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纥奚氏起源及历史

纥奚姓图腾_纥奚氏图腾

纥奚姓图腾(纥奚氏图腾)

  纥奚姓是中华少数民族的一个姓氏,读音作hé xī(ㄏㄜˊㄒㄧ)。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漠北古鲜卑族宇文部分支纥奚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至隋、唐时期已经基本汉化为嵇氏、纥氏、何氏、贺氏等。《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注云:“以部落为氏。后改为嵇。”郑樵则云:“改为纥氏。”

【得姓始祖】

  (暂缺)

【起源源流】

  单一源流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漠北古鲜卑族宇文部分支纥奚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上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纥奚氏,迁徙定居中原后,改为汉姓嵇,遂成嵇氏。”

  据史籍《魏书·卷三十四·列传二十二》上记载:“有嵇拔者,世为纥奚部帅之。尚昭成女,生子拔,卒于尚书令也,主有功,超授敬大司马、大将军,其父根,皇始初率众归魏。太祖嘉拔尚华阴公主,生子敬。元绍之逆封长乐王。卒。子护,袭爵,拜外都大官。太和中,诏以护年迈,既末致仕,令依旧养老之例。卒,子彦嗣。根事迹遗落,故略附云。”并附注:“有嵇拔者诸本‘嵇’作‘奚’,<北史>卷二五本传作‘嵇’。按卷三太宗纪永兴三年十二月甲午见‘任城公嵇拔’,泰常四年甲戌,记‘献怀长公主子嵇敬封长乐王’,与此传合。卷一一三<官氏志>:‘纥奚氏后改为嵇氏。’这里‘奚’字乃涉下‘纥奚部帅’而讹,今据<北史>改。又传失书嵇拔封爵。”

  纥奚氏,原为古代鲜卑族宇文部中一支势力庞大的部族,主体包括纥突邻部、纥奚部这两个部分。按史书的记载,“纥突邻大屋地革蕞,而纥奚居大库寒等地”。原游牧于意辛山附近一带地区(今山西大同北塞)。意辛山,山阳面在古鲜卑语中称“纥突邻”,山阴面则称“纥奚”,纥奚部的称谓便由此而来,后成为部族人的姓氏,称纥奚氏。纥突邻部、纥奚部同宇文部中另一分支贺楼部族一样,后来也都在汉、唐之际,成为库莫奚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三年(北魏登国三年,公元388年),北魏道武帝拓拔·珪率独孤部、步六孤部等,联合北破宇文部分支贺楼部于弱落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再破解如部于女水(今河北滦河),到东晋太元十四年(北魏登国四年,公元389年)又破叱突邻部于女水。在一系列对宇文部的吞并战争中,拓拔·珪不断壮大了北魏政权的国势。

  到东晋太元十五年(北魏登国五年,公元390年),拓拔·珪与后燕国军联手讨伐不归附的匈奴族贺兰部、纥突邻部、纥奚部,大破之。到了农历6月,贺兰部大人贺讷率部投降,农历9月叱奴部于囊曲河大败而投降,农历11月纥奚部大人库寒率部投降,农历12月和纥突邻部大人屈地邻率部投降。从此,鲜卑宇文诸部皆归附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成为鲜卑拓拔部的组成部分。

  东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元年(北魏皇始二年,公元397年),贺兰部首领附力眷、纥邻部首领匿物尼、纥奚部首领叱奴根联合举兵造反,拓跋·珪派遣安远将军庾岳率万骑一举荡平了三部叛乱。自此以后,拓拔·珪基本统一了代北地区的鲜卑各大部族,丘穆陵部、步六孤部、贺赖部、独孤部、贺楼部、勿忸于部、纥奚部、尉迟部这八个大部族构成了北魏政权的实力中心,而纥奚部的原居地意辛山一带,则成为了北魏政权在其后九十余年里集中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孝文帝元宏(拓拔·宏)迁都洛阳以后,即开始着手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政治改革,其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内迁者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鲜卑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改鲜卑服装为汉服: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农历12月甲子,拓拔·宏在洛阳宫光极堂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这是将鲜卑官服易为汉式官服的具体执行措施。

  2.官吏一律使用汉语:

  拓拔·宏规定,此后禁用鲜卑语,并称鲜卑语为“北语”,汉语为“正音”。拓拔·宏在当时诏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岁以上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则要立即改说汉语。如有说鲜卑语者,降爵罢官,故意抗旨说鲜卑语者,杀无赦!

  3.重新确定籍贯:

  所有随北魏王朝迁往洛阳的鲜卑族人,以及御下氐、羌、党项等族,一律要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回平城(今山西大同)。

  4.改鲜卑姓氏为汉姓:

  鲜卑族姓氏皆改汉姓,所改之汉姓,以音近、音谐于原鲜卑姓者为准。拓拔·宏自己则以鲜卑拓跋部本氏为首姓,拓拔氏改汉姓元氏,是为最高的门第等级,为皇族。

  皇族以下,第一位为鲜卑族姓丘穆陵氏,改汉姓穆氏;第二位为鲜卑族姓步六孤氏,改汉姓陆氏;第三位为匈奴族姓贺赖氏,改汉姓贺氏;第四位为鲜卑姓独孤氏,改汉姓刘氏;第五位为库莫奚族姓贺楼氏,改汉姓楼氏;第六位为鲜卑族姓勿忸于氏,改汉姓于氏;第七位为库莫奚族姓纥奚氏,改汉姓嵇氏;第八位为鲜卑族姓尉迟氏,改汉姓尉氏。

  拒改汉姓者,或偷用鲜卑、氐、羌、党项等族原姓者,先罚降等级,后杀除当族。自此,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以身作则,改姓名为元宏。

  5.确定门阀等级:

  拓跋氏以外,其他八姓贵族的社会地位,相等同于当时北方最高门第的崔氏、卢氏、郑氏、王氏四姓。

  其他等级稍低一些的鲜卑贵族、氐族贵族、羌族贵族、党项贵族等,其姓氏亦均改为汉姓,其等第与汉族一般士族相当。

  6.鼓励鲜卑的皇族和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

  元宏还积极鼓励鲜卑的皇族和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藉以建立政治联姻,由是加强与汉族士族地主阶级的联合,和御下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民族融和。

  在北魏孝文帝积极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后,库莫奚族的纥奚氏族众,皆改为汉姓嵇氏,亦有改奚氏者。后在东西两魏分裂时期,此族又一度回复鲜卑旧姓。

  但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早已深入民心,汉化已成大局,在进入隋、唐时期后,库莫奚族人的大部分族人逐渐融合入汉族之中,少部分则分别融入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中,因此纥奚氏族众仍然改为汉姓嵇氏、奚氏,亦有改为汉姓纥氏、何氏、贺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古库莫奚族中的纥奚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至隋、唐时期已经基本汉化为嵇氏、纥氏、何氏、贺氏等,以代郡、南安、河南为郡望,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

【郡望堂号】

  郡望

  代 郡:亦称代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始置代郡。秦朝时期先为代郡,后为代县。汉朝初期为代国,后改回为代郡,治所在桑乾县(今山西宁武),东汉时期移郡治至高柳(今山西阳高)。晋朝时期移郡治到代县(今山西代县),晋永嘉后期废黜,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蔚县西南一带。北魏时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堂号

  代国堂:以望立堂。

  南安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典故轶事】

  库莫奚族

  库莫奚族之称,始见于北魏登国三年(公元388年),源出漠北的沙漠部族。然而这一称号的出现,应在公元四世纪中叶古鲜卑宇文部被慕容·皝攻破后不久。自此以后,史书上有了不间断的记载,直到公元十三世纪其族名才消失,前后存在近千年。

  库莫奚族源出东胡,为鲜卑族宇文部之后,与古契丹族本是同族异部。北魏登国年间,宇文部与契丹分离后,各自形成为一族。然而,史书对其族源的记载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后人众说纷坛,至今尚无一致认识。综合史书记载,可以归纳为两种说法:一说是“东胡之种”,“东部鲜卑之别种”,“东部宇文之、别种”,可列为源起鲜卑说;另一说即“本匈奴之别种”的匈奴说。

  实际上,史书中的不同记载并无实质性的差别,只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因为宇文部为东部鲜卑的一支,鲜卑族源出东胡;而宇文部内确有不少人出自匈奴血统,但他们早在公元二世纪时已经自号“鲜卑”,在后来数百年鲜卑族的发展进程中,他们已完全鲜卑化了。

  “库莫奚”一词是古鲜卑语音译,汉义为今天蒙古族语中的“沙”、“沙粒”、“沙漠”的意思。从字义揣测,这一族称当因其境内多沙漠而得名。到隋朝时期,大多数族人省去库莫,单称“奚”,此后单一的“奚”字就成了族称,史书多记“奚族”。

  库莫奚族在其存在的近千年里,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形成与发展、衰落和与他族融合的过程。大体说来,公元四世纪中叶至七世纪初,是其形成时期,在这一阶段初期,即在与契丹“分背”前后,他们以氏族部落的形式单独自活动,每部有部长(俟斤)一人主其事;后来在对外的争战中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凡有五部,阿会氏为联盟酋长,五部皆受其节度。其五部为:辱纥主部、莫贺弗部、契箇部、木昆部、室得部。

  “莫贺弗”,本系东胡族系酋长的称号;“木昆”,为女真语和今达斡尔语“氏族”之意。据此推测,这些部是由五个血缘氏族发展而来的,这一时期他们主要分布在弱洛水(今西拉木伦河)南,和龙(今辽宁朝阳)以北的今老哈河流域,过着“善射猎”、“随逐水草”的狩猎、游牧生活。从北魏登国三年(公元38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率军“掠其马牛羊豕十余万”来看,当时库莫奚族的畜牧业已有相当发展。正是有这种发展,使他们在北魏王朝后期成了北魏政权的边境之患。

  公元七世初至九世纪中叶,是库莫奚族的发展、鼎盛时期。在这一阶段,其军事实力与契丹民族旗鼓相当,有时还稍有过之,被大唐王朝并称为东北“两善”。虽然畜牧和狩猎业仍是库莫奚族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但农业已在一些居住河谷的部落中出现,其部落组织也不同于以前,五部已改名为阿会部、处和部、奥失部、度稽部、元俟折部。改名的原委今已不能全知,但从“阿会”本为此前联盟酋长姓氏而变为部名来分析,一些显贵家族或氏族已成了左右部落的势力。不仅如此,其部落联盟的“君长常以五百人持兵卫牙帐”,这种常备卫队的出现,表明王权已悄悄地产生,库莫奚族的氏族社会已处于解体阶段。人口也有了迅速增长。

  据史籍记载,唐朝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北部诸山奚悉叛,卢龙张仲武禽酋渠,烧帐落二十万”,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夸大,但这时库莫奚族有民众数十万应是接近史实的。其族的活动地域已不限于老哈河流域,已经是东接契丹,西至突厥,南拒白狼河,北到霫国,即有了东达今辽宁省阜新市附近,西到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以南一带,南抵大凌河,北过西拉木伦河与霫族为邻的广大区域。

  库莫奚族在这一时期有如此发展变化,除了内部因素外,其与邻族和中原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的交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外部因素。

  早在北魏时期,库莫奚族就常遣使朝贡北魏,“岁致名马文皮”,又“每求入塞,与民交易”。其间一度役属于突厥族,但至东魏武定末期,库莫奚族仍保持与中原王朝的来往。

  隋朝建立后,库莫奚族又每年派人向隋朝进贡,与隋王朝有了政治上、经济上的联系。

  至李唐王朝,库莫奚族与中原的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唐武德中期(公元618~626年),库莫奚族遣使入唐朝进贡。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库莫奚族酋长可度者率众“内附”,唐太宗李世民乃于其地置饶乐都督府,拜之为使持节六州诸军事、饶乐府都督,封楼烦县公,赐姓李氏,并在奚五部地设五州,即以阿会部为弱水州,处和部为祁黎州,奥失部为洛环州,度稽部为太鲁州,元俟折部为渴野州,委任各部辱纥主为刺吏,皆隶饶乐府,府由营州东夷都护府辖领。

  可度者逝世后,库莫奚族对唐王朝时叛时服,然与唐王朝的关系自此以后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在唐朝万岁通天年间,库莫奚族酋长李大酺参与了契丹族李尽忠所发动的营州反唐起事,后又与契丹族一同转附于突厥族。但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库莫奚族当即遣使至唐朝请降,请求复置营州都督府;唐玄宗不咎既往,以饶乐郡王、左金吾卫大将军、饶乐府都督授之,并“诏崇室出女辛为固安公主,妻大酺”,李大酺于次年亲至长安成婚。

  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在复置营州都督府后,都督宋庆礼在任期间,在库莫奚族和契丹族活动地区“开屯田八十余所”,把中原的农作物、先进工具和耕作技术传播到库莫奚族居地;他“又集胡商立邪肆”,发展经济交流。就这样,数年后在库莫奚族生息地区就出现了“仓唐充,居人蕃辑”的繁荣景象。

  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李大酺在与契丹组的可突于争斗中伤逝,由其弟李鲁苏代立。唐王朝不仅让李鲁苏袭承其兄之官爵,又以盛安公主女韦为东光公主妻之,旋即改封为奉诚郡王。

  在频繁的政治、经济交往中,库莫奚族的名马等土特产品以贡物形式进入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的金帛等物以回赐名义传入库莫奚族社会。据史书记载,库莫奚族在与唐朝关系紧密时期,“每岁朝贡不绝,或岁中二三至”,每次常派出数百人至幽州,进入长安的酋渠也有几十人;而唐王朝的回赐,每次或“帛十万”段,或“赐物一千五百疋”,可见属于这类形式的经济交流,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可突于胁迫库莫奚族部众归附突厥族,李鲁苏不能制,遂走投榆关(今河北抚宁榆关镇,一说山海关)。传至李延宠为库莫奚族酋长,唐王朝又封其为饶乐府都督、怀信王,并以宗室女宜芳公主妻之。政治上的紧密关系,促进了库莫奚族与中原地区汉族政权在经济、文化方面联系上的加强。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推动和加速了唐朝时期库莫奚族社会的快速发展。

  公元九世纪中叶以后,库莫奚族由鼎盛转入衰落和与他族融合的时期。所谓衰落,是指库莫奚族作为一个民族体独立性的丧失和解体,若就库莫奚族人的生产和生活而言,则仍在持续发展。

  库莫奚族衰落的转折点,在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原来“好与契丹战争”的库莫奚族,在公元847年的反唐事件中受到大唐王朝的严重打击,而契丹族却因在唐开成二年(公元842年)由附回鹘转归唐朝后,至唐咸通中期反而“部落寝强”,契丹族人此时便乘机开始了对库莫奚族的掠夺。

  钦德成为契丹族酋长后,在唐光启中期(公元885~888年)“乘中原多故,北边无备,遂蚕食诸部,达靼、奚、室韦之属,咸被驱役”。契丹族役属库莫奚族后,施行苛虐政策,使得库莫奚族人怨愤,其酋李去诸率数千帐库莫奚族人西徒妫州(今河北怀来),北山库莫奚族遂分为东奚、西奚。此后,库莫奚族人不断起来反抗契丹的民族压迫,契丹贵族也为此多次出兵征讨,耶律·阿保机担任挞马狱沙里后,就曾几次发兵讨伐库莫奚族人。在耶律·阿保机成为辽国可汗后,鉴于库莫奚族叛服不常,于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又亲率大军对库莫奚族进行大规模的镇压,先攻克西奚,接着分兵征讨东奚,将其征服。

  经过这次沉重打击,库莫奚族不敢再反抗,只得举族臣服于契丹族。从此,库莫奚族完全丧失了独立地位,变成契丹贵族统治下的一个部族。在这以后,契丹贵族对库莫奚族采取“抚其帐部,拟于国族”;将奚王府所统库莫奚族众与契丹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同列为四大部;允许库莫奚族的五个王族“世与辽人为婚,因附姓述律氏中”。

  在这一政策下,库莫奚族开始了被契丹族同化的过程。在有辽一代,库莫奚族人的地位是双重的:一方面,他们是被契丹族人征服的被统治民族,另一方面,其地位仅次于契丹族人,经常被契丹贵族利用,作为对内镇压其它被统治民族的反抗和对外与北宋王朝等政权等抗衡的工具。

  库莫奚族在由一个独立民族转变为被统治民族的过程中及其从此以后,社会组织变化很大。尽管其五部的组织至辽国末期还存在,然而不仅名称、成员与前不同,而且契丹贵族又将在历次征讨中的库莫奚族降、俘户另组编为八个新部。在五代时期的史书记录中,库莫奚族的五部为阿苔部、嚼米部、粤质部、奴皆部、黑讫支部,而在史籍《辽史》中则作遥里、伯德、奥里、梅只、楚里部。

  据历代学者研究,在辽国时期库莫奚族五部与唐朝时期五部的对应关系为:阿荟、伯德部即阿会部,啜米、楚里即处和部,粤质、奥里部即奥失部,奴皆、遥里即度稽部,黑讫支、梅只部即元俟折部。而由辽国政权新组编的八部情况是:公元923年耶律·阿保机镇压了由胡损领导的库莫奚族人起义后,以奚府给役户、诸部隐丁及流散,置堕瑰部。该部与库莫奚族原五部在辽国被称为奚王府六部五帐分,由奚王领导,隶属于辽国北府。

  辽国统和十二年(公元994年),辽圣宗对六部进行改组,将梅只、堕瑰二部并入奥里部,另以奚王府二克的长官、士兵及其家属分置南克、北克二部,合为六部。另七部为:迭刺迭达部、乙室奥隗部、楮特奥隗部、撤里葛部、窈爪部、耨怨爪部、讹仆括部,他们皆不归奚王府节制,隶属于辽国南府。前三部系耶律·阿保机以俘获奚户置,后四部则为辽圣宗以耶律·阿保机伐奚时“籍入宫分”的乞降奚户分置。

  由于契丹族在建国后,政治制度迅速封建化,因此历代契丹贵族皆非常重视发展农业,库莫奚族人在这一潮流中虽然尚未完全脱离畜牧生活,但从事农业劳作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将土地租给汉族人耕种的现象。早在唐朝末期,西奚就已“颇知耕种,岁借边民荒地种穄”。到了辽圣宗时期,北宋王王曾派遣使臣出使契丹辽国,当他进入库莫奚族境内,看到“居人草庵板壁,亦务耕种”,且“善耕种”。六十年后,北宋宰相苏颂再次出使契丹,并将途中所见作诗描述:“农夫耕作遍奚疆,部落连山复枕岗。种粟一收饶地力,开门东向杂夷方。田畴高下如棋希,牛马纵横似谷量。”苏颂又在诗下加注说:“间之皆汉人佃奚土”。

  宋、辽时期,库莫奚族人的手工业也有相当发展,所制大车闻名于世,誉称“奚车”;时“契丹之车,皆资于奚”。可见,库莫奚族在辽国的原部落组织虽被契丹贵族分割得七零八落,但其社会生产却比前有了很大发展。

  到了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抗辽国的统治,库莫奚族人却站在契丹族人一边对抗金兵,维护辽国统治,以至于在金国女真族人中形成深切的恨意,在后来对同源的库莫奚族人的统治中,将其“视若豕豸”,任意屠戮。在辽国行将覆灭之际,奚王回离保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等于辽保大二年(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在南京(今北京)拥立耶律·淳为帝,建立了北辽国,妄图挽救辽国灭亡的命运。

  当女真族人进入居庸关后,北辽国上下北逃,回离保遁走保箭笴山,收集库莫奚族、渤海族、汉族丁壮为兵,建国称帝,自号奚国皇帝。这是库莫奚族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政权,也是最后一个政权,它只存在了数月,就在金国大军的围剿下溃败,回离保被下属所杀。

  女真贵族在灭辽过程中,对库莫奚族人采取先是把攻克地区的库莫奚族人降为奴隶,编入猛安谋克;后对归附的库莫奚族人,各置猛安谋克领之。这样,库莫奚族的各部组织在金国初期就被打乱了。由于金国军事进攻接连取得胜利,九猛安奚军被“徙于山西,后分迁河东”。接着在金太宗完颜·晟、金熙宗完颜·亶两朝,政府将大批女真族人南迁时,不少库莫奚族人同时被迁居中原地区,使库莫奚族人分散于各地。所以,到了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年间,库莫奚族的五部部名已变成了姓氏,即遥里氏、伯德氏、奥里氏、梅知氏、揣氏。

  库莫奚族人在金国统治时期地位比辽国时期低下得多,激起广大库莫奚族人的不满。南宋绍兴三十年(金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契丹族撒八、移刺窝斡等率众反抗金国政权,不少库莫奚族人就加入了反金队伍。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金正隆七年,公元1162年),金世宗完在镇压这次契丹族、库莫奚族起义时,对坚持反抗的库莫奚族人采取了极其野蛮的办法:“尽杀其男子,以其妇女童孺分给诸军”。面对这种残暴的民族灭绝政策,有的库莫奚族人继续坚持斗争,有的则流入北宋境内或继续北逃。金世宗为防止库莫奚族人再次聚集反叛,又将六猛安奚人分迁到咸平、临潢、泰州等地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将一部分女真族人移居库莫奚族人居地,实行分隔统治。

  本来,一部分库莫奚族人在辽国与契丹族人的通婚过程中已被契丹族人同化,其余大多数也在与汉族和渤海族等族人杂居过程中民族特色越来越少,女真贵族强迫库莫奚族人分散迁徙,使他们在更大的范围内与汉族和女真族等民族错居杂处,所以,到了公元十二世纪后期,库莫奚族人迅速被女真族人同化和与汉族融合。金国以后,再不见历史上有库莫奚族人活动的记载。

  综观库莫奚族人的去向:一部分被女真族同化,另一部分被蒙古族同化,而大部分则皆与汉族融合。

  早先居于中原地区被契丹族和后来被女真族同化者,多数在金国被蒙古汗国灭亡后也加入了汉族共同体,而在金国末期居住中国东北地区的库莫奚族人,有相当一部分族人融入了蒙古族,一部分则融入了女真族。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