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公冶氏起源及历史

公冶姓图腾_公冶氏图腾

公冶姓图腾(公冶氏图腾)

  公冶是中华复姓之一,出自姬姓,为季氏的后代。鲁国季姓是鲁桓公的儿子季友的后代。季友的兄长就是鲁庄公,鲁庄公死时立季友的儿子为国君,可是这位国君不幸遇害,季友也逃亡了,等季友回国时,又立他的小儿子为国君,就是鲁僖公。季姓公族中的季冶,字公冶,当了鲁国的大夫,他的后代子孙便以祖上的字命姓,称公冶氏。还有部分公冶氏的人是继承孔子的弟子公冶长的姓氏的。和许多复姓一样,公冶姓氏也向再单姓转变,后来逐渐被公氏所代替。公冶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二十二位,现今人口约一千,排在一千二百九十五位。

【得姓始祖】

  季冶:古代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人物叫季冶,又取个名叫公冶,他的后代就取公冶两字为姓。而后来又简化为公姓。公姓由许多公字头的复姓简化而来,而公字头的复姓大都源自王公贵族。公冶姓也不例外。公冶是季姓的后代,鲁国季姓又是鲁恒公的儿子季友的后代。季友的兄长就是鲁庄公,鲁庄公死时将季友的儿子立为国群。可是这位国君不幸遭害,季友也逃亡。等季友回国时,又立他的小儿子为国君,就是鲁僖公。季家家族昌盛,而其中有一位季冶冶,因为又叫公冶,便形成公冶姓。故季冶就是公冶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季孙氏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根据典籍《国语注》上记载,春秋时鲁国有季孙氏,族子季冶,字公冶,季氏的始祖便是季冶,官拜大夫,他的子孙后来便以公冶为氏。春秋时期,鲁国季氏家族是一个屡出君主的名门望族。鲁国的季氏是鲁恒公姬允(姬轨)的儿子姬季友的后代。姬季友,在出生时因手掌纹像一“友”字丈,遂以为名,号成季,故称季友,又称公孙友。姬季友的兄长就是鲁庄公姬同。鲁庄公有一个庶兄叫公子庆父,其同母弟公子牙。虽则兄弟三人同为鲁国上大夫,但一来嫡庶之分,二来惟季友最贤,所以鲁庄公独亲信季友。鲁庄公有一庶子叫公子般,他逝世前,委托姬季友将公子般立为国君。但野心很大的公子庆父挑唆人刺杀了公子般,姬季友也逃亡到陈国,后在国人的协助下驱逐了公子庆父。等姬季友回国后,又立鲁庄公的小儿子为国君,就是鲁釐公(鲁僖公)姬申。姬季友的后代形成了季氏家族,在历史上曾经很昌盛。在季氏家族中,有一个人名叫季冶,字公冶,曾为鲁国大夫。

  在季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公冶氏,是十分古老的复姓之一,迄今大约有两千五百余年以上的历史,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公氏、冶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贤者公冶长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典籍《论语》的二十篇章中,第五篇名为《公冶长》,首章曰:“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记载的就是孔子论公冶长之为人。

  公冶长,公元前519~前470年待考,字子长,一字子芝,齐国人,是孔子的学生,后来成为七十二贤者之一。公冶长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终生治学不仕禄。他胸怀坦荡,大肚能容,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孔子非常喜欢公冶长,说:“长可妻也”,于是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公冶长婚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子犁,早亡,一个叫子耕。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国君主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

  在历史上,有关公冶长的历史记载非常稀少,但在山东地区的民间传说却非常多,在安丘市城顶山公冶长教书的一带地方,当地人皆能说上一二。在公冶长的儿子公冶子耕的后裔子孙中,皆传承先祖姓氏,称公冶氏,后亦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公氏、冶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公冶这个复姓迄今大约有两千五百余年以上的历史。春秋时,鲁国季氏是一个屡出君主的名门旺族。在季族家族中,有一个名叫季冶,字公冶,曾为季氏属大夫。他的字就是公冶氏氏的起源。还有部分公冶氏的人是继承孔子的弟子公冶长的姓氏的。和许多复姓一样,公冶氏氏也向再单姓转变,后来逐渐被公氏所代替。

  分布

  公冶氏或是一个典型的古老汉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二十二位,现今人口约一千,排在一千二百九十五位。

  公冶氏族人早期分布在山东地区,汉朝以后以鲁郡为郡望。如今仅在山西省境内有零散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堂号

  鲁国堂:以望立堂,亦称鲁郡堂。

  博通堂:孔子有弟子公冶长,通鸟语。一天,他听到鸟叫:“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个虎驮羊,你吃肉,我吃肠。”于是公冶长认为是老虎咬死了一只羊,就赶到南山去看个究竟。谁知到了南山,竟是一个人在那里被杀。这时,恰巧县衙捕快赶到,把他当作杀人疑犯抓了起来。县令讯问情况,公冶长说他受了鸟骗。县令为了试探他,就命人把米用盐煮了喂给笼中的鸟吃,然后把鸟提到公冶长面前。小鸟边吃边叫,县令问:“这小鸟叫的是什么?”公冶长说:“小鸟说米里有盐。”县令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就释放了他。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圣门子婿;

  宪府人材。

  ——佚名撰公冶姓宗祠通用对联。上联典指春秋时齐国人公冶长,字子长,孔子弟子,能通鸟语。孔子曾说“长可妻也”,后把女儿嫁给了他。下联典指明代人公冶志,因人才出众官佥都御史。

  言能通鸟;

  子曰可妻。

  ——佚名撰公冶姓宗祠通用对联。全联典指春秋齐公冶长通鸟语。孔子曰:“长可妻也”,因以女妻之。

  季氏祖发;

  孔圣子妻。

  ——佚名撰公冶姓宗祠通用对联。全联典出、化用《论语》句:“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经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也。”

  【祠堂古迹】

  公冶祠

  公冶长书院位于城顶山腰,面南而立,周围树木葳蕤,绿涛阵阵,公冶长读书的房子早已不复存在,只有一寺,曰青云寺,是一座依山而建三进的寺院,一重高于一重;公冶祠则位于青云寺东侧,规模略小,里面供奉着公冶长塑像,十分恭敬。青云寺前有一平地,栽有两棵巨大的白果树,一雄一雌,冠盖如云,雄树粗5.2米,雌树粗6米,传为公冶长亲植,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当地人说,每年农历4月8日为此处庙会,届时四乡八邻皆来赶会。

  公冶长书院,一个蛰卧深山的文人读书之处,一个见证历史的地方。这里琅琅的读书声和隆隆的枪炮声在不同时代里回荡,但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呈现给人们的只是一处美丽的旅游胜地。

  【典故轶事】

  听懂蛇语鸟言的公冶长

  公冶长喜欢周游名山大川。一日,他来到南山踏青赏花,突然看到路边草丛里一条雌王莽蛇正与雄乌梢蛇在调情。公冶长想,王莽蛇是君,乌梢蛇是臣,这么可以乱了伦理呢!于是他以石击之,断喝一声:“臣不戏君”。乌梢蛇惊吓一跃,仓亡逃窜而去。王莽蛇见好事被公冶长搅黄了,气得七窍生烟。它装着委屈的样子,到“大王”那里告状去了。

  傍晚,公冶长回到客栈后,早把此事给忘了。花间一壶酒,独酌独饮,吟诗填词,逍遥自在。深夜子时,园子里突然飞沙走石,狂风大作,公冶长睁开醉眼,发现眼前一条巨大王莽蛇正张开血盆之口,要吞吃他。这时的公冶长酒也吓醒了,他颤声责问道:“大王我与你无仇无冤,为何要害我。”蛇王气汹汹地答道:“王后并无招惹你,为何以石击之。”这时公冶长才想起白天之事。于是他把经过原委一一道明。蛇王听后不时点头,悄悄地走子了。第二天深夜,蛇王正给公冶长送来一颗晶莹剔透﹑闪闪发光的珍珠。蛇王告诉公冶长,只要把这颗珍珠含在嘴里,可以听懂蛇语鸟言了。

  一天清晨公冶长正准备出门,听见柳树上的一只麻雀在叫他:“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只虎拖羊,你吃肉,我吃肠。“公冶长急匆匆赶到南山,果真发现一只被老虎咬死的山羊,他背回客栈,美餐一顿,却把留给麻雀的一份给忘了。麻雀想,这公冶长如此无理,非常生气,就捉弄起公冶长来。过了几天,麻雀又告知公冶长,南山又有虎拖羊。公冶长想,真是好事成双,又急匆匆赶到南山,却被守候在那里的衙门捕快逮个正着。原来,南山发现了一起谋杀案。公冶长被糊里糊涂地当杀人犯抓回衙门。

  县官开堂审案,公冶长有口难辨,只好把蛇王送他神珠一事说了出来。县官不信,世上有这么荒唐之事。公冶长说可以试证,正好县衙前有一棵大树,树上鸟声鸣叫,县官想了想,叫衙役背着公冶长准备两盘小米,一盘甜,一盘咸,放到树上,叫公冶长听鸟语而辩甜咸,小鸟叽叽喳喳,品尝着,说着话。公冶长一听,告诉县官,那盘甜,那盘咸。县官见公治长真能听懂鸟语。相信了他。于是就把公冶长放了。

  还有一个“公冶长书院鸟叫蛙不鸣”之说:书院西边清泉里的青蛙,呱呱地叫个不停,影响了公冶长读书,公冶长就对着青蛙说:“叫什么叫,真烦人!”从此,这里的青蛙就不再鸣叫了。

  公冶长回到客栈左思右想地思忖,听懂了鸟语蛇言,险些送了生命,罢、罢、罢,他拿出神珠把它毁了。从此后人再也得不到这样的珍珠了,如果神珠能流传之今,能善通动物语言。人类和动物一定能成好朋友的。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澹台
下一姓氏: 宗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