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浑氏起源及历史

浑姓图腾_浑氏图腾

浑姓图腾(浑氏图腾)

  浑姓是中华姓氏之一,读音作hún(ㄏㄨㄣˊ)。源自战国时郑国大夫浑罕之后,亦有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所改。《古今姓氏书辨证》云:“战国郑大夫浑罕之子宽,别为浑氏。”浑姓现今人口约一千,排在一千二百七十九位,在台湾则没有。

【得姓始祖】

  浑罕、浑邪王、慕容·吐谷浑、浑元庆。

  浑罕:战国初期郑国大夫,浑罕的儿子名宽,他以父名为姓氏,称浑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浑氏正宗。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初期郑国大夫浑罕,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战国初期,郑国有大夫浑罕。

  在史籍《左传·昭公四年》中记有郑国子产实行丘赋(征税),国人纷纷咒骂子产,“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浑罕曰:‘国氏其先亡乎!君子作法于凉,其敝犹贪。作法于贪,敝将若之何?姬在列者,蔡及曹、滕其先亡乎!逼而无礼。郑先卫亡,逼而无法。政不率法,而制于心。民各有心,何上之有?’”

  当时,郑国处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两个大国为了争霸,就不断地争夺对郑国的控制权,郑国只得不断地给两国送礼,早已国力衰竭,不得已,子产只得提高赋税,所以,他说他的做法是“利社稷”。

  浑罕,也就是子宽。子宽告诉子产:“国人都认为丘赋太重了。”可子产不理会,他认为对社稷有利就坚持干。子宽认为:“子产这样加重民众负担的做法,其后代大概要先灭亡的;而郑国如此做法,其国将会比卫国先灭亡。”

  之后数年,郑国先亡国之事就确实如此发生了。正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季札评论郑声时所说:“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不以民为重,而以国为先,结果恰恰是失国之始。

  浑罕的儿子名宽,他以父名为姓氏,称浑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浑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匈奴族,出自古代匈奴铁勒部酋首浑邪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西汉武帝刘彻元狩二年(公元121年)秋季,匈奴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由于数次为汉朝大军所破,部族伤亡数万人,遂迁怒于浑邪王,欲召回浑邪王诛之。

  浑邪,亦称昆邪,是匈奴的一个分支部落,其首领浑邪王得到消息后,连忙与休屠王等密谋反匈奴降汉,于是派遣使者先至边境。当时,大将李息驻扎在成河上,得到浑邪王之使者的消息侯,连夜驰报朝廷。不久,休屠王又反悔,匈奴浑邪王就干脆杀了休屠王,吞并了休屠王的部众,之后亲率部众四万余人归降汉朝。

  匈奴浑邪王入中原后,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部落名称之谐音汉字“浑”为姓氏者,称浑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匈奴族分支铁勒族之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按史籍《旧唐书·浑瑊传》、《唐书·回鹘传·浑部》等的记载:

  隋唐时期,漠北地区栖息有匈奴民族的一分支铁勒族,其中有一个较大的部落称“浑部”,据该部自传为匈奴浑邪王的后裔。铁勒族浑部有记载的世系为浑阿贪支→浑元庆→浑大寿→浑释之→浑瑊……。

  在史籍《回鹘传》中,浑元庆亦作浑回贵。学者姚薇元考证后指出,浑回贵乃其人原名之音译,一如浑阿贪支,而浑元庆则是汉名,浑大寿、浑释之等亦是;因此,浑回贵与浑元庆实乃一人。在史籍《唐书·浑氏》中记载“浑元庆为浑回贵之子”,实误,以致伪增了一代人。

  按《唐书》、《文苑英华》、《浑瑊碑》等文献、文物的记载,该支浑氏族人皆为匈奴浑邪王之裔,从此传下浑氏一族。

  该支浑氏族人多以浑元庆为得姓始祖。

  本书按:

  该支浑氏,实际上与第二个渊源同出一脉,但其为史书中首先以汉姓浑氏出现,并有具体详实的家族世系记载,因此本书将其单列一源,予以强调。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吐谷浑部,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为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涉归分户七百使别部以牧。公元四世纪初,涉归死,其嫡子奕洛环(一作若洛环)继为单于,与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今甘肃临夏桴罕山,即大力加山),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后逐渐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了准国家政权。

  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浑部族被吐蕃王朝所灭,酋首诺曷钵奔至凉州,后率数千帐内附于大唐王朝。唐高宗徙其部众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子孙仍世袭青海地号,直至唐贞元期间(公元785~804年)为止。

  五代时期,吐谷浑族人散处在蔚州(今河北张家口蔚县)等地,一度曾附属于突厥的分支沙陀部李氏,后又属后晋政权的石氏。到了后晋天福初年(公元936年),燕云地区被割属于契丹,吐谷浑族人则入附契丹辽国,后大多融合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

  进入中原后,吐谷浑族人以部族称谓为汉化姓氏,后有汉化改为浑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浑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现今人口约一千,排在一千二百七十九位,在台湾则没有,望出河南。

  1.匈奴浑邪王:

  西汉元狩二年庚申(公元121年)春季,汉武帝刘彻以冠军侯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劲旅万骑出陇西,主动攻击屡屡麻烦汉朝边境的匈奴,汉军在霍去病的指挥下一直打到祁连山。历五王国,转战六月,过焉支山千余里,得胡首虏万八千级,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到了夏季,霍去病与公孙敖再率数万骑俱出陇西、北地二千里,过居延泽(今新疆罗布泊),再次攻至祁连山,又得胡首虏三万余人,裨小王以下七千余人。

  不久,匈奴左贤王反攻代郡、雁门,杀略边境军民数百人。汉武帝命张骞、李广出右北平出击左贤王。李广率四千骑先行,张骞领万骑在后。匈奴左贤王率军四万骑围住李广,汉军失利,死者过半。幸亏张骞军救至,李广方得脱。由于张骞的大军延误了时间,罪之当死,后退博望侯之爵,又以金相赎,被汉武帝贬为庶人。后又重诏起用。

  霍去病再次率大军出河西,深入匈奴领地二千里,又至祁连山、焉支山一带,破匈奴左贤王之军,匈奴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千级,俘小王七十余。此战惨烈,匈奴族当时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妻女无颜色。”

  霍去病杀折兰王,斩卢侯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获首虏八千九百余级,收休屠王祭天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丈余,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此则佛道(浮屠)流通之渐也。诏益封霍去病二千户。”

  汉朝从此占有河西地区,断绝了匈奴的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霍去病因功加封五千户,日以亲贵,职比大将军。

  到了西汉元狩二年(公元121年)秋季,匈奴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由于数次为汉朝大军所破,部族伤亡数万人,遂迁怒于浑邪王,欲召回浑邪王诛之。浑邪王得到消息,连忙与休屠王等密谋反匈奴降汉,于是派遣使者先至边境。当时,大将李息驻扎在成河上,得到浑邪王之使者的消息侯,连夜驰报朝廷。不久,匈奴浑邪王杀了休屠王,亲率部众四万余人归降汉朝。

  汉武帝闻知消息后,先是恐其以诈降而袭扰边境,乃令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迎之。霍去病当既渡河,与浑邪王及其所众相望。浑邪王手下裨将见汉军众多,感到十分恐慌,因而欲不降,颇有纷纷遁去之意。霍去病乃及时驰入与浑邪王相见,并残忍地下令斩其欲逃者八千人,之后令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部众渡河。于是,匈奴降者数万,号称十万。

  浑邪王到长安后,被汉武帝封为浑邪王万户,赐为漯阴侯。汉武帝在原居故地设置了武威、酒泉二郡。之后,汉武帝大犒赏功臣将士,当年汉王朝的军费总额高打百余巨万。

  据史籍《汉书·汲黯传》记载:“浑邪王来降。贾人与市,坐当死者百余人。黯曰:愚民安知市买长安中物,而文吏竟绳以阑出财物于边关乎?”本书按:无符出入边关者为“阑”,而“绳”,即商人与浑邪降部私相交易者,皆定为走私罪而杀头也。

  汉武帝为了征伐匈奴,大力饲养战马,当时马之往来食(饲)长安者数万匹,关中地区供给不足,乃调旁近郡县的饲料。汉武帝对降者数万人皆予以厚赏,其衣食仰给县官,县官给不出来,汉武帝就降低自己的膳食费用、缩减宫廷用度以补之。后来,汉武帝还从匈奴的俘虏中发现了休屠王的王子金日磾,并起用之。

  经过数次对匈奴的大战役,汉王朝得到了匈奴浑邪王、休屠王故地,陆续列置郡县;又用军事手段逼迫匈奴北徙,使漠南地区不再有匈奴王庭。

  汉元狩二年之后,汉王朝“筑令居以西”,即从令居(今甘肃永登)向西修筑亭障。据《汉书·张骞传》注引臣瓒曰,“令居亭障西迄酒泉为止。”大汉王朝得到河西走廊,列亭障至酒泉,才使汉朝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成为可能。

  接着,张骞向汉武帝陈述了经营西域的方略,进一步提出招乌孙东归敦煌、祁连故地,并主张与乌孙结和亲以“继匈奴右臂”。在史籍《汉书·张骞传》中记载张骞谓:“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

  于是,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有了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的第二次西域之行。

  2.吐谷浑部族:

  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

  吐谷浑部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为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涉归分户七百使别部以牧。公元四世纪初,涉归死,其嫡子奕(一作若)洛环继为单于,与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今甘肃临夏桴罕山,即大力加山),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后逐渐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

  吐谷浑死后,长子吐延继位。昂城(今阿坝)羌酋姜聪刺吐延,伤致命,死时嘱咐其子叶延迅速保卫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以巩固其统治。叶延在沙州(今青海贵南穆克滩)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南朝时期称吐谷浑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唐朝后期称之为退浑、吐浑。

  叶延传子辟奚。辟奚传子视连,通聘于西秦,被封为白兰王。视连传弟视罴,西秦封他为沙州牧、白兰王。视罴传弟乌纥提,曾败于西秦,求保持于南凉。乌纥提传位于视罴之子树洛干,势力复振,率部落数千家奔慕贺川,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曾败于西秦,被西秦封为平狄将军、赤水都护。

  自吐谷浑至树洛干,经六世八传,其中多具才略,且留心吸收士人、司马、博士等官,均用儒生。而其时正当十六国割据混乱,吐谷浑部得据甘、青间,实控东至洮河、龙固(今四川松潘),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北邻南凉,东为西秦。

  南朝刘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左右,树洛干传弟阿才,兼并氐羌数千里,居浇河(今青海贵德),处诸羌中,号为强部。曾登上西倾山,寻找江源,以求至长江下游的通路,派使至健康,通贡于刘宋,被刘宋封为沙州刺史、浇河公。阿才传弟慕瞶,宋封为陇西公、陇西王。慕瞶曾擒获与北魏为敌的赫连定,送至北魏,魏封慕瞶为西秦王,占有金城、陇西等郡。慕瞶传弟慕利延。

  吐谷浑部族主要从事畜牧,产良马,兼营农业,后居庐帐,后渐有城居。使用汉文。吐谷浑部族与北魏政权及南朝诸政权均有密切交往。

  这一时期的吐谷浑部族土地广袤,除总部在沙州外,还有四座大城,分别在清水川、赤水、浇河、吐屈真川等地。慕利延传位于树洛干子拾寅,始邑于伏罗川,总部西移。拾寅受南朝宋过封为河南王,又受北魏王朝封为西平王。拾寅传子度易侯。度易侯传子伏连筹。伏连筹传子夸吕,居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十五里,即今共和石及亥铁卜加古城),始称可汗。

  后来隋王朝曾两次征战吐谷浑部族,在吐谷浑部族所居地区设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四郡。隋朝末期,吐谷浑部族渐复故地。夸吕传子世伏,曾娶隋朝光化公主为妻。不久,世伏死,弟伏允立,依照风俗,仍以公主为妻。

  唐朝初期,吐谷浑部族累为边患,到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伏允兵败,奔走至鄯善,在唐朝大军的威逼下自杀。从此吐谷浑部族分成东西二部。西部族由伏允子达延芒结波率领,居鄯善,后来降伏于吐蕃族,吐蕃族人称其作“阿柴”或“阿辖”。东部族由伏允长子慕容顺率领,居伏俟城,唐王朝封为西平郡王。不久,慕容顺死,子诺曷钵继位,唐王朝封为河源郡王,号乌地也拔勒豆可汗,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朝以弘化公主妻之,加封青海国王。他的两个儿子又娶唐朝的金城县主和金明县主为妻。

  吐谷浑部族最盛时有王、公等号及仆射、尚书、将军、郎中等官职。伏俟城中有小城、宫殿,布局受汉地影响较多。王公服式略同于汉族。使用汉文。主要从事畜牧业,马、牛、羊、驼数量很多。有良马号为“青海骢”。所产牲畜曾大量输往内地。喜射猎。以肉酪为粮,兼营农业,农作物有青稞、麦、豆。北界祁连山一带,气候较冷,产蔓菁、青稞。出产铜、铁、丹砂,善作兵器。吐谷浑部族的商队很活跃,远至长江和黄河下游,西至波斯。国无常赋,需要时向富室、商人收税以充国用。刑罚简略,杀人及盗马者处死,其余则征物以赎罪。吐谷浑部族原信奉萨满教,西迁后,逐步信仰佛教。

  吐蕃族兴起以后,向甘青地区扩张。吐蕃族占据灵州后,吐谷浑部族移居河东,被称作退浑、吐浑。

  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浑部族被吐蕃所灭,诺曷钵奔凉州,后率数千帐内附唐。唐朝政府徙其部众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子孙仍世袭青海地号,直至唐贞元期间(公元785~804年)为止。

  五代时期,吐谷浑族人散处蔚州等地,一度曾附属于沙陀李氏,后又属后晋石氏。后晋天福初期(公元936年),燕云地区割属契丹,吐谷浑族人入附契丹,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

  吐蕃王朝灭吐谷浑部以后,仍有一部分吐谷浑族人留居故地,附落犹存,达延芒结波与素和贵等仍拥重兵。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后,吐谷浑族人居住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险屯聚自保。

  公元十二世纪后,河东的吐谷浑族人返回甘青故地,与湟水流域之吐谷浑人聚会。元朝时期,吐谷浑族人被称作西宁州土人。依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认为,今分布青海地区的土族人,即吐谷浑族人的后裔。此说能否成立,尚待进一步研究。

  吐谷浑部族历代可汗:

  吐谷浑:公元?~317年待考

  吐 延:公元317~329年

  叶 延:公元329~351年

  碎 奚:公元351~375年

  视 连:公元375~390年

  视 罴:公元390~400年

  乌纥提:公元400~405年

  树洛干:公元405~417年

  阿 豺:公元417~426年

  慕 璝:公元426~436年

  慕利延:公元436~452年

  拾 寅:公元452~481年

  度易侯:公元481~490年

  伏连筹:公元490~529年

  呵罗真:公元529~530年

  佛 辅:公元530~534年

  可沓振:公元534~535年

  夸 吕:公元535~591年

  世 伏:公元591~603年

  伏 允:公元603~635年

  慕容顺:公元635~635年

  诺曷钵:公元635~688年。

  3.唐朝时期漠北铁勒诸部羁縻府州的建置与移徙:

  ⑴.铁勒族群的渊源与分布:

  ①铁勒族群的渊源:

  关于隋唐时期铁勒族群的渊源,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近现代学者研究,其祖先乃秦汉时期的“丁零”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族,亦称“高车”,至隋时始称“铁勒”。隋朝,铁勒发展为一个庞大的族群,共有四十余个不同名称的游牧部落。他们“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正如北方民族史前辈学者林教授指出:“当隋朝统一中国时,我国北方的铁勒各部日益强大起来,成为隋唐时期我国北方草原历史文化的主要民族。”

  ②漠北铁勒诸部的分布:

  南北朝时期,铁勒诸部原分布在南临大漠、北至贝加尔湖周围、东达黑龙江上游、西达阿尔泰山的地域,受柔然汗国的役属。自突厥于南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崛起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吞灭柔然汗国后,漠北铁勒诸部又被突厥汗国役使,铁勒诸部遂为后者的属部。史载:“初,突厥既强,敕勒诸部分散,有薛延陀、回纥、都播、骨利干、多滥葛、同罗、仆固、拔野古、思结、浑、斛薛、奚结、阿跌、契苾、白霫等十五部,皆居碛北,风俗大抵与突厥同。薛延陀于诸部为最强。”至隋朝,随着突厥的向西扩张,一些铁勒部落迁徙至阿尔泰山右侧的西域地区。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突厥汗国因内部矛盾而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铁勒诸部也就分属不同的突厥政权。漠北铁勒诸部主要役属于东突厥汗国。

  当时,漠北铁勒诸部的名称以及大体分布地约略如下:

  薛延陀部:颉利俱利失氏,在乌德犍山东段南侧(今蒙古杭爱山脉通格勒河畔,龟林府);

  回纥部:亦称袁纥、乌护部、乌纥部,隋朝时期称韦纥,后称回纥,姓药葛罗氏,居薛延陀北、娑陵水上(今蒙古色楞格河,瀚海府);

  都播部:亦称都波部,其地北濒小海(今蒙古库苏古尔泊);

  骨利干部:居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北;

  多滥葛部:亦称多览哥部、多腊葛部,在薛延陀东(北),濒同罗水(今土拉河,燕然府);

  同罗部:在薛延陀(东)北、多滥葛之东(今土拉河以东、肯特山以西,龟林府);

  仆固部:亦称仆骨部,在多滥葛之东(今鄂嫩河流域,金微府),地最北;

  拔野古部:亦称拔野固部、拔曳固部,漫散碛北,地千里,直仆固、邻靺鞨(今鄂嫩河与克鲁伦河间地,幽陵府);

  思结部:在薛延陀故牙(今蒙古杭爱山脉东南、鄂尔浑河上游达里格河以东,卢山府),别部为蹛林州;

  斛薛部:亦称斛萨部,居多滥葛北(今鄂尔浑河下游,高丽州);

  奚结部:在同罗北(今肯特山以北、石勒喀河傍,鸡鹿州);

  阿跌部:亦称诃跌部、跠跌部(今鄂尔浑河之东,鸡田州);

  契苾部:亦称契苾羽部,在多滥葛之南(今乌兰巴托东南,榆溪州),其后有一支徙焉耆西北鹰娑川(今新疆开都河河谷);

  白霫部:居鲜卑故地(今呼伦贝尔市、蒙古东部苏赫巴托省,寘颜州),直京师东北五千里,与同罗、仆固接,避薛延陀,保奥支水冷陉山。

  俱罗勃部:亦称掘罗勿部,故地相当今石勒喀河之北;

  浑部:在诸部之最南(今蒙古乌兰巴托市南方,皋兰州)。

  ⑵.漠北铁勒诸部羁縻都督府、州的建置:

  东突厥汗国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灭亡后,唐朝扶持薛延陀部建立对漠北的统治。薛延陀汗国成为唐朝管理北疆漠北地域的藩属实体。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薛延陀汗国解体,漠北铁勒诸部向唐朝政府提出“乞置官司”的请求,遂在漠北正式创建羁縻都督府和羁縻州。

  ①唐武德元年至唐贞观二十年初(公元618~627年)漠北铁勒诸部:

  入唐以后,漠北铁勒诸部依旧被东突厥汗国役使。东突厥的始毕、处罗、颉利可汗频繁征调漠北铁勒诸部兵马,南扰中原地区。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颉利可汗的无厌征赋引起铁勒诸部的不满而武力反抗,接连击败前来镇压的突厥军队,致使突利可汗、欲谷设、拓设连吃败仗。即所谓“颉利政乱,薛延陀与回纥、拔野古等相率叛之”。唐贞观四年初(公元630年),唐朝军队平定东突厥汗国。从此,漠北铁勒诸部摆脱了东突厥的统治。

  还在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漠北铁勒诸部奋起反抗东突厥统治之际,唐朝在漠北册封一个薛延陀汗国,管理漠北铁勒诸部牧民。即“突厥北边诸姓多叛颉利可汗,归薛延陀,共推其俟斤夷男为可汗。夷男不敢当。上方图颉利,遣击将军乔师望间道赍册书拜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赐以鼓纛。夷男大喜,遣使入贡。建牙于大漠之北郁督军山下,东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碛,北至俱伦水;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契苾、白霫诸部皆属焉。”东突厥汗国于唐贞观四年解体后,薛延陀汗国就成为唐朝管理北疆漠北地域的惟一藩属国,铁勒诸部牧民进入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

  但是,也有少数铁勒部落度漠内迁。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农历3月,思结部四万余人在其酋长率领下度漠归降。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农历11月,“契苾酋长何力帅部落六千余家诣沙州降,诏处之于甘、凉之间,以何力为左领军将军。”而以契苾何力之弟沙门为贺兰州都督府都督,率部落游牧于甘州、凉州。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农历1月,原东突厥拓设——阿史那社尔率众万余家归降,唐太宗委任社尔为左骁卫大将军,“敕处其部落于灵州之北,留社尔于长安,尚皇妹南阳长公主,典屯兵于苑内。”因阿史那社尔曾经“建牙于碛北,与欲谷设分统敕勒诸部,居官十年,未尝有所赋敛”。依此判断:迁居灵州北境的拓设部众应包括一定数量的铁勒人口。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后,薛延陀贵族频繁攻击漠南地域的突厥诸部,引起北疆的激烈武装冲突和局势动荡。唐朝在漠南地区击败薛延陀武装,并组织指向漠北的进攻。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农历1月,夏州都督府都督乔师望、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等大破薛延陀骑兵。后者“部内骚然矣”,部族间矛盾日益激化。所谓“薛延陀多弥可汗,性褊急,猜忌无恩,废弃父时贵臣,专用己所亲昵,国人不附,多弥多所诛杀,人不自安。”同年六月,唐朝政府军在李道宗、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将军指挥下自南向北分道并进,回纥、仆固、同罗诸部自北而南共攻之,击杀多弥可汗。此役也,政府军追击薛延陀余寇,“前后斩五千余级,虏男女三万余人”。诸将“各遣使招谕敕勒诸部,其酋长皆喜,顿首请入朝……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奚结、浑、斛薛等十一部各遣使入贡,称‘……奴等各有分地,不从薛延陀去,归命天子,愿赐哀怜,乞置官司,养育奴等’。”唐太宗于是年农历8~9月亲赴灵州城(今宁夏吴忠),接见铁勒诸部代表。由此,掀开了漠北铁勒诸部历史的新纪元。

  ②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铁勒诸部羁縻府州的创建及增置:

  唐朝中央政府满足漠北铁勒诸部的强烈请求,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农历1月正式创建漠北地域的都督府和州两级行政单位。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农历12月,漠北铁勒十二部酋长亲赴京师长安城,朝觐皇帝。唐太宗“赐宴于芳兰殿”,盛情款待各部首领。并命令职能机构对他们在京期间的生活给予周全的安排,即“命有司厚加给待”。史载来到京师长安城朝觐皇帝的铁勒十二部首领是:回纥俟利发吐迷度、仆骨俟利发歌滥拔延、多滥葛俟斤末、拔野古俟利发屈利失、同罗俟利发时健啜、思结酋长乌碎,以及浑、斛薛、奚结、阿跌、契苾、白霫诸酋长。

  经过近一个月的酝酿、斟酌、查考、定名和协调,唐朝政府于次年正月作出决定,创建漠北铁勒诸部所在地域的行政管理实体。即六个都督府级政区、七个州级政区,共计十三个行政单位。依据唐太宗皇帝的诏令,以回纥部置瀚海都督府、仆骨部置金微都督府、多滥葛部地置燕然都督府、拔野古部置幽陵都督府、同罗部置龟林都督府、思结部置卢山都督府;以浑部置皋兰州、斛薛部置高阙州(永徽元年更置稽落州,三年废之)、奚结部置鸡鹿州、阿跌部置鸡田州、契苾部置榆溪州、思结别部(阿布思部)置蹛林州、白霫部置寘颜州。诏书同时宣布,“各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各赐金银缯帛及锦袍”。

  漠北行政区划方案公布伊始,铁勒诸部首领都非常高兴,皆欢呼鹊跃,歌舞于长安街衢。正如史载“敕勒大喜,捧戴(冠袍)欢呼拜舞,宛转尘中。”

  为庆贺北疆漠北地域府州两级行政建制的成立,唐太宗特在天成殿大摆宴席,招待铁勒诸部首领,设十部乐而同庆。并批准诸部酋长提出的三项建议,其一是“请予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其二是“岁贡貂皮以充租赋”。其三是“仍请能属文之人,使为表疏”。随后,逐一得到落实。从此,“于是北荒悉平”,“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漠北铁勒诸部生活地带成为唐朝直辖领土。

  此后几年间,漠北地域的羁縻府州续有增设。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农历8月,骨利干部遣使归降。唐朝“以骨利干部为玄阙州,拜其俟斤为刺史”。骨利干部游牧于瀚海之北(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史称:“骨利干于铁勒诸部为最远,昼长夜短,日没后,天色正曛,煮羊脾适热,日已复出矣。”农历10月,奴剌部啜匐俟友帅其所部万余人内附。

  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农历2月,唐朝政府在结骨部地区建置坚昆都督府,委任结骨部俟利发失钵屈阿栈为右屯卫大将军、坚昆都督。以坚昆府隶于燕然都护府。史称:“结骨自古未通中国,闻铁勒诸部皆服,农历2月,其俟利发失钵屈阿栈入朝。其国人皆长大,赤发绿睛,有黑发者以为不祥……失钵屈阿栈请除一官,‘执笏而归,诚百世之幸’。”与此同时,唐朝政府又以阿史德时健俟斤部落置祁连州,隶于营州都督府。是年农历3月,唐朝政府又析“分瀚海都督(管内)俱罗勃部(亦作掘罗勿部),置烛龙州”。农历6月,唐朝政府“以白霫别部为居延州”。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农历1月,以拔悉密部落置新黎州,任其吐屯肥罗察为刺史。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农历9月,安置车鼻可汗余众(葛罗禄)于郁督军山,置狼山都督府,以统之。先前逃逸的薛延陀首领率残部归降,唐朝政府置溪弹州,以安恤之。经过五年多的流窜之后,另一薛延陀残部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农历6月归降,唐朝政府“发薛延陀余众渡河,置祁连州以处之”。

  到了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农历6月,除薛延陀部的祁连州南迁渡河,隶于灵州都督府;阿史德时健部的祁连州隶于营州都督府之外;薛延陀部的溪弹州、骨利干部的玄阙州(龙朔中更名余吾州)、结骨部的坚昆都督府、俱罗勃部的烛龙州、白霫别部的居延州、拔悉密部的新黎州、车鼻可汗余众(实为葛逻禄部)的狼山都督府,共有两个都督府、五个州,均分布在漠北地域。通前总计,在漠北建置八个都督府、十二个州。

  此外,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农历11月,建置在河西凉州的契苾部落的贺兰都督府,尚未计入在内。

  ③燕然都护府的成立及职能:

  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四月,唐朝政府在漠南的“古单于台”(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南部狼山山区)建立燕然都护府,诏命扬州都督府司马李素立,担任燕然都护府都护。燕然都护府的职掌是“统瀚海等六都督府、皋兰等七州”。史载:李素立出任燕然府都护,对铁勒诸部“抚以恩信,夷落怀之,共率马牛为献;素立唯受其酒一杯,余悉还之”。因此深受敬重。随着漠北地域羁縻府州的增置,其统管的府州数量也在增加。

  迄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农历6月,燕然都护府下统府州之数增加两个都督府、五州,加上其他十三个府州,共计八个都督府、十二个州。

  ⑶.唐朝前期漠北铁勒诸部及其府州的移徙: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以后,铁勒族若干部落随形势的变化而分别度漠南迁,其羁縻行政机构也随之移徙,甚至自行废止。

  到了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南迁的铁勒部落主要分布在河东、关内和陇右三道之境,羁縻府州也主要移入上述三区。

  ①唐永徽四年至垂拱元年(公元653~685年)的铁勒诸部羁縻府州: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以后的三十余年间,碛北地域虽曾出现过短时的动乱,但政治形势基本稳定。

  唐开耀元年(公元681年)农历7月,薛延陀各部牧人相继来降,唐朝政府整合薛延陀诸部,建置达浑都督府及管内五州(姑衍州、步讫诺州、溪弹州、鹘州、低粟州,祁连州可能在是时撤销),安置在“河曲”夏州都督府夏州宁朔县地界。

  在此还需指出,在史籍《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唐贞观二十年,铁勒归附,于灵州界置皋兰州、高丽、祁连三州,并属灵州都督府。唐永徽元年,废皋兰等三州。”无论三个州的建置之地、时间和废年,都非史实,不可采信。

  因为,在薛延陀一支残部所在地建置祁连州,是在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而皋兰州,是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建立于漠北的铁勒族浑部的世居地。至于“高丽州”,有记载为斛薛部所在地。

  及至唐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农历6月,受突厥叛乱势力的迫胁与煽诱,同罗(龟林都督府)、仆固(金微都督府)等部落亦叛。唐朝政府遣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征发河西骑士,“特敕左补阙乔知之摄侍御史,护其军事”,出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以讨之。击溃同罗、仆固等部叛众后,因碛北形势不稳,遂“敕侨置安北都护府于同城,以纳降者。”此后,漠北铁勒诸部牧民追随安北都护府,接踵南迁,进入居延海绿洲及河西走廊甘、凉二州之境。史载:“以同城权置安北府。此地逼碛南口,是制匈奴要冲,国家守边,实得上策。臣在府日,窃见碛北归降铁勒(原文误作突厥)已有五千余帐,后之来者,道路相望。又甘州先有降户四千余帐,奉敕亦令同城安置。”是年,铁勒九姓的一些部落取道居延海附近南迁河西,于此可见一斑矣。其时,究竟有哪些部落追随安北府南迁了呢?据史籍《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浑部(皋兰都督府,初作皋兰州)、思结部(卢山都督府)、契苾部(贺兰州都督府)、回纥部(瀚海都督府)、思结别部(亦称阿布思部,蹛林州)以及部落名称失传的金水州,追随安北府度碛南移至河西地区。正如史籍《资治通鉴》中记载:“初,突厥默啜之强也,迫夺铁勒之地,故回纥、契苾、思结、浑四部度碛,徙居甘、凉之间,以避之。”

  ②垂拱二年至唐开元四年间(公元686~716年)部分铁勒羁縻府州的南迁:

  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控制漠北地域的突厥叛乱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此时,铁勒若干部落南迁至灵州之境。包括多滥葛部的燕然州(即燕然都督府的降级与更名)、奚结部的鸡鹿州、阿跌部的鸡田州、俱罗勃部的烛龙州,侨居灵州的回乐、温池二县地界。以及一些浑部牧民组成的东皋兰州(侨治鸣沙县)、佚名部落的燕山州温池县(今宁夏吴忠)。据史籍《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唐开元初年,复置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烛龙等六州,并寄灵州界,属灵州都督府。”

  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农历1月,西突厥十姓降者前后达万余帐。同时,突厥首领默啜之子婿——原高丽莫离支高文简为首的高丽余众、铁勒跠跌部(即阿跌部)都督跠跌思泰亦率部众自突厥来降(按:唐贞观二十一年在阿跌部置鸡田州,已移至灵州地界。此当是另一支阿跌部落,何时置为都督府,史书失载),“制皆以河南地处之”。河南地,即“河曲”之地,相当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和后套平原。同年秋天,思结部(此乃思结别部,即阿布思部)也在首领——九姓思结都督府都督磨散带领下,南迁降附(按:思结别部于唐贞观二十一年置蹛林州,是时早已移至甘凉之地,此当是另一支思结部落),唐朝政府“悉除官遣还”,游牧在中受降城之傍。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农历6月,铁勒九姓的拔野固部袭斩突厥可汗默啜,来献。是“时,默啜北击拔野固,大破之于独乐水,恃胜轻归,不复设备,遇拔野固迸卒颉质略,自柳林突出,斩之。时大武军子将郝灵荃奉使在突厥,颉质略以其首归之,与偕诣阙,悬其首于广街。”此后,“拔野固(幽陵都督府)、回纥、同罗(龟林都督府)、白霫(寘颜州)、仆固(金微都督府)五部皆来降,置于大武军北”。除回纥只是其部分人口之外,其他四个部落随即居于今山西北部,即“散居太原以北”。然而同年九月,先年安置在“河曲”的跠跌思泰、阿悉烂等部降户复叛,欲归突厥叛首毗伽可汗,先后摆脱并州都督府长史王方庆、郭知运等将的拦截,叛归漠北。

  ③唐开元五年至唐天宝四载(公元717~745)间部分铁勒羁縻府州的移徙:

  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农历2月,唐朝政府“移蔚州横野军于山北,屯兵三万,为九姓之援。以拔野固都督颉质略、同罗都督毗伽末啜、白霫都督比言、回纥都督夷健颉利发、仆固都督曳勒歌等各出骑兵,为前后左右军讨击使,皆受天兵军(大使)节度。有所讨捕,量宜追集;无事务归部落营生,仍常加存抚。”不难看出,五个铁勒部落首领均被委任为都督府都督。其后,仆固部在都督勺磨率领下西迁“河曲”北部,其他铁勒部落也有进入河曲者,“及跠跌部落散居中受降城侧”,从事畜牧业。其后迁居夏州朔方县界,出现了仆固州都督府(仆固部)、宁朔州都督府(部落不详)、安化州都督府(部落不详)。而拔野固、同罗、白霫、回纥诸部仍留居“在大同军、横野军之侧”。阿布思部(思结别部)也于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年)秋天度漠南迁,游牧在中受降城侧近。

  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农历9月,河西凉州都督府的铁勒四部出现动乱。移居甘、凉诸州的铁勒部落——回纥、契苾、思结、浑四部,早在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就因突厥默啜“迫夺铁勒之地”,离开漠北而南迁河西走廊。至此时,河西节度使王君诬陷“四部难制,潜有叛意”,于是,瀚海府大都督回纥承宗流放瀼州、皋兰州刺史浑大德流放吉州、贺兰府都督契苾承明流放藤州、卢山府都督思结归国流放琼州。唐朝政府任命回纥部另一酋长伏帝难为瀚海府大都督。回纥承宗被流放后,其族子瀚海府司马回纥护输纠合党众,为承宗报仇,在甘州城南的笔驿埋伏,袭杀河西节度使王君。

  此后,回纥部徙返漠北地域游牧,与唐朝中央政府依旧保持政治隶属关系。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农历7月,突厥叛乱首领登利可汗去世后,其内部争权斗讧。唐玄宗“上以突厥内乱,癸酉,命左羽林将军孙老奴招谕回纥、葛逻禄、拔悉密等部落”。至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农历8月,回纥等三部联兵,“共攻突厥骨咄叶护,杀之。共推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葛罗禄自为左、右叶护。突厥余众共立判阙特勒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以其子葛腊哆为西杀……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盛兵碛口以威之,乌苏惧,请降,而迁延不至。忠嗣知其诈,乃遣使说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使攻之,乌苏遁去。忠嗣因出兵击之,取其右厢以归。”此时,铁勒九姓的同罗部在首领阿布思率领下,度碛南迁归唐(按:这支同罗部落与唐开元四年迁至大武军侧近的同罗有别)。对于阿布思的归降,“上厚礼之,赐姓名‘李献忠’,累迁至朔方节度副使,赐爵‘奉信王’”。同年,相次降唐的还有突厥西杀葛腊哆等突厥贵族,及其部众千余帐。回纥叶护骨力裴罗遣使入贡,唐朝政府赠爵奉义王。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农历8月,拔悉密攻斩突厥之乌苏可汗,传首京师。“于是突厥大乱,敕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出兵乘之。至萨内河山,破其左厢阿波达干等十一部,右厢未下。”值此突厥势力衰微之际,铁勒回纥部在唐朝政府支持下始在漠北地域确立其统治地位。史称:“会回纥、葛逻禄共攻拔悉密颉跌伊施可汗,杀之。回纥骨力裴罗自立为骨咄禄毗伽阙可汗,遣使言状;上册拜裴罗为怀仁可汗。于是,怀仁南据突厥故地,立牙帐于乌德犍山,旧统药逻葛氏等九姓,其后又并拔悉密、葛逻禄,凡十一部,各置都督。每战,则以二客部为先。”于是,在唐朝的支持下,藩属回纥汗国成为统治漠北地域的政治实体。直到公元九世纪中叶,回纥汗国解体。

  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农历1月,回纥怀仁可汗最终歼灭突厥残余势力,“击突厥白眉可汗,杀之,传首京师。突厥毗伽可敦帅众来降。于是,北边晏然,烽燧无警矣”。“回纥斥地愈广,东际室韦,西抵金山,南跨大漠,尽有突厥故地。怀仁卒,子磨延啜立,号葛勒可汗。”

  ④唐天宝五年迄安史之乱间(公元746~756)铁勒羁縻府州的流徙与废罢:

  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之后,迁居漠南的铁勒诸部仍保持羁縻府州建制。此期,铁勒的同罗部分为两支,即阿布思系同罗、河东北部同罗。

  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农历5月,同罗部由酋长阿布思(李献忠)统领参加攻取吐蕃石堡城的战役。阿布思(李献忠)于唐天宝元年归降后,官至朔方节度副使,史称“献忠有才略,不为安禄山下,禄山恨之。”

  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农历3月,安禄山“至是,奏请李献忠帅同罗数万骑,与之俱击契丹。献忠恐为禄山所害,白留后张,请奏留不行,不许。献忠乃帅同罗部大掠仓库,叛归漠北。禄山遂顿兵不进。”阿布思系同罗从此复迁回漠北。

  至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农历5月,阿布思被回纥攻破,失众,“安禄山诱其部落而降之,由是禄山精兵,天下莫及”。阿布思本人则于同年农历9月被北庭节度使程千里擒获。

  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农历3月,阿布思被押送至京师,“献于阙下”,斩之。而河东北境的同罗部(亦包括该地铁勒九姓的其他部落),自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农历2月安禄山兼任河东节度使后,被其控制。史称:安“禄山养同罗、奚、契丹降者八千余人,谓之‘曳落河’,‘曳落河’者,胡言壮士也。及家僮百余人,皆骁勇善战,一可当百。”因此,这两支同罗人后参加安史之乱,成为叛军的重要力量。

  其他的铁勒部落则忠于唐室,为唐朝政治和军事的巩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迁居河西的浑部始终效忠唐朝政府。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农历3月,皋兰都督府都督(唐开元十五年前为皋兰州)浑惟明,因军功加授云麾将军(武散官,从二品上)。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农历11月,安禄山发动叛乱,浑释之时任朔方军右武锋使,追随节度使郭子仪东征,攻拔静边军城、马邑城,开东陉关。而仆固部出身的仆固怀恩时任左武锋使,也参与东征。史称:仆固“怀恩,哥滥拔延之曾孙也,世为金微都督。释之,浑部酋长世为皋兰都督。”浑释之之子、中郎将浑碱在“九门城之战”中射杀叛将李立节。仆固怀恩则是唐肃宗、唐代宗时期的著名军事将领。

  ⑤安北都护府的移徙及管理职能的变化:

  作为唐朝北疆漠北地域的高级军政管理机关,安北都护府在其存在期间曾经三更其名、八迁其治。安北都护府起初称“燕然都护府”,创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农历4月,以统管碛北地区的六府七州。其治所在“故单于台”(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驻地西南、狼山北麓),即方志《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张仁愿于景龙二年所筑西受降城东北四十里处。”

  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农历2月,燕然都护府自碛南“故单于台”迁往碛北的回纥部居地,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西北、鄂尔浑河西侧。因在回纥部建立的政权机关称作“瀚海都督府”,燕然都护府作为上级政府既已迁来此地,依照以驻地的名称作为自身专名的原则遂改称:“瀚海都护府”。此乃北疆漠北最高军政机关的第一次更名。瀚海都护府仍旧管辖碛北的铁勒九姓及其他部族之地。

  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农历8月,瀚海都护府再度更名为:“安北都护府”。此乃第二次更改其名称,安北之名遂于此年起用。安北府仍旧以回纥部的瀚海都督府为治所。

  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年),安北都护府自碛北回纥部向南迁至同城镇(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驻地西南五百余里、额济纳河古河道)。当时,铁勒九姓的回纥、思结、契苾、浑诸部追随安北府南迁,进入碛南的甘、凉二州地界。安北府其时主要管理迁入河西一带的铁勒诸部,并与留在碛北的其他蕃部保持联系。

  唐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安北都护府撤离同城镇,再度向南迁至“甘州删丹县西南九十里西安城”。西安城,故址在今山丹县西南。

  唐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安北府由西安城向东北迁入新竣工的西受降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南境的奋斗古城)。

  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安北都护府再度由西受降城移至中受降城(今包头市南、黄河北岸的敖陶窑古城)。

  唐天宝八~十四年(公元749~755年),安北都护府先后移驻横塞军城、天德军城。据方志《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唐天宝八载,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在木剌山可敦城创立横塞军(故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温根镇南),遂迁安北都护府治此。横塞军使郭子仪兼任安北府副都护,处理府中常务;都护一职仍由朔方节度使担任。时过五年的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北府随着横塞军移至大同川西岸新建的军城——天德军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部乌梁素海东缘土城子古城)。

  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安北府改称:“镇北都护府”。此乃其第三次改名。

  唐乾元中期(公元758~760年),镇北都护府又随天德军使迁回西受降城,其所属军马则“权置永清栅(今内蒙古乌梁素海东南岸)”。是时,镇北府已有名无实,“都护”仅具虚衔而已。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司体制已推广至全国各地,原有的都督、都护府建制则失去其主导地位。镇北都护府也不例外。到了唐兴元元年(公元784年),镇北都护府就最终被撤销。

  综上可知,唐永徽四年~唐天宝十四年间,漠北铁勒诸部羁縻府州随部落各自南迁,分布在陇右、关内和河东三道北部。回纥(瀚海都督府)、契苾(贺兰都督府)、思结(卢山都督府)、浑部(皋兰都督府,初为皋兰州)四部徙居陇右道的甘、凉之间;薛延陀(达浑都督府)、跠跌(阿跌部,跠跌都督府,初为鸡田州)、思结别部(阿布思部,蹛林都督府,初为蹛林州)、仆固(金微都督府)、同罗(阿布思系)五部亦曾移至关内道北部;拔野固部(幽陵都督府)、回纥别部(回纥都督府)、同罗部(龟林都督府)、白霫部(延州都督府)、仆固部(金微都督府,后移往关内道)四部则迁入河东道北境(仆固部除外)。安北都护府曾三更其名,梗概如下:燕然都护府(公元647~662)→瀚海都护府(公元663~669年)→安北都护府(公元669~757年)→镇北都护府(公元758~784年)。以“安北都护府”之名沿用达八十八年,故常以“安北府”称道。

  安北都护府治所八次迁徙,次序如下:故单于台→回纥部(瀚海都督府驻地)→同城镇→西安城→西受降城→中受降城→横塞军城→天德军城→西受降城。安北都护府的职权在第四次迁治前处于全盛期,安史之乱后则为衰亡期,至唐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废黜终止。

【郡望堂号】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七言通用联

  咸宁王果成良将;

  朔方军累立战功。

  ——佚名撰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将领浑瑊,本名日进,先世为铁勒族浑部,兰州人,世代为将领。他十余岁人朔方军,代宗时,跟从郭子仪击退吐蕃贵族侵扰,升至左金吾卫大将军。建中年间,朱泚叛乱,占据长安,他保护德宗,坚守奉天,后相继平定了朱泚、李怀光叛军,官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行营兵马副元帅,封咸宁郡王。为人谦虚谨慎,虽位极将相,却从不恃功傲物。下联典指浑瑊的父亲浑释之,唐代将领。世代为兰州都督,后从朔方军,多立战功,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封宁朔郡王。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