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虢氏起源及历史

虢姓图腾_虢氏图腾

虢姓图腾(虢氏图腾)

  虢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出自姬姓,周文王之弟、武王叔父虢叔,封于西虢,虢仲封于东虢,子孙以虢为氏。西周东迁后西虢国从陕西宝鸡一代,迁往下阳即河南三门峡,现三门峡虢国旧址可以说是虢氏之“本”。虢姓现今人口约八千,排在第七百八十三位。

【得姓始祖】

  虢仲(姬仲)、虢叔(姬叔):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的二叔父姬仲、三叔父姬叔被封于虢地,建立了虢国,史称虢仲、虢叔。其后裔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多称虢氏。

  各支始祖

  虢含育:长沙虢氏始祖。明成化时,有讳含育者,由豫章迁长沙之新康都,是为虢氏之始迁祖,传世二十,历年四百八十,人称其地为虢家坪。

【起源源流】

  单一源流

  源于姬姓,出自周成王叔父虢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的二叔父姬仲、三叔父姬叔被封于虢地,建立了虢国,史称虢仲、虢叔。其后裔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多称虢氏。虢,周王朝时期的诸侯国名,实际在历史上分为五个虢国。虢仲被封在雍地(今陕西宝鸡),史称西虢(其后裔迁封今三门峡虢国);虢叔被封在制地(今河南荥阳),史称东虢。

  在西周时期,由于受到犬戎的不断侵扰,西虢分裂成为两部分,分别向东迁徙:一部分迁徙到上阳(今河南三门峡陕县李家窑),之后称南虢;另一部分迁徙到下阳(今山西平陆),则称北虢。后来,部分西虢后裔与羌族人在西虢故地即今陕西宝鸡又建了一个虢国,史称小虢。到了西周王朝灭亡,周平王姬宜臼于(公元前770年)在大举东迁之时,由于郑武公姬滑突(姬掘突)护驾、建东周王朝有功,就把东虢之地封赏给了他,因此在史书上记载:“周平王四年(郑武公四年,公元前767年),郑国灭东虢。”东虢后人迁至陕地三门峡虢国的北虢,即今山西平陆,到公元前655年,晋灭陕地虢国。当时,南方的荆国迅速强盛起来,荆国君主庄王熊侣(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正想向中原扩张势力,就以周定王刚即位立足还未稳之际,借口东周无辜灭东虢,不善待被晋灭的陕虢虢公族为名,亲率荆国军队兴师问罪,曾一度攻击到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周定王当时大为恐惧,连忙找来虢仲的后裔姬序,把他封在阳曲(今山西太原),再次建虢国的新封国,还赐爵号为公爵,称阳曲诸侯封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郭”、“虢”二字同音通假互用,故而姬序即号称虢公,亦称郭公。因此陕地三门峡虢国一带成为虢氏的散播地,而太原阳曲就成为虢氏(郭氏)诸侯国的受封地。

  在历史上,人们对这些虢国的认定是不一样的,有四种观点:

  五虢说:认为东虢、西虢、南虢、北虢、小虢皆为诸侯国。

  四虢说:认为东虢、西虢、小虢、虢国(南虢、北虢)是诸侯国,南虢、北虢实为一家。

  三虢说:认为东虢、西虢、北虢是诸侯国,南虢臣属于北虢,而小虢不算数。

  二虢说:认为东虢和虢国(南虢、北虢)是诸侯国,西虢是采邑,小虢不算数。这些虢国的后来在春秋时期先后被强权诸侯大国所吞灭,例如:周庄王姬佗十年(秦前出公嬴出子十七年,公元前687年),秦前出公出兵灭了小虢,将其地收改为雍邑。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晋献公姬佹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出兵灭了南虢(今河南三门峡陕县李家窑)与北虢(今山西平陆),将其地分别收改为上阳邑和下阳邑。这些虢国灭亡之后,其公族子孙以及部分国人便分别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虢氏、或郭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虢氏、郭氏同宗同源,郭即虢,虢即郭。

  附:虢郭通用

  史书记载,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叫姬叔(虢叔)、姬仲(过仲),虢是他们封国的国号,后代以国号虢为姓氏。史书又说,周文王经常“咨于二虢”,即向虢仲和虢叔咨询政事。

  为什么将虢作为封国的国号呢?

  原来,生活在陕甘一带的周人,在周太王时迁居今陕西省岐山和扶风交界处的周原一带,在这里建筑城邑,建立了周族的大本营。直到文王末年迁都丰邑,这里一直是周人的政治中心。

  周原的西边就是宝鸡,宝鸡在古代叫陈仓。《括地志》说:“虢国故城在岐州陈仓县东四十里,次西十余里又有城,亦名虢城。”这说明宝鸡一带的确有两个虢国,其中一个虢国的遗址就是今陕西宝鸡县城所在地,另一个应该在该县城以西5公里的地方。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岐山凤雏宫殿基址的窖穴中,发掘出大量的早周甲骨,在编号为23号的卜甲上发现有“于尚椃”三个字。尚椃即上虢。既有上虢,必有下虢,就像虢国后来有上阳城和下阳城一样。上引古陈仓的两座虢城当分别为上虢和下虢,揆诸情理,虢仲排行在前,其城当为上虢;虢叔排行在后,其城当为下虢。这两座虢城位于周人都城的外围,其作用相当于郭城。

  可见,虢国之封号本来就有郭城之义,虢在周人的眼里就是郭。

  在虢国所铸的青铜器中,有城虢仲簋、城虢遣生簋。虢前冠以城字,城虢并提,城虢即城郭,意即城之外城。周代青铜器又有班簋,铭文中有虢城公,虢城公亦即郭城公,虢城就是郭城。可见,周代的虢人皆知虢就是郭。

【迁徙分布】

  迁徙

  虢国的封国最初在陕西宝鸡一带,但是到了西周厉王时期,由于王室逐渐腐败,加上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周人的统治中心变得不安全起来,史书称之为“王室多故”。于是,西周晚期出现了东迁的潮流。先是始封地在今陕西华县的郑国东迁到今河南郑州一带,随后虢国也东迁到今三门峡一带,建立了虢人新的大本营。最终,周王室也被迫东迁到今河南洛阳,开始了历史上的东周时期。

  考古工作者在三门峡上村岭发现了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轰动了海内外。现在,在墓地原址建立了著名的虢国博物馆。可以说,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就是郭姓的祖坟,海内外郭姓到上村岭墓地来参观,实际上也是上坟扫墓、祭拜祖灵。

  现在湖南省的长沙市、益阳市南县三仙湖一带,尚存虢氏后裔的一大支族。其迁徙情况是:五代时自山西太原迁江西,明成化年间自赣迁湘之长沙新康都六甲,今属望城县靖港镇大泊湖村。

  据家谱文献《长沙虢氏族谱》的记载:“吾族派演天潢,系由二虢勋标王府;三君誉薄遐方。溯博士于春秋,渊源家学;征大夫于晋国,丕丕皇猷。在昔家声,昭垂后裔。迨以郭更虢之后,仍本姓者,仅吾一支,历籍本豫章迁兹,自洪武越十余代,支繁派演……”

  长沙虢氏一支为古虢氏仅存的承嗣,系明朝成化年间由江西饶州迁湘地的,姓氏由“郭”复“虢”,至今已历五百多年,丁口繁衍达万,后裔再迁者目前遍及北京、安徽、四川、湖北、广东、台湾等地。

  分布

  虢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排除郭氏不计,现今人口约八千,排在第七百八十三位。在台湾省名列第八百七十九位,以长沙为郡望。

  今河南淮阴、安徽淮南、山东沂水、湖南湘潭、长沙、益阳、陕西、台湾等地均有此姓。

【郡望堂号】

  郡望

  长沙郡:汉地之一,位于今湖南境内,秦始置。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汉为长沙国,晋于郡置湘州。

  堂号

  长沙堂:以望立堂。

  新平堂:湖南长沙虢氏宗祠堂号。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七言通用联

  黄帝苗裔周室后;

  虢国公爵卿士门。

  ——郭卿士撰虢姓宗祠通用联(横匾批额:阳曲世第)

  此七言宗祠通用联用文王八卦占;得履之晋卦,以本卦卦辞为主,之卦卦辞为辅断;吉。

  因为是凶时占的,为此用文王八卦再占其最终结果;得同人之归妹卦,以初爻爻辞断;吉。

  二十四言通用联

  有伯庭兴,承之可荣,文光上楚,武显大清,代传名振,时昭德成;

  诗书世泽,礼义家声,元勋永绍,峻业维宏,忠孝继启,道学昌明。

  ——全联出自湖南长沙虢氏宗祠正柱楹联。

  【典故轶事】

  三十六计——假途灭虢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地狭人稀的小国数不胜数。逐步吞并本国周围那些无力自保的弱小诸侯国,成为大国崛起的不二选择。晋献公在位期间,晋国就盯上了南面的两个小国——虞国和虢国,意图兼并两国,扩大地盘。

  但是,晋国的胃口虽好,要想把这两块肥肉一口吞下也不那么容易。因为虞国与虢国领土接壤,又同宗同姓,关系素来友好亲密,如果贸然攻伐其中一国而遭到两国联合抗击的话,晋国就没有必胜的把握了。

  正在晋献公为此事伤脑筋时,晋国大夫荀息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对于虞国和虢国,我们一定要分而化之,各个击破。”荀息说,“臣提议先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回头腾出手来再收拾虞国。”

  “那虞国能答应借道吗?”

  “虞国的国君虞公是个目光短浅、贪财好利的糊涂蛋,”荀息分析道,“臣愿意带着宝马美玉出使虞国,用这些宝物收买虞公,他收了我们的东西,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听完荀息的建议,晋献公犹豫了半天没有回应。

  “大王觉得此计有何不妥吗?”

  “不是,”晋献公不好意思地说,“我只是有点舍不得那些宝物啊!”

  荀息做梦也没想到晋献公会如此回答,差点笑出声来。心里想:我才说虞公贪财好利,没想到你也这么小家子气!

  荀息心里虽然在笑,嘴上还得给晋献公做思想工作:“等我们灭了虢国之后,要再干掉虞国那就是分分钟的事。大王那些宝物相当于只是寄存在虞公的仓库里,用不了多久就会全部收回的。”

  经过荀息的开解,晋献公再无顾虑,批准了荀息的计划。于是,周惠王十九年(前658年),荀息出使虞国,晋见虞公,献上宝马美玉,请求借道攻虢。连晋献公都舍不得的宝物当然是价值连城的,虞公一个小国的国君,哪里见过这些东西,当场双眼放光,垂涎三尺,二话不说就应允借道,甚至主动提出派兵做攻虢先锋。同年夏天,荀息、里克统率晋国军队通过虞国的土地去攻打虢国。在虞军的配合下,晋军进展顺利,很快攻占了虢国的重镇下阳,控制了虢、虞之间的战略要地。

  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向虞国提出借道伐虢的要求。虞国的大夫宫之奇看出其中有阴谋,力谏虞公说:“虞、虢两家表里相依,是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唇亡则齿寒,虢国一灭,紧跟着完蛋的就是虞国。晋侯的贪心不能放纵,晋国的野心不能不防。上次借道已经酿下大错,哪里还能再错第二次呢?”

  宫之奇的道理已经说得很透彻,奈何虞公的脑袋就是个榆木疙瘩——不开窍。“不会的。”虞公摇摇头说,“晋侯与我是同宗,哪能害我呢?”

  宫之奇张口就给他反驳回去:“晋、虞、虢三家都姓姬,你们都是同一个祖宗。晋侯能忍心灭虢国,就不忍心灭虞国吗?”

  “不会的。”虞公又抛出一个理由,“我祭祀很虔诚,祭品丰盛又清洁,鬼神一定会保佑我的。”

  宫之奇都快被这个笨蛋给气哭了,尽最后的努力劝他说:“五谷祭品不算芳香,只有美德会芳香四溢;鬼神亲德不亲人,不修德政的祭祀是没有用的。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同样践行德政并向神明进献祭品,难道神明会不享用吗?”

  虞公最终还是不听劝谏,答应晋国使者让晋军再次借道。宫之奇仰天长叹说:“虞国算是完了!晋国都不用再起兵,就这次顺手便能把虞国灭了。”为了避祸,宫之奇很快率领全族人离开了虞国。

  果然如宫之奇所料,晋国第二次伐虢是由晋献公亲自统军,声势远胜从前,几个月后就灭掉了虢国。同年十二月,晋军凯旋,行经虞地,要求暂时驻军休息。虞公没有丝毫怀疑,还派人送酒肉去犒劳晋军。晋军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生擒虞公及虞国大臣多人,虞国由此灭亡。《春秋》里只用了“晋人执虞公”五个字来描述这一历史事件,意在表明晋国灭虞真是不费吹灰之力。

  虢氏族徽

  虢氏族徽的发现,证明虢氏族徽(图腾)有存在的理由,有永传世间的依据。根据虢氏族徽内容故事和传说,西虢公爵作四言诗一首。

  保龙之虎赞(虢虎赞)

  天地玄黄,鸷鸟传信。

  虺龙相混,虺欲代龙。

  白虎战虺,力保真龙。

  忠心护义,名扬春秋。

  此诗包含的涵义丰富:

  一、华夏中国的远古神话传说。

  二、商亡周兴、周朝代商的虢氏功勋故事。

  三、东周虢国的忠义护周室的历史故事。

  四、虢转为郭后,虢、郭后人在华夏历史上忠义为国,团结各族民众,维护天下统一的各种故事。

  “白虎战虺”一个“战”字,诠释了保龙之虎的勇猛,同时也意指虢族“尚武”之特质。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