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贵氏起源及历史

贵姓图腾_贵氏图腾

贵姓图腾(贵氏图腾)

  贵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来源众多,最早源于姬姓,出自颛顼帝的玄孙陆终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此外还有西周时期八天官之第六,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以及少数民族汉化改姓等。贵姓现今人口约一万,排在七百一十三位,在台湾名列第八百零八位。

【得姓始祖】

  陆终:颛顼帝的玄孙。其后有分封于贵邑(今陕西咸阳渭城区周陵乡马家窑村),因以为姓氏,称贵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贵氏正宗,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贵氏族人大多尊奉陆终为得姓始祖。

  蚩尤:苗族皆尊始祖是太皞伏羲氏,先祖则是中华民族三大人文始祖之一的三苗首领、战神蚩尤。苗民中的贵族,多为数千年一脉相承的世袭制度产物,有以其贵族地位为汉化姓氏者,称贵氏,世代相传至今,苗族贵氏与历朝历代的改土归流运动并无直接关联,属于原始姓氏群体。

  各支始祖

  贵继忠:于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由浙江衢州府常山县与弟贵继孝,随其父少司马贵纯有事于云南曲靖军民府。未几,贵纯殁,是时,贵继孝已授金齿卫千户,羁于职,弗获扶榇东归,葬于滇。贵继忠服阕东还,拟取眷口入滇。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携眷西行,道经武陵,绌于费不能行,遂卜居侯家港,垦殖纳粮承差,是为落籍湖南武陵之始祖。有贵德福、贵德寿二子。贵德寿徙居衡州。贵德福生贵文圣、贵文山、贵文信、贵文进、贵文宪、贵文庆、贵文质、贵文河八子。贵文进、贵文宪两房失考。长子贵文圣迁梅家渡,次子贵文山迁居梘见堤,三子贵文信迁居老宅上边,六子贵文庆迁花庙坪,七子贵文质迁老宅西边,八子贵文河守老宅。其后六房瓜瓞绵延,散居四方。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颛顼帝的玄孙陆终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广韵·未》的记载:“贵,姓。出陆终之后。”颛顼帝玄孙陆终之后有分封于贵邑(今陕西咸阳渭城区周陵乡马家窑村),因以为姓氏,称贵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贵氏正宗,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贵氏族人大多尊奉陆终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八天官之第六,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典籍《周礼·天官·大宰》记载:“以八统诏王驭万民,六曰尊贵。”西周时期,官吏都分别隶属于“当时”(天官)、“禀者”(地官)、“土师”(春官)、“司徒”(夏官)、“司马”(秋官)、“李”(冬官),即各级官吏分属于天、地、春、夏、秋、冬六部统领与管辖。天官,分统八师,亦即八乡。所谓“八乡”,许多史学家历来解释为西周初期的八个大邑,每邑拥一师军队。按《周礼·天官·叙官》中的叙述,“治官之属”有冢宰,即大宰,有小宰、宰夫,其下食官之长则为膳夫,大宰、小宰、宰夫都可以单称为宰,而膳夫又可称作宰夫,甚或称为大宰。其地位和职能尽管悬殊,官名却能通用。由此可见,属于一系的官名,在一定的情形下有通用的可能。例如在《周礼·天官·宰夫》中记载:“宰夫之职,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叙群吏之治,以待宾客之令、诸臣之复、万民之逆。”其职能是出纳王令及其回复。在著名的克鼎记膳夫克中记载有:“舍令于成周,遹正八师”,成周的“八师”即八乡(向),所云恰可与宰夫职文印证。本书经考证则认为,“八乡”即“八向”,指以先宗周(丰、镐二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十二公里沣河两岸,丰京在河西,镐京在河东),后以成周(今河南洛阳)为中心的八个方向,以紫气之乡(向)为源,指向东、东南、南、南西、西、西北、北、北东这八个方向,概指西周王御之天下,以八师统之,称八统,官称为“大宰”。其东、北东两个方向分由两个异姓王族统领,即姜、子二姓,其余六乡(向)由姬姓王族贵胄统领,这六乡(向)姬姓王族贵胄皆称“尊贵”,为尊号。“尊”者仅能用于王称,“贵”者则可泛用于族称,“尊贵”成为了西周王朝统领和维护天官制度的核心,后来这种尊号成为统治集团的专利。后有后裔子孙以其尊号为姓氏者,称贵氏。西周政体中的大宰、小宰、宰夫、膳夫,以至邑宰等等的通转变化,比较复杂,因为“宰”这一名称,本义即是一种食官,由于古代政权机构形成过程的特点,移用于协助天子掌理政务的要职,其本义的湮没有相当长的过程。

  直到后世,“宰相”一词妇孺皆知,人们才把“宰”的本义渐渐淡忘了。

  源流三

  源于姜姓,出自苗族先祖蚩尤之后裔,属于以贵族身份为氏。

  该支贵氏,本是古苗族贵族的简称,苗族同胞皆尊始祖是太皞伏羲氏,先祖则是中华民族三大人文始祖之一的三苗首领、战神蚩尤。蚩尤与炎帝本为族裔关系。

  在史籍《路史·蚩尤传》的记载:“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与蚩尤均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同属农耕部浇联盟。炎帝部落为神农氏族之直系后裔,仰成于其先祖神农氏发明耒耜功绩之余烈,得以居逐耕部落联盟之首,而称“炎帝”。炎帝与神农氏既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故而在史籍《史记·封禅书》中例举封禅大典时,将神农氏与炎帝分列先后。在史籍《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神农氏与炎帝的记叙非常贴近,但未予指明其间的关系。

  在史籍《帝王世纪》中则记载:“神农氏作,是为炎帝”,已经注意到了二者的亲缘关系。在史籍《汉书·古今人表》及《易·系辞·疏》中,已经将炎帝与神农氏合称为“炎帝神农氏”。在典籍《易·系辞》中疏引《帝王世纪》记载: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见蚩尤部浇崭露头角。

  苗民中的贵族,多为数千年一脉相承的世袭制度产物,有以其贵族地位为汉化姓氏者,称贵氏,世代相传至今,苗族贵氏与历朝历代的改土归流运动并无直接关联,属于原始姓氏群体。

  源流四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公族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在春秋时期,楚国公族中有被分封于贵邑(今江苏江阴、常州、丹阳一带)者,其时,治所在今江苏省的镇江市丹阳市延陵镇,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贵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嬴姓,出自少皞(昊)金天氏后裔伯益的后代造父,属于以氏族图腾为氏。

  传说,造父的后裔赵匡胤为该支贵氏的祖先。

  宋太祖赵匡胤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农历10月20日一夜之间猝然离世之后,即位的宋太宗赵光义逼杀了三十岁的赵匡胤长子赵德昭,其二十三岁的幼子赵德芳后来也神秘地暴病身亡,随后,宋太祖的族人纷纷设法避难,其庶支后代之一就改名叫“中一贝”。

  在中一贝的后裔子孙中,有人将先祖的名字合了起来,成为“贵”字,然后以“贵”为姓氏,以悼念中一贝。(待考)

  源流六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骆越之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韵会》记载:“贵,春秋骆越地,隋鬰州,唐攺贵州。”骆越之地,据现有文献记载“骆越”的“骆”,是由“骆民”演变来的。

  古之骆越地的住民、迁住民中,多有以唐朝以后的地名称谓“贵”为姓氏者,称贵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今天壮族中相当古老的姓氏群体。

  源流七

  源于姜姓,出自秦、汉时期古西羌族酋首贵霜王朝,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西羌帅有贵霜王,或其后以为氏。”西羌,出自三苗,是姜族的别支,三代以后居于河西、赐支河和湟河之间。战国时,羌族兴盛,有蓖中种(越锚羌)、白马种(广汉羌)和参良种(即武郡羌)等等。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立。这时进入中原的羌人已基本上融合于汉族之中,未进入中原的羌人除部分生活在陇西以外,大都散布于长城以西,特别是河湟地带。西羌部落繁多,大多以动物之名为号,如白马、牦牛、参狼、黄羝、黄羊等,可能是一种图腾崇拜的遗迹。有一些以地名为号,如勒姐、卑。这部分人可能已进入地缘性联盟。而较强大的先零、烧当羌则以父号为名,表现了父系氏族的父子联名制。大致说来,西北诸羌,先零、勒姐、当煎、当阗、封养、牢姐、彡姐、卑浦、乌吾、钟存、巩唐、且冻、傅难诸种在陇西、金城两郡及其塞外。全无、沈氐、部分牢姐在上郡(今陕西绥德县)。虔人及部分卑浦在西河郡(今陕西河曲县附近)。各部自有酋长,数相攻杀掠夺,战祸频频不断。诸羌之中,最初以先零为最强大,居住在大榆谷(今青海贵德、尖扎),水草丰美,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对外向汉朝边境用兵,对内并吞弱小,后被烧当羌等联合击败,逐渐被削弱。烧当羌传说是研的十三世子孙,本来居住在大元谷(今青海贵德),人少势弱,后击败先零、卑浦羌,迁居到大榆后,日趋强大起来。此外钟羌也很强大,号称有兵力十万。至于其他羌部,大者万余人,小者数千人,一时都很活跃。汉兴时,这些羌族部落都臣服匈奴。汉景帝时,羌族一支研的后代留何率种人请求归附,为汉朝守卫陇西要塞。汉景帝欢迎远方来降,把留何及其研种羌部落一齐迁居到陇西郡中,安排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安故(今甘肃临洮)、临洮(今甘肃岷县)、氐道(今甘肃武山)、羌道(今甘肃舟曲)五县中,与汉人杂居,共同守卫西北边防。到汉武帝时,对匈奴人采取了急风暴雨式的军事行动,与匈奴人勾结的羌人也受到了冲击。汉武帝下令对河西用兵,匈奴人受到沉重打击,浑邪王和休屠王部众的投降使得羌人和汉朝发生了直接的接触。汉武帝派兵在河西驱逐匈奴的时候,也同时对诸羌施加了军事压力,逼迫他们向西迁移。由于匈奴浑邪王的内降和诸羌的西迁,使河西一带成为真空。汉武帝召乌孙回河西故地的计划落空之后,他为了加强在河西地区的边防,就在河西先后设立了武威郡和酒泉郡,从此河西一带正式成为汉朝的领土。汉武帝还不断招募百姓和输送罪犯到河西地区开垦荒地,发展生产。这对于以后开通西域和继续打击匈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汉武帝在河西设置郡县以后,西羌和北匈奴被南北隔绝,不得交通,这样,两者勾结对付汉朝已经特别困难了。

  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农历9月,分布在今甘肃临夏以西和青海东北一带的先零羌和封养牢姐种羌尽释前仇,结成同盟,再次与匈奴人相勾结,合兵十余万人,会攻汉朝的边郡令居县(今甘肃永登)和安故县,包围了枪罕(今甘肃临夏),边关告急。汉武帝派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兵十万人,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农历10月,出兵讨伐。经过强硬的军事行动,解开枪罕之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农历10月,汉军平定了诸羌的叛乱。汉武帝为了强化对羌人的管理与监视,在汉元鼎六年开始在羌人居住的地区设置护羌校尉,持节统领内附汉朝的诸羌部落。从此,青海东部开始成为中国的行政管理区域。经过汉武帝的数次打击,先零羌移居到西海、盐池地区。汉武帝逐渐迁徙汉人充实河西的空地。后来到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0年),又设置了金城郡,治所在允吾(今甘肃永靖),原护羌校尉所辖的领地全部归属金城郡。

  在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贵霜王朝的第二代国王维玛·塔克托(Vima Takto,公元80~105年)曾试图求娶汉朝的公主,却被西域长史班超所拒绝。于是贵霜王遂派遣其副王谢斯(Shies)率军七万进攻班超,却为班超统领汉军所击败,便只得纳礼求和。不过,班超一直不知贵霜王的实际名字,仅以“月氏王”呼之,并将其记载在《汉书》之中。

  在贵霜王的后裔子孙中,有不少内迁入中原留居,其中即有取王族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贵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末期鲜卑族乞伏部密贵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西晋末年,五胡崛起。由鲜卑与敕勒融合形成的乞伏部曾是陇右鲜卑中最强盛的一支。

  公元383年,前秦国的大将乞伏·国仁在“淝水之战”之后率部造反,后在今甘肃榆中地区成立了秦国,史称西秦国,之后开始了国境扩张。乞伏·国仁亲领铁骑三万多,在六泉大败鲜卑族的密贵氏、裕苟氏、提伦氏等部落,收其为乞伏部部众。

  公元400年,西秦国被羌族人姚氏的后秦国击败,国君乞伏·乾归投奔南凉国。

  公元409年,乞伏·乾归重建西秦国。到了公元431年,西秦国被赫连氏的胡夏国所灭。国灭后,乞伏部众被其他强国分割归拢,密贵氏部族投奔北魏政权,融入拓跋部。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的过程中,鲜卑密贵氏改为汉姓贵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中亚西部何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昭武九姓,是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中亚西部十来个小国的总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人种主要是粟特人或其后裔,泛称为“昭武九姓”。

  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曾被匈奴击走,被迫西迁至中亚河中地区。“昭武”一词的语源,目前尚无定论。史籍《新唐书》中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而以东安国、毕国、捍、那色波附于其间,曹国又分为东、西、中三国。

  另据史籍《北史》、《隋书》记载,乌那曷、穆国、漕国也是王姓昭武的国家。据史籍《隋书》记载,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粟特人在历史上素以善于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早在东汉时期,洛阳就有粟弋(即粟特)贾胡。敦煌古代烽燧下曾发现写在纸上的“古粟特语信柬”数件,其内容反映了东汉末年、西晋末年粟特人的经商组织和活动。南北朝以来,昭武九姓经商范围更加扩大,并不时为一些国家承担外交使命,如公元545年北周曾派遣酒泉胡安诺盘陀出使突厥。在唐朝时期,经商的昭武九姓胡人常被称为兴生胡或简作兴胡,从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兴胡与县管百姓、行客并列,表明他们可能有一定的特殊身份或社会地位。六世纪中期,昭武诸国相继臣属西突厥。七世纪中期归附唐朝,受安西都护府统辖。同时开始遭受阿拉伯帝国侵袭。多次向唐朝求援,接受唐朝赐封的王号,反抗阿拉伯帝国。八世纪下半叶诸国逐步消亡。

  其中的何国,在今撒马尔罕西面。唐朝永徽年间以其地为贵霜州,任命何国国君为刺史。其后裔子孙有内迁入中原者,唐太宗李世民安置其于内廷地,即唐朝源地山西太原,后有取唐封居地为姓氏者,称贵氏,后来成为了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古姓之一。

  源流十

  源于丁零族,出自元朝时期大臣拜柱,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元朝晚期,杂尔定班之子拜住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考取了右榜状元(文科进士第一),元顺帝特别赐予其汉姓“贵”,于是世间皆称其为“贵状元”。拜住,字明善,又字闻善,康里人,其家族世为康里部大人,其祖上海蓝伯、燕真、不忽木、回回等人皆为元朝重臣。拜住初为国子生,得中状元之后,依例授集贤院修撰,授承务郎。

  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拜住升任山东乡试监试官。后历官奉训大夫,佥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事,累官至翰林国史院都事、太子司经。传闻之中的拜住,有一喜一丧。“一喜”,是说元朝的宣徽院使、色目人孛罗家有座杏园。到了春天,他的几个女儿都要在园中荡秋千游玩。有一次,拜住经过孛罗家园外,看见一位荡秋千的女子长得美极了,于是回家禀告父亲,派媒人前去求婚。孛罗见到他,命令拜住以秋千为题作一首词,拜住遂用蒙古文写了首《菩萨蛮》词。词云:“红绳画板柔荑指,东风燕子双双起。夸俊与争高,更将裙系牢。牙床和困睡,一任金钗坠。推枕起来迟,纱窗月上时。”孛罗看了很高兴,便将拜住所见到女儿许配给了他。“一丧”,是说在元朝末年,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元朝风雨飘摇大势已去。后来明军兵至,拜住已经无路可脱身。于是他对家人说:“我的始祖海蓝伯,封河东公,曾与太祖同事王可汗。太祖取王可汗,收俘各个部落。我的始祖引数十骑,飞驰向西北而去。太祖使人追上问他为什么,他说:“昔日曾与皇帝同事王可汗,王可汗今已灭,欲为他报仇,然而,皇帝乃是天命,欲改事皇帝,则我心又有所不忍,故避之于远地,以消磨余生罢了。”他接着说“此我始祖之言。我的始祖生于朔方大漠,他所说的尚且如此。今我生长在中原,中原是读书国学的地方,而可以不知大义吗?况且我上一世受国厚恩,我又食国家俸禄,与其苟且偷生,不如舍生取义。”说完这些,拜住遂投井身亡。他的家人后来在住宅东边埋葬了他,并焚烧了他所有的著书作为殉葬。

  在拜住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帝赐之”贵”为姓氏,称贵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一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 满族贵益昆氏,亦称古勒珲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族,古女真语为Gohun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汉义为“钩子”,世居黑龙江地区,后金时期称郭珲氏,后冠汉姓为贵氏、郭氏、琨氏等。

  2. 满族贵岳哩氏,满语为Guiyori Hala,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原),后冠汉姓为贵氏、岳氏、桂氏等。

  3. 满族贵车特氏,满语为Guicet Hala,这是满族的脱谱姓氏,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原),后冠汉姓为贵氏、桂氏等。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据《广韵·未》记载:“贵,姓。出陆终之后。《风俗通》有贵迁,为庐江太守。”《千家姓》:“常山族。《汉书》:‘庐江太守贵迁’。”郡望与堂号为常山堂。堂联为“常山源远,武陵流长”、“祖衍贵姓子孙,宗传贵品贵德”。常德出过贵姓名人有贵中孚,清乾隆9年(1744)举人,仕至广西桂平梧郁道,当代则有名厨师贵自祥。

  分布

  贵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现今人口约一万,排在七百一十三位,在台湾名列第八百零八位,以常山、东阳为郡望。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河南省新乡市下辖的卫辉市、延津县,北京市,四川省的绵阳市三台县,湖南省的常德市、龙山市,湖北省的襄樊市,浙江省的衢州市,辽宁省的营口市,山西省的太原市,台湾省等地,均有贵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常山郡:故址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城西北十公里故城村南,是边长为一千五百米的正方形城址。现为河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城始建于先秦时期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二年(赵孝成王十一年,丙午,公元前255年)。汉高祖刘邦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在此置恒山郡并治元氏县。汉文帝前元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更名为常山郡。西晋初期,常山郡移治真定,仍治元氏县,属赵国。北齐天保五年(甲戌,公元554年)废除元氏县。隋朝末期刘黑闼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此城,城废。

  东阳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郡名东郡,以郡在瀔水(即衢江)之东得名东郡,又因在长山之阳得名东阳郡。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金华市婺城区、)、乌伤(今浙江义乌)、永康、吴宁(今浙江东阳)、丰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龙游)、新安(今衢州市柯城、浙江衢县)、定阳(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9县,治设长山。

  堂号

  常山堂:以望立堂。

  东阳堂:以望立堂。

  字辈

  河南省新乡市贵氏行辈(2000年新续版)

  百士永传祥兴昭宣

  培毓衍庆宝守绍元

  续珍隆瑞博才畅泉

  吉善增仁英炳俊繁

  鹏志思孝福深泽远

  业浩功巍鼎润富安

  浙江常山贵氏字辈:“继德文子玉志廷万邦启大学为之先国士应立体树人祚永昌承家重诗礼世泽扬清芬端方颂恺悌”。

  广东东莞市贵氏字辈:“九桂存X继会之,文玉贤绍久世天光,为国朝宗学正良,廷凤家兴荣友瑞,洪开秀仕元呈祥”。

  广东广州市贵氏字辈:“依启文天兴万元庭玉光如月华普照美帮家世代昌”。

  广东中山市贵氏字辈:

  动静分翕阀,类族始於寅。亚当标异说,盘古属遗言。

  溯厥轩尧初,斡劲支柯萦。舜曰咨尔契,庞命膺眷求。

  荫袭封叔曼,逮祁刚造端。聘鲁见交邻,强种潢胄频。

  懿哉我司徒,指挥拯陆沉。垣次冠五辰,加秩享疆邑。

  执艺淳且备,来弟普遵循。簪缨缵旧服,介祜万斯年。

  广东深圳市贵氏字辈:“德秉均英,用子惟思,允绍宗承,继嘉千万,光增福泽”。

  广东惠州市贵氏字辈:“动静分翕癖,类族始於寅。亚当標异说,盘古属遗言。溯厥轩尧初,干劲支柯萦。舜日咨尔契,厖命膺眷求。荫袭封叔曼,逮祁刚造端。聘鲁见交鄰,强种潢胄频。懿哉我司徒,指挥拯陆沉。加秩享疆邑,垣次冠五辰。执艺淳且备,来晜普遵循。缨簪缵旧服,介祜万斯年”。

  广东江门市贵氏字辈:“仁亚卧必丹子土如尚兴学应咸永玉大开光明克绍鸿谟显熙忠善述长修齐恒振志懋德自流芳”。

  广东珠海市贵氏字辈:“世法桂文景绍嗣时伯玉系志金林芳士增自大永昌英贤”。

  广东汕头市贵氏字辈:“元宗文思应启土司之大有乐年逢自世博公二十三世至逢派”。

  广东佛山市贵氏字辈,桃源文公裔下派语自公起:“至家声丕振毓秀锤祥克全孝友德泽弥长”。

  广东湛江市贵氏字辈:“世时支拾万亿倡民豪杰光裕志勝荣伏”。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常山源远;

  武陵流长。

  ——贵氏常德常山堂宗祠楹联。

  全联典指贵氏源流郡望。

  六言通用联

  祖衍贵姓子孙;

  宗传贵品贵德。

  ——贵氏常德常山堂宗祠楹联。

  【典故轶事】

  1:战神蚩尤

  在蚩尤部落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聚居点(后世所谓“城”)、坟冢、祀祠等遗迹的记载,追溯这些遗迹,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动地区,以现其遗裔的线索。

  在史籍《水经注·涿水》中有关于蚩尤城的记载:“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侧流注阪泉”。又引《晋太康地理记》中记载:“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县。涿水待考。蚩尤泉在今涿鹿县。阪泉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新安县有蚩尤屋场等。

  蚩尤是中华民族的三个伟大始祖之一。由于原始社会阶段,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自春秋战国以来以致如今,中国的历史典籍,都只是根据历史传说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黄帝时期。然而,在黄帝时,中华民族就有三个著名的伟大始祖,即黄帝、炎帝、蚩尤。但是,在我国历来的官方正统史中,一直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始君,后来炎帝也逐渐被确认。所以,这里我们着重谈谈蚩尤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之一的问题。

  应当指出,蚩尤是中国苗族的先祖。因为如今的中国苗族的族属渊源,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原始社会末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远古的时候就生活着很多原始人类;他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苦的劳动,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做“九黎”,以蚩尤为酋领。在典籍《国语·梦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在史籍《书吕刑释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等书中,都说蚩尤是九黎之君。他们借助优越的地理条件,不断地辛勤开拓,使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一跃而成为雄踞东方的强大部落,并且最早进入中原。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曾撰著:传说中的中国远古居民,“居住在南方的人统被称为‘蛮族’。其中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九黎当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是以猛兽为图腾,勇悍善斗的强大部落。”

  在九黎部落进入中原之后,炎帝族也自西方牧进入中部地区,与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的冲突。九黎族驱逐炎帝族,直至涿鹿。后业,炎帝族联合黄帝族与九黎族在涿鹿展开了原始社会末期规模空前的部落大战——涿鹿大战。在战争初期,黄帝由于兵力不足,又对地形气候不了解和不习惯,因而“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后来黄帝族创制了指南车以识别方向;并大大增添实力,才转败为胜。最后双方决战于涿鹿,九黎被打败,其首领蚩尤也被擒杀。

  九黎战败以后,其势大衰,但他们仍然据有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阔地区。到尧、舜、禹时期,他们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这就是史书上说的“三苗”,又称为“有苗”或“苗民”。

  三苗这种部落群体的发展,最后形成了部落酋长国。范文澜说:“苗族被禹战败后,退出黄河流域,据战国时人说,三苗曾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一上大国。这个大国当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是许多部落的集合体,其中较大的是荆楚。”所以,到商、周时期,“三苗”又被称为“荆楚”,有时也被称为“南蛮”后来,荆楚的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其中较先进的楚人,又被称为“荆蛮”。其后,荆蛮日渐强盛,发展成为春秋战国“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的主体居民和主体民族。

  九黎、三苗、南蛮、荆蛮、苗族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而且都包括苗族先民,后者是前者的苗裔。典籍《周书·吕刑》中的“蚩尤对苗民制以刑”,典籍《国语·郑注》中的“有苗复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后也”,等记载,就已经显出“九黎”和“三苗”的亲缘关系。典籍《礼记·衣疏·引甫刑·郑注》中说,“有苗、九黎之后……居于西裔者三苗”等语,也直接指出“三苗”是九黎的后裔。“南蛮”则是被驱逐到长江以南地区的部分“三苗”的别称,而“荆蛮”则是商、周时期对两湖地区这部分“南蛮”的称谓。许多只书都认为,苗族和三苗有亲缘关系,例如:“苗人,古三苗之裔也”;“苗者,三苗之裔”;“考红苗蟠据楚、蜀、黔三省之界,即古三苗遗种也”。这就使我们清楚看到了苗族族源的线索,九黎→三苗→南蛮(荆蛮)→苗族。就是说苗族的先民是九黎,而蚩尤是九黎的首领,所以苗族人民将蚩尤视为自己的先祖。

  蚩尤也是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祖先。五千年前,与黄帝同时代的九黎部落联盟,据史书记载,其成员中除了苗族以外,还有黎族、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如果按照过去史书的称谓,把远古时代居住在南方的人统称为“蛮族”,或称“南蛮”、“荆蛮”,那么就把我国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都包括在内了。这就是说九黎、三苗、南蛮,不仅是苗族的先民,而且也是黎族、瑶族、畲族和南方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先民。而蚩尤是九黎之君,所以,蚩尤也就不仅是苗族的先祖,同时也是黎族、瑶族、畲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先民。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苗族在古代多次迁徙过程中,包括南迁和西迁的过程中,逐渐演化为若干民族,只有一部分仍保持着苗族的称谓。由此可见,这些演化出来的民族自然也是九黎的后裔,蚩尤亦当是他们的先祖。

  蚩尤也是中国羌族的先祖。在史籍《后汉书·西羌传》中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这就是说,羌族是出自三苗,是三苗的后裔是姜姓的别支。据史料记载,姜姓就是西北一带原来的姜族,后来称为羌,以后逐渐南迁和西迁。所以,北至现在的青海,西至现在的西藏,南至现在的四川、贵州、云南,都有羌族人民居住。羌族西迁到西藏的人自称为“乌斯藏”,乌斯就是乌氏,藏就是羌,乌斯藏就是乌氏羌的统称。他们又称为“西藏”,实际上西藏就是西羌。这就可以证明,现在的藏族,也是羌族和乌族相互融合而成的。其中也有苗族。羌族向南迁的,到四川的与当地的表族融合叫青羌,一部分羌族向南迁的,到四川的与当地的青族融合后叫青羌,一部分再由四川迁到贵州、云南。现在贵州西部的羌族,他们的公开族号为羌,而族人间仍自称为苗。云南的羌族,其来源与贵州西部的羌族大致相同,公开的族号为羌,族人间仍自称为苗。由此可见,羌族也是九黎、三苗的后裔,作为九黎之君的蚩尤亦当是羌族的先祖。

  蚩尤也是汉族的先祖。范文澜考证:“远古时代,在中国领域内,居住着许多不同祖先的氏族和部落。它们彼此间经长时期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斗争,有些逐渐融合了,有些发展起来”。“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夷族、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称为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的初步基础。”“舜命契教化百姓,命皋陶用刑法制苗民,命弃播百谷以养黎民,实际是用刑法强迫苗民黎民耕种来养活受教化的百姓。”

  学者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中说:或者人捕获冯人妆奴隶,给他着上木靴再加木锁,一辈子也不得逃走。这就是说,把俘获对方民族的人当奴隶,以后便逐渐地融合在本民族中了。而且到春秋战国时期,“华族与居住在中国内部和四方的诸族因文化不同经常发生斗争,斗争的结果,华夏文化扩大了,中国也扩大了,到东周末年,凡接受华夏文化的各族,大体上融合成一个华族。”显而易见,这次民族融合自然也包括着一部分苗族。既然苗族的一部分融合于华族,成为汉族的初步基础,以后又不断有一部分苗族融合于汉族之中,那么,九黎也应当是汉族的先民,九黎之君蚩尤亦应当是汉族的先祖,而不应把他排斥在黄帝、炎帝之外。

  蚩尤不仅是苗族黎民族和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而且也是汉族等其它民族的祖先,因而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时期,黄帝、炎帝、蚩尤是同时代的三个伟大人物,是原始社会阶段部落联盟解体前黄帝时期的古代中国三大部落联盟的三个首领(大酋长)和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

  在蚩尤逝世后,黄帝及其后代帝王都把蚩尤奉为“兵主”,视为“战神”来崇敬和缅怀。《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说“后世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戎’。”‘罗萍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戎”。文献《龙鱼河图》中说:“灵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状。”由此可见,蚩尤在九黎部落联盟战略被擒杀而死以后,黄帝及其族人们就将蚩尤的形象用来威吓天下八方,从而将蚩尤变成了自己的保护神,并对蚩尤加以崇敬和缅怀。

  苗族人民较普遍地将蚩尤视为自己的先祖,长期地怀念和祭祀。湘西、黔东北的苗族祭祀时,须杀猪供奉“剖尤”,并传说“剖尤”是远古时代一位勇敢善战的领袖。“剖”,按湘西苗语意为公公,“尤”是名字,“剖尤”就是“尤公”之意。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的苗族人民有祭“枫神”为病人驱除“鬼疫”的习俗,装扮“枫神”的人打扮得十分威武;这位令人敬畏的“枫神”就是蚩尤的化身,这与史籍《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所记载的“蚩尤所弃其桎梏进为枫木”的传说有关。黔东南的《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枫木歌”,歌中唱词的含义也是把蚩作为苗族的始祖来看待和怀念。川南、黔西北一带还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

  汉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程度不同地长期怀念着蚩尤。在民间传说中,蚩尤是一位长期受人怀念的历史人物。在文献《苏氏演义》中说:“冀州人把蚩尤称为神,民间人常作戏;齐魏之间,太原村落中祭蚩尤神;汉武帝时,太原人还为蚩尤立祠;。现在,河北省涿鹿县仍有蚩尤墓、蚩尤碑、蚩尤祠、蚩尤庙等,深绶当地人民的怀念和祭祀。

  此外,瑶族、黎族、畲族、羌族和南方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不同程度地长期怀念着蚩尤,把他用为伟大的历史人物传颂着、纪念着。

  总之,蚩尤是中华民族的三个伟大始祖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缔造者,是中国人民长期怀念的伟大历史人物。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前提,现实是未来发展的起点。中国近现代文明是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而来的,是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果。在黄帝时期的古代中国,黄帝、炎帝为了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蚩尤也为中国古代文明作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缔造者之一。

  第一,蚩尤为物质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蚩尤统率的九黎部落联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是一个面对海河而生长起来的部落,是当时三大部落联盟中最强大的部落联盟,物质文明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借助当地的地理、气候、水源等优越条件,发明了谷物种植,已经开始由采集、渔牧、游牧向农业发展,这是历史和文明的一大进步,是对古代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而谷物种植就需要育苗、移苗、壮苗等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后来人们就用“苗”字来给蚩尤的子孙命名为“苗族”。与此同时,他们还能创制较精美的陶器,手工业也开始发展起来。这也是对中国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

  第二,蚩尤发明了金属冶炼和金属兵器的制造。《世木·作篇》说蚩尤“以金作兵器”。翦伯赞写道:“据说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实际上,蚩尤不仅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而且也是金属兵器制造的最早发明者。《管子·地数》说:蚩尤能以金为兵,制作“剑铠矛戟”。《史记·五帝本记》正义引《龙鱼河图》说:“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铜头铁额”,“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史书还说,蚩尤能制造的最早发明者,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冶炼业的出现具有划进代意义,从此,人类开始进入了使用金属工具的时代,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一次新的飞跃。

  第三,蚩尤是建立法规、实行法制的最早创造者和施行者。在古代中国,蚩尤首创法规,实施刑事法,以肃纲纪。《周书·吕刑》说:“蚩尤对苗民制以刑”,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路史·后纪四·蚩尤传》在记述蚩尤被擒杀后说:“后代圣人著其尊彝,以为贪戎。”罗萍注曰:“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我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戎”。《太平御览》卷七九引《龙鱼河图》说:“灵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状。”这也说明蚩尤严格实行法制而树立了威严的形象和产生了浓远影响。同时,郑玄注曰:“苗民,谓九黎裔也。”“上效蚩尤重刑以变九黎言苗民者。”这也同样说明,蚩尤是刑法的首创者和施行者。

  有的史料还说,兵器和刑法是蚩尤发明的,后来被黄帝部落集团效法。可见,蚩尤乃是中国古代法制的缔造者。


    2:贵霜王朝

  贵霜,古国名,由大月氏人贵霜部落组成。

  大月氏属突厥游牧部落,初居中国西部敦煌祁连山一带。西汉前元十年(公元前170年)被匈奴击败,西迁中亚阿姆河流域。

  西汉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大月氏征服了巴克特利亚(大夏),统治整个阿姆河、锡尔河流域。

  公元一世纪中叶,部分大月氏任建立了贵霜王朝。公元二世纪中期,疆域西起咸海,东至葱岭,南包括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形成连亘中亚和北印度的庞大帝国。定都布路沙布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帝国中心是“丝绸之路”的枢纽,也是佛教中心。中国高僧法显、玄奘都曾到此。

  公元二世纪后,贵霜王朝开始衰落。五世纪遭哒人入侵灭亡。

  公元一~六世纪,贵霜王朝是统治中亚地区及印度北部的帝国,为古代四大帝国之一(汉、贵霜、安息、罗马)。西汉元光三~五年(公元前132~前130年),大月氏迁至阿姆河北岸,旋即征服南岸之大夏。于公元前一世纪初年分其国为五大部分,首领称翕侯,贵霜即其中之一。

  公元一世纪四十年代,贵霜翕侯丘就却攻灭其他四翕侯,自立为王,创立贵霜王朝,建都于喀布尔。六十年代,贵霜已统治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坦叉始罗、犍陀罗、罽宾,可能还有西旁遮普。其后,无名王索特·麦格斯时期,贵霜向西扩展至赫拉特,控制了整个河间地区,并羁縻了康居和大宛。

  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贵霜王求娶汉朝公主,被班超所拒绝。贵霜王遂派遣副王谢率军七万进攻班超,却为班超所败,便纳礼求和。班超一直不知贵霜王的实际名字,仅以“月氏王”呼之。

  公元二世纪初,阎膏珍即位,再次征服印度西北部,在中亚将势力范围扩展至花拉子模,并吞并了锡斯坦,国势大张,成为中亚地区的一个庞大帝国。

  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迦腻色伽王室开始统治贵霜,帝国版图东起巴特那,西达赫拉特,南至纳巴达河,北尽咸海。都城迁至白沙瓦。东汉光和六年~建安四年(公元183~199年),胡毗色伽二世在位期间,对中亚的控制减弱,康居、大宛摆脱羁縻,呼罗珊、花拉子模也脱离贵霜统治。衰败迹象已经显露。在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波调即位,贵霜势力在中亚有所扩展,一度重新控制花拉子模,并同亚美尼亚库斯诺依斯结盟共抗萨珊王朝。

  曹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波调遣使至曹魏国奉献。曹魏青龙元年(公元233年),萨珊王阿尔达希尔一世率军攻克锡斯坦后,经呼罗珊入花拉子模,接着攻入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坦叉始罗,给贵霜以致命打击。波调死后,贵霜仍保持着印度河以东地区的统治。

  公元三世纪下半叶,印度王公及西部塞种纷纷独立。至笈多王朝兴起时,贵霜蜷缩于犍陀罗和斯瓦特谷地。最后,随着哒的兴起而消亡。

  贵霜王朝时期,中亚兴起一批新的城镇。灌溉技术有显著发展,手工业有较大发展。贵霜常派使者往罗马和中国。恒河河口、印度西海岸、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等地的贸易市场十分繁荣。贵霜成为中国丝绸、漆器,东南亚香料,罗马玻璃制品、麻织品等贸易物资的中转站;贵霜则输出胡椒、棉织品和宝石等。控制商路所获厚利为贵霜迅速勃兴提供了经济保障。

  贵霜王朝佛教迅速传播,丘就却、迦腻色伽都是佛教的赞助者。迦腻色迦信奉大乘教派,从此印度佛教以大乘为主。两汉三国时,外国僧人半数以上来自贵霜领地,贵霜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而且贵霜王朝出自文明水平不高的游牧部族,加之境内又有各种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迥然相异的民(种)族,这就为东西方文化在其境内融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贵霜王朝的犍陀罗艺术融合了希腊、印度传统的,产生、发展、成熟于贵霜时代。贵霜的文化艺术和建筑对中亚有很大影响。犍陀罗艺术于魏晋时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贵霜王朝的历代君主:

  贺莱奥斯(Heraios):公元1~30年在位,贵霜王朝缔造者

  丘就却(卡德菲兹一世,Kadfezi Ⅰ):公元45~77年在位,首位贵霜皇帝

  维玛·塔克托(Vima Takto):公元80~105年在位。

  阎膏珍(卡德菲兹二世,Kadfezi Ⅱ):公元105~127年在位。

  迦腻色伽一世(Kani&sdotblw;ka,Kanishka Ⅰ):公元127~147年在位。

  瓦西斯卡(Vāsishka):公元151~155年在位。

  胡维什卡(Huvishka,迦腻色伽二世,Kanishka Ⅱ):公元155~187年在位。

  韦苏提婆一世(Krishna,Vasudeva Ⅰ):公元191~225年在位,贵霜王朝末君。

  迦腻色伽二世(Kanishka Ⅱ):公元226~240年在位。

  瓦什沙(Vashisha):公元240~250年在位。

  迦腻色伽三世(Kanishka Ⅲ):公元255~275年在位。

  韦苏提婆二世(Vasudeva Ⅱ):公元290~310年在位。

  柯荷胡(Chhu):公元310~325年在位。

  沙卡一世(Shaka I):公元325~345年在位。

  凯普纳达(Kipunada):公元350~375年在位。

  ……

  3:中国有四个姓氏可“免贵”:两个不必免,一个不能免,一个免不了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些流传下来的古代文明博大精深,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其中就包括我们熟知的姓氏文化,每个姓氏都有它的起源和故事。据最新的《中华姓氏大辞典》里记载,目前全国共有10129个姓氏,其中汉族姓氏有8000多个。

  中国千年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讲究自谦,当我们想知道对方高姓大名时,一般都会很礼貌地问道:“您贵姓?”我们得到的回答通常是:免贵姓赵、姓孙、姓周等等。在中国古代,不是所有人在自报家门时需要用“免贵”二字,有两个姓的人不必说“免贵”,有一个姓不能免,还有一个根本就免不了,你知道吗?

  一、两个不必免

  “千年世家,南张北孔。”“孔”姓不必说免贵,因为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采用儒家作为正统治国思想,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地位极其崇高。历朝皇帝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封赐他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等尊号。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俨然“孔”姓已成为师者的代名词,如果说“免贵”,会被认为这是对孔圣人的大不敬。

  “张”姓不必免贵,在中国的道教神话中,张姓早就贵不可言,玉皇大帝是天道众神之领袖,玉皇大帝在人间时的姓氏就是张姓,所以历代帝王为表示对上天的尊敬,所以就不能以这个姓氏为国姓,张姓自然就没争当皇帝的必要。正因如此,张姓之人一般不能说“免贵”,如果说了就是认为上天不尊贵,古人比较迷信,对天不敬,必遭天谴,所以姓张之人就不必自谦了。

  二、一个不能免

  在古代,皇帝贵为一国之尊,皇权至高无上,其姓氏作为国姓。比如刘汉、杨隋、李唐、赵宋、朱明等等,姓氏十分显赫。很多功勋卓著的将军,除了封官进爵外,还会被赐予国姓,比如刘邦便赐娄敬姓刘,李渊赐姓徐世勣姓李,后来为避太宗李世民名讳,改为李勣。能够与皇帝同姓,本来就是无上的荣耀,如果说“免贵”,就是说皇帝的姓氏不尊贵,小心会惹来杀身之祸。

  三、一个免不了

  这免不了姓氏就是“贵”姓。贵姓起源很多,主要源于姬姓,出自颛顼帝的玄孙陆终之后,贵氏族人大多尊奉陆终为得姓始祖,其次源于姜姓,出自苗族先祖蚩尤之后裔,该支贵氏,本是古苗族贵族的简称,也有传言贵姓是宋朝国姓。历史贵姓可考名人:贵迁,汉朝时任庐江太守;贵霸,晋朝时任中郎将;贵中孚,清乾隆时期仕至广西桂平梧郁道;贵自祥,著名当代特级厨师。“贵”姓本身就姓贵,即使你想谦称“免贵”,也显不出丝毫谦逊之意,故此姓免不了贵!


【家训格言】

  《戒溺女文》贵中孚

  戒溺女文序

  尝思天地生人,有阴阳而后有男女。是男女皆禀天地之气以生,无所偏倚者也。天欲生之,人何忍而杀之?世竟有无识小民,生男则爱护,惟恐不周。生女则溺死,惟恐不速。残忍害理,惨刻居心,实上干造物之和,下塞生人之道。尚冀邀福于宗祖、昌大其子孙乎?

  余莅新邑,凡有关民瘼者,无不殚竭血诚,随时因革。闻斯邑此风最盛,痛恨实深。除剀切晓谕外,谨将所藏《戒溺女文》,刊刻成本,布散闾阎。务使家喻户晓,立改前非。

  并望我邑之仁人君子,勿惜烦言,勤为劝导。或能挽回薄俗,默化乡愚,功德无量,天必降之以福。好生之德,感召祥和,万姓无夭札之虞,一世登仁寿之宇。余于吾民有厚望焉。

  时

  光绪七年十月望日

  知新野县事维扬徐拱辰拜序

  戒溺女文

  《易》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人之所以不绝者,男女构精,生生不息而已。

  近日乃有绝灭生道,而溺女者,殊为不解。求其故,或以生育太多,厌而溺之;或以屡产皆女,忿而溺之;或以养女需乳,不利速孕,急而溺之。不知多子为福,七子八婿传为美谈。生育之多,未可厌也。父精母血,妙合成形。为男为女,均属骨肉,莫非子也。而忿之耶?

  至子息之有无迟早,命实主之。人而无子,正宜积善祈天;人而晚子,益宜培养元气。乃溺其现生之女,而妄冀未生之子。一念嗜杀,上干天和,愈溺女愈生女。几见溺女而可以速男者乎?

  顾有借口于家贫莫赡,嫁奁无资者。岂知天不生无禄之人,饥寒饱暖,原有定数。前之不以无女而能富,今讵以偶有此女而遂贫?出继扶养,生路多端,开一面之网可也。

  至于嫁奁,则称家有无。吾见世有贫儿,终身难娶者。未闻育贫女,终身难嫁者。使女家不责其男家之物,彼男家,宁责其岳家之赀而甘于不娶乎?思及此则女之无容溺,尤大彰明较着矣。

  若夫富贵之家,或误信堪舆之说,谓女山不利,择婿实难,不如早为之所。(堪舆正经并无此说。不知何人作俑。)抑思佳儿佳婿,司之自天;妇德妇功,教之由我。尽其在我,而听其在天,何用过虑?况姜宇不过暂为人牧,吕子衡未必久贫。(卽三国吕范)祸水一盆,何如糟糠半世乎?富贵人而出此,尤为不仁之甚者也。

  下及私胎一节,似万无存留之事矣。然既犯首恶,复残生命,是罪益罪也。不如书明生庚,置之道旁,若男若女,听无子妇者之携抱,犹为曲全之术耳。夫赤毛堤下,为宋夫人;虎乳泽中,得楚令尹。歷观史册,孰谓此尽无好人。此穷于溺,而犹可济乎溺者也。

  稽古在昔,女之以节烈显亲者,代有传人。女之以含冤作祟者,难更仆数。观木兰之代父从军,缇萦之上书救父。人患无女耳,其肯溺乎?观陈氏之红蛇缠股,元秀之牛蹄转床,则嗟何及矣。其敢溺乎?

  噫!未之思也。身从何来?匪母何以有我。子甫黄口,择妇便费经营。今日之女,异日之母也;今日生女之母,当年未溺之女也;我之子若孙,未溺之女所出也;子若孙之妇,他人未溺之女也。思前想后,推己类人。(此段一字一珠)

  忍使呱呱弱息,永恨覆盆也哉?呜呼恸哉!淋淋血胞,欲语何能。母魂甫续,子命旋倾。天乎人乎?天欲生之,人欲杀之。逆天者亡,杀人者死。仇怨相寻,得不于若身而神其报耶?(此六句帝君所增。妙极。)

  语云:“三代不育女者,其家必绝。”盖使一人溺女,人咸效之,则人将无女矣。人将无女,则人将无妻矣。人而无妻,则人将绝矣。彼欲绝人,天宁不早绝之乎?此又往复之必至者也。

  又况例设育婴堂,收养婴赤。凡溺女者,以故杀子孙论。纵不畏冥诛,独不畏显戮耶?

  夫鸡鶵离壳而死,猪子出胎而亡,人犹惜之。虎狼不伤父子,蝼蚁尚且贪生。人独忘欤?覆巢破卵,凤凰不翔其邑;刳胎杀夭,麒麟不至其郊。物伤其类也。矧伊人也?自伤其类,禽兽何若焉?

  总之,愚人不禁情欲,婴儿有何罪愆?彼昏不知,得吾说而存之,庶不失天地生物之心,而坤德其无疆矣。

  《戒溺女文》乃武陵贵公(讳)中孚所作也。公本欲刊刻行世,后为梓人所误,遂寝其事。

  一日有同窗友陈喜亭扶乩,恭奉文昌降笔谓曰:“贵中孚为善不终。”陈问故,帝君曰:“彼作《戒溺女文》,有志发刻,已将其名录入桂籍矣。乃欲刊中止,固非诚心为善者,行将削其籍矣。”陈代祷曰:“贵某是我研友,果有此事,我往告之。使竟其前志何如?”帝君允所请,将全文乩示,既而谕陈曰:“尔远报中孚,刊刻广传,自有福报。尔果劝善亦有功焉。”

  陈领命,次日往见中孚问之。中孚鄂然问故,曰:“昨蒙文昌乩云,言子为善不终,将削其録籍。吾代为祈求,许续前志。因命我传示作速行之。”遂出稿与观,中孚见而悚然曰:“此文吾撰于私室,未有知者。今藏笥日久,我亦遗忘。乃帝君明示不差,可为大奇。”再细阅之,见帝君于“天乎人乎”之下,复增益六句,愈觉刻挚,遂付手民。

  次年卽生长子逢甲,再次年登第,官至广东观察使。其子后亦登第。陈喜亭得中副榜,官教授。益见劝善之获报不爽也。

  按:《戒溺女文》,作者甚多。求其如此篇,情义兼到者,目中罕见。可为集众说之大成,而无以复加者也。读者凛之。

  帝君曰:“人厌多儿,何不节欲?乃使其生而杀之。无故杀儿,是杀天下人民也。吾观酆都城中,为此受罪者,不计其数。岂其甘心自祸哉?总由习俗所染,而不知其孽之得也。今特露其端于世。凡溺女者,其冤鬼俟于地下,惨报必然。纵有他善,此条不赦。人又何恃而不恐哉。”

愚按:古语云:“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是语也,人以为未必然。盍就此事观之乎?彼贵某自作之文,自且忘之,而帝君明示不差。则是气塞天地,(浩然之气)其光明所及,无所不照矣。《感应篇》所谓“天地有司过之神,在人头上,在人身中,及三台北斗,司命诸神,司人善恶”,皆实事也。可不凛哉?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