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丰氏起源及历史

丰姓图腾_丰氏图腾

丰姓图腾(丰氏图腾)

  丰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公子丰,在郑僖公时任大夫,丰的孙子施,卷以他们的祖父的名为姓氏,称为丰氏。周初,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封于酆国(今陕西省户县东),后人以国名为姓,称为酆氏。后来,后人中有取酆字的左边为姓(丰字的繁体),即丰字为姓,得丰氏。望居松阳县(今浙江省松阳县一带)。丰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九十二位,现今人口约二十一万,排在第三百一十五位。

【释义】丰,“满也”。丰为豆器所盛丰满。丰,也是古代一种礼器,形状像豆,用于承酒觯。觯,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得姓始祖】

  丰侯且、陈丰、公子偃、丰点、乌扎喇·丰绅、郭贝尔·丰伸阿。

  公子丰:春秋时期的郑穆公姬兰有个儿子叫公子丰,他在郑釐公姬恽(姬髡顽)执政时期出任郑国上大夫。到了公子丰的孙子一辈,叫丰施、丰卷,实际上就是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后代皆称丰氏,亦史称丰氏正宗。

  各支始祖

  丰万一:明敕镇海将军,始祖妣方太君,诰封一品夫人。自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从江太和徒居湖北圻水,至今六百零四年,传二十八世,始居湖北浠水县巴河,后分迁黄冈但店、相继迁徙到鄂、豫、皖三省各地,其后裔子孙聚居在湖北的黄冈(含黄州、浠水、罗田、麻城、英山)黄陂、新洲、武昌、汉阳、大悟、谷城、房县、郧县,河南的固始、商城、罗山,安微的金寨、霍山、六安、南陵,江苏的南京等二十多个县市,家户数千,人丁越万。是为楚黄丰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高辛氏,出自上古时期帝喾臣子豐侯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帝喾高辛氏,名姬俊,又名高阳氏,号亡斤,公元前2315~前2213年待考,是轩辕黄帝的曾孙,少昊金天氏的孙子,在位七十年。青铜铭文记载:“黄帝初祖在虞,虞帝始祖在辛,高辛元年,岁在大梁。”

  高辛氏执政时期,属下有臣子叫豐侯且,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豐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支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远古时期帝喾之妃陈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陈豐,亦称陈锋,她是远古时期帝喾的妃子,后世的尧帝就是她所生的。

  这在史籍《前汉·古今人表》中有记载:“陈豐,帝喾妃,生尧。师古曰:即陈锋也。”

  在帝喾的支庶子孙中以及陈豐的族人中,有以先祖母的名字为姓氏者,称陈豐氏、陈锋氏,再后有省文分衍为单姓豐氏、陈氏者;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支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姜姓,出自殷商时期古逢国君主豐伯,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商王朝时期,在胶东半岛有一个姜姓诸侯国,叫逢国。

  据史籍《左传》、典籍《国语》的记载,东夷姜姓逢国之君,称豐伯,亦称逢伯,为殷、周之际的姜姓诸侯,世居齐地,故址在今山东省益都县的西北部。

  到了周成王姬诵继位之后,其叔父管叔、蔡叔联合了武庚禄父、东夷之国、殷商遗民等发动叛乱,持续了三年之久方被周公旦所剿灭。由于逢国在当时也参与了叛乱,因此国君豐伯被废黜了爵位。

  豐伯被废黜,其逢国亦因此被废除而消亡,地归齐国。

  逢国灭亡之后,其王族后裔以及国民中有以国君名号为姓氏者,称豐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支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十七个儿子姬子于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篡》、《通志·氏族略》等记载:豐氏、酆氏始祖为周文王姬昌之子子于,起源于西周初年。

  豐,本为商王朝末期崇国君主崇侯虎的属地。周文王灭崇国后,改其地名为豐邑。到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王朝之后,敕封自己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子于在豐邑,拱卫京畿,爵为侯爵,史称“豐侯”。这在史籍《史记》中记载为:“豐国,侯爵,始封文王子。今陕西西安户县东五里有豐城。”杜预注“豐国在始平户县东。”

  但因为豐侯太喜欢酗酒了,常常因此误事,周王室贵族们都觉得由他去治理极其重要的豐邑很不合适,因此意见纷纷。

  到了周成王姬诵执政后期,就改变了周武王的旨意,不再让豐侯当豐国的首领了。按史籍《竹书纪年》的记载:“成王十九年,王巡狩侯甸方岳,召康公从,归于宗周,遂正百官,黜豐侯。”也就是在公元前1084年(待考),周成王废黜了爱酗酒误事的豐侯,这个姬姓豐国成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国”。

  在豐侯被废黜后,豐国亦消,其后裔子孙遂散居各地,约以原封邑名为姓氏,称豐氏。

  到了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诏令规范汉字,在许多地名的原字上皆增加了“邑”偏旁,以表示其专指地名。而“豐”字添加了“邑”偏旁,就成为后世的“酆”字,诸多史书因之改豐为酆。此后,豐氏一族逐渐形成了豐氏、酆氏两大支系,皆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豐氏、酆氏正宗。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文字简化过程中,由于“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酆氏族人多有自行误简为丰氏者。

  有许多丰氏、酆氏族人皆尊奉豐侯姬子于为得姓始祖。

  源流五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豐水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在典籍《诗·大雅》中记载:“豐水东注。”

  豐水,是古代对中国北方一条河流的称谓,源出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部秦岭山脉的鄠南山豐谷,向北流注入渭水,实际上是渭河的一条支流。这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注》中有更详细的记载:“豐水出鄠南山豐谷,北入于渭,通作灃。”

  商王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将西伯侯都城迁到灃水西岸的豐邑(今陕西长安西南部),其地后来成为宗周的重要地域组成部分,最后以灃水流域为根据地,孕育并使姬姓周族发展壮大,最终灭了殷商王朝。

  在灃水流域之豐邑的周族人中,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灃氏,后简为豐氏相传;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文王第十七子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以后,建立了周王朝,封自己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于豐地(今陕西户县),建有豐国,侯爵,因称豐侯。

  “豐国,侯爵,始封文王子。今陕西西安户县东五里有丰城。”杜预注“酆国在始平户县东。”著名的西周史研究专家杨宽则认为古述不确。始平户县乃周文王姬昌建都之豐,为周之都,周武王姬发执政时期仍在使用,因此周文王之子不可能被封于此或十分靠近的地区。

  在典籍《韩非子·难二》中记载:“文王侵盂、克莒,举豐。”这个“豐”,在史籍《路史·国名纪乙·商世侯伯》中认为是后来楚国之豐邑,即史籍《左传·哀公四年》中记载的“司马起豐,析与狄戎”的豐,也就是史籍《续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的南阳郡析县豐乡城,位于今陕西省的山阳县。所以,周文王之子所分封的地方应当是“文王举豐”的豐,而不是“文王迁都于豐”的豐地。

  在豐侯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豐氏。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诏令规范汉字,期间在许多地名的原字上增加了“邑”偏旁,以表示其专指地名,而“豐”字旁添加了“邑”偏旁,就成为后世的“酆”字,于是后来逐渐形成了豐氏、酆氏两大支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丰氏正宗。而该系酆氏族人也有误简为丰氏者。

  源流七

  源于妊姓,出自西周初期妊姓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期,有一个妊姓豐国,故址在今陕西省的宝鸡、临潼一带。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临潼县出土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王盉”,在该盉上的铭文为“王作豐妊单宝盘盉”。从这段铭文中可知,这件盉是周王季为自己的王妃所制作之器,其妃是豐国之女,故称“豐妊”,就是著名的“太任”,所以这个豐国当为妊姓诸侯国。

  另外,在宝鸡弓鱼国墓地竹园沟M7伯格墓中还出土了“豐公鼎”一件,铭文为“豐公弓鱼作彝”。该豐公鼎为西周晚期铸造的器物,这个“豐公”显然应为豐国国君。豐国的青铜器在竹园沟弓鱼国墓地中发现,说明弓鱼国和豐国之间有着亲密的政治关系或婚姻系结。

  周王季就是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姬季历,“豐妊”(太任)就是周文王的母亲。按据史书记载,从周王季起到西周灭亡,周王室始终与妊姓诸侯有着密切联姻关系,因此,妊、姬二姓在西周时期往来亲密,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妊姓豐国随着西周王朝的灭亡而灭亡,时间大致在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前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从其故国之地在整个春秋时期开始即为戎狄族人所占据的历史现实中可以得到证明。

  在该豐国的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豐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姞姓,出自西周初期姞姓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期,还有一个姞姓豐国。

  关于这个豐国,著名的虢国墓地发掘主持人姜涛认为,她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并以“室叔簋”铭文为证:“室叔作豐姞旅簋”。这件“室叔簋”是室叔为其妻子所铸造的青铜器,其妻为豐国人,该豐国为姞姓,故称“豐姞”。

  不过,该姞姓豐国的故址到底在什么地方,本书亦未曾考察清楚,还有待考古的进一步发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周朝墓地中出土了一件簠,即史学界所称的“豐白簠”。其中器与盖形制、纹饰、尽寸相同,腹壁斜直,腹两侧有兽首耳,矩形圈足,四边正中有缺。腹中部饰双首曲体夔龙纹,沿下及圈足饰窃曲纹,盖顶、器底饰连体蟠夔纹,中心兽目突起,通高21.6厘米,口径25.8×31.4厘米,腹深7.4厘米。器、盖对铭,共有三行十四字:

  “豐白(伯)盄(叔)父”

  “乍(祚)(簠)其子子”

  “孙孙永宝用”

  “豐”,显然即为国名,“白通(伯)”为排行老大,“盄”通叔、淑,美好之意。豐伯,即为豐国贵族,伯、叔父为其字,或爵位。“乍”是簠在金文中的自称。另外,“簠”在古代又称钴、祜等,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

  该“豐白簠”上的铭文字体流畅、秀美,极富有艺术魅力,是一件稀有的上古文化珍品。

  “豐白簠”,已经证实为姞姓豐国所铸造。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大多一夫多妻制,在嫁女时还有一种叫“媵”的制度或习俗,即“陪嫁”。不仅有媵女,还有媵臣、媵物。如为媵女,一般是正妻的姊妹或侄女,有时是与其同姓的友好诸侯国送来的陪嫁女子。这在史籍《左传·成公八年》中有记载:“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在史籍《公羊传·庄公十九年》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丛。”即一国嫁女,同姓国皆媵嫁。

  姞姓豐国的国君在历史上多在周王朝为卿,因此“豐白簠”很可能就是该豐国君主为媵兽国之女孟姞所制作之器。

  在该豐国的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豐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公子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的郑穆公姬蘭有个儿子叫公子豐,他在郑釐公姬恽(姬髡顽)执政时期出任郑国上大夫。

  到了公子豐的孙子一辈,叫豐施、豐卷,实际上就是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后代皆称豐氏,亦史称丰氏正宗;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有许多丰氏族人皆尊奉郑穆公姬蘭为得姓始祖。

  源流十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公子偃,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潜夫论》中记载:“有豐将氏。”

  汉朝学者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载:“穆公之子,各以其字为姓,有丰将氏。”据史籍《左传》记载:“郑穆公子偃子游,其后为游氏。”

  公子偃,字子游,也是郑穆公姬蘭的一个儿子。在春秋时期,“游”与“将”二字通假,因此公子偃又称子将。

  在公子偃的后裔子孙中,有人被分封在豐邑(今江苏沛县),其遂把邑名合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豐将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豐氏、将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豐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说,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大夫叫豐点,其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豐点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豐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戎狄族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有豐国国君称作“豐王”,就是姬姓戎狄族人王者的称谓,在出土的西周时期兵器“豐王斧”上的铭文就为“豐王”。

  据史籍《史纪·秦本纪》中的记载:“襄公元年,以女弟缪嬴为豐王妻。”详细记述了在西周晚期,戎狄族占据了周人的发源地“岐、豐之地”,故而戎狄之君主将自己在该地区建立的国家称为“豐国”,而戎狄之王即自称“豐王”。因此,此豐国地望应与秦国、晋国临近,即今陕西省的关中地区。

  戎狄豐国,在诸夏正史中没有什么详实的记录,但在周幽王姬宫湦五年(秦襄公嬴开元年,公元前777年),秦襄公将自己的妹妹缪嬴嫁给戎狄豐国的君主“豐王”为夫人,则是有很明确的历史记载的。按地域分布看,这个“豐王”就是犬狄的首领,后来打着为太子宜臼讨公道的名义,与申伯、缯伯联合出兵杀死了周幽王,灭了西周王朝。

  在该豐王的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中,多有以先祖王号以及国名为姓氏者,称豐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称巴乐特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伯要歹氏部落,以地为氏,世居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地区)、西拉木兰(今河北承德围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ot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巴岳特氏多冠汉姓为丰氏、巴氏、白氏、陈氏、联氏、高氏、包氏、罗氏等。

  源流十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等记载:

  ⑴.满族乌扎喇氏,满语为Ujara Hala,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是满族中的著姓,人口众多,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撒尔忽卫,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其中蒙古族乌扎喇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锡伯族乌扎喇氏世居黑龙江北岸。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吴氏、乌氏、武氏、丰氏等。该支丰氏始祖为乌扎喇·丰绅,满洲正白旗人,原在吉林驻防,呀初从征大明,之后镇守扬州,以战功出任协领,累官至正白旗副都统,后历任宁夏、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等地将军,在乌扎喇·丰绅的后裔子孙中,大多为吴氏,亦有一支丰氏,是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汉字为姓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丰佳氏,满语为Fe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逐渐融入鲜卑族,后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玛克丹(今长白山玛克丹),所冠汉姓即为丰氏。

  源流十五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达斡尔族郭贝尔氏,亦称郭布尔氏、郭博勒氏,满语为Gobeir Hala,以地为氏,世居郭博勒阿彦(今俄罗斯结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卡赞卡村一带),后改汉姓为郭氏、丰氏等。该支丰氏鼻祖为满清光绪年间的满洲正白旗副都统郭贝尔·丰伸阿,在甲午战争时期与日寇对阵中屡战屡败,后来甚至望风而逃,在郭贝尔·丰伸阿的后裔子孙中,是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丰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瑶族、苗族、傣族、土家族、布依族、彝族、黎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丰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丰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丰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姓源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九十二位,现今人口约二十一万,排在第三百一十五位。

  丰姓是当今较为少见的姓氏,人数不多,分布很广,今天津市的武清县,河北省的尚义县、景县、沧州市、大城县、邯郸市,河南省的信阳市、开封市、新乡市延津县、商丘市、郑州市,安徽省的黄山市祁门县、太和县、亳州市、淮北市、六安市、桐城市、合肥市,山东省的平邑县、平度县、龙口市、昌乐市、鱼台市、费县、曹县、曲阜市、聊城市、日照市、烟台市、胶州市、临清市、临沂市,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海市,江西省的婺源县、瑞昌市常丰县、丰城市、井岗山市、上饶市、南昌市,江苏省的丹阳市、南京市、苏州市、镇江市、扬州市,浙江省的金华市、衢州市遂昌县、兰溪县,陕西省的咸阳市礼泉县、户县、西安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田林县,云南省的陇川县、河口市,辽宁省的北票市,上海市,北京市,山西省的朔州市山阴县、应县、临汾市浮山县,湖南省的长沙市、常德市、永兴县、汩罗县,湖北省的黄冈市团风县、武汉市、监利县、汉川市、襄樊市,重庆市的渝中区,四川省的合川县等地,均有丰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松阳县:东汉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分章安县地置松阳县。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析松阳东乡地置括苍县。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置松州。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废州复县;同年省遂昌县入松阳县。唐景元二年(辛亥,公元711年)遂昌从松阳析出。唐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析南乡地置龙泉县,至此,县域基本稳定。唐朝贞元年间,县治由古市迁今址。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庚午,公元910年)易名长松县;后晋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改称白龙县。宋朝咸平二年(己亥,公元999年)复名松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8年11月撤松阳县并入遂昌县,1982年1月复置松阳县。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松阳堂:以望立堂。

  尚义堂:宋朝时候,丰有俊先后为扬州府和镇江两处的知府。他勤政爱家,最讲义气。他朋友的女儿被人拐卖到青楼。有俊花重金赎回,给她选了一个最好的读书人为婚,还打发她出了嫁,一直把她当自己的女儿看待。京都尹王佐非常佩服他这种义气。

  字辈

  山西应县、北京丰氏字辈:“年世广章科华日月玉清宝山秀”。

  山东曲阜丰氏字辈:“世克绍绪宗培秉茂秀升敦振延广瑞顺发志宜宁”。

  山东费县丰氏字辈:“世克少绪忠,培秉茂秀升”。

  山东临清丰氏字辈:“堂召宪(玉)士(先)百之尊家晓”。

  山东商河丰氏字辈:“健考学兴龙祥”

  贵州黔东南丰氏字辈:应玉朝其正,万国占君臣,传家德泽远,生立永大兴

  贵州丰氏一支字辈:“文云如继人安顺廷庆和春国运新鼎建崇恩光兆福学绳祖德启贤坤”。

  贵州丰氏一支字辈:“孺澄国有良伊维国兆高寿文章玉制宪远振朝纲吉昌广世”。

  江苏镇江、浙江金华丰氏字辈:“道国有光”。

  皖、豫、鲁地区丰氏字辈:“文显明敬永汉从起运臣忠孝家兴振贤良世吉昌继传修正远积德盛名长”。

  湖北黄冈楚黄丰氏(酆氏)字辈:“福思志子佐永大世启正维之士际时能显道于国有光传家敦礼义应运庆明良生笃当钟瑞根深定发祥由斯心德厚自是令闻长祖泽贻芳远功勋历着彰承前宏伟业裕后久宁昌”。

  丰氏一支字辈:“应万代春光京兆升起顺德泽长义方尊古训文运智起昌”。

  广西田林丰(酆)字辈 “庆显应守文 世有成元庭 良中昌远大 鸿宁德名声 ”。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清平著颂;

  忠烈衍宗。

  ——佚名撰丰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鄞县人丰稷,字相之,中进士后官谷城令,清廉开明,人们称颂他“清如水,平如衡”,官至御史中丞。曾向徽宗面奏蔡京之奸,因此得罪权贵,蔡京执政,丰稷被除名。下联典指丰稷之孙丰存芳,字公茂,任太平州副职。景炎初年,蒙古兵攻来,知州孟知缙打算投降,丰存芳极力劝阻,知州不听。城破后,孟带蒙古兵杀他全家,十八人遇害。公一孤儿幸免于难,后来子孙繁衍,人们都认为是忠烈的善报。

  法书垂世;

  忠烈流芳。

  ——佚名撰丰姓宗祠通用联

  八言通用联

  荐牍进贤,群称藻鉴;

  登楼遇故,独脱火坑。

  ——佚名撰丰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鄞县人丰稷,任御史中丞时,所推荐的人才都知名于当时。“藻鉴”,即镜,指善于品评和鉴别人才。下联典指南宋丰有俊,字宅之,丰稷四世孙,绍熙年间进士,官至扬州知州。他有正义感,年轻时在青楼见一年幼妓女,怀疑是老朋友的女儿,一问果然是,便告诉了京尹王佐。王佐非常赞赏他的义举,把那女孩嫁给了一户好人家。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