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姓图腾(合氏图腾)
合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读音作hé(ㄏㄜˊ),亦可读作hā(ㄏㄚ)、gé(ㄍㄜˊ)、xiá(ㄒㄧㄚˊ)。源于子姓,出自战国时期宋国君主微子之后裔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郑樵注云:“子姓。宋向戍食采於合,为宋左师,故谓之合左师。望出冯翊。”另有元朝时期古突厥族合鲁温部汉化改姓为氏和元明朝时期哈拉王族的帝王改姓赐姓为氏。合姓现今人口约四千,排在九百四十五位,在台湾名列第九百七十五位。
【得姓始祖】
微子启、子合王、合罗凤(閤罗凤、阁罗凤)、哈散
微子启:周朝初年,子启被周成王封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立宋国,爵位公爵,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成为周朝宋国的开国始祖。传三十二世而齐、魏、楚共灭之,三分其地后有了合氏。其支于戴国者,灭于郑国,后有戴氏、甾氏、菑氏。子段分于褚为,褚氏、石氏、褚师氏。其合氏就是宋微子的后裔,分封在合邑,就是后来的庐郡合邑,在今安徽省合肥市东乡一带,族人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合氏。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合邑”是诸侯国对一种城乡共合的居住群体的称呼。该支合氏族人皆尊奉微子启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战国时期宋国君主微子之后裔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在远古时代的公元前8000~前6390年:东、南、西、北、中,五方都有分布的原始社会。约在公元前6391~前6210年,出现了盘古、天皇、地皇、人皇、五龙纪、摄提纪、合雒纪、连通纪、叙命纪等“九纪社会”。
传至少典氏第十五代、黄帝轩辕氏第四代帝喾:帝喾次妃有娀氏,生契(商朝祖)为尧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后来周武王封其子武庚于邶。武庚后来反叛,周公即古公亶父征而灭之,然后乃以帝乙之元子微子封于宋邑,建宋国,为周之宾。传三十二世而齐、魏、楚共灭之,三分其地后有了合氏。其支于戴国者,灭于郑国,后有戴氏、甾氏、菑氏。子段分于褚为,褚氏、石氏、褚师氏。
其合氏就是宋微子的后裔,分封在合邑,就是后来的庐郡合邑,在今安徽省合肥市东乡一带,族人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合氏。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合邑”是诸侯国对一种城乡共合的居住群体的称呼。
该支合氏族人皆尊奉微子启为得姓始祖,姓氏读音作hé(ㄏㄜˊ)。
源流二
源于国名,出自汉朝时期西域古子合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子合,亦称朱驹波、朱居、朱俱波、遮句迦、遮居盘、遮居迦、朱俱盘、斫句迦、沮渠等,是西汉时期西域的一个古国名。在史籍《前汉书·西域传》中记载:“西夜国王,号子合王。”
子合国的地理位置,在史籍《后汉·西域传》中有记载:“子合国,去疏勒千里。”,就是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噶尔地区以西、帕米尔高原与小帕米尔的东部,即叶尔羌城(莎车)的东南部,都城叫作呼犍谷。
据史籍《大唐西域记》、《历代三宝纪》等的记载:“子合国形势坚固,编户殷盛,人民性情躁暴,礼义轻薄,学艺浅近,然淳信三宝,好乐福利;国王尤重大乘,试练入其境之诸国名僧,凡小乘学者即遣不留。王宫及东南二十余里处之山中,藏有《大集》、《华严》等佛典,国法相传,防护守视。”
在汉、唐时期,子合国的子合王皆有派使者进贡、经商,其后有留居中原者,以其国名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称合氏、朱氏、沮渠氏、句氏等。
该支合氏族人皆尊奉子合王为得姓始祖,姓氏读音作gé(ㄍㄜˊ)。
源流三
源于突厥族,出自元朝时期古突厥族合鲁温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书记载:“南诏王合罗凤之后,有合氏。”
合罗凤,本称閤罗凤,后字讹称阁罗凤、或觉乐凤,是唐朝时期著名的南诏王。
閤罗凤,公元712~779年,南诏第五代王,公元748~779年在位。
閤罗凤的父亲,就是著名的皮逻阁,他在大唐王朝的扶持下统一六诏,受唐朝封为云南王。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皮逻阁逝世,閤罗凤继位,袭封。
还在皮逻阁执政时期,閤罗凤已参与削平六诏的活动,即位后,继续发展势力,接着消灭了东方的东爨、西爨,控制了整个滇东地区。
閤罗凤初臣服于唐朝,曾协助唐朝抗击吐蕃。后因唐朝的云南太守张虔陀无礼于閤罗凤,又胡乱征求财物,因此,忍无可忍的閤罗凤于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发兵攻陷姚州城(今云南楚雄姚安),杀了贪官张虔陀。
随后,唐朝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发兵征讨閤罗凤,又为其所败。
閤罗凤怕唐朝继续征讨,遂转而依附吐蕃,吐蕃王朝晋封閤罗氏为赞普锺,号东帝。当时,唐朝国舅爷杨国忠为宰相,又征兵全国,大举讨伐,结果仍然为閤罗凤所败。不久,“安史之乱”爆发,閤罗凤趁机扩大领土,控制区域囊括了今云南全境及四川西南、贵州西北部。
随后,閤罗凤建立制度,修筑道路,设置城邑,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在位期间,使南诏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强大的奴隶主政权,以汉文教贵族子弟,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由于南诏与中原王朝已有百年臣属关系,閤罗凤几度试图与唐王朝和好。唐代宗李豫永泰二年(公元766年),閤罗凤在都城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竖立了著名的“南诏德化碑”,表明叛唐出于不得已,愿与唐世代友好。
在閤罗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閤氏,1955年文字改革之后,“閤”字被简化为“合”字,因此族人逐渐皆写为合氏,但姓氏读音因“閤”一直被字讹为“阁”而读作gé(ㄍㄜˊ),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宋朝时期官吏合都尉、合门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宋朝时期,官制中有閤都尉、閤门使,皆为主管门禁之官,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閤氏,1955年文字改革之后,“閤”字被简化为“合”字,时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突厥族合答斤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合答斤氏,亦称合底忻氏、和尔钦氏、哈塔斤氏,先祖为成吉思汗第十一世祖母阿兰豁阿的第三子不忽合答吉,不忽合答吉组成的部落就称合答斤部,族人以部为氏,蒙语为,世居扬什木(今辽宁彰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还分衍为两支,一支仍称合答斤氏,满语为Hercin Hala,另一支则称罕古拉锦氏,满语为Hangulagi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合答斤氏后多冠汉姓为合氏、哈氏、和氏、井氏等。
源流六
源于突厥族,出自元朝时期古突厥族合鲁温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早在宋、元时期,突厥民族中有合鲁温部落,在史籍《补元史·氏族表》中,曾有对其氏族中的合鲁温·满速儿有记载,其时他曾任大都路治中的一位官吏。
突厥一族在大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发动西征战略的后期,被成吉思汗的孙子孛儿只斤·旭烈兀彻底征服,其族诸部落被编入蒙古军旅,后在元朝初期迁落新疆、云南、中原内地等。
其中的合鲁温部后逐渐融入蒙古族、回族、汉族与彝族,其族人中有取原部族名称首音为谐音汉字单姓者,称合氏,多居于陕西、云南地区。
该支合氏族人后有人成为元朝皇帝之师,后来皇帝在“合”字外面加了“门”部首,表示只给皇帝一个人上课,足不出户,以显矜贵,再赐读音为xiá(ㄒㄧㄚˊ),以表吉祥,从此分衍出一支閤氏。
该支源出突厥合鲁温部的合氏族人有两个姓氏读音,即多数人的姓氏读音为hé(ㄏㄜˊ),分衍出一支閤氏读音为xiá(ㄒㄧㄚˊ)。到1955年文字改革之后,“閤”字也被简化为“合”字,因此族人逐渐皆写为合氏,但姓氏读音确依然分为两种,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回族,出自元、明朝时期的中亚哈拉王族,属于以帝王改姓赐姓为氏。
哈氏为“回族十三姓”之一,起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北宋神宗赵顼执政时期(公元1068~1085年),布哈拉王及其弟艾尔沙率领族人五千来华,抵居汴京(今河南开封),从此绝大部分人定居中原生息繁衍,其后裔中就有著名的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
据史籍《续云南通志考》记载:“哈散,赡思丁次子。流于河西,其曾孙政举,始易哈为合。”
赛典赤·赡思丁,公元1201~1279年,先知穆罕默德(别庵伯尔,即“领袖”,西域穆斯林徒众对回教教主之尊称)的后裔,是整个元朝时期(公元1271~1368年)享有极高盛誉的平章政事(中书宰相)。“赛典赤”的汉义,就是“贵族”。
赛典赤·赡思丁在晚年授爵雍国公,又奉命行省云南诸路。他积极为云南地区带来了和平与安宁,创建了云南行省,改善了民族关系,发展了经济文化,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云南期间,赛典赤·赡思丁治理了滇池水系,造福后代,云南各族人民至今还在怀念他。赛典赤·赡思丁还在昆明建清真寺十余所,将伊斯兰教传入滇、黔地区。在赛典赤·赡思丁去世后,被元世祖忽必烈在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追封为“咸阳王”,号“阿札勒”(极荣耀者),国内外的穆斯林皆尊称他为“咸阳王巴巴”。
哈散·赡思丁,就是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第二子,在元朝时期为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广东宣慰使都元帅。平安路,就是今青海省东部的平安县,是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驿站,自古便是商贾云集、市井繁华,为元朝时期西部地区的重要蕃镇之一。
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曾想以哈散·赡思丁为相,哈散·赡思丁则以故事丞相必用蒙古勋旧,故力辞。元仁宗乃以孛儿只斤·伯答沙为右丞相,仍任命哈散·赡思丁为左丞相。
史籍《元史》记载:“仁宗即位,浮屠妙总统有宠,敕中书官其弟五品,思明执不可。帝大怒,召见切责之,对曰:‘选法,天下公器。径路一开,来者杂遝。故宁违旨获戾,不忍隳祖宗成宪,使四方得窥陛下浅深也。’帝心然其言,而业已许之,曰:‘卿可姑与之,后勿为例。’乃为万亿库提举,不与散官。久之,近臣疾其持法峭直,日构谗间,出为工部尚书。帝问左右曰:‘张士瞻居工部,得无怏怏乎?’对曰:‘勤政如初。’帝嘉叹之,命授宣政院副使。五年,除西京宣慰使。岭北戍士多贫者,岁凶,相挺为变,思明威惠并行,边境乃安。因疏和林运粮不便事十一条,帝劳以端砚、上尊。会左丞相哈散辞职,帝不允,其请益坚,帝诘之曰:‘朕任卿未专邪?’曰:‘非。’曰:‘近臣有挠政者邪?’曰:‘无有也。’‘然则何为而辞?’对曰:‘臣自揆才薄,恐误陛下国事,若必欲任臣,愿荐一人为助。’帝问:‘为谁?朕能从汝。’哈散再拜谢曰;‘臣愿得张思明。’即日拜思明中书参知政事。比召至,车驾幸上都,见于道,慰勉之曰:‘卿向不负朕注委,故朕用哈散言,复起汝。’未几,升左丞。”
从上史述中可见,哈散·赡思丁为人正直恭谦,他所推举的张思明,后来在元朝整治体制中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由于哈散·赡思丁的后裔以先祖名字汉化为姓氏,称哈氏。哈家历代多出将军,且功绩显赫,到哈散·赡思丁的曾孙时代,元顺帝孛儿只斤·妥帖睦尔就称赞其家族忠诚,因此易其哈氏为合氏,其子孙后代中有继为合氏者。
另外,据家谱文献《合氏宗谱》记载:“吾族为元朝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裔……公殁,葬于省垣南城外斡耳朵……哈政(举)公、王去孙,落籍河西县之下回村,为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甲子科举人,建坊村前,为该县鼎甲之始,授四川绥定府达县正堂,上(明英宗朱祁镇)以其忠臣无二心,应无二口之意,以御笔涂去口旁,由此遵姓合。”
到了清朝时期,乾隆大帝也称赞该家族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
该支“哈改合”的回族合氏,姓氏读音仍然读作hā(ㄏㄚ)。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现今人口约四千,排在九百四十五位,在台湾名列第九百七十五位,望出庐郡。
今湖北省的随州市、河南省的桐柏县、湖北省的钟祥县、台湾省的高雄市等地,均有合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庐 郡:即庐州、合肥,是古庐子国,又巢伯国。春秋时期,舒国及群舒诸国多在庐郡,汉朝以后曾是三国、东晋时期的古战场,居江淮之间,巢湖北口一带地区。隋朝时期置为庐州,后改为庐江郡。唐朝时期复称庐州。元朝时期立为淮西总管府,后改庐州路。明朝初期立江淮行省于该郡,不久又改为庐州府。清朝时期属安徽省庐州府,辖庐江、巢湖等地。民国初期废黜府制,治所改为今合肥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合肥市为省会城市,成为安徽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对于庐郡之地,合肥县志《八景说》一文中称赞:“山形单椒,秀泽不连,岭以自高。<画苑>云:‘春山艳冶如笑,夏山苍翠欲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欲卧。’唯其卧也,故雪霁神开,跃然有起色矣。昔人标此一端,以概三时也。岂雨后晴岚,霜余老色,反不敌堆盐眩海也哉!慧满禅师说法时,渊济龙神来看天女雨花,师识之,与之砚汁以润此一方民。杨行密在淮南时,披荆剪草作行宫于此,固一时之雄也。而今墨雨安在?杨吴之宫阙何存?唯有雪色不随世代迁改。年年一来,使滕六捉笔,白描淡写,为山头一?老发也。彼仇池、蛾眉不得称胜矣。”
堂号
庐州堂:以望立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典故轶事】
1:连理树的传说
关于合氏,有一个流传千古的感人故事:
今北京故宫的御花园中有十几棵连理树,多由松、柏培育而成。在天一门内有一株最著名的连理树,该树由两棵柏树主干连结一起,长得十分粗壮繁茂。国内外游客都喜欢在该树下拍照留影,以求爱情甜蜜、生活美满。
战国时期,宋国君主宋康王偃(宋国第三十五任国君,原名戴偃,公元前239~前286年在位),暴虐无仁、荒淫无道,时人称“桀宋”。宋康王夺了自己的臣下封丘舍人韩凭之妻合息露,强行霸占合氏为妃,为了将韩平支开,他还强迫韩平去筑青陵台。青陵台筑成后,宋康王就随便找了个由头杀害了韩平。
合息露闻讯后,痛不欲生。在参加韩平的葬礼时,她毅然跳入韩平的墓中撞棺而亡。
残暴的宋康王出于恶妒,令人把韩平、合息露尸首分别筑埋于青陵台的左右两侧,不将他们合葬一起。不料奇景出现,第二年于韩平、合氏的坟头上,慢慢长出两棵参天大树,树干中部聚合在一起,紧紧扭抱连结着,此后常有百鸟嘻于枝头欢跃、鸣啭。于是,后人便称此种合抱树为“连理树”,比喻夫妻之间坚贞不屈的纯洁爱情。
连理树,在世人的爱情诗歌中多有借喻。例如,在南朝著名的乐府《子夜歌》里,就有“欢愁侬亦惨,郎笑我便喜。不见连理树,异根同条起“的咏唱。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也有“在天愿作比翼鸟,于地喜为连理枝“的千古名句。
2:布哈拉王族
所谓布哈拉王族,就是中亚萨珊王朝的执政王族,是中亚地区的一个封建割据政权(公元895~1005年),其王称“异密”(今称埃米尔),名义上尊奉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萨珊王朝当时的领土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南部和土库曼共和国东南部、伊朗东北部、阿富汗西北部一带,都城为布哈拉,因此布哈拉王族。
一说布哈拉王族出自波斯萨珊王朝贵族,古波斯称为“赛典赤”,就是“贵族”的意思。一说为该王族就为唌哒人后裔。
唌哒人,原居巴里赫附近,世任村主,信奉袄教(汉称明教、拜火教)。公元八世纪上半叶始改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最先改教者名萨曼,家族遂以为称。最先改教者名萨曼,家族遂以为称。萨曼之孙艾哈迈德等四人效忠于哈里发麦蒙,参与平定腊菲之乱有功,被分别擢为撒马尔罕、费而干纳、柘支(今塔什干)与赫拉特城主。后河中地区尽归艾哈迈德所有,其子纳斯尔·伊本·艾哈迈德于公元895年受封于哈里发穆太米德,正式成为藩王,是为萨曼王朝之始。
纳斯尔·伊本·艾哈迈德以罕为中心,命其弟伊斯梅尔·伊本·艾哈迈德统治布哈拉。
伊斯梅尔·伊本·艾哈迈德很能能得民心,成为纳斯尔·伊本·艾哈迈德的继承人和萨曼王朝的真正创业者。他于公元900年灭了萨法尔王朝,取得呼罗珊地区统治权,后又陆续征服中亚地区许多独立的小邦,势力远及怛罗斯、花拉子模、陀拔斯单与古尔干等地。
伊斯梅尔·伊本·艾哈迈德在内政上亦以贤明著称,在当地民间传说与后代史籍中被誉为宽仁、公正、笃信伊斯兰教、尊崇学术的理想化君主。
伊斯梅尔·伊本·艾哈迈德以后,萨曼王朝不再重视中亚地区而转向伊朗东部。至其孙纳斯尔二世时,王室内部及境内多次发生叛乱,但均被平息。纳斯尔二世先后任用贾伊汉尼和柏莱密二人为相,在政治上颇多建树,同时大力奖掖学术,文化事业昌盛,为萨曼王朝的黄金时代。但从这时起,伊朗西南部信奉什叶派的布韦希王朝崛兴,长期威胁萨曼王朝西境的安全,呼罗珊地区叛乱频仍。
王朝后期,多数异密即位时年幼,形同傀儡,大权落于长期任高级将领的突厥军人之手。境内四分五裂,赋税苛重。适其时,中国西北葛逻禄与回鹘部落所建立之喀拉汗王朝兴起,屡次击败萨曼王朝;同时,阿姆河以南又逐步为突厥人建立之伽色尼王朝占夺。
至阿卜杜勒·马利克二世即位时,国土穷蹙,民心尽失。喀拉汗纳斯尔遂于公元999年未遇任何抵抗便攻陷了布哈拉城,马利克二世及其弟伊斯梅尔被俘。伊斯梅尔旋逃奔花拉子模,起兵图恢复,曾一度夺回布哈拉与撒马尔罕,但终被击溃,逃往谋夫,于公元1005年被当地阿拉伯部落酋长所杀,萨曼王朝遂告灭亡。
萨曼王朝在名义上始终称臣于巴格达之哈里发,铸造的钱币上用哈里发与萨曼异密二人的名字。虽不向哈里发交纳贡税,但有奉献,也随时报告其军政事务。在行政制度上,萨曼王朝亦仿效哈里发朝廷。其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颇为类似,具体而微;有些地方政府并不直属异密,而由当地君主统治,与布哈拉之藩属关系各不相同。
萨曼王朝经常掳掠北方草原上游牧的突厥人为奴,并大批转卖于阿拉伯帝国各地,由于垄断这种人贩卖贸易而发财致富。境内突厥族奴隶日益增多,充斥各界。宫廷中因而设有专门训练突厥奴的学校,突厥奴可以担任军政要职,终至掌握国家大权。这一制度此后在中亚地区成为长期沿袭的传统。
萨曼王朝通行波斯语,政府中以波斯文为官方文字,在宗教生活方面则使用阿拉伯语文。在该王朝发达的文化事业中,突出的特征之一即波斯语文的复兴运动,但这时的波斯语文已深受阿拉伯语文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在纳斯尔二世时,各方学者云集于布哈拉,在此地收藏大量图书,成为伊斯兰世界最大的文化中心,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史学家、诗人、宗教作家等,其中尤以诗人鲁达基最为有名。
中国古代文献中未提及萨曼王朝,但在阿拉伯文献中却有两处提到萨曼王朝与中国皇室通使和联姻之事,其所指可能是中国于阗大宝国王李圣天或甘州回鹘可汗。
萨曼王朝灭亡后,布哈拉王族成员及族人等曾辗转于蒙古高原至青藏高原以及西域(新疆)一带,到北宋神宗年间(公元1068~1085年),布哈拉王及其弟艾尔沙率领族人五千来华,抵汴京开封,依附于北宋王朝,从此定居中国,成为后来回族这一少数民族的核心中坚。回族哈氏及其分支合氏的始祖赛典赤·赡思丁,就是这支布哈拉王族的后裔。
3:布哈拉汗国
布哈拉汗国,为中亚地区在公元1500~1920年间的一个伊斯兰教的国家,又称布哈拉·埃米尔国。实际上是在元朝中期由原布哈拉王族赛典赤·赡思丁裔支的布哈拉王族族人随元朝大军北征,击溃并降服了当地阿拉伯汗国后,逐渐建立起来的汗国,并自称为乌兹别克人。
公元1500年,乌兹别克人首领昔班尼推翻了帖木儿王朝的统治,建立了昔班尼王朝。昔班尼汗死后,国家濒于崩溃。公元1512年,由昔班尼的侄子乌拜杜拉汗恢复和巩固了乌兹别克人在河中地区的统治。
该王朝的另一个著名统治者阿卜杜拉汗二世,重新征服呼罗珊和花拉子模,并侵入哈萨克草原腹地,国势极盛。阿卜杜拉汗二世死后,国内大乱,呼罗珊等地复失。
公元1599年,赞尼王朝(阿斯特拉罕王朝)开始统治布哈拉汗国。该朝伊玛目库里汗在位时,政治经济相对稳定和繁荣。其后乌兹别克氏族势力日渐强大,王族内讧加剧,印度莫卧儿王朝和希瓦汗国也频繁入侵。到了苏布罕库里即位后(公元1680~1702年在位),在对外战争和平定内乱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未能制止赞尼王朝继续分裂和衰落的趋势。
公元1740年,伊朗纳迪尔沙入侵赞尼王朝,阿布勒哈兹汗(公元1711~1747年在位)投降,后在公元1747年遇害。
公元1753年,大臣穆罕默德·拉希姆成功篡位,改为曼格特王朝。
曼格特王朝的第三个统治者沙穆立德(公元1785~1800年在位)采用埃米尔称号,他兴建的灌溉工程和在财政、行政等方面的改革,加强了布哈拉的中央政权。
埃米尔·纳斯鲁拉即位后(公元1827~1860年在位),无情地打击乌兹别克封建贵族的势力,力图称霸河中,他和他的继承人穆扎法尔(公元1860~1885年在位)对浩罕的军事干涉给沙皇俄国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公元1868年,乌兹别克汗国沦为沙皇俄国的附庸,一直到公元1920年9月,当地人民和苏联红军推翻了曼格特王朝,建立了布哈拉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布哈拉汗国灭亡。
公元十六~十七世纪时,布哈拉汗国工商业发达,纺织品、陶器、纸张等远销国外。文化传统得到保存和发展。这时新建的许多清真寺和穆斯林神学院(如撒马尔罕的希尔达尔伊斯兰经学院)可与帖木儿王朝的建筑物媲美。文学、史学等盛极一时,绘画、书法等也达到很高艺术水平。
布哈拉汗国的历代统治者:
①昔班尼王朝(公元1500~1598年):
昔班尼:公元1500~1510年在位。
速云赤:公元1510~1530年在位。
阿布·赛义德:公元1530~1533年在位。
奥贝都拉:公元1533~1539年在位。
阿布都拉一世:公元1539~1540年在位。
阿布都拉·拉提夫:公元1540~1551年在位。
纳乌鲁孜·艾哈迈德:公元1551~1556年在位。
皮儿·穆罕默德:公元1556~1561年在位。
伊斯坎德尔:公元1561~1583年在位,公元1561年迁都至布哈拉。
阿布德·阿拉赫二世:公元1583~1598年在位,公元1557年起掌实权。
阿布德·穆明:公元1598年在位。
②阿斯特拉罕王朝(公元1599~1753年):
巴基·穆罕默德:公元1599~1605年在位。
瓦里·穆罕默德:公元1605~1611年在位。
伊玛目·库里:公元1611~1640年在位。
伊玛目·纳狄尔汗:公元1640~1657年在位。
阿布都拉·阿齐兹:公元1657~1680年在位。
苏布罕·库里:公元1680~1702年在位。
苏布罕·奥贝都拉:公元1702~1711年在位。
阿布都拉·哈兹:公元1711~1747年在位。
阿布都拉·穆明:公元1747~1748年在位。
乌贝都拉:公元1751~1754年在位。
希尔·加齐:公元1754~1756年在位。
③曼吉特王朝(公元1758~1920年):
穆罕默德·拉希姆:公元1753~1758年在位。
阿布勒·哈孜(阿布·加齐):公元1758~1785年在位。
沙·穆拉德:公元1785~1800年在位,公元1785年始称埃米尔。
海达尔·图拉:公元1800~1826年在位。
胡赛因:公元1826年在位。
乌马尔:公元1826年在位。
都斯特·穆罕默德:公元1826~1827年在位。
纳斯尔·阿拉赫·巴哈杜尔:公元1827~1860年在位。
穆扎法尔丁·巴哈杜尔:公元1860~1885年在位,公元1866年起受沙皇俄国保护,公元1868年沦为沙皇俄国附庸。
阿布德·阿哈德:公元1885~1911年在位。
穆罕默德·阿利姆:公元1911~1920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