广东永安(今紫金)县城南门口居住,后移响水桥尾立业。龙窝镇桂山围廖氏,开基始祖叔胤。二世祖蕃初,字广成,系廖氏南京始祖子璋三十五世裔孙,福建始祖花公之政房后裔,广东平远县廖氏始祖念四郎十世裔孙,曾跟祖辈居住平远县河头铁嶂下。蕃公在其父叔胤逝世后曾带领弟弟移居江西,不久仍回平远故里。明朝万历年间迁来永安县上黄砂白石脑居住。明朝天启年间,四世祖配乾兄弟五人由椒坑徙居桂山围,现已传至二十代。敬梓镇廖氏,主要分布在敬梓、联和、正联、塘尾、南村、扬眉、冯坑、田头、甘田等九个管理区,人口有一万余人。开基租月辉公系花公传下十七代后裔,约当明成化年间从五华滴水徙居敬梓,先居冯坑莲塘角,后移正仔寨双口沥小河唇。上义镇廖氏,开基祖元龙系兴宁始祖德源传下八世孙,于明代从兴宁石崖头迁永安洋头柘开基创业。子孙繁衍,分布在石头潭、石下及好义文光、塘肚等村庄。蓝塘镇廖氏,居住较分散,主要分布在上楼、下圩、茜坑龙渡和圩镇。上楼廖氏,是兴宁始祖德源传下(思聪公房)八世孙元凤的后裔,下圩廖氏,开基祖必斌是花公传下十七代裔孙(永安县桥尾堡开基祖新柏公第四代),于清康熙年间从桥尾堡(今紫金县永安大道北路寨下)迁下圩立业。茜坑廖氏,开基祖彩先是本县敬梓镇廖1世祖碧贵公传下十世裔孙。蓝塘圩廖氏的先祖,是德源公传下十八世、十九世的裔孙,由兴宁马岗等地迁来的。黄塘镇长岌管理区廖氏,开基祖柏流公是南粤始祖德源传下十四代裔孙,即下九子二房思聪公的后裔。清康熙年间从东源县黄村镇迁长岌开基立业。九和镇官坑廖氏,开基祖从易系兴宁始祖德源传下十孙普猷的儿子,于明万历年间从兴宁石崖头迁永安下黄沙约(即今九和镇)官坑下围开基创业。
惠乐县廖氏:县城平山镇草街廖氏是紫金县敬梓开基祖月辉的后裔,大岭镇塘角沐坑村廖氏多是从博罗或新丰江水库移民迁入的。安墩镇石鼓坑廖氏是紫金县龙窝镇桂山政公房的后裔。增光镇园潭管理区的涧头村廖氏系兴宁始祖德源传下思恭房后裔。白花镇上下苗眉埔村廖氏是福建永杭始祖花公传下仲达的裔孙。稔山圩镇以及该镇船凹村、松坑镇石溪村等地也有当地廖氏和部分廖氏移民居住。
五华县廖氏:五华县廖氏,主要居住大都镇的泮田、栋梁坑、黄蜂寨、圹背、圣靠岭、古楼圹、小径、桥江镇的唐纯、绿水(九安寨、廖屋角)、桥江(泮田)、溜沙(竹园背),棉洋镇蕉坑,梅林镇的米埠、白泥坑、上礤、华光、琴口(圣官寨),长布镇的北洋、栋岭、栋新、源潭,双华镇的大岭下、田心、禾沙径、利圹径、冰圹,郭田镇的蕉洲,油田镇的再兴,中兴镇的龙洞,潭下镇的新田,转水镇的廖屋角,安流镇的三江,华城镇的五口圹(塔岗)等管理区或自然村中。全县廖氏有三万七千多人。五华县廖氏大多是兴宁始祖德源公的后裔。德源是梅州始祖仲远之曾孙。德源生敬斋。敬斋生九子即“九思”。华城五口圹廖氏是思聪的后裔,潭下新田廖氏也是思聪的后裔。郭田镇蕉洲廖氏则源自思明长子志诚。转水镇廖屋角廖氏是思敬后裔。棉洋镇蕉坑村廖氏于清道光年间,从郭田镇蕉州迁入。中兴镇龙洞廖氏系由大都迁居栋岭下观峰(十世)裔孙世科(十二世)之后裔。安流镇秋前湖亦有廖氏人居住。大都镇廖氏主要集中在大都、胜利、联和、丰田、双径五个管理区。开基祖系叔安的九十五代孙、江西虔化崇德世系的十五代孙、广东兴宁德源之孙思明。
南雄市廖氏:南雄市位于广东省北部的大庾岭南麓,史称居五岭之首,江广之冲,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自唐宋至清代,大批珠玑巷先民南迁珠江三角洲各地,如今有百多姓后裔遍布海内外。其中廖氏主要分布在珠玑、邓坊、黄坑、湖口、水口、鸟迳、江头、古市、全安、澜河、帽子峰、梅岭、油山、主田、百顺、坪田、雄州等十七个镇二十多个管理区。珠玑巷廖氏,廖氏人居珠玑巷至迟当在宋代或者更早一些时候。南宋咸淳年间发生“胡妃之变”,度宗胡妃出逃至南雄沙水村,皇上下令追查,因而祸及珠玑巷。廖道南所撰《新会廖氏族谱序》中曾提到此事,说宋代有廖氏先祖德明白南雄官至正郎,相传五世,遭胡妃之变,他的子孙有直祖兄弟十七人乘筏逃散,分居东顺、南新、番禺、从化、新宁、增城、四会、广郡等地。南宋末年,元军攻陷南雄前后,珠玑巷有以贡生罗贵为首的三十三姓一百户因避难离开南雄,沿浈水至韶州,又从韶州沿北江南下至广州,再由广州分散到珠江三角洲各地。这三十三姓中就有廖氏人,据说廖氏人的名字叫德举。关于这一传说也有说是南宋绍兴年间发生的事。有的族谱中记载,廖永安的从子景明在明成化年间自金陵选任广东惠州通判,有治绩,离任以后在昌邑珠玑巷安家,后来搬到南雄县城居住。他的孙子、曾孙、玄孙都在外地做官,后来也就迁离了南雄。现在南雄下城廖氏的始祖是廖永忠的儿子志广。永忠征两广时,东莞伯何贞把女儿许配给他,永忠出兵西征,何氏寄居南雄,生子志广。后永忠获罪被明太祖朱元璋赐死,志广公便和他的母亲在南雄安家成为开基祖。其他如南浦井水垅及白泥坑、老井、鹅公头、小口塘、里源、邓坊、春坑村、溪塘水西、寺背岭村、密下水、上垅桠坑、牛石多、柴岭,县城小南门、下黄姿村、武台冈、旱楼下、上湖洞、县城小门关、横坌村、瓦寮岗村、申站、黄步水,上坑、黄龙岗村、洋湖下罗田、上城龙勾卷、南雄城马路口、下塘湾、下河塘、上黄岭村等处,均有廖氏分布,其中多为光景派下政公房的后裔。
始兴县廖氏:分布在刘张家山乡、都亭乡、罗坝镇、顿冈镇、澄江镇、司前镇六个乡镇。始兴县廖氏人大多是福建杭永始祖实蕃的后裔。第十一世孙盈聪(政公后裔)于明朝洪武年间与父一起从福建汀州上杭溪南迁广东省程乡(今梅县)石鼓寨。再迁广东翁源县银梅铺腊溪。明朝宣德年间,又由腊溪迁江西龙南县江东。十二世彦璋迁居广东省始兴县跃溪善亨堡水横江(今澄江镇善亨管理区廖屋)开基立业。
连州市廖氏:连州廖氏居住在六个乡镇三十一个村,有一万两千余人。主要是南北朝时期梁朝湘东王常侍廖冲的后代。梁武帝中大通年间,冲挂冠隐居于静福山之后,子孙便落籍于所在地的今连州市保安镇一带。此外有明代从福建省迁来居住在上河村的廖氏,还有从广东省惠州迁来居住在东陂寨江村以及从广东兴宁县迁来居住在连州镇半岭廖屋的廖氏。连州正河村廖氏历史悠久,梁朝的廖冲,宋代的廖玖、廖颐都出自这里。
怀集县廖氏:居住在怀集县西北与广西贺县交界的蓝钟镇,廖永安、廖永忠后裔。明成化年间,始祖登宝公自湖广宝庆府(今湖南邵阳)迁广东省怀集县由下坊,再迁蓝钟居住创业。至今已传二十六代。
肇庆市廖氏:肇庆市廖氏人口约一万五千人,主要分布在鼎湖区莲花镇大布村、蔗村以及高要市大湾镇大田村、莲塘镇、白诸镇、活道镇。肇庆市廖氏分两大支系。一是大布廖氏支系,始祖廖振雷,南雄珠玑巷人,宋末元兵陷赣州,避迁高要县东桂峰岗。元初,其子廖贤、廖英,分迁樟树村一围大布村,成开基祖。一是荷木园廖氏支系,据说始祖是宋代廖德明,由鄂州(今湖北鄂州)迁来。
广宁县廖氏:广宁县清桂镇、木格镇廖氏的开基祖是廖河公。河公于清康熙初年从河源迁广东厂—宁县清桂镇。河公的后代有的住在木格镇。
从化市、清远市廖氏:平善是从化廖氏的始祖。平善,字盆龙,八郎长子,坚公的九世孙。一世祖平善传至八世祖聚源,由从化迁籍清远,系清远廖氏的始祖。
新丰县廖氏:在新丰县的黄碟镇和沙田镇,有两支兰芝公以下不同宗支廖氏后裔。一是廖嗣孙的后裔,一是廖仲一郎的后裔。廖嗣孙是新丰县黄碟镇廖氏开基祖,系福建杭永始祖实蕃公的十一世孙惠明公之孙。原籍福建上杭县,他的父母约于明朝中期迁来广东翁源县磜下村。到嗣孙时举家迁到黄碟镇。廖仲一郎的儿子仲全是新丰县沙田镇廖氏的开基祖。始祖廖仲一郎是光尧的后裔,原籍广东省龙门县。仲全于明成化年间迁来广东省新丰县沙田镇。
佛冈县廖氏:主要分布在佛冈县东部水头镇的石潭、桂田、桂元、筒下四个管理区。开基祖以俊,是广东龙门坚公十一世孙,约于明朝宣德年间由从化迁至水头镇石阶口居住,现已传至二十世。在汤塘镇、龙山镇的背底海、中闸村、长腰岭、白沙塘、官路唇等村也多廖氏居住。龙门始祖坚公后裔,法明是汤塘始祖,有的现已发展到三十四世。全县廖氏人口约一万人。
英德市廖氏:居住在翁江流域中段的东乡亚婆石村。这里三面环山,南临翁江,江边矗立着两块巨石,各高约6米。一块较小的显得健壮威严,另一块较大的酷似安逸慈祥的阿婆,亚婆石村即由此而得名。亚婆石村廖氏支系的开基祖是法行公。法行公是崇德公的后裔,于明代经闽人粤,到此定居,垦荒种植,繁衍生息。
翁源县及连平夏田廖氏:翁源四面环山,群峰叠翠,翁江自东向西南贯流县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翁源廖氏主要分布在南浦(包括连平陂头夏田)岩庄、江尾、翁城、三华、华仙、坝仔、周陂、铁龙等乡镇。大约在明洪武年间就有花公后裔的几个宗支分别由江西、福建等省迁入翁源各地。笋洞廖氏,开基祖千七郎,洪武年间由闽汀迁入。南浦镇廖氏,嗣孙公后裔,南浦镇丰山廖氏,法震公后裔,二世祖蒸公由江西迁入。翁城镇廖氏,主要分布在詹坑、泉坑、下泉坑及雪庙。开基祖为崇四郎。
云浮市云安县富林镇廖氏:江西宁都光影公后裔,是福建上杭实蕃公之孙彻公的子孙。开基祖为富公,啁万历年间迁入。
信宜廖氏:双垌廖氏,双垌位于信宜城西北大人山背面。廖族聚居于令坑、文坑、龙骨坑、里村廖屋四个村寨。开基始祖是振盛公,传至今已历十五代,约四百年。明朝末年,振盛公从福建古田珠玑巷迁广东高州,再迁信宜县双垌落业。中垌廖氏,开基始祖廖爱峰,是花公的十四世孙,为政公之子懋孙公的后裔。爱峰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迁入广东,至今已传十七代。
化州廖氏:田界垌廖氏,田界垌位于化州南十五公里,交通方便,村后依傍大山,村前田野开阔,群山环抱,风光秀丽。田界垌廖氏是江西宁都廖氏始祖崇德公的后裔,太祖是仲六。开基祖思麟公于明朝嘉靖年间由英德迁高州化邑,后卜居田界垌。合江荔枝洞廖氏,原籍福建莆田县珠玑巷大井头村,始祖胜旺于明嘉靖年间随兄胜由、胜用来化州,至三世祖仲富、仲华从中垌中牯堡上西岸迁荔枝洞、根竹等处创业。七里廖氏,开基太始祖是廖胜由公。胜由公字高远,即仲一郎,明代贡生。定居州南七里村,至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
廉江市廖氏:丰三上石水廖氏,开基始祖是裕奕,名玉琛,号万寿。明代弘治年间由福建省延平府顺昌县合阳迁广东省高州府石城县即今廉江市,公居于今廉江丰三上石水(即今廉江市河唇镇),其子孙散诸四处落业。
雷州市廖氏:雷州市位于雷州半岛南部”海、遂两县明清时属于雷州管辖。雷州海、遂廖氏属武威郡。开基祖六三公,原籍福建省福州清福县,曾任福建仙游县典史,后调任瓯宁县主簿。明朝中期随儿子六三奉旨人雷。至今已传二十四代以上。
海南省
三亚市廖氏:主要分布在崖城镇的水南村、城西村、羊栏镇的羊栏村、南海办事处的西岛。三亚市廖氏分两大支系。水南、羊栏、西岛为一源,来自福建省凤城,从移崖始祖廖永宣至今相传已有十三代。城西村为一源,相传始祖允芳于清顺治年间从江西柴湖村移居崖城。
广西壮族自治区
合浦县廖氏:合浦县公馆廖氏。公馆镇位于合浦东部,三面群山环抱,一面濒临铁山海港,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繁荣,交通方便,是北海市第一大镇。全镇二十四个村(居)委会中,十四个有廖氏人居住。公馆廖氏现住人口有一万四千人,是公馆人口最多的一个大族。公馆廖氏太始祖光景原籍江西,后分居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光景裔孙日恭公于清咸丰年间从福建迁居广东恩平,后经商到公馆街上立业。光景公裔孙玉琛公后裔益富公于清咸丰年间由广东廉江迁到合浦县公馆圩镇创基立业。光景公的裔孙敬修公原籍福建上杭县珠玑街瓦子巷。敬修公逝世后,夫人萧氏携子文桢、文广、文庄、文经于明弘治年间迁广东石城彩门山定居。后裔一部分迁移公馆、合浦、钦州、防城等地。文广公为上南山、珠砂岭支派始祖。三世祖何琮公生下一子转姓廖,名千祥,称廖千一郎,子孙繁衍,分居珠砂岭。文庄公是公馆廖屋支派始祖。其孙景文公,即廖宣二郎是公馆廖屋开业始祖。现已传至二十三代。公馆廖氏,祖辈重视教育,族内人才济济。
博白县廖氏:博白县廖氏共有两万五千多人,分布在城厢、径口、三育、浪平、大利、水鸣、那林、江宁、屯谷、旺茂、凤山、新田、宁潭、三江、大垌、沙陂、菱角、龙潭、大坝等二十多个乡镇居住。博白县廖氏的始祖是光景公的后裔玉琛公。玉琛公,号万寿,也是广东省廉江县、广西合浦县廖氏的始祖。
浦北县廖氏:六碾镇横岭里德村廖氏,六碾镇位于浦北县北部,里德村现有人口全是廖氏族人。里德村廖氏太始祖敬修原籍福建上杭县,夫人萧氏携子文广、文桢、文庄、文经于明弘治年间迁居广东石城县彩门山居住。至文桢后裔志现、志达兄弟始迁浦北县横岭里德村。
灵山县廖氏:主要分布在太平、沙平、平南、丰塘、石塘、旧州、三海、佛子、那隆、新圩、屋陆、三隆、文利等十多个乡镇。灵山县廖氏大部分是广西宾阳廖氏开基始祖廖监元的后裔。明崇祯年间,监元的十六世孙霖斗的儿子喜章迁居灵山县三海镇石龙村,后分支到今各行政村。由宾阳迁灵山县的廖氏至今已有三百六十年以上的历史,全县廖氏人口已达一万四千三百多人。
宾阳县廖氏:宾阳县廖氏始祖廖监元,名六,原籍山东青州府演乐塘。宋皇祐年间,随狄青南下广西征侬智高,因功封千户侯,遂居宾阳。六世祖理成、用成、才成、锦成、潭成、克成,分下六大房。六大房现约八万六千余人。理成生茂华、北持、士立、茂清。茂华住宾阳县芦圩乡上廖寨村;北持住芦圩乡下廖寨村;士立住宾阳县芦圩乡下廖寨村中门;茂清由芦圩乡上寨村迁到新宾乡展志村委大木门、安东门;用成生彦经、彦伦、彦缙、彦绩、彦绅,分支迁居各处;才成住宾阳县芦圩乡中廖寨村;锦成由宾阳芦圩乡廖寨迁宾州镇铜鼓廖村;潭成住宾阳县新桥乡东感良村;克成住宾阳县新宾乡高门村。各房子孙繁衍,分布很广。监元裔孙人才众多。
武鸣县廖氏:主要分布在宁武镇长安村那庄、东庄屯;马头镇小陆村板廖屯;罗波镇凤林村板廖屯;锣圩镇高一村伏廖屯;锣圩镇高一村塘伏屯。长安村廖氏祖籍江西吉水县,始祖是德兴公。传至寿远公,于明初从大明山下,即今小陆村板廖屯迁来本村。
南宁市廖氏:郊区那龙镇邓圩村横坡廖氏,太始祖廖源兴,原籍江西省,徙居广西南宁。传至能宽,迁那龙横岭。能宽是那龙镇横岭坡廖氏开基始祖。那龙镇居联村八东坡廖氏的太始祖是廖宗先公。居联村兰廖坡廖氏的太始祖是廖宗赐公。郊区金陵镇南岸村冲卜坡廖氏,是市郊石埠乡灵湾村廖氏的分支,十三世祖圣焕迁冲卜坡,是冲卜坡廖氏开基祖。居联村花浮坡廖氏,始祖是源兴公与德兴公,于宋末由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广西于横塘居住。传至十一世祖应魁公迁至九窖花浮坡,已有25代。郊区坛洛镇上正村招能坡廖氏,是德兴公的后裔。郊区金陵镇金陵村朝阳坡廖氏,是源兴、德兴公的后裔。郊区双定乡武陵村木罗坡廖氏,是德兴公的后裔。郊区江西乡同新村木村坡(上)廖氏,开基始祖是世英,世英原居南宁郊区灵湾,在灵湾廖氏中属十一世,在木村坡(上)是一世祖。上尧乡秀厢村廖氏,开村始祖是德兴公。
邕宁县廖氏:百济乡平派村廖氏,第一代始祖是廖明聪。明朝万历年间,从上思县公正乡那垌村移居平派村,至今已有三百八十年以上。
天等县廖氏:何都镇廖氏,分布在中和街、汉洞、定明三个村。中和街廖氏始祖富和,于清顺治年间由湖南零陵县生桑屯移居天等县向都镇中和街。至今已繁衍至十五代。向都镇福元屯廖氏,始祖廖白和廖马二公,于清顺治年间由湖南零陵县生桑屯迁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向都镇金洞乡廖氏,相传祖籍福建,为广东长乐、兴宁的始祖德源的后裔。
扶绥县廖氏:江西岸村廖氏。江西岸村位于扶绥县城内,与县、镇政府一河之隔,是一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小半岛。村中廖氏是德兴公的后裔。传至十三代祖圣和,始从灵湾迁至扶绥江西岸村落户,圣和是江西岸村廖氏的始祖。至今已传至二十七代。
防城港市廖氏:广西防城现住廖氏人数约五万人,是明朝弘治每周,由福建省上杭县迁来的。其中有绕广东的廉江(原石城)、梅县(嘉应)、广西的玉林、博白而来,主要来自在廉江长山镇至塘蓬镇居住了两百多年的廖氏,他们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又陆续迁到原防城县大录落业。郡名同是“武威郡”。最早到防城大录居住的是十世祖伦昌、积昌、辉昌三兄弟。防城县(区)大录镇廖氏,现有一万三千多人,建有“有德廖公祠”,设有廖氏有德祠理事会。
上思县廖氏:叫安乡那布那郭屯廖氏,是敬修的后裔,敬修夫人萧氏生四子:文桢、文广、文庄、文经。敬修原籍福建上杭,其子由福建迁广东,再由广东迁广西,今防城、合浦、浦北、上思均有其裔孙居住。那郭屯廖氏一世祖敬修,二世祖文广。叫安乡叫昔屯廖氏,祖籍广东南海县。1971年由广西上思县百包乡凤凰村迁入叫昔屯居住。
钦州市廖氏:钦北区四村廖氏,分布在钦州市钦北区大垌镇文头麓、小董镇鸭屎坪、板城镇杨屋山和新塘岭等四个自然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申报汉族(始迁祖原址邕宁县那楼镇那务村的廖氏后裔均为壮族)。先祖由广西宾阳县续迁邕宁县永安村,再迁那务村。在永安初时有廖若干、廖若梅。廖若干生四子,第三子云权迁那务村。云权据传为明末抗清英雄,立誓“宁为明朝鬼,不做清朝臣”。他的孙子振凤(易名文盛)、振威(易名文选)二公避乱徙居钦州,是钦北区四村的始迁祖。如今四村廖氏文风之盛,不亚于城市。小董镇石龙村廖氏,小董镇石龙村青山秀水,风光绮丽,土地肥沃,盛产稻米,所产大蒜驰名远近。石龙村廖氏开基祖是文贵。明末清初,太始祖明玉从潮州府大埔县迁居广西灵山县那隆镇高兰垌村,其后裔志杰又迁至钦州沿海的平吉三冬村,传至芳儒之子文贵再迁至小董镇石龙村,至今已有二百多年。
苍梧县廖氏:京南乡沙占村廖氏,远祖籍隶江西,分支迁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寨,分支再迁广东省广州。远祖为崇德公,历代瓜瓞繁衍。传至遗清,为沙占廖氏始祖。现已繁衍至十三世。古榄村廖氏,散居在古榄、蒙冲寨、古董、岭岭、南毛、深步、立木、礼田、岭坪、双方坪和狮寨各地。开基祖仞弘,是江西崇德第二十六代孙野仙之子,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广东迁入广西,初为商贩,走村串户,最后落脚古榄村,开基创业。旺甫镇龙洞平岭村廖氏,始祖廖槐,字永享,原籍福建汀州连城县,明初任都尉之职,后移居粤东田州演庄。传三世至廖观有,迁广西苍梧县旺甫镇龙洞村平岭小冲上木坪。观有是苍梧县旺甫镇龙洞平岭廖氏的一世祖。平岭村是当地有名的文化村。廖大谦,字若荣,追随孙中山革命,与李济深是亲密的朋友和同乡。
岑溪廖氏:最先人岑的廖氏始祖是廖野仙(思梅),原籍江西临江府新淦县长牌里二十九都。野仙于元朝至正年间宦游来岑,始居岑溪都宫,传数代后部分后裔分居于县城,再传数代逐渐散迁于各地,至今已传二十九世。其次迁入岑溪的是廖世北,明朝时期从广东罗定迁入,始居归义罗沙,后分支移居各处。近百年来有广东信宜县爱峰公养中后裔迁至岑溪南渡、高坡、南渡街落业。以上各支全是崇德公的后裔。岑溪廖氏有天葬墓,是件世所罕见的奇事。五世祖廖章,弘治拔贡,任道州知州,终于任所,运柩归岑,途中至斗塘根子岭,适值天晚,停柩岭上,第二天早上发现灵柩已为蚁穴所掩没,于是便让灵柩就地天葬,该墓一直奉祀至今。
容县廖氏:容县廖氏开基祖之一是朝高公。朝高公曾任容县正堂,祖籍江西泰和县。他的后裔有不少人侨居海外,有的侨居泰国,有的侨居马亚西亚,有的留学日本。现已传至十八世,历时五百年。容县立业村廖氏,始迁祖可揆,其子廖德贞于清朝时期由广东高州迁来广西容县立业村定居。崇尚拳术是立业廖氏的一大传统,历代都有一批拳术好手,有的成为出名的拳术师。
北流市廖氏:北流市位于厂—西东南部,呈长狭形,全市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形成自南向北流向的圭江及其两岸谷地,故名北流。居住在北流市的廖氏,现有两万多人,大多是明末清初从广东迁入的,也有部分是清末从相邻的容县、陆川县迁入的。分布在全市南、中、北部的清湾、六靖、石窝、华东、平政、大伦、大坡外、隆盛、六麻、清水口、新荣、兴隆、塘岸、北流、新圩等十五个镇。北流廖氏,大致可分七个世系。法海世系:该世系现有一万五千人,是市内人数最多的世系。明朝万历年间,一世祖法海有兄弟五人,由福建曾成县法门勒古巷石滩村迁居广东省翁源县(电白县),后复迁茂名、化州。再其后法海迁进二都播阳里冲村,再迁鸭娜坑落业,是为北流廖氏开基祖。传至四世达荣,由广东金坑村迁居北流县卞二里冲表(今六靖镇),子孙繁衍,散居各地。法闪世系:法海之兄法闪,其部分后裔清初迁入北流县。仲远世系:隆盛圩廖氏为仲远十七世振生、喜生之子孙,北流镇金背塘廖氏为仲远后裔十八世展芹子孙。公鉴、公凿世系:原籍福建,今大坡外镇廖氏为公鉴长子法章、次子法保之后代,新安村车子垌廖氏为法保后裔显的后代。野仙世系:岑溪市廖氏始祖野仙后裔共有两支迁入北流市兴隆镇。一支为应震子孙从容县沙田迁入丰垌村、甘竹村,一支从陆川县沙湖迁人丰垌村。纪德世系:由新荣镇五常村迁入。朝秀世系:由化州迁北流民安镇才旺村落业。其他还有解放后维钦从贵县迁入,庆光从容县迁入。北流市廖氏一贯重视兴学,读书育人,蔚然成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陆川县廖氏:分布在全县十六个乡镇,主要集中于乌石镇那壤、子良,清湖镇陆波、永平,良田镇鹿垌,平乐镇平乐,沙湖乡官山、新街,未场镇南中,古城镇长径和大桥镇的平山等地。开基始祖是肇绪公,武威郡支裔。其先由江西迁福建,至肇绪公迁广东化州新圩梧村落业。肇绪公裔孙自明代迁入陆川县,世代蕃衍,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玉林市廖氏:玉林廖氏现有一万多人,居住较集中的是高峰的集义,茂林的金谷、鹿峰,城隍的陈塘,樟木的新发,中村等地。其余居住在城区的四川角、垌口,名山镇的凤凰塘、白头塘,南江的常乐,城西的莲塘,茂林的陂石垌心,蒲塘镇的洋坡、三湾,高峰的龙文、靖文、新河、大同,蔡阳的山背,仁东的东高,福绵的马头岭,成均的东高,新桥的运车岭、高山坡,石和的石脚堡,沙田的六斯江口等,共十五个乡镇。玉林廖氏主要是廖光景后裔文兴、文亮的后代,都属武威郡,肇始于元末明初。文兴一支,传至恩明,历十五世至元景,由合浦诸子街迁至郁林茂林。文亮一支,传至义芳为广西博白三合圩开基祖,再传至宗足、宗器、宗彝三公,移居郁林高沙湖,为郁林樟木等廖氏始祖。高峰集义一支,七世祖广贤、斯贤、敬贤三公由广东惠州府迁郁林鲤塘村安居,后散居集义各自然村。此外,还有一部分则是从邻近县市迁采的。蔡阳镇陈塘廖氏,太始祖是廖贵承、贵享、贵顺三公。陈塘村一世祖是善明、善立。高峰乡黎江桥廖氏,开基始祖是日超、日阳、日华兄弟三人,于清道光年间迁至黎江桥村定居。茂林镇陂石垌心村廖氏,太始祖是敬修公。十世祖识明由北流迁居玉林茂林镇陂石垌心村。
贵港市廖氏:殿僚廖氏,属武威郡,源出西晋子璋后裔,太始祖监元。明嘉靖、隆庆年间,始迁祖非庸、国我、老晚三与二世祖文章、西章从宾州大阮村迁至贵县东津开基,今已衍至二十一代。木梓坡廖氏,是广东兴宁廖氏始祖德源公的孙子思恭的后代。思恭为一世祖,传至十六世鸿贤,全家迁广西贵县木梓坡居住。现已传至二十四代以上。木格镇廖氏,是广东兴宁始祖德源公的后裔。传至十六世于和,于和生四子:东麟、东凤、东鳌、东珠。其后裔分居于溢塘、竹根圩、木格街、漠塘三盛塘等处。
桂平市廖氏:桂平地处广西东南部,宋、元、明、清时,属浔州府府治所在地。桂平市廖氏分布在木乐、油麻、理瑞、罗秀、麻垌、金田、石龙、桂平镇等地。现有人口约一万两千多人。始祖盛泰,福建莆田人,参加讨元义军,授都督、总兵之职。明洪武年间,挥师西粤,封广西御史都督、清益将军,经两广各地,深爱武宣山清水秀,遂留居武宣县平安村。传至四世庆恩,庆恩生七子:贵真、应广、师千、应州、应府、午养、奏奇,分居武宣、贵港、桂平、平南、来宾等地。
平南县廖氏:廖氏在乎南县是大姓之一,现在分布在乎南、官成、思旺、东华、赤马、丹竹、大鹏、安怀、大安、镇隆等乡镇的廖氏,大多数是德源的长孙思明、第四孙思恭和盛泰、帝生、永忠、君门、维川的后裔。
藤县廖氏:藤县古称藤州,位于广西东部,浔江流贯县境中部,以江为界划分为藤南和藤北。藤县廖氏主要分在藤南的城关乡礼秀村、中和村、赤水镇和六坊村,埌南镇的大洴村、界田村,同心乡的平顶村,金鸡镇的镇安村,象棋镇的同乐村,天平镇的新马村;滕北的津北乡永隆村,濛江镇的新城村及濛江街,太平镇的七政村及太平街,东荣乡的杨洞村,大黎镇的来历村、和安村,古龙镇的合隆村、古龙村。藤县廖氏中有不少人的先祖是江苏华亭县人(今上海)。津北乡廖氏的开基始祖是廷秀。古龙镇合隆、古龙村相传为明洪武初廖广的后裔。埌南镇界田村是野仙的后代。天平镇新马村廖氏,开基祖茂尊,字秀生,原住广东顺德县,清康熙年间移居广西平南县武林乡。传至杰业,于清咸丰年间徙至藤县天平镇新白马村开基创业。
蒙山县廖氏:蒙山廖氏的开基祖廖隆公,明成化年间从广西平南迁到蒙山,开山辟岭,植树造林,耕田种地,为子孙造福,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下传裔孙十九代,分别散居蒙山各乡镇,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有上下北荡和佛子等处。
平乐县廖氏:榕津街廖氏,榕津由于古榕树多,又有直达平乐府的大河码头渡口,因而得名。后来有了公路,通了汽车,交通比以前更加发达。榕津廖氏是当地的大姓,就其渊源而言,主要有两大支。在榕津最早落户的一支是源海、源广兄弟。明洪武初年兄弟二人由楚南衡州府珠玑巷迁来粤西平乐县东乡里,先在石子埠暂住,再迁榕津落寨山,最后在榕津山脚根定居。据族谱载,这支的先祖为永忠公。另一支虽然人数较少,落户榕津也较晚,但因人才辈出,影响较大,这支据说是清末从浙江迁来广西。始祖为鸿模,他的孙子发龄、保龄皆有建树。发龄急公好义,为乡人所重。保龄自幼习武,人平乐武庠,历任协标、把总、千总。光绪年间,抵御外侮,中法战争中配合冯子材取得著名的镇南关大捷,成为民族英雄。发龄的孙子振榘、振荣均有名。振榘官至兵部侍郎,封中宪大夫、中义大夫。振荣任过县长,在乡筹建中学。
湘、粤、桂三省毗邻区域廖氏:贺州古城即广西贺县贺街镇,汉设临贺县,隋、唐、宋、元设州,明以后复改为县。这里两千多年间均是州、县治所,历来是湘、粤、桂三省邻接地区的商埠和交通要道,是桂东重镇。早在五代之前已有廖氏先人生活居住于贺州,从宋、元、明、清到民国时期,有二十多支廖氏族人陆续迁到各县乡村城镇落籍安居,繁衍生息。如广西富川、贺县、钟山、昭平、苍梧,湖南江华、道县,广东连州、连山、广宁、怀集等地都有廖氏散居各处。铸于南汉大宝四年(公元961年)的乾亨寺铜钟,重一千五百斤,钟身镌有一千二百八十八字,众缘弟子中就有廖师进、廖廷通、廖仁亮、廖二娘等人的姓名。又有宋进士廖必强曾作《甑山道中》诗:“丹障峰前路,驱车且暂停。山从来耸翠,水自尔清泠。草劲支寒露,鸡灵唱晓星。秦鞭挥不到,天末数伶仃。”
富川县廖氏:石脚村廖氏。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古城镇石脚村,是全县廖氏最主要的集居地,全村都是廖氏。始祖辰子公,字飞龙,于明朝初年从粤西连州连山迁居桂东富川立寨,名为石脚村,堂号世彩堂。石脚村家家有果树,户户有鱼塘,是全县养殖淡水鱼的基地。石脚上村廖氏。石脚上村位于富川东面,人杰地灵,山清水秀,是全县养殖淡水鱼的基地。始祖是致政公,传至赞元,自明初迁入富川县石脚上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钟山县廖氏:珊瑚廖氏。珊瑚位于钟山县东家垌南端,因始祖敏珊、敏瑚而得名。珊瑚是东家垌一个大寨,现在廖氏人口约一万多人,主要集中居住在珊瑚狮山下周围。太始祖廖徐璧,字崇远,是昌公十七代裔孙,元末明初由南京珠玑巷南迁至广西平乐府。长子敏珊,次子敏瑚于明朝宣德年间移居钟山东家垌,开创珊瑚寨。后敏瑚移居湖北,敏珊世居珊瑚,子孙繁衍,枝繁叶茂。
贺县廖氏:莲塘口廖氏。贺县信都镇莲塘口廖氏,是崇德的后裔,是敬斋第九子思义的裔孙。信都镇莲塘口的开基祖是廖锦秀。锦秀生于清嘉庆年间,幼年随祖辈和父辈由广东兴宁迁居广东河源,又从河源迁广东肇庆府广宁县的清水坑和杨梅坪山区一带谋生。后历尽坎坷才找到莲塘口定居下来,艰苦创业,家道日兴。仁义镇福安村架简寨廖氏,开基祖廖仁龙是敬斋的第九子思义的后代。传至肇旺,由广宁县清水坑迁广西贺县仁义镇白石冲。肇旺的曾孙仁龙在民国初年从白石冲移居福安村架简寨。肇旺为移居贺县仁义镇的一世祖。
全州县廖氏:全州廖氏的始祖是廖国器公。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金兵攻陷东京,宋室南渡。兖州太守廖国器公当时也带领数千百姓渡过长江经洞庭湖溯湘江而上,到达零陵,然后在今广西全州的龙水乡樟树脚安顿下来,就在这里定居了。后来子孙繁衍,分徙湘、桂等处。现在全州县的廖氏,就是国器公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全州县绍水镇的锁石岗村、赤兰老铺里、段美田村、赤兰铺、石塘堰、才湾乡乌石村、安和乡萝卜冲、安和乡沙国村、绵福村、小磐古村、贤山村、茶源村、蛇尾村、下村、新圩村、大口岩、杨岭村、廖家岭、界顶纳口村和两河乡的鲁水村、上宅新屋里村等处。现全州县廖氏宗族人口约有两万一千余人。
灌阳县廖氏:西山瑶族乡罗家村廖氏,是全州廖氏始祖国器公的后裔。开基祖登瀛公于十七世纪从全州县鲁荐瓦子脚移居灌阳西山罗家村。现已传至十五代。
融县廖氏氏:融县包括今融安、融水两县。融县廖氏主要分布在融安县浮石镇的西茶村、仁村、蒙洞、晚渚,东起乡的古黎,大良乡的木林,潭头乡的大境,城东乡的塘寨、大乐岗、大乐村,大巷乡的大巷,长安镇,桥板乡,沙子乡等自然屯和乡镇。融水县的廖氏主要分布在贝江边的小狮,和睦乡和大里,永乐乡的永乐及汪洞乡等地。融县廖氏均为外省籍人,在兵荒马乱或天灾人祸时逃荒避难而迁入融县的。如融安县浮石镇西茶村廖氏,就是广东大巷口鸡爪屯的廖椿公于乾隆、嘉庆年间只身逃荒而来繁衍的后代。融安大陆村廖氏,是湖南下石洞江口廖氏的后裔。
武宣县廖氏:宣武县廖氏人大多是廖盛泰的后裔。廖盛泰,原籍福建省莆田白石乡赖溪村人氏,生性刚强,少而博学,精通兵法,曾参加朱元璋的讨元起义军,为朱元璋所器重,授以都督、总兵之职。明朝建立后,奉命挥师西粤,荡平两广的残余反明势力,以功封广西御史都督清益将军。盛泰在广西期间,深爱武宣山清水秀,遂归莆田携眷来武宣三里乡定居于平安村(今旺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传至二十六代。盛泰的四世孙庆思有七个儿子:贵真、应广、师千、应州、应府、午养、奏奇。七兄弟分为七大房。
象州县廖氏:象州县廖氏大多是廖盛泰的后代。盛泰生一子总彩,总彩生子廖政,廖政生子庆思,庆思生七子,七兄弟分七大房。象州廖氏主要分布在马坪乡洞村、木堂村、朝南村、竹官村、回龙村、木怀村、古达村、和弄村,其塘、大塘,马坪街以及寺村、妙皇、大乐、罗秀二水品各乡镇。自盛泰至今,已传二十四代。
鹿寨县廖氏:中渡镇石龙村廖氏,石龙村廖氏是廖扶架的后裔。扶架约于清初偕其子持崔从广西柳州马平县五都迁修仁县龙虎村(今属利浦县),再从龙虎村迁居中渡县(今属鹿寨县)石龙村。扶架与持崔是石龙村廖氏的一世祖与二世祖。中渡镇黄腊廖氏,居住在古车村、塘头村、林村、中村、六洛村、大门村等六个自然村,其中以大门村人数最多。据老一辈人说,大门村廖氏始祖叫廖正乾,大约于明末清初由桂林地区永福县三皇乡清水塘迁来,塘头村廖氏始祖叫廖郎平,来自湖南武岗县。
阳朔县廖氏:福利镇洞心村廖氏,原籍湖南,于明成化年间迁入广西阳朔县富和里山尾村,始迁祖廖金生。明朝万历年间,由政郎公移迁洞心村定居,至今已历二十三代。
田东县廖氏:平马镇、林逢镇廖氏,主要聚居在乎马镇的街道、靖逸村、四平村,林逢镇那娄、中山、冻务、那录及布兵乡保利村等地,几乎都是江西廖氏后裔。据现存家谱及老人口述,此处廖氏始祖为宋朝号千四官源兴、千六官德兴兄弟,原籍江西省吉安泰和县城内道前街,堂号归“武威堂”。宋时迁至南宁府宣化县。清乾隆年间,传至踊螯公,率族人迁至今田东县平马镇靖逸村及林逢那娄屯创业定居。
平果县廖氏:鼻祖廖永忠,后裔在广西安居落户,子孙昌盛,遍布南宁、武鸣、隆安、平果、田东、田阳、上林、天等各地。先祖以庄官云南大理寺少卿,受珍官监察御史,应先官至中宪大夫。传至日胜,至果化州布思村定居,他就是布思村廖氏的太始祖。
贵州省
威宁县廖氏:牛棚镇、迤那镇、斗古乡廖氏,牛棚镇、迤那镇、斗古乡位于威宁县西南部牛栏江的中上游,与云南接界。这里四山横卧,山清水秀,地处云贵高原。明清时期受土司管理,号称“威镇凉山都督府,管辖夷蛮九土司”,历来是个远离“王化”之地,长期受土司的高压统治。威宁县约有廖氏人口七千余人,主要分布在盐仓、二塘、龙场、金钟、猴场、草海、黑石、观风海、秀水、海拉、牛棚、迤那、斗古等十三个乡镇。威宁县廖氏始祖之一是时作公,原居湖广宝庆府武岗文版桥白马街柳树巷锣锅井。明初奉命人贵州“征剿夷蛮”,任“八大指挥”之一周国瑞的副总指挥,在平定“水西叛乱”等战役中立有战功,后定居在威宁北门水井湾,成为贵州省威宁廖氏开基始祖之一。新发乡廖氏,始祖文贤,原籍江西省清江县,后迁湖广衡州府衡山县司天辛辛街。文贤后裔隆发由湖广衡山县迁居贵州省威宁县二塘区小湾街。
六盘水市廖氏:钟山区大湾镇顶拉村廖氏,大湾镇小湾村廖氏始祖隆发之子孙。诗定之子书方,由大湾镇小湾村迁居威宁县二塘区顶拉冲子即现在的六盘水市大湾镇顶拉村。
赫章县廖氏:哲庄乡娃多村廖氏,哲庄乡娃多村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东北与镇雄头屯毗邻,东接毕节县放珠乡,南接赫章县平山乡。娃多村廖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始祖由江西吉安府迁到贵州毕节定居,后裔辗转迁至赫章县哲庄乡娃多村。
毕节市廖氏:放珠镇廖家院子廖氏,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太始祖尧汉公,曾任唐僖宗乾符年间的江南道都御史。子绍升任衡州太守,遂居家于衡州。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传至应松,应松是毕节放珠镇廖家院子廖氏的始祖。
四川省
宜宾廖氏:远祖廖万八郎于明初由金陵迁湖广宝庆府邵阳县小东路富阳二都大山冲。清初四川遭兵燹后荒芜有年,康熙年间旨令调湖广之民人川开垦。国正公于康熙五十四年带领弟兄子侄人川。因人丁众多,一地难居,一半留住宜宾义下乡慈菇塘,一半迁居泸州忠信乡中背石。
云南省
镇雄县廖氏:镇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云贵高原乌蒙山北麓,是云、贵、川三省交界地,自汉朝置县起,曾有“大雄古邦”之称。镇雄县廖氏有三百多户,一千三百多人,除部分在县城附近外,多数散居在坡头,大湾以萨、塘房、中屯、南台等地。镇雄廖氏大多是周文王的后裔。先祖登华,原居湖广麻城。其子廖鲁,因家遭冤难,避居贵州威宁州遵化里翟章坝。传至连山,于清道光年间移至镇雄县定居,为云南镇雄县廖氏始祖。银厂廖氏,先祖原籍湖广武昌汉阳,康熙年间迁至云南镇雄县。中屯乡廖氏,原籍湖广麻城孝感乡,太始祖是天源。传至应魁,在云贵交界处翟底河落业。中屯廖氏为应魁部分后裔。堰塘乡新场村廖氏,始祖仕扬,原籍江西省吉安府白马庙镇学院街乡廖家村,明朝初年迁至云南镇雄县堰塘乡落业。高山廖氏,是福建杭永廖氏始祖花公后裔,为花公之燕及的次子廖政的子孙。传至廷惠公之孙国生,自闽人蜀,居富顺兆化镇。国生子兆堂由蜀人黔。再传至顷德,迁云南镇雄县柳林。板桥镇廖氏,是明开国大将廖永忠的后裔。开基祖应寿,由四川泸州迁至云南镇雄县平坝立业。
香港
香港上水乡廖氏:系出西晋子璋公。降及元末,其聚居于福建汀州之旁支中,有廖仲杰公,原名仲达,因避先祖讳,故改名仲杰。由闽迁粤,辗转南来,落籍新安,今改宝安县,遂成上水廖族开基祖。传至七世祖南沙公,与其侄润宇公共寻村址,合力建村,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建成围内村。围内村地呈长方形,围墙分有四斗,东斗子孙居围内村东面,西斗子孙居围内村西面,南斗居南,北斗居北,各居一方,从而形成上水乡三房四斗的格局。又立围于梧桐河上,因以上水乡为名。此后廖族生齿日繁,遂于村外建屋,由原有围内村,而分成今日之门口村、莆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及兴仁村共八村,合称为上水乡。上水乡建有祖祠廖万石堂。六百余年来,人口增至四千余人。
【迁徙入闽】
廖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省境,廖姓历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廖氏族人称“先世居汝南”,廖氏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省南部的上蔡、平舆、汝南一带繁衍。当时河南廖姓之昌荣。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在河南、四川。秦汉之际,廖姓始有迁往周边地区者。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后裔廖惠避秦之乱而迁河南(据《廖氏源流序》)。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永嘉之乱”始,北方廖姓大举南迁,廖姓已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广东、浙江、江西、福建。此期,廖惠后裔廖化自襄阳(今湖北省襄樊)迁入四川,是为入蜀始祖。传自廖世璋,居江苏南京,其二子分别入居洛阳、浙江永嘉。传自廖延龄,任武威(今属甘肃省)太守。唐朝中期,中原廖姓两次南下移民,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
廖姓在三国及晋时就已入闽。晋代隐士廖堂,将乐(今属三明)人,为最早入闽者。隋唐时,廖姓大量入闽,居于闽北将乐、顺昌一带。清《宁化县志》:廖忠,陈隋间人,南北朝(420—489年)迁入黄连峒(宁化古称),一妣二子,卒葬东郊连山,因经常显灵祐民,民念其德,遂在其葬地建连山庙,塑其像敬祀。
廖仕耀《适者生存·廖达郎族系文史资料》:以叔安为一世,原为汝南郡。至77世奇可,生三子衍为武威、清河、太原三郡。至79世崇德,廖崇德,号王郎,唐贞观庚子岁(640年)进士,唐贞观庚子授虔化(今江西省赣州市)令,有贤声,子孙留居虔州,生三子:长兰阶,裔传建宁、宁化中沙练畲;次兰芝,生三子(长光禄,为达郎系;次光尧,裔衍将乐、安溪;三光景,其孙四十一郎自虔州迁宁化石壁,后裔又迁延平府顺昌县合阳,裔衍顺昌、宁化陈坊及清流);三兰德留居江西。81世光禄--德迁--友麓--昌岐--銮公--三传--通公--克敬--伯九郎--达郎(90世),初迁宁化济村古背,后迁石壁溪背。至93世来郎,徙淮土磜下。生六子:长四二郎迁上杭(今龙岩小池),裔衍四川、重庆;次六二郎,迁长汀;三五六郎,生三子,裔衍宁化磜上、清流廖武坪、宁化治平茜坑;四章郎,生二子:长益郎居磜下,裔衍禾岭下、禾坑、石桥下;次七二郎,迁岭下、泗溪、坪上;五七郎,徙治平绍冈,裔分三房衍清流里田廖坊、宁化罗溪廖坑、龙岭下、黄田馆;六万郎,迁长汀新桥廖家坊,裔衍江坊、长汀城关。
唐初有廖姓随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有镇戍故绥安地的府兵有廖公远。唐末有廖姓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均在福建定居。唐兵部尚书廖奇轼第五子廖琼由光州固始入闽。
唐贞观四年(630年),泰宁开善九峰山的山寇高海、高澄作乱。原籍湖北江陵的荆州大司马廖轮奉命领兵前往征剿。历经28战拔除贼寇山寨后,廖轮率军班师回朝,留下儿子廖董钊与外甥杨胥马镇守葫芦二泽(今开善乡枫林和洋坑)。廖董钊垦土立业,结庐而居,成为泰宁开善廖姓开基始祖。廖董钊的第二十世孙廖永啸有10个儿子,分别迁居于福建、江西、广东各地;其中,次子廖谅留居泰宁开善。
唐咸亨三年(672年),廖前任南剑州刺史,并举家入闽,经从南平迁将乐县龙池团定居。据将乐黄潭《廖氏族谱》载:“廖氏世系之亲,初出自河南,迁居陕西长安祖廖权。权公生于东汉顺常年间,为武陵尉,因子廖立入仕蜀国,避入吴地,而后将乐,始焉。继而二十有一世之孙廖前任真州通判,理政清廉,升南剑州刺史。”据将乐档案馆保存的《廖氏宗谱》载:“自汉季武陵尉世重公至唐季刺史胜公之父隆平侯孟光公供二十世旧谱,相传仍勤卷首而笔,族龙池实由刺史公定为一世祖考。”可见,廖前是将乐龙池廖姓的开基始祖。
《兴廖氏族谱》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战乱,播迁于江南各地。唐时,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乱,迁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宋末,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等地区。”
廖姓第十二世廖崇德,于唐太宗贞观庚子年(640)科举中明经登第,升宣州刺史。生兰芝、兰阶、兰德三子,长子兰芝承继武威郡派宗,娶卢氏生光禄、光尧、光景三子,其中长子光禄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10年)中进士,官任汀州节度使。传下第十六世廖四十一郎,时值黄巢起义,廖四十一郎为避战乱,便随中原客家人第二次南迁,即从江西迁到福建宁化石壁村,为廖姓入闽始祖。
陈良学《宁化石壁客家人移垦秦巴山区考略》(载《石壁与客家》)云:唐贞观年间廖崇德官江西虔州令,任满即家于斯。宋时传至廖四十一郎,部分族人避乱入闽,居汀州宁化石壁;明时,其一支族人廖德源沿江南下,迁居粤之兴宁。唐廖崇德公是江西及闽、粤廖氏各支之始祖。
五代时,迁居宁化石壁的廖四十一郎的第五世孙廖实蕃,字循正,号五郎,从宁化石壁迁居福建上杭。廖实蕃的第三世孙廖百三从上杭迁居广东蕉岭。
崇德孙(廖兰芝之子)——光尧进士出身、任兵部侍郎,子:奇轼;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奇轼生五子:长子廖璠任刺史,次子廖玙,唐韩林院侍讲,曾任漳州刺史;三子廖琬,唐进士,任杭州太守;四子廖琰任苏州刺史;五子廖琼——字世丹号桂亭,唐懿宗咸通初年榜眼及第(进士第二名)官授福州佐武威将军。节度使万胜将军、转运使、漳州司马光禄大夫。
廖俨字端庄,官至御史中丞上国柱,自光州固姓敕令小溪场(今安溪县)为长官,开发蓝溪两岸,开丰三年(909年)后避乱举家入泉,为上苑开基祖。在安溪县、南安市衍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传四十世。廖俨入安溪肇基上苑生八子,子孙后裔迁居泉州北门,儿孙都在安溪蕃衍,分居于上苑、善益、马狮、新厅、益林、后塘、美井、官桥、尚卿、后沟、东林、房巷等地,并播迁到泉州、惠安、南安等地。部分后裔迁居宁德市飞鸾镇梅田塘田、迁居宁德县二都榕溪村建碗窑、九世万英之子梁迁往台湾、迁居沙县富口镇、迁居永安县安沙镇、迁居惠安县涂寨镇廖厝村、迁居台湾琅峤、迁居台湾琅峤、迁居台湾八分寮、迁居台湾北路新庄、迁居政和县三里亭。播迁江、浙、湘、鄂、川、粤、桂、台、港等地,以及东南亚各国。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郡望武威的廖镇万的第五子廖达郎携家人从江西宁都麻兰寺迁徙入闽,居宁化县。南宋时期,宁化廖姓后裔廖铜郎复迁清流县仓盈里童家岭,后又迁居清流廖武坪。宋代,廖觐携6个儿子定居永安后,其后裔陆续有人外迁,居建宁府、迁泉州墲头、江西广信府铅山县。
北宋时,福州闽候廖姓迁居尤溪城关小桥头。北宋末至南宋初,廖元益从尤溪城关迁居尤溪二十五都,为尤溪台溪山头廖姓开基始祖。北宋末,邵武禾坪廖姓迁徙泰宁小北斗。宋末,将乐廖十九郎游猎至建宁。廖刚的裔孙廖觐(字万十三郎)因避战乱,携6个儿子由顺昌交溪迁到永安大源(今曹远镇大源村)定居,子孙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廖觐为永安廖姓始祖。
据闽粤赣各地廖氏族谱记载,廖崇德9世(廖氏50世)孙廖花,字实蕃,号循政,世居顺昌合阳。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任湖广参政大夫,致仕后,定居于汀州府上杭县胜运里觉(郭)坊(今蓝溪镇觉坊村)。廖花墓在上杭庐丰乡立英村,“田鸡浮塘”形,2007年海内外裔孙重修,上杭县人民政府将它列为文物,加以保护。觉坊有廖氏花公祠,祠内楹联:“甘肃武威承前启后源流长,闽杭觉坊继往开来子孙昌。”廖花裔孙播迁闽、粤、赣、苏、浙、湘、鄂、桂、川、滇、港、澳台及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国。其中,迁台众多,他们多从粤东、闽南等地向台播迁。仅民国时期修纂的《闽粤赣武威廖氏族谱》就记载廖花17—20世迁台裔孙有80多位。
龙岩市进贝村廖姓家庙知本堂堂联所说:“源出武威汝南,历周汉晋唐宋元明清,世推望族;派盛楚豫闽粤,数公侯卿相台垣督抚,代显伟人”。永定廖姓,第二十一世廖花(廖文兴次子),字实蕃,号五郎。于宋太祖四年(963)封湖广参政大夫,娶寨头氏冯一娘,诰封夫人。廖姓开基祖宗长,字翠峰,自明永乐年间徙居进贝,已传24世,宗亲散布国内各省(区)以至世界各地。长汀廖姓分属清河、武威廖姓,均系崇德的后裔。聚居较集中的有城关、河田、四都、南山、新桥等镇。千七郎与其子文一郎是武平县象洞乡光彩村廖姓的开基祖,系福建杭永廖姓始祖实蕃的后裔。永定县廖姓人多是廖姓杭永始祖花公的后裔,分布在14个乡镇37个自然村。
至宋代,福建廖氏繁衍成为大族。分布于宁化、顺昌、建宁、邵武、上杭、永定等县。清代康熙年间,第17世廖君弼公由永定迁居福州东关外,定居古闽都和家族的兴起,君弼公成为廖姓福州家族的始祖。嘉庆、道光年间是廖姓福州家族的鼎盛时期。五子登科,满门皆贵,成为福州老城区内四大望族之一。嘉庆皇帝对廖姓宗族似乎情有独钟,格外恩宠。翰林院学士廖甡回乡探亲祭祖,嘉庆皇帝御赐一副对联给他:“溯源本于西周,祖德文谟昭百代;肇冠堂兴南宋,家声世彩振千秋。”
《梅县志》:廖氏五世祖诚公,居汝南,东晋太元九年(384年)复迁江南。唐末,裔孙由江西宁都避乱经石城迁宁化石壁,后又迁顺昌。至宋末,复由宁化石壁经长汀、上杭至永定而入广东兴宁、梅县、大埔、五华等地。
兴宁廖氏宗亲提供的资料:该族是福建上杭廖花(实蕃)的后裔。先祖廖光景是崇德之孙,曾任安徽宣州刺史,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10年)落户江西宁都钓州。生三子:长琼宣,钦取进京,死于途中,琼宣之子四十一郎,迁居宁化石壁,有玄孙九人,其中之一名文兴,其次子名花(即实蕃)。光景次子琳宣,迁居莆田;三子瑞宣,徙居广东增城。
廖金龙《梅州廖氏渊源及衍播》(载《客家人》2003年第二期):廖叔安七十九代廖崇德,号瑯,唐贞观庚子进士,任江西虔化令,任满后率子侄从浙江松阳迁居虔化(江西宁都)。唐玄宗天宝末年,其四代孙廖腾骧,因父辈在朝受人诬陷,为避祸,合族迁居福建宁化石壁寨。其后,屡遭兵祸,迁居延平府顺昌县合阳墟。至廖花,宋太宗四年进士,官至湖广参政大夫,因变乱于五代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迁居上杭郭坊,其五世孙仲远迁广东梅州城。
宁化中沙《廖氏族谱》:子璋公(廖叔安六十八世)裔孙明德,唐时迁居兴国三僚,传至达郎,迁居宁阳招得里(宁化安远)七都牛斗寨。其孙德郎,卜居廖家坪(中沙乡)。而宁化济村、淮土《廖氏族谱》载:崇德裔孙达郎,宋嘉祐年间,由宁都麻兰寺前白鹭树下迁入宁阳(宁化古称)龙下里济村,再衍淮土。
安乐磜上《武威廖氏族谱》(1995年五修)载:一世卿祥(又叫五七郎),于南宋隆兴年间,从夲县淮土磜下(今宁化县淮土乡磜下村)迁入安乐磜上,迁入之初,没有寸土立脚,从卿祥至念八郎,念八郎生二子:镒郎、引郎。祖孙三代都帮高畲坑畲人耕田管山。引郎在帮罗屋厅人做长工时,娶罗氏女为妻,后定居罗屋厅(现名廖武村)。镒郎生子三六郎,娶高畲坑兰氏女为妻,生二子:六二郎、六五郎。长子六二郎,住高畲坑;次子六五郎居鹅公窠。
《清流县志》: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达郎入闽,居宁化济村古背。其裔一支分徙安乐磜上。南宋时鈏郎迁居清流仓盈里童家岭。
香港新界上水《廖氏族谱》、《崇正同人系谱》:蜀汉骠骑将军廖氏之十九世孙四十一郎(有谱载为琼宣之子),宋时自宁都迁居宁化石壁。裔孙德源迁居广东兴宁。传至廖荣寿、廖璇迁陆丰;廖恩敬徙梅县;廖千十郎迁大埔;廖宗国移南靖;廖琼徙安溪。元时,续衍深圳、香港。
【播迁海内外】
福建廖姓迁海南始祖廖学举,莆田人,进士出身,渡琼任会同县知县,育子二:长仁杰、次仁友均落籍琼州。
江西定南县《莲塘廖氏三修族谱》载:吾祖子璋公西晋咸宁间以功授镇国将军,其子迁浙江松阳县,五代至诚希公,避五胡之乱而迁江南,先后于福建宁化、广东兴宁、长乐居住,后迁江西龙南县莲塘镇,明隆庆三年再迁定南。
临江廖氏,是江西廖氏之一支,卜居临江府清江县中潭里,清嘉庆年间,其廿四世廖居庆(字德望,号鼎升),甫冠来宁陕县,经商起家,为临江廖氏迁陕始祖。
临江廖氏迁陕第二代祖廖诒坦(字洪维),约于清道光三十年前后经商来陕。《宁陕廖氏续订族谱》载:洪维祖,生于道光元年辛巳十月十四日,生长清江,父远经商,早年失恃,赖兄嫂为之生,妣萧氏,生五子:发矩、发准、发绳、发方、发员。廖诒坦迁陕后,兼祧庆祖房,配妻黄氏,生一子发石。诒坦被称为“脉分秦楚,陕樊发祥之源”。
宁化安乐廖仕耀考证: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中国民主革命家,廖仲恺先生是宁化石壁四十一郎外迁裔孙。四十一郎,于唐代宗时自江西宁都迁居宁化石壁,其后裔从宁化迁顺昌合阳,到实蕃公,从顺昌合阳迁上杭郭坊,其裔孙又从郭坊迁永定,传到仲远公,从永定迁梅县,传到德源公,从梅县迁兴宁(时在明永乐初),到思温公从和山迁叶塘鸟池石壁下,其后裔再迁惠阳县鸭子步村。廖仲恺祖藉广东惠阳市陈江镇幸福管理区鸭子步自然村,其父竹宾,系兴宁始祖廖德源世系思温公派下裔孙。
永安廖姓后裔陆续有人外迁江西广信府铅山县。宁化石壁的廖姓外迁,经长汀、上杭、永定进入广东兴宁、梅县、大埔、五华等地。廖实蕃的第三世孙廖百三从上杭迁居广东蕉岭;其后裔遍布兴宁、梅县、惠阳、以及福建、江西省境。泰宁廖姓分别迁江西、广东各地。福州廖姓迁徙北京及湖广、江浙各地。闽南闽西廖姓迁徙台湾。廖实蕃公现在后裔不但遍布八闽大地,而且由近及远逐渐移居于粤、赣、苏、浙、湘、桂、滇、川、琼、台诸省份以及香港、澳门、东南亚各国。分布区域仅据收录上《中国廖氏族谱武威花公世系》就达9省80多个市、县,160多万裔孙。廖崇德公的后裔播迁范围非常广,不仅闽、粤、赣的许多廖姓都尊廖崇德为开基始祖,而且广西等地乃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都有他的后裔。所以,“武威堂”是流传最广的廖氏堂号。一支后裔廖俨任闽北巡按,在安溪县官桥镇的上苑定居,子孙播迁到江、浙、湘、鄂、川、粤、桂、台、港等地,以及东南亚各国。在印尼、菲律宾和新加坡都成立廖氏公会。
廖姓是台湾的第二十一个大姓。在台湾相传:“先世为南剑州将乐(今福建南平人),始祖廖严,唐昭宗时,官国子祭酒,朱全忠纂唐,避乱入泉,陷于小溪场(今安溪)、后嗣蕃衍,居闽者甚众。”廖姓自闽、粤迁台是在明末永历年间开始的;当时,随郑经到达台湾的麾下三名将官廖进、廖义、廖冬。另外台北新店镇的廖姓也世代相传等等。台湾廖姓人有单廖与双廖之分。单廖是指纯粹廖姓人;而双廖,又称张廖,是明初漳州府诏安县官陂乡张愿(元)仔的后裔。云林县、台中市西屯区、台中市北区、台北县板桥市这5个地区都是张廖族系的聚居地,是所谓“福佬人”。单廖系廖姓族人的主要聚居地为台北县新店市、桃园县、新竹市、苗栗县、高雄县、屏东县等地,他们的先人是从闽西南和广东省大埔、陆丰、蕉岭等县移居台湾的,是所谓“客家人”。廖世崇支脉最早建筑宗祠,在观音乡,廖姓为仅次于黄姓的第二大姓,1988年重建宗祠时,统计廖世崇派下现约有3000余丁,大多以“国泰民安逢景运,文经武纬振家声”的字辈命名。
廖姓人徙居海外主要是邻近的东南亚各国寻求发展。 廖姓人在海外的分布,以东南亚最为集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有为数众多的廖姓人生活和居住。其他如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乃至世界其他各地的廖姓华侨、华裔也不少。海外廖姓华人的祖先多数是从福建、广东、广西以及江西、湖南等省移民的,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江西廖氏始祖崇德公、福建顺昌廖刚公、福建安溪廖俨公的后代。海外廖氏宗亲团结齐心,慎终追远,光大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先辈遗留下来的精华,在他们中得以代代薪火相传。
【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相当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时移治平舆。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东汉移治今宁晋西南。
武威郡:三国时的廖化裔孙廖延龄,到今甘肃省任武威太守,其裔孙在武威繁衍。廖氏在发展和播迁的过程中形成了武威郡望。
堂号
巨鹿堂:以望立堂。
武威堂:唐贞观年间,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省宁都)县令,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从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武威堂是流传最广、人口最多的廖氏堂号。“崇德之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自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如今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乃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廖姓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后裔。
世彩堂:是廖氏的主要堂号之一。“世彩”的内涵:一是长寿而有福气,“为官者只有造福于百姓和乡里人,才有这样的好福气”;二是宋皇帝(钦宗)御封“世彩堂”,更为显赫而耀。廖刚是宋朝一位极有胆识、极有谋略、威望很高的大臣。他的曾祖母活到93岁,曾祖父享年88岁,他们都看过自己的第五代孙子。廖家累世奉养白发老人,所以廖刚把自己的厅堂命名为“世彩堂”。后世许多廖姓宗族都喜欢用“世彩堂”作为堂号。
汝南堂:汝南郡是廖姓最早的发祥地,汝南堂是廖姓人以其祖先发祥地汝南郡取名的堂号,是廖姓最古老的堂号。
果烈堂、中乡堂:蜀汉廖化,为关羽主薄。关羽败亡,廖化在战场上假装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迁右军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所以叫“中乡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刚烈,就叫“果烈堂”。
紫桂堂:宋朝时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学,在桂山建了一个书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称“紫桂堂”的。
万石堂:宋工部尚书廖刚,娶秦国夫人张氏生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
清武堂:据《廖氏大族谱》载:“明初,张元子入赘廖家” ,为福建诏安官坡张廖一族之源。这派族人从张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为“清武 堂”。
其他堂号
另外,廖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中乡堂””、“垂裕堂”、“崇远堂”、“馨德堂”、 “知本堂”、“本思堂”、“五桂堂”、“武城堂”、“慕维堂”等。
字辈
全国廖氏新排统一字辈:“三才四维正学行宗泽立伟尚承章钟书俊志锡鸿业敏哲体道达远康荣和超咸障葆化华国任重树弘良兰玉秉德文望新光”。
台湾云林廖氏字辈:
下浦里元表支派:“文明登仕锦松国恩武有正镇奉天发隆”。
小茄苳理明支派:“利文士子日初兴必世居仁郁乃登恒立良心存美德宜昭孝义有芳称时逢茂对宜恭仰秉礼传家蔼善能溶哲向辉延博庆扬光大智缵高腾”。
台湾马冈廖氏字辈:“德先春荣瑞景明祥公衍庆自天成文章显达仁为贵远绍渊源启俊英”。
台湾台中廖氏字辈:“汝宗登玉岳元衍孟仁上世庆昌期朝廷承裕随芳锡华国文章启应时”。
台湾三岑乡廖氏字辈:“日大玉英圭锡钦绍盈世文才登科甲振作泰隆兴家声布春晖光前子孙贤祖泽喜超然”。
台湾桃园观音乡廖氏字辈:“国泰民安逢景运文经武纬振家声”。
台湾桃园大鱼池、马坑廖氏字辈:“烈世文国以丁财福禄昌苍梧千载茂丹桂五枝香”。
台湾厚福廖氏字辈:
道烈、道顺支派:“寿则吾宦永世朝恩以承天禄椿松千载茂兰桂四时春燕翼诒谋远鸿图德业新”。
道昭支派:“崇天有荣华富贵万年嘉克守祖功德兴隆同一家”。
台湾平寨廖氏字辈:“再友永元道天理振仕宜可时世大有进德继述显名扬传家礼义长箕裘隆百代宗绪庆荣昌”。
台湾清武廖氏字辈:“宗友永元道日大继子心为朝廷国土良名万世钦文章千载荣中恕一生金”。
台湾廖氏老六字辈:“信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远诒谋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基庆式五金门”。
台湾台北武威廖氏字辈:“文章克立修德为先乃能世守受福于天”。
台湾台北土城乡廖氏字辈:“子邦文士心上慕鹏程绳武光前烈诒谋奕世享”。
台湾台中西廖氏字辈:
屯区勤朴支派:“光明正大克夺世德耀振家昌”。
下庄仔问支派:“傅家德谊惇仁礼华国文章本史书”。
台湾港尾廖氏字辈:“上国朝廷时士天正心大学本宜先荣光献瑞成名世列位圣君亦尚贤”。
台湾屏东廖氏字辈:
大房支派:“相朝镇贵天新振庆运兴文元德昌”;
晚房支派:“相朝镇庚水集瑞德胜荣华国家兴”;
两房合派:“盛登凤彩传芳发修学文武锦兰清忠良仁义鸿龙王桂汉雄光万世英”。
湖南临湘廖氏字辈:“天应长兴永祖源敦大启贤良孝友传家世泽芳国华文章膺上选登朝佐治庆隆昌”。
湖南道县廖氏字辈:
乾派:“盛家治均安积”;
坤派:“菏莲珠花翠”。
湖南娄底廖氏字辈:“国万朝添子世代荣华长忠邦定安太仁泽永兴强”。
湖南湘乡廖氏字辈:“国万朝添子世代荣华长忠邦定安泰仁泽永兴祥克纯宏祖武光宗兆吉昌自修至平治经伦显名扬文德播寰宇道义振楚湘礼贤承先训敦行启善良”。
湖南新化廖氏字辈:“可绍先人志宜贻百代光家声垣振作德泽自延长”。
湖南长沙廖家渡、廖家湾、乌龟山廖氏字辈:“惟时士学之宗文华国光先德永兴景运宏开传贵嗣恒修裕懋振家声”。
湖南长沙湘春门廖氏字辈:“永公开裔源远思贤塘国元玉宗启文光振世家训定发其祥大崇庆典庆晋寿康承先贻泽泰运鸿昌敬培勋业锡福均芳”。
湖南安化廖氏字辈:“应日添元志宗文立大昌荣华兴富贵永远德贤良锦章新灿基镇资深勋封锡泽彩烈储金湘楚炳瑞钟渐来鸿持钧淑懋焕起铭洪”。
湖南嘉禾廖氏字辈:“均斗才文必本荣宗胜仁万大富贵天良久征攸远”。
四川潼南廖氏字辈:
大房支派:“仕国朝庭清富贵礼义新益自成顺道安邦石良珍”;
二房支派:“仕国朝庭大乾元世代新祖宗名正学才裕启人才”;
么房支派:“仕国朝庭用云容家有光永元世先德福贵长发祥”。
四川武胜廖氏字辈:“永远庆挺昌”。
四川宜宾廖氏字辈:“德大(达)世代永昌隆”。
四川大竹廖氏字辈:“子永世应正大光明宗依德胜提维登芳诗书启后孝悌家昌仁义国安文武朝彰”。
四川中江廖氏一支字辈:“正大登明一百顺德维兴有道朝庭浦再起万年春”。
四川中江廖氏一支字辈:“奉知延再通进国永兴隆盛德乾刊大世代获朝中”。
四川成都廖氏字辈:“永作传绍祖宝器道”。
四川荣县油草沟乾山宗祠廖氏字辈:“乾坤方福卓 永成正必登 长光兴世泽 玉启兆文明”。
广东连州廖氏字辈:“国家兴隆定有贤良缵承基绪世代修积乃生才俊光耀门庭”。
广东信宜廖氏字辈:“中乾克日逹任德典运修廷荣福锡洪基光祖泽繁昌肇世耀国恩日益兴隆才俊秀年尚茂盛正高登”。
广东开平廖氏字辈:“福锡如章志家兴庆吉祥永宜锦祯英鸿禧荣华胜国泰祖宗长源传流万世”。
贵州遵义廖氏字辈:“碧顺文玉纯思登朝永世万代兴光中祖德金明天开正成志长云”。
贵州大麻廖氏字辈:“文昌子永世应正大光明一仕三升朝才高伍代清尚需昭先德同芳在守城宣能多治化广选名升平”。
贵州兴仁廖氏字辈:“大世国发启永兴闻龙诗云汉明遇学先”。
重庆开县廖氏字辈:“刚嗣理荣讯中光鉴淇林点城万天梦孙泰海询琮年二孝日时五尚仲侗添思贵永大琇正文希元显可绍先人志宜谋百代光家声期振作德泽自延长如树能培植蓬勃竟发扬千秋锺毓秀才华出栋梁”。
重庆江津廖氏字辈:“海昌世泽”。
重庆铜南廖氏字辈:“友达士奎光京周德哲扬文武星士业忠诚现家帮”。
江西鸡田廖氏字辈:
本源原派:“人哲昭长发英雄尚后来永言多福显景运自和开”;
湛田支派:“德仕介景福仁思宗彦祖文运启家声世代振鸿名”;
鸡田支派:“德子玉必仁思文宗福显景运添芳秀世代振鸿名”;
大田支派:“德万添梅正原仲仁思宗彦凤吉光懋世代振鸿名”;
秧田支派:“德必仁应祖宗思文才添国泰运开福世代振鸿名”;
新化支派:“德华志祖昌仁义礼添玄黄任声忠信世代振鸿名”;
四田续派:“继述承昌国敦崇展达才盛朝隆建立富贵应常来”。
江西龙南廖氏字辈:“绍庭为国瑞光彩振家声”。
湖北随州廖氏字辈:“开国承先志有到自传家”。
湖北容城廖氏字辈:“正大昌盛”。
广西全州廖氏字辈:“宏惟嘉晋运达士志连承启盛长思建益安宝惠新任朝如茂学济义敬超明与庆良生广作康景以文受贻宗道远秉定咏业敦用振为发永则章万世英”。
广西桂林廖氏字辈:“永元居耀堂太壬当益日有仕朝廷秉忠扶国传万世标立名显著文”。
云南梁河廖氏字辈:“成仙荣忠昌”。
云南泸水廖氏字辈:“开文洪子良成永朝”。注:循环使用。
陕西安康廖氏字辈:“永公开裔源远思单惟胜万子宗士文章可正家训定发其祥晁崇庆典广晋寿康承先贻泽泰运鸿昌敬培勋业锡福均芳”。
浙江景宁廖氏字辈:“荣后登朝上光华振世昌松青千古茂富贵庆绵长”。
江苏廖氏一支字辈:“清善正坚明良式发和平希廷兴家昌国”。
廖氏一支字辈:“德万天蒙正世代拯洪明继述成昌国敦崇展达才”。
廖氏一支字辈:“克骨青年永世昌学文习有家元祥万代兴隆平安乐先天到得还祖乡”。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三州世泽;万石家声。
——上联典指自晋至唐历时数百年廖氏家族之显赫。“三洲”是指廖氏先祖廖彦光的六世孙有三兄弟封为郡公,长为廖延邦,封清河郡公;次为廖延龄,封武威郡公;三为廖延春,封太原郡公。这是廖氏首次分为三郡,也就是三洲的由来。下联典故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据说汉时廖扶(即北郭先生)聚谷万石救济百姓灾荒,故而家声远播;另一说是宋时廖刚和四个儿子均年薪二千石,共万石,父子号称十贵,其居舍门额宋皇帝御封为“万石家风”、“世彩堂”。“万石”指廖刚,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官至工部尚书;他的四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同朝为将帅,年俸禄都在两千石(一石为六十千克)谷以上,五人皆重信义,一门官俸累计超过一万石。
绿荔名族;紫桂书堂。
——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名荣万石;性慧六龄。
——上联典指北宋顺昌人廖刚,字用中,号高峰,少年时曾跟从杨时学习,崇宁年间进士。宣和初年官监察御史,当时蔡京专权,他奏论无所回避,后出知兴化军。南宋绍兴年间历官吏部员外郎、御史中丞,对于朝政知无不言,曾建议起用有德望的旧相,因此得罪了秦桧,改任工部尚书。著有《高峰文集》。他四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都任将帅,做到太守一级的官,当时人称“万石廖氏”。下联典指宋代顺昌人廖衡,幼年时机敏过人,六岁能写文章。县尉下乡催租时遇见他,把他抱到县衙,他当场吟诵《雨中山茶》诗,人们大为惊奇。十三岁中乡举,后任转运判官。
山茶咏句;性慧六龄。
——全联典指宋廖衡,幼警敏绝人,六岁能属文。吟雨中山茶诗,人皆大奇之。
着归田集;称谪仙人。
——上联典指北宋将乐人廖正古,字明远,治平年间进士,任西安知县,有惠政,曾多次提出王安石的“青苗法”于民不便。后辞官回乡,着《归田集》。下联典指北宋初顺昌人廖执象,字逊父,七岁能写诗。道士陈抟见到他时,说:“你是谪仙人(才学优异,如谪降人世的神仙)啊,但是不能久留尘世。”他不到二十岁就进京城向朝廷进献诗文,太宗看到后也称好,后参加省试时,得急病而死。
绿荔名族;紫桂书堂。
——上联典指北宋宜宾人廖有衡,字致平,熙宁年间进士,官至朝议大夫。家中有两棵荔枝,果实为绿色,味道甜美,他的好友黄庭坚称他家为“绿荔廖氏”,后来人们便用这个称呼来区别他和其他廖氏家族。下联典指北宋荆州人廖君玉,字国华,元祜年间以朝请郎知英州。他平生好学,此时在桂山建书堂,名叫“紫桂堂”,政务闲暇时就在堂中读书、吟诗。
名荣万石;世彩名堂。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廖刚,忠正耿直,疏陈无所避,官御史中丞,不阿权贵,几欲抗秦不成,改工部尚书,所生四子,皆居高官,人称“万石廖氏”。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廖莹中,建书堂名“世彩堂”。
汝南世泽;五经家声。
——上联典指廖郡望族居汝南郡。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廖谨,恬静力学,淹贯经史,人号“廖五经”。
五言通用联
武功垂汉史;威德冲神朝。
——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联以鹤顶格,由首句的第一个字“武”和第二句的第一个字“威”构成“武威”堂名,是指武威郡廖氏。武威廖氏由得姓始祖飂叔安,至春秋时,飂伯高 改飂为廖之后,至汉朝便有廖氏祖先因武功而记载大历史上。上联“垂汉史”的“垂”是指流传,记载的意思,即是指汉朝的历史已有记载。“飂”,是古廖字。
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
——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力行仁义事;奉献忠孝心。
——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溪口村廖氏宗祠联。溪口村是南平廖氏最为集中的一个行政村,人口约五千人,廖氏宗祠就座落一村后的一小坡上。晋末永嘉之乱,中原人民为了避乱事,相携外迁,廖氏祖先就于其时入闽。今日溪口廖氏始祖廖钱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尤溪入溪口村,从此繁衍生息,是为溪口廖氏开基始祖。宗祠南向,占地约五亩,原址现湮没于水库区内,九五年迁于现址。祠宇系仿清建筑风格,宽大敞整洁,门墙中额为清嘉庆甲子年石刻“廖氏宗祠”,昭然醒目。门前平台左侧面立有数方清代重修祠碑记,以及现今《迁祠记》碑。祠之正厅设一神龛,龛中供廖氏祖先神牌,上额“武威隆望“,”“武威”即其郡望,各地廖氏多同此,以示宗族源流长远。祠厅内的这一副对联题味隽永,是廖氏先祖对后代的谆谆教诲,其后代遵循祖训,力体身行,历代努力不辍,终使家族兴旺昌盛,蕃衍各地,其中海外尤以台湾、东南亚颁较广。在香港,廖氏为当地四大姓氏之一,其祖先多源出于延平,在台湾的安平、彰化、淡水等地,延平廖氏裔亲亦不在少数。按照旧例,溪口廖氏于每年正月初六,春秋致祭,宗祠逢每年八月秋风便邀请五十岁以上老人相聚于此,增进亲谊。有清康熙、乾隆及民国七年三修《廖氏族谱》,1995年又新修有《南剑龙溪廖氏族谱》。
六言通用联
肇候封于德庆;倡节义于南宫。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巢湖(今属安徽省)人廖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南京大理少卿廖庄,是一个生性刚烈、恬淡的人,喜面折人过。因一封奏折惹怒了明景帝,被贬至四川宁羌驿,充任驿丞。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廖庄被起复回到南京。
七言通用联
派衍天横源流远;郡封武威世泽长。
——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
八言通用联以上
慈孝友恭,一堂吉庆;诗书礼乐,满室荣华。
——此联为廖氏宗祠通用堂联。
感念恩深,小姑呕血;伤心春尽,嫠妇悲吟。
——上联典指廖忠臣妻欧阳氏抚养小姑,与亲女同乳,欧阳氏殁后,小姑泣至呕血,病年余。下联典指清廖云锦为马氏妇,早寡,其《咏秋燕》诗云:“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
二水绕金盆,源长流远;三峰朝祖庙,人杰地灵。
——福建省宁化县地区廖氏宗祠通用联。
世彩堂高,历代多贤承祖训,武威望重,传家有道起人文。
——此联为廖氏宗祠通用堂联。
崇连祠堂,诏邑山连鲲岛峙;远寻地脉,官陂水合虎溪流。
——福建省诏安县官陂镇廖氏宗祠崇远堂联。此联以鹤顶格镶嵌“崇远”堂名。上联“诏邑”,指的就是福建省诏安县,“官陂”,指的就是诏安县的官陂镇,而“虎溪”,指的就是位于台湾省云林县的虎尾溪。如此一对楹联简单而清楚地说明此支廖氏族人所从而来的问题。
甘肃武威,承前启后源流长;闽杭觉坊,继往开来子孙昌。
——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廖氏大宗祠联。上杭蓝溪镇觉坊村的廖氏大宗祠为廖氏花公始祖祠。该祠堂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分前后两殿,内有木柱,外有围墙,砖木结构,造型独特,称“蟹型”二宝地,寓意为“家庭旺,子孙昌”。此支廖氏始祖花公与冯夫人仙逝后合葬于上杭庐丰公路旁,形曰“田鸡浮塘”。1983年重修,每年春秋祭祀,前来进香拜祖裔孙,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据廖氏族谱载:“花公官汀居杭,卒于官地汀州,运回觉坊安葬,路经杭之庐丰绿荫水口时,突然风雨大作,扛夫们只好把棺柩停放在路旁一块高地上,急于避雨休憩,待雨后回到停棺场,棺柩却没于地下,故而草草筑坟,放上一块小墓碑以作纪念……此坟筑起后,附近人家每晚都能听到处处蛙鸣。而逢暴雨,四周田园被淹,唯此坟始终浮于水面不没,故而传之为‘田鸡浮圹’。”
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
——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廖氏杨公祠联。廖屋村杨公祠安放的是杨救贫祖师和廖金精的塑像。三僚廖氏尊奉的开基祖和杨救贫勘舆术的传承人是廖金精。廖金精名瑀,字伯瑀,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 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四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父亲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中山坝。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杨公祠大门的这副对联,就暗寓了这个故事。廖瑀著有《怀玉经》、《俯察本源歌》、《一盏灯》等著作传世。
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知识;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
——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廖氏宗祠“万源祠”联。为纪念三世祖政廖妣梁安人,廖政第七世孙旺生、九生、曹福、石崇、汝贤等五大房后裔于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岁(公元1848年)在上杭古田建廖氏宗祠“万源祠”,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前堂为议事厅,厅前正中上悬“廖氏宗祠”匾额,后堂为祭祀厅,配祀一脉宗支神位。左右横舍二落四间,还有天井、门坪等。祠宇建筑精巧,典雅堂皇,周边古木参天,壮观秀丽,龙脉腾起,堪称风水宝地。民国初年,为推行新学,该祠改设“和声学校”。祠堂大门横批石刻“北郭风清”(为纪念先祖扶公,字文起,号北郭先生,东汉时人,博学多才),两边镌刻着这副对联。此联实为办学宗旨,意谓: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本族培养新型弟子,继承弘扬优良家风。1929年红四军进驻古田后,该祠又改为“曙光小学”。1929年冬,著名的古田会议在廖氏宗祠“万源祠”召开,该祠成了古田会议会址而永载史册,誉传五洲。
武不屈、文不惊,须立丈夫志气;威可畏、仪可象,乃为君子规模。
——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以鹤顶格嵌堂名。
溯源本于西周,祖德文谟昭百代;肇冠堂兴南宋,家声世彩振千秋
——清朝时有翰林院学士廖甡返乡拜祖,嘉庆皇帝封送这一副饯别送行对联作廖氏堂联。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气势磅礴,上联点出了廖氏是“周文王之后”的悠长历史;下联通过嘉庆皇帝赞誉廖刚德行,激励廖氏子孙弘扬“世彩家声”。
祖德溯三洲,源远流长,看此日人文蔚起;宗功承万石,根深叶茂,喜今朝景远维新。
——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源远流长,自唐朝为御史中丞、祖德宗功当思发扬光大;
溪清水秀,由博州迁豫章南墅、瓜繁椒衍毋忘好友亲朋。
——江西省上犹县紫阳乡廖氏宗祠联。
尧时着姓,周代分支,念先人志砺雄师,树侯封于德庆,疏陈大本,倡忠义于公庭,骏声振播而骏业开,早负千秋才望;
籍隶漓江,宦游贺水,喜此地瑞云毓秀,绍世彩之明堂,桂井飘香,荐宗功之庙食,燕翼贻谋则燕毛聚,律成万古家风。
——广西贺州市贺街镇廖氏宗祠正堂楹联。
源出武威汝南,历周汉晋唐宋元明清,世推望族;
派盛楚豫闽粤,数公侯卿相台垣督抚,代显伟人。
——永定县廖氏宗祠联。
万福攸同祥绵世泽;源泉有本派衍叉溪。
——上杭县古田廖氏宗祠联 。大意是说,各种幸福都是先世的恩泽,追溯族源发现来自于叉溪。
族谱诗一
作者:廖鸿章
源头深处话流长,本固根繁万代扬。敦义人伦明上下,家兴孝友乐虞唐。
天伦莫大尊亲至,人道当归太古常。幸得名公文叙谱,笔端花彩永生香。
族谱诗二
作者:廖文旦
武威世德绵千载,衍秀分支绪万重。五岭东南联一气,八闽遐迩旧同宗。
渊源悠远传忠孝,恩义周全笃友恭。还望光前无遏佚,根深实固比乔松。
【门楣题辞】
万石流芳
——源自北宋顺昌人(今福建顺昌)廖刚,又名世芳,字用中,又字仁庵,号高峰,宋神宗(赵玥)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出生于顺昌县交溪乡,三十六岁时宋徽宗(赵佶)崇宁五年丙茂科进士,宋崇宁至大观年间(公元1102~1107年)赐进士第出身,御史中丞改宋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从一品),封少师,宣和二年,岁次辛亥,盗贼入顺昌,公遣其子谕贼,贼知公素守信义,遵命散去,地方得赖安宁,甚为君主倚重,召封为吏部员外郎,请营建康(南京)亲拥六师,以杜金人窥伺,历拜御史中承,知无不言,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任吏部尚书至士卒,至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
【祠堂古迹】
樟湖廖氏宗祠
樟湖廖氏宗祠,座落于南平市樟湖镇溪口村村后的一小坡上。坐东向南,占地约五亩,原址现湮没于水库区内,1995年迁于现址。祠宇系仿清建筑风格,宽大敞整洁,门墙中额为清嘉庆甲子年石刻“廖氏宗祠”。门前平台左侧面立有数方清代重修祠碑记,以及现今《迁祠记》碑。祠之正厅设一神龛,龛中供廖氏祖先神牌,上额“武威隆望“,”“武威”即其郡望。祠厅内一对楹联题味隽永:“力行仁义事,奉献忠孝心”。按照旧例,溪口廖氏于每年正月初六,春秋致祭。
汀州廖氏家祠
汀州廖氏家祠,是武威郡廖氏后裔祭祀高祖实蕃公的宗祠。高祖实蕃公的宗祠在福建原有四座,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存汀州廖氏宗祠一座。汀州廖氏家祠位于长汀县前街中段,背靠卧龙山,前临汀江河,左右有小校场(长汀县操练兵马之场地)左营衙、右营衙(今南区小学)拱卫。汀州廖氏家祠在县衙左60米左右。县前街多住廖姓,人称“廖半街”,县前街宽阔平坦、热闹非凡。千百年来,廖氏涌现了无数的忠臣良将、杰出官吏、文学才俊和行业泰斗,他们是廖氏后裔的榜样和楷模。《闽粤赣廖氏族谱》载:“廖氏家祠享祀实蕃公暨配享捐公”;“凡八邑武威郡者皆有分焉”。永定县清溪村廖氏自十九世至二十五世七代六进士,五翰林。 汀州廖氏家祠占地600平方米,坐北朝南,面积阔大、气势宏伟、布局合理、结构精巧、雕工精细、端庄典雅。
古田廖氏宗祠
上杭县古田廖氏宗祠,即古田会议会址,称廖氏宗祠,又名“万源祠”。位于上杭县古田镇社下山西麓,处在梅花山的腹地,四周群山逶迤。清朝宗祠建筑,始建于1848年。它座东朝西,背靠参天古木林。会址为单层歇山四合院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5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826平方米,占地总面积两万多平方米;依次分大门、庭院、中门、前厅、天井、大厅,左右两侧是厢房。会址建构完美,飞檐翘角;中门门厅的横梁、天花板上彩绘了龙凤呈祥图案以及三国演义故事。大门门柱上阴刻着一副建祠时的对联:“万福攸同祥绵世彩,原(源)泉有本派衍叉溪”;横批:“北郭风清”。1917年改设为学校时,在对联两边又加了一副对联:“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知识,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
清溪廖氏宗祠
清溪廖氏宗祠,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坎市镇清溪村位于永定河上游山间谷地,四周青山耸峙,村子原名“青坑”。后人觉得不大雅,以流经村中的溪水清澈之故,易名为“清溪”。这里,除了零星几户的人家姓江外,其他全部姓廖。廖氏开基祖13世宗兴公于明朝正德、嘉靖年间由永定县溪南里黄竹隔迁徙太平里清溪。繁衍至今,已有400多年,先辈播迁至福建省南靖县、上海市嘉定县等地。如今留居清溪的子孙传至30代,人口近千人。这里有座廖氏宗祠,叫″宗兴祠″,大门两边对联是″万石家声旧,三元门第新″。数百年来,清溪廖氏英才辈出。仅19世至25世7代,共考中6个进士(内有5个翰林)、7个举人。特别是乾隆二年进士、翰林院检讨、苏州紫阳书院掌教廖鸿章继承父风,善于教育儿孙。他传下的四代中,出了4个翰林、3个举人,构成永定俗语″独中青坑″的科举奇迹。
村里的廖氏宗祠“宗兴祠”,坐东朝西,黛瓦白墙,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宗祠大门顶挂一块黑色木匾,上镶“廖氏家庙”四个鎏金大字,两边挂大红灯笼。大门两边对联是“万石家声旧,三元门第新。”大门前地坪用细扁河卵石砌成几何图案。大门屋面悬山顶,栋脊左右高翘。祠周围千山并峙,树木茂密,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旧时,坎市镇至永定县城的官道途经清溪,在道路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均立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石碑。文武官员路经此地,都要下轿、下马,一行缓步走过村庄,以表敬意。
安溪廖公祠
安溪廖公祠,又称“廖长官纪念馆”。廖公名俨,唐大顺中小溪场(今安溪县)长官。招集流民,有功于地方,邑人于五代后周显德(954~960年)中,邑令王直道偕邑绅建廖公祠于邑署大门内西侧崇祀。祠坐西向东,规制仿古,宫殿式建筑,三进布局。主祠中门镌联曰:“未有清溪县;先有廖长官。”左门:“丹心扶社稷;铁骨护河山。”右门:“奠定开场绩,领先建县功。”杨成武题书馆名。
上苑廖氏厚家宗祠
安溪上苑廖氏厚家宗祠,位于官桥镇上苑村厚家角落。由十三世廖复亨始建,后几经修葺,古貌新颜。祠坐东南朝西北,大厝式建筑,土木结构,二进十间,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有楹联:“厚德芳徽扬后世;家规名训绍先贤”、“厚乃长官武威衍派;家属君善世彩传芳”、“厚福儿曹钟英毓秀;家馨万世亮节高风”、“厚德敦仁,父慈子孝扬先哲;家风递世,兄友弟恭启后昆”等。
武威廖氏花公祠
武威廖氏花公祠,座落于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塘背,是廖家历朝历代祭祀开基始祖花公的圣地,祭祀开基始祖廖花(字实潘)。清乾隆以来多次修复。该祠范围约3000多平方米,占地500余平方米。祠堂有大池塘二口,后有花园式草坪。为砖木结构,造型独特,中有天井,底部用小河卵石镶砌成四个小金钱,交接处有球形石,石中一小窟,常年积水不干,时有小蟹出没,故称“蟹型”宝地,寓意为“家族旺,子孙昌”。祠内高挂横匾“万石家风”、“参政之光”。殿联:“甘肃武威承前启后源流远,闽杭觉坊继往开来子孙昌”,二壁“忠、孝、廉、节”四字格言。
邵武廖氏宗祠
邵武廖氏宗祠,位于邵武和平镇坎头街,清顺治十二年1655建。占地800平方米,坐北朝南。福建邵武和平古镇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而镇内的古街更是堪称“福建第一街”。这里有近200间青砖琉瓦、雕梁画栋、气派非凡的明清时代豪华民宅,这里有长达半公里的青石板土街和数10条卵石铺砌的古巷道,这里有20余处人类生活遗址。人才辈出的书院更是培育出100多位进士,令整个古镇享“进士之乡”的美誉。和平古镇的奇特民俗文化,也吸引着游客到访探寻。
顺昌廖氏宗祠
顺昌廖氏宗祠,位于顺昌元坑镇福峰村。
贺州廖氏宗祠
贺州廖氏宗祠,位于广西省贺州市,外形庄严肃穆,内饰金碧辉煌,建造得非常用心。
龙头村廖氏宗祠
龙头村廖氏宗祠,位于广西梧州市龙头村,距今已有250年,古朴又充满历史的痕迹,历史悠久。
扶闾廖氏宗祠
勒流扶闾廖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顺德区勒流扶闾村,青砖灰瓦,质朴素雅,做工讲究,可看出建造时花费大量财力,是廖氏家族保存较完好的老建筑之一,颇具文物价值。
龙门廖氏宗祠
龙门廖氏宗祠,位于广东惠州龙门,一座极具历史的建筑,虽经时光的洗刷,依稀可见屋顶曾经精美的雕刻花纹。
令尾廖氏宗祠
令尾廖氏宗祠,位于海南澄迈县令尾,现代建筑,小村落比较常见的宗祠形式。
廖坝村廖氏公祠
廖坝村廖氏公祠,位于四川广安岳池县廖坝村,新修公祠,红白相间,气派非凡。
大英廖氏宗祠
大英廖氏宗祠,位于四川遂宁市大英县,为新建宗祠,廖氏族人简单务实,不忘记传承家族文化遗产。
湛田村廖氏宗祠
湛田村廖氏宗祠,位于湖南省洞口县湛田乡湛田村,历史久远,建筑宏大,雕梁画栋,极具文物价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州廖氏宗祠
彭州廖氏宗祠,位于四川彭州,近几年新建的宗祠,呈园林形式建造,规模宏大,十分气派。
道县廖氏公厅
道县廖氏公厅,位于湖南道县,简单不失庄重,在当地村庄算是比较气派的建筑,彰显我廖氏家声。
廖家大和
廖家大和,位于湖北省洪湖市石码头村,当地族人为世彩堂,仿古那条,园林形式建造,主体屋宇宽大气派,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廖家沟廖氏祠堂
廖家沟廖氏祠堂,位于四川中江县集新廖家沟,以院落形式建造,历史久远,颇具规模,可见当地廖氏族人兴旺繁盛。
红城廖氏祠堂
红城廖氏祠堂,位于甘肃省永登县红城,西北风格,园林形式,全木结构在当代已经很少见用了,建造的非常用心。
廖氏光景公祠
廖氏光景公祠,位于江西南康市百家姓和谐城,里面还集合的非常多兄弟姓氏的宗祠,2011年11月20日重建光景公祠开光仪式非常隆重,热闹非凡。
铁岗村廖氏宗祠
铁岗村廖氏宗祠,位于广东东源县铁岗村,历史悠久的老建筑,方正简单,维护的较完好,当地廖氏族人属世彩堂。是小村落比较常见的宗祠形式。
水唇镇廖氏祠堂
水唇镇廖氏祠堂,位于广东陆河县水唇镇,2012年的全景照片可见历经岁月洗刷的痕迹,是小村落比较常见的宗祠形式。
胡口廖氏宗祠
胡口廖氏宗祠,位于湖南株州胡口镇,现代建筑结构,宗祠主体颇大,非常大气。
坑尾布练廖氏宗祠
坑尾布练廖氏宗祠,位于广东佛山高明坑尾布练,典型广东地域的宗祠建筑风格,在广东一般村落较常见。
陆河廖氏祠堂
陆河廖氏祠堂,位于广东汕尾陆河,宗祠规模宏大,建筑细节讲究,黄墙橙瓦,雕龙戏凤,精致气派。
廖氏才公祠
廖氏才公祠,位于湖南省宜章,依稀可见当年新修时的气派,历经岁月洗礼,呈年久失修状况,不知道当地廖氏族人是否已经组织重新整修?
涟源廖氏大宗祠
涟源廖氏大宗祠,位于湖南涟源市七星街镇涟源,精美大气,高大华丽,在湖南很多宗祠都以这种形式建造。
廖氏武威堂
廖氏武威堂,位于广东珠岩,现代建筑形式,灰墙绿瓦,简约务实。
张廖崇远堂宗祠
张廖崇远堂宗祠,位于台湾云林,经济发达的地方,往往文化也比较发达,宗祠修建非常精细,镂空雕刻十分讲究,可谓冠冕堂皇、美轮美奂,极具文物价值。
廖氏兴宗公祠
廖氏兴宗公祠,位于江西宁都对坊乡,白墙红柱,墙面绘画精美,气宇不凡。
楂林廖氏宗祠
楂林廖氏宗祠,位于湖北省赤壁市楂林,砖瓦仿古建筑,简单而又庄重。
浒溪廖氏宗祠
浒溪廖氏宗祠,位于江西新余市人和乡浒溪,现代建筑,整个前面都加贴了红色大理石瓷砖,雄狮座于宗祠前方,威严庄重。
莲塘廖氏宗祠
莲塘廖氏宗祠,位于江西定南莲塘,宗祠主体宏大,做工讲究,雄伟气派。
富林廖氏宗祠
富林廖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云浮市富林,年代久远的古院落建筑,灰墙青瓦,古朴肃穆。
高莞廖氏宗祠
高莞廖氏宗祠,位于广东连平高莞徐村,平房形式建造,一般村庄较常见的宗祠形式。
廖氏崇德公祠
廖氏崇德公祠,位于江西宁都黄陂镇,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村庄,为纪念虔化廖氏鼻祖廖崇德而修建了崇德公祠,精雕细刻,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在当地可谓首屈一指。
赣州廖氏祠堂
廖氏祠堂暨朝松公祖堂,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杨村镇黄塘新屋。
祠堂建于公元1960年,共有5栋,1至4栋连体,5栋独立;重修于公元2011年冬,公元2012年冬完工;祖宗创业千秋颂,重修总共费用75068.9元人民币,费用来源于鸿丁、捐款、亲戚、远房等方式集资,付出部分为:1、第一栋开支:16231.00元,2、第二栋开支:15180.30元,3、第三、四栋开支:24764.00元,4、装修开支:18893.00元;由理事会组织公元2013年2月5日,在朝松公祖堂第四栋门口摄影留念,公元2013年2月6日(大年二十六)举办廖氏祠堂暨朝松公祖堂重修圆满成功庆典。
祭祖大典
世界廖氏齐聚唐河县
“古蓼国国王廖氏始祖叔安公纪念馆开工仪式暨己丑年世界廖氏祭祖大典活动”在蓼山山顶举行。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唐河是中华廖姓之根,蓼国故地被公认为世界廖姓华人的祖地,千百年来,廖氏子孙秉承世训,孜孜以求,有的旅居海外,有的在国内创业发展,但是,他们始终牢记着祖籍发源地——唐河县湖阳镇。
据廖氏宗亲总会会长廖泽云介绍,2006年9月世界廖氏宗亲总会在广东省惠州市成立,2007年4月15日,该宗亲会在湖阳镇蓼山成功举办了“丁亥年世界廖氏宗亲祭祖大典”及“蓼王庙廖氏始祖叔安公纪念馆”奠基仪式。这次廖氏宗亲回唐河寻亲祭祖,是该宗亲总会组织的又一次大型活动,对传承血脉,汇聚廖姓力量,共筑祖地辉煌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典故轶事】
1 廖有方卖马葬寒儒
唐朝元和十年( 815 年),诗人廖有方进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他离开京城,前往宝鸡,在宝鸡住进一家旅店。当他走进店内时,听到有人在呻吟,声音非常凄惨。有方前往探视。问他得的什麽病,哪里不舒服,家住何处。对方说自己辛辛苦苦读书,多次参加考试无人赏识,如今贫病交加,落到这般田地,说著便向有方下跪叩头。过了一阵,那人又恳求有方为自己料理后事,收拾残骨。有方听了心里感到难受,不知说什麽好。不久,那人便死去了。
廖有方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儘管只是一面之交,而且自己囊中无馀钱,但还是决定满足死者的遗愿。于是把自己所骑的马卖掉,备办棺材,将那位穷途潦倒、命运悲惨的末路士人收殓下葬。为此,廖有方还写了一首《葬宝鸡逆旅士人铭》,在铭中非常动情地说: “ 嗟君没世委空囊,几度劳心翰墨场。半面为君申一恸,不知何处是家乡? ”
2 白鸭助祖
明朝万历年间,廖氏先人法海由福建法门勒古巷石滩村迁居广东翁源县,複迁茂名、化州从业。后又迁至二都播阳里冲村,再迁鸭娜坑。他就是广西北流廖氏的开基祖。传三世,至胜周。又迁到 50 里以外的金坑落业。清顺治年间,廖胜周去世,葬在广东茂名县的金坑岭。廖胜周有 3 个儿子,其中第三子达荣,字心我,号西城,生于明崇祯年间。他在葬父以后,由广东金坑村迁居广西北流县卞二里冲表,此处即今六靖镇。
廖心我为人品行端正,心地善良,手脚勤快,善于经营,父亲去世后,以养鸭为业。有一年秋天,田里的稻穀刚刚收割完毕,他照常每天早出晚归,赶著鸭群下田放养。一天,廖心我忽然发现一隻毛色光亮的白鸭子混在鸭群中觅食、嬉戏,样子十分逗人喜爱。可是到了傍晚时分,当廖心我准备赶鸭进棚时,那只白鸭却已不知去向。接连几天,天天如此,廖心我感到非常奇怪。于是暗中留心察看,发现鸭群归巢途中,白鸭眨眼间鑽进了坡下的石洞。廖心我便决意一探究竟,急忙捡来柴草将洞口堵得严严实实。然后赶鸭人棚,拿来锄头,挖开洞口,一直挖到尽头,仍然不见白鸭踪影。当他挖下最后一锄,就要扫兴而归时,只听得 “ 噹啷 ” 一声,锄头起处露出一锭闪光锃亮的白银。他刨开泥土和碎石,见下面埋着满满两大缸银锭。面对这天外飞来的财宝,廖心我又惊喜又担忧,心想白鸭有灵,老天爷相助,自己日后生活不用犯愁;担忧的是恐怕进财招祸。思来想去,决定前往 60 里外的北流六靖投靠顾姓老表。为了掩人耳目,他把白银装进箩筐,上面盖了一层厚厚的鸭粪,一挑一挑运到六靖,与老表商量支配,共同分享。
后来廖心我便在六靖娶妻成家,生了九男四女。廖心我活到 79 岁,于康熙年间去世。他的 8 个儿子才英、才杰、才彰、才美、才储、才华、才茂、才豔先后成家立业,裔孙散居华东、六靖、清湾、石科、大伦、平政、西垠、新圩、松花凉水井等地,枝繁叶茂,人丁兴旺,现已传至 18 世。
3 牛犬救主
台湾张廖氏始祖张愿仔公是福建漳州府云霄县人,家里所养的一头耕牛和一隻犬。元末因战乱避居漳州府诏安县教书,被廖三九郎招为女婿。他对岳父、岳母非常孝敬,好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岳父、岳母待他也很好,把他当成自己亲生的儿子。明朝洪武年间,张愿仔公 48 岁的时候,他的独生子友来才出生。
后来,张愿仔公为替廖姓伸张正义,被官司拖累,不能回塚。友来为照顾年老的祖父,便把家里管理农作外务的活儿全包了下来。友来外出办事的时候,常常只有家里所养的一头牛和一隻狗与他为伴。当地多山,那时山里还有老虎。一天,友来外出办事,途中遇虎,情况万分危急。为救主人,牛便不顾一切,与虎博斗,那狗飞跑回家,狂叫报信。友采的母亲听到狗的叫声异常,便说: “ 我儿与牛、狗一同外出,现在只有狗单独跑回来了,路上一定遇到了险。 ” 于是急忙招集佃农前去救人。那狗好像懂得人的意思,跑在前面带路。赶到出事地点,只见牛满身是血,拼命护住友来,死死顶住老虎的攻击。众人于是一拥向前,打跑了老虎,救出了友来,牛因伤势过重,终于倒地不起了。经过这件事情以后,友来的母亲发誓许愿说: “ 我家一点血脉,幸得天地神灵保佑,搭帮牛犬和各位佃农相救;才免除了灾难。从今以后,子子孙孙,不吃牛肉和狗肉,用来报答救主之恩;佃农不避危险相救,要记住他们的恩德,善待他们,不要有尊卑亡下之分。 ”
4 廖司南除弊变俗
廖司南,字湘毓,是明朝时期湖南耒阳人。他考中举人被委任到四川仁寿县当知县。到任以后,发现当地有一种陋俗,多将刚生下的女孩放到马桶尿盆中溺死。这样做实在是太残忍了,于是严令禁止。对于那些极端贫困,确实没有能力抚养的人家,廖司南拿出自己的俸钱给以周济。老百姓感念他的仁惠和恩德,县内风俗很快就有了大的改变。
宗族特征
1、廖姓源于北方,历数代演变,成南方姓氏。
2、廖姓堂号多系出有典。如“果烈堂”因关羽主蒲廖化做事果敢刚烈而来;“紫桂堂”因宋代廖君玉在桂山建书房命名而来。
3、廖姓名人横贯政、经、文、史等领域,尤其近现代史上表现出色,如廖仲恺、廖承志父子。
【家训格言】
廖氏家训以清朝廖冀亨《求可堂家训》最为著名。廖冀亨,清福建永定人,康熙年间举人,以为官清廉著名,其教子孙也有章法,其家训切于伦常,多从日用处入手,朴实无华。他要求子孙以读书和立品为先,认为“生意为求财之路,财为养命之源”,“礼义生于富足”。主张不必拘泥于读书、行医、为商等,“星卜为下,其余手艺即为糊口而已,然百姓百条路,肯学皆可”。提出四戒:戒使性、戒赌博、戒贪酒、戒游手。提出四要:要勤俭、要谦恭、要慎言、要和气。提出四慎:慎交游、慎起居、慎闺门、慎祭祀。认为这是“人生立身、行己、持家、善世之务”,子孙必须恪守。
清朝廖冀亨《求可堂家训》
四戒:戒使性,戒赌搏,戒贪酒,戒游手。
四要:要勤俭,要谦恭,要慎言,要和气。
四慎:慎交游,慎起居,慎闺门,慎祭祀。
《廖氏家训》
前言
感恩先人 建承廖家
继往开来 后人有责
人生如画 和谐中兴
细述如下 宗亲勉行
正文
健康 积极乐观 早睡早起 适宜运动 营养均衡
修身 历事炼心 明德亲民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
人脉 与人为善 真诚互助 和而不同 共荣共赢
休闲 劳逸结合 亲近自然 动静相宜 乐在所长
公益 立己达人 济穷救难 感恩回馈 兼善天下
家庭
孝道 身心志慧 孝之有方 传承为本 发展为业
悌道 兄友弟恭 忠厚绵长 同心协力 竞比家风
婚姻 男分女归 各守其道 琴瑟和鸣 携手成全
子教 教养顺道 早读经书 志在圣贤 尽展其长
事业 正业正道 修身为本 义利相生 造福八方
金钱 生财有道 理财有方 俭以养正 施以传道
生活 起居有节 饮食有度 勤俭淡泊 出行有方
结语
守分安命 顺时应天
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
广东肇庆《廖氏家训》
第一:勤俭以持家,节约以少欲,整洁以明思。
第二:少年读传以明志,青年读史以明事,壮年读法以明行,老年读经以明心。
第三:以家为重,以国为志,以人为友,以社为任。
第四:读书唯专,行事唯实,做人唯简,娶妻唯贤。
第五:不以己之好恶待人,不以人之言辞待事。不以世之流行待物,不以心之爱好而行。
第六:日未出而起,月未明而眠,事未明而筹,人未成而立志。
第七:每日半小时:练身;练心;练气;练字;读书;记事;明志;和亲;清理居室。
第八:一生必需计划之事:1、立见解以藏宗室;2、见成就以记宗册。
第九:孝亲,爱妻,亲子,助友。
第十:为所立志,细细筹谋,日日行而不息。
附 1、把一生中要做的事记下并随身不离,时时细读。
2、烟,此物虽微于毒,亦宜戒之。
酒,适量以合礼,无乱于行。
色,红颜祸水,娶妻娶贤。
3、欲,不明则惑,不学则乱,及泛则耗志,戒之。
第十一:每天至少仔细的注意一件事情,并发自真心的去理解与赏识。
廖化龙宗系合族家规
十则:
一戒家长 二训子弟
三整家规 四职勤业
五节用费 六谨闺阃
七和妯娌 八睦乡邻
九慎交友 十广教育
十戒:
一:戒不孝子弟 二:戒不和不睦
三:戒不勤耕读 四:戒不尊家规
五:戒不立内定 六:戒不禁非为
七:戒不训子弟 八:戒不端品行
九:戒不杜奢侈 十:戒不息争讼
敬梓《廖氏家训》
天理当存,存者盛之;地理当好,好者兴之;
人理当尽,尽者安之;书理当习,习者荣之。
人生具此四理而行,则仰不愧,俯不怍,天地庇,鬼神佑,祖宗福,父母顺,兄弟和,夫妇恭,子侄敬,朋友信。又何患乎身名之不著于国家,徽声之不传于后世哉。勉之!
桂山《廖氏家规》
一、孝父母;二、爱兄弟;
三、重祖屋;四、重祭田;
五、重坟墓;六、重人伦;
七、惩闺门;八、禁窃囤;
九、重继规;十、重嫁娶;
十一、正婚礼;十二、重谱牒。
张廖氏“七嵌”祖训
张廖族历代祖宗对祖先所定的“七条祖训”均刻意经营,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第五世廖道文、廖道行在祖祠旁兴建溪口楼时,更将其大门门嵌特设为七嵌,用意是要子孙时时刻刻铭记祖先留下的“七条祖训”,足见张廖族对祖训的重视,从此,子孙也称这“七条祖训”为“七嵌箴规”:
第一嵌:生廖死张,姓曰张廖。
如户籍、兵籍、财产、名号、生辰、结婚等记载,都以廖姓为本,逝世后神主牌和墓志、祭祀则写张,代表廖、张血缘不分。
第二嵌:不食牛犬,知恩无论。
因二世祖友来公常代替父亲巡视农田,以牛和狗为体,有一次遇到老虎,牛为了保护主人与虎斗,狗则回家吠报,廖祖妣遂发愿为报救主之恩,不吃牛和狗。
第三嵌:得祀正位,篮轿八台。
是友来公因先祖元子公逝世,发愿说:“生而姓廖,以报母族。死而姓张,归宗父脉。”先祖得正祀位,内心甚感安乐,比八个轿夫去擡轿还快乐。
第四嵌:嗣续为女,继绍为先。
凡无男而次女继承者,日后招来配婿,所生之男则生廖死张,则生身之父无归宿者,待生子孙继绝为先,继承生父,次嗣女继承香火者须写明张廖妈,以明由来,婿归本姓不入张廖之祠。
第五嵌:制无苟且,恐生戾气。
在守制中假使女孩子怀孕,恐生脾气暴躁的婴儿,应注意胎教,不能疏忽。
第六嵌:堂教修谱,敦亲睦邻。
即祠堂作祭祀修谱之外,兼作教育子孙阐明祖训,导引后代能和睦相处。
第七嵌:迁籍修谱,天下一家。
即指迁居外地,要姓张或姓廖都可以,但必须修明家谱,以使后代子孙了解来由,子孙各房分散虽远,一看序谱,就知道是一家人。从此张、廖两家遂成一脉,自立一族“张廖氏”,后裔“张廖姓”,派衍“张姓”、“廖姓”。后裔若从母系本姓“廖姓”又称“活廖死张”、“张骨廖皮”。后裔若从父系本姓“张姓”则系承继本姓,三姓均书谱明缘由,使“张姓”、“廖姓”、“张廖姓”三姓相通。
鸡田《廖氏族谱》恭录圣谕
鸡田廖氏五修族谱《廖氏族谱》
恭录圣谕十六条
鸡田廖氏五修族谱:《廖氏族谱》于民国十七年修订,其中有圣谕十六条(其实只有十五条,不知何故):
敦孝弟以重人伦
父母生尔身,深恩难尽说,饮食须及时,衣服随寒热,百事都顺从,只要亲欢悦,为弟当敬兄,莫听妻和妾,有话让兄先,有事凭兄决,不可为家财,两争下口舌。
笃宗族以昭雍睦
教尔待宗族,务必先诚敬,本是共祖生,不可分远近,九世常同居,岂比另一姓,凶事共相帮,喜事宜相庆,急难相扶持,钱财不可吝,切勿因些微,一族互争竸。
和郷党以息争讼
尔等居郷党,切勿相争閙,告状打官司,空费钱和钞,有何大冤仇,彼此图相报,不可恃富毫,不可逞强暴,些小不平事,何必深计较,大家心气平,公庭戒勿到。
重农桑以足衣食
人生患饥寒,先要足衣食,衣食有根源,全在耕和织,耕田当努力,荒地早开辟,空土好栽桑,喂蚕妇女事,桑树壅要肥,蚕室糊宜密,男女各撑持,不可图安逸。
尚节俭以惜财用
俭是持家本,尔民须细听,银钱得来难,常思有余剩,俩看致富人,惜财如性命,你看败家子,金银霎时尽,粗饭布衣裳,奢华当首禁,可省即便省,从俭非悭吝。
隆学校以端士习
四民士爲首,立品须端正,出入黉门中,师儒勤教训,莫言未读书,学校就无分,居家能孝友,待人存忠信,爲善不爲恶,就是大学问,官府必表扬,郷党皆钦敬。
讲法律以警愚顽
朝廷待百姓,爱之如赤子,何故裂五刑,笞杖徒流死,总因人不荠,善恶难同此,恶人不处治,爲恶无底止,重罪故难熬,轻刑亦可耻,立心作好人,终身莫犯此。
明礼让以厚风俗
先王制礼教,尊卑兴大小,不容稍僭妄,不敢毫顚倒,尔等明礼让,风俗自然好,耕田知让畔,行路能让道,贱者须敬贵,少者当敬老,刻薄变淳良,雍容无价宝。
敄本业以定民志
士农舆工商,各自习一业,既在这业中,心专力当竭,就是不遂心,不可轻抛别,天不负苦功,自有好时节,倘又想别椿,故把本行歇,作个两头忙,弄巧反成拙。
训子弟以戒非爲
爲父敎儿子,爲哥敎兄弟,聪明读诗书,愚昧耕田地,有本学经营,无钱学手兿,就在幼小时,教训当严厉,勿令起邪心,勿令作匪僻,一步一防闲,稍寛无避忌。
息诬告以安良善
百姓打官司,原是申冤屈,若无冤屈事,告状可不必,何必告谎状,学这害人术,暗中有鬼神,明中有法律,诬告必反坐,谁道无天日,害人反害己,莫逞讼事笔。
戒窝逃以免株连
背主私逃走,犯罪原不宥,切莫图小利,舆彼相亲厚,窝潜在家中,藏污而纳垢,莫道人不知,终久风声漏,自己受严刑,干连及隣右,尔等相儆戒,勿被他哄诱。
完钱粮以省催科
田地纳钱粮,古今有定例,所取原不多,灾荒还赈济,家宽早完官,此语人人识,何苦要延挨,必待籖票至,这是紧要事,节省别冗费,常存急公心,自享田园利。
联保甲以饵盗贼
保甲若不严,匪类时侵扰,总因有窝家,暗中作盗薮,遵法联保甲,置牌挂门首,日里细稽察,夜间共防守,贼来无处藏,贼去难逃走,妇子得安眠,盗贼自无有。
解仇忿以重身命
人命上关天,人身不易得,父母生我身,自家当爱惜,甚幺大冤仇,行凶作横逆,杀人要抵偿,到官问大辟,更有愚蠢人,投河并自缢,人当重性命,仇恨自当释。
鸡田廖氏五修族谱《廖氏家训》
鸡田廖氏五修族谱:《廖氏族谱》于民国十七年修订,内有“孝亲敬长、鞠育教养、隆师取友、教子读书、节义勤俭”家规五条。
一.孝亲敬长之规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乃百行之首万善之原人能尽得此道天地相之邻里重之凡有父母兄弟者不可不及时勉励施。
二.鞠育教养之规
古有胎教凡妇人妊子寝不侧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故生子形容端正材德过人今之妇人鳥得而知之为夫者当预舆之言。
三.隆师取友之规
凡家素清约自奉宜薄然待师友则不当薄也切不可因己无成而不教子又不可以家事匮乏而不从师务要加勉励则所闻者皆尧舜周孔之道所见者盡忠信敬让之行渐磨既久身体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
四.教子读书子规
子弟幼时必就师读书庻免陷于愚昧倘性鲁不能明达成童後或令之耕令之贸及专一艺可也若有灵敏子弟为父兄者宜专心送读决不可惜费致误子弟前程即家赀有限房户亦宜帮给所谓君子成人之美其在斯乎倘读书有成则扬名显亲宗族亦兴有光焉。
五.节义勤俭之规
节义之人乃天地正气所锺光祖宗荣亲族莫大乎是後世但有男子仗义而穷妇人守节而苦不能自存者岂可不为之虑而使之失所耶合族俱当义处给资以成其美不得轻慢靳啬。
勤俭为成家之本男子要以治生为急于农工商贾之闲务执一业以精其器具薄其利心为长久之计日遂所用亦须节省以适其宜慎勿侈靡骄奢博奕饮酒宴安怠惰妇人夙兴夜寐罨(?)敏同心执麻枲治丝茧织紝组紃不事浮华惟料理检点毋暴殄天物如此则衣食常盈而先业不坠矣。
广东肇庆《廖氏家训》
1.孝敬父母,赡养老人;
2.夫妻平等,相敬如宾;
3.对待子女,不可偏心;
4.敬老爱幼,满江热忱;
5.婚姻自由,严禁近亲;
6.教育子弟,莫入邪门;
7.交朋结友,正大光明;
8.作风正派,戒赌戒淫;
9.邻里纠纷,息事宁人;
10.异姓相处,礼让三分;
11.光明磊落,能屈能伸;
12.谦虚谨慎,不图虚名;
13.见义勇为,不辞艰辛;
14.奋发图强,自力更生;
15.尊师重教,百年树人;
16.移风易俗,革故鼎新;
17.士农工商,业精于勤;
18.遵纪守法,端正言行;
19.立志报国,勇于献身;
20.不欠赋税,勇于应征;
21.为官清廉,勤政爱民;
22.群策群力,共建文明。
广西北部湾大录米丰村
《廖氏家训》
1.孝敬父母,赡养老人;
2.夫妻平等,相敬如宾;
3.对待子女,不可偏心;
4.敬老爱幼,满江热忱;
5.婚姻自由,严禁近亲;
6.教育子弟,莫入邪门;
7.交朋结友,正大光明;
8.作风正派,戒赌戒淫;
9.邻里纠纷,息事宁人;
10.异姓相处,礼让三分;
11.光明磊落,能屈能伸;
12.谦虚谨慎,不图虚名;
13.见义勇为,不辞艰辛;
14.奋发图强,自力更生;
15.尊师重教,百年树人;
16.移风易俗,革故鼎新;
17.士农工商,业精于勤;
18.遵纪守法,端正言行;
19.立志报国,勇于献身;
20.不欠赋税,勇于应征;
21.为官清廉,勤政爱民;
22.群策群力,共建文明。
《廖氏家训》
定南县老城镇老城村廖氏家训
吾祖法明,创基莲塘。淳淳教导,终身难忘。
敬老爱幼,得福寿长。伦理颠倒,臭名远扬。
兄弟团结,为人榜样,各自为政,家衰迹象。
妯娌和睦,家园兴旺。无事生非,两败俱伤。
严教子女,有福可享,放任自流,老少遭殃。
勤劳耕种,粮食满仓。贪图安逸,三餐粥汤。
读书上进,无限风光。目不识丁,受骗上当。
为政清廉,万民敬仰。贪赃枉法,自取灭亡。
与人为善,积德满堂。行骗欺诈,终进牢房。
凡事三思,妥贴顺当,性急粗暴,好事弄僵。
人生在世,追求理想。坏事莫为,万古流芳。
遵纪守法,平生安康,忠于家训,世代荣昌。
湖南浏阳《廖氏家训》百字铭
寡欲精神爽,多思血气衰。
少杯不乱性,忍气免伤财。
贵自凉鞋得,富从俭约来。
温柔终有益,强暴必招灾。
正直真君子,刁唆是祸胎。
暗中休放箭,巧处藏些呆。
养性须修德,欺心枉吃斋。
衙门少出入,乡里要和谐。
安分身无辱,防非莫开口。
世人依此语,灾退福星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