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巴岳图氏起源及历史

巴岳图姓图腾_巴岳图氏图腾

巴岳图姓图腾(巴岳图氏图腾)

  巴岳图姓是中华少数民族姓氏之一,读音作bā yuè tú(ㄅㄚ ㄩㄝˋ ㄊㄨˊ),满语为“Bayootu”。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巴岳图部,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白氏、巴氏、岳氏、高氏、袁氏、萧氏等。

【得姓始祖】

  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蒙古族乞颜部人。大蒙古国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生于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后,成为蒙古乞颜部可汗,一步步统一蒙古诸部。开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地区。宝庆三年(1227年),兴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起源源流】

  单一源流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巴岳图部,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巴岳图氏,是蒙古察哈尔万户中的一个小分支部族,史籍中甚少详载,蒙语为“□□□□□□□”,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山西等地部分地区)。

  “察哈尔”是古突厥语“Cahra”的蒙语读音,即“汗之宫殿的侍卫”之义,蒙语为“□□□□□”,本为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帐下护卫将士所组成,后形成一个部落群体,归历代蒙古大汗直接统辖。

  成吉思汗于南宋宁宗赵扩开禧二年(成吉思汗元年,公元1206年)正式建立大蒙古汗国之后,在原有少数护卫军的基础上,扩编了一支由万人组成的常备武装力量,称为“怯薛”,蒙语为“□□□□□□□”。这支武装力量直接为成吉思汗所指挥,平时承担保卫大汗的金帐和分管汗庭事务,战时则为大汗亲自统领作战。

  蒙古大汗的“怯薛”是蒙古民族的精华所聚,是从万户长、千户长、百户长和百身人的儿子中挑选出的“品行端正、武艺高强,相貌端庄”的年轻人组成,因此,“怯薛”就是“没有封地的大汗亲军”的代称。

  在蒙文史籍《成吉思汗箴言》、《青年婚礼的皇臣史源》中,曾经将“察哈尔”赞喻为“大汗的护身宝剑和盔甲”。在史籍《蒙古黄史》中也记载:“为利剑之锋刃,为盔甲之侧面,乃察哈尔万户是也。”因此,“察哈尔”实际上是作为具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职能的一个万户建制的称谓

  但是,“察哈尔”虽然也是蒙古大汗的护卫军,但是与“怯薛”还是有区别的,可以说,“怯薛”是“察哈尔”的前身。察哈尔部原驻牧于阿尔泰山区,强盛于明朝时期,当时成为蒙古各部的中心,其汗为蒙古各部的“共主”,世袭蒙古汗位,在后来的北元政权时期,一直居于宗主部的地位。

  蒙古察哈尔部的正式形成,是在公元十五世纪北元政权达延汗孛尔只斤·巴图蒙克执政时期(公元1480~1517年),当时达延汗再次统一了蒙古各部之后,为巩固汗位,重新调整了封建统治秩序,把以前蒙古各封建领主的小领域合并为六个万户,其一就是察哈尔万户。而达延汗自己就驻帐于察哈尔万户境内,亲自统领左翼三万户,并派其第三子驻帐于鄂尔多斯万户境内,统领右翼三万户。

  明朝时期,察哈尔本部分八个“爱马克”(部),即:敖汉部、奈曼部、苏尼特部、乌珠穆沁部,这四部合称“岭南四察哈尔鄂托克”;主固特部、布里雅特部、阿刺齐特部,这四部合称称“岭北四察哈尔鄂托克”;统称察哈尔八部(鄂托克)万户,是蒙古左翼三个万户之一。

  从达延汗以后,五传至孛尔只斤·林丹,史称林丹汗。林丹汗曾力图继承达延汗的事业,统一蒙古各部。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四年(后金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五年,公元1631年)冬,狂傲的林丹汗率军进攻阿鲁科尔沁部,试图吞并之,并直抵兴安岭东南的西拉木伦河北岸,严重威胁到了东北地区的后金政权。

  明崇祯五年(后金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后金天聪汗出兵援助阿鲁科尔沁部,二者联同其他受察哈尔部压制的蒙古各部一起夹击,林丹汗大败,退至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随后,后金天聪汗率联军深入蒙古腹地,对察哈尔部发动大规模攻击。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林丹汗西渡黄河退往青海地区,不久病逝于途中。

  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林丹汗的皇后携子孛尔只斤·额尔克孔果尔额哲和孛尔只斤·阿布奈归降后金政权。但因为察哈尔大汗一直是蒙古民族中公认的正统可汗,即“黄金家族”成员,为笼络察哈尔蒙古并以此来控制其他蒙古各部,后金天聪汗敕封孛尔只斤·额尔克孔果尔额哲为亲王,并将次女固伦公主下嫁给他,史称“孔果尔亲王”。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清朝政府仿照满洲八旗制度,把原蒙古察哈尔部改编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个旗,各设札萨克(王公),安置于义州边外(今辽东地区)。在孔果尔亲王逝世后,由于无嗣,改其弟察哈尔·阿布奈袭亲王爵位。

  到了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清圣祖籍口孛尔只斤·阿布奈负恩于朝廷,削去了孛尔只斤·阿布奈的王爵之位,将其拘禁于盛京(今辽宁沈阳)作人质,以此来镇慑察哈尔蒙古和其他蒙古各部。同年,清圣祖令孛尔只斤·阿布奈之子孛尔只斤·布尔尼袭亲王爵位。

  孛尔只斤·布尔尼对清圣祖拘禁其父的作法极为不满,他一直试图摆脱束绑重做蒙古大汗。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清圣祖布尔尼和其弟孛尔只斤·罗卜藏乘满清对付西南“三藩之乱”之机起兵反清。但由于不能得到其他蒙古部落的支持,两个月后反抗即告失败,孛尔只斤·布尔尼战死,孛尔只斤·罗卜藏带一万多名兵丁二次降清。康熙大帝怒其乘火打劫,将孛尔只斤·阿布奈、孛尔只斤·罗卜藏父子俩一并处死。随后,康熙大帝废止了察哈尔蒙古札萨克制(王公制),降为总管旗制,将其余部众由义州边外(今朝鲜新义州特别行政区)迁移到河北宣化、山西大同边外。经过这次战乱,察哈尔八旗人口损失惨重,此后察哈尔部急剧衰败。

  为进一步控制察哈尔蒙古,打乱察哈尔蒙古血缘关系,康熙大帝采取了一种“掺沙子”的办法,不断从蒙古其他各部抽调人口,补入察哈尔各旗,重组察哈尔八旗为“内属蒙古”,亦称“游牧八旗”,成为一种新的军政合一的组织建制,从此,所谓蒙古九部以及广泛分布在大兴安岭至天山一线的满洲三十八旗中,都有察哈尔部蒙古族人。满清政府在其地域内上不设盟,各旗也不设世袭扎萨克,各旗的最高长官是总管,由满清政府直接任命,任期三年,有的可以连任。清政府有权直接征调旗内的土地、马匹、使用旗内牧场。降为总管旗后,察哈尔蒙古八旗一直归清朝政府理藩院管辖。

  到了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乾隆大帝在张家口设置了都统署衙门,由满族人担任都统,管辖察哈尔部下十二旗属。按清朝制度,都统是统兵大员,并不管理行政,因此口外地方钱粮、旗民诉讼、辑盗,台站经费等事务,另由直隶省口北道所属口北三厅(张家口理事同知厅、多伦诺尔理事同知厅、独石口理事同知厅)分别负责。

  蒙古族巴岳图氏隶属于蒙古察哈尔“岭南四察哈尔鄂托克”中的苏尼特部,主要游牧在察哈尔部世代驻牧地北部的锡林郭勒草原上,后有鄂温克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ootu Hala。

  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鄂温克族、满族巴岳图氏多冠汉姓为白氏、巴氏、岳氏、高氏、袁氏、萧氏等。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巴岳图氏是蒙古族、鄂温克族、满族共有的姓氏,历史悠久,今仍在称呼使用,亦多汉化为白氏、巴氏、岳氏、高氏、萧氏等,分别融入各氏大家庭,望出察哈尔。

  今辽宁省的沈阳市于洪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准噶尔盆地、山西省的大同市、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盟等地,均有巴岳图氏后裔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察哈尔:是原来的旧省级行政区,简称“察”,以察哈尔蒙古族命名。宋、元两朝时期,该地区称察哈尔路,归属蒙古察哈尔万户所辖,其时地域包括河北、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等地部分地区,主体地域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在清朝时期,察哈尔不是一个省,而是称作“张垣特区”,治所在张垣(今河北张家口)。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公元1761年)农历11月,清廷设置了察哈尔都统署,辖察哈尔蒙古部下的十二旗群,总领旗兵,不理政事;翌年建察哈尔都统署。察哈尔都统由历代满清皇帝特简(选拔),皆由满族人担任,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臣,是清廷在全国仅设的三处都统署之一。察哈尔地区正式建立省制于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治所在张家口(时称张家口厅)。著名的张自忠将军曾任察哈尔省主席。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察哈尔改为察哈尔特别区,有六个旗和十一个县,即张北、多伦、沽源、商都、宝昌、康保、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和凉城。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察哈尔成为一个省,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和凉城划入绥远省,并自河北省口北道宣化府划入以下十县:宣化、赤城、万全、怀来、蔚县、阳原、龙关、延庆、怀安、涿鹿,各旗隶属于锡林郭勒盟。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3月26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由冯玉祥将军和吉鸿昌将军在张家口成立,但自民国二十六~三十四年(公元1937~1945年)被日寇占领,期间成为大蒙奸、蒙古苏尼特右旗亲王察哈尔·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统治的伪蒙疆之一部分,其王庥(德王府)设在张家口城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1952年,察哈尔省废设,现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也有部分地区划入北京市和河北省。

  堂号

  张垣堂:以望立堂,亦称察哈尔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巴岳特
下一姓氏: 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