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辛氏起源及历史

辛姓图腾_辛氏图腾

辛姓图腾(辛氏图腾)

  辛姓是中华姓氏之一,以地为氏,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据《元和姓篡》记载:“姒姓,夏后启别封于莘,子孙去草为辛,遂为辛氏。辛姓在宋版《百家姓》行中位于第三百七十九位,当今人口约为一百二十多万,排名在一百五十三位。

  【释义】辛为天干的第八位。按照五行学说,辛属金。与“五方”之西、“四季”之秋、“五味”之辛相配。秋时万物生长成熟,但因味辛,故有的果实有辛辣之味。

【得姓始祖】

  启:父大禹,母涂山氏。夏朝开国君主。相传禹晚年曾根据以前的先例,做禅让的姿态,并推举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做准备,竭力为子培养羽翼势力。大禹薨后,启不负父望,兴兵夺权,一举攻杀伯益。不久,又兴兵灭掉了不服自己,妄图蠢蠢欲动的同姓有扈氏。剪除异己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禅让制一去不返,世袭制度从此确立。启建国后,封庶子于莘,其后以封地为氏,因莘辛在古时同音,后去掉草头,称辛姓,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

  各地始祖

  辛弃疾:澧县辛氏 始祖,世隶江西,历数世至金南公第五子庆远公,于宋末自江西万载迁居湖南长沙,又五传至善宝公,明永乐间由长沙迁居澧州之驰马山。子孙散居澧州、石门、慈利、临澧四县。祖祠位于临澧县东关外姚家洲,建于清乾隆56年(1791)。支祠一在澧县粮山拱背桥,一在石门满天星,一在慈利辛家岭。1941年四修族谱。派字:(自第十八世始)家本崇先业,继序宝在书,象贤昭前代,作哲裕生初,懋勉敦恒有,忠良秉敬如,由来多法则,源流自延誉。

  高林公:新化辛氏始祖,五传至及智公,乳名萃四,字仰聪,明嘉靖7年(1582)由江西丰城迁楚,始居上梅青岗山,二迁古塘夹州,传三世再迁白地。派衍五大房:学孔、学孟、学诗、学书、学礼。族谱始修于清乾隆56年(1740),光绪34年(1908)续修。班次:高传必添及,学一予朝昌,宏开功显烈,兰桂允胜芳。续班次:江右来支远,梅城继世长,贻谋瞻燕冀,祖泽久垂扬。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裔高辛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相传黄帝之后裔中有高辛氏。

  高辛氏,就是远古帝王帝喾,名姬俊,亦称高阳氏,号亡斤,他是黄帝的曾孙,少昊金天氏的孙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315年,逝世于公元前2213年,在位七十年。

  查青铜权铭:“黄帝初祖在虞,虞帝始祖在辛,高辛元年,岁在大梁。”据专家们的考证,公元前2278年确为十二次野中的“大梁”。

  高辛氏的曾祖父轩辕黄帝娶西陵女,而生昌意和玄嚣。他的祖父是青阳氏玄嚣。父亲名叫桥极,母亲是陈锋氏人,名叫握裒。那时帝喾的父亲桥极去世又早,帝喾生长在偏僻的地方,可以算上是一个乡下野孩子。但由于他天性聪明,许多事情一学即会,尤其是他欢喜听老人讲的神话故事,因此对天文地理知识特别感兴趣。

  传说高辛氏的一个邻居叫柏昭,知识丰富,学问极深,本来也是桥极的一个老朋友。只是因为性情孤僻,不喜欢做官,所以就长居乡下。高辛氏见他是个能人,就拜他为师,遇到想不通或是不理解的问题,常常去请教他,柏昭也非常喜爱这样谦虚好学的学生,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因此高辛氏的学习进步飞快,当他长到十二、三岁时候,居然已是远近闻名的大名人了。

  那时候中原部落联盟首领是轩辕黄帝的孙子、少昊金天氏的侄儿,名叫颛顼,是高阳氏人,生于公元前2378年。史书说他“降生若水,实处空桑”,就是说他出生在四川省的雅砻江,长大后工作在山东曲阜。他的父亲叫昌意,论起辈份来,他还是高辛氏的堂房伯父。此时颛顼己做了几十年的君主,天下基本太平,四方诸侯也平安无事。只是由于自己年老岁数已大,经常挂念想著将来这个君位该传给什么人才好,能够叫人放心,人民满意。

  恰巧在这时听得从家乡来的人说,他的侄儿高辛氏年纪虽小,竟有如此德性,不禁喜出望外,随即就派人到家乡去把他们母子接到京城首都,以便任用。高辛氏母子俩听到这好消息,当然也兴奋不已。很快就收拾好行李,告别了老师柏昭,跟随颛顼派来的人千里超超来到首都,面见伯父颛顼。

  颛顼见高辛氏长得端正,仪表非凡,心中就有说不出到高兴,当知其只有十五岁,同当初自己辅助少昊帝时一样岁数,就更加欢喜。于是便在公元前2300年下诏书封高辛氏为诸侯,赐有辛国君,但不必到其国,而是留在朝中帮助颛顼管理政事。从此高辛氏就长住在首都,直到公元前2281年前颛顼去世。

  颛顼逝世后,论资格年龄最有资格能接君位的只有崇伯鲧的父亲、大禹的祖父禹祖最为适宜,于是大家就立他做了君主,在历史文献中,禹祖被称作孺帝,那知这禹祖无福,没几天就因病一命呜呼了。

  国家连遭丧事,老百姓也非常恐慌,生怕国家出乱。于是在朝在野有声望的人士便汇集一起开会商量讨论,最后一致意见是推选高辛氏出来做君主,其中最大理由当然是高辛氏才德出众,二则又是皇亲国戚,其三便是高辛氏曾辅政颛顼十多年,既有经验又有功绩。再说颛顼生前早有此意,只是不便明说而己。

  高辛氏也不想违背众人善意和信任,名正言顺地做了君主,就是帝喾。此年为公元前2280年。帝喾上任以后,一切大小官员依然照旧各司其职,只是将国都另选在嵩山之北亳邑,命令金正、木正官先行去进行营造。等颛顼帝、孺帝两人落葬于帝丘城外(今河南商丘濮阳),三年丧事完成之后,便迁都到亳邑。因为他最初被颛顼封于辛地的原故,故改国号为高辛氏。此后中国历史便进入帝喾时代。

  帝喾三十岁当上了君主,如其祖先黄帝一样,最初也娶了四个妃子:

  第一位爱妃名叫姜嫄,是炎帝神农氏之后裔,为后稷的母亲,原是有邰国国君的女儿,性情清静专一,端庄朴实,从小就非常欢喜农耕养蚕种桑等农事。古曰:“姜源生弃”。姬弃,为周人初祖,也就是说是唐尧虞舜夏禹殷商时周侯的第一代。因为姬弃是大司农,负责国家的农业生产,又对农业的进步发展有大功,故人们都又称其为后稷,是将其与前人神农氏之子柱相比拟。

  第二位妃子名叫简狄,是有狄国国君的女儿,非常爱管人事,乐于施惠,关心别人,对别人也非常仁慈而有礼貌。而且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个非常聪明仁厚的女子。诗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简狄生契,契为商祖”,即指子契为唐尧虞舜夏禹时的第一代商侯。

  第三位妃子与帝喾的母亲一样,同是陈锋氏人,名叫庆都,是后来尧帝的母亲。刚生下来时,便被父母遗弃在山野路边,幸被陈锋氏看见收养,陈锋氏因年老病终后成为孤儿,后被伊长孺收养。因为长得非常漂亮,而且又非常聪明贤惠,被认为是天上仙女下凡。

  第四位妃子是诹訾氏国君的女儿,诹訾氏又名有娀氏、訾陬氏,名叫常仪,是帝挚的母亲。

  远古时期常以帝王封地为氏号,帝尧陶唐氏,就是因为他开始是被封为陶侯,后来又改封为山西晋地的唐侯。后来帝喾为寻师柏昭子而浮海东渡,经颛顼帝伯服三世子称,即颛顼国国王的介绍,取了羲和国女回国,后为帝喾生十子。其中一子名为厌越,成为后来东北三省之诸侯。

  在帝喾之时期,共工氏不肯臣服。原来共工氏的人强悍好乱,又经康回、孟翼等图谋霸权思想的感染,总想称雄九州。现在又听说颛顼帝驾崩,帝喾新即位时,他们又以为有机可乘,便又蠢动起来。又因为前两次的失败,所以时终没有人敢出来大闹一番,虽然也有一些乱,但并不是十厉害。为了防患于未然,帝喾还是派了吴回之兄,火正官重黎前去征讨。临行前帝喾反覆嘱咐:“你这次前去,一定要根本解决,不可再留余孽。”

  重黎领命,率领大军直攻冀州。那些乌合之众哪里打得过重黎之师,不到一月,早已荡平。可是重和黎是个心慈手软的人,时终难下狠心,处置共工氏余党不免有所姑息。哪知等到重和黎班师回来,那共工氏的信徒们又纷纷作起乱来。帝喾听了大怒,选了一个庚寅日,将重黎杀死,以正他们误国害民之罪。一面就叫重黎的胞弟吴回代做火正祝融之官,并叫他带了大兵再去讨伐。

  吴回认为兄长重黎之死都是因为那些乱民而造成的,所以替兄报仇的心情就非常急切,加以帝命严厉,所以更不容情,一到那边就用火攻,竟将那些乱民焚戮净尽。这也可算是共工氏空前的的大劫难了。等到吴回班师归来,帝喾叹息道:“我非不仁,下此绝手也是出于不得已!”

  共工氏虽然被平定,但是帝喾还是放心不下,意欲出外巡狩,以考察四方的动静。正要起身,正值常仪生了一个儿子,这也是帝喾第一个儿子,当然非常高兴。过了三天,便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作挚,恰恰和他的曾祖父少昊氏同名。由此可见在上古时,并没有避讳的一事。又过了几天,帝喾决定出巡,带了姜嫄同行,而朝中的事情暂由金、木、水、火、土五位大臣共同维持。这次出巡的地点是东、北两个方向,所以先向东走。绕过了菏泽,到了曲阜,顺便又到少昊氏朱宣坟上去进行了拜祭。

  公事既完,帝喾就和姜嫄同上泰山,并在山上游玩了两天,刚从泰山的北面下山,远远一望,只见山下莽莽一片尽是平原,从那平原之中又隆起一个孤阜。当下帝喾就问那随行的人说:“那是什么地方?”随从说道:“那里叫章丘。”帝喾吩咐道:“就到那上面去休息一下吧。”行不多远,两旁尽是田坎土坡,大车无法通行,帝喾便命车停下,对姜嫄说:“我们一起走过去,你看行吗?”姜嫄答应,便一齐下了车,相偕而行,随从们便在后面紧紧跟著。

  虽然姜嫄是个后妃之尊,却是非常喜爱农事的人,以前在亳邑都城的时候,她就在城西北地方划出出几百亩土地,雇了十几个帮手,栽桑种稻,播谷分秧,有的时候还经常前往亲自动手,参加其中的经营管理和指点教导,这些地方简直就是她的农业实验场。因此象这种有田坎的路都是她平时走惯了的,所以行走起来并不感到吃力劳累。那时正是三春天气,一路平畴绿野,高低参差不齐,麦浪迎风,桃花初露,更是分外有趣。那些农夫,也正稀稀落落地低著头在那里耕作,忽然抬头看见这么多人走过,也觉惊奇,有的荷锄而观,有的辑耕而望,都不知道帝喾等是些什么人,为什么事而来。不一会,帝喾等到了章丘之上,只见无数人家环绕而居,虽然都是茅草房,却是非常整洁。

  正走之间,帝喾远远望见东南角上有一座山,山上有许多树林,林中隐隐约约好像有一所房屋,非常高大,就问老百姓:“那边又是什么地方?”百姓道:“那边是盘龙山,山上有一个闲宫。”帝喾问:“为什么要叫它闲宫?”百姓道:“它是个庙宇,我们除了祭祀之外,或者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大家要聚会商量,才去开开这个庙门,其余日子它总是关著的,所以才叫它作闲宫,也有人叫它闷宫。”

  帝喾听后直朝盘龙山而去。到了山上,却见那闲宫的方向是朝南的,后面一带尽是花草树木,前面却紧对泰山,原来这蹯龙山就是泰山脚下的一个小土岗。当下喾帝、后妃二人下了车,准备一起进庙。刚走到离庙门口不远,好像看见路旁烂泥地上有一非常大的野人脚印,五个脚趾也非常清楚,足有好几寸长,就是那个大脚趾也比平常人大得很多,再看它的方向,足跟在后,五趾朝著庙门,看来是走进庙去的时候所留下的,此后,便有了姜嫄踏野人巨足,生姬弃之故事。

  在帝喾时代国号为高辛,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号卫姓氏者,称高辛氏,逐渐形成一个部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辛氏、高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有辛氏,出自远古时期有辛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远古时期,有辛氏部族居住在今山东省曹县一带,在该部族的后裔子孙中,就有辅佐商汤南征北战,最后推翻了夏桀王朝、在南亳(今河南虞城谷熟镇)建立了商都的重臣伊尹。

  在有辛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人简改为单姓辛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启之庶子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广韵》等记载,大禹之子叫启,母涂山氏。

  相传,禹晚年曾根据以前的先例,做出禅让的姿态,并推举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做准备,竭力为其儿子启培养羽翼势力。大禹薨后,启不负父望,兴兵夺权,一举攻杀了伯益。不久,又兴兵灭掉了不服自己、妄图蠢蠢欲动的同姓有扈氏。

  剪除异己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从此废除了禅让制,世袭制度从此确立。夏启建国后,封自己的一个庶子于莘地(今陕西合阳),他建立了莘国,史称莘伯。

  在莘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国之名为姓氏者,称莘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辛氏即莘氏也。”即莘氏后人由于“莘”与“辛”陕音相近,遂去“艹”偏旁简改为“辛”,称辛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莘氏与辛氏同宗同源,二而一。莘氏、辛氏族人大多尊奉夏启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于改姓,出自南北朝时期故楚国后裔中项氏,属于帝王赐改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周闵帝宇文觉赐改故楚国后裔中的项氏为辛氏,其后裔中有沿称辛氏者,后该支辛氏族人显贵于唐朝时期,史称其为天水辛氏,世代相传至今。

  五代初期,后梁政权中有天水辛氏族人辛镜,在新罗国第五十三代君主神德王朴景辉执政时期(公元912~917年在位),被后梁太祖朱晃派遣出使新罗国,后被神德王挽留定居,还被分封在灵山(今韩国釜山),辛镜的后代遂在朝鲜半岛生息繁衍,朝鲜史称其为“灵山辛氏”。

  清朝时期,灵山辛氏族人有入满洲正白旗者,时称高丽包衣辛氏,世居辽宁锦州一带,成为今朝鲜族辛氏一族的主流。今天,在中国的朝鲜族辛氏尊奉天水为本贯,在韩国的朝鲜族辛氏则尊奉灵山为本贯。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扎拉哩氏,亦称查拉里氏、贾拉喇氏,满语为Jalari Hala,源出元朝时期女真扎剌儿部,以部为氏,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张氏、詹氏、年氏、白氏、辛氏等。该支辛氏始祖为扎拉哩·辛泰,是明朝末期著名的后金将领扎拉哩·西特库的弟弟,为满洲正蓝旗人,世居瓦尔喀。当时扎拉哩·西特库由护军参领围攻锦州有功,后在从征四川时阵亡,加世职骑都尉,由弟弟扎拉哩·辛泰承袭骑都尉之职。在扎拉哩·辛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辛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觉尔察氏,满语为Giorca Hala,是满族大姓之一,以地为氏,族人众多。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觉尔察(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温家窑)、长白山区等地,另有清太祖祖父的兄长德世库后裔,后被革退、系紫带子者,沿用祖名觉尔察为氏的。所冠汉姓为赵氏、肇氏、孙氏、常氏、陈氏、艾氏、辛氏等。该支辛氏始祖为觉尔察·阿巴泰,为著名的后金开国十扎尔固齐之一,满洲正白旗人,世居完颜(今吉林通化及其西南地区),从额亦都招抚东海四部,觉尔察·阿巴泰累官至纛章京,加授游击世职,后在攻取雅兰路时阵亡。其子觉尔察·辛泰承袭游击之职,以护军统领、三等轻车都尉从征明朝时也阵亡,加世职三等男。在觉尔察·辛泰发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辛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清朝时期甘肃碾伯土司朵力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朝初期,甘肃碾伯县(今青海乐都)有个土司名叫朵力癿,为西宁州土人(蒙古族)。

  史书记载: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朵力癿率部归附明王朝,被明太祖朱元璋授百户之职,任西宁卫土指挥佥事。后其子七十狗承袭其职,成为当地有名的土司。

  朵力癿在世时将自己的孙子改汉姓为“辛”,叫“庄奴”,其世家始以辛为氏。辛庄奴及其后裔子孙皆为著名的碾伯辛土司世家,随称辛氏,世代相传至今。

  碾伯辛土司世家世系为:朵力癿→七十狗→辛庄奴→辛荣→辛政→辛海→辛宝→辛威→辛世安→辛方略→辛伟鼎→辛振邦→辛朗→辛必正→辛广贤→辛长寿→辛德成→辛裕后。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辛伟鼎率部归附满清政府,授百户之职,任西宁卫土指挥佥事。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青海、甘肃地区回民起义,湟中大乱,堡塞俱在战火中被毁,辛德成挈其子辛裕后避居于西藏地区。

  一直到了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辛德成才归回故里王家堡,由儿子辛裕后袭其职,仍为碾伯土司,任西宁卫土指挥佥事。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族、藏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

  辛氏最早发源于今陕西合阳地区,为夏王朝时期诸侯,夏传至桀时灭亡。

  商朝时期,辛氏族人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辛俞、辛寥,周王朝国都(今河南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氏族人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

  两汉之际,辛氏族人在陇西(今甘肃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氏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人(今河北)辛垣平。由此可知,辛氏族人已经遍布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氏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氏陇西郡望已经形成。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氏族人也势头很猛,并形成了辛氏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氏族人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颇为辉煌。另外,辛氏族人在河南也繁衍地颇为兴旺,并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当为辛氏族人入迁江南第一人。

  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氏族人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势头不减,并出现了辛氏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

  五代十国至两宋时期,辛氏族人发展出现了新特点,陇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氏族人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氏族人繁衍的尤为兴盛。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氏人家,并且已有辛氏族人入闽。

  元朝时期,有辛氏族人迁居新疆。

  明朝初期,山西辛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明朝以后,辛氏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氏繁衍最胜。

  清朝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氏族人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氏为中坚力量。

  分布

  先秦时期,辛人活动于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时期,辛姓已经基本分布于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进入唐宋,辛姓在长江以南都有了分布。宋朝时期,辛姓大约近9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二十四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山东、河南,这三省辛姓大约占辛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湖北、广东、安徽、四川、福建。山西为辛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辛姓总人口的35%。全国基本形成了以华北为主的辛姓聚集带。

  明朝时期,辛姓大约近5万1干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6%,排在第一百九十位以后。全国辛姓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约占辛姓总人口的45%,为辛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江西、山西,这四省辛姓大约又占45%。这一时期,辛姓的迁移主要向东、东北、南方,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渤海湾为中心的辛姓分布区。

  当代辛姓的人口约一百二十多万,为全国第一百五十三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8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辛姓人口的增长率呈∨形的态势。全国辛姓目前主要集中于吉林、山东、辽宁、黑龙江,这四省中的辛姓占辛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河北、陕西、河南、山西,这四省中的辛姓又集中了23%。全国形成了以东北为重心,南牵华北,环绕渤海湾的辛姓分布区。

  辛姓在人群中分布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陕西大部、山西西段、甘肃东端,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7%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6.3%,居住了大约49%的辛姓人群。在冀晋大部、京津、内蒙古大部、山东西部、河南、皖苏北部、湖北大部、川渝北段、云南中部、广西西部、陕西西南和东南、宁夏、甘肃大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8%—0.16%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6%,居住了大约32%的辛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中东部的洮河流域、渭河中上游、西汉水流域,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临夏州一带。汉承秦制,三国时期曹魏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3]

  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双贞堂:晋朝辛勉,博学,有贞国之操。官侍中,跟着皇帝到了平阳。刘聪以毒酒逼其叛晋归刘。辛勉坚决拒绝。刘聪佩服他的贞节,给他筑了房子,按月给他送米送酒。晋人辛恭靖,从小有肚量,有才干,后为河南太守。羌姚兴攻陷河南,辛恭靖被俘,严辞拒绝羌姚兴封官后被囚禁三年,后越狱到晋国,晋帝表彰了他的节操,拜他为咨议参军。

  环州堂:明朝的时候,辛野开始做儒学的训导,后来升任为枣阳县知县。他作官体贴百姓,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爱戴,被认为是好官。著有《环州集》。

  枣强堂:同环州堂。

  孝友堂:明朝时期无锡人辛铭,字敬斋,其后人所建堂号。

  永思堂:福建潮州辛氏族人所建堂号。

  字辈

  江苏连赣榆辛家沙:佩作公崇本全在义方余泽可衍传世明良敬脩吉庆统聚胜升堂

  江西抚州:积厚渊源盛,纯和器宇高。诗书绵世泽,富贵产英豪

  山东莱阳姜疃镇西路格庄村:连志其凤奎

  山东临沭:开会玉从城钟洪

  山东德州:洪光玉家泰秉兴建电同

  山东平度店子镇棘子嶂:德为福明书吉华永良

  山东潍坊:会淑光保

  山东日照:作公崇本全仕有方于泽克延后世永昌

  山东济阳:移守东天开科俸禄孝才云凤文光玉庆祝万年春

  山东蓬莱:守氏天纯业世文本可长茂修国延运积善家余庆

  山东茌平:树保梅玉长风云振之庆宏林世至昌

  山东安丘:文贵建承

  山东海阳:成华明世,鸿德传家,学士贵人,永立芳勋

  山东即墨:光化吉世,道德传家,学士贵人,永立芳勋

  山东海阳:立业树德敏世建公远燕时在永振家生

  山东乳山:福树永安泰

  山东诸城:广云令钧善庆

  山东泰安:云衍培显成兆玉传士方

  山东泰安肥城:第十九代开始:允衍丕(pei)显承,兆毓传式方,志恒茂胜立,瑞广德润常

  山东肥城:邦正德永绪,光明福善增

  山东阳谷:龙保庆贺同休

  山东青岛:成兆克若华

  山东高密:长德永有爱

  山东蓬莱:守士天纯业世文本可长懋修国延运积善家余庆,文明德维本

  河南原阳:运文永玉昌 立竖广成祥世中国太久 培德传佳长

  江苏滨海:文成法立道达才全

  江苏丰县:大怀廷敬福树

  江苏徐州:昭献庆凡祥,孝敬福树友

  湖北武汉:佳厚贤良昌正友芳

  湖北襄樊:运文永玉昌立竖广成祥世中国太久培德传佳长

  湖北安陆:万世光明显达德厚功高

  广东潮汕:邦欲起元良,廷用大经纶,朝升宰辅才,运会际平康;仕俊承天德,文明盛万国,位列公卿职,英豪绳燕翼

  江西万载:金女树炳基锦源植焕增均洪集熙起锡泽本辉培镇滋东耀载铭济材照至钟汉果烨垂铨清松炜在

  江西南昌:庭世民万元文子思希仕政庆德原伯道昌荣永廷国应一以正大端方齐家经邦至诚为本安定贤良圣旨颂传雄哉彦浩兆周杰强惊顶波涛遥广武姿唐宝微豪神宣华梦石橹峰貌悟纶赤乐碧云示高叶茂丰隆宏盛殿考弃邑从鹜樽昆呜啸

  四川蓬安:文庠怀今都太然廷学长天开运通景正永茂光树大世德隆承佳肇荣宗

  四川广安:思德道学加 朝士自日培;开为有宗本 克大尚守成 安国怀仁泽 致述必良明 建忠传康景 昭立崇绍廷 敦勤来元秀 其承以锡纯

  江西:锦源植焕增

  陕西蓝田:世景全中恒清自有佐德善

  陕西宝鸡:福世强龙民俭鹏超辉云

  甘肃康乐:玉兆万文仲永进

  湖南常德:家本从先业继绪宝再书

  辽宁大连:广兆山宝成有德春长在

  辽宁本溪:世存明德志恒思本立生鸿思启善庆智广永振兴

  吉林九台:子云中永振国正德学文作士友明玉立志守家廷

  天津:福惠维万凤树永长克明俊德敏

  黑龙江:文明德维

  山东济宁中区喻屯镇红庙屯村:自始迁祖十一世孙辈:军加有广俊景凤永继怀 善守保国(gui)殿 宗兆连昌玉 学效作存天

  安徽五河申集镇朱圩村:道文德华玉丙光

  安徽砀山关帝庙镇石赵庙村:敬井忠厚传家远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侯营镇田庄村:廷孟显付明昌

  其他地区:振世明玉建国宏业,希永立国元长,承兆克悦华(献),永明万世守忠绪百年昌,成兆克若化,来庭光大月向炳英雪志永华,敏世建公远燕时在永镇家声,建招西梦正桐永,晓连云衍培显承肇,天永帮常友文祅荣世听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宗开莘国;

  秀毓陇西。

  ——全联典指辛氏源流和郡望。

  诗名东汉;

  词冠宋朝。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诗人辛延年,生平无可考,作品存《羽林郎》一首,为汉诗中优秀之作。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词人辛弃疾,雅善长短句,纵横慷慨,与苏轼并称。

  免冠悟主;

  息讼安民。

  ——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狄道人辛庆忌。成帝时,历官光禄勋、执金吾、左将军。汉成帝要杀张禹时,辛庆忌免冠(去掉官帽)解印绶叩头求情,张禹得以免死。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狄道人辛公义。开皇初年,官岷州刺史,全境百姓称他为慈母。后历官牟州刺史、司隶大夫。此联另有一版本下联第三言的“安”字为“宁”字。

  五龙美誉;

  二虎扬名。

  ——上联典指十六国时期前凉的辛攀,兄弟五人并有才识,时人谓“一门五龙”。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辛武贤为酒泉太守,其子辛庆忌拜左将军,父子皆以勇武闻,时人谓其父子俱为虎臣。

  文成八字;

  才号五龙。

  ——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辛弃疾。下联典指隋辛公义。

  六言通用联

  共仰稼轩道学;

  咸称起季直言。

  ——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词人辛弃疾。下联典指南宋莱州人辛次膺。

  兄弟得五龙誉;

  父子有二虎名。

  ——上联典指十六国时期前凉的辛攀兄弟。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辛武贤、辛庆忌父子。

  七言通用联

  兄弟得五龙之誉;

  父子有二虎之名。

  ——上联典指十六国时期前凉的狄道人辛鉴、辛旷、辛攀、辛宝、辛迅兄弟五人,并有才学,当时人说:“五龙一门,金枝玉昆。”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狄道人辛武贤、辛庆忌父子。

  八言以上通用联

  美备钱田,稼轩列宠;

  义全子弟,晋史流芳。

  ——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辛弃疾,有二美妾,一曰“钱钱”,一曰“田田”。下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的羊耽妻辛宪英有才智,其弟敞与子琇能保身全义,

  功战奇方,不让关张独步;

  慷慨大节,宁输武穆居先。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将军辛京果,由于辛京杲英勇善战,肃宗召问他是:“黥彭关张之流乎?”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词人辛弃疾事典。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此联为郭沫若撰题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公园内辛弃疾祠联。下联“美芹”,指辛弃疾有《美芹十论》;“悲黍”,化用辛弃疾词有“莫望中叹黍离”句。

  【祠堂古迹】

  少康城

  少康城在禹州西北16公里康城村,是夏朝“中兴之君”少康王居住的地方,属禹州顺店镇。原本只是一个聚落,后来筑墙挖濠就成了邑。在后来少康王重振朝纲,在这里建立了国都,就成了少康城。如今康城村西,还有夏代少康城夯土城墙数十米,点将台一座,村东还有少康修建的“禹王功德台”遗址,台上树有禹王功德碑,凡七十七字,记述禹王治水的功德。

  商丘帝喾陵

  商丘古城南50里,有一个以帝喾高辛氏的出生地名字命名的集镇──高辛镇。镇西北不远,有一座高大的坟茔,这就是帝喾高辛氏墓,也称帝喾陵。

  帝喾高辛陵

  帝喾高辛陵位于今陕西省合阳县洽川镇莘里村西。陵墓源远流长,本有地面建筑物,因历经沧桑,少人修缮,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仅剩一个大冢,高2—3米,围长数十米。但“圣名灵气”不绝,当地百姓不忘祖宗,每年都在这里举办热闹的庙会。1999——2001年重修陵墓时筑起园墙,陵前立石碑一通,上书“帝喾陵”三字雄劲刚健,被列为洽川一景。帝喾是帝号,高辛是国号,合称帝喾高辛;帝喾陵也称“古高辛氏陵”,合称帝喾高辛陵。

  莘冢集遗址

  莘冢集遗址位于曹县县城西北约10公里,莘冢集公社莘冢集村东。1976年钻探得知遗址为一南北宽168、东西长192米的缓坡台地,高出地表约2米。遗址南距百花河约0.1公里,东距菏泽至商丘公路、西距曹县兰考公路、北距红卫河南支各约4.5公里。

  【典故轶事】

  辛谧遗闵书曰:“昔许由辞尧,以天下让之,全其清高之节。伯夷去国,子推逃赏,皆显史牒,传之无穷。此往而不返者。然贤人君子虽居庙堂之上,无异于山林之中,斯穷理尽性之妙,岂有识之者邪?是故不婴于祸难者,非为避之,但冥心至趣而与吉会耳。谧闻物极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君王功已成矣,而久处之,非所以顾万全远危亡之祸也。宜因兹大捷,归身本朝,必有许由伯夷之廉,享松、乔之寿,永世为辅,岂不美哉?”

【家训格言】

  辛氏家训以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最为显目。辛弃疾以词的形式来教育子弟,别有意境,值得回味:“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这首词牌名《最高楼》,词的上阕表达了老人视富贵若浮云,要求儿子要洁身自爱。词的下部表达他对田园休闲生活的想象,并告诫儿子,世上许多人对生活贪得无厌,总是不满足,而实际上谁也无法保持富贵的永久。

  《日照辛氏族谱》家训:

  孝为先 和为贵,勤为宝 俭为德,诚为本国为家,善为福 仁为寿。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